李世秋
识字教学是学生学习文化、掌握知识的奠基工程,是为使我们的学生将来都能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而进行的关键工作。识字教学应“刺激儿童心智的发展”,教学生学会自觉地去识字,开启学生的心智,发展能力。
一、掌握方法,学会识字
1. 初读环节,严把读音关
对于生字,学生往往先入为主,有些容易出现问题的生字,如果一开始得不到及时订正,一旦给学生留下错误的印象,以后纠正起来就很困难。所以要扎扎实实地把好识字的第一关——读音关。在识字教学中,我们通常可安排这样几个循序渐进的过程:1. 自由读课文,遇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读准字音(对于较难的课文,第一步一般可安排范读引路,而把自读作为第二步);2. 把生字、词用卡片、投影、电脑等手段单独呈现出来,检查订正。这一环节又可分两步:带拼音读,去拼音读。检查读的形式也要多种多样:如自读、“开火车”读、指名读、领读、同位间互读、齐读等等。3. 指名读课文或同位、四人小组合作读课文,在语言环境中检查字音,及时发现问题,纠错改错。对容易出现问题的读音如轻声音节、多音字及其它易读错的音节,及时强调,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目的就是:面向全体,踏踏实实走好识记生字的第一步——读准字音。
2. 指导诵读,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义
低年级的课文,大多通俗易懂。掌握生字读音,扫清读文的障碍,只需在指导诵读的过程中,把生字、生词置于相应的语言环境中,引导学生将巩固字音、了解字义词义、指导诵读有机结合,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教学目标也就达成了。诸如《人有两件宝》一类的课文,可谓通俗易懂。在读音障碍扫清后,就完全可由学生自己对生字生词以及句子、课文内容质疑问难,以达成“了解”目标。对于学生提出的疑点,简单的可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有难度的,教师可结合具体语境或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解决。对于学生理解上稍有难度的课文,教师可设问题导读。这样就能有效的压缩阅读理解的时间,而将充裕的时间放在指导学生诵读和识字写字上。
3. 教给方法,记忆字形
(1)游戏识字。低年级学生比较爱动,对游戏情有独钟,根据这一特点,把识字与游戏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2)谜语识字。猜谜是学生较喜欢的一种活动,不仅能活跃气氛,锻炼学生的思维,还是一种比较好的识字方法。
(3)儿歌识字。把一些字编成通俗易懂的儿歌或顺口溜进行教学,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二、学用结合,发展智力
认识的字不一定都能正确理解,而只有理解了的才算真正认识。在教给识字方法的同时,要重视听说读写的训练,在进行听说读写训练时,切不可忘记还负有培养识字能力的任务。只有真正达到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学会运用,才是识了字。识字教学就要在这方面下功夫。衡量识字教学质量也要从听说读写几方面考察。
在识字教学中,学用结合是开启儿童心扉的好办法。识了字就要用。用多了,用熟了,就能“生巧”。这个“巧”,就是智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识字和听说读写应是一体,不能人为地把他们分割开来。听说读写就是把识的字付诸应用。在低年级,以语言训练为中心,把识字、阅读、写话结合起来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学用结合要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紧扣儿童知识基础、思想水平和生活实际需要。教师有意识有步骤地示范、引导,如把要告诉学生的话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读并按要求去做;鼓励学生自己写姓名,辨认同学姓名……这些措施可让学生和字词反复见面,体会到识了字用处大,进而提高识字、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积极性、自觉性。教师要善于捕捉各种契机,不断刺激学生的求知欲,要及时创造一个个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熟练掌握知识是学用结合的必要条件,而学用结合又能促使学生进一步牢固掌握知识。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字词句的联系,组织多样化的有意义的字词句练习,是熟练掌握知识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