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秧歌
- 从乡土走来:山东三大秧歌功能性的多维透视
统称为“山东三大秧歌”。在乡土社会语境中,作为一种民俗活动,山东三大秧歌不仅是当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艺术形式,还是村落仪式信仰的象征符号,更是人们生活情感和社会发展的集体记忆。在“非遗”“原生态”“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社会语境下,山东三大秧歌作为民俗艺术,是综合各种因素发展而成的文化载体,其表演形式多样,功能价值多元,文化内涵丰富,具有复杂性和多线条性的特征。一、功能性视角的选择英国功能主义人类学派的代表人物拉德克利夫·布朗曾提到:“对文化的研究应强调共时性,
戏剧之家 2023年2期2023-02-23
- 海阳大秧歌的历史演变与文化传承
6109)海阳大秧歌历史悠久,属于我国民间传统艺术,是山东大秧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支。据史料记载,海阳大秧歌至少有六百年的历史,它以朴素、欢快、幽默、奔放的表演风格而闻名。海阳大秧歌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属于参与度很高、自娱性很强的民间社火舞蹈。海阳大秧歌在2006年成功入选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以海阳大秧歌的历史演变为基本研究脉络,结合海阳大秧歌的生存现状,从融媒体的视角下对其文化传承与保护进行研究,对海阳大秧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扬光大具有重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2期2022-12-27
- 海阳大秧歌
00年来,海阳大秧歌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丰富人民精神生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其它艺术门类也产生深刻影响,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2006年5月20日,作为山东三大秧歌之一的海阳大秧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海阳大秧歌的产生与发展,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民风民俗、经济状况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海阳南临黄海,境内多丘陵,系农耕文化与海洋文化交织融合之地域。海阳人民勤俭,朴实,“民多朴野,性皆犷直,犹有古风”“民俗醇朴,士习娴雅……彬彬乎质有其文”
走向世界 2022年38期2022-11-28
- 文化生态视野下山西晋北三大秧歌戏的传承与发展
涵的文化内涵三大秧歌戏能够在山西晋北地区流传开来,这与当地的地理环境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地理环境三大秧歌戏位于山西省晋北地区,广灵秧歌主要流传于大同市广灵县,碓臼沟秧歌主要流布于大同市北部新荣区的碓臼沟村,朔州大秧歌主要流传于朔州地区。晋北地区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多风,夏季气温偏高,秋季前期多雨,冬季干燥少雪,极端最高气温38.2℃,最低气温-34℃。大同及广灵地区地下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已探明的矿产
黄河之声 2021年12期2021-11-26
- 山西晋北秧歌戏比较研究
繁峙秧歌、朔州大秧歌是山西省晋北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流布于大同市广灵县全境及周边地区的一些村镇,忻州市繁峙县境内以及朔州、山阴、应县等地。在晋北这片土地上,逢年村村响“梆纽”,处处唱秧歌,可见三大秧歌戏具有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晋北地区自古以来地处边陲,属于胡汉杂居,三大秧歌戏在长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因受到独特民风、民俗的影响,既体现出自给自足、自娱自乐的农耕文化特点,又体现出粗犷豪放的边塞文化特点,唱腔高亢跌宕,音乐优美流畅,板式变化丰富,传统剧目贴近生
黄河之声 2021年13期2021-10-21
- 新编大秧歌现代戏《李林》观后
一场好戏,新编大秧歌廉政现代戏《李林》。首先为新剧强大的阵容以及精心的编排所震撼,其次为朔城区大秧歌剧团年轻演员们精湛的演技点赞。朔城区大秧歌剧团自从去年以来接连排演了好几部大戏,《莲花盛开》《尉迟恭》,都取得了不凡的成绩,社会反响也非常好。特别是《尉迟恭》,可以说是大秧歌自排演新剧以来的巅峰之作,今年又去各地方进行了巡演,获得了一致的好评。朔州地处雁门关外塞上之地,自古人杰地灵,英雄辈出,尉迟恭、张辽、班婕妤、王昭君等历史人物在这里留下了许多传说和佳话。
文化产业 2021年21期2021-09-09
- 东北大秧歌
东北大秧歌父子两人围着收音机欣赏音乐,儿子:莫扎特的音乐就是棒!父亲:儿啊,這你就不懂了,这是贝多芬的交响乐!曲毕播音员说:感谢大家收听东北大秧歌。控制得非常好今天上班,在地铁上听到两个女人在谈话,一个女的说:“控制不了自己身材的女人,注定一辈子都不会有出息。”另一个女人回道:“我也是这么认为的,你看我想胖就胖,想再胖还能胖,控制得非常好……”演唱会有位歌唱家对朋友吹嘘道:“你昨天来听我的演唱会了吗?我的声音那么洪亮,整个剧场都容纳不下了!”朋友说:“虽然
意林 2021年16期2021-08-27
- 东北秧歌的艺术性特征
雪宁摘要:东北大秧歌的音乐,是东北大秧歌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东北大秧歌的音乐特点,对整个东北大秧歌的繁荣与发展,既具有理论价值,又具实践参考意义。文章以民族性、地域性、民间性为三大视角,对东北大秧歌的音乐特点,进行系统、细致的论述。关键词:东北大秧歌;音乐特点;民族性;地域性;民间性秧歌,是我国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据考,这种民间舞蹈起源于农业劳动,为“插秧之歌”的简称。舞者通常扮成各种人物(如白蛇、青蛇、许仙、唐僧、孙悟空、傻柱子、小老妈等等),手持扇子
锦绣·中旬刊 2021年3期2021-07-14
- 东北秧歌的艺术性特征
雪宁摘要:东北大秧歌的音乐,是东北大秧歌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东北大秧歌的音乐特点,对整个东北大秧歌的繁荣与发展,既具有理论价值,又具实践参考意义。文章以民族性、地域性、民间性为三大视角,对东北大秧歌的音乐特点,进行系统、细致的论述。关键词:东北大秧歌;音乐特点;民族性;地域性;民间性秧歌,是我国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据考,这种民间舞蹈起源于农业劳动,为“插秧之歌”的简称。舞者通常扮成各种人物(如白蛇、青蛇、许仙、唐僧、孙悟空、傻柱子、小老妈等等),手持扇子
锦绣·中旬刊 2021年8期2021-03-15
- 梆鼓弦乐清韵赏“莲花”
——朔县大秧歌现代戏《莲花盛开》的艺术特色
徐志廉朔县大秧歌廉政现代戏《莲花盛开》作为朔州市“清风朔韵”廉政文艺作品集中展演的首场剧目,从舞美、布景、音响、化妆全新视角切入,非同反响,给观众以心灵震撼。该剧的剧本创作、音乐设计与表演艺术,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创新性,其视野开阔,是现代戏音乐中运用中西多声融合创作方式的范例。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朔县大秧歌,这一改良使得传统戏曲艺术和与时俱进的主体意识相结合,呈现出新的艺术视野。主题内涵丰富,视野开放。曾几度易稿的《莲花盛开》是朔城区纪委以廉政文
戏友 2020年6期2020-02-02
- “非遗”舞蹈文化进校园的对策研究
——以东北秧歌为例
精神寄托。东北大秧歌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进一步的保护和传扬,它来自民间,具备了悠久的历史,折射出丰厚的文化内涵,属于我国北方居民特别喜爱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东北大秧歌在清代已经开始流行,其韵律欢快流畅、热情洋溢,舞姿令人忍俊不禁、队形变化神出鬼没、伴奏乐器响彻云霄,深深地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爱,以前是用来为节日打造美好的氛围、彰显生活中的快乐、如今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不仅依旧保存有原来的艺术魅力,并且发展成为人民群众锻炼身体、享受生活的必要项目。1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32期2020-01-02
- 东北大秧歌
一定会想到东北大秧歌吧。扭秧歌是东北农村每年春节时必有的民间娱乐活动。东北秧歌有着悠久的历史,有地蹦子秧歌、踩高跷秧歌和打花棒秧歌等类型。刚进腊月,村里的“秧歌头”就开始筹备扭秧歌的诸多事宜了:选秧歌队员、雇吹喇叭和打鼓的、购买秧歌服、做头饰、准备扇子……扭秧歌讲究整齐,花花绿绿的绸缎做成的秧歌服穿出来可整齐了:清一色的红上衣、绿裤子,或者清一色的粉色服装,头上再戴上几朵鲜艳的纸做的大花,别提多精神了。有的秧歌队为了吸引观众,还把唐僧师徒请来了——做好唐僧
学生天地·初中 2019年7期2019-10-08
- 浅析山东海阳大秧歌中的民俗文化
,就是山东海阳大秧歌。[1]本文将结合海阳的地理、历史、文化因素,浅析海阳大秧歌中较为突出的几点民俗文化特征。图1是本文的分析思路。一、“大”海阳大秧歌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海阳大秧歌的动作幅度大。秧歌表演的动作以跳、转、扭为主,人们评价秧歌队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其动作是否夸张有力,这也是海阳大秧歌极具感染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次,海阳大秧歌表演服饰、妆容的颜色碰撞大。大秧歌表演者服饰的颜色大都以亮色为主,妆容也比较夸
北方文学 2019年23期2019-08-27
- 生而为—戏—记朔的州大秧活歌国家化级非遗石传承人
扮演者正是朔州大秧歌的张元业。朔州地处农耕文明与游牧文化交界,自古是塞北重镇、三晋门户,崇文尚武的朔州人民在岁月更迭中将踢鼓秧歌与小秧歌结合,逐渐为三晋大地孕育出一株戏曲奇葩——朔州大秧歌。《朔州志》曾有“朔宁风俗,夜以继日,唯戏是耽”的记载。塞外悲风切,阴山千里雪。桑干河两岸苍凉的地理表象下,这里却是戏的一方热土。经过了花部隆兴的洗礼,在一代代艺人的努力下,大秧歌吸收了梆子腔的【介板】【滚白】【导板】等板腔,将民歌与板式变化体相结合,乐队分了文武场,剧目
戏友 2019年2期2019-06-11
- 扭出东北人的精气神
难得一见的满族大秧歌。“满族大秧歌扭起来!扭出咱东北人的精气神!”秧歌队领队郭长余,经常用这句话激励秧歌队的队员们更出色地展示才艺。郭长余是辽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兴城满族大秧歌”代表性传承人。1955年出生的老郭已是花甲之年,由于长期注重锻炼身体加上喜欢文艺,老郭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郭长余所在的红崖子镇原先叫红崖子满族乡,是辽西的满族聚居地区之一。兴城在清代称为宁远州,兴城满族大秧歌旧称“宁远满族大秧歌”,距今已经有200余年的传承历史。在清朝嘉庆
侨园 2019年4期2019-04-28
- 朔州大秧歌声腔类型及其音乐特征
汉唐时期,朔州大秧歌的前身——土滩秧歌等演变为晋北地区以广场、街头小表演为主要形式的民间娱乐活动。宋代至明代,这类街头表演逐渐转向舞台演出。清末老艺人薛宏、常海传承前辈口传:梁山好汉被“招安”沦落之后,董平、刘唐、呼延灼等人流落到朔州一带,他们与当地“舞坊”群众共同编排梁山好汉“备马出征”“刀杀四门”等故事,使相关表演活动融入了大量武术(拳术)招式和布阵兵伐元素,并催生出与当下朔州大秧歌表演模式紧密关联的“文武戏”特色,《朔州志·艺文志》载:“朔宁风俗,夜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 2018年3期2018-09-28
- 从大秧歌到广场舞
村体育文化活动大秧歌与广场舞的发展进行调查研究,得出:由于人口流动,老艺人老龄化;农业技术发展,解放农村劳动力,农耕文化渐淡;电视、网络的传播;思想观念的改变等使大秧歌衰落与广场舞兴起。[关键词]农村;大秧歌;广场舞[DOI]1013939/jcnkizgsc2018180381研究的目的自2014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以来,我国体育产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农村体育仍然是我国体育产业中的薄
中国市场 2018年18期2018-06-13
- 海阳秧歌文化传承发展基本状况
变1、内容海阳大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是民间社火中的舞蹈部分,流行于山东半岛南翼、黄海之滨的海阳市一带。海阳大秧歌是一种集歌、舞、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它遍布海阳的十余处乡镇,并辐射至周边地区。海阳秧歌的表演形式,分大场子和小场子两种,大场子是群舞,锣鼓铿锵、万马奔腾,宛若大河滔滔。小场子多是双人舞、多人舞,恰似小桥流水,一波三折,美不胜收。2、发展演变海阳秧歌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但关于海阳秧歌文化发展流变的详细历史记载却很少,于是调查研究便从宏观
神州·下旬刊 2018年4期2018-06-05
- 东北大秧歌
,尤其是家乡的大秧歌,曾给人们带来无穷的快乐!大秧歌在我们东北人人皆知,家喻户晓,谁都能扭上一段。傍晚,不大的广场上挤满了人,吹唢呐的鼓鼓的腮帮隆起的是欢乐,咚咚的鼓声仿佛是新年钟声的回响。秧歌队的男女老少手中的扇子和手绢如同彩蝶般翩翩飞舞,唢呐的乐曲撒了欢似的不断变换腔调,扭秧歌的人和队伍也跟着乐曲不断变换队形和姿势。走在最前面的是“秧歌头”,武丑打扮,手持大扇子,服饰别具特色,彩色的秧歌服外边披着玫瑰紫镶边的金丝绒披风。他踏着鼓点,动作协调,一招一式透
作文周刊(综合版) 2018年10期2018-05-22
- 论海阳大秧歌的渊源与礼节对现代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作用
5100)海阳大秧歌能流传近六百年,传承到现在,孕育且培养带动了更多的文化艺术种类的形成,其中海阳大秧歌的渊源与礼节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现论述如下。一、大秧歌的渊源海阳大秧歌是一种集歌、舞、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它以豪放的风格、古朴的形式、热力四射的演奏、活泼的表演程式和恢弘的表演气势而闻名于世界。海阳大秧歌历史十分悠久,它本身的产生和发展,与海阳的地理环境、民风民俗、经济状况都脱不开关系。海阳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属与海洋文化与农耕文化交织相互的地
黄河之声 2018年5期2018-01-26
- 东北大秧歌的体育文化价值及其推广①
0033)东北大秧歌的体育文化价值及其推广①籍玉新(吉林体育学院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吉林长春 130033)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系统梳理了东北大秧歌的发展历程,挖掘了东北大秧歌所具有的健身、教育、人文和民族文化等体育文化价值,提出政府搭建制度化平台、基层社会组织发挥自身作用、大众传媒助力、培育秧歌社团、市场化运作等多种推广途径,以继承和弘扬这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使其更好地为全民健身服务。东北大秧歌 发展历程 文化价值 推广途径东
当代体育科技 2017年22期2017-11-27
- 论朔州秧歌的历史渊源
起来,最终形成大秧歌。现在仍然活跃于朔州地区的秧歌一般包括“踢鼓秧歌”与“大秧歌”两个部分。“踢鼓秧歌”是盛行于朔州当地的一种汉族民间舞蹈,尤其在朔城区、平鲁区等地更是家喻户晓。在“踢鼓秧歌”中,扮演男性角色的称为“鼓子”,扮演女性角色的称为“拉花”。表演时成双成对,形式变化多样。“大秧歌”则是以舞台演唱为主,演唱剧目多表现家庭生活。在1990年,朔州大秧歌剧团的代表剧目《泥窑》曾在北京中南海参加文艺汇报演出,获得诸多好评。朔州秧歌作为地方民俗文化,它的形
小说月刊 2017年23期2017-10-28
- 永远年轻的赵大姐
时,一些不喜欢大秧歌的人开始泼冷水,管她叫“疯婆子”“跳大神的”……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她扭秧歌的热情。她的做法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认可,并得到区里领导的大力支持,良乡镇文体中心的领导还特意安排她到房山区组织的秧歌培训班作专门的培训。回来后,她先后到区内不少村、镇、社区的秧歌队进行义务辅导,受到了群众的好评。● 赵书兰在家里利用电视录像,学习新的秧歌舞蹈动作● 趙大姐对演出获得的奖杯和奖状格外爱惜,没事就擦擦、看看这些年来,赵书兰的演出队不断扩大,人员达到100
北京纪事 2017年6期2017-06-06
- 永远年轻的赵大姐
时,一些不喜欢大秧歌的人开始泼冷水,管她叫“疯婆子”“跳大神的”……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她扭秧歌的热情。她的做法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认可,并得到区里领导的大力支持,良乡镇文体中心的领导还特意安排她到房山区组织的秧歌培训班作专门的培训。回来后,她先后到区内不少村、镇、社区的秧歌队进行义务辅导,受到了群众的好评。这些年来,赵书兰的演出队不断扩大,人员达到100多人,演出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多次获得各种荣誉。到现在为止,她们的演出已达百余场。她们的表演,给大家带来了欢乐
北京纪事 2017年5期2017-05-10
- 永远年轻的赵大姐
时,一些不喜欢大秧歌的人开始泼冷水,管她叫“疯婆子”“跳大神的”……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她扭秧歌的热情。她的做法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认可,并得到区里领导的大力支持,良乡镇文体中心的领导还特意安排她到房山区组织的秧歌培训班作专门的培训。回来后,她先后到区内不少村、镇、社区的秧歌队进行义务辅导,受到了群众的好评。这些年来,赵书兰的演出队不断扩大,人员达到100多人,演出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多次获得各种荣誉。到现在为止,她们的演出已达百余场。她们的表演,给大家带来了欢樂
北京纪事 2017年4期2017-04-06
- 鲁北大秧歌起源于古代车战考证
鲁北大秧歌起源于古代车战考证吴名岗山东北部惠民、阳信、商河一带,是春秋、战国时齐国之地,今称鲁北。这里民间有一种舞蹈叫大秧歌。从鲁北大秧歌的表现形式和内容看,它所反映的是古代的车战:伞是战车的标志,“鼓”是盾,“棒”是戈。战阵演练是大秧歌的主要内容,“刹鼓”和“嘶马蜷蹄”表演是车战中的典型动作。大秧歌“祭庙”,就是春秋时的“受脤于社”。大秧歌不仅保留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车战内容,而且反映了当时重视军阵训练的思想。大秧歌 车战 伞 战阵山东北部的惠民、阳信、商河
孙子研究 2017年6期2017-01-28
- 马书记的“三把火”
火朝天地扭跳着大秧歌,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看这笑容就知道,如今的大洼村村民日子过得那叫一个美,用村党总支书记马祥明的话来说:“要说和谐农村什么样?看看大洼村就知道啦!”自从前些年马祥明当上了大洼村的领路人后,村子就来了个大变样,村里开起了上百家商铺,各种加工厂也林立起来,村民们的腰包是一天比一天鼓。乡亲们富了,马祥明的脸上自然露出了笑容,但没多久,他就发现有些不对味了:由于村里文化生活相对匮乏,再加上手里有闲钱了,村民们就开始迷上了打麻将、玩扑克
党的生活·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 2016年12期2016-12-12
- 从电视剧《大秧歌》看大秧歌民俗的影像表达
要】电视剧《大秧歌》通过影视手法将海阳大秧歌与现代的影视审美理念进行了融合创新,展现出海阳大秧歌的影视开发潜力,赋予了大秧歌这种传统民俗文化影视生命力。 【关键词】大秧歌;影视语言;叙事功能;民俗文化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122-02《大秧歌》电视剧的热播让广大观众熟识了烟台海阳的大秧歌。该剧讲述了19世纪30年代乞儿海猫,回海阳寻亲,经历的家族恩怨、革命抗战的传奇故事。全剧以大秧歌为切入点,交
戏剧之家 2016年12期2016-06-30
- 从电视剧《大秧歌》看大秧歌民俗的影像表达
)从电视剧《大秧歌》看大秧歌民俗的影像表达邵贵媛(青岛滨海学院 艺术传媒学院,山东 青岛 266555)【摘 要】电视剧《大秧歌》通过影视手法将海阳大秧歌与现代的影视审美理念进行了融合创新,展现出海阳大秧歌的影视开发潜力,赋予了大秧歌这种传统民俗文化影视生命力。【关键词】大秧歌;影视语言;叙事功能;民俗文化《大秧歌》电视剧的热播让广大观众熟识了烟台海阳的大秧歌。该剧讲述了19世纪30年代乞儿海猫,回海阳寻亲,经历的家族恩怨、革命抗战的传奇故事。全剧以大秧
戏剧之家 2016年12期2016-06-30
- 土默川大秧歌
杨 诚土默川大秧歌杨诚晚清以来,托县地区流行的戏剧除二人台(当时称“打玩艺”或“打坐腔”)、晋剧外,还有道情、耍孩儿(当地称“咳咳曲儿”)、大秧歌等。其中,以大秧歌影响较大。内蒙古大秧歌是由山西移民走西口带到内蒙古的朔县秧歌演变而成的,其形成和流传约有100多年的历史。大秧歌最初只是农民自娱自乐的演唱形式,属于民间社火范畴。在长期传唱过程中,其演唱形式和乐曲受其他民间音乐和戏曲的影响而不断演变,终而形成了相对定型、特色鲜明的地方性秧歌戏剧种。大秧歌流行于
老年世界 2016年1期2016-04-26
- 家乡的大秧歌
邵佳琪家乡的大秧歌|六年级邵佳琪我的家在东北的一个小村子里,那里虽无都市的繁华,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尤其是家乡的大秧歌,更是小村子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提起秧歌,我们家乡的大多数人都会跳,不论男女老少,个个都能扭上一段!每当夜幕降临,村里的小广场上便会响起咚咚的锣鼓声和着悠扬的唢呐声。这声音就像一声号令,人们放下手中的活计,呼朋引伴地来到广场。不多时,广场就变成了沸腾的海洋,秧歌扭得欢快,扇子、手绢翻飞,笑声歌声不断……家乡的大秧歌不仅是喜庆节日里必不可少
文学少年(原创儿童文学) 2016年5期2016-04-09
- 杨紫青涩褪去成熟未满
”这是我看完《大秧歌》这部剧之后的第一想法。《大秧歌》由郭靖宇、柏杉执导,杨志刚、杨紫、王奎荣、刘芊含领衔主演。该剧以海阳民俗“大秧歌”为切入点,讲述了胶东地区的海猫在一段夹杂家族恩怨情仇、惊心动魄的热血抗日斗争中脱颖而出,从一个小乞丐蜕变成大英雄的传奇故事。其中杨紫是该剧的女主角,饰演娇生惯养的吴家大小姐吴若云。这是杨紫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之后的参演的第一部电视剧,成功地让观众们见证了杨紫的蜕变。“小雪”终究会长大当年的《家有儿女》真是火遍全中国,每位家长
电视指南 2016年1期2016-01-18
- 白山黑水间舞动的大秧歌
间艺术——东北大秧歌。它承载着东北人的性格和东北人的娱乐方式,体现了北方劳动人民质朴的审美情趣,因此有着牢固的基础和旺盛的生命活力。东北大秧歌又称东北秧歌,是流行于东北地区的汉族民间舞蹈,为群众性自娱自乐的一种集体舞蹈。秧歌起源于我国南方,是当时人们插秧时的歌唱形式,故名为秧歌。后来在歌唱中加入随意性的肢体表现动作,随歌起舞,因此就出现了秧歌舞。秧歌舞开始渐渐向北方传播,并在北方盛行开来。在向北流变过程中,舞蹈已经偏重于歌唱,秧歌的风格被北方化了。在清代,
黑龙江史志 2015年2期2015-08-15
- 郭靖宇再出力作 《大秧歌》全面升级
的热血传奇剧《大秧歌》登陆江苏卫视和天津卫视。该剧集合了杨志刚、杨紫、王奎荣、张少华、巍子等新老演员。作为“传奇剧王”郭靖宇的年度力作,《大秧歌》在原来郭氏传奇根基之上,制作规模、故事情节、演员阵容等方面来了一次全面的升级。电视剧《大秧歌》是带着各种大数字面世的,全剧篇幅长达79集,拍摄用时344天,投资高达2.08亿。这创造了郭靖宇传奇剧的新纪录,在电视剧史上也是大数字。作为该剧编剧和导演的郭靖宇坦言:“投资重点绝没花在演员身上。剧中拍摄场景海边这个镇子
北京广播电视报 2015年44期2015-05-30
- 《大秧歌》演绎胶东红色历史
图/刘 涛《大秧歌》演绎胶东红色历史The Big Yangko Dance Rendered the Red History in JiaodongI文/王遥驰 图/刘 涛2015年10月26日晚,由郭靖宇执导,杨志刚、杨紫领衔主演的热血抗战传奇大戏《大秧歌》在江苏卫视和天津卫视首播,这让烟台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秧歌"与胶东抗战历史一同走到了全国观众面前。《大秧歌》剧照。A stage picture of the Big Yangko Dance.以烟
走向世界 2015年48期2015-03-20
- 闲不住的婆婆
花种菜,喜欢扭大秧歌,喜欢做家务,就是不喜欢闲着。有时怕婆婆累着让她多休息,她说做这些都是图个乐呵,没觉得累。一次看到邻居阿婆孤零零地坐在窗外花坛边跟婆婆聊天,和婆婆一样,阿婆也和儿子儿媳一起住,没有老伴。阿婆说:“现在我就是个废人,媳妇啥也不让我做。家不让我收拾,说我收拾不干净;饭也不让我做,嫌我做得不好吃。日子过得憋屈啊!”婆婆说:“这不能做,那不能做,一做又嫌弃,这样的子女太不孝顺了!”听到此,我不禁想到曾经,虽然从没嫌弃过婆婆,但那时的确不想让她做
晚霞 2015年9期2015-01-31
- 浅析海阳大秧歌的起源与发展
也被称为“海阳大秧歌”,它与胶州秧歌、商河鼓子秧歌齐名,被称为山东三大秧歌。海阳大秧歌经过几百年来的创造、加工,又经过文艺工作者的整理和发展,成为展现海阳文化风貌的艺术瑰宝。海阳大秧歌是一种集歌、舞、戏于一体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以豪放的、朴素的表演风格、严谨的表演方式、恢宏的表演气势和严肃的表演仪式著称于世。它内容丰富多样,对弘扬民族文化,丰富劳动人民的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当地一直传有一首民谣:“乡下秧歌进了城,先拜娘娘后耍景;正月十五不进城,过日来了
大众文艺 2015年20期2015-01-29
- 东北大秧歌民俗文化特点探究
◎王新新东北大秧歌民俗文化特点探究◎王新新东北大秧歌不只是一种舞蹈,更是东北满、汉族等文化大融合的结晶,同时也是目前我国北方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在长期的发展当中,它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特色,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将东北大秧歌逐渐发扬光大。如今,东北大秧歌的地位已经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对它的研究也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文章着重探究了东北大秧歌的民俗渊源以及民俗文化特点。东北大秧歌 民俗渊源 文化特征一、 东北大秧歌的民俗渊源东北大秧歌其实是东北地区秧歌类民间舞蹈的泛称
参花(下) 2014年9期2014-12-12
- 晋北大秧歌比较研究
。”[1]晋北大秧歌主要包含碓臼沟秧歌、广灵秧歌和朔州秧歌等。由于地域风俗、唱腔的影响,三种秧歌独具特色。一、碓臼沟秧歌、朔州秧歌和广灵秧歌的区别晋北大秧歌遍及晋北、蒙南、冀西、陕北等地,流布范围较广。朔州秧歌几次远足巴彦淖尔、鄂尔多斯。这些地区都曾有晋北大秧歌班社和传艺师傅,但由于种种客观因素的限制,传艺师傅很少能够聚在一起探讨秧歌,他们按照自己的意图改革创新,口传手教,代代传承,最终同剧种出现了同曲异名、大同小异的现象。[2]笔者认为三种秧歌的不同,主
语文学刊 2014年6期2014-08-15
- 浅析陕北绥德大秧歌双扇舞的风格特征
;在陕北,绥德大秧歌只是陕北秧歌的一个小分支,绥德大秧歌最主要是用双扇来舞蹈,绥德大秧歌双扇舞从文革以后逐渐盛行,突破原始秧歌进行创新,一直受绥德人民所喜欢,而绥德秧歌双扇舞只是一个舞种,每到春节人们就进行“闹秧歌、闹红火”等活动,“闹秧歌”一般是县里的各村进行秧歌比赛,比服装的艳丽,动作的新颖和整齐。随着时代的发展,秧歌因为步伐简单,动作好学、易记,广泛流传,已成为人们所喜爱的舞蹈;在街头、广场随时都可以看到不同年龄的人群在扭秧歌。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关于研
大众文艺 2014年21期2014-05-02
- 神话意象的变形与回归
——“二神转”到二人转演化轨迹述略
式舞变形为东北大秧歌。但二人转不单是原型的变形,还有对原型的回归:二人转从大秧歌中分离出来的单独演出,是对二人转原始意象回归的第一个阶段;把大秧歌的“三场舞”变为二人转的“走三场”,是二人转原型意象回归的第二个阶段;把萨满跳神跳进跳出的演剧方式转换为二人转的跳进跳出,是二人转原型意象回归的第三个阶段;二人转“女爱男”的故事和丑旦戏谑化的说口等也是对“二人转”原始意象的另类方式回归。对原型的逆返回归,使二人转成了一种“永恒回归的神话”。神话原型;祭祀舞;大秧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1期2014-04-17
- 二人转舞蹈创新发展刍议
乐活动——东北大秧歌。二人转来源于大秧歌,是既可以从一丑一旦的二人转构型得到证实,又可以从二人转的“走三场”(头场看手,二场看扭,三场看走)是大秧歌的“情场”和“逗场”的转换得到考察。然而大秧歌中的二人转构型和“情场”与“逗场”也不是无源之水、毫无依傍,它也是先前艺术形式的转换。这种转换的主要来源是东北各民族的民间舞蹈传统。大秧歌上、下装的演出中,一对对地逗着“扭”——实际就是“二人转”的一种形式。二人转中“舞”是源于生活更是高于生活别具一格。它的肩功、腰
剧作家 2014年1期2014-04-17
- 胶州大秧歌初探
其实。二、胶州大秧歌的起源相传清朝初期,由马姓、赵姓二户外地逃荒来到胶州东小屯定居,依靠卖包烟(一种加工的土烟)为生。之后,由于天灾兵祸,马、赵二姓两户人家弃家流浪关东。传他们两家人当中有老头、老婆、儿子、儿媳妇、孙女共三代人。在逃荒的路上,一开始他们沿途乞讨,后来改为“唱门子”,再后来由老头背腰鼓,儿子舞打狗棍,老婆背翠花包,儿媳和孙女则以团扇彩巾作为简单道具,边舞边唱民歌小调,慢慢逐渐地形成了一些简单的舞蹈程式和具有胶州地方色彩的小调。三、胶州大秧歌的
大众文艺 2014年17期2014-03-12
- 论二人转表演艺术的独特性
。二人转是东北大秧歌“劈出来”的戏,老艺人刘士德说:“二人转还是从大秧歌里‘跑’出来的。”丑旦角色是大秧歌上下装的移植。这种移植的角色从一开始就带有自己的形式意义:一是角色的性别分工:丑角是下装即男性角色的移植,旦角是上装即女性角色的移植,移植了的丑旦角色是有明确的性别意义的;二是角色的构型形式:大秧歌中的上下装是“一副架”,即成对地“扭”(舞蹈)的,当二人转把这“一副架”移植到二人转中来,也就自然地把“一副架”的表演方式移植到了二人转中;三是“一副架”角
戏剧之家 2013年4期2013-02-28
- 胶东大秧歌的文化探析
0228)胶东大秧歌的文化探析梁丽凤 罗远标(海南大学 体育部,海南 海口 570228)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法,影像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对胶东大秧歌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发现胶东大秧歌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独特的民俗传统体育文化特征。胶东大秧歌的发展要抓住胶东大秧歌群众性娱乐本质,充分挖掘其商业价值,走市场化运作的新型发展道路。胶东大秧歌; 文化特征;发展构想1 胶东大秧歌的现存状况在中国民间舞蹈中山东的扭秧歌可谓是家喻户晓。据史料记载,山东的大秧歌历史悠久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2年3期2012-12-06
- 谈东北大秧歌的风格特点
□陈爱宝谈东北大秧歌的风格特点□陈爱宝东北大秧歌在风格上既有火爆、泼辣的特点,又有稳静、幽默的特点。动作既哏又俏、既稳又浪,而且稳中有浪、浪中有稳、刚柔结合,不是扭扭捏捏缠绵无力。娱乐,仍生存之大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曲扭,便是其人字一种跳跃、一种变形,使其丰满而多彩,娱乐——人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东北的“扭秧歌”可谓恰到好处,东北秧歌——“扭之舞”。“提手”加上个“丑”,串连了整个东北秧歌的内含定义。手,没有手不能称其为舞;“丑”是生活中人的一
戏剧之家 2010年7期2010-08-15
- 弘扬民族文化,发展非物质遗产
[摘 要]东北大秧歌是深受东北人喜爱的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表演艺术,多年来一直深受大众喜爱。尤其是最近正式被中国非物质遗产委员会认定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秧歌的文化艺术形式得到了国家层次的肯定。如何使这种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民间艺术,在新时期进一步得到发展,值得我们认真的思考和更进一步的研究。[关键词]东北大秧歌 地方特色 艺术形式作者简介:张芳芳(1977-),女,汉族,辽宁朝阳人,朝阳县文化馆摄影部主任,从事民间文化的采集与研究工作。文化是人类的生活方式,是
消费导刊 2009年22期2009-06-28
- 东北大秧歌
一定会想到东北大秧歌吧。扭秧歌是东北农村每年春节时必有的民间娱乐活动,现在已经被一些大城市引进,成为固定的民俗活动了。有些地方的农村,夏天的晚上,人们也要扭秧歌锻炼身体。秧歌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不同的种类,如地蹦子秧歌、踩高跷秧歌和打花棒秧歌等。刚进腊月,村里的“秧歌头”就开始筹备扭秧歌的诸多事宜了:选秧歌队员、雇吹喇叭和打鼓的人、购买秧歌服、做头饰、准备扇子……选人是很重要的。一般来说,要挑有经验的、年轻力壮的,这样扭起来才带劲儿。但也有个别年纪稍大些的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09年39期2009-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