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万励
(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吉林长春 130117)
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一个国度、一个族群、一个区域范围、一个城市对历史的承载、聪明才智的累积、情感的代代相传、古风的流传和精神寄托。东北大秧歌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进一步的保护和传扬,它来自民间,具备了悠久的历史,折射出丰厚的文化内涵,属于我国北方居民特别喜爱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东北大秧歌在清代已经开始流行,其韵律欢快流畅、热情洋溢,舞姿令人忍俊不禁、队形变化神出鬼没、伴奏乐器响彻云霄,深深地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爱,以前是用来为节日打造美好的氛围、彰显生活中的快乐、如今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不仅依旧保存有原来的艺术魅力,并且发展成为人民群众锻炼身体、享受生活的必要项目。
东北秧歌的产生和发展,是受社会发展与变迁的直接影响的。历代不同的阶层,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秧歌的发展。我们继承东北秧歌,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科学分析,取其精华。东北秧歌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艺术特色。但作为传统的秧歌来说,又有它的特殊性,它的艺术形式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适应性,又不失去原有的风格和艺术魅力。除此之外,秧歌中大场、过街楼、大象等,用于渲染情绪、烘托氛围,表现东北秧歌火爆、泼辣的气氛,是秧歌特征的重要表现形式。这些民间艺术形式,本来就源于人民,源于人民的劳动生活,我们在整理时就要留其精华,即使对秧歌中有些不好的、丑的东西也要慎重对待,要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不能一概否定。有些丑的表演,虽然在某些方面不够健康,但其中也有一些较为健康的东西,甚至是秧歌的精华。还有些丑的角色名为丑,实则不丑,它是以丑的角色,表现了诙谐幽默的情绪,给人以喜悦和快乐。所以说,我们在学习秧歌时必须认真把握,慎重地对待每一个动作,为东北秧歌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打好基础[1]。
高等院校作为传播继承和发展祖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大学生也发展为民族文化的承载者,现阶段学生经常参加集体活动,可以在各种活动场合融入东北大秧歌性质的健身操,可以很好地将原有的文化内涵和校园文化结合起来,促使学校更具备民族文化内涵,使民族文化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发扬和继承。
原来课间活动大部分学校进行的是课间操。如今,一些学校开始紧跟潮流,课间加入了各种舞蹈形式以及武术形式,还有的学校打算将秧歌作为课间活动形式,丰富校园文化。东北大秧歌具备幽默有趣、欢快喜庆的风格,这样可以促使学习氛围变得轻松,学生可以在其中调节自己,东北大秧歌本身具备的特征可以使学生们暂时忘掉压力,思维变得格外活跃,学生们可以更加自信,更热爱生活[2]。东北大秧歌可以使大课间变得不再沉闷,充满快乐,这可以促使学生们身体更为康健。
东北大秧歌可以使人活动身上各个关节,其中更有价值的在于,东北大秧歌,这种艺术舞蹈本身特色鲜明,动作不是很剧烈、也浅显易学,学生们扭动不会损害身体。东北大秧歌在基础舞姿上需要掌握的几点,扭、摆等基本动作虽然看着花哨,却容易操作,这些基础动作可以促使学生们身体和心灵得到更好的发育。有专家指出,东北大秧歌在健身方面极具意义,(1)促使身体组织和器官的活动能力加强。参与者身体上的每一部分都呈现出运动方位、快慢、扭摆动作大小、活动的力量、力度的不同,可以促使心肺功能更为强大。(2)改变完善身体原有的状态。经常参加练习,降低脂肪,完美体态。(3)增强身体免疫力。经常参加秧歌舞蹈,促使身体腕部,腰肢、腿部等处的肌肉得到锻炼,提高身体的柔韧度,增强体质,提升免疫力[3]。
东北大秧歌来自民间,又在民间得以繁荣。其内涵具备很多民间风俗特点和民间文化特色,它是属于民间文化,也是民间文化当中的珍宝。现阶段,只有老年人更热衷于对东北大秧歌的认知,并且喜欢加入东北大秧歌的队伍当中,或者在旁边欣赏,但学生中对东北大秧歌缺少必要的认知、鉴赏能力以及参与度。尤其应该指出,东北大秧歌具备明显的地区特点,作为东北人的风格特点,情调文化这些特征和其他地区范围内存在的秧歌有很大区别。东北人更需要传播东北大秧歌和继承发扬东北大秧歌,使东北大秧歌走进学生们的课间生活,特别要注重使其走进北方学校[4]。要让东北大秧歌蕴含的丰富的民族特色进一步发扬出来,加以推荐和学习,传播和继承这种东北独具的民俗文化,让学生们主动传播和弘扬这种民俗文化。
如今这个时代大部分家庭独生子女,最容易表现出来的是以自我为中心、放任自己、被娇惯和纵容,东北大秧歌是以集体表演的方式存在的,往往几十个人、几百个人共同表演。参与演出的人伴随着韵律,迈着轻盈的步伐、挥舞着道具,动作和谐一致,队形千变万化。要是学生不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其中,那么根本无法使演出带来完美的视觉上的整齐划一,所以东北大秧歌的演出需要体现出来的是团队合作精神。
“非遗”舞蹈纳入《素质教育舞蹈课》课程,目的在于传承和发展“非遗”舞蹈文化。其教学内容可细化如下。
利用观察沿袭传承人的规范动作和内容讲述,聆听其讲述东北大秧歌的文化底蕴和魅力,伴随其共同参与到活动当中,精准的把握东北大秧歌的深邃内涵。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舞蹈成为中学和小学课程中的内容之一,聘请沿袭非遗舞蹈的人来到学校和学生们一起进行沟通,使学生们深刻的意识到民间舞蹈的魅力,体验这种原汁原味的民间艺术。
舞蹈素质课的重要特点是创新,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教授中尤其要注重创新。把东北大秧歌和动作相关的内容再一次进行改编和创作,为学生们讲述每一种舞蹈形式所蕴含的文化底蕴,让学生对舞蹈重新组织以及改编创作,促使学生们在创新方面具备热情,能够通过舞蹈展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促使其对舞蹈产生更大程度的喜爱,使这门课程发挥其独有的魅力,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和领会到原汁原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的迷人之处[5]。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原有文化底蕴和现阶段的文化进一步融合,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和现阶段人们对美的追求结合在一起,给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形式中加入崭新的内容,使其充满活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舞蹈自然是来自人民之中,利用在人民之中的采集,寻找出那些深藏的舞蹈内涵,从而为东北秧歌和内容有关的知识、形态等各方面的内容进行精剪,把原汁原味的东西拿来进行剪辑整理加上自己的内容,利用现代化的技巧和手法给原有的大秧歌带去更多的活力,展现出更适合现代课堂学习的,适合现代人美感的东西[6]。
肢体动作表现出来的情境就是舞蹈的精髓,利用舞蹈的理念展现出来的就是舞蹈的肢体动作。舞蹈素质课之中,学生不但要掌握舞蹈动作本身,还要了解舞蹈蕴含的深厚的意义,在东北秧歌的讲解当中,肢体语言背后蕴藏的文化形态才是主要的,需要不断地对动作展示出来的意义进行挖掘和深层扩展,使舞蹈动作变得有血有肉[7]。在授课当中可以将理念和实际运用结合进行,使学生奠定非遗舞蹈的理论基础,从而促使非遗舞蹈深入到千家万户。
固有的理念人们认为,扭大秧歌只适合老年人,不能搬进校园,学生们对这种做法无法表现出热情,无法学习扭秧歌。只有改变了对这种看法的认知,才会使行动不受到阻碍。先要从理念上认识到大秧歌进入学校可以带来很多好处。第一,学校领导和教职员工要有一个正确的认知,组织者和负责人予以支持开展下去肯定不是问题;第二,让学生正确的了解学习大秧歌的好处,使其积极地参与进来,逐渐地感受到这种课间活动形式存在的价值;第三,面对家长和社会各界的质疑,要敢于进行宣讲,使其认识到大秧歌来到校内具备的好处和产生的效果,慢慢地舞蹈文化和校园文化可以交融在一起,使社会公认,舞蹈文化就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大秧歌是不是可以走进学校,要看学校方面的规划以及其工作的深入情况。其一,学校需要派出专门负责这项工作的人;其二,教授学生东北大秧歌的知识,使学生们初步了解秧歌的基本步法,基础技能等,然后再深入学习;其三,在学生当中挑选出大秧歌扭的好的,积极性高的作为标杆,要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让东北大秧歌成功代替课间操,不能是一时兴起,要注意长期坚持。可将其和其他内容的课间活动融合进行,使其始终存在于学校的各种活动中,使其作为一种学校的必要活动形式存在,并且可以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其精妙的一面[8]。
东北大秧歌要深入校园,需要参与到校园文化氛围内,文娱活动、画廊墙报、广播之中都可以融入东北大秧歌,耳濡目染之下大秧歌便能成为一种校园不可缺少的文化。多进行大秧歌的宣讲,采取一定的形式比如竞赛活动等,使其深入到学生的课间活动当中,使学生的业余生活变得丰富。各个层次的教育机构可以进行观赏和交流经验,使大秧歌文化不仅纵向发展,横向也得到更好地沟通和交流,促使其成为课间活动的主旋律。
舞蹈课程是进行美学教育和审美提升的一种关键内容和有效方式,其在不断地取得发展,必将成为独具特色和不可或缺的一门艺术课程。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存在,本身就具备身体语言的特点,要将其转化为一种文化教育的形式,凸显出文化教育的内在意义。非物质文化之中的舞蹈走进学校,不仅是继承和发扬民族舞蹈的精髓,并在其基础上改进和创新,而且可以促使中华民族对自己的文化特色充满信心。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舞蹈促使中华民族文化被现代人接受、继承和弘扬,这才能促使人类文化更加多种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