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廷

  • 清廷处置阿尔布巴之乱的策略与权威维护析论*
    研究的重要内容。清廷处置阿尔布巴之乱的过程与结果,体现出当时西藏地方形势的复杂性及清廷制定、实施治藏政策的灵活性与有效性,因此,考察清廷处置阿尔布巴之乱的策略,既有学术价值,亦有现实意义。目前,学界关于阿尔布巴之乱的研究,集中于关注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及结果等内容,鲜有从清代国家实施治藏方略视角出发分析清廷处置策略。(1)邓锐龄:《关于雍正五年西藏阿尔布巴事件的几个问题》,《中国藏学》2003年第4期,第42—45页;柳陞祺:《1727—1728年卫藏战争

    西藏研究 2023年4期2023-12-14

  • 不要里子要面子
    1867年,清廷组建了第一支派往欧美的外交使团。美国人蒲安臣被任命为“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是使团的领导;副手是一个英国人和一个法国人;中国官员志刚、孙家谷随行,另有秘书随员二十余人。此次组建外交使团与即将到来的“修约”之事有关——1868年是清廷与英、法、俄、美四国商议的《天津条约》修订之期。中国皇帝派一个洋人出访各国,让北京外交界十分震惊。蒲安臣本人也很震惊——在清廷正式任命前,他并未收到任何明确暗示。而清廷之所以如此,源于根深蒂固的“华夷观念”。1

    党员生活·中 2022年5期2022-06-02

  • 凉州、庄浪满营移驻伊犁始末浅探
    犁的关键时期。在清廷的大力推动下,两地满营实现了整体挪移。在此过程中,间接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币制改革,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历史影响。本文拟从这一史实中总结迁移的历史动因、历史过程、衍生效应,以期对清廷治边政策进行比较具体的梳理概括、分析研判。关键词:1763年;凉州;庄浪;伊犁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是清廷针对新疆驻兵政策调整的关键时期,亦是凉州与庄浪满营移驻伊犁的决策与“准备阶段”。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十二月,新疆初定,为充实边防

    兰台内外 2022年28期2022-05-30

  • 清末川边治理中赵尔丰与清廷互动论析
    时期,但赵尔丰与清廷关于川边治理的想法并非总是一致的,学界对于川边治理中赵尔丰与清廷的互动研究较为薄弱。文章着重分析在川边治理过程中清廷对赵尔丰的支持,及赵尔丰与清廷意见的分歧及解决,从而加深对清末清廷边疆治理政策转型的认识与讨论。一、清廷对赵尔丰川边经营的支持(一) 清廷支持赵尔丰对川边地区展开直接治理清末,英俄觊觎西藏,加之清廷权威衰落,使得西藏地方对中央离心力增加,面对西藏地方对川边影响力的增强,清中央和川藏地方大员逐渐意识到经营川边对于保藏固川的重

    贵州民族研究 2022年5期2022-03-24

  • 何为“一体均沾”
    得失。入清以后,清廷承袭了这一做法,对于来华的各国商旅和使节,仍旧施以怀柔。雍正皇帝在上谕中明示,凡来华贸易的洋夷,只要遵守天朝的规制,都要施恩布教,令其心悦诚服,方不失柔远之道。乾隆皇帝认为,对于远涉万里来华贸易的小国要厚往薄来,藉此彰显天朝恩惠。他甚至认为,与西洋各国之间的通商贸易对中国而言毫无益处,只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物资需求和贸易愿望,因为中国物产丰盈,根本不稀罕他们的薄利小物。就连林则徐也认为,朝廷准许西洋诸国互市,完全是朝廷“推恩外服”的政策体现

    百科知识 2022年22期2022-02-08

  • 试论清末制宪权之争
    踏上立宪之路起,清廷认为将制宪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乃天经地义之事,从未主动让与任何机构和团体;相反,还通过发布《宪法大纲》、制定法规和机构章程、秘密制宪等方式,不允许任何机构和组织分享制宪权。但辛亥革命前后,清廷被迫让步,制宪权突然转移到资政院。资政院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准议会机构,关于其是否具有制宪权问题,引起了学者的讨论。有的学者根据资政院章程的相关规定,认为其不具备制宪权,是一个不完全的立法机关①这种观点以韦庆远等人为代表。韦庆远等人通过对《资政院院章》的解

    大连大学学报 2021年2期2021-11-29

  • 清代珲春地区的中俄书院
    中俄间繁杂事务,清廷在此设立中俄书院。此为清廷在东北地区专门培养俄文翻译人员的教育机构。通过对珲春整体运营状况及特点的论述,进而对中俄书院进行剖析。书院的兴办,不仅培养了众多的俄文翻译人员,而且促进了珲春地区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的教育近代化进程。【关键词】清廷;珲春;中俄书院;近代化【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4-0059-02近年来,对珲春地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清

    今古文创 2021年24期2021-09-10

  • 且看康熙平三藩
    ,史称“三藩”。清廷对三藩十分重视,顺治十六年(1659),应洪承畴疏请,命平西王驻镇云南,平南王驻镇广东,靖南王驻镇四川。当时清朝虽然有云贵总督、云南巡抚掌管云南行政、军事事务,但实际上的大权仍归吴三桂掌握。吴三桂在云南招募军队,铸造钱币,任用官员,以至民间只知有“西选官”,不知道有朝廷的官吏。当时“西选之官半天下”。1662年,康熙即位。清廷不仅加封吴三桂为亲王,还将给云贵总督、巡抚的敕书加上“听王节制”四字。1669年,康熙亲政,摆在少年康熙面前的,

    博览群书 2021年2期2021-04-27

  • 晚清政府对胶州湾事件态度探研 ——以电奏电旨为中心
    野教案爆发之初,清廷与山东地方三天内十几封电报往来,对缉拿真凶、速结教案进行了及时沟通。虽然清廷在教案爆发之初缉拿真凶、赔偿求和的措施在应对近代国际威胁时显得愚昧而落后,但从清廷利用电奏与电旨在极短的时间内便了解案情状况并逐渐认清德国的侵略野心来看,清廷充分利用近代通讯技术应对国际争端仍是值得肯定的。德军在胶州湾登陆后,山东巡抚李秉衡与清廷一天内数封电报,就战与和问题展开讨论。有些学者将胶州湾的失败归咎于清廷“以夷制夷”的政策,但从清廷寄发电报的内容可以看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1期2020-12-20

  • 不要里子要面子
    汣霖1867年,清廷组建了第一支派往欧美的外交使团。美国人蒲安臣被任命为“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是使团的领导;副手是一个英国人和一个法国人;中国官员志刚、孙家谷随行,另有秘书随员二十余人。此次组建外交使团与即将到来的“修约”之事有关——1868年是清廷与英、法、俄、美四国商议的《天津条约》修订之期。中国皇帝派一个洋人出访各国,让北京外交界十分震惊。蒲安臣本人也很震惊——在清廷正式任命前,他并未收到任何明确暗示。而清廷之所以如此,源于根深蒂固的“华夷观念”

    百家讲坛 2020年1期2020-09-02

  • 清朝入关初期如何解决经费赤字问题
    财政危机,当时的清廷掌握比明朝更少的疆域和纳税人口,为何却能摆脱危机成功统一?这其中有三个解决办法不得不提。其一是严厉打击贪墨。入关时,满洲八旗都疯狂圈地占田。从顺治十四年(1657)开始,清廷连年清扫各地的满洲八旗,谁有钱就查谁,一年下来,一百多万两银子流入国库,解了燃眉之急。其二是重新开征三饷。明末征收三饷(即辽饷、剿饷与练饷的合称。辽饷加派是为后金入侵,辽东战事紧急,军饷不足而起; 剿饷是为镇压农民起义筹措军费; 练饷为镇压农民起义练兵所用),导致天

    文史博览 2020年3期2020-05-11

  • 厘金拖垮大清
    “厘金”的政策。清廷知道这样做并非长久之计,但确实没钱拨款,只能同意。有了“厘金”做保障,曾国藩的湘军打起仗来底气十足。他们凭借着经济上的优势,最终战胜了太平军。在一定程度上说是“厘金”挽救了岌岌可危的清朝。但是,“厘金”为后来各地军阀割据埋下了隐患,直接影响了清朝的国运。各地军阀靠“厘金”积累了大量财富用于军队武装,渐渐形成割据势力,不仅破坏了清廷财政收入的统一性,还对清廷产生了威胁。因此,太平军被镇压后,清廷就着手收回“厘金”政策。只是,请神容易送神难

    民间故事选刊·下 2020年2期2020-03-18

  • 论清末朝野在皇室经费中的活动
    ,继而不仅推动了清廷核减皇室开支,而且还促使清廷着手整顿皇室经费。虽然清廷采纳了李家驹仿行日本皇室制度的建言,但是在厘订皇室经费的具体过程中却有所差异。最终,由于厘订皇室经费关系到朝野各阶层的既得利益,处理极为棘手,不仅暂行内阁成立时仍未完成,而且之后终因阻力仍大,以致直至清廷覆亡,皇室经费仍须再行议定。关键词:清廷;皇室经费;皇室开支DOI编码:10.19667/j.cnki.cn23-1070/c.2020.06.017学界不仅对中国近代预决算、榷关皇

    求是学刊 2020年6期2020-03-08

  • 从御匪到救时:道咸之际清廷团练动员的兴起
    关作为国家层面的清廷如何看待团练、如何进行团练动员以及采取何种办团模式等问题,直至近年始见初步的专题探讨。②本文拟从道光末年至咸丰初年清廷的团练动员入手,从国家视角进一步探讨咸同时期的团练问题。一般认为,“金田起义”爆发后,清廷便立即向各省发出了仿照嘉庆年间坚壁清野之法迅速举办团练的上谕。其典型表述是清廷于“太平天国金田起义之始便普遍号召基层社会团练自保,助官兵防剿”③;抑或模糊地表示清廷于咸丰初年谕令各省普行团练。④仅有少数论者认为清廷通过“叠降谕旨”实

    社会科学研究 2020年5期2020-02-22

  • 大沽之战成大清国运转折点
    眈。鸦片战争后,清廷更是被迫与英国签订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法美等列强也趁机跟进,分别与清廷订立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换来的只是暂时的平静,更大的问题与威胁依旧摆在那里。可惜的是,清政府整体上缺失忧患意识,满朝上下对于西方列强的图谋野心更是后知后觉。西方列强为攫取更大在华利益,于1854年后陆续提出修约要求,主要涉及全面开放通商、鸦片贸易合法化、进出口货物免交子口税等。由于修约要求非常苛刻,不出意外地遭到清廷拒绝。修约这条路无法走通,列强就

    文萃报·周五版 2020年1期2020-02-14

  • 虎门销烟
    史。入关之初,“清廷为办铜需要,最初并不禁海”。然好景不长,顺治十二年(1655年),清廷为“防汉制夷”,尤其是为扫平以郑成功为代表的反清复明的义军,在东南沿海实施了极其严厉的海禁,逼迫沿海百姓内迁30至50里,封镇海岸,设界防守,严禁逾越。直到“经文纬武,寰宇一统”的康熙大帝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后,“海氛廓清,海禁遂开”,清廷设立江、浙、闽、粤四海关,分别管理对外贸易事务。在其后的30多年里,中国进入了海上贸易最为活跃和繁荣的黄金时代。然而海外贸易

    今古传奇·双月号 2019年5期2019-11-04

  • 一百零八年前的
    是1911年5月清廷宣布“铁路干线国有”政策。清廷之所以宣布铁路国有,乃是因为铁路在军事与经济上均对清廷有极重要意义。大力发展铁路干线建设,正是晚清的基本国策之一。在宣布铁路国有之前,清廷也尝试过铁路商办,但效果极差,故而不得不再度转为官办,由朝廷向列强借款修筑铁路。在所有商办铁路中,川汉铁路问题最为严重。到1911年,川汉铁路实收股金1645万元,公司高层竞捌佣三百多万元,一部分去上海钱庄存款生息,一部分去炒股,结果遭遇倒账风潮(类似于如今的P2P爆仓)

    睿士 2019年11期2019-08-28

  • 厘金拖垮大清
    “厘金”的政策。清廷知道这样做并非长久之计,但确实没钱拨款,只能同意。有了“厘金”做保障,曾国藩的湘军打起仗来底气十足。他们凭借着经济上的优势,最终战胜了太平军。在一定程度上说是“厘金”挽救了岌岌可危的清朝。但是,“厘金”为后来各地军阀割据埋下了隐患,直接影响了清朝的国运。各地军阀靠厘金积累了大量财富用于军队武装,渐渐形成割据势力,不仅破坏了清廷财政收入的统一性,还对清廷产生了威胁。因此,太平军被镇压后,清廷就着手收回“厘金”政策。只是,请神容易送神难,以

    公务员文萃 2019年7期2019-08-26

  • 清王朝的最后时刻
    昌起义20天后,清廷一天之内连下四道上谕,做出大幅度让步、妥协,企望渐成燎原之势的“乱事”能因此迅速平息。一天之内,连发如此四谕,且让步妥协之大,出人意外,足见清廷心情之急迫。给清政府打击、震撼最大的,是10月29日,北方这一天之内发生两件大事。一是太原革命党和新军发动起义,击毙山西巡抚陆钟琦和四十三混成协统领谭振德,成立山西军政府;二是驻河北滦州新军二十镇统制张绍曾联合统领蓝天尉等人发动“滦州兵谏”,电奏朝廷,提出速开国会、改定宪法、组织责任内阁、皇族永

    领导文萃 2019年7期2019-04-19

  • 浅析鸦片战争后清廷闭关观念的变化
    摘 要:清廷的闭关观念的变化,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在两次鸦片战争期间闭关观念基本没有发生变化,二是在洋务运动期间,对外交往觀念有所松动,三是在甲午战争以后,清廷主动选择开放国门,并认可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清廷的闭关观念宣告终结。鸦片战争后清朝闭关锁国的体制虽然被重开了缺口,但是闭关锁国的观念并没有得到清除,其表现在经济、文化、海防还有外交等多个方面,其延续的原因主要是受到华夷观念的影响,自然经济占据着主导地位,以及清朝领导者在政治上能力的薄弱,进而

    青年与社会 2019年5期2019-04-01

  • 清廷搞『地方自治』,民众为何恨之入骨
    林翰 《清廷玩『地方自治』,民众为何恨之入骨?》清末的自治运动,始于1905年。清廷正式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地方自治”,则是在1908年。“地方自治”,顾名思义,其核心在于还权于民,理该得到民众的拥护。但实际却不然,清廷推行的地方自治,反成了民众深恶痛绝的东西。何以如此?其一,地方自治的实质是示好于绅,而非还权于民。在自治机构的选举中,清廷对选民和候选人的资格做了严格限制,在不动产、学历、年龄层面的限制门槛设得太高,以致选民的数量严重不足,所占人口比例极

    文史博览 2019年12期2019-03-12

  • 慈禧:讨好日本被打脸
    901年上半年,清廷已主动向日方提出,要奖赏参与联军侵华之役的日本军官,但日方未作回复,或许是觉得此事不可思议。1901年冬,奕劻再次请求日方提供军官名单。在确认清廷不是开玩笑后,1902年3月,日方开列一份90人的名单;4月,又开列一份以下层军官为主的109人的名单;再后来,日本驻京公使内田康哉又对名单进行删改,最终提供了一份199人的名单。如此,清廷共计赏了侵华日军199枚“宝星”勋章。该勋章是清廷效仿西方国家所制,主要用来褒奖对清廷立场友好或有过帮助

    百家讲坛 2019年18期2019-02-16

  • 清廷搞“地方自治”,民众为何恨之入骨
    始于1905年。清廷正式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地方自治”,则是在1908年。“地方自治”,顾名思义,其核心在于还权于民,理该得到民众的拥护。但实际却不然,清廷推行的地方自治,反成了民众深恶痛绝的东西。何以如此?其一,地方自治的实质是示好于绅,而非还权于民。在自治机构的选举中,清廷对选民和候选人的资格做了严格限制,在不动产、学历、年龄层面的限制门槛设得太高,以致选民的数量严重不足,所占人口比例极低。99.5%以上的民众既无选举权,也无被选举权。其二,“自治”

    文史博览·文史 2019年12期2019-02-16

  • 清代乾嘉时期东北地区移民清查升科落籍方式探析
    兴之地”一直备受清廷“呵护”,享受着特殊的保护政策。清朝入主中原后,曾一度对辽东地区实行移民招垦政策,但未久便停。乾隆朝始对东北地区实行人口封禁政策,以阻止关内移民迁居东北。虽然乾嘉时期此禁令高悬,但关内移民涌入东北的浪潮始终未停歇。这些来自不同省份的移民,尽管属于不同的移民群体,但最后多以各自特有的方式落籍东北,其中清查升科是移民落籍的主要方式,以此方式落籍的移民在乾嘉时期数量最多。学界关于清代东北移民的论著颇多,但对于移民落籍问题的讨论甚少,本文主要考

    泰山学院学报 2019年5期2019-01-20

  • 毒品极其昂贵,为何晚清穷人也抽得起鸦片
    的。鸦片战争后,清廷看到无法彻底禁烟,但又不愿意白银白白流失,怎么办?清廷想到了一个馊主意,自己种啊,希望用低成本的鸦片与国外走私鸦片来竞争。1859年,清廷颁布了《征收土药税厘条例》,这相当于公开鼓励各地种植鸦片。短短5年后,全国各地罂粟田如雨后春笋,山西则成为了鸦片最大种植地,“往往以膏腴水田遍种罂粟,而五谷反置诸硗瘠之区。”当时的山西肥沃的土地全是罂粟地,只有那些贫瘠的土地才用来种植农作物。对于当时的老百姓来说,种植鸦片获利多;对于官员来说,则是赋税

    乐活老年 2018年9期2018-11-23

  • 厘金拖垮大清
    “厘金”的政策。清廷知道这样做并非长久之计,但确实没钱拨款,只能同意。有了“厘金”做保障,曾国藩的湘军打起仗来底气十足。他们凭借着经济上的优势,最终战胜了太平军。在一定程度上说是“厘金”挽救了岌岌可危的清朝。但是, “厘金”为后来各地军阀割据埋下了隐患,直接影响了清朝的国运。各地军阀靠厘金积累了大量财富用于军队武装,渐渐形成割据势力,不仅破坏了清廷财政收入的统一性,还对清廷产生了威胁。因此,太平軍被镇压后,清廷就着手收回“厘金”政策。只是,请神容易送神难,

    百家讲坛 2018年7期2018-08-23

  • 试论三姓地区在清代东北边疆的地位与作用
    的众多少数民族对清廷的臣属感依然十分薄弱,极易被沙俄政权争取,此后清廷虽连年派官对东北边疆地区进行督管,但毕竟鞭长莫及,为巩固清朝对东北边疆地区的统治,康雍时期,清政府相继在三姓设置协领、副都统衙门等作为三姓地区最高军政管理机构,负责管辖控制东北边疆地区,及时向朝廷奏报东北边疆少数民族情况及动向。清朝主要借助编旗制度实现对三姓境内各族的统治,此外,亦实行编户、贡貂赏乌林和联婚制度管理境内少数民族。清朝借助编旗、编户制度,完善了三姓地区的地方基层政权,贡貂赏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18年5期2018-02-22

  • 晚清书生甲午奇谋:突袭日本本土
    烽烟燃起之后,向清廷提出的御敌之策,其主要战略是海上采取防御,陆上采取进攻,以持久战击败日军。但不争气的清廷陆军在开战后一个半月,就丢掉了朝鲜首都平壤,向鸭绿江溃败。三天之后,北洋水师主力又在黄海海战中遭日本海军重创,元气大伤。随后日军以海陆联合攻势,开始进攻旅顺等地,清廷被打得毫无招架之功,接连败退。宋育仁御敌之策的基础全部落空。在此紧要关头,宋育仁的顶头上司,驻英法意比四国大使龚照瑗被急召回国“述职”,宋育仁作为清廷驻伦敦使馆的“二号人物”暂时主持工作

    新传奇 2017年45期2018-01-13

  • 东南互保之余波:朝臣与督抚关于辛丑乡试展期的论争
    场的体现,是其向清廷坚持己见、对各省串联施压的结果。刘、张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正筹划新政变法,而改科举为新政首务。如辛丑乡试按期举行,则科举新章颇来不及实施,八股旧科举势必再考一科而延续生命,科举改章的落实必然延后。如此有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影响兴学堂等其他新政次第展开。然而,慈禧太后和王文韶、孫家鼐、瞿鸿禨等朝臣,根据大乱之后迅速开科的历史经验,希望举行乡试,以固结士心并提振权威,与刘坤一、张之洞意见冲突。张百熙于是代表朝官群体激烈奏驳刘坤一、张之洞,力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17年9期2017-12-25

  • 百姓被杀,乾隆大笑
    重要的位置。既然清廷无法保护在华的英国人,英国人就必须亲自出面。1847年4月1日,上千名英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攻虎门。牛哄哄的大清军队溃不成军,英军没有遇到有效的抵抗就轻松占领了珠江众多炮台,他们拆除栅栏,炸毁火药,将炮眼全部封堵。眼见英国人玩横的,大清官员只好出来打圆场。其实,按照《南京条约》,在华的英国商人根本不需要英军来保护,而负有保护责任的应是清廷。因为《南京条约》第一条写得很清楚:“嗣后大清大皇帝、大英国君主永存平和,所属华英人民彼此友睦,各

    百家讲坛(蓝版) 2017年9期2017-11-09

  • 降将受辱,激发叛乱
    方,一来该地距离清廷首都很近,相当于将察哈尔人置于自己严密的控制之下;二来下嫁公主虽然是礼遇,但可借助公主和随嫁人员,在察哈尔内部加强监控。皇太极的这些做法令额哲十分不快,此外,一些小事也激发了二者的矛盾。察哈尔部归顺之初,额哲派使臣向皇太极上奏:“我的主人没有福气早早去世,我们没有依靠,所以察哈尔部都来归顺。”对清廷而言,这本来是件高兴事,皇太极也嘉奖了使臣。不想,清廷大臣公然嘲笑察哈尔使臣说:“你们这些大臣,向来地位都比我尊贵。等你们的君主去世了,你们

    百家讲坛 2017年14期2017-11-08

  • 鸦片战争后清廷闭关观念的变化
    要】鸦片战争后,清廷的闭关观的变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在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清廷在对外交往中仍被“天朝”观念所支配,闭关观念基本没有发生变化;二是在洋务运动期间,对外交往使闭关观念有所松动;三是在甲午战争以后,清廷主动选择开放国门,广开各口,并认可了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清廷的闭关观念宣告终结。【关键词】清廷;闭关观念;对外交往一、1840—1860年间清廷闭关观念的停滞鸦片战争后,清廷同英法等列强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中国面临前所未

    资治文摘 2017年6期2017-10-09

  • 降将受辱,激发叛乱
    方,一来该地距离清廷首都很近,相当于将察哈尔人置于自己严密的控制之下;二来下嫁公主虽然是礼遇,但可借助公主和随嫁人员,在察哈尔内部加强监控。皇太极的这些做法令额哲十分不快,此外,一些小事也激发了二者的矛盾。察哈尔部归顺之初,额哲派使臣向皇太极上奏:“我的主人没有福气早早去世,我们没有依靠,所以察哈尔部都来归顺。”对清廷而言,这本来是件高兴事,皇太极也嘉奖了使臣。不想,清廷大臣公然嘲笑察哈尔使臣说:“你们这些大臣,向来地位都比我尊贵。等你们的君主去世了,你们

    百家讲坛(蓝版) 2017年7期2017-09-15

  • 镇南关大捷之后清廷为何与法国议和
    一片大好。而此时清廷却选择议和,签订《中法新约》,放弃越南的宗主权。这是为何?一是李鸿章等清廷决策者深知镇南关大捷只是局部胜利,很难从根本上扭转在越南的不利局面。镇南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仍被法军占领,法军主力犹存,数量上超过清军且在不断增援之中,法国议会已连续通过共两亿法郎的增兵议案。而清军自身伤亡惨重,“军民多怨”,刘永福所率的黑旗军只剩500多人,且由于清政府财政的捉襟见肘,军事后勤无法保证。据《中法战争调查资料实录》,由于粮食供应不足,清军士兵甚至到了

    文史博览·文史 2017年7期2017-07-19

  • 海口与内河:鸦片战争期间清廷的水文调查及影响
    ]鸦片战争期间,清廷对中国沿海的地理形势、海岸特点以及海洋水文要素展开大规模调查,据此掌握海防知识,用以指引海防部署,涉及范围北至奉天,南及广东,其调查结果的精确度较高。但清廷奉行守海口战略,也不了解英军的军事实力和战略战术,水文调查结果反而令其误判英军的进攻方向,将主要海防力量部署在缺少礁浅沙线的海口,疏忽了对许多浅狭的海口、水道和内河的防范,这使英军利用海军攻击正面和陆军抄袭侧后的战术屡试不爽。对水文调查结果的错误应用,也是鸦片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关

    历史教学·高校版 2017年4期2017-06-28

  • 鸦片战争前清朝的泰国华人政策研究(1644-1840)
    中泰贸易衰落后,清廷开始禁止华人为泰国服务并严格限制华人出入国。清廷的泰国华人政策本质上是以自身的利益为出发点,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与清政府对外贸易政策保持一致。清朝;中泰贸易;华人政策;泰国;暹罗清初,出于政治和军事的需要,清廷基本上是奉行禁止中国人私自出海贸易和限制华人出入国的政策。但是,清政府对中国人移民泰国和华人参与中泰贸易却网开一面。清廷比较宽松的泰国华人政策对中国人移民泰国和泰国华人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对鸦片战争前清廷的泰国华人政策作

    红河学院学报 2017年5期2017-03-10

  • 清王朝两个什么失误直接导致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必然。但如果当时清廷的政治改革当中,不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可能辛亥革命不会这样发生。1906年,清廷宣布预备立宪,公布了立宪的日程表,到了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这表明中国一定会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过去革命叙事中讲这都是假的,但一百年后不能这样理解,毕竟体制性的变革不是一个儿戏,是国家根本制度的变革。1908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在24小时之内,相继死亡,但他们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历史进程。紧接着摄政王和隆裕皇太后接受了这种政治变数,1910年中国

    报刊荟萃·非常关注 2016年12期2017-01-16

  • 清末蒙古地区禁烟活动探微
    ”做法,后来虽在清廷严令下进行查禁,但又因蒙汉杂居、职权不明,给彻底查禁带来困难,导致许多地方至清政权彻底崩溃前仍未禁绝,相反却成为民国时期全国烟毒的泛滥之源。关键词:禁烟活动;清末;蒙古;清廷清末之际,为改变中国三北地区严峻的边疆危机,清廷提出了一系列振兴蒙古计划,试图改变其过去羁縻治藩旧状,以抵制各国诬称传统藩部非中国“治土”之谣言。[1](P21)为此,除发展蒙部生计、振兴蒙古教育外,改造蒙古社会、开化蒙古风气亦成为清廷在蒙古地区推行新政的重要内容,

    东方论坛 2016年1期2016-03-19

  • 《甲午论》
    利、战不善,弊在清廷怯日而避战求和也。我越退则彼越进,我越让则彼越骄,养痈遗患,以至今日。怯日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是故清虽大邦而败亡,日虽小国而取胜。大军压境,前线告急,然群臣争宠献媚,竟欢于太后万寿庆典,居安而不思危,寇至而不思惧,可谓燕巢于幕,鱼游于鼎,亡不待夕矣。嘉庆问左右曰:“夷强否?”对曰:“彼虽强但不富,我中原数万版舆,百产丰盈,并不希冀夷货,我若封关闭市,则各国生计休矣。”师夷者制夷,不师夷者夷制之,悲乎,五千年文明古国,四百年闭关锁国,竟蒙

    人间 2016年3期2016-03-09

  • 《中俄密约》交涉之缘起
    之缘起,一方面是清廷实施联俄外交的结果,另一方面更是俄国为实现西伯利亚铁路越境而精心设计外交阴谋与骗局的产物。甲午之败后清廷不惜出让国家利益,实行仅有构想且缺乏明确方案的“联俄制日”外交方略,不曾觉察俄国只在“东省接路权”的外交意图,而掉进俄国预设的外交陷阱,折射出清末外交盲目与妥协投降的弊端。清政府;三国干涉还辽;联俄政策;中俄密约《中俄密约》又称《御敌互相援助条约》,是李鸿章在1896年6月3日与俄国财政大臣维特、外交大臣罗巴诺夫在莫斯科签订的。学术界

    许昌学院学报 2016年6期2016-03-03

  • 一个英国翻译导致圆明园被烧?
    任代理领事期间,清廷就将其以重要人物对待,两广总督黄宗汉在给咸丰皇帝的奏折中称,“不去巴夷,粤难未已”,并且公开悬赏捉拿巴夏礼,“生擒巴夏礼者,(赏)数万,杀毙者,数万”。等到英法再次北上,巴夏礼又不断出现在交涉场合,表现傲慢,言辞狂悖,使得咸丰和前方谈判大臣认定,巴夏礼就是英法联军的“谋主”。这一判断给了清廷主事者一个“误导”,即一旦谈判破裂,可以擒贼先擒王,一举拿下这个“谋主”,从而在战与和上处于有利位置。正如怡亲王载垣所言,巴夏礼不仅善于用兵,而且“

    山海经 2016年21期2016-03-01

  • 1910年两位驻藏大臣联豫、温宗尧在治藏思路上的分歧与清廷之裁决
    藏思路上的分歧与清廷之裁决康欣平(西藏民族大学 民族研究院,陕西 咸阳 712082)宣统二年(1910年)正月西藏地方发生一件大事,即十三世达赖喇嘛离开拉萨出走印度。时任驻藏办事大臣联豫与驻藏帮办大臣温宗尧在如何应对十三世达赖喇嘛出走事件以及在此事件前后的治藏思路上存在很大分歧。最终清廷以温宗尧开缺的裁决表明不认可温宗尧“偏软”的治藏思路,而更认可联豫治藏策略,即较为强硬地处理西藏上层的反抗行为,以维护国家主权。联豫;温宗尧;十三世达赖喇嘛清朝治理西藏地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5期2016-02-19

  • 庚子—辛丑年间惩办载漪之论争
    在庚子-辛丑年间清廷与列强的一系列谈判中,关于惩办载漪的交涉,一度成为整个谈判中的重点内容,并决定了谈判能否顺利进行。因载漪的身份特殊,“祸首”角色不断变换,最后双方妥协,将载漪充军新疆了事。对载漪的惩处,充斥了各个方面不同力量的抗衡,既有列强之间角逐,亦有中西之间、清政府内部新旧派别之间的较量。而各种较量的最终结果是以清政府的完全屈服而告终,客观上为以后历史的发展提供了前进的契机。关键词:清廷;列强;“祸首”;载漪DOI:10.13757/j.cnki.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1期2015-12-17

  • 清廷与湘军集团的筹建长江水师之争
    的重要性的增强,清廷与地方实力集团对湘军水师控制权的争夺也日趋激烈。清廷极其关注湘军水师之走向,企图用政治手段有效掌控它,使之既能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又不会演变为危害清王朝统治的异变力量,同时利用它来重建由中央控制的新的经制水师,长江水师的筹建遂缘于此。19世纪80年代以前,正值清廷经制水师和湘军勇营水师势力此消彼长之际,长江水师显然处于长江、内河和外海水师建设中相对重要的位置,特别是在清廷大力建设近代海军之前,它成为清廷和湘军集团争夺的一个焦点。研究长江水

    军事历史研究 2015年4期2015-10-17

  • 清政府1902年新政:劝戒缠足 放开满汉通婚禁令
    直到1902年,清廷首次发出上谕,劝戒缠足。由于清廷的公开提倡,晚清社会的“不缠足”运动蓬勃发展,这才使得那些饱受缠足戕害的女性同胞得以解放。正因为如此,清廷也觉得遵循祖制毫无必要,便于1902年放开满汉通婚的禁令,并于随后对汉人开放原先只能由满人担任的职位如将军和都统等。1906年官制改革中,清廷又废除了满汉尚书的双人平行制,改由不分满汉的一人制。一年后,清廷又下令废除旗人不事生产的特权,授予旗丁土地,责令耕种,让普通旗人们自谋生计。而在法制改革中,除了

    阅读与作文(高中版) 2015年6期2015-05-30

  • 地方督抚对预备立宪的舆论引导
    的效果。对上,即清廷的最高决策者,他们能表奏自己的立宪观点、传达民意;对下,即清廷的被统治者,他们能宣示朝廷的立宪旨意、引导民众。可见,地方督抚利用手中的舆论话语权是可以引领预备立宪的。当然,地方督抚舆论话语权的由来,与自身现状的变化和对舆论的控制是分不开的。一、地方督抚舆论话语权的由来(一)地方督抚权力的不断加强督抚是地方长官,其权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就宏观来看,清朝督抚权力有一个从小到大的演变过程。对此,《清史稿》是这样描述的:“督抚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5年1期2015-03-27

  • 清代中暹宗属关系探略
    最不亲密的关系。清廷为何如此处理清代中暹关系,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应归咎于清代中国这一传统的内陆型农本经济帝国的短视和功利心理,导致其在处理中暹关系时过多强调的是“厚往薄来”、“德化天下”的政治话语宣传,而非实际的“借藩屏周”、“守在四夷”的宗藩体制之内核理念。也正如此,清代中暹宗属关系自清初建立,至咸同结束,经历了一百八十多年历史。在这时段内清廷不仅对暹罗进行册封,又通过“厚往薄来”政策实行怀柔,并在宗属关系框架下从事着以稻米为代表的货物贸易。如此行为虽对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4期2015-03-20

  • “立宪而后中国可兴”与“欲速则不达”——与关晓红教授商榷
    。该文对朝野给予清廷的警示作了前所未有的深入探讨,其资料之详实、逻辑之严密、考察之细微等等,均是后生学子值得观摩学习、认真品读、仔细推敲、反复审视、耐心品味之处,但是对于“急于求成的清廷决策者未予重视,甚少采取相应对策及时调整以纠偏救弊”等观点,作为才疏学浅的后生学子,笔者与关教授可能略有一小点不同的看法。因此,笔者欲图借“学术,乃天下之公器。”不揣谫陋,敬献一己之愚,围绕“立宪而后中国可兴”与“欲速则不达”这对矛盾,对清廷是否真如关教授所谓的“清廷决策者

    学术界 2015年9期2015-02-25

  • 晚清治理生番研究——以瞻对为中心
    1)道咸同时期,清廷因忙于应对内外危机,对发生于川藏沿边的瞻对等生番的骚乱,无力兼顾,这给本属于清廷藩部的西藏提供了机会,后者以平定瞻对为由,乘机控制了瞻对。无奈之下,清廷只能默认此等行为,对西藏采取怀柔政策,让其代替清廷,管理瞻对。但随着光绪宣统时期的到来,尤其是川藏危机的增强,为防范英俄染指西藏并防范川藏不保,晚清时人建议朝廷强化西藏治权,变藩部西藏为中央政权管理下的边疆行政区域,收回西藏王公领主之特权,并对西藏番官代管下的瞻对实行改土归流。针对此等建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6期2015-01-31

  • 纠“因循”当戒“卤莽” ——沈葆桢保台及其外交理念与国防方略
    代化的第一功臣。清廷保台和治理台湾的成就与沈葆桢高度清醒理性的外交理念和国防方略紧密相关,而清廷无法始终坚定不移地贯彻沈葆桢的外交理念和国防方略,这使清廷加速走向了覆亡的败局。沈葆桢建言“纠因循”当“戒卤莽”的外交理念,和“练兵、筹饷、制械、储才、游学、持久”的国防方略至今仍有警示意义。沈葆桢;台湾;中日关系;外交理念;国防方略一、引言今年距清廷因“牡丹社事件”而委派沈葆桢(1820-1879)保台已经140周年。沈葆桢成功保台,意义深远。近年台湾出版高明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5期2014-04-18

  • 慈禧真的“向全世界宣战”过吗?
    见认为 “战争由清廷一手挑起”、清廷“向西方各国正式宣战”,实乃慈禧所背负的一桩“百年奇冤”。查所谓的“宣战照会”及“宣战诏书”,慈禧从未正式向列强宣战。“宣战照会”系清廷于6月19日发给列强驻京各使馆。通观“宣战照会”,无一字一句涉及“宣战”。按国际法,两国宣战,必互撤使团,中方决不会只要求外国使团与眷属撤至天津。清廷仅以民间“拳会纷起”为由,劝说外国使团离京赴津,显然没有任何与列强断交之意。“宣战诏书”系清廷于6月21日颁布,其传达对象也仅仅是内阁及部

    文史博览·文史 2014年2期2014-03-03

  • 略论清末学堂思想政治教育失效的原因*
    ”的式微都导致了清廷思政教育可耻的失败。清末;学堂;思想政治教育近年来,学界将清末学堂问题研究的方向转移到清廷的思想政治教育上,多认为清廷出于维护腐朽封建统治的需要,将学堂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辛亥革命的爆发,标志着清廷学堂德育教育的失败。然而,对于清廷思政教育失效的原因,学界却少有论及,或者一笔带过,笔者试图对之进行初步的探讨,以揭示清廷的反动性和落后性,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一、隐形教育之悖反应该说,清廷为了培养能够适应改革需要、挽救统治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3期2012-08-15

  • 简论义和团运动时期盛宣怀与清廷的关系
    运动时期盛宣怀和清廷之间关系的研究则稍显薄弱。早期研究盛宣怀的学者往往将盛宣怀当作买办,认为其在义和团时期的活动是为了迎合帝国主义的需要和维护清廷统治①。近年来,随着对盛宣怀研究的深入,学术界对盛宣怀在义和团运动期间活动的认识逐渐客观,一些学者从现代化和民族大义层面出发认为盛宣怀的活动有其合理性②。在义和团运动期间,盛宣怀凭借在官场上的人脉关系对地方督抚、西方列强,甚至清廷的决策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他们之间有很多的互动,然而他们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尤其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2年2期2012-04-02

  • 外国公使为何苦苦相逼
    0年1月11日,清廷就山东等省的反洋教活动发布了一道上谕:“近来各省盗风日炽,教案屡出……以致良莠不分,民心惶惑,是直添薪止沸,为渊驱鱼”,为此,清廷“严饬地方官,办理此等案件,只问其为匪与否,肇衅预购,不论其会不会、教不教也”。应该说,清廷的这道上谕和以往的政策相比并无大的变化,但因为之前英国传教士卜克斯在山东境内被杀,这道上谕就变得格外敏感。尽管清廷曾就此事以公开上谕的形式进行道歉,并特派军机大臣亲往英国使馆表示吊唁,但英国公使仍然把它认定为一场反洋大

    百家讲坛 2012年1期2012-02-11

  • 从清末立宪之争再探清廷立宪之意图
    清末立宪之争再探清廷立宪之意图熊元彬(湘潭大学 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湖南 湘潭411105)清末是中国近代大变革的时代,国内外形势及其严峻。在这样的背景下,清政府不得不进行自上而下的自救改革,挽救岌岌可危的统治。为此,学术界一直以来几乎都仅从立宪派、革命派的立场对清廷立宪意图进行研究,认为清廷只不过是披着西方立宪的面孔,而行专制集权之实。但是,实际上,清廷除了集权的一面外,实含有迎合时势而作准备的一面,所以最终在清末三条宪政之路,即立宪派追求的英国议会政治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5期2011-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