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汣霖
1902年1月16日,出使日本的大臣蔡钧向日本外务省呈递一份照会,转达了慈禧的意见——希望日方提供去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的日本军官名单,准备给他们颁赐“宝星”勋章,予以嘉奖。
此事酝酿已久。据庆亲王奕劻致日本外务大臣的信函,早在1901年上半年,清廷已主动向日方提出,要奖赏参与联军侵华之役的日本军官,但日方未作回复,或许是觉得此事不可思议。1901年冬,奕劻再次请求日方提供军官名单。
在确认清廷不是开玩笑后,1902年3月,日方开列一份90人的名单;4月,又开列一份以下层军官为主的109人的名单;再后来,日本驻京公使内田康哉又对名单进行删改,最终提供了一份199人的名单。
如此,清廷共计赏了侵华日军199枚“宝星”勋章。该勋章是清廷效仿西方国家所制,主要用来褒奖对清廷立场友好或有过帮助的外国人(后期也曾颁给本国人士)。
战败国被迫向侵略者低头是常事,但像清廷这般几次三番主动提出给侵略者颁发勋章的行为实属罕见。清廷为什么要这么做?
清廷表彰日军的理由是“禁门以内,日本兵官严饬弁兵,极力保护”,确有史料可证——在时人的印象里,日占区的秩序确实比其他地区要好;北京被攻陷后,城内大乱,滞留城中的清廷官员前往日本公使馆求助;宫中滞留的嫔妃、太监、宫女、守兵等能在大乱中活命,也与日军有关。
而日方之所以这么做,是想在西方列强面前展示“文明之師”的形象。但奕劻将之视为日方对中国特别释出的“善意”,进而觉得“中日结盟”大有希望,于是有了“一再要求给侵略者颁发勋章”的奇事。
1899年,奕劻得慈禧许可,派人携带珍贵礼物及密电码本赴日,策划过一次“中日结盟”。日方收下了礼物和密电码本,但对结盟一事态度模糊,既未拒绝也未响应。因为,经过庚子年之役,在日方眼中,清廷早已丧失了“结盟”的价值与资格——“清国动乱并非成因于一朝一夕,而是由来于政府没有统治力、国民没有思国心,已丧失了国家生存之条件”。
早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之前,日本媒体已将清廷所支持的义和团视为“妨碍国际交通之文明公敌”,批评清廷“毫无保护外国人生命财产的诚意,则表明其缺乏自立于文明世界的资格”。在当时日本媒体眼中,清国幅员辽阔如大象,而清廷不过是大象身上攀附的蚯蚓。
日方既视清廷为“蚯蚓”,奕劻所谓的“中日结盟”自然只能是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