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改变了中日两国在近代史上的命运。鲜为人知的是,在甲午战争期间,却有一位来自于四川的文吏,以一人之身作赌注,要借巨款、募水兵、购战船于西洋,奇袭日本,扭转乾坤!
图为东山草堂内的宋育仁雕像
宋育仁在1886年考中进士,进入翰林院。他以驻英法意比四国大使驻英参赞的身份,在1894年3月,离开了翰林院,奔赴欧洲。那一年他37岁。那一年,甲午的烽烟,即将燃起。
1894年7月25日,日本海军偷袭中国运兵船队,造成“高升”号事件,8月1日,中日双方正式宣战,甲午战争爆发。
宋育仁此时已在伦敦履职近3个月,他正为自己所亲眼目睹的西洋文明先进之处而震撼,从祖国传来的战争新闻,让他更为震惊。宋育仁初闻甲午烽烟燃起之后,向清廷提出的御敌之策,其主要战略是海上采取防御,陆上采取进攻,以持久战击败日军。
但不争气的清廷陆军在开战后一个半月,就丢掉了朝鲜首都平壤,向鸭绿江溃败。三天之后,北洋水师主力又在黄海海战中遭日本海军重创,元气大伤。随后日军以海陆联合攻势,开始进攻旅顺等地,清廷被打得毫无招架之功,接连败退。宋育仁御敌之策的基础全部落空。
在此紧要关头,宋育仁的顶头上司,驻英法意比四国大使龚照瑗被急召回国“述职”,宋育仁作为清廷驻伦敦使馆的“二号人物”暂时主持工作。12月,北洋水师重镇已落入日军之手,心忧如焚的宋育仁,从使馆翻译王丰镐处得知,甲午战事初起之时,有一英国海军预备役军官哈雷德福,向龚照瑗献计:由从事对华贸易之英国大财团怡和洋行垫付款项,由代表清廷之龚照瑗出面订立密约做担保,由哈雷德福出面,募集兵员,购买战舰,编成一支军队,避过英国“局外中立”的限制,增援清廷,事成之后,再由清廷付账。
不知何故,龚照瑗一直没有回复意见,搞得哈雷福德三天两头就往使馆跑。龚照瑗为何没有反应,宋育仁无暇去想,他想的是如何将哈雷福德的方案,升级为一个更有威力的版本——直接袭击日本本土。
其时,日军重兵云集于渤海湾,正在竭尽全力攻打北洋水师最后的要塞威海卫,本土则颇为空虚,若是能在短时间内组建一支军队,袭击其重要港口如长崎,造成相当破坏,再沿日本海岸一路袭扰,则可严重干扰日军之后勤,同时让其朝野大恐,迫使日军分兵回援,战局或因此有逆转之机。
然而宋育仁不过一区区参赞,以他的身份和权限,如果将此想法按照大清官场的程序与规矩,写成公文,层层上报,得到批阅同意的可能性相当低,时间也十分漫长,漫长到可能要等到战争结束。
这个曾被人讽为“书呆子”的四川人,猛然间萌生了一个极其大胆的念头——以清廷驻伦敦使馆代理公使的身份,假称有“朝廷密旨”,寻求外国财团支持,借款募兵选将购舰,奇袭日本长崎!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宋育仁就按照自己的计划,寻到了美国退役海军将领杰普森、英国候补议员安杰华特、北洋水师前总教习琅威理等人作为“合伙人”,并议定以澳大利亚商会名义,购买舰船十二艘,招募兵员两千人,编成一支舰队,从澳大利亚出发,直攻日本长崎。
至于最关键的资金部分,则由杰普森拉进来的英国康迪克特银行承担,总额两百万英镑。宋育仁以清廷代表身份,与格林密尔银行订立借款密约,然后由后者转款至康迪克特银行,以绕过英国“局外中立”的限制。
1894年的两百万英镑约等于2011年两亿英镑。换算为人民币,则约等于2011年二十亿人民币。
这是一场为国家民族而下的豪赌,一旦事败,人头落地那是分分钟的事情。
可叹清廷之陆海军,却以远远超乎宋育仁想象的速度在败退,清廷当局又以他所不能想象的软弱无能,图谋乞和日本,断送山河。
1895年3月17日,威海卫陷落,北洋水师全军覆灭。在此之前,清廷陆军已在辽东战场一败涂地,山海关告急。在此之后,日本海军袭击澎湖,进逼台湾省。
此时,宋育仁已将清廷驻俄公使王之春等人“拉下水”,并剪去发辫,穿上洋装,登上所购舰船,准备随军出征。出征之前,他还是想了一个“保险之策”,即向“南洋”发电请示,并求得其支持。
此处所谓“南洋”,史料并未明言是何人,按照当时清廷朝中大员所辖区域推断,此人当为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张之洞。
史料记载称,张之洞得闻此惊世奇谋后,回电曰:救时要策,欣跃钦佩,已即刻电奏,惟前数日总署复电云,此事缓办。这个回复等于说:算了吧。
宋育仁推测,此事不得行之的主要原因,非在于其过于“惊世”,而在于清廷已决意以割土赔款为代价乞和于日本,容不得还有兴师起衅,“破坏和议”之事。
但他依然没有放弃,此后还为“南洋”出谋划策,解台湾省之危局。他那位“述职完毕”的顶头上司龚照瑗到达伦敦后,对于宋育仁在主持工作期间所为之事,出人意料的平静。随后不久,宋育仁解职归国。
清廷方面,也是出人意料的平静,并未追究假称朝命之事。宋育仁在归国途中,将此事前后,写成一文名为《借筹记》,张之洞等人名号赫然立于其中。后人推测,其中涉及许多大员,甚至还有来自于光绪皇帝的电文,要是追究起来,岂是杀宋育仁一人就可以“结案”的?那么不如不查,就此尘封。
突袭日本本土,有一个最基本的问题要解决——有奇兵可用吗?答案是没有奇兵可用。既然水师不堪大用,那么就外购舰船、招募兵员如何?
此为宋育仁所提方案,也是当时许多人所想,比如张之洞。这位在甲午战争爆发后三月之际,被任命为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的封疆大吏,赴任之后,就开始着手进行一个“新南洋水师计划”,即从南美购舰,募兵两千人,加上南洋水师可堪一用的战舰,组成一支远洋舰队,突袭日本本土。与宋育仁之计划基本一致,这大约也是后来两者会暂时走到一起的原因所在。
张之洞的计划在台湾省巡抚唐景崧的建议后,修正为利用客轮改装为战舰,加上南洋水师舰船,招兵万人,突袭日本本土的版本,费用控制在三百万两白银左右。
但直到战争结束,这个计划也没有付诸实施,始终停留于纸上谈兵的阶段。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那些吆喝着要卖军舰的国家,忽明忽暗,迟迟不肯完成交易,英国后来还以“局外中立”的名义,拒绝出售军舰。
唯独宋育仁,身处异域他乡,以一书生之力,筹款购舰募兵,竟将突袭日本本土之谋,推动到了只要清廷一声令下,就可以挥戈进击的程度。
当时日本海军主力完好,有战舰三十余艘,北洋水师已灭,正集中于台湾省方向,宋育仁之师若出征,胜率诚然不大,但至少可对日本形成相当程度的牵制与干扰,对台湾省人民的自救战争有极大的帮助。加上军中官兵都为洋人,那是日本当时还不敢刀枪相向的对象,如果人家杀到长崎来,怎么办?彼时英法德意俄等列强早已对这场战争有干涉之意,正欲打压日本,宋育仁之师,正是一个制造干涉借口的好机会。
所以,成败未知。可叹,清廷不用。两百万英镑,当时大约等于一千万两白银。清廷却宁以两亿两白银的天价,加上台湾省等土地,换一个屈辱的和平。
(《华声》2017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