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赞
- 窗户·三棱镜·渐近线·画框:电影与现实的四种形态关系
棱镜”;安德烈·巴赞在物质本体论基础上提出电影与现实“渐近线”关系;让·米特里强调画面关注点的自由选择,进而提出了“画框论”。这些论说引起了美国电影理论家达德利·安德鲁的关注,他分析了经典电影理论家对电影与现实形态关系理解的异同。在达德利·安德鲁的研究基础上,本文将以“窗户”“三棱镜”“渐近线”和“画框”四个形态论说为基础,分析论说形成的理论基础和心理机制,归纳和对比不同论说之间的关系,从而探究电影与现实的关系,揭示电影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一、“窗户”论:心
怀化学院学报 2023年4期2024-01-17
- 中国学派建构视域下巴赞纪实主义美学内涵的重读与启示*
诉求。这一种真与巴赞纪实主义美学体系中的真实之美形成了某种共鸣。同以求真为导向,其背后的艺术手法和精神内核也体现出异曲同工之妙,折射出人类共通的审美心理。一、有无相生——简明把握现实以创造真实感首先,我们要明确巴赞话语体系中“真实”的内涵。追溯电影理论的萌芽期,早期理论家致力于在电影与现实之间做出区分。如路易·德吕克提出“上镜头性”,爱因汉姆从格式塔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去探讨电影与现实的差异,都是为了回击世人对电影复刻现实的诟病。巴赞对电影的特性充满自信并将之
大众文艺 2023年19期2023-11-27
- 《合汗衫》最早的英译本
是根据法国汉学家巴赞(Antoine P. L. Bazin)的译本(Ho-Han-Chan, ou La tunique confrontée)所做的转译。法国在中国戏剧翻译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马若瑟(Joseph de Prémare)1731年的《赵氏孤儿》译本可以说是开风气之先,此后则有法兰西学院第二任汉学教授儒莲(Stanislas Julien),先后将《灰阑记》(Lhistoire du cercle de craie)、《看钱奴》(Les
古典文学知识 2023年8期2023-09-20
- 再论巴赞与电影新浪潮银幕: 从放映的心理原理角度进行的考察
代以来,安德烈·巴赞及以其为代表的现实主义电影美学阵营孕育出了弗朗索瓦·特吕弗、雅克·里维特等世界级电影大师,在战前电影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电影放映的心理学、摄影影像本体论与电影语言的进化观三大具有开拓性的理论;前者以《电影手册》为阵地持续向彼时的电影行业输出“建设性的批评意见”,以导演尤其是“作者导演”[1]的身份开启了对陈腐电影观念的攻击;后者则为欧洲电影新浪潮乃至整个电影创作的实践打下了古典电影理论中最坚实的基础。在《摄影影像本体论》《完美电影的神话
电影评介 2023年12期2023-09-17
- 神话与现实:巴赞的电影本体论探析
鸣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的电影理论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并且仍然被很多电影导演运用到创作中。与电影蒙太奇理论的重要奠基人爱森斯坦相比,巴赞并不创作电影,更多的是作为一名电影放映员和电影批评家,但正是在对电影创作的思考中,他将电影理论提升到本体论的高度。纵观巴赞的电影美学,他以电影神话为本体追求,并以此为标准观察电影的发展,认为新现实主义电影是最合乎电影神话要求的表现形态,而蒙太奇手法则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电影神话的标准。从人出发的电影神话在电影美学领域,巴赞和爱
声屏世界 2023年9期2023-08-13
- 巴赞与希区柯克
唐棣安德烈·巴赞一九五八年十一月十一日是历史上普通的一天。这天从下午开始就有些阴沉,夜里温度低到哈气成霜。巴黎一间办公室里,一群年轻人聚在一起兴奋地讨论着工作,多日以来烦人的筹备工作终于接近尾声,这注定是个无眠夜。他们中最重要的一个人,也就是导演特吕弗,在迫切等待天亮,这时一个报丧的电话从巴黎近郊布里打來,死去的人是年仅四十岁的安德烈·巴赞(André Bazin,1918-1958)。在巴赞去世的第二天上午,“法国电影新浪潮”名作《四百击》开机。特吕弗必
书城 2023年7期2023-06-30
- 电影艺术风格与镜头语言的分析
风格。本文主要以巴赞的写实主义电影理论为逻辑基础,探索写实主义与蒙太奇美学的艺术手法。在现代电影艺术快速发展的当下,思考如何创新与变革,这不仅是影视技术要面临的问题,也是电影工作者在创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一、写实主义风格在1895年12月28日这一个特殊的日子里,无声电影正式诞生,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电影《火车进站》的诞生,这部电影是“世界电影之父”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在此部电影中,导演只通过影像来表现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可以发现,电影的美感不仅来自艺术
参花·青春文学 2023年1期2023-05-30
- 论巴赞的电影真实美学观
精神之父安德烈·巴赞的《摄影影像的本体论》奠定了写实主义电影理论体系的基础。如果说爱森斯坦的理论是形式主义的代表,那么安德烈·巴赞的理论无疑是写实主义的中坚。虽然巴赞并没有在他短暂的人生中形成一个系统的美学体系,但不影响他用历史的发展眼光、强有力的逻辑性思维突破传统的电影理论格局。他从心理学、社会学、哲学、进化论等层面开拓了电影理论的研究视野,一度被称为“电影界的亚里士多德”。虽然他没有亲历法国新浪潮的崛起,但围绕新浪潮运动,他的学生们无不在影片中践行着他
视听 2023年3期2023-04-15
- 作为自动装置和意向性的影像:重思巴赞现实主义电影理论
102488)巴赞研究专家达德利·安德鲁(Dudley Andrew)在《电影是什么:巴赞的探索及论断》()中提供了一段耐人寻味的史料,其中提到与巴赞相关的两个关键性人物,一个是萨特,另一个是本雅明。这段史料对我们重新思考巴赞现实主义电影理论具有启发作用。巴赞现实主义电影理论与法国现象学的关系已有多篇研究提到。但巴赞现实主义电影理论与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之间的内在关联在目前的研究中还没有被挖掘出来。巴赞与本雅明之间的隐含关系更是值得我们重新探究。巴赞与本雅明
艺术探索 2022年3期2022-11-06
- 中国电影意象论
代表人物安德烈·巴赞提出的总体写实主义电影理论无疑是极具影响力的理论成果,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界“吸收外来”最为倚重的西方电影理论资源。在新语境下建构中国特色电影理论,对巴赞理论的重读不可或缺,特别是他的“影像本体论”,更是我们提出“意象本体论”的重要理论前提。“影像本体论”是巴赞理论的核心。基于电影具有再现事物原貌的独特本性,巴赞阐明了“影像本体论”的一系列观点,诸如“摄影与绘画不同,它的独特性在于其本质上的客观性”“一切艺术都是以人的参与为基础的,唯
社会观察 2022年5期2022-10-26
- 终结还是延续?
——后电影时代对巴赞电影本体论的再思考
的困境,安德烈·巴赞建立在对摄影媒介反思之上的电影本体论首当其冲。巴赞的电影本体论在数字时代是终结还是会延续下去?在后电影时代重新思考巴赞的电影本体论及其在学理上的适用性,有助于我们判断经典电影话语在当代是否还具有持续的生命力。一、对巴赞的“刻板印象”:后电影时代的动画本体论及其批判媒介融合时代,学界重新讨论巴赞的时候,其《摄影影像的本体论》一文成了诸多学者攻击的靶心。巴赞在该文中提出要确立现代电影本体论:“摄影实际上是自然造物的补充”,电影是建立在摄影客
艺术探索 2022年5期2022-10-24
- 论数字时代下长镜头的理论衍变
理论“里程碑”的巴赞电影理论,在当下愈加显得不适应,西方理论界对巴赞的学说早已开展了“再评估”与“再解读”。正如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徐立虹在其论文中提到“后现代文化语境和电影制作突变使‘摄影本体论’及‘索引性’问题再次成为当代电影理论研究的中心,如丹尼尔·摩根就认为,对安德烈·巴赞电影本体论的重新评估现在尤其重要”。巴赞“纪实美学”的核心“长镜头理论”,自然也成为数字时代长镜头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点。今天轻型移动摄影机、无人机等可以进行复杂镜头运动的数字
电影文学 2021年13期2021-11-14
- 从德勒兹到《1917》:长镜头在战争电影中的时空建构
可追溯到安德烈·巴赞的“影像本体论”,巴赞通过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考察,强调段落镜头所能带来的真实感,并对蒙太奇学派与经典好莱坞时期以来的金科玉律展开反驳。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美学争鸣必然伴随哲学的助攻,长镜头所涉及的时间、空间、记忆、真实性等问题同样有更早的哲学渊源。巴赞写完《电影是什么?》的三十年后,这种哲学与电影美学的关联在吉尔·德勒兹那里再次得到强调,并被阐释为“运动-影像”和“时间-影像”。德勒兹的一些观念(特别是对新现实主义与新浪潮电影的研究)
戏剧之家 2021年2期2021-11-12
- 纪实美学视域下的长镜头与长镜头理论
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出版了著作《电影是什么?》第一卷,在文章中巴赞提倡用段落镜头和景深镜头替代蒙太奇镜头,虽然全篇没有出现“长镜头”这个词汇,却系统性地提出了被后世概括为的“长镜头理论”。长镜头可以在一个镜头之内形成比较完整的叙事意义。长镜头理论在西方有其自身的发展过程。而在现代电影中有长镜头与蒙太奇的融合。长镜头在现代电影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关键词:长镜头;长镜头理论;安德烈·巴赞;蒙太奇一、长镜头概述(一)长镜头的定义长镜头(Long Take)又
美与时代·下 2021年6期2021-08-11
- 宽银幕与审美化现实主义:以维斯康蒂电影为例重读巴赞的美学观
片《沉沦》的③。巴赞本人则在1957年11月发表了《卡比利亚之夜,或新现实主义历程的终结》,认为费里尼(Fellini)的这部影片圆满地完成了新现实主义的革命,影片中“表象的真实”使得我们已临近现实主义的边缘,费里尼正在超越新现实主义美学,跨入另一境界④。作为整个欧洲现实主义电影美学最有力的拥护者,巴赞热情地拥抱了西妮玛斯科普这一时髦的电影技术,并于1953年9月发表了一篇题为《西妮玛斯科普与新现实主义》(CinemaScope and Neorealis
视听 2021年3期2021-01-31
- 四百击:特吕弗早期电影特点
—遇到亦父亦师的巴赞直到1949年3月,少管所的心理医生为他联络到了此前已有交集的安德烈·巴赞,特吕弗颠沛流离的人生终于开始出现了转折:他遇到了对他而言如父亲般的人物——巴赞。为人友善的巴赞为他担保、找工作,后来又帮助当了逃兵入监的他再次出狱,这一部分故事甚至出现在了安托万系列的后续作品《偷吻》的片头。此后特吕弗继续在巴赞的引导下从事着电影相关的工作,终于1953年,在《电影手册》——这个新浪潮主要导演的聚集地——发表了第一篇评论,并在此后成了这本评论性杂
环球首映 2021年12期2021-01-14
- 现实的边界:再探电影本体论
本体论毋庸置疑是巴赞对电影理论最大的贡献,而谈起巴赞,几乎就相当于谈起西方现代电影理论本身,在他为数不多的著作中,留下了太多宝藏以供后辈的学者消化吸收。今天距离巴赞生活的年代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但他的理论仍然具有巨大的生命力。事实上,巴赞的理论体系一直到今天都影响深远,尽管巴赞没有留下系统的理论著作,但他的电影理论思维突破了传统电影理论的格局,极大地丰富了电影理论,因此,他被誉为“电影新浪潮”之父,也是法国战后现代电影理论的一代宗师。直至今日,巴赞的理论仍然
电影评介 2020年14期2020-12-23
- 西方电影本体论的流变及当代转向
影本体论在经历了巴赞时代的短暂共识后便逐渐呈现多元离散之态。1976年,随着影片《星球大战》上映,拉开了现代电影技术的序幕。巴赞的现实主义本体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20世纪60年代后,在符号学、语言学、哲学、社会学等多元学科的观照下,电影本体之思便逐渐处于非实体性、多元复数式的“生成”中,成为一种持续开放中的生成主义本体论。“电影是什么”这样的问题逐渐被“电影可能是什么”所代替。进入21世纪以来,电影在观念上成为泛在的、飘浮的影像,电影的边界正在消
电影文学 2020年21期2020-11-14
- 关于长镜头理论的发展和变化分析
论;发展与变化;巴赞引言:长镜头在拍摄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从巴赞提出了长镜头理论之后,长镜头便受到了更多专业人士的研究。这种使用一个镜头便能够拍摄出完整段落的方法能够体现出非常自然的美感,因此,有必要对长镜头理论的发展和变化展开分析。一、长镜头理论的意义长镜头出现的时期很早,自从有了电影,便有了长镜头,但是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通常使用的是固定机位得出的原始长镜头。在当时,因为蒙太奇的出现导致短镜头在影片的使用中占据了更多比重,直到安德烈·巴赞的出现提出
鸭绿江·下半月 2020年6期2020-08-14
- 共同体美学方法论溯源
——巴赞与钟惦棐的启示
程度上受安德烈·巴赞和钟惦棐两位电影理论家的启示和影响。不难发现,二者在理论建构层面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理论生发、植根且作用于本民族的电影实践。因此,通过对他们思维体系和理论内涵的再度发掘和爬梳,或可寻找到适用于共同体美学理论建构的方法论和路径,助力理论体系进一步系统化和应用化,进而为中国电影由大国走向强国贡献理论智慧。一、“未竟的启蒙”:共同体美学的理论生发逻辑众所周知,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不断突破禁区、充满探索精神的年代,也是一个充满激情、热情、勇
电影新作 2020年6期2020-02-24
- “作者论”视域下万玛才旦电影中的纪实美学研究
身份确认安德烈·巴赞指出:“电影的价值来自于作者,信赖导演比信赖主演可靠得多。”由此可见,巴赞认为导演是电影的作者。《电影手册》将创刊号的主题定为“导演即作者”,强调了导演在电影创作中的重要性。著名导演特吕弗和雷·诺阿也在文章中表示电影导演是电影的决定性元素。特吕弗曾在《电影手册》上发表《作家的政策》一文,阐述了电影是属于导演个人的作品。此后,特吕弗、戈达尔等电影理论家一起讨论并揭示了“电影作者”的内涵:1.具备基本电影制作技能;2.在导演的影片中表现出一
视听 2020年11期2020-02-24
- 一种社会语境下的独立建构
——安德烈·巴赞思想研究
093)安德烈·巴赞(André Bazin)是法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和思想家,让-夏尔·塔凯拉评论安德烈·巴赞是“第一位电影思想大师”[1]172。安德烈·巴赞常常被人们称为“电影界的亚里士多德”,以区别于被称为“电影界的黑格尔”的让·米特里。罗歇·里纳尔则认为,安德烈·巴赞应被比作“电影界的苏格拉底”。我们有必要回到安德烈·巴赞的电影理论文本,对安德烈·巴赞进行现象学的还原,发掘安德烈·巴赞文章中的空白和未定性,以期对其获得完整而清晰的理解。安德烈·巴赞的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6期2020-01-19
- 现象学现实主义
也是解开安德烈·巴赞电影现实观之内核的密匙。在“何为电影的现实主义”这一根本性问题上,巴赞始终抱有一种比较开放和辩证的立场,只要能遵从“现象学现实主义”的两重内涵,即面向事物本身以及本质真实,都是巴赞心目中理想的现实主义。而在达到现实主义所使用的手段及方式,再现与表现的配比关系,物质现实与精神现实的配比关系等问题上,巴赞则几乎完全没有限制性的要求。这种在巴赞著作中处处可见的开放性虽然有时给人一种随意甚至自相矛盾之感,但实际上恰恰反映出巴赞理论的悖反性张力。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3期2019-07-11
- 寻迹巴赞之迹
·安德鲁 高瑾巴赞偶然会在索邦附近文化馆中他主办的电影俱乐部里惊喜地遇到哲学家萨特。巴赞和他有过谈话吗?数年后,两人将就《公民凯恩》(1941)产生分歧,萨特大度地在《现代》发表了巴赞对他的尖锐批评。但在1943年,萨特给这位年轻人初建的俱乐部带来的声望应该就已经让巴赞觉得非常满足了。这一年萨特出版了《存在与虚无:关于现象学本体论》,但却是他之前的作品——关于福克纳的精彩文章以及1940年出版的《想象》 ——可以在巴赞这篇缓慢萌芽的文章中看到影响,因为巴
鸭绿江·下半月 2019年2期2019-06-11
- 从消极的作者到独立的作者:安德烈·巴赞的“作者策略”探疑*
。其中,安德烈·巴赞(以下简称“巴赞”)关于电影创作者主体作用的观点,一直以来让人们心生困惑。一方面,他在早期倡导电影作者的零介入,乃至引起人们“消极作者论”的误读,在评价新现实主义电影时,巴赞亦曾主张隐去作者;另一方面,巴赞提出了“电影作者”的概念,并提出了自己独立的作者策略理论,巴赞和他主编的《电影手册》长期践行了作者策略的办刊方针。巴赞关于电影创作者前后不一致的观点总是引起人们的误读。这里,我们试图还原巴赞关于电影创作者的观点,就巴赞的作者策略进行一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9年12期2019-02-21
- 现象学现实主义
——再论安德烈·巴赞的电影现实观*
的法国,安德烈·巴赞、阿梅代·艾佛尔等电影理论家兼影评家在对具有全新美学特征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作品的内涵分析与风格描述中,明确提出了“现象学现实主义”这一概念,从而使之在世界范围内为人所知。之后,随着巴赞理论的广泛传播,作为其内核的“现象学现实主义”也成为一种稳定的电影风格,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后世电影创作的面貌。2018年是安德烈·巴赞(1918-1958)诞辰100周年及逝世60周年。迄今为止,国内外学界在巴赞电影理论研究方面已有颇多成果,但是对于其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3期2019-02-15
- 晚清时期南戏《琵琶记》多形态西传与译介研究
国汉学家安托万·巴赞(Antoine Pierre Louis Bazin)(1799 - 1863)翻译的《琵琶记》法译本由巴黎皇家图书馆出版。巴赞师从法国著名汉学家茹理安·儒莲(Julien Stanislas)(1797 - 1873),在中国戏曲翻译与研究方面功底深厚,他在翻译《琵琶记》之前,已完成了《㑇梅香》《合汗衫》《货郎旦》《窦娥冤》4部元杂剧的翻译工作,巴赞在《琵琶记》的译本中充分显示了其汉学家的专业功底及翻译特色。译作正文前依次是译者导言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1期2019-01-22
- 友尽不止
文学评论家雅克·巴赞和特里林的友谊持续了43年,但两人差别很大:巴赞的父亲是一位外交官,特里林的父亲是个裁缝;巴赞喜欢历史、戏剧、音乐和侦探小说,特里林害羞,热衷于弗洛伊德、马克思和美国小说;巴赞喜欢哈兹里特、爱伦坡、歌德、尼采等作家,而特里林对他们无动于衷。但他们之间的差异却让他们实现了互补而非相互疏远。克里斯托说:“友谊既是单纯的,又是多变的,坚定的友谊有着不同的世界观,但都有着不同寻常的力量。重要的是心灵的品质,而不是它看待的世界的品质。巴赞和特里林
读书文摘·经典 2018年9期2018-09-19
- 《路边野餐》:长镜头中的东方诗意与魔幻时空
王彬【摘 要】从巴赞提出长镜头理论以来,后人不断继承发展,对长镜头的纪实美学不断探索。《路边野餐》植于东方的文化土壤中,对巴赞的长镜头理论进行结合与突破,将东方美学与长镜头进行融合,形成东方诗意。同时导演突破线性叙事,融合不同时空,对电影语言进行了创新,发掘出长镜头内在的奇观审美属性,形成了长镜头的魔幻奇观效果。【关键词】巴赞;毕赣;东方诗意;长镜头;魔幻时空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8-0107-02
戏剧之家 2018年8期2018-05-16
- 友尽不止
文学评论家雅克·巴赞和特里林的友谊持续了43年,但两人差别很大:巴赞的父亲是一位外交官,特里林的父亲是个裁缝;巴赞喜欢历史、戏剧、音乐和侦探小说,特里林害羞,热衷于弗洛伊德、马克思和美国小说;巴赞喜欢哈兹里特、爱伦坡、歌德、尼采等作家,而特里林对他们无动于衷。但他们之间的差异却让他们实现了互补而非相互疏远。克里斯托说:“友谊既是单纯的,又是多变的,坚定的友谊有着不同的世界观,但都有着不同寻常的力量。重要的是心灵的品质,而不是它看待的世界的品质。巴赞和特里林
三联生活周刊 2018年16期2018-04-23
- 电影《四百下》的美学特征
他的“精神之父”巴赞的一部电影。巴赞不仅在生活上解救了特吕弗,更为重要的是,引领他进入了电影的殿堂。特吕弗在巴赞创办的《电影手册》中学习电影知识、撰写电影评论,并成为巴赞电影理论的坚实捍卫者。他曾说:“今日法国电影,诞生于巴赞的思想与探索。”可以这样说,特吕弗的《四百下》是对巴赞电影理论的一次实践。笔者从这一角度出发,探讨在巴赞电影理论统领下的《四百下》所具有的独特的美学特征。与苏联蒙太奇学派相对立,巴赞电影理论强调镜头揭示真实的能力,“力求在银幕上充分展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4期2018-04-03
- 非电影性:电影中的政治体现
电影”这一概念。巴赞在其奠基性作品《电影是什么?》一书中提到,电影是不可言喻、也几乎无法定义的。对巴赞来说,这是保证媒介本质的良药,故而应随之任之,不应再去尝试找到其媒介特性。达德利·安德鲁是巴赞最忠实的门徒,然而针对这一疑问,他在《电影是什么!》一书中大胆地给出了回答,并附上感叹号表以强调。蒙太奇电影和基于未切割时空的现实主义电影间向来有纠纷,巴赞一说煽动起了这一旧岐,而安德鲁的尝试首先则是希望能够重构或缓和这一纠纷。为达到这一目的,他力挺那些以“發现、
电影评介 2018年19期2018-03-10
- VR(虚拟现实)技术与“超时空电影”
所创造的前景,与巴赞对“极限电影“的预言不谋而合。它改变了传统电影所依托的银幕空间和影片时长,创造出了全新的时空观——更为开放的三维空间和更为自由的流动时间。VR技术催生的超时空电影,不仅在叙事层面彻底颠覆了传统电影因果相连的情节链模式,而且在镜头语言上,势必会对蒙太奇、长镜头等我们耳熟能详的当代镜头语言产生强烈冲击。关键词: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极限电影;巴赞;长镜头;蒙太奇VR(虚拟现实)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高新技术生成逼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一体化
魅力中国 2017年52期2018-01-20
- 试论数字影像的像似性
在数字电影时代,巴赞的“摄影影像本体论”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因为摄影技术已经逐渐被数字技术取代。但是,这种挑战并没有真正威胁到“摄影影像本体论”在数字电影时代的适用性,因为巴赞的理论不是一种追求真实的手段,而是一种真实观,这种真实观追求的是建立在文化规约和情感体验基础上的艺术真实。同时,我们也需要超越巴赞,找到数字影像的视觉性像似,进而理解影像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不是在物理层面和视觉感官上具有同一性,而是在文化层面和原型图式上具有同一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
中州学刊 2018年10期2018-01-12
- 自然·电影
]电影;安德烈·巴赞;木乃伊情结;弗兰肯斯坦情结[中图分类号] J9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11-0129-04“自然”一词,有多解,无论将其拆解为“自”与“然”,还是视两字为一整体,其“自是、如是”这种略带神秘的自指性意涵总让人感觉愉悦,并最终将我们的目光引向其作为人类生存、认知维度上的思考。这一种智性态度往往用“妙悟”与其结伴、对其超越,听来足够深刻也足够有趣。不过,笔者在这里想谈的是“自然”最基础的含义,
大学教育 2017年11期2017-12-05
- 书讯
[法] 安德烈·巴赞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原作名:What is Cinema? 译者:崔君衍 出版年:2017-9-30 页数:368定价:68元法国新浪潮电影之父巴赞发表的一系列高质量影评和电影评论的结集,涉及电影本体论、电影社会学、电影心理学和电影美学等诸多话题,是研究巴赞和当代电影美学的必备读物。作为巴赞电影理论的经典代表,《电影是什么?》从问世之初就受到电影从业者和广大影迷的好评,被誉为“电影的圣经”,也为巴赞赢得了“电影的亚里士多德”的崇高荣誉
电影 2017年11期2017-11-23
- 《即使这样也不是我做的》的纪实美学
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等人的批评活动,纪实美学理论被建立起来,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巴赞在纪实美学中强调电影的再现和记录功能,认为电影主创不应介入到影像之中。在数字化革命正迅速改变电影的创作方式时,巴赞的纪实美学理论也并没有过时。在阔别影坛11年后,日本导演、编剧周防正行推出了回归之作《即使这样也不是我做的》(EvenSo,IDidn’tDoIt,2006),电影在上映后,就受到日本电影学院奖、亚洲电影大奖的青睐。在电影中,我们可以发现周防正行
电影文学 2017年17期2017-11-16
- 存在哲学之于巴赞的影响焦虑
答,就不得不回到巴赞独到而丰富的洞察。当重读巴赞,不难发现其人及思想都深受存在哲学影响。本文尝试以存在哲学为烛照,再探巴赞。【关键词】巴赞;存在;萨特;影响焦虑中图分类号:B08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115-02轰轰烈烈的法国新浪潮作为影史灿烂一页迅速翻过,但新浪潮之父——巴赞丰富的遗产却至今滋养着世界电影。尽管巴赞并未建构一个完整、清晰的理论体系,但其多样复杂、意蕴丰富、贴近现实的研究本身即为我们提供了历久
戏剧之家 2017年11期2017-07-12
- 数字时代巴赞纪实美学的发展
300)数字时代巴赞纪实美学的发展李良卿(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 文化传媒与法律学院,福建 福清 350300)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数字电影,给巴赞纪实美学理论带来了新的挑战:以往在模拟时代被奉为经典的影像本体论在数字时代是否还能经受住科技带来的考验。无论国内对巴赞纪实主义美学探讨的出发点和角度如何,有两点是始终都需要认清的,即巴赞纪实美学的核心及巴赞电影的真实观念。只有基于这两点的共同认知及理性思辨,对于当前出现的争端的认识才能更加深入。巴赞;纪实美学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6期2017-02-23
- 巴赞电影理论对“真实”的澄明与立义
识论”下的产物。巴赞是现实主义电影理论的代表人物,其倡导的现象学观念近似于以“澄明”为核心,这与近似于以“立义”为核心的形式主义电影理论互为对立倾向。就电影本体而言,前者关注的是空间性向度,而后者关注的是时间性向度,但两种现象学观念下的两大经典电影理论派别都脱离不了“真实”的向度之中。[关键词]巴赞;哲学;现象学观念;时空安德烈·巴赞在《完整电影的神话》中指出:“一切条件均久已准备充分……而电影竟然隔了如此之久才被发明出来……归因于时代想象受限所致。”“时
电影文学 2016年16期2016-10-22
- 一种不曾存在过的历史纪年法
内容摘要:路易·巴赞教授是欧洲突厥学的泰斗,其代表作是法国国家级博士论文《古突厥社会的历史纪年》。然而,本文作者发现,巴赞教授使用了一种历史上不曾存在过的“六十纪年周期”:由十二生肖配六甲纳音(用五行代替)而成。本文追根溯源,找出这项学术错误发生的根源是:误读了黄伯禄神父1885年出版的《中西历日合璧》中六十甲子表所附的六甲纳音内容(黄神父也未正确理解六甲纳音)。根据出土回鹘资料中的历法要素,作者对回鹘所用纪年方式进行了复原:1.“行肖法”(代替天干的五行
敦煌研究 2016年2期2016-06-03
- 探究数字艺术手段对电影艺术审美特性中奇观性的彰显
有了全新的方向。巴赞与梅里埃的美学主张在数字艺术手段的加持下得到了和谐的统一。巴赞;梅里埃;数字艺术;电影奇观性一、奇观电影的复苏乔治梅里埃将特效技术视为电影艺术的目的而不是手段,这一观点被影史随后的多派学者否定批判。1945年,新浪潮的代表人物之一巴赞提出了“影像本体论”,认为电影美学的基础在于重现实物原貌而不加以人为干涉。以“影像本体论”为代表的一系列学说,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电影本性中的奇观性,甚至苏联蒙太奇学派也已现实作为美学参考基石。在“影像本体论
人间 2015年30期2015-12-08
- 论《四百击》的电影真实美学
是电影的核心。在巴赞的电影论看来批判蒙太奇剪辑手段,表现真实美学才是电影的核心。文章通过重点探讨了解巴赞,蒙太奇,长镜头三个层面,并结合影片《四百击》中挖掘出巴赞对电影美学的意义。电影真实美学;蒙太奇;长镜头电影产生到至今,对于电影的理论分析研究就已经开始了。电影将成为即使审美现象,又是社会的现象。因此电影与社会,哲学,艺术等背景密切相关着。不同的历史阶段表现了不同的审美特征的认识和阐释。就不是商业化的附属品。目前以不同的历史阶段,把西方电影的研究大概是分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5年4期2015-10-28
- 当《俄罗斯方舟》巧遇《战舰波将金号》——浅析深焦剪辑的视觉效果
国电影家安德烈·巴赞。提到安德烈·巴赞,很多人会将他与“长镜头”联系在一起,并认为他是使用“长镜头”对抗蒙太奇叙事的先驱人物,但是事实似乎并非如此。在巴赞的著作《电影是什么》中,有关蒙太奇剪辑的讨论只有在书中名为“被禁用的蒙太奇——评影片《白鬃野马》《红气球》《异鸟》”的章节中有所提及,而且书中巴赞在评论让·图兰诺的影片《异鸟》中写道:“我们的兴趣以从想象转化为现实,从陶醉于幻想转为欣赏杂耍场的精彩节目”“而正是蒙太奇这个抽象地创造含义的手段使场景始终处于
电影评介 2015年5期2015-03-20
- 电影《推拿》中体现的巴赞理论
《推拿》中体现的巴赞理论薛星星(赣南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西赣州 341000)法国电影评论家安德烈·巴赞写过大量的电影评论文章,这些文章被编辑为论文集《电影是什么》。电影《推拿》既有小说精神主旨支撑又有具有独特风格的导演坐镇,最终促成一部为人称道的佳作。仔细研究会发现电影《推拿》能体现巴赞理论,这也许不是一种巧合而是一种艺术形式。由于巴赞对电影理论没有进行系统、专门的论述,所以就从其论文集中的电影评论出发,寻找其电影理论与电影《推拿》的相同主旨。改编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4期2015-01-31
- 巴赞纪实主义电影理论及其论述逻辑*
论大师,安德烈·巴赞的理论通常被认为包括“电影影像本体论”与“电影语言进化论”两大部分。其论文集的名称《电影是什么?》是一个设问,而这两大理论部分实际上都是对这一设问的回答。“电影影像本体论”是对此问题的本体探讨;“电影语言进化论”是在其独特本体论的前提下的一个史学体系,[1]67一方面建构电影发展史中的电影语言进化论,另一方面这种语言进化论实际是这种本体论的体现,又构成了本体论自身。这个史学体系在研究电影语言的演化变革中,更多的指向其所认同的“景深镜头”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4期2014-03-25
- 每一个人都有他的位置
人不知道安德烈·巴赞这位影响了新浪潮的电影理论家。而对于他的“完整电影”的观点,应该也不会陌生,他对于电影、对于世界,有着那种古典式的乐观和热情——他相信电影作为“现实的渐近线”的能力。然而就在巴赞提出这一观点之后没几年,远在东方的黑泽明就以一部《罗生门》表达了他那带有浓厚日本色彩的绝望的不可知论。在这部电影中,每个人都从自己的利益和角度出发,去叙述一桩刚发生不久的并不复杂的罪行。由此,黑泽明展示了他对于人性的深刻绝望:人性的恶和自私,让真相和正义从根本上
电影 2014年2期2014-01-02
- 法国电影美学的“不纯性”理论
。基于此,本文以巴赞、麦茨和巴迪欧的电影不纯性理论为中心,梳理他们提出电影不纯性背后的意义。巴赞是电影理论家,麦茨是电影符号学家,巴迪欧是哲学家,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理解电影的不纯性,虽然在概念运用和语义描述上存在差异,但是他们关于电影不纯性的意义指向却非常一致。一、安德烈·巴赞:为“非纯”电影辩护即使在西方,像安德烈·巴赞那样对电影充满热爱或者激情的人也不多,电影之于巴赞就像宗教一样,他是个典型的电影教徒,因此无论言说电影的哪个方面都绕不过巴赞,讨论电影的不
外国问题研究 2013年3期2013-08-15
- 数字技术语境中电影的真实性美学从巴赞摄影影像本体论谈起*
?如果电影不再如巴赞所言“像指纹一样逼真地反映现实”,那么电影的本性是否就此改变?而在数字技术语境中,由对其真实美学的思考进一步引发了对电影本体论的再讨论,“电影究竟是什么”这一电影学界最古老的问题再一次被搬上了台面。于是,对数字时代电影本性的思考,需要回归到传统电影理论的基础与核心,从巴赞影像本体论所阐述的“电影的本性是真实艺术”谈起。一 数字成像对巴赞摄影影像本体论的质疑(一)巴赞摄影影像本体论的真实观安德烈·巴赞的电影美学奠基之作《摄影影像的本体论》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2期2013-04-07
- 重读与建构——关于巴赞电影风格论的理论笔记
中国电影理论界对巴赞理论的接受一度产生了误读和削减现象。本文旨在探讨长时间以来较少受到国内理论界关注的风格论,从风格即人、风格化与情感、风格的永恒特质三个层面来重读巴赞风格论的文本,试图还原这一理论的建构轨迹。关键词:巴赞;风格论;重读;建构中图分类号:I2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2-0082-02一、引 言马军骧在《另一个巴赞——读安德鲁〈电影手册〉和另一种理论的延伸》中提出巴赞所推崇的电影现实主义不能绝对地排
今传媒 2013年2期2013-02-27
- 从巴赞到克拉考尔——20世纪中期西方电影现象学思潮初探
自然也不例外。从巴赞到克拉考尔、从让·米特里到麦茨的众多欧陆电影学者,在此时都或多或少受到了现象学哲学的影响,他们的理论中都或隐或显地透露着现象学的痕迹。诚如美国电影理论家达德利·安德鲁所言:“1946年到1955年间,大批的电影批评家在他们已经确立的地位之上,以一种只能被称为现象学观点的角度来反思电影。”[1]因此,梳理电影现象学运动的起源史和演进史,系统地考察现象学思潮对于20 世纪中期电影理论发展的影响,有助于人们重新理解和评估这一时期电影理论史的整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3年1期2013-01-31
- 重释巴赞的现实本体论
□王 阅安德烈·巴赞(1918-1958)是法国电影理论家、著名电影杂志《电影手册》创始人之一。巴赞将自己在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所发表的一系列电影评论,集结成四卷本《电影是什么》。这本卷集阐述其电影理论及纪实美学思想,对电影作出本体论的考察,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随着现代电影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进入数字化时代,传统的电影理论不断受到挑战,重释巴赞的电影美学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以现实本体论为基础的电影本体论巴赞电影理论的核心是电影的纪实性。作为优秀
戏剧之家 2012年1期2012-08-15
- 巴赞与国产电影
人物——安德杰•巴赞,他的现实主义美学深刻影响了世界电影的发展。在如今看来,巴赞宣扬的现实主义电影的真实美学理念对于中国电影的发展是有所帮助的。巴赞认为电影是名副其实爱的艺术,它有着现实主义的情怀,它遵循“影像与被摄物体同一”的哲学理念,强调再现“一个声音、色彩、立体感等一应俱全的外部世界的幻影”的心理追求。为此他对电影有关真实性的认识有三点原则,即表现对象的真实,时间空间的真实和叙事结构的真实。巴赞强调单个镜头自身的含义和表现力,他希望通过镜头,能够如实
电影评介 2011年24期2011-11-16
- 现实主义就是一种人道主义
年前读到安德烈·巴赞时,我根本不懂得怎样看电影,甚至不知道电影是什么。但巴赞对现实主义的偏爱从此在我心底扎根。它如此顽固,有时让我幻想在以巴赞的眼睛看电影,达德利·安德鲁却猜测,巴赞是以动物的眼睛看世界。巴赞对未经驯化的动物情有独钟。童年时,他曾将家中阳台改造成小丛林,放养他搜罗来的小型啮齿目动物和蜥蜴。长大成家后,蜥蜴成了他儿子的玩伴。他甚至在家里养鳄鱼。去法国南方疗养时,他要求留守巴黎的太太雅尼娜把鳄鱼给他寄过去,可惜那宠物天性反复无常,雅尼娜毅然把它
中国新闻周刊 2011年25期2011-07-08
- 从“画框论”、“窗户论”、“镜像论”的演进看电影理论的发展
义和效果的画框;巴赞说,它是面向世界的窗户;米特里说,它既是画框,又是窗户。精神分析学则提出一种新的隐喻,说银幕是一面镜子,这样艺术对象便由客体变为主体。”[1]一、“画框论”、“窗户论”与“镜像论”三种理论的提出(一)“画框论”——爱森斯坦——蒙太奇“画框论”就是建立在蒙太奇理论基石之上的银幕观,爱森斯坦把镜头取景形容为“对象与人们观察它的角度和从周围事物中截取它的画框之间的相遇[2]”,强调导演赋予影片的意念和思想。爱森斯坦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升华
电影评介 2010年9期2010-11-16
- 孤独的大白象
布里斯托尔“布拉巴赞”的当时最大最先进的客机沿着跑道不断加速,然后离开地面。试飞员比尔佩格禁不住大呼:好样的,它真棒!为了战后的前途“布拉巴赞”的设计和当时大多数大型飞机一样,诞生在二战期间。1942年英国和美国政府决定在飞机生产方面进行分工协作:美国集中制造运输机,而英国则集中生产战斗机。即便在当时,英国人也明白,这样的分工将导致英国战后在运输机技术方面的落后。英国人不想丢掉这个潜力无穷的市场,他们想暗下功夫,决心收复失地。1943年,英国航空部一个以布
航空知识 2009年12期2009-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