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被称为运动画面或动态画面,诞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这期间出现了许多不同风格的影像表达,电影语言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变化着它的艺术风格。本文主要以巴赞的写实主义电影理论为逻辑基础,探索写实主义与蒙太奇美学的艺术手法。在现代电影艺术快速发展的当下,思考如何创新与变革,这不仅是影视技术要面临的问题,也是电影工作者在创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写实主义风格
在1895年12月28日这一个特殊的日子里,无声电影正式诞生,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电影《火车进站》的诞生,这部电影是“世界电影之父”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在此部电影中,导演只通过影像来表现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可以发现,电影的美感不仅来自艺术家记录的社会现状,也来自简单而丰富的画面,电影的写实主义由此诞生。写实主义强调对生活的完整呈现,是为了真实而创作的,而不是为了创作而创作,重视的是对社会现实的再现,而不是虚假宣传。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艺术家会从生活中去发现题材,从真实案件出发,细致地表现事物的特点以及传达出创作意图。影像可以更直接、更全面地表现生活。影像不能触摸,它是看得见摸不着的光影,需要用心体悟,而电影则用影像作最基本的表现手段,电影是通过画面艺术和声音艺术来传达故事,讲述艺术家心中的世界和生活的,电影能够最真实地表达出艺术家的内心想法,能够反映时代最真实的状况。影像是一种和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更容易被观众所接受。而且具有创造力的艺术家,是不会满足于完全机械地复制事物的,会在画面上对事物进行主动选择和组合。巴赞认为,“在艺术领域,一切现实主义最终都需要解决一个美学悖论:原样复制现实并不是艺术”,这句话奠定了巴赞现实主义理论逻辑的基础。笔者认为,任何艺术作品都不是对现实生活的照搬,而是把客观现实中的主要内容通过影像的方式展示出来。
《公民凯恩》这部电影成了传统电影向现代电影转折的重要标志,这部电影也是著名导演奥逊·威尔斯的优秀作品。通过汤姆逊寻找凯恩的临终遗言,以及对凯恩的回忆和叙述,完善了影片中的人物形象和展现了电影的叙事功能,既有纪实主义的真实表现,又有表现主义的抽象隐喻。既着力刻画外部世界,也极力表现丰富的内心世界。影片是在摄影棚完成的,《公民凯恩》这部电影所运用的现实主义拍摄手法也体现了巴赞追求的抽象艺术和哲学艺术——具体辩证统一。
二、蒙太奇艺术风格
“蒙太奇”是电影词典中重要和富有创造性的词语之一。蒙太奇本是建筑用语,它在建筑用语里的含义是构成和装配的意思。在电影中,它至少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组接、构成的意思。它是根据艺术家所想要表达的内容,利用叙事和表现蒙太奇来改变时空,带动节奏,产生象征、隐喻、对比的效果,以引发观众的联想,产生丰富的审美感受的,同时,它也是剪辑电影的艺术手法;另一方面,它代表的是一种创作思想,一种创作观念。蒙太奇思想始于剧作家对文学剧本的构思阶段,完成于声画合成阶段,而导演在运用蒙太奇进行艺术创作时,必然会在头脑中形成艺术构思。
1998年上映的电影《罗拉快跑》是蒙太奇剪辑艺术的成功之作。这部电影是由汤姆·提克威导演拍摄的。在汤姆·提克威导演成为电影工作者以前,他已经能够掌握电影剪辑的基本技法和原则,并且,汤姆·提克威导演能把它变成精确有力的电影语言。汤姆·提克威导演确定了用镜头来叙述故事的原则,将影片的构成单位由以往的场景段落式变为镜头式;可以说,他是真正懂电影,并利用电影的优势来拍摄电影,讲述生活的人。从镜头形态上看,影片的景别不仅丰富了,而且他利用全景来介绍环境,交代故事的发生地;用特写镜头交代细节,不仅能够使观众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更能够带动观众的情绪,汤姆·提克威导演对景别各种功能的认识已经相当清晰;从拍摄角度看,在罗拉打电话的这场戏中,导演采用了多机位拍摄的方式,全方位展现剧场的环境;运动形式上,影片既有固定镜头,又运用了推、拉、摇、移等运动镜头,使影片在表现形式上更加多元,避免观众产生视觉疲劳;在镜头组接上,汤姆·提克威导演熟练地将不同时空发生的事情通过平行、交叉等方式,并遵循剪辑的一般规律将镜头组接在一起,将生活时空转变为艺术时空,大大增加了影片的戏剧性,让电影艺术的故事性与情节性得到了丰富和发展,还揭示了人物内心最深层次的活动,完美地塑造经典的人物形象等。
但是蒙太奇的艺术手法并不是所有的电影艺术家都赞同的,如巴赞对好莱坞的蒙太奇剪辑一直持怀疑态度,他觉得蒙太奇艺术是一种不那么重要的电影展示方法,认为镜头中的现实遭到了蒙太奇过于锋利的切削和改变。但其实巴赞也没有百分之百地反对蒙太奇艺术。他认为,在比较早期的时候,蒙太奇艺术是通过视觉和影像两者之间的并置,比喻以及相互关联,却不是单独的影像本身用来表达某种更为抽象的电影意义的,而这种印象主义和表现主义的思潮在有声电影出现后,尤其是在1930年与1940年期间好莱坞经典电影风靡全球后,替代它们的则是更加适合讲故事的“戏剧式”和“分析式”的蒙太奇剪辑,它们成了电影界的主流。笔者认为,巴赞认识到了正确利用蒙太奇同样可以达到他所肯定的现实主义,蒙太奇能够将生活真实转化为艺术真实,不仅能够使观众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也能激发观众审美再创造的能力,调动观众的积极性。
三、镜头语言的丰富
不同的镜头语言在电影中具有不同的作用,如长镜头在电影中的含义是通过一个不间断的完整的镜头去拍摄一个大的影像段落,它和许多短镜头的组成是不一样的,短镜头在电影里犹如一个简短的段子,而长镜头则像一篇冗长的文章。它是通过一个非常完整的镜头对一定全貌空间的呈现,在创作长镜头时,需要电影工作者注重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只有使故事发展保持连续紧凑,才能让观众在长镜头中体验到现实空间的全貌,比起短镜头,长镜头所呈现出来的空间,更能接近人们的现实生活。
巴赞有个著名的论断:“现实就是那样,编排有什么用?”这段话是巴赞的理论基石。还有一位电影理论家克拉考尔,他编写了《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在书中,他指出电影的偏爱“不适于在舞台上表演的现实”,作者强烈地暗示了长镜头会更加地符合生活里的真实状态。尤其是在长镜头实际拍摄的操作过程中,它是完全不同于蒙太奇给予观众的视觉感受的,蒙太奇带给观众跳跃、新奇、紧张的感受,长镜头则带给观众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上的连续性,它能够更加真实地表现影片的内容,给人以身临其境的视觉感受。长镜头和景深镜头拍摄是最能保证事物完整性过程以及感性的真实空间的,在电影中,长镜头是拥有独立意义的镜头,它是自主的,它也是巴赞现实主义电影理想的基本实践原则,长镜头的拍摄可以拉近人们和镜头内部世界两者之间的距离,在完美展示电影叙事场景的方面,也提高了场景和故事的真實性。在巴赞看来,电影艺术中的长镜头是一种综合性电影艺术语言,相比于传统分解性剪切技术而言,其表现更真实、更富于理性。
例如墨西哥著名导演阿方索·卡隆执导的影视作品《地心引力》,让人们真正地感受到了长镜头的魅力。影片表明人虽然是脆弱的,但是有时又很坚强,始终不放弃与命运作斗争,并且在视听语言上讨论了人类与宇宙的关系与意义。影片一开场就是一个长达十二分三十秒的长镜头,这个镜头展现了蔚蓝的太空、主人公,还有人们的生存环境,这个长镜头拉开了故事的序幕。因为电影里的世界是一个充满危险,而又十分陌生的宇宙空间,没有地心引力,人们和物品不停地飘浮,一直不断地运动,又因为空间十分单一且相对封闭,所以采用长镜头来拍摄似乎成了导演的极佳选择。
电影开头采用的长镜头拍摄,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使观众可以在主人公身上看到那个时代的人的影子。长镜头拍摄不仅需要各部门之間具有合作力,同时,也要具有极高的默契度,就像导演需要切实可行、周密的计划;灯光师需要想好在一段镜头中怎样打光并隐藏灯光设备;而演员要有高超的演技和能够融入情节的能力,这样才能和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在长镜头的拍摄下,需要演员将故事的所有细节都完美呈现,因为在拍摄途中,没有第二次机会和分切镜头可以弥补,所以长镜头拍摄不仅是对演员的考验,更是对导演以及各个拍摄部门的考验。
四、电影艺术的复现性
电影艺术具有一定的复现性,这种艺术手法可以使用相对艺术化的镜头语言,将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完整生动地记录下来,表现出生活的基本运动形态。为什么说电影能够复刻现实,因为电影不仅仅是由影像形成的,同时,声音和视觉的加入也使电影在表现上更具有真实感和冲击力。雷诺阿认为,任何艺术创作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增进对人的了解,而人的声音能够最直接地表现人的个性。巴赞认为,声音代表了向完全现实的媒介前进的一次飞跃。电影能够无限地贴近生活,它如同镜子一般,能够非常真实地表现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电影《末代皇帝》和电影《霸王别姬》也深刻地再现了那个年代的人的思考与领悟。电影是基于日常生活所造就的艺术,不能脱离生活,不能表现得虚假,所以电影的真实性是电影工作者必须坚持的底线。
五、结语
电影中常常会重复出现一些元素或者画面,如一个有象征意义的物件,又如某些比较隐晦的镜头,在具有跨时代意义的镜头和拍摄技巧中,可以通过分析这些镜头里的情感与表现,使拍摄的电影具有丰富意蕴。其实,一部优秀的电影不止运用一个理论,优秀的电影不仅可以带给电影工作者丰富的思想,甚至在几十年后,回过头来重新解读这部电影时,又能够发现更多的灵感,然后再继续不断地完善现有的电影理论。
在当代艺术语境下,无论是电影艺术,还是数字艺术,都在不断地变化,而且当今的电影风格呈现出多元化、科技性、国际化和融媒体化的趋势,这更需要人们重视当今电影跨文化传播的策略,让艺术家们与时俱进地创造出符合全球化语境的电影作品。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影响着传统电影,尤其是在5D技术、交互技术等未来技术成熟后,甚至可以让观众完全身临其境地参与主人公的故事线,作为电影工作者,对于数字技术,必须保持其 “真实性”,一次又一次延展“真实”,才是对现实生活的最佳复现,不管数字技术在未来怎么发展,也不可忽视传统的拍摄技术,要以写实美学为基础,做到既对传统电影创新,又对未来电影变革。
参考文献:
[1][法]安德烈·巴赞,著.电影是什么?[M].李浚帆,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9:242-269.
[2]安燕.作为方法的现实主义及其他——巴赞《电影是什么》重读笔记[J].当代电影,2020(02):113-119.
[3]陆绍阳.视听语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
[4][美]亚历克斯·爱泼斯坦,著.编剧的策略:如何打动好莱坞[M].贾志杰,季英凡,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
[5]陈雨露.自觉的写实精神与高度风格化的艺术显现——论贾樟柯电影的美学特质[J].电影文学,2008(11):80-82.
[6]阮艳萍.从“第六代”电影寻踪巴赞写实主义美学理想[J].电影文学,2006(01):9-10.
[7]伯克·希尔萨贝克,吉晓倩.《电影是什么?》中的“是”:论安德烈·巴赞和斯坦利·卡维尔[J].世界电影,2017(05):4-24.
(作者简介:刘冠麟,女,硕士研究生在读,河北传媒学院,研究方向:动漫创作)
(责任编辑 王瑞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