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

  • 《夜宴》重看:权力、傩面具与女性
    彬关键词:《哈姆莱特》 《夜宴》 权力 傩面具 女性几百年来,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在全球范围内不断被改编,中国著名电影导演冯小刚也拍摄了中国版的《哈姆莱特》(Hamlet)——电影《夜宴》(2006)。在这次跨媒介、跨文化的改编实践中,虽然整部电影保留着戏剧《哈姆莱特》关于王子“复仇”的基本线索,但“复仇”不再是其主题,王子无鸾/ 哈姆莱特不再是其主角,“生存还是毁灭”不再是一个问题。冯小刚的“故事新编”,只是借《哈姆莱特》的复仇外壳,书写了一个关于几乎所有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2年7期2022-07-17

  • 歌德与别林斯基关于哈姆莱特“延宕”观点的辩析
    李亚方哈姆莱特这一人物形象在世界文学史中散发着无尽魅力。哈姆莱特的“延宕”也一直备受关注,“是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莱特》评论中的一个带有关键性的问题。18世纪以来,作家、学者们对这一问题作出过种种解释”。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认为哈姆莱特的延宕是“认识责任后意志软弱”的结果。别林斯基(1811-1848)在歌德“意志软弱”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分裂”的概念,与歌德的最终结论相反,他认为哈姆莱特在天

    青年文学家 2022年2期2022-03-17

  • 哈姆莱特的三重精神困境
    理的失范。《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后期的产物,主人公哈姆莱特深陷理想、信仰与理性的三重困境。残酷的现实使他对人文主义理想产生了怀疑,复仇命运与基督教义的内在冲突拷问着他的心灵,无法重振乾坤的理性导致了他复仇行为的延宕。事实上,哈姆莱特的精神困境是一个人类永远无法回避的问题。关键词:哈姆莱特 精神困境 文艺复兴 人文主义 基督教一、引言文艺复兴发生在一个特殊的时代。一方面,它唤醒了沉睡千年的中世纪,通过对于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复兴,使欧洲的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

    文教资料 2021年9期2021-12-17

  • 哈姆莱特的抉择和他的政治幻灭
    远 人哈姆莱特的心理转变丹麦国王死了。通过死者的鬼魂登场,莎士比亚告诉了我们官方给出的死因,“一般人都以为我在花园里睡觉的时候,一条蛇来把我螫死”(见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莎士比亚全集》第9卷〈哈姆莱特〉第28页,朱生豪译文。以下随文注页码)。鬼魂没有含糊,直言它是“一个虚构的死状”(第28页),结果是“把丹麦全国的人都骗过了”(第28页)。自然,被骗过的也包括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官方撒谎,是新国王克劳狄斯为了巩固自己王位的合法性和稳定性。克劳狄斯是死

    上海文化(新批评) 2021年5期2021-11-11

  • 也说哈姆莱特的“困境”
    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成为名言的时候,不仅意味着文本多元解读的意义,也意味着《哈姆莱特》本身经典地位的确立,更意味着哈姆莱特本身成为某种意义的代表。在一千个视角当中,选择哈姆莱特的“困境”作为切入口,不仅可以解析出一个社会个体的价值,同时也能够解析出个体背后的社会意义。个体与社会并不总是协调的,相反,两者之间常常充满张力。这种张力可以演绎成多种形态,而不同的形态往往就对应着不同的故事。同样为英国著名文学评论家的伊格尔顿认为,人在看待自身的时候总会有两种感觉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9期2021-09-29

  • 从家庭与爱情的冲突看奥菲利娅的悲剧内涵
    :莎士比亚 哈姆莱特 奥菲利娅 悲剧奥菲利娅是《哈姆莱特》戏剧中的一位配角,她是御前大臣波洛涅斯的女儿,是哈姆莱特的恋人。文章从奥菲利娅的家庭与爱情两方面入手,探究她的个人悲剧内涵。一.家庭悲剧家庭在奥菲利娅心中一直处于重要地位,奥菲利娅发自本心地顾及家庭,她不愿牺牲家庭而追求爱情。故奥菲利娅最终听从了父兄意旨,这是她的主动接受,而非被迫服从。奥菲利娅在爱情与家庭中选择了后者,这也成了她后续一些列悲剧的起源。那么,从何可以看出奥菲利娅是主动服从家庭的呢?(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8期2021-09-11

  • 父权和王权的双重压抑之新释
    摘 要:从哈姆莱特与其父亲以及叔父所代表的父权和王权之互动出发,剖析其意我认同与意我理想在权力镜像的双重压抑之下,所演化的行动范式。在中国历史上,与此范式比较雷同的储君是宋孝宗,孝宗所受到的压抑来源于父皇,又传递给了下一代,与哈姆莱特有雷同性,又带有浓厚的中国封建色彩。回到哈姆雷特,分析其自我延宕所产生的悲剧性与其自我放逐的自由性所产生的张力,以及带给我们在工具理性的时代中实现意我理想的启示。关键词:哈姆莱特 父权和王权 意我认同和意我理想 宋孝宗从歌德、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1年6期2021-08-03

  • 美在和谐 ——从莎士比亚的美学理想透视哈姆莱特不存在延宕
    国内外学界对哈姆莱特的延宕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大多认为其存在延宕,“延宕说”在我国也流行了近五十年。然而当“延宕”成为各学者论述的前提,我们往往忽视了“是否存在延宕”这一根本问题,从而脱离文本语境走向形而上的论证。19世纪中叶卡尔·魏尔德《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中对复仇正当性的讨论促使我们思考哈姆莱特到底是否存在延宕。国内学者杨秀波掷地有声地提出:“哈姆莱特并未延宕”“他对事件进行调查取证尚需一定时间,造成了延宕假象[1]”。孙振虎在《哈姆雷特:有勇有谋,

    科学咨询 2021年16期2021-07-09

  • 父权和王权的双重压抑之新释 ——哈姆莱特·宋孝宗·我们
    精神领域研究哈姆莱特的悲剧性,尤其是后来的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以“恋母情结”阐释哈姆莱特行为之延宕,并自诩为其得意之作。但笔者认为,就哈姆莱特和其母乔特鲁德的互动来说,似乎仍不足证明其有俄狄浦斯之心理。因此,本文拟就从父权和王权对哈姆莱特的双重压抑出发,对其悲剧行为尝试进行新的阐释。一父权和王权对哈姆莱特的阴影,是从其父老国王时期就开始的。莎士比亚在描述这种阴影时采用了三种隐晦的方式。一种是幻境,即通过鬼魂的语言。我们往往强调鬼魂赋予哈姆莱特复仇的正当性

    名作欣赏 2021年18期2021-06-21

  • 借《哈姆莱特》探讨大学语文课程中的生命教育
    以戏剧单元《哈姆莱特》的作品欣赏为例,探讨如何在大学语文课程中融入大学生生命教育,力求为高校开展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可供参考的途径和策略。关键词:课程思政 大学语文课程 生命教育自2016年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提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指导思想,至2020年《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下发,课程思政已然成为了高校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三全育人”改革工作的重要途径。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人文类公共基础课程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4期2021-05-07

  • 哈姆莱特延宕与复仇的矛盾统一
    玉摘 要:《哈姆莱特》一剧中王子复仇的延宕性可以看成复仇的一部分。看似矛盾的双方在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和所反映的文艺复兴时代背景下显出合理的一致性。哈姆莱特将根除社会罪恶、重整乾坤视为己任,复仇的任务也必须服从于这一更重要、更艰巨的使命,在客观上造成了延宕。从这一较深广的角度看待延宕问题,可以更好地体会莎士比亚这一伟大作品中的理想精神。关键词:《哈姆莱特》 复仇 延宕 统一莎士比亚名作《哈姆莱特》中王子复仇的延宕问题历来是评论界争论的一大焦点。有些观点认为理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1年3期2021-04-01

  • 一字三标点,做足大文章
    “疯”贯穿《哈姆莱特(节选)》全文,“疯”是哈姆莱特的表象,是剧中其他人的怀疑与评价。以“疯”为线索,佐以三个标点,统领三个教学阶段:用感叹号诠释,概括哈姆莱特的表面状态;用问号质疑,挖掘哈姆莱特的真实状态;用引号升华,归纳文学作品中“疯”者的艺术价值。关键词: 线索;标点;小切口;《哈姆莱特(节选)》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的《哈姆莱特(节选)》历来是戏剧教学的经典篇目。“生存还是毁灭”这一段著名的独白,折射了哈姆莱特复杂而隐秘的内心世界,体现了他复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 2021年11期2021-01-13

  •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要:延宕是哈姆莱特的主要性格特征,也是哈姆莱特形象的艺术魅力之一。哈姆莱特延宕的成因既有主观的因素,也有客观的因素,本文将从文本的角度对哈姆莱特延宕的成因作浅析。关键词:哈姆莱特;延宕;成因作者简介:吴平春(1970-),侗族,广西三江人,本科,广西科技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西方文学。[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20)-33--02延宕是哈姆莱特的主要性格特征,延宕推动剧情和人物发展,构成了人物的丰富

    青年文学家 2020年33期2020-12-25

  • 用教育戏剧的方式教《哈姆莱特
    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个性化解读,尝试运用教育戏剧这一方式展开《哈姆莱特》的教学。具体教学环节为:角色定格,用肢体语言表达对剧中角色的理解;空间建构,设计角色体验的外部情境;即兴对话,消除角色扮演的不真实感;角色扮演,帮助学生体悟哈姆莱特的心理;台词独白,促进学生深度解读哈姆莱特的形象。关键词:教育戏剧 角色定格 即兴对话 角色扮演 台词独白《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经典剧作,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节选了其第三幕第一场。由于剧作语言的陌生性,对戏剧人物、戏剧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 2020年9期2020-12-21

  • 哈姆莱特》中乔特鲁德的母爱新议
    朱丽叶等。《哈姆莱特》是其“四大悲剧”之首,对哈姆雷特的研究成果丰硕,但丹麦王后即哈姆莱特的母亲乔特鲁德,却很少受世人关注,对她的评价也是多种多样的,说她轻浮、善变、对爱情不贞、爱权势等。而笔者认为她虽柔弱却坚强,同时也是一位充满母爱的伟大母亲。一、封建思想对女性的束缚几千年来传统封建思想一直束缚着广大女性,女子没有自主性。她们小时候的身份是女儿,这之后妻子与母亲的身份贯穿了今后的人生。虽然文艺复兴时期提倡以人为核心,肯定人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但只是针对男

    现代交际 2020年23期2020-11-30

  • 哈姆莱特》课堂实录
    比亚的名剧《哈姆莱特》。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哈姆莱特》创作的时期——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这是人类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一个门槛,是一道界限,是中古走向近代的标志。文艺复兴是指发生在14 世纪到16 世纪的一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欧洲思想文化运动,其实它所反映的不光是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只要是一个身心健康的人,生活在那样一个令人窒息的备受压迫的时代,都渴望着变革。西欧近代三大思想解放运动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文艺复兴运动即是其一。同学们知道其他两个是什么吗?生

    语文建设 2020年10期2020-11-06

  • 浅析哈姆莱特悲剧的成因及教育意义
    是什么造成了哈姆莱特的悲剧?敌人的强大,时代和阶段的局限、宗教的影响等因素虽然是不容忽视的原因,但是笔者认为教育是哈姆莱特走向悲剧的最主要原因,教育的不完善,最终酿成了哈姆莱特的悲剧,本文将从哈姆莱特悲剧的成因入手探讨其教育的意义。家庭与学校的理想主义教育与社会的现实主义教育的尖锐对立,是哈姆莱特教育中的一个明显的弊端,家庭与学校的教育太过理想化,忽视了实际情况中可能出现的意外状况,致使哈姆莱特从书斋走进丹麦王宫,从理想进入现实后犯了一系列致命的错误。本文

    速读·下旬 2020年6期2020-11-02

  • 论《哈姆莱特》中人物语言特色
    大放异彩的《哈姆莱特》百年来脍炙人口,人人夸赞。《哈姆莱特》深刻刻画了王子哈姆莱特和国王克劳狄斯二人之间的尖锐矛盾,充分展示了人文精神的巨大魅力,并揭示了封建王权斗争的黑暗内幕,让我们看到了莎士比亚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以笔为武器,冲在反封建事业前线的勇气。关键词:《哈姆莱特》;语言特色;人物形象莎士比亚一生文学创作硕果累累,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哈姆莱特》凭什么独占鳌头呢?除了它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具有崇高的时代意义外,还应该从该剧所使用的语言入手寻找这个问题的答

    大观 2020年8期2020-10-15

  • 中外悲剧的跨时空对话
    国文学作品《哈姆莱特》和中国文学作品《红楼梦》为例,将两大悲剧进行各方面比较,以此探求人类文明的博大精深,悲剧艺术的深刻内涵。关键词:《哈姆莱特》;《红楼梦》;悲剧中图分类号:1561.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05-0056-03一、《哈姆莱特》和《红楼梦》悲剧成分的异同无论是《哈姆莱特》中的“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还是红楼梦中的“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悲剧成分处处充斥在两大作品当中,有着明显的相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0年2期2020-08-06

  • 从巴洛克文学看《哈姆莱特
    郑宇摘要:《哈姆莱特》虽已被多角度讨论解构,但少有读者从巴洛克文学这个角度来看《哈姆莱特》。以巴洛克文学的特征为视点,对《哈姆莱特》的创作简释,希冀对莎翁经典剧作的解读能有一定启示。关键词:哈姆莱特   巴洛克文学   天主教   忧郁   延宕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3-0177-03《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创作成熟期的作品,

    艺术评鉴 2020年13期2020-08-06

  • 哈姆莱特》探究阅读
    入乎其内《哈姆莱特》是著名悲剧之一,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同《麦克白》《李尔王》和《奥赛罗》一起被称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通过复仇这一情节展现人物之间的爱恨情仇。从文章情节、人物形象、个性化的语言等方面去分析,对高中生阅读相关文学作品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课文选取了第五幕第二场,这一场迷雾重重,一波三折,主要内容是雷欧提斯与哈姆莱特比剑,通过阅读这一部分内容,可以体味出“比剑”中主要人物间的复杂关系,慢慢推向故事发展的高潮。课文设置了四个悬念:1.哈姆莱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20年16期2020-06-12

  • 哈姆莱特》课堂实录
    比亚的名剧《哈姆莱特》。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哈姆莱特》创作的时期——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这是人类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一个门槛,是一道界限,是中古走向近代的标志。文艺复兴是指发生在14 世纪到16 世纪的一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欧洲思想文化运动,其实它所反映的不光是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只要是一个身心健康的人,生活在那样一个令人窒息的备受压迫的时代,都渴望着变革。西欧近代三大思想解放运动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文艺复兴运动即是其一。同学们知道其他两个是什么吗?生

    语文建设·上 2020年10期2020-05-30

  • 《葛特露与克劳狄斯》:后现代主义视阈下的经典改写
    :戏剧经典《哈姆莱特》在厄普代克的笔下展现了全新的剧情与情节,主要人物的身份也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了重设。披着经典的外衣但却赋予人物鲜明的时代色彩,这一作品以生动细腻的笔法透视现代女性对于爱情的果敢与决绝,厄普代克的这一创作无疑是新颖的,富有时代特色的。本文拟从人物形象,叙述角度和作品主题三个方面分析《葛特露与克劳狄斯》这一作品的独特构思以及意蕴内涵,从而探究厄普代克对经典作品改写的高超技巧。关键词:《哈姆莱特》 经典改写 厄普代克 女性主义美国作家约翰·厄

    文学教育 2020年2期2020-04-17

  • 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视角下的《哈姆莱特
    和悲喜剧。《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创作的四大悲剧之一,写于1601年。王佐良先生认为:“ 《哈姆莱特》是戏剧史上一个奇迹,奇在剧作家把一个原来充满血腥气的中古式报仇故事写成了一个不仅情节生动而且思想深刻的近代戏剧。”[1]19《哈姆莱特》的情节是围绕着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复仇这条主线来展开的。在复仇这条主线上,众多人物登场,既有主要相关人物如哈姆莱特、国王克劳狄斯及王后乔特鲁德,又有诸如大臣波洛涅斯及其儿子和女儿、哈姆莱特的朋友,以及福丁布拉斯等重要人物。而剧中

    语文学刊 2020年3期2020-02-23

  • 哈姆莱特延宕之辩
    摘  要:《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品。长久以来,由于它悲剧意义的深刻性和悲剧艺术的丰富性和完美性,一直受人关注,特别是对于哈姆莱特延宕的讨论,众说纷纭。本文基于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莱特》,通过文本细读,了解哈姆莱特是一个机敏、睿智、复仇是有坚定的意志并且有冒险精神的人,以此说明哈姆莱特未曾延宕。关键词:哈姆莱特;延宕;复仇;机智;善断作者简介:刘虹颖(1995.12-),女,黑龙江人,本科,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现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国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7期2019-11-14

  • 浅析《哈姆莱特》和“俄狄浦斯情结”在《夜宴》中的改写
    亚著名悲剧《哈姆莱特》的跨文化、跨媒体改编,在情节设置、人物形象和整体基调上基本沿用了戏剧原有的设定,并且结合中国本土的文化背景进行了再创作。其戏剧改写基于对哈姆莱特“俄狄浦斯情结”的阐发而生成,为我们重新鉴赏文本提供了新的视点。一、哈姆莱特“俄狄浦斯情结”解读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俄狄浦斯情结”为哈姆莱特人物形象之解读提供了新的解读方向,尤其是对于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行为多次延宕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弗洛伊德认为哈姆莱特复仇行为中产生的延宕并非是由于其性格

    鸭绿江 2019年20期2019-11-12

  • 哈姆莱特》探究阅读
    不成书——《哈姆莱特》精妙的情節设置俗话说:“无巧不成书。”巧合是戏剧情节设置上常用的技巧。合理、自然、有意义的巧合对于推动剧情发展、展示人物性格、表现戏剧主题,都有着独特的艺术效果和美学价值。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哈姆莱特》,看看在这部作品中,有哪些你意想不到的巧合.巧合一:正当哈姆莱特为鬼魂所述是否真实而疑惑时,官里未了个戏班子,这就给了他一个试探的机会,他借此设计了一出和鬼魂所述类似的戏.通过观察新国王克劳狄斯看戏时的神情变化,哈姆莱特终于断定鬼魂说的全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19年15期2019-10-20

  • 哈姆莱特》探究阅读
    不成书——《哈姆莱特》精妙的情节设置俗话说:“无巧不成书。”巧合是戏剧情节设置上常用的技巧。合理、自然、有意义的巧合对于推动剧情发展、展示人物性格、表现戏剧主题,都有着独特的艺术效果和美学价值。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哈姆莱特》,看看在这部作品中,有哪些你意想不到的巧合。巧合一:正当哈姆莱特为鬼魂所述是否真实而疑惑时,宫里来了个戏班子,这就给了他一个试探的机会,他借此设计了一出和鬼魂所述类似的戏。通过观察新国王克劳狄斯看戏时的神情变化,哈姆莱特终于断定鬼魂说的全

    作文周刊·高一读写版 2019年15期2019-09-10

  • 戏剧悬念情节的特点及价值
    陈盼摘要:《哈姆莱特》是莎翁最负盛名的作品,作为四大悲剧之一,其深刻的悲剧意义、复杂的人物性格以及丰富的艺术技巧,代表着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最高的成就。本文从跌宕起伏、错综复杂的情节入手,探讨《哈姆莱特》中悬念设置的特点及价值。关键词:《哈姆莱特》;情节;悬念设置特点;悬念设置价值一、悬念的理论阐释(一)悬念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悬念是欣赏戏剧、电影或其他文艺作品时,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关切心情。笔者认为,这只是从观众也就是接受对象角度来谈,而没有

    北方文学 2019年21期2019-08-18

  • 哈姆莱特》与《赵氏孤儿》的复仇行动比较研究
    耀桢摘要:《哈姆莱特》和《赵氏孤儿》在中西戏剧史上都具有非凡的影响力。同样是复仇,但两部戏剧在主题的完成上却同中有异。本文运用比较文学理论中平行研究的方法对两部戏剧中的复仇行动进行分析,概括得出两部悲剧的同异之处,进而探究其产生悲剧行为的根源。关键词:平行研究;哈姆莱特;赵氏孤儿;复仇行动[中图分类号]:J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7-162-02《哈姆莱特》作为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大师哈姆莱特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

    青年文学家 2019年17期2019-08-06

  • 参考答案
    上的延宕。④哈姆莱特是一个处于理想和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形象。2.①保护自我,避免受到迫害(对手克劳狄斯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强大而又阴险;哈姆莱特怕不小心泄漏了心事,反遭敌人的毒手);②迷惑对方,寻找复仇时机(装疯既可以躲过对方的耳目,也可借此试探对方);③借疯言疯语,发泄对当前黑暗现实的不滿。3.①“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哈姆莱特对母亲在厄运面前表现出的屈从的揶揄,涵盖了女性在命运面前常常表现出来的脆弱的性格弱点,这成为世人对女性的共性认识。②“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19年16期2019-06-26

  • 论《哈姆莱特》悲剧意义
    后的隐患,《哈姆莱特》正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一位快乐的王子,但是颠倒混乱的世界,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使他痛苦、忧虑,最后成了一个忧郁王子。【关键词】莎士比亚;《哈姆莱特》;悲剧价值【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2012年英国伦敦奥运会上,莎士比亚作品《暴风雨》中经典对白“不要怕,不要怕,这岛上充满了各种声音,使人听了愉快,不会伤害人”把莎士比亚立在伦敦奥运会这个高峰上。体现英国人对莎士比亚的推崇,不但是英国人自己喜爱,这几百年下来

    课外语文·上 2019年2期2019-06-11

  • 哈姆莱特》中的人文主义与“四大悲剧”的原罪分析
    患。笔者以《哈姆莱特》为例,分析莎剧中的人文主义和两面性,并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分析四大悲剧中“罪”的母题的运用。关键词:人文主义;两面性;弗洛伊德;原罪[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2--03一、引言被华人社会尊称为莎翁的威廉·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对后世文学影响最深远的剧作家、诗人、文学家,共有39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以及两首长叙事诗流传于世。1588年的夏天,英国舰队打败西班牙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期2019-06-11

  • 理性的曙光:哈姆莱特“延宕”的性格之谜
    摘  要:《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作品之一,主人公哈姆莱特犹疑与延宕的性格引发了众多讨论,本文将从哈姆莱特“延宕”性格的表现、成因及意义三个层面出发,从一个新的角度对哈姆莱特“延宕”的性格之谜进行分析。关键词:《哈姆莱特》;人文主义;延宕;性格悲剧;理性主义[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2--02哈姆莱特作为西方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人物形象,其“延宕”性格的产生有宏观的社会背景和微观的人性促因

    青年文学家 2019年12期2019-06-06

  • 谁在延宕?哈姆莱特还是莎士比亚? ——论《哈姆莱特》的情节结构
    陆 涵《哈姆莱特》剧中哈姆莱特犹豫不决的行动,是学界讨论的一大焦点。有人认为哈姆莱特一直在延宕,有人则表示反对。“自18世纪英国戏剧评论家托马斯·汉莫认为剧情的发展产生了延宕行为开始,便有外国延宕论学者的‘内因论’和‘外因论’——‘内因论’将其归为性格障碍行为的推进;‘外因论’则强调外在条件中的客观因素对复仇计划的一再阻拦,譬如克劳狄斯的政治势力、王朝更替的法规、基督教的教律,以及礼乐崩坏的凋敝时代症状等。”[注]杜明哲:《〈哈姆莱特〉中“情仇”“情杀”延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3期2019-02-21

  • 复仇与情欲
    : 本文从《哈姆莱特》和《葛特露和克劳狄斯》不同的文本建构方式入手,对两部作品进行对比,以揭示两部作品的不同主题及作者的不同创作倾向,论述厄普代克解构莎士比亚的深层原因,以及不同文本的想象性重构对其创作和接受的影响。关键词: 复仇    情欲    《哈姆莱特》    《葛特露和克劳狄斯》一、《哈姆莱特》中的建构:直指邪恶的复仇之剑《哈姆莱特》作为莎士比亚的一部不朽名作,为世界文学贡献了哈姆莱特这一内心丰富、充满人文主义闪光的新英雄形象,同时将王子刻骨铭心

    文教资料 2019年24期2019-01-07

  • 浅论《哈姆莱特》和《赵氏孤儿》的复仇异同
    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句话流传甚广。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哈姆莱特》诞生于1600年左右,成为了在西方戏剧史上的悲剧代表。《赵氏孤儿》和《哈姆莱特》同为复仇题材的经典戏剧,在主人公形象和故事情节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复仇者、内容广度和体现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方面又存在着一些不同。这些不同之处同时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关键词:《哈姆莱特》;《赵氏孤儿》;复仇;异同元代纪君祥所著的《赵氏孤儿》是中国悲剧戏剧的经典代表作。与《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组

    北方文学 2018年23期2018-08-29

  •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论述《哈姆莱特》及其艺术特色
    是他的悲剧《哈姆莱特》,他在这部悲剧中把主人公哈姆莱特塑造成一个人文主义者的理想形象。这一人物形象以其语言丰富,内心感情细腻而著称。文章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介绍和分析威廉·莎士比亚的生平及其《哈姆莱特》的故事梗概,人物形象,从而分析其艺术特色,并且进一步探索威廉·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威廉·莎士比亚;悲剧;哈姆莱特;人物形象;情节;语言威廉·莎士比亚的悲剧代表作品《哈姆莱特》自问世以来,历经数百年仍然受到世界各地的观众和读者喜爱

    神州·上旬刊 2018年8期2018-08-10

  • 从社会关系角度看哈姆莱特为何复仇延宕
    3000]《哈姆莱特》历来是莎翁剧中上演最频繁、研究者最多的一部作品,别林斯基称其为莎士比亚“灿烂王冠上面的一个最光辉的钻石”。但这样一个钻石也带给了研究者们许多难以解释的谜,其中最为众说纷纭的就是为何哈姆莱特在知晓他的叔父是杀父凶手时却多次放走了这一杀父仇人。历史上也有众多名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第一,“性格说”,如歌德、别林斯基等。歌德在其早年的小说《威廉·迈斯特》中认为哈姆莱特性格的软弱性导致其失败,他说:“这里是一棵橡树种在一个珍贵的只会承受娇花

    名作欣赏 2018年21期2018-07-13

  • 从戏剧幕场主线看哈姆莱特思想变化脉络
    士比亚名剧《哈姆莱特》中的主人公哈姆莱特,素因其性情真诚无伪饰、思想精深、情感细腻而著称流传于世。本文拟从该剧幕场设置的主线,梳理挖掘哈姆莱特在由突闻噩耗到为义赴死的整剧情节中,其人物心理上潜隐的思想变化脉络,以更好把握与欣赏这部经久不衰的名作。【关键词】戏剧幕场;《哈姆莱特》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7-0045-01第一幕哀疑难解被告奸计第一场王魂飘荡局势紧张(厄耳锡诺城堡前露台午夜十二点)第二场哀愤难

    戏剧之家 2018年7期2018-06-13

  • 以人称破解哈姆莱特的“荒唐言”
    [摘 要]《哈姆莱特》作为莎士比亚的经典著作,意蕴丰富,但高中语文界对这部被称为“文学中的蒙娜丽莎”“戏剧中的斯芬克斯”的学术研究并不多。《哈姆莱特》节选部分进入浙江省中职语文实验教材后,哈姆莱特“排山倒海”式的貌似癫狂实有所指的言语,给学生造成了巨大的阅读障碍,也让很多教师感到难以驾驭。从戏剧的“文学性”和学生实际学情出发,梳理文脉,以“人称”为“命门”将对三个人称“你”“你们”“我们”的解读作为教学途径,并辅以教学实践进行验证,以共同探讨戏剧教学的有效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8年1期2018-03-05

  • 哈姆莱特性格中的两种异质力量
    兴文理学院论哈姆莱特性格中的两种异质力量⊙张玮琦[绍兴文理学院, 浙江 绍兴 312000]推荐语2010年,我开始搞课程改革,倡导文本精读,鼓励学生反复阅读文学名著,广泛地阅读与文本相关的前期研究以及相关背景材料,在此基础上努力形成自己的见解,并形成文字。我始终认为,这样的文本精读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大有裨益的,对于人本身的建设也是有好处的,反复阅读经典,是自我教育的最佳途径之一,是一件值得终生为之的事业。我们每个人都只能在很有限的时空之中,

    名作欣赏 2017年23期2017-07-12

  • 关于戏剧人物的评赏 —— 哈姆莱特
    评赏 —— 哈姆莱特刘思艺(西南大学 重庆 400715)从悲剧的目的和行为两方面在悲剧中的重要性来评析哈姆莱特的突出性格,通过哈姆莱特在文艺复兴长河中的历史价值来反观它对于现在社会人们心灵束缚的反思。当下,我们可以尝试用艺术的眼光来看待这个超越时代价值的戏剧人物。哈姆莱特 性格特征 艺术眼光 人物赏析哈姆莱特作为伟大戏剧家莎翁的代表剧人物,对于他的人物性格分析,我们应该首先从了解什么是“悲剧”入手。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悲剧的定义是:“悲剧是对于一个值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17年1期2017-04-13

  • 哈姆莱特》之“延宕”争鸣探析
    1105)《哈姆莱特》之“延宕”争鸣探析胡银萍(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湘潭 411105)关于“延宕”的争议有两种观点,一是不存在延宕,二是存在延宕且关于其根源有不同意见。关于不存在延宕的观点主要是对哈姆莱特人物本身的误读。关于“延宕”存在且主要有三类争鸣:一是自身与社会论;二是精神分析相关论;三是宗教论。本文结合阅读体验,辨析了历史上关于“延宕”争鸣的各家观点。《哈姆莱特》;延宕;莎士比亚;争鸣《哈姆莱特》作为莎士比亚最著名、流传最广的悲剧,其最显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年2期2017-02-23

  • 人性的罪恶与矛盾
    江俞璇初读《哈姆莱特》,我颇为惊异和震撼。我之前读过莎翁的《威尼斯商人》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已经领略到他作品剧情的紧凑、台词的优美、内涵的丰富和积极的精神。然而,在我看来,《哈姆莱特》与之前的两部戏剧都有所不同,它没有歌颂正义,更没有凸显爱情的伟大力量,它更像一把利剑,划开冠冕堂皇的外在,使人们看清统治阶层中环境的黑暗与人性的污浊,也使人们看清人性中的矛盾。《哈姆莱特》写于1601年,是莎士比亚创作中从喜剧时期到悲剧时期的转折点。这时正值英国政权交替时期

    作文通讯·高中版 2016年1期2016-09-10

  • 浅谈“疯子”哈姆莱特
    李睿戏剧《哈姆莱特》是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它代表了莎士比亚最高的艺术成就。剧中丹麦王子为父复仇的故事选于公元1200年的丹麦史,在莎士比亚之前,这个故事多次被人改编为流行的复仇剧,但莎翁的《哈姆莱特》则点石成金,在内容和形式上推陈出新,成为欧洲戏剧史上的奇观。之前的学者关于哈姆莱特疯癫的情况,更着重地在于讨论他是否是“真疯”。目前共有三种意见,第一种如法国斯达尔夫人的观点,人物哈姆莱特的疯癫不是装出来的,而是“真正的疯癫”,在她看来

    北方文学·下旬 2016年2期2016-05-30

  • 浅析《哈姆莱特》中“疯癫”情节及其对主题的深化
    19)浅析《哈姆莱特》中“疯癫”情节及其对主题的深化李睿(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19)文章从对“疯狂”的理解入手,探讨哈姆莱特“疯癫”情节的精神状态,从福柯的《疯癫与文明》中对疯癫的定义和精神分析的角度,解释哈姆莱特疯狂的真伪,并且探讨“疯癫”情节对剧本的升华,哈姆莱特在“发疯”状态下将主题引入的哲学思考。哈姆莱特;疯癫;主题在莎士比亚的剧作中,人们最推崇的是他的悲剧,而《哈姆莱特》作为悲剧中的代表作,受到了评论家的青睐。因为《哈姆莱特》不仅有

    绥化学院学报 2016年11期2016-04-13

  • 略析哈姆莱特的艺术形象特征
    倪思然略析哈姆莱特的艺术形象特征倪思然莎士比亚经典剧作《哈姆莱特》中的主人公哈姆莱特身上,放烁出人文主义时代精神的耀眼光芒。哈姆莱特具有多面向的复杂个性特征,为读者呈示了广阔的阐释空间。并且,他的身上还蕴蓄着深邃的哲思内涵,能够启迪读者领悟生存智慧。哈姆莱特人文主义个性特征哲思生存智慧哈姆莱特可以说是莎士比亚塑造得最成功、最富有艺术魅力的悲剧典型人物之一,历来成为众多学者、文豪争相品评的对象。从这位“由波浪形的线条构成的”①王子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人文主义

    文学教育 2016年28期2016-04-03

  • 时间简史之两本书的错过
    文玉琳《哈姆莱特的微笑(上)》我叫《哈姆莱特的微笑(上)》,我是人,不是书。现在是2084年,这个时代和以前不太一样,它是电子的,世界上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屏幕。我之所以叫《哈姆莱特的微笑(上)》,是因为在这个世界,每个人都携带了一个关于书的基因,而我的基因恰巧是《哈姆莱特的微笑(上)》,这基因以电子书的形式,融入我体内。我现在正走在街道上,四面八方都环绕着各种各样闪烁不停的屏幕。从牛肉面馆前走过时,一个巨大的全息屏幕横在你面前,热腾腾的盖着条理分明的厚实牛

    意林 2015年5期2015-05-14

  • 不走寻常路 探幽莎翁经典 ——《读哈姆莱特》特色品析
    典 ——《读哈姆莱特》特色品析□文|王英鹏作为国内首部莎士比亚戏剧《哈姆莱特》人物研究的专著,《读哈姆莱特》另辟蹊径,一方面针对国内主流多年的哈姆莱特行为“延宕说”提出了“非延宕说”;另一方面又透过跨学科等多重背景,探究剧中人物的行为表象及其艺术内涵。哈姆莱特莎士比亚 人物文学莎士比亚戏剧举世闻名,被翻译成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文字,其创作成熟期的经典剧作《哈姆莱特》更是达到了艺术上的炉火纯青。对它的研究是世界学术研究的珠穆朗玛,在世界文学研究中具有崇高地位。[

    中国出版 2015年23期2015-01-30

  • 再论哈姆莱特犹豫和延宕的根源
    23083)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代英国戏剧家威廉·莎士比亚戏剧《哈姆莱特》中的同名主人公。他最显著的性格特征是“犹豫”和“延宕”。关于“犹豫”和“延宕”的根源是什么,全世界莎士比亚研究者没有一致的意见。在《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中,歌德写道:“哈姆莱特是一个美丽、纯洁、高贵而道德高尚的人,他没有坚强的精力使他成为英雄,却在一个重担下毁灭了,这重担他既不能掮起,也不能放下;每个责任对他都是神圣的,这个责任却是太沉重了。他被要求去做不可能的事,这事本身不是不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4期2014-08-15

  • 父权制社会的牺牲品——浅析莎士比亚《哈姆莱特》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根源
    要悲剧作品《哈姆莱特》中,无论是备受指责的王后乔特鲁德,还是令人怜爱的少女奥菲利娅,她们的存在貌似高贵华丽实则无足轻重,只能在进退两难的漩涡中苦苦挣扎,丝毫没有掌控自己命运的能力,最后被滔天的巨浪击得粉碎,消失得了无痕迹。那么,造成她们悲剧命运的根源究竟是什么?本文将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在父权制社会中,她们的行为被传统道德规范严格束缚,她们的真实想法和感受被忽视,她们的本色被偏见所掩盖,这是那个时代的大多数女性深陷其中却又无从改变的残酷现实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年4期2013-12-12

  • 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从政体层面解析《哈姆莱特》主题思想
    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本文也来说一说莎士比亚,谈一谈莎士比亚的剧本《哈姆莱特》的主题思想。本文首先从政治体制层面解析《哈姆莱特》主题思想。本文认为《哈姆莱特》主题思想是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然后进一步评析了《哈姆莱特》主题思想的历史意义,即具有社会历史发展的预言性。一、《哈姆莱特》主题思想——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剧本《哈姆莱特》主题思想是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这个主题思想内涵是通过该剧的哪段情节表达出来的呢?是在第5幕第2场即故事

    名作欣赏 2013年32期2013-08-15

  • 哈姆莱特形象在中国的成长①
    ,莎士比亚《哈姆莱特》戏剧中的主人公哈姆莱特形象具有人物饱满、性格丰富的特点,自传入中国以来,学界对该形象的探讨一直津津乐道,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同时印证了中国各时期的社会百态。一 哈姆莱特在中国的异国形象比较文学中的他者形象,即异国形象,包含乌托邦和意识形态两种模式。所谓乌托邦模式,即塑造一个异国形象进行自我批判,把这个并非真实的异国形象作为一种异己力量来质疑现存秩序,期望对自身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进行修正和调整。而意识形态模式的异国形象,是“按本社会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年10期2013-03-27

  • 浅论《哈姆莱特》和《赵氏孤儿》的复仇之异
    高文杰浅论《哈姆莱特》和《赵氏孤儿》的复仇之异高文杰《哈姆莱特》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最富盛名的剧本,《赵氏孤儿》是元代杂剧作家纪君祥的代表作之一。两者都是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主人公都背负着国仇家恨,又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复仇来捍卫正义。两部剧虽然同为复仇悲剧,但是《哈姆莱特》和《赵氏孤儿》复仇主角、复仇描写着重点和复仇的思想广度和深度等方面却各有差异。哈姆莱特;赵氏孤儿;复仇主角《哈姆莱特》和《赵氏孤儿》分别是中西方戏剧上的两朵奇葩。《哈姆莱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4期2012-08-15

  • 哈姆莱特的静观与和谐
    35000)哈姆莱特的静观与和谐邱食存(四川文理学院外语系 四川达州 635000)本文将借助尼采的“酒神精神”,旨在说明哈姆莱特之所以为世人所同情和尊重,在于他对个体身份以及人生意义所做的不懈探求所带给人们的无尽启示:于虚无中肯定并创造生活,努力成为完整和谐之人。哈姆莱特;酒神精神;启示;和谐在中国莎士比亚接受史上,悲剧《哈姆莱特》可以说一直居于首要地位。近年来,孟宪强的专著《三色堇:〈哈姆莱特〉解读》(2007)从严肃悲剧的视角批判地审视《哈姆莱特》研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1期2011-08-15

  • 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的爱情悲歌① ——哈姆莱特爱情观念分析
    —朱生豪译《哈姆莱特》(第三幕 第三场)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的爱情纠葛在《哈姆莱特》一剧中是仅次于“复仇”主题的主要戏剧情节,它贯穿全剧始终,占这个五幕剧共二十个场次中的八场。《哈姆莱特》一剧的肇端即是由于典型的三角恋导致的情杀,爱情主题是伴随复仇主题的协奏旋律,爱恨情仇交织出一张人性的迷网。分析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的爱情悲剧是我们窥探哈姆莱特的爱情观念、人性观念,尤其是展示哈姆莱特进入“复仇”进程中的心路历程的很重要的一个角度和途径,是解释“延宕”现象的一把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6期2011-04-11

  • 欲望还是母亲的欲望?——拉康再论《哈姆莱特
    马元龙在《哈姆莱特》的批评史上,弗洛伊德的评论具有标志性意义,因为他第一次让人们从精神分析学的维度去思考哈姆莱特。作为弗洛伊德之后最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拉康对这出悲剧抱有同样的热情,并在其1959年的研讨班上分三期深入分析了这出悲剧。如今,拉康的解释业已成为《哈姆莱特》批评史上的经典之作,但这个解释本身也需要人们去解释。这一解释的循环不仅来自于拉康理论的艰深,而且还缘于拉康本人便是一个迫使人们去理解的人。另外,使事情变得更加复杂的还有一个因素:拉康讨论《哈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1年6期2011-02-10

  • 哈姆莱特的厌女情节与奥菲利娅的悲惨命运
    00715)哈姆莱特的厌女情节与奥菲利娅的悲惨命运何健(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重庆 400715)《哈姆莱特》中的女性形象一直受到了大家的普遍关注,特别是她们与主人公哈姆莱特之间的关系。剧中乔特鲁德对哈姆莱特女性观的转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她产生了厌女情节。而正是由于哈姆莱特女性观的转变,导致他对爱人奥菲利娅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这一系列的变化对奥菲利娅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最终导致了她的死亡。哈姆莱特;厌女情节;奥菲利娅;悲惨命运一、引言《哈姆莱特》被视为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5期2010-08-15

  • 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爱情悲剧的美学意义
    何?也许,从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的爱情,可以得窥一斑。哈姆莱特的忧郁与奥菲利娅的纯洁,本身就是牵人心肠的美。哈姆莱特的毁灭,缘于他的性格对于自身使命的不宜。从本质上说,哈姆莱特是一个诗人,然而生而为人,这就决定了哈姆莱特宿命般的忧郁。人间何处没有心机、险诈?人心又怎能完全不存私情、恶欲?人世又如何没有不平?处此自我与环境的双重煎熬之中,而又向往诗美、悲悯人欲,忧郁已经是最柔韧的坚强了。所以哈姆莱特的忧郁之高贵(其美正在于此),不在于身份,而在于情怀,就正如奥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6年8期2006-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