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哈姆莱特》和《赵氏孤儿》的复仇之异

2012-08-15 00:49高文杰
关键词:屠岸贾程婴哈姆莱特

高文杰

浅论《哈姆莱特》和《赵氏孤儿》的复仇之异

高文杰

《哈姆莱特》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最富盛名的剧本,《赵氏孤儿》是元代杂剧作家纪君祥的代表作之一。两者都是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主人公都背负着国仇家恨,又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复仇来捍卫正义。两部剧虽然同为复仇悲剧,但是《哈姆莱特》和《赵氏孤儿》复仇主角、复仇描写着重点和复仇的思想广度和深度等方面却各有差异。

哈姆莱特;赵氏孤儿;复仇主角

《哈姆莱特》和《赵氏孤儿》分别是中西方戏剧上的两朵奇葩。《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主要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如何杀死篡位的叔叔克劳狄斯。《赵氏孤儿》是元朝戏剧家纪君祥的得意之作,一直传唱不衰。该剧以奸臣屠岸贾杀死忠臣赵盾和赵家300口人开始,以赵氏孤儿20年后长大成人向义父屠岸贾复仇为终。复仇是两部戏剧的主题,并且贯串整个戏剧的始末。同样是复仇,但是二者在复仇的彻底性、复仇的主角参与度以及复仇的内容上均有所不同,从而使读者感受到中西方戏剧上的差异性。

一、复仇的主角不同

《哈姆雷特》中,复仇的主角就是哈姆莱特本身。即使面对他最好的朋友霍拉旭,他也是守口如瓶。戏剧中,哈姆莱特一直在犹豫是否要对其叔叔进行复仇计划,其中固然是哈姆莱特对于鬼魂所说话的怀疑,但是也许孤独的复仇也是他动摇的一个主要原因。其实通过戏剧,哈姆莱特完全有机会选择复仇的盟友,比如他的好朋友霍拉旭等,但是哈姆莱特并没有这样做。究其原因,我们不难看出这是由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决定的。莎士比亚生活的时代正是文艺复兴的时期,文艺复兴的核心就是提倡人文主义精神,反对封建主义,凸显自我。哈姆莱特宁愿自己孤独地承受着复仇过程中所要经历的种种折磨,也不寻求外来的帮助。这是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诉求。但是,正因为他孤军奋战,所以当他面对强大的敌人时,他必然会有种势单力薄的无力感,从而也会诞生出严重的悲观和怀疑的情绪。可以说,哈姆莱特虽然有斗志,但却没有完成重大使命的策略和支撑的力量,因为在强大的敌人面前,单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战胜的。而在《赵氏孤儿》一剧中,复仇的最为中心的人物却不是赵武个体,而是那群忠义之士,比如程婴、公孙等等。如果没有程婴以己之子换赵孤,没有韩厥以义放赵孤,没有公孙以己之身护赵孤,那么赵氏孤儿连长大的机会都不会有,更遑论报仇了。作者在赵氏孤儿身上并没有挥洒多少笔墨,而更侧重于刻画程婴、公孙等义士的所作所为。作为害孤者,屠岸贾步步紧逼,而作为救孤者,则要步步设防。从庄姬在宫中产子,屠岸贾宫中搜孤,再到程婴救孤出,到韩厥义气放人;从晋国全城搜孤,再到程婴舍子救孤,公孙献身护孤等等一系列的斗争中,可以说,忠肝义胆之士一个个为救孤儿而死,作为复仇的主题赵孤这时候反而是个陪衬,显得微不足道了。在《赵氏孤儿》戏剧中,赵孤是一条贯穿始终的树干,那些忠肝义胆却是枝干,正是有这些枝干,才赋予了该戏剧繁荣的生命力和经久不衰的影响力。诚然,最后是赵武手刃了仇人,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也只能仅仅是一个执行者。所以,虽名为赵氏孤儿复仇,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复仇的主角不是赵孤本身,而是程婴等群体的复仇,是忠对奸两大水火不相容的对抗。但是《哈姆莱特》却不同,从始至终都是王子自身在孤军作战,复仇的主角始终都是他自己一个人。

二、两部戏剧描写侧重不尽相同

西方戏剧注重人物心理的描写。《哈姆莱特》中有大段的有关哈姆莱特的独白。莎士比亚在悲剧中引用这些独白,主要是以它为媒介向读者展现人物隐秘的内心活动和思想变化的历程。读者正是通过这些独白感受到了哈姆莱特从少年成长为成年的心理过程。当哈姆莱特得知父王被害的真相时,他对叔父及母亲的恨意油然而生。以下便是他当时的独白:“会的,我向天发誓。……啊,最恶毒的妇人!啊,恶棍,恶棍,满脸堆笑的该死的恶棍!”这段独白,很鲜明清晰地传达出哈姆莱特对他的叔父及其母亲的痛恨,他称自己的母亲为“最恶毒的妇人”,称自己的叔父为“恶棍,恶棍,满脸堆笑的该死恶棍!”读者从中可以感受到哈姆莱特从一个正直、善良、情操纯洁、具有进步思想倾向和美好理想的青年王子变成一个准备复仇、憎恨自己最亲近人的可怜人,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剧性的转变。哈姆莱特的这种转变,通过独白毫无保留地传递给了读者。此后的哈姆莱特开始了对于生存和死亡问题的探讨,并发出以下感慨:“生存或毁灭,这是个必答之:是否应默默的忍受坎坷命运之无情打击,还是应该与深如大海之无涯苦难奋然为敌,并将其克服,此二抉择,究竟是哪个较崇高?”哈姆莱特对于死亡与生存发出了质疑,如果哈姆莱特选择的是死亡,那么什么复仇责任,对于他都不是负担了。但是,哈姆莱特对于死亡却有种深深的恐惧,因为在得知父亲冤死的真相后,如果不能为父报仇,那么对于父亲的死也是有责任的,这样让他连死都不安心。但是如果选择活着,那他就要杀死自己的亲叔叔,要面对母亲的指责与埋怨,还要重整国家,种种的责任和道德压迫得这个尚未成熟的王子没有多余的空间呼吸。哈姆莱特不断地陷入了叔叔的圈套之中,但是到最后他内心的力量最终被唤醒了,同时他也对自己进行了更为深刻的内省:“其实我有足够的动机、心志、力量与办法来完成此事。”通过独白,我们对王子的成长过程已经了然于胸。心理刻画使这种成长更为细腻,更为传神。但是,《赵氏孤儿》像中国众多作品一样,不太注重人物心理的描写,而是把刻画重点放在了人物的动作和情节的描写上。《赵氏孤儿》的开头也有一大段屠岸贾的独白,但是这段独白不为了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而是为了情节的发展。该戏通过这段的独白,不仅交代了事件的起因,而且还把主要的人物交代清楚了。屠岸贾的独白,把一个谋害重臣的丑恶嘴脸描写得入目三分,令人发指;而那些前仆后继的义士,令人敬佩。而且,戏剧一开篇即交代了忠奸双方的阵营,不像《哈姆莱特》那样逐步展开对恶人罪行的揭露。戏剧的第二折,也是靠屠岸贾的一小段独白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独白不仅能够推动情节的发展,而且在展现人物的性格方面也有很大的作用。例如,在得知韩厥自刎、孤儿被救走时,正是通过屠岸贾的一段独白——“我如今不免诈传灵公的命,把晋国内但是半岁之下、一月之上新添的小厮,都与我据刷将来,见一个剁三剑,其中必有赵氏孤儿,可不除了我这腹心之害?”将屠岸贾的丑恶嘴脸显露无疑。《赵氏孤儿》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语言鲜明和生动。简明的语言蕴含着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如果说《哈姆莱特》主要是靠主人公的独白来展现其成长历程,那么《赵氏孤儿》则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语言来刻画人物。如第三折的高潮部分:“[得胜令]打的我无缝可能逃,有口屈成招,莫不是那孤儿他知道,故意的把咱家指定了?〔程婴做慌科〕正末唱〕我委实的难熬,尚兀自强着牙根儿闹;暗地里偷瞧,只见他心明眼亮唬的腿脡儿摇。”公孙杵臼已经被打得神志不清了,差一点就把事情说了出来,乍一看感觉不符合人物的定位,其实这更显出公孙杵臼的真实,因为对于一个年老的人来说,这样的严刑拷打必然会承受不住,意识出现模糊也是正常的状况。但是,正因为公孙杵臼是英雄,所以才能挺住这样残酷的刑罚,他很快又唱出了“我怎生把你程婴道,似这般有上稍无下稍…只被你打的来不知一个颠倒”,以迷惑奸臣屠岸贾。通过语音,一个勇敢、忠诚、宁死不屈而又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就被刻画出来了。

三、戏剧思想深度和广度不同

在《哈姆莱特》中,复仇可以说只是莎士比亚想要表达的其中一个主要的方面,但却不是全部内容。除复仇这一主题外,《哈姆莱特》还包括了诸多的内容,比如爱情、友情、亲情,等等。而这些,恰恰是文艺复兴强调自我的体现。哈姆莱特炙热地追求爱情,从他写给奥菲利亚的情书中可窥见一二,“你可以疑心星星是火把,你可以疑心太阳会转移;你可以疑心真理是谎话;可是我的爱永没有改变。”哈姆莱特爱着奥利菲亚,但是在他的复仇之路上,他又不得不面对来自爱人的试探,不可谓不痛苦。另一方面,亲情的背叛对于哈姆莱特的打击是最沉重的。他对王后的指责可以说是控诉,简直有点歇斯底里了,“这样一种行为,简直使盟约成为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神圣的婚礼变成一串谵妄的狂言;苍天的脸上也为它带上羞色,大地因为痛心这样的行为,也罩上满面的愁容,好像世界末日就要到来一般。”哈姆莱特对于母亲的改嫁是抵触的,但同时却无能为力,这正是个人主义悲剧性的体现。此外,莎士比亚借用哈姆莱特之口提升了人的价值,反对“神”地位,借以达到反对封建制度的精神层次,如哈姆莱特称:“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山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我们从剧中还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哈姆莱特的个人主义观念,具体表现在当哈姆莱特复仇时,他只相信自己,就连好朋友和情人都不相信。虽然复仇最后成功,却以死亡作了代价。哈姆莱特崇尚个人奋斗,必然会导致他性格的软弱,他最终的失败也是合理的,这也是个人主义的缺陷所在。所以说,《哈姆莱特》的思想内容是丰富的,它不仅仅是复仇,还涉及到对爱情、亲情等的反思,以及对个人主义的追求。但是在《赵氏孤儿》中,作者主要描写的就是复仇,但作者没有把重点放在复仇的主体身上,而是放在了为复仇铺就道路的忠义之士身上,比如程婴、公孙杵臼。前者为救赵孤,牺牲了自己的亲身骨肉,并且含辛茹苦地把孤儿抚养成人,最终使孤儿得以复仇。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笔墨在程婴身上,就是为了宣传封建思想中的“忠”和“义”思想。但是,程婴的行为又不单单是单一的救孤行为,当他得知屠岸贾要杀尽晋国“半岁一下,一月以上”小儿以后,他宁愿牺牲自己唯一的小儿,去拯救晋国的婴孩,这一行为表现了程婴的崇高,他并没有受到传统意义上的忠义思想的羁绊。而另一个主要人物公孙杵臼,他在救孤中所表现出来的见义勇为、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正是人们所敬仰的。当然,《赵氏孤儿》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即没有对最高统治者提出批判。我们应该看到,浑噩的君主才是导致赵家被灭门的根源,如果没有昏君的任人为奸,没有昏君的默许,屠岸贾敢那么明目张胆吗?正因为有了统治者的支持,才会出现奸臣当道的局面。但是,《赵氏孤儿》却没有对君主进行应有的批判,而只是对屠岸贾展开斗争,这正是该剧的局限所在。

《哈姆莱特》和《赵氏孤儿》经历了时代的洗涤,愈发显示其活跃的生命力。两者都是以复仇为主线,但是复仇的主角、表达的思想等等却不尽相同。复仇对于两部戏剧来说,只是个载体,表达的却是更为深刻的思想内涵。但是,由于作者创作意图的差别,戏剧呈现给读者的内容、人物形象等也随之不同。也正是因为这些不同,才使读者感受到了中西方戏剧艺术的独特魅力。

[1]纪君祥.赵氏孤儿[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

[2]莎士比亚.哈姆莱特[M].朱生豪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

[3]索金梅.英国文学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3]马继滨.试析《哈姆莱特》和《赵氏孤儿》[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I043

A

1673-1999(2012)04-0118-03

高文杰(1988-),女,河南开封人,漳州师范学院(福建漳州363000)中文系2010级硕士研究生。

2011-12-07

猜你喜欢
屠岸贾程婴哈姆莱特
歌德与别林斯基关于哈姆莱特“延宕”观点的辩析
《赵氏孤儿》
恢弘震撼的北昆《赵氏孤儿》
《哈姆莱特》探究阅读
赵氏孤儿
门 客
简析电影《赵氏孤儿》体现的悲剧性
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从政体层面解析《哈姆莱特》主题思想
赵氏孤儿
小人物 大情怀:浅谈程婴的塑造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