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新经济政策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时代价值

2012-08-15 00:49刘娟方秋兰
关键词:列宁政策农民

刘娟,方秋兰

列宁新经济政策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时代价值

刘娟,方秋兰

以纪录片《大国崛起》苏联篇为视角,探讨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代价值。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苏联党和人民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充分体现了列宁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深度关切。我国在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改革。

新经济政策;“三农”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代价值

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在第九集“风云新途”中介绍了苏联崛起的整个过程。纪录片的关注焦点集中在列宁和斯大林身上,正如纪录片所言,“列宁对革命的执著,使这片土地勇敢地承担起了为人类开拓新航道的历史重任;斯大林对工业化速度的执著,把这个民族从法西斯手中挽救出来一跃成为世界强国”,20年间,苏联便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奇迹般地变成了一个工业化强国。列宁是高瞻远瞩的,他领导了十月革命并最终取得了胜利,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执政的苏维埃政府,探索了一条国家发展的新道路。

笔者拟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归纳和挖掘,找出其在方法论上的指导和启示价值,及其对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启示意义。

一、新经济政策提出的背景与成功实践

列宁提出的“新经济政策”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它是符合当时苏联的国情的。从成效看,其实施效果是显著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了苏联经济,巩固了苏维埃工农联盟政权。

(一)“新经济政策”提出的历史背景

俄国这个资本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被打破后,留给苏维埃政权的是一个生产力落后、物质匮乏、百废待兴的局面。这时国内外反革命势力开始武装干涉,企图推翻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为捍卫革命成果,巩固新生政权,列宁发出了“一切为了前线”的口号,集全国之力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力地支持了革命战争,粉碎了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战胜了国内的白匪叛徒。但是,这一政策对社会生产力,尤其是农业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产生了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正如纪录片所言的“由于在刚刚结束的保卫新经济政策的战争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显现出极大的威力,苏维埃政权决定继续对农民余粮的无偿征集政策。然而,这个政策引起了农民的不满,一些富农甚至借机拿起了武器,连十月革命中布尔什维克的坚强堡垒——咔琅施塔得的水兵们也支持农民的要求”[1],最终导致1921年春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

在国内的粮食危机和政治叛乱、外部世界的封锁包围和军事压力局势下,列宁经过反思,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不是而且也不能是一项适应无产阶级任务的政策。在小农国家内实现了本阶级专政的无产阶级,只有用农民所必须的工业品去换粮食,才能适应无产阶级的任务,巩固社会主义的基础,最终使社会主义取得完全胜利”[1]。基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这种反思,苏维埃政权于1921年3月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并且首先从解决农民问题入手,变余粮无偿征集为市场买卖。

(二)“新经济政策”在苏联的有效实践

俄共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决议,苏联至此揭开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措施包括:(1)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以提高农民的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力。(2)实行租让制和租借制,发展国家资本主义。(3)允许自由贸易,商品交换。(4)鼓励共产党员向资产阶级专家学习。这些政策,特别是粮食税政策的实施,充分体现了列宁对农民利益的高度关注。它的实施,使遭到战争严重破坏的苏俄国民经济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使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工农联盟得到了巩固。列宁对此感到欣慰:“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2]在1923年11月20日的苏维埃全会上,列宁又说:“社会主义现在已经不是一个遥远的将来,或什么抽象的幻影……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1]可见,苏俄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是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在苏俄的成功运用,是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践中作出的正确抉择,它为一个小农占优势的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也为如何促进农业发展,推动农村改革和保障农民利益指明了方向。

二、新经济政策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新经济政策解决的核心问题即提高生产力,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对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一)坚持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是解决 “三农”问题、建设新农村的前提

余粮收集制在战争时期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但随着战争的结束,经济危机凸显出来,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经过多方面了解,认为当前俄国要尽快恢复生产。为了让俄国的农业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列宁用粮食税代替了余粮征集制。粮食税下的剩余粮食的自由支配直接体现了农民的切身利益,减轻了农民负担,提升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速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而农业的发展大大改变了农村的面貌和农民的生活。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我国的工业化过程中,农业、农村、农民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按理来说,在工业化程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应走平衡化发展道路,但是直到今天,我国的农业生产还是相对滞后,这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想是极其不符的。因此,我们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坚持立足国内粮食基本自给方针,加大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深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快现代化农业建设,实现农业全面程度发展,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维护国家安定奠定基础。

(二)坚持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尊重农民意愿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

新经济政策是从如何对待农民个人利益的思考开始的。列宁多次指出,实行新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保持和巩固工农联盟基础。而要保持工农联盟,最重要的是苏维埃政权的各项政策必须符合广大农民的利益。余粮收集制加上农业歉收,农民生活困苦潦倒,于是农民揭竿而起,反对苏维埃政权。列宁认识到了农民的迫切要求,用粮食税代替收集制,这是列宁从实践出发,保障农民权益,尊重农民意愿的创举。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基础是工农联盟。如果农民的收入增长太慢甚至停滞,势必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这与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是不相符合的。因此,我们的当务之急是要增加农民的收入,保障农民的权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意愿,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农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权益,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民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亿万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发展农村生产力、推进农村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动力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是一次农村改革的伟大尝试。1920年,布尔什维克党胜利粉碎了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后,列宁指出:“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生产力。”[3]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列宁于1921年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其核心是粮食税。粮食税的实行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保证了农民的利益,大大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进而带动了城市工业的发展。可见,新经济政策最根本的问题是如何提高生产力,解决农民利益问题,其核心就是实行农村改革,通过改革来发展和提高生产力,促进俄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质是农村改革,改革的核心是“全面建设”。目前,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已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受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工业化和城市化并没有相应地带动农村的发展,反而导致了城乡在收入、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方面差距的拉大,农村建设处于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状态。针对这样的状况,结合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思想与经验,笔者认为,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必须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新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坚持不懈推动农村改革与制度创新,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和改善政府对农业农村发展的调控与引导,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充满活力。

(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法宝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的设想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基础上的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模式。但是,现实的社会主义首先发生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肯定会面临着一系列很复杂的困难和问题,这就要求人们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列宁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他没有固守某些观念,提出了新经济政策,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实践经验来发展新理论,制定新政策。针对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了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的情况,列宁认为,在农业人口占多数、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建设社会主义,就要敢于突破社会主义理论的定式,把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实际结合起来,解放思想,采取适合本国国情的过渡方式进行。

我国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这是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对我国“三农”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的思想成果,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的科学把握。我党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都是从实际出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产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没有农民改革和发展的一切;没有与时俱进的工作思路,解决“三农”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一句空话。

总之,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对我们之所以重要,首先是因为它能够检验我们是否真正做到了同农民经济的结合,……我们的目的是恢复这种结合,用行动向农民证明,我们是从农民所理解、所熟悉,目前在他们极其贫困的境况下办得到的事情做起,而不是从在农民看来是遥远的、空想的事情做起。”[4]可见,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彰显了列宁对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深度关切,其深刻思想及其措施仍闪耀着时代的光芒,有着作为方法论意义上的指导与启示的时代价值。今天我们重温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对于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对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社会和谐都有很多的作用。以史为鉴,我国在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采取有力措施,发展生产,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农村改革,提高生产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利益,使其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1]《大国崛起》第九集.风云新途解说词http://eblog.cersp.com/UploadFiles/2007-2/26212112.doc

[2]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0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7.

[4]邢广程.苏联高层决策70年: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286.

A227

A

1673-1999(2012)04-0004-02

刘娟(1986-),女,湖南邵东人,厦门大学(福建厦门 361005)法学硕士研究生;方秋兰(1986-),女,福建漳州人,厦门大学法学硕士研究生。

2011-12-20

猜你喜欢
列宁政策农民
政策
政策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助企政策
政策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
纪念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