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与个体性
——浅谈非理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对话空间

2012-08-15 00:49张伟
关键词:个体性理性主义哲学

张伟

非理性与个体性
——浅谈非理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对话空间

张伟

历史之书已从过去的“独白主义”章节翻向了现在的“对话主义”之章。当前,非理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虽谓各异思潮,却有对话之必要,其对话空间就是非理性主义的核心思想——非理性与个体性。

对话;非理性;个体性

当今,历史之书已从过去的“独白主义”章节翻向了现在的“对话主义”之章。“道不同,不相为谋”也已趋向“求同存异”“共生共进”。非理性主义思潮(又称人本主义思潮),作为西方现代主流思潮的重要一支,与马克思主义之间虽谓各异,却有“对话”之必要,且两者之间存有很大的对话空间,即非理性与个体性。

非理性与个体性作为非理性主义的核心思想,是马克思主义需要认真深入的领域。探析非理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这种对话空间,有助于马克思主义的长远发展,亦有助于社会的进步。

一、合乎时宜的非理性主义

非理性主义是人类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一种特殊思想形式,它渊源于近代西方的理性主义。究其特性来看,非理性主义片面夸大人的非理性且十分尊崇人的个体性。但值得思考的是,在科技发达、物质丰富的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非理性主义为什么还拥有旺盛的生命力?因为非理性主义本身的产生和发展合乎时宜,顺应时代的需要。

首先,从客观依据来说,人的意识活动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且人类所有成果的取得,也离不开非理性的思维活动,如直觉、灵感、意念等,在一定条件下,非理性思维活动有时还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其次,非理性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也有其历史依据。在西方,漫长的中世纪将个体完全压制,使人性严重扭曲。况且,西方社会思想上空那长久存在的高度抽象的思辨空气令人感到窒息与痛恨。人们需要一次思想火山的大爆发。终于,在高举个体性倡导非理性的旗帜下,非理性主义诞生了,并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

最后,从现实依据来看,非理性主义发轫于19世纪中期,但真正被西方接纳却是在20世纪上半期。两次世界性帝国主义战争对西方人的思想产生了极大冲击,人们极其厌弃过去那种理性秩序、集体权威的思想。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虽物质丰富但精神贫乏,人们的精神世界出现麻痹与空虚,这就需要一种新思想来填补。非理性主义满足了这种现实需要,虽然其内容不精致。同时还应该看到,非理性主义“这一种思潮所涉及的许多问题又不是现代所特有的,而是人类长期探索的逻辑发展”[1]。

可见,非理性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合乎时宜的,且在现代西方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这是我们必须正视且重视的。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根本角度来看,非理性主义固然是一种错误的思潮,但不能对它采取简单的否定态度,而是与其对话、融通,促进理论的新发展。

二、非理性与个体性

(一)非理性

非理性作为非理性主义的一个重要范畴,学术界至今仍无统一说法。但可以肯定的是,非理性是人的理性逻辑所无法表达的。非理性主义正是从人的意志、情感、心理、生命力、人格、存在、性意识等非理性因素出发去理解人,理解社会,理解整个世界。以叔本华、克尔凯郭尔、尼采为开端代表的非理性主义积极探究人的非理性因素,在很多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并且,在非理性主义的指导下发展起来了诸如意志主义、生命哲学、人格主义、现象学、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以及后现代主义等学说,非理性还超越哲学范畴,渗透到西方文学艺术形式中,对现代派文学艺术的创作风格、创作技巧以很大的启示。可见,非理性主义为丰富人类的知识宝库、推动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不可否认,非理性主义的非理性观中也有很多糟粕,例如悲观遁世、颓废享乐、无聊荒诞的生活观点,从根本上说,这反映出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厌倦,一种否定。但是,这种非理性具有合理之处,且在社会思想、文化、政治、文学、艺术等领域具有重要作用,值得与之对话。

纵观马克思主义,对非理性的正面阐述不多,且在很大程度上探究理性,对非理性持批判否定态度。马克思曾经说过:“这世界对于谁是无理性的,亦即谁本人是无理性的,对于他上帝就存在。或换句话说,无理性就是上帝的存在。”[2]当然,这种情况与马克思主义本身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论性质以及无产阶级革命性有关。因此,发展马克思主义,研究非理性则是非常必要的,尤其在当今显得更加迫切。自后哲学时代以来,哲学总体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交叉对话研究趋势十分强劲。马克思主义与非理性主义之间进行交叉对话,首先需要做的是,将人的非理性因素的发挥引导到积极的道路上,坚持用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来探究与发展非理性。这样,把这种辩证唯物的非理性理论与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学、艺术等领域相融合,将是十分有益的。

(二)个体性

由于需要对非理性做出体系建构,非理性主义势必将眼光投向人的个体性。“自我”,这是解开非理性主义之锁的一把钥匙。关爱个体、尊重个体,成为西方非理性主义的旨意。深究自我的内心,深究自我的非理性,也就成为它的主题。这种探究思路和研究方式是与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分不开的。在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现象严重,人们在失望中挣扎着,反抗着。个体性理论的出现,犹如雪中送炭,给予人们心灵的慰藉,被西方大众所接受。在此,人本主义与非理性主义融为一体。

打着“自我解放”大旗的非理性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发动了诘难,认为马克思主义注重人的社会性而忽视了人的个体性,强调社会的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对人的行为的作用而忽视了个体的心理情感、非理性因素的重要性。这种诘难值得商榷。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处的年代都是战乱不断、革命的年代,因而他们都比较注重从根源上去认识人,也就是从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以及人的社会性去把握人的社会和历史的发展。这样,他们的理论都具有很强的革命性、批判性,并且,他们也积极参与对现存社会制度的革命。然而,现代非理性主义者们大多都生活于经济发展、社会较稳定的时代,因而他们不可能从根本上去深究人,深究社会——同时也由于他们的阶级局限性。这从一个侧面可以反映出:历史阶段不同,历史任务则不同,理论诉求也有差异。

不过,非理性主义所张扬炫耀的个体却是没有血没有肉的抽象的个体。相反,当我们将视线转向马克思主义时,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也多处谈到了个体,而且是有血有肉的实践的个体。马克思在很早以前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这里的“个人”就是活生生的具体的个体,并且在其它的论述中也谈到了个人。只是,马克思主义的个体观相对于集体主义观而言显得次要罢了。

当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特别是中西文化的融合,个体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关注和尊重个体成为社会理论研究的历史潮流。马克思主义在坚持科学实践的基础上也应如此。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就需要注入科学的个人主义这股新血液。个人主义并不等于利己主义。科学的个人主义是以“以人为本”理念为原点,以人文关怀为方式,将集体与个人有效统一起来的一种道德体系。在这种个人主义下,个体存在不会被社会所虚无,个人的权利与义务很明确并得到有效保障,社会也会得以良性发展。利己主义则最终会被历史所唾弃。

三、对话的意义

哲学是人类思想的精华,是人类的最高智慧。借鉴美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罗蒂的观点,即现在的哲学已由过去“大写的哲学”转换为“小写的哲学”[4]。因而,哲学——作为知识的一部分——应综合各学科知识,且哲学与哲学之间,主义与主义之间应该抛弃过去彼此的成见,视域融合,共同面对和解决人及社会的整体问题。

当前,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兴起和时代的快速跃进,人类社会发展也出现了众多问题,尤其是人的问题、社会问题。人的问题中最凸显的是“个性问题”,而社会问题的核心则是“全球问题”。“个性问题”上,人的个性扭曲不容忽视。个性扭曲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信仰危机、人欲横流、理想淡薄、心态失衡、道德滑坡、腐败滋生蔓延、毒品泛滥、性淫乱、暴力等;“全球问题”上,罗马俱乐部于1972年在其闻名于世的报告《增长的极限》中最先概括出了当前威胁人类生存的“五大全球性问题”,即人口爆炸、粮食供应短缺、资源短缺和耗竭、环境破坏、生态退化[5]。就其实质而言,“个性问题”和“全球问题”正是非理性主义的个体性和非理性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有效控制而肆意泛滥的结果。这就需要得到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的匡正。

可见,非理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对话是非常有必要且具有重大意义的。理论意义上,通过对话,可以洞悉非理性主义的精华所在和内在缺陷,可以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未来发展脉象,从而寻求马克思主义关照下的合理的非理性观和个人主义观。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澄清非理性主义夸大人的非理性、个体性贬低人的理性、集体性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正确认识非理性和个体性在社会历史中积极与消极的双重作用并存的现实,强化其积极作用,克服和削弱其消极作用,这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现实意义。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随着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的深刻变革和调整,利益主体多样化和价值取向多样化日益凸现,人们的思想活动呈现多变性和反复性,二者之间的对话,对于解决诸如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公平和效率、市场和秩序等一系列问题,切实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化解社会矛盾也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1]夏军.现代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潮[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17.

[2]马克思.博士论文[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4]罗蒂.哲学与自然之镜[M].李幼蒸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322.

[5]丹尼斯·米都斯,等[M].李宝恒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D091.6

A

1673-1999(2012)04-0016-03

张伟(1985-),男,安徽舒城人,硕士,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杨凌712100)思政部助教。

2011-11-25

猜你喜欢
个体性理性主义哲学
论邓·司各脱个体性概念的形成
包豪斯理性主义设计思想刍议
菱的哲学
从理性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利益观的形成理路研究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浅析乌尔姆学院理性主义的来源
个体化时代与我国社会工作的新定位
论梁遇春散文中的非理性主义思想
论个体化社会中社区教育服务居民个体性学习的策略和途径
奥克肖特代议民主制下大众论说的解读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