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哈姆莱特》探讨大学语文课程中的生命教育

2021-05-07 14:10吕小婉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哈姆莱特生命教育课程思政

吕小婉

内容摘要:本文以戏剧单元《哈姆莱特》的作品欣赏为例,探讨如何在大学语文课程中融入大学生生命教育,力求为高校开展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可供参考的途径和策略。

关键词:课程思政 大学语文课程 生命教育

自2016年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提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指导思想,至2020年《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下发,课程思政已然成为了高校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三全育人”改革工作的重要途径。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人文类公共基础课程,承载着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品德修养、价值塑造的重责。其“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课程特质,有利于将价值观引导有机融入课程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之中,通过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浸润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有效落实课程思政点。生命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有助于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塑造其正确的三观,以达到积极拓宽课程思政的内容与渠道,促进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提高其人才培养的质量。

以大学语文课程戏剧单元的经典作品《哈姆莱特》片段赏析为例,在实现语文课堂阅读经典文本、感悟作家思想、提升鉴赏能力的基础上,要明晰设定课程的情感价值目标,并将其合理的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大学生的生命教育,使学生以经典作品为依托,探求生命的意义与正确的人生抉择,引发学生对作品中主人公生命体验的思考与评价,赋予经典作品以新的时代意义,从而引导学生正确三观的树立,真正避免课程思政教育生搬硬靠、乃至出现“两层皮”的现象。以此为指归,设定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知识目标:熟记戏剧《哈姆莱特》的情节内容,熟练掌握戏剧鉴赏的手法。能力目标:赏读戏剧作品,熟练运用戏剧鉴赏的手法分析戏剧的人物形象、矛盾冲突与主题思想。情感价值目标:引导学生珍爱生命、抵制犯罪行为,珍惜当下法律公正、和谐文明的社会生活,鼓励学生追求人生的意义与理想。

一.在哈姆莱特的形象分析中强化学生的生命意识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作为文学殿堂的经典形象之一,哈姆莱特其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之一即在于该人物具有复杂多元的性格特质。学界中也多以性格悲剧和恋母情结等角度对其人物作以阐释,忧郁的王子、延宕的王子、思考者以及人文主义者等形象特点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但是以上的观点都是基于认为哈姆莱特为父复仇、杀死克劳狄斯是正义的行为,将其视为惩奸除恶的英雄,以此为评判点,所有推迟复仇的行为即视为其性格的缺陷与懦弱,亦或是非健全的心理。如果遵循这样的认识与理解,经典作品将失去其跨越古今、启迪人性光辉的、崭新的时代意义。因此,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只有把哈姆莱特首先视为一个平凡、普通的青年人,面对为父复仇,去思考该事件对他的人生带来的一系列变动,才能使经典作品真正融入生活,散发其永恒的审美价值,浸润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戏剧形象的分析可以从理清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心路历程、关注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揣摩人物的语言等角度进行探讨。通过对作品的品读,我们确实发现突如其来的复仇重担使王子陷入到了巨大的困境之中,人物性格出现巨大变化,使原本快乐的王子体现出忧郁、延宕等性格特点,但是透过行为的表象,更该去探究深藏其中的原因。在教学中,围绕人物分析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哈姆莱特迟迟不去杀死害死父亲的凶手,你认为原因是什么?”以此引导学生去探究形象传达的深层内涵。通过对第三幕第一场经典段落“是生存还是死亡”内心独白的分析与探讨,学生关注到一句台词“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面对复仇,杀死克劳狄斯也许不难做到,但如果说谋害先王需要偿命,杀死克劳狄斯本身也是结束他人的性命,即使拥有了杀人的合理理由,作为个体就能够去结束他人的生命吗?杀死新王,必将成为篡权者被处死,复仇意味着将失去自己的生命。当然,哈姆莱特也可以采取无人知晓的谋害方式去复仇,但在信奉基督教的国度,生前犯过杀人罪的灵魂要永恒遭受痛苦的惩罚,永远无法得到安息。面对这样的复仇结果,我们无法再轻易地批判哈姆莱特性格的忧郁与软弱,复仇本身确实具有惨痛的代价,以无辜生命的毁灭去惩治罪恶,这样的复仇意义何在?以此我们理解了王子性格忧郁、行为延宕的原因,正是因为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尊重生命、珍视生命,才没有被亲情、被看似合理的复仇原因、被惩奸除恶的英雄情怀所驱使,冲动的去结束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这才是哈姆莱特形象跨越古今,仍闪现着人性魅力的原因,他用自身的矛盾与挣扎说出了人生的一个深刻道理,爱自己、然后才能爱他人。哈姆莱特是进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优秀案例,无论何种境遇,生命只有一次,要慎重抉择。

二.在矛盾冲突的分析中树立学生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形成强烈的生命意识是生命教育的基础,此外,生命教育更为重要的内容是引导学生探究生命的价值。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个体,作为社会网络中的一员,人们必须正视生命的社会属性,思考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因而从自身出发去实现个体的人生需求,其生命价值必定远远低于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价值。正因如此,从古至今,中西方文化才不斷弘扬“仁爱”与“博爱”的思想。而如何通过戏剧作品,引导学生去探究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也是本节课情感价值目标需要落实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对戏剧《哈姆莱特》矛盾冲突分析的过程中,从戏剧常见的三大矛盾类型“单一型、主次型、多样型”的辨析讨论中,学生得出该戏剧的矛盾冲突属于主次型矛盾。以两次复仇为线索贯穿全剧始终,展现了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之间的主要矛盾与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之间的次要矛盾,并且两组矛盾都因为父复仇而展开。我们姑且先不去谈论复仇行为的正确与否,两次复仇带来的结果,除了致仇人于死地之外,产生的破坏力是十分巨大的,这也成为了该剧令读者伤痛感怀的重要因素。在哈姆莱特复仇的过程中,与母亲激烈的争吵使他在冲动淹没理智之下终于举起刀剑错手杀死了波各涅斯,使克劳狄斯坚定了王子知悉自身罪行、对其痛下杀手的决心。同时,误杀波各涅斯也是导致其情人奥菲利亚丧失神志、落水而死的根源。也埋下了克劳狄斯终将再次想办法除掉王子,教唆雷欧提斯与其比剑陷害,最终导致王后良心发现替王子饮下毒酒而死,王子与雷欧提斯双双中毒剑身亡的下场。戏剧结局虽然哈姆莱特在毒发之前手刃了克劳狄斯,但是报仇行为导致的惨痛结果使学生无法为戏剧最终大仇得报而感到畅快,反而引发了课堂中“你是否支持王子进行复仇”的辩论。对于复仇意义的评价也是戏剧中哈姆莱特产生纠结、痛苦的一个重要内容,拒绝复仇与漠视亲情、丧失孝道、泯灭良知、助纣为虐划上了等号,从这一角度出发使哈姆莱特无法对复仇说不,但是杀死克劳狄斯对哈姆莱特本身建立的人人平等、生命可贵、崇高道德品性的冲击却被无情地忽视了。王子与雷欧提斯都陷入了复仇的泥潭无法脱身,将其视为人生中最重要的责任,然而从一个更大的层面考虑,必须复仇也可以看做是一种道德绑架,否认了哈姆莱特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作为王子,国家的稳定、人民的幸福、成为强大的王位继承者都远比杀死仇人重要的多,这并不是在为王子推卸复仇的责任,在衡量和比较中才能使生命的价值不断提升。通过课堂的争论与价值观的引导,学生再次理解了生命的可贵,同时也更加懂得将个体的“小我”融入社会与国家的“大我”之中,基于此的奉献与牺牲才是真正的无私与高贵。

三.在主题探讨中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升个体生命质量

分析戏剧的主题就要把作品还原到所处的时代背景下,去考量作者创作的意图。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在于揭示文艺复兴时期封建王朝与新兴的资产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寄托其人文主义理想。从这一角度来说,王子的复仇虽然呈现出“诗性的正义”,但其封建时代的社会体制必定造成悲剧的结局。

在主题探讨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设置了问题讨论,“如果王子复仇记发生在当今社会,故事将会如何发展?”通过学生结合社会实际进行的推断和设想,得出了如搜集克劳狄斯杀人的罪证、通过法律的手段使其得到惩罚、避免暴力犯罪行为等有益的结论,从而促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了作品所包含的时代悲剧性,也使学生在新旧时代的对比中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生活在当下这样法律公正、和谐文明的社会是多么的幸福。诚然,因为人性的复杂性使然,人性恶可能永远无法根除,暴力伤害等一系列犯罪行为还会长久的存在。但是,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都是在探索中不断前进的,只要每一个社会中的个体不断提升个人的道德品质、积极追求人生的意义与理想,终能形成正向的合力,促使人类朝着真、善、美的境界不断发展。为此,在课后教师和学生进行了一系列问题的持续性探讨,如“以暴制暴是不是正义?”“杀死罪犯是惩治罪恶的最好方式吗?”“面对校园霸凌等罪恶行为如何解决”等,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动向、思考社会治理的途径与方法,将个体生命质量与社会文明的程度联系在一起,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与个体生命的幸福感。

纵观本次课程,在戏剧的鉴赏中融入了大学生的生命教育,不但使作品被更加深入的探讨理解,也拓宽了其更加丰富的时代教育意义,使文学经典成为了素质教育的载体,在大学语文课堂中将课程思政教育落向了实处。

参考文献

[1]王慧敏.法律与伦理视阈下哈姆莱特复仇的正义性探究.大连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5.16

[2]赵晓丹.大学语文[M].天津大学出版社,2018.06

课题研究:本论文为2021年度黑龙江省高教处立项课题《疫情背景下舆情引导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影响和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SJGZY2020183

(作者单位: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猜你喜欢
哈姆莱特生命教育课程思政
《哈姆莱特》探究阅读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从政体层面解析《哈姆莱特》主题思想
欲望还是母亲的欲望?——拉康再论《哈姆莱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