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德莱尔

  • 试析《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中的波德莱尔印记
    分析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通感、象征以及审丑美学在《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中的印记。【关键词】《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波德莱尔;印记【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32-0013-03【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2.004林奕含,台南人,因自身经历而常年饱受精神病折磨,两次考上大学但皆因健康原因而中断,2017年自杀身亡。《房

    今古文创 2023年32期2023-09-19

  • “唯美—颓废” 主义思潮影响下新感觉派小说中的都市形象
    本文将主要以波德莱尔作品与新感觉派小说中的都市形象为例,归纳后者在“唯美—颓废”主义思潮影响下书写的都市形象特点,以及与“颓加荡”作家作品中都市形象的部分异同比较。【关键词】 唯美—颓废主义;波德莱尔;新感觉派;都市形象【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13-0031-04一、“造在地狱上的天堂”穆时英在《上海的狐步舞》开篇写道:“上海,造在地狱上的天堂”。新感觉派

    今古文创 2022年13期2022-04-23

  • 波德莱尔美学现代性的悖论
    国现代派诗人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的审美现代性在西方美学的进程中有开创性的地位。其美学现代性问题包括时间意识:短暂的现时性与永恒性的悖论,在19世纪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发展时期,不可避免地出现审美现代性与工业现代性的冲突,以及都市生活的恶与现代性的美并存的现象。关键词:波德莱尔;美学;现代性;悖论作为追求精神慰藉的艺术创作者,波德莱尔的作品与美学思想中都体现了现代性的时间意识悖论,即转瞬即逝与永恒性的对立统一关系。在浪漫主义影响下,波

    美与时代·下 2021年11期2021-12-20

  • 漫游者形象与都市现代性书写
    者”的意象由波德莱尔首次提出,而后在其散文诗集中得到具体实践与立体呈现。这类群体在都市现代性的催化下拥有独特的生活与思考方式,也因为性别的差异产生不同的观察视角。笔者以《巴黎的忧郁》《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为例,从漫游者形象与都市现代性书写出发,在构建文本对话空间的基础上,阐述对漫游者形象诞生、都市内部结构与现代性书写的看法。关键词:波德莱尔 都市漫游者 拱门街 象征主义都市是现代人的生活空间,是一个密切相关且经常相互影响的各种功能的复合体,它包容汇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1年12期2021-12-20

  • “命运是自我选择”:《波德莱尔》传记批评解读
    19世纪诗人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因其在象征主义诗歌方面的杰出成就以及他与“现代性”之间的重要关联,一直是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的研究热点。19世纪法国文坛对波德莱尔及其诗作《恶之花》褒贬不一,保守派认为波德莱尔的诗歌颓废粗俗,而雨果和郎松(Gustave Lanson)乃至普鲁斯特等具有进步思想的文学家则对其持肯定态度。普鲁斯特曾经热情赞美波德莱尔,他认为“在表现苦难的感觉、死亡的感觉和谦卑的同情心方面,波德莱尔是古往今来所有人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5期2021-12-04

  • 诞生于地狱的美
    》,法国诗人波德莱尔作品,自出版以来,褒贬不一争议不断但无人不对其感到惊异。象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盛开在扭曲的人肉盛宴之上的冷艳花朵的人间地狱之景,罪恶成了这一部诗歌集唯一的主题。人类成了罪恶的温床,来源于人性罪恶的养分却怒绽出花朵,就如同诞生于地狱的恶魔却向往着光明美好一般的矛盾但正是。自此,开创了一个恶之美学的新局面。关键词:以恶为美;波德莱尔;特殊美学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是著名的的现代派诗人,同时也是前期象征主义诗歌奠基人。主要著作有《恶之花》,为十

    文学天地 2021年9期2021-11-10

  • 波德莱尔《恶之花》的“浪荡子”形象解读
    摘 要:波德莱尔笔下的“浪荡子”是现代都市中的边缘者与人群中的孤独者。浪荡子试图摆脱建立在冰冷生产方式上的恋物症与异化,成为现代性的“他者”与“反抗者”。通过对现代性都市中浪荡子形象的书写,波德莱尔塑造出了一种反讽式的英雄形象。浪荡子隐含着对社会异化事实的英雄式反抗,是波德莱尔现代性反思的表征。关键词:波德莱尔 浪荡子 英雄 反讽式的英雄浪荡子(法语Flaneur的意译)原指生活艺术中的漫不经心,后引申为“散步者、闲逛者”。作为波德莱尔自身形象的缩影,其笔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1年10期2021-10-29

  • 波德莱尔《恶之花》女性书写的二元对立
    法国伟大诗人波德莱尔在他的作品《恶之花》中描写了大量具有荒淫、黑暗、肉欲性质的女性,同时也在部分诗歌中描述了圣洁、伟大、美丽的女性。诗歌中对女性的憎恶与崇拜显示出了波德莱尔对女性的矛盾态度。他生命中的几位女性对其诗歌创作中女性书写的二元对立产生了巨大影响。关键词:波德莱尔《恶之花》二元对立波德莱尔是一位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杰出贡献的伟大诗人,同时也是一个矛盾复杂的统一体。他的诗中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描写和记述丑恶、怪诞、疯狂、残酷的事物,同时又让人感觉到对

    文教资料 2021年35期2021-09-29

  • 波德莱尔与格丽克诗歌中死亡主题的差异性
    名的现代诗人波德莱尔与美国当代著名女诗人格丽克,在诗歌创作中都有对死亡的阐释。虽然两位诗人的诗歌中都存在死亡,但是二者存在差异性,其差异性表现在多个方面。本文将通过文本细读和对比研究,从死亡主题成因的不同,死亡意象的不同两方面来分析死亡主题在两位诗人的诗歌中差异性的体现,以此挖掘其诗歌死亡主题所蕴含的价值与意义。关键词:波德莱尔 格丽克 死亡 差异性一.引言死亡在波德莱尔的诗歌中尤为突出,他的代表作《恶之花》更是将“死亡”作为一个章节,来追寻死亡这一主题。

    文学教育 2021年5期2021-06-15

  • 疾病与衰亡
    尔·皮埃尔·波德莱尔的代表作品,其中《忧郁之一》一诗包含了许多关于疾病与衰亡的意象,通过解读诗人使用这些意象的现实原因,分析其中的隐喻,并由此理解诗歌对忧郁情感的非理性表达方式和意象本身以丑为美的特点,可以一窥波德莱尔作品中的现代性。关键词:忧郁之一;恶之花;波德莱尔;现代性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1821-1867)的诗集《恶之花》(Les Fleurs du mal)最早出版于1857年,当时19世纪

    雨露风 2021年11期2021-03-02

  • 瞬间还是永恒
    摘 要: 波德莱尔较早地提出并运用了“现代性”概念,也因此被许多研究者称为“现代性鼻祖”。波德莱尔为“现代性”发声,认为当下瞬间的、短暂的、过渡的东西是现代性的一半,另一半则是永恒和不变。关键词:波德莱尔 现代性 文艺批评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以下简称波氏)作为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先驱,他较早地提出并运用了“现代性”概念,波氏认为:“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a波氏对于现代性的经典说法是在谈论美和艺术的时候提出的,波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1年1期2021-02-08

  • 波德莱尔“毁灭”的美学倾向
    的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对象征派和现代主义诗歌的产生和发展影响巨大,与其相关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近现代文学的内涵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关于波德莱尔“忧郁”的研究已有很多,关于其“毁灭”的研究则有限,本文从这一方向出发,对波德莱尔的诗歌创作与美学论著进行研究,分析其美学倾向以及对后世影响。关键词:波德莱尔 现代主义 诗歌 美学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与开展,使整个法国产生了剧烈的变化,从政治圈到文化圈,社会运动的影响波及之广、后续之绵长都是空前的。阶级斗争带来的新旧精英交替与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0年4期2020-05-21

  • 意象的盛宴
    ,本文试图以波德莱尔的应和论视角诠释其美学意义。认为剧中使用的各类意象赋予剧本诗歌般的美感和力量。横向看,音调、色彩、触感交互应和令观众充分感受戏剧张力和人物情绪;纵向看,意象的多重象征赋予剧本无穷意蕴和想象空间。关键词:麦克白;波德莱尔;应和论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1821-1867),是19世纪法国著名诗人、文艺批评家。波德莱尔一生最大的文艺贡献,就是提出了著名的应和论。他的理论主张集中体现他的十四行诗《应和》中。《应和》被称

    新丝路(下旬) 2020年2期2020-03-12

  • 浅析《忧郁之四》多译版的艺术体现
    摘要:夏尔·波德莱尔作为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先驱,以《恶之花》成为法国古典诗歌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也是现代诗歌的最初一位诗人。波德莱尔与他的作品是“伟大的传统业已消失,新的传统尚未形成”之间过渡期中产生的艺术瑰宝,同时兼具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等许多构因。其作品中《忧郁之四》通常被认为是其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象征手法的运用最为精巧典型,将抽象概念拟人化具体化。本文将从郑克鲁译版、郭宏安译版和欧凡译版的对比性赏析中解读诗歌的艺术体现。关键词:波德莱尔;象征

    青年生活 2020年3期2020-03-03

  • 波德莱尔的诗歌美学观
    名诗人夏尔·波德莱尔在诗歌美学观上,受到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的影响,不但继承了爱伦·坡“以忧郁为美”的美学观点,还将其进一步深化为“恶之美”。通过介绍和对比这两位不同国家的诗人的作品及其美学观,发掘夏尔·波德莱尔作品中所体现的关于诗歌的“恶之美”。关键词:爱伦·坡 波德莱尔 诗歌美学观中图分类号:I10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20—0121—02夏尔·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1821—

    现代交际 2019年20期2019-12-06

  • 波德莱尔《应和》的文本解析
    摘 要:波德莱尔以诗《应和》为媒介阐述其文艺创作活动的美学思想体系,其文本内容环环相扣,互为引证与补充。《应和》常被视为“象征主义的宪章”,诗中蕴含的思想体系可以抽离与呈现为两个层面即纵向应和与横向应和。一个作品要成为艺术作品必须在“横向应和”的基础上引出更高层次的“纵向应和”。关键词:波德莱尔;应和论;通感;象征主义诗可以议论。通过流淌在诗中的思想甚至于将诗中语言与意象等元素进行组合与熔炼皆可剥离出诗人的诗歌理论。波德莱尔的诗歌理论并非通过系统的著书立说

    读天下 2019年36期2019-12-04

  • 波德莱尔与李金发诗歌中女性形象对比研究
    高翠鸿摘要:波德莱尔被视作法国象征主义先驱,而李金发则是中国第一位象征主义诗人。两人都有大量描写女性的诗歌,他们笔下的女性时有相通之处,时有相异之点。本文试图从两位诗人笔下女性的身份地位、常用意象以及主要特征三方面对二者女性主题的诗歌进行多维度对比分析,从而总结出女性形象的异同点。關键词:波德莱尔;李金发;女性形象;诗歌;对比古今中外,与女性相关的文学作品数不胜数。无论是在热情开放的西方文学,还是内敛含蓄的东方文学中,女性一直都是文人们热衷探讨的话题。作为

    北方文学 2019年27期2019-10-30

  • 资本主义时代的见证者:从波德莱尔到普鲁斯特
    亘关键词: 波德莱尔;普鲁斯特;资产阶级;第二帝国;第三共和国摘 要: 普鲁斯特对波德莱尔的评述与推崇引发我们思考两人之间的关系。从波德莱尔到普鲁斯特,是从第二帝国到第三共和国的时代变迁,他们是时代精神的代表人物,与时代的关系呈现出复杂的一面。两人来自资产阶级,分属于同一阶级的不同阶层,政治要求、阶层利益和时代境况的区别导致了他们写作艺术的不同走向。他们的书写见证了十九世纪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路途。本文旨在将文学话语同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结合加以考察,抽取出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19年4期2019-10-25

  • 浅析《恶之花》中的巴黎风貌
    尔·皮埃尔·波德莱尔是法国现代派诗歌的先驱,象征主义文学的鼻祖,同时也是一位善于采用象征手法来描绘都市的诗人。很多时候人们都是关注其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艺术表现或者是对资本主义“恶”与“美”的主题的研究,而忽略了波德莱尔对法国巴黎都市的感官和体验,文章以巴黎风貌组诗为主,用象征主义的手法来解读诗人眼中的巴黎都市风貌尤其是对意象的解读。波德莱尔对这个充满美好的浪漫之都同时又让人伤感的城市有着属于自己独特的都市世界观感与体验,用敏锐的目光捕捉到了现代文明的缺陷

    海外文摘·学术 2019年3期2019-09-10

  • 多多与波德莱尔诗学理念比较研究
    诗伊始就深受波德莱尔的影响,在其后近五十年的诗歌创作中,虽然写作风格屡有调整甚至改变,但在他的诗歌文本中,以叛逆怀疑揭示现实生存困境的波德莱尔血统或隐或显,却始终未曾泯灭。关键词:多多波德莱尔反叛由于与20世纪80年代的朦胧诗派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白洋淀诗歌群落中的许多诗人被称为前朦胧诗人,作为白洋淀诗歌群落的代表诗人之一的多多似乎是个异类,他不仅有意与《今天》杂志保持疏离,更坚决否认自己朦胧诗人的身份,而自诩为象征主义诗人,并强调了与波德莱尔及象征主义的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9年4期2019-07-25

  • 多多与波德莱尔诗学理念比较研究
    ,并强调了与波德莱尔及象征主义的亲缘关系。“我根本就不是朦胧诗人,我从来就没有朦胧过,我没有一句话是朦胧的”,“我在很早就标榜我是象征主义诗人,因为我读了波德莱尔,没有波德莱尔我不会写作,所以说波德莱尔对我影响极大”。以上言论足以说明波德莱尔在多多诗歌创作生涯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如诗人自己所言,正是波德莱尔将他引领进诗歌世界的大门,波德莱尔诗作中叛逆怀疑的忧郁基调,对多多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一、诗径奥秘初窥在西方古典主义文学向现代主义文学进化过程中

    名作欣赏 2019年11期2019-07-12

  • 戴望舒对波德莱尔的诗歌翻译
    华戴望舒对波德莱尔的诗歌翻译彭建华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20世纪法国文学界(例如瓦莱里)对波德莱尔的新批评,从根本上奠定了波德莱尔的形象。在民国时期,继梁宗岱之后,戴望舒成功地过滤波德莱尔式的“颓废”和“恶”。戴望舒选译波德莱尔《恶之花》中的24首诗,强调了波德莱尔的理想主义,并在译诗中极严谨地传达了波德莱尔诗歌质地和形式上的多重优美。波德莱尔 翻译 接受 文化过滤 颓废 理想主义一、序论20世纪法国文学界对波德莱尔的新批评,从根本上转变了波德莱尔的形象,2

    法国研究 2019年2期2019-06-14

  • 波德莱尔“应和论”对沈宝基诗歌创作的影响
    诗与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诗有诸多相似之处。在19世纪象征主义文学流派中,波德莱尔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可谓为象征主义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基础。他的名作《恶之花》更被誉为不朽之作。他的诗《应和》发展扩大了西方“应和论”思想,《应和》一诗也被誉为“象征派的宪章”。沈宝基先生从青年时代就开始翻译研究波德莱尔的诗作,之后更是不遗余力地推介波德莱尔的诗作和思想,译诗之余也进行诗歌的创作,写出了很多象征色彩浓郁的诗篇。在《西游记》一诗中,沈宝基先生以“更在令人羡慕崇敬的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3期2019-04-15

  • 严防人性沉沦:刘宗周的“慎独”与波德莱尔的“恶之花”
    尽管刘宗周和波德莱尔的文化背景差别巨大,身处不同的历史时期,但是他们对于人、人性有着共同的态度——不能沉沦。刘宗周持人性至善的本体论,但是他没有忽视人性中的黑暗意识,其“慎独”思想告诫人们,对于“意”“念”“过”要多加审查,要明心尽性,迁善改过;波德莱尔持性恶的本体论,但是他没有陷于苦闷罪恶深渊,其“反叛”精神使得他突出恶的重围,获得了更高的美的体验。不沉沦就是虽始于善而不耽于善,始于恶而不溺于恶,始终保持一颗冷静纯粹的心灵。关键词:人性;刘宗周;波德莱尔

    神州·上旬刊 2019年3期2019-03-27

  • 他撷取了生活色彩中的灰色:波德莱尔诗漫评
    文学园林中,波德莱尔的带着灰暗色调的诗歌,如同一朵奇葩,以他特有的风格异军突起,开始了法国现代主义的文化浪潮。波德莱尔的诗歌创作,尽管内容上是以社会中的丑行和畸形作为表现对象,然而形式上却能开掘出新颖的表现手法,由此他的诗歌至今仍有着欣赏价值,也为后人的诗歌创作带来了诸多启发。关键词:波德莱尔 灰色 形象 象征十八世纪八十年代至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是法国历史上风云激荡的时代。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摧毁了法国长达一千余年的封建统治,不过资产阶级在革命伊

    文学教育 2019年1期2019-01-10

  • 不同文学风格对城市描写的差异研究
    :巴尔扎克和波德莱尔的文学作品中,对巴黎这座城市的描写,各有不同。文章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经过多方面的分析,对彼此对应的文学描写方式进行研究发现:巴尔扎克对巴黎的反映具有无可比拟的深度和广度,而波德莱尔的反映则更多是基于个人的层面,二者对城市的风貌及变化都进行了暗示性的表现。关键词:巴尔扎克;波德莱尔;巴黎;文学风格;城市描写[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2--02前言:城市这一聚落形态自从出现

    青年文学家 2018年32期2018-12-27

  • 《香水》
    朱代伟摘要:波德莱尔笔下的巴黎,不是唯美浪漫的天堂,而是肮脏污秽,恶臭不堪的恶之花土壤,这是消极浪漫主义的本色。电影《香水》真实的还原了这一场景,影片讲述了香水天才格雷诺耶传奇反叛的一生。启蒙运动理性主义的盛行,却让人类陷入空前的精神迷茫和个体危机。人为何存?这是影片抛给我们的一个哲学悬题。关键词:波德莱尔;浪漫主义;工具理性一、波德莱尔笔下的城市游荡者18世纪的欧洲大陆,经过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和启蒙运动赋予的理性科学主义肯定性论证,风气面貌一新,人通过自

    传播力研究 2018年19期2018-10-21

  • 论《恶之花》中的轻与重
    观念为指导对波德莱尔诗集《恶之花》中的三首具有代表性的诗作进行文本细读与批评,重点关注诗歌文本中存在的“轻”与“重”的对比,分单一性、矛盾性、落差性三种不同的“轻与重”的对比角度对具体诗歌文本展开细读分析,并进一步探讨波德莱尔诗歌创作中“轻与重”的具体运作方式,不仅体现在诗歌的内容方面,同样在诗歌的形式即诗歌的格律方面,甚至是内容与形式同步与交织的“轻与重”的落差场,展现出《恶之花》中诗歌创作丰富的内容与技巧。关键词:波德莱尔 《恶之花》 轻与重诗歌研究“

    文学教育 2018年9期2018-09-10

  • 析《恶之花》的二元对立结构
    失风采,其中波德莱尔诗歌集《恶之花》中就充满着各种潜在的二元对立,本文试图从神圣与世俗、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回忆与现实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关键词:二元对立;波德莱尔;《恶之花》作者简介:王思雨(1993.4-),女,汉族,现就读于西安外国语大学西语学院2016级法语语言文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法国文学。[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2--02在结构主义者看来,二元对立原则源于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

    青年文学家 2018年12期2018-06-23

  • 浅析象征主义诗歌中的“美”
    主要通过分析波德莱尔,魏尔伦以及兰波的诗歌来探索他们的美学观。从而加深对象征主义诗歌特点的了解。关键词:象征主义诗歌;波德莱尔;美学1 象征主义诗歌的起源及形成过程象征主义广泛应用于绘画,戏剧,音乐,文学等领域。本文主要探索的则是象征主义诗歌。19世纪80年代,象征主义最先出现在法国,之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遍及欧美。1886年是象征主义发展历程中重要的一年,在这年,莫雷亚斯为了回应指责马拉美的一篇文章,发表了《象征主义宣言》,在他看来,象征主义最根本的特

    小说月刊 2017年11期2018-01-03

  • 南方
    好的在巴黎,波德莱尔修改着自己在巴黎,波德莱尔修改着自己忧郁的模样因此而大为不同记忆:不是模子而是样子雨月恼人,穷人也恼人波德莱尔像年轻的佛陀一样难过他含噙淚唏嘘,挖死亡的窗口作为破产革命家他不得不写诗他饮酒,以免自己先于时间倒下他吸毒,以示自己对生存的渴望就这样波德莱尔先生死了他可能度过了愉快的一生也可能完全相反

    文学港 2017年11期2017-12-06

  • 《恶之花》中《情侣的死亡》一诗的文体学探析
    内容摘要:波德莱尔的《情侣的死亡》是一首具有奇异美以及和谐音乐性的十四行诗,爱与死亡是此诗的两大主题。诗中的“爱”具有双重性——既是肉体上的又是精神上的,既是对情人的又是对诗歌的。“死亡”则是通向另一个世界的道路,是理想和永恒的象征。关键词:波德莱尔 爱 死亡 双重性 《情侣的死亡》《恶之花》是法国诗人波德莱尔(1821-1867)的代表作,文学史学家朗松评论此诗集“初显帕尔纳斯派风格而已然象征主义”[1]。《情侣的死亡》[2]是诗集最后“死亡”篇中的第一

    文学教育 2017年11期2017-10-23

  • 波德莱尔和现代性
    鑫摘 要:自波德莱尔以后,法国诗歌的影响力开始蔓延到欧洲。此外,波德莱尔的创作也让其他不同于浪漫主义风格的作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因运而生,诸如兰波、魏尔伦、马拉美等人的诗作。为数众多的评论称波德莱尔为“现代作家”。此文将通过波德莱尔的美学评论和诗歌创作,研究其在传统和现代的桥梁之间扮演了何种角色,探索波德莱尔和“现代性”的关联。关键词:波德莱尔 现代性 美学评论 诗歌创作波德莱尔将诗人的自发能力与批评家的洞察力、怀疑主义、注意力和说理能力集于一身。1928

    魅力中国 2016年50期2017-08-11

  • 波德莱尔自然观审美分析
    注意和重视。波德莱尔自然观的生成不是偶然的,不仅受到浪漫主义自然观的影响,而且受到唯美主义及早期象征主义自然观的影响。波德菜尔的自然观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的审美特征:自然的双重性;自然的非美性与非道德性;自然的应和观。波德菜尔的自然观是重要的,它不仅深刻地影响了自我的诗歌创作及美学思想的生成,而且对后来的象征主义文学创作也影响深远。关键词:波德莱尔;自然观;双重性;非美性与非道德性:应和论作者简介:程勇真,女,河南原阳人,郑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美学

    青年文学家 2016年33期2017-08-10

  • 论现代性都市生活中的栖居
    】 现代性 波德莱尔 栖居 海德格尔 物 本雅明在这个令人忧虑的住房困难时代,笔者所要探讨的是在现代性都市中的栖居本质及其困境。海德格尔在《筑.居.思》中表示“真正的栖居困境乃在于:终有一死的人总是重新去寻求栖居的本质,他们首先必须学会栖居。”在现代大都市中生活的人们,住房条件如此紧张,即便未能真正把握栖居之本质,认为栖居就意味着占有某个住宿之地也在情理之中。如果再要求穿梭于都市中的人们去“诗意地栖居”,在住宿尚未实现的前提下还要为“诗意”留下空间、剩下时

    大经贸 2017年6期2017-07-29

  • 浅析波德莱尔的美学思想
    摘 要:波德莱尔在西方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不仅是因为他以《恶之花》为代表的诗歌创作为后来的象征主义诗歌提供了范本,更是因为其诸多远远超越了当时时代的极具创造性的美学思想。其美学思想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思想、“恶中掘美”的美学理念以及“感应论”思想。关键词:波德莱尔;美学思想;恶中掘美作者简介:安琪(1992-),女,蒙古族,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青年文学家 2017年18期2017-07-10

  • 美学视野下对波德莱尔苦难书写的审视
    审美视角探索波德莱尔苦难书写的方式及其背后蕴含的深刻思想。文章指出:波德莱尔对他人苦难的书写残忍而极尽嘲讽,着力描绘丑恶的生存境况,然而冷漠背后隐藏着感同身受的至深体验;对于自我苦难的书写则采取美丑并进的策略,重视内心体验。面对苦难的负重,波德莱尔将希望寄托于先验神秘、具有原始倾向的美,然而这种美又因为其短暂性与瞬时性的特质,无法根治其苦。关键词:波德莱尔;审美视角;苦难书写;经验建构[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

    青年文学家 2017年14期2017-05-18

  • 浅析波德莱尔《恶之花》中隐喻意象的契合
    付琬珊摘要:波德莱尔在其代表作诗集《恶之花》中描写了穷苦人、老人、妓女、吸血鬼、死尸等这些毫无诗意,甚至是庸俗、病态的主题。作者执着于描写这赤裸裸的丑恶,意在从中挖掘出特殊的美。本文试图从《恶之花》中的女人、死亡和城市这三个隐喻意象中,找到它们之间的相辅相成的关系,一种统一和契合。关键词:波德莱尔;《恶之花》;隐喻意象在象征主义中,情感不是直接抒发或被描述出来的,而是用诗歌的完整的意象暗示出来的。波德莱尔作为象征主义的代表诗人,是一位善于用意象来表达感情、

    北方文学·中旬 2017年3期2017-04-10

  • 忧郁而反叛的灵魂
    璐【摘 要】波德莱尔的一生只有短短四十七载,诗人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在文艺史上,却享有极高赞誉。他是浪漫主义的继承者,也是象征主义与现代主义诗派的始祖与先驱。在对时代氛围的敏锐感知下,波德莱尔的诗作氤氲着独特的诗意与前所未有的美学观念。【关键词】波德莱尔;时代;诗意;美学观念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2-0273-01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1821

    戏剧之家 2017年3期2017-03-06

  • 浅析《恶之花》
    病态的诗集,波德莱尔注入了自己全部的思想、全部的心灵、全部的信仰及全部的仇恨。“象征手法”的运用及“恶中窥美”的创作原则使《恶之花》打破了美与恶的绝对性。波德莱尔却认为即恶的观念里包含着善的观念,它蕴藏着美好。关键词:波德莱尔;恶之花;恶与美一、创作背景19世纪后期的法国文坛,浪漫主义渐渐退居次要地位。持续了几个世纪的古典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给世人展现的纯粹的美,已不能带给人们最初面对春暖花开那份无限感动,反而像是历经了整个盛夏的繁花似锦以后只能可怜地体

    北方文学·中旬 2016年9期2016-12-08

  • 西方美学中关于“丑”的概念研究
    美学;尼采;波德莱尔;阿多诺中图分类号:B8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213-02一、前言从根本上说,“丑”是一个现代美学范畴,从古希腊一直到 19 世纪,探讨美的本质和本体一直是美学研究的中心课题,在 19 世纪中叶这一情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丑越来越受到美学研究者的关注。由于受到西方美学的影响,自上个世纪 80年代刘东发表的《西方的丑学——论感性的多元取向》开启了国内美学界关注“丑”的先河,随后,国内越来越多的

    人间 2016年27期2016-11-11

  • 从对倒角度论析波德莱尔《巴黎的忧郁》
    摘要】夏尔·波德莱尔作为法国十九世纪中叶的现代派诗人、散文家,在现代派的领域有着令世人惊艳的成就,诗集《恶之花》、散文诗集《巴黎的忧郁》、评论集《浪漫派艺术》等著作对十九世纪下半叶和二十世纪的欧美文学创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在散文诗集《巴黎的忧郁》之中,波德莱尔通过对现实意象的描述,披露了当时巴黎的肮脏的社会习气,抒发着自己对于丑恶现象的憎恶与对美好事物的喜爱。而在十九世纪的法国,被称为“对倒”的叙述方式也诞生了,其内涵为意象的形象对倒、相互对应,但

    俪人·教师版 2016年13期2016-05-30

  • 审美异化中的文心相通
    的代表诗人,波德莱尔。同样地以丑为美,审美异化;忠于自我,注重心灵感受的抒写;主观异常强大,任意驱裁物象;而又同样的悲天悯人,控诉时代的不公与精神的压迫。在创作方式上也同样的锤字炼句,执着的追求诗艺的打磨,苦吟以为吟苦,诉说着内心的痛苦与忧郁。关键词:孟郊;波德莱尔;审丑美学[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5-0-01孟郊,早年贫困,曾游两湖、广西,无所遇合,屡试不第。一生潦倒,仕途失意,又性格孤

    青年文学家 2015年5期2016-05-09

  • 走向巴黎诗歌(之一)——法国文学史上的巴黎主题
    历史不会早于波德莱尔创作一系列巴黎诗篇的19世纪中叶。然而,单就文学中的巴黎题材而言,这并非是波德莱尔的个人发明。自公元9世纪法国文学开始形成以来,文学史上就存在一种以巴黎作为文学题材的传统,尽管这一传统直到浪漫主义时代都一直处于一种并非主流的状态。【关键词】巴黎 城市诗歌 波德莱尔 《恶之花》[Résumé]Il est de nos jours incontestable que c’est Baudelaire qui a conduit le th

    法国研究 2016年1期2016-04-17

  • 论《现代中国作家与法国文学》中的波德莱尔考察
    国文学》中的波德莱尔考察王满新1,曾圣伟2(1.廊坊师范学院 期刊部,河北 廊坊 065000;2.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波德莱尔是法国浪漫主义运动后期的杰出诗人、散文诗作家和英语文学翻译家。1919年之后,现代中国作家以复杂的情感深切地关注了波德莱尔。现代中国作家对波德莱尔的多重接受,是中法文学关系上的一个重要现象。《现代中国作家与法国文学》有关波德莱尔的考察分别集中在李金发、梁宗岱、戴望舒的翻译与接受三节。通过这三节,作者梳理

    池州学院学报 2016年5期2016-03-28

  • 浅谈《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
     迪浅谈《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肖迪摘 要:波德莱尔的美学理论推动欧洲人创立的经验方式和协作方式的发展,并给其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使诗歌创作的美学理论发生转变,给艺术史带来重大的影响。《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是研究波德莱尔美学思想的非常重要的作品。关键词:波德莱尔 美学 唯美主义一、《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中评论内容的美学渗透《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的评论内容丰富全面,它都是从美学角度评论作品。例如,对《被解放的普罗米修斯》、《包法利夫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6年5期2016-03-21

  • 幻觉开始了,人格消失了——浅析波德莱尔《人造天堂》中的大麻体验
    失了——浅析波德莱尔《人造天堂》中的大麻体验郝奕 (辽宁大学,辽宁 沈阳 110000)摘要:本文分析了《人造天堂》中波德莱尔所描绘的吸食大麻的三阶段感官变化及其中的不变因素,以及他作为反毒品先驱的贡献。关键词:波德莱尔;人造天堂;反毒品1860年,在一个毒品的邪恶作用还没有被广泛认识的时代,波德莱尔写出了《人间天堂》。波德莱尔以细腻和抒情性的语言描述了鸦片、大麻给吸食者所带来的种种奇妙、精致感觉。在书中,波德莱尔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通过毒品的麻醉作用,吸

    人间 2016年2期2016-03-09

  • 波德莱尔《恶之花》悖论母题的审美张力
    胡冬摘 要:波德莱尔的诗集《恶之花》是将现代主义的艺术形式与现代深沉的哲学意味融合在一起的结晶。将丰富的诗性意义和悖论母题融合,达到总体的戏剧化效果,可看出波德莱尔对人的悲剧命运认识的深刻,而诗就是他对病态社会的审美批判,也是对人类苦难的诗意反思。波德莱尔为人类可以在自然和社会中和谐地生存发展提供了一种生存态度和生存方式。关键词:波德莱尔 审美张力 戏剧效果意义的生成,根植于认识自我与他者的过程,它以个体生命的存在及其经验作为支点,进而去认识他人与把握世界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6年2期2016-03-07

  • 法国语境下的现代性批判溯源:马克思和波德莱尔
    源:马克思和波德莱尔郑劲超【摘要】马克思在写下《克罗茨纳赫笔记》的过程中,通过对法国革命史的阅读寻找到了一种不同于德国法哲学的新的逻辑方法,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一种“把握特殊对象的特殊逻辑”的政治现代性批判,马克思通过对市民社会的批判开始逐渐走向对社会历史本质的探寻。与此同时,作为资本主义社会“观察者”的诗人波德莱尔,则是在巴黎革命的余烬中构建起一个关于现代生活的精神世界,并提出了一个文化批判意义上的“现代性”概念。两者如何在理论与实践、革命与诗情之间作出抉

    现代哲学 2016年1期2016-02-02

  • 波德莱尔美学思想初探
    30079)波德莱尔美学思想初探李思思(华中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现时、审美批判、艺术创新”是波德莱尔美学思想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今天美学思想的主要内涵。也可以看做如今的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的美学思想都可以从波德莱尔美学里找到渊源,所以波德莱尔的美学思想具有伟大的开创性意义,启发和影响了现代美学思想的产生。从波德莱尔美学理论中受到启发的后世学者有很多人,如萨特、拉康、德里达、鲍曼等,波德莱尔就像一个巨人,许多人所取得的成果都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12期2015-02-05

  • 波德莱尔《巴黎的忧郁》诗集赏析 ——以《港口》为例
    ◎陈 竹波德莱尔《巴黎的忧郁》诗集赏析 ——以《港口》为例◎陈 竹作为法国19世纪最著名的现代派诗人,波德莱尔是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先驱,在欧美诗坛具有重要地位,其作品《恶之花》《巴黎的忧郁》是19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诗集之一。波德莱尔对象征主义诗歌的贡献之一,是他针对浪漫主义的重情感而提出重灵性。所谓灵性,其实就是思想。他总是围绕着一个思想组织形象,即使在某些偏重描写的诗中,也往往由于提出了某种观念而改变了整首诗的含义。本文旨在以波德莱尔的代表作《巴黎的忧郁》的

    参花(下) 2014年4期2014-12-11

  • 波德莱尔美学体系与转折时期的法国艺术
    】 查尔斯·波德莱尔作为欧洲19世纪最重要的美学家之一,他庞大复杂的美学理论对欧洲的绘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旨在通过波德莱尔美学理论的研究,来剖析其美学观念与处于转折时期的法国艺术之间的联系,同时来展现19世纪中后期法国艺术在美学维度的转变。【关键词】 波德莱尔;美学;转折期法国艺术;现代性[中图分类号]J0-02 [文献标识码]A从19世纪开始,法国绘画从大卫到库尔贝,从传统学院派到象征主义、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通过密集的变革跨出了迈向现代艺术的步伐

    艺苑 2014年1期2014-03-24

  • 西方美学精神现代转型视野中的波德莱尔诗歌创作审丑论研究
    男[摘 要]波德莱尔是西方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诗人、文艺理论家,他处于西方美学精神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期,其所提出的诗歌创作审丑论及创作实践既体现了这一转型,又推动了这一转型。波德莱尔的诗歌创作理论极具现代性与独特性,对现代美学及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键词]现代转型;波德莱尔;审丑论[中图分类号] I10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5 — 0129 — 04当19世纪的诗人们还在遵从着由新古典主义者布瓦洛

    理论观察 2012年5期20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