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子健
摘 要:巴尔扎克和波德莱尔的文学作品中,对巴黎这座城市的描写,各有不同。文章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经过多方面的分析,对彼此对应的文学描写方式进行研究发现:巴尔扎克对巴黎的反映具有无可比拟的深度和广度,而波德莱尔的反映则更多是基于个人的层面,二者对城市的风貌及变化都进行了暗示性的表现。
关键词:巴尔扎克;波德莱尔;巴黎;文学风格;城市描写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2--02
前言:
城市这一聚落形态自从出现以来,便一直是各种风格的文学的描写对象。在外国文学史尤其是西方文学史的叙事之中,作家对城市的描写,更是尤为重要。
在西方文学中,19世纪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社会层面上,以巴黎、伦敦等为代表的欧洲城市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同时,城市文明的发展也必然伴随着弊端与疾病,从而使得这些城市折射出了多样的特征。在文学层面上,19世纪的西欧,尤其是法国,出现了各种文学风格,大师辈出,名作卷帙浩繁。其中,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巴尔扎克和象征主义的先驱诗人波德莱尔,在大致相近的历史时期生活在巴黎,并且运用文学的手段,对巴黎进行了站在各自文学风格立场上的反映。对两人的巴黎叙事进行简要的分析,是有助于我们对巴尔扎克和波德莱尔各自从属的文学风格进行了解与区分的。
一、巴尔扎克与波德莱尔
1、巴尔扎克与《人间喜剧》
1.1巴尔扎克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Honoré de Balzac,1799.5.20——1850.8.18),是法国19世纪的著名作家,法国现实主义成就最高者。其代表作品为《人间喜剧》。在写作生涯之中,巴尔扎克用精准确当的语言,在小说里反映了巴黎的发展史,绘制了生动的巴黎素描,并因此被称为“历史学家、社会观察家、风俗史家、人類心灵的探密者、风景画家”,并负有“全面揭示社会现实的艺术使命”[1]。同时,曾在巴黎经商并反复失败、陷入债务漩涡的巴尔扎克,也可以说是一位深谙巴黎城市运转规律与城市发展细节的专家。有学者甚至这样认为:“从社会地位、性格气质和个性特征而言,巴尔扎克都是一个典型的城市‘冒险家。”[2]而在屡次破产后用近乎疯狂的方式进行写作的巴尔扎克,也就将笔触伸向了自己所摸爬滚打过的熟悉的巴黎。对于巴尔扎克而言,巴黎或许是他最为熟悉的“朋友”了。
所以综合来看,巴尔扎克可以说是为法国的是19世纪历史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书写。而在其中,对于巴黎的书写,是必不可少的。
1.2《人间喜剧》
巴尔扎克的大部分作品及其所构建的文学世界,被统一收在了《人间喜剧》之中。《人间喜剧》(La comédie humaine)之中。无论从什么意义上说,《人间喜剧》都是精细反映了现实生活的现实主义巨著,人类精神文明的奇迹。《人间喜剧》也具有特定的结构。它分为《风俗研究》、《哲理研究》与《分析研究》三部分,巴尔扎克创作的描写巴黎城市景观的作品,大多收在《风俗研究》之中。巴尔扎克在构建《人间喜剧》时,也是按照建筑的方式对其进行结构设计的。在法国文学中,借鉴建筑进行文学创作的例子数不胜数。但在如此闳阔的写作计划中借鉴建筑形式,巴尔扎克却是第一人。波德莱尔与《巴黎的忧郁》、《恶之花》
2.1波德莱尔
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1821.4.9——1867.8.31),是法国19世纪的著名诗人,也是散文诗这一文体的最初实践者。他的主要文学作品,便是诗集《恶之花》与散文诗集《巴黎的忧郁》。波德莱尔的象征主义实践,赋予了巴黎这个城市以情绪上的意义:“对巴黎的城市面貌和世俗生活,阅读巴尔扎克(Balzac)、雨果(Hugo)会留下深刻印象,但是给这座城市赋予一种情绪加以描绘,却是在象征主义诗歌。”[3]也就是说,在不同文学风格的表现形式下,巴黎本身便是不同的。
同时,波德莱尔也是巴黎的孩子。他出生在巴黎,尽管一生漂泊不定,但行迹却始终与巴黎有关,最后在临终之前也回到巴黎。这样的人生经历,让波德莱尔同巴尔扎克一样,能够呼吸体会“巴黎的忧郁”。但与巴尔扎克的冒险者、观察者形象有所不同的是,波德莱尔是“这座放荡不羁的城市的浪荡子”[4]。这种浸入式的身份,或许帮助了波德莱尔,使他能够从另一种角度,来观照巴黎的灵魂。
2.2《巴黎的忧郁》与《恶之花》
《巴黎的忧郁》(Le Spleen de Paris)是波德莱尔创作的散文诗作品,题材与风格被认为与其代表作诗集《恶之花》相类似,作家本人也认为,他想写的是“一种诗意的散文,没有节奏和韵脚的音乐”[5],这样的创作方式,能让作家更为自由地对巴黎进行反映。《恶之花》(Les Fleurs du Mal)则是波德莱尔最负盛名也争议最多的著作。这部诗集发表于1857年,内容紧紧围绕巴黎的颓废、腐败、死亡与性,这部文学作品也是波德莱尔对巴黎深刻体会的结果。
二、巴黎
1、巴黎
据史料记载,反映巴黎这个城市的文学作品,早在公元9世纪,就已经出现了。但是在17世纪之前,文学作品对巴黎的涉及,依旧是浮光掠影式的。作家们一方面惊叹于这座城市的繁华,另一方面又痛恶其为罪恶的渊薮。总而言之,“无论是出于‘善的视角,还是出于‘恶的眼光,巴黎从一开始就是以其多面的甚至矛盾的形象示人的”[6],而这种矛盾的文学态度,也一直影响着后来的作家。在拿破仑帝国建立后的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商业社会的建立,巴黎得到了极大发展,市民的生活也更为多样了,所谓的“巴黎神话”也被缔造了出来。
巴黎的生活影响着作家的创作。一方面,许多作家出生在巴黎,巴黎为他们的人生打上了不可磨灭的烙印,而外省作家们为了寻求发展机会,也纷纷来到巴黎。巴黎的活力与腐败也时时刻刻在触动着作家们敏感的神经,促使他们用自己的笔,来反映这一重要时代中巴黎的一切。在这样的双重作用下,巴黎城最终被反映在了许多作家的笔下。这些作家中的杰出代表里,便有巴尔扎克与波德莱尔。
2、作家笔下的巴黎
2.2巴尔扎克笔下的巴黎
“文学评论家圣伯夫曾把巴尔扎克的创作称作‘工业化文学”[7]。巴尔扎克通过精确重现的方式来描写巴黎的每一条街道、每一座房屋,充分展现了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通过他的写作,巴黎城19世纪时期的景象成为了读者的共同记忆。在《人间喜剧》中,巴尔扎克对当时的巴黎进行了全景式的描绘,它具有腐蚀的力量,将一切走入这座城市的清白、单纯的人,如拉斯蒂涅一样,塑造成没有感情的钻营家。
以《高老头》为例,巴黎市郊的伏盖公寓便是观照巴黎生活的一个好去处。在作品开头,巴尔扎克便用巨细靡遗的笔触,对整座公寓进行了全方位的描述。而作品的主线则随着拉斯蒂涅的行动而展开,高老头的遭遇则让他对之前的信念产生了绝望。最终,拉斯蒂涅也在高老头死后,抹干了眼泪,融入了巴黎的滚滚洪流中。在《高老头》中,伏盖公寓便是巴黎下层社会的缩影。在那里,居住着“一批中小资产阶级的市民,颓败、粗俗、寒酸”[8]。而与之相对应的纽沁根豪宅,则豪华、光鲜而没有人情味。表现法国人在巴黎影响下的变化,也是巴尔扎克作为现实主义文学巨匠的文学使命。
一方面,巴尔扎克笔下的具体情节都属虚构,另一个方面,其所表现的巴黎风俗、人情世故,却又都是那一个时代真实的情况。在其文学视角下,巴黎的一切,都在虚构之中栩栩如生。《人间喜剧》是整个巴黎半个世纪的情况的总括式反映。他的笔法,对于巴黎来说,是百科全书式的。
2.2波德莱尔笔下的巴黎
如果说巴黎在巴尔扎克笔下是神话式的,那么它在波德莱尔笔下便是“反神话式”的是“过渡、短暂、偶然,其中不仅包含着新奇之美,也充满了忧郁之美”[9]的。在《巴黎的忧郁》中,波德莱尔表达了其对巴黎瞬息万变的社会景况的忧郁之情。这样的社会是多姿多彩的,但同时也会令人迷失,找不到从前的方向,令诗人产生心灵激荡的人、事、物,都会随着脚步而不断消失磨灭。本雅明将波德莱尔称为“浪荡游民”“休闲逛街者”,这种随着思想潮流描写心理活动的诗歌创作方式,成为了波德莱尔独特的观照巴黎的方式。
哈贝马斯指出,本雅明认为“波德莱尔的‘游荡者形象显示了‘一种深刻的疏离, 表达了现代人对城市生活的焦虑、厌恶和恐怖”[10]。这是诗人对巴黎发展变化的必然反应。而大卫·哈维则注意到了波德莱尔对巴黎感受的另一个维度。在“第二帝国时期,资本危机的影响已经渗透到巴黎的方方面面”[11],波德萊尔呼吸体会着弥漫在巴黎的忧郁,愤恨于城市的沦亡,写下了不朽的诗篇。从这一方面说,波德莱尔对巴黎的反映,是饱含感情的,个人化的,但又是总体的。
三、总结
巴尔扎克和波德莱尔对巴黎的反映,各有不同。巴尔扎克从现实主义的角度,通过大量细致精密的描写,力图表现巴黎的每一寸细节。同时,他又通过精巧的小说情节设计,表现了巴黎各个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相对来说,巴尔扎克对巴黎的反映具有无可比拟的深度和广度。而波德莱尔的反映则更多是基于个人的层面,对城市的风貌及变化进行了暗示性的表现。虽然相对巴尔扎克来说,波德莱尔的广度远远不及。但是从个人思维的深度来说,波德莱尔也具有独特的优势。同时,他的文学创作,也深刻地影响了二十世纪的文学实践。
注释:
[1]陈晓兰.19世纪“现实主义者”的巴黎——以巴尔扎克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9).
[2]刘凤娥.城市写实与现实主义——巴尔扎克笔下的巴黎[D].长沙:中南大学.2007:10.
[3]成海鹰.波德莱尔笔下的城市巴黎、都市情感和体验[J].安徽文学.2008(9).
[4]成海鹰.波德莱尔笔下的城市巴黎、都市情感和体验[J].安徽文学.2008(9).
[5][法] 夏尔·波德莱尔著,亚丁译.巴黎的忧郁[M].新北:大牌出版.2012:11.
[6]刘波.走向巴黎诗歌(其一)——法国文学史上的巴黎主题[J].法国研究.2016(1).
[7]刘凤娥.城市写实与现实主义——巴尔扎克笔下的巴黎[D].长沙:中南大学.2007:18.
[8]刘凤娥.城市写实与现实主义——巴尔扎克笔下的巴黎[D].长沙:中南大学.2007:20.
[9]上官燕.神话与现代性:19世纪文学中的巴黎[J].中华读书报·文化周刊.2016(5).
[10]杨有庆.巴黎、波德莱尔与现代性——论本雅明对波德莱尔诗歌日常生活内涵之阐释.
[11]陈定家.美学视野中的“现代性之都——对巴黎城市空间的一种互文性解读.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