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书
- 类书文本的文献来源考论
——以唐代类书为中心
453007)类书是知识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出现的产物。文献数量太少,很容易就能阅读完,就没必要从中摘录一部分知识再分门别类汇辑成新的文献。文献数量太多,不容易阅读完,甚至穷其一生也阅读不完,就有必要摘录前代文献中的知识菁华,分门别类汇辑在一起,方便读者阅读和查检。由于从古至今,人们对类书的认识并不完全统一,故目录学著作对类书的著录多有参差。在此有必要给类书一个明确的界定:类书就是将原有独立文献的最小单位(卷、篇、首等)中的部分知识点摘录出来,然后再
学术界 2023年9期2023-11-13
- 读书
可以代表一类—这类书,据我看,顶好在判了无期徒刑后去念,反正活着也没多大味儿。这类书可真不少,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是犯无期徒刑罪的太多;要不然便是太少—我自己就常想杀些写这类书的人。我可是还没杀过一个,一来是因为—我才明白过来—写这样书的人敢情有好些已经死了,比如写《尚书》的那位李二哥。二来是因为现在还有些人专爱念这类书,我不便得罪人太多了。顶好,我看是不管别人,我不爱念的就不动好了。好在,我爸爸没希望我成个学者。第二类书也与咱无缘:书上满是公式,没有一个“
月读 2023年4期2023-04-23
- 敦煌类书研究的知识史方法与博物学进路
730020)类书是古籍中辑录各种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加以编排,以便于寻检、征引的一种知识性的资料汇编。类书始于《皇览》,1800多年来,类书作为典籍之荟萃、知识之精华,对文献保存、知识传播和学术研究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敦煌类书是藏经洞出土的中古时期的写本文献,据笔者统计,至少有150余卷号,真实地展现了中古时期读书人的知识、思想和信仰。自敦煌文献发现以来,敦煌类书就不断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前辈学者王国维、罗振玉、刘师培、曹元忠、洪业等人在民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6期2023-01-25
- 方案问题中的分析小妙招
第一次购买1本A类书和3本B类书共花35元;第二次购买2本A类书和1本B类书共花20元. 下学期准备购买这两类书共15本,且A类书的数量不高于B类书的数量,买书的花费不得多于125元,会有哪几种购买方案?解决问题第五组雯雯:我先利用方程思想求两类书的单价:设A类书的单价为x元,B类书的单价为y元,根据“购买1本A类书和3本B类书共花35元”“购买2本A类书和1本B类书共花20元”,可列二元一次方程组[x+3y=35,2x+y=20,]解得[x=5,y=10
初中生学习指导·提升版 2022年7期2022-05-30
- 综合性日用类书在韩国的传播及本土化尝试
温,以综合性日用类书为代表的民间类书,由于其保存了大量当时社会生活的第一手资料,开始受到学界重视,产生了一批研究成果。此种类书滥觞于南宋,兴盛于晚明,定型于清中后期,延至民国时期仍有刊刻,为当时中国庶民百姓最常用之生活日用参考书籍。早期的综合性日用类书起源于南宋,以《事林广记》《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居家必备》等为代表,但此时期的综合性日用类书还含有专供上层社会参阅的内容,诸如宫室、辞章、仪礼、仙境等,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民间类书”[1],直至明万历年间(15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2年4期2022-04-07
- 明代民间日用类书中的“武备门”研究
051 民间日用类书的沿革及流变“类书”一词,始于《新唐书》,是指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并依内容或字、韵分门别类编排供寻检、征引的工具书。类书的起源最早可溯至先秦,但真正的类书始自三国曹魏的《皇览》,此系魏文帝曹丕令臣子网罗各种知识编纂而成,“开中国类书之嚆矢”;南北朝时期,帝王多有仿效,且士大夫阶层亦竞相编制,以为行文之资助,如《类苑》《科录》等。隋唐时期,随着科举制度的产生发展,出现了一些为文人学士备考之用而编纂的类书,且由于雕版印刷的出现,更有
武术研究 2022年1期2022-03-22
- 《古今图书集成》的版本源流及文献价值
古今图书集成》;类书;版本;百科全书摘 要:《古今图书集成》是清康熙、雍正年间朝廷为加强儒学思想的统治以及对文化资源的利用而组织编写的一部卷帙浩繁、印制精美的大型类书,囊括了中国五千年来人物、典故、诗词、小说、天文、地理、典章、制度等各门类知识,被世人称为“康熙百科全书”。文章阐述了《古今图书集成》的历史成因及其文献价值,并对《古今图书集成》的版本源流进行了梳理,以期为《古今图书集成》研究提供些许参考。中图分类号:G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22年1期2022-03-18
- 高士奇、朱彝尊与康熙的类书因缘
高士奇致力于编刻类书的匠心。至于该书的发现权,则存在高士奇和朱彝尊之争。康熙敕命清吟堂刻《渊鉴类函》,由高士奇、高舆父子两代接力完成,不仅显示出康熙敕编类书有来自高氏的佐助,同时也透露出类书思想在二人间的影响和承继。高士奇不仅在诗文创作方面予康熙以指导,同时还在知识视野和治学旨趣等方面对康熙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类书编撰可视为高士奇与康熙在学术层面的深层联结点。【关键词】类书《编珠》高士奇朱彝尊康熙每当易代之际,存世文献通常遭罹大规模的焚毁之厄,而随之而来
中国出版史研究 2022年1期2022-02-18
- 明代通俗类书中诗词资料的性质及价值初探*
界一般把中国古代类书分为传统类书与通俗类书(或“民间类书”)两类①,前者指官修及文士私撰的类书,如《艺文类聚》等;后者指民间书坊编刊的用于满足庶民日常实用及娱乐需求的类书,如《事林广记》等。通俗类书大致又可分为两类:综合性的与专科性的,前者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庶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后者涵括儒学、律法、科举、童蒙教育、书启翰墨、医学、宗教、娱乐等众多专门领域②。明代是通俗类书编刊的鼎盛时代,其数量、种类、影响面均创下历史之最。在明代所有类型的通俗类书中,综合性日
跨世纪 2021年4期2021-12-29
- 古籍书目著录元代类书考辨
金传道对元代类书存佚问题作较为全面考察的,目前主要有两位学者:一是贾慧如,有《元代类书考述》[1]和《元代类书存佚考》[2]两篇文章发表,二文内容大致相同,后者可视为前者的增订补充;二是陈涛,发表有《元代类书的编纂和出版》[3]一文,从编纂和出版两方面对元代类书做了考述。笔者近年撰写元代类书叙录,略有所得,或可补二人研究之缺。这里主要探讨古籍书目在著录元代类书时将非元代类书当作元代类书的情况。一、将宋代类书误为元代类书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一五子部类书类著
兰台世界 2021年3期2021-12-28
- 论《艺文类聚》摘句批评对叙事的排斥倾向
》中的摘句批评是类书的摘句批评,所反映的文学观点隐含在摘句的行为之中,而不是用文字明白地表述出来。对叙事诗与对抒情诗中叙事成分的排斥,是《艺文类聚》摘句批评所体现的审美价值取向之一。《艺文类聚》的编纂目的之一,是供诗文创作取材。文士创作的诗,以抒情诗为主,诗中的叙事成分,对创作没有太多的借鉴价值;有些叙事,由于时过境迁,后人也不复介怀,不如描写的语汇更有实际的复制、模仿价值,因此对叙述内容多有删汰。[关键词]《艺文类聚》;类书;摘句批评;叙事诗[基金项目]
关东学刊 2021年4期2021-06-22
- 是旧词重启还是新词新用
。关键词 动物 类书 新词 外来词社会生活的变化会引起人们观念和认知方式的变化,这一变化往往与语言现象密切关联。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几十年,是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时代,在这种情形下,汉语的词汇层面首先做出了积极反应。有学者指出,这一时期的新词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当时创造的、代表新概念的词或短语;另一种是旧词增添新义的词。前者是词汇性新词,后者是语义性新词。(姚德怀2001)我们认为,“动物”一词不是新词,考察结果表明,它经过了一个词汇化的长
辞书研究 2021年2期2021-03-19
- 古人去哪里找“热搜”
法,他们可以查询类书。中国古代的图书大体上分成“经史子集”四类。其中,经指儒家经典,史指史书,子汇集了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和一些宗教典籍,集收录的则是文学作品。这种分类方法是从隋朝开始的。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分类方法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了,因为很多知识无法装到“经史子集”这个体系中。于是,类书就逐渐出现了。类书类似于我们经常用到的各种工具书,但是它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从内容来看,类书广泛搜集了各种书籍,内容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类知识,这和今天
读写月报(初中版) 2021年11期2021-01-20
- 先唐诗歌的类书传播及其文学史意义*
541004)类书是一种分类汇编文献资料以供检索之用的工具书。 它将经、 史、 子、 集等文献资料进行离析, 按照天文、 岁时、 地理、 人事、 典制等分门别类加以整理、 编次排比于类目之下, 以便省览、 记忆和检索。 自魏文帝曹丕延康元年(220年)令诸儒臣编成第一部类书《皇览》以来, 类书的编纂日益兴盛。 据张涤华《类书流别·存佚》所统计, 自魏至清, 历代史志书目和官私书目著录的类书多达1 035种而其中魏晋至唐的类书就有21部。[1]42-46这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5期2020-12-09
- 再论中古时期类书编纂的因袭与替代
摘要:中古时期的类书编纂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不能因为朝代的更替而认为中古时期的类书编纂出现了大的变化甚至断裂,纵观中古时期的类书编纂,都是在旧有基础上的连续事件,这些类书编纂者多半是父子相继、兄弟相及、师徒交至,在内容与体例上更是因袭、替代、创新、发展并存,内容的因袭与替代,体例的创新与发展是交错进行的。关键词:类书 编纂 因袭 替代作者刘全波,历史学博士,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教授(甘肃 兰州 730020)。类书是古籍中辑录各种门类或某一
孔学堂 2020年3期2020-11-23
- 古人去哪里找“热搜”
个体系中。于是,类书就逐渐出现了。类书类似于我们经常用到的各种工具书,但是它有着自身的特点。那么,第一部类书是哪一本呢?研究者普遍认为,编订于曹魏年间的《皇览》是我国第一部类书。《皇览》是魏文帝曹丕召集大臣刘劭、王象编辑的,全书分成四十多个部分,一千多卷,八百多万字。曹丕雅好文章,热爱文学创作,在创作过程中,他经常要查询一些典章故事,在治理国家时,他也希望可以学习先贤明君的事迹。可是,当时并没有这样的书籍,这令他感到非常不方便。于是,公元220 年,他召集
中外文摘 2020年18期2020-11-12
- 《事类赋》的前因与后续
,吴淑自谓“伏以类书之作,相沿颇多,盖无纲条,率难记诵。今综而成赋,则焕焉可观”,说明他用“赋体”编写“类书”的原由,用赋体是形式,编类书为根本。考吴淑由南唐入宋,历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参编《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三大书,以“词学典雅”“学问优博”著称,而这八个字正好能说明他膺负编纂《事类赋》职责的个人素养。如其“天部”之“日”“月”,“岁时部”之“春”“夏”,“什物部”之“笔”“砚”,“果部”之“桃”“李”等,乃编类书的“学问”,而读每一目
古典文学知识 2020年5期2020-10-20
- 唐宋类书题名的文学意蕴
题,不得不乞灵于类书,白居易《六贴》、元稹《类集》、晏殊《类要》、秦观《精骑集》等都是如此。类书发展至唐宋最具有特色且成绩斐然,甚者,唐宋类书之题名都颇具文学之美。许敬宗《瑶山玉彩》之“瑶山”乃是传说中的仙山,“玉彩”是玉石之光彩、色彩,更是文采。孟利贞《碧玉芳林》之“碧玉”是青绿色的玉石,“芳林”是春日之树木。孟利贞《玉藻琼林》之“玉藻”是古代帝王冕冠前后悬垂的贯以玉珠的五彩丝绳,“琼林”是琼树之林,常形容佛国、仙境的瑰丽景象。孙翰《锦绣谷》之“锦绣”是
读书 2020年10期2020-10-13
- Role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 derived extracellular vesicles in autoimmunity:A systematic review
见解:(1)时辑类书(如艺文、北堂)之风甚盛(一多疑欧阳询及虞世南辑此两种类书,乃建成、元吉与太宗两派之竞争),而注家亦盛,如李善、章怀太子、颜师古等,故学术实盛于文学,而注家影响,实较类书为大。(2)《初学记》有事对,较初期类书更进步,对后人有所帮助。(3)声律仍沿南朝之旧,似无新贡献。(4)宫体仍盛。(5)太宗之倡议文学,影响未必佳,或受虞世南影响。(虞长四十岁,太宗书法亦从之——欧阳询则习碑与虞不同。)如无太宗,陈、张或早出。又陈蜀人,张岭南人,皆文
World Journal of Stem Cells 2020年8期2020-09-18
- 《四库全书》子部类书的文体学价值
库全书》子部中的类书通过集中、零星或分条目等不同的文体收录方式,保存了丰富的文体论史料。类书中多元化的文体收录方式、类目设置和序次安排,提供了独特的文体史料,追溯了文体的起源和流变,集中了前人对于文体分类的表述和总结,聚合了文体范文和写作指导,体现了文体的演变规律和价值判断。关键词:《四库全书》;类书;文体;史料类书是辑录文献中的史实典故、名物制度、诗赋文章、丽词骈语等,按类或按韵编排以便寻检和征引的工具书,一般部头较大,被誉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类书
中州学刊 2020年4期2020-06-19
- 古人去哪里找“热搜”
法,他们可以查询类书。中国古代的图书大体上分成“经史子集”四类。其中,经是指儒家经典,史是指史书,子汇集了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和一些宗教典籍,集收录的则是文学作品,这种分类方法是从隋朝开始的。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分类方法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了,因为很多知识无法装到“经史子集”这个体系中。于是,类书就逐渐出现了。类书类似于我们经常用到的各种工具书,但是它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从内容来看,类书广泛搜集了各种书籍,内容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类知识,这和
意林·作文素材 2020年10期2020-06-03
- 古人去哪里找“热搜”
法,他们可以查询类书。中国古代的图书大体上分成“经史子集”四类。其中,经是指儒家经典,史是指史书,子汇集了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和一些宗教典籍,集收录的则是文学作品,这种分类方法是从隋朝开始的。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分类方法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了,因为很多知识无法装到“经史子集”这个体系中。于是,类书就逐渐出现了。类书类似于我们经常用到的各种工具书,但是它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从内容来看,类书广泛搜集了各种书籍,内容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类知识,这和
知识窗 2020年4期2020-04-24
- 古代官修类书的编辑传统
7000 )所谓类书,就是将各类资料汇编成册的史书,它按照特有的编辑方法,分门别类地去整理文献史籍中的资料。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百科全书式的资料汇编。它主要按内容或者按照字韵将古书中的史实典故、名物制度、诗赋文章和名言佳句等分门别类整理,用于某类专题研究的后备资料库。类书的编纂者分为两类:官方和私人,类书收录的资料内容既可以为某一专题,又可以是综合性知识,本文主要论述后者,因为其是我国古代具有百科全书性质、文献工具书性质、古籍整理著作性质、资料汇编性质的工具书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12期2019-12-30
- 家富隋珠 人怀荆玉
——论唐代类书编纂的特点与价值
730020)类书是古籍中辑录各种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加以编排,以便于寻检、征引的一种知识性的资料汇编[1]。一千多年来,类书作为典籍之荟萃、知识之精华,对文献保存、知识传播和学术研究都产生了重要作用。唐代是类书发展的高潮期,虽然多数典籍没有流传下来,但是,唐代的类书编纂却是繁荣异常的。胡道静《中国古代的类书》言:“唐代自开国到玄宗时代,除了中宗、睿宗两个很短的朝代外,累朝都用封建国家的力量编纂了一些大规模的类书。”[2]贾晋华《隋唐五代
唐都学刊 2019年5期2019-09-23
- 类书,古代的数据库
所需的文字资料,类书便应运而生。类书是指的将经、史、子、集等各类图书中搜集的资料按照一定规则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利于翻阅、征引、查考的工具性书籍。我国古代的类书与当今信息时代的数据库非常相似。我国古代的第一部类书当推曹魏时期的《皇览》。南宋人王应麟在其编撰的《玉海》卷五十四中这样描述:“类事之书,始于《皇览》。”魏文帝曹丕在位时,令儒生刘劭、王象等人编纂一部采集经传、以类相从的书籍以供查阅,这部书便是《皇览》。《皇览》共分四十余部、千余篇、八百多万字,收集
检察风云 2019年16期2019-08-29
- 清代私修类书数量及类型述论
版社清史编辑部)类书的编纂者有官方、文人学者和书坊三个群体,按照编者身份可以将类书分为官修类书和私修类书。二者在诸多方面均存在差异,尤其是编纂数量和对古代社会的影响两方面较明显。就编纂数量而言,私修类书占历代类书的绝大多数。就对古代社会的影响而言,官修类书编纂完成后多藏之内府或赏赐王公大臣,民间学者乃至百姓很难见到并利用;而私修类书由学者或书坊编辑刊刻,民间较易获得和使用,因而影响范围比官修类书更为广泛。一、清代私修类书的数量关于清代私修类书的总体数量,《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9年12期2019-01-19
- 论王圻图像观在类书史上的丰碑之功
文并茂的大型私修类书,开创了以图像为主、文字为辅的类书编纂模式,在古代类书史上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三才图会》刊成后流传甚广,影响极大,王圻作为主要编纂者功不可没。本文以类书发展史和中国传统图像观两个角度为切入点,从《三才国会》一书的图像编排及王圻对图像的认知、图像功用、图文编排、图像选取等方面,阐释了王圻在我国古代类书发展史上的丰碑之功。关键词:王圻 图像观 类书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0069(2018)02-0036-0
设计 2018年5期2018-11-10
- 四六类书的知识世界与晚宋骈文程式化
之中,四六专门性类书的兴盛就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即探讨这批四六类书呈现出的知识世界以及与此相应的晚宋骈文变化趋向。一、南宋社会文化与四六类书之兴宋代是我国类书发展的重要阶段,宋初即出现了诸如《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大型类书,到了南宋,不但大型类书编纂依然持续,而且还出现了大量专门性类书,比如植物类书《全芳备祖》,地理类书《方舆胜览》②,科考类书《群书会元截江网》等等,品种繁杂,编次多样,呈现出勃兴之态。在南宋涌现的这些专门性类书中,有一类专门为四六文写
文艺研究 2018年8期2018-03-03
- 试论《艺文类聚》《初学记》包含的儒家思想
常重要的两部官修类书。两部书“人”部这一部类存在较大差异,从中可以看出礼乐文化的影响力,“天、地、人、事、物”这样严谨的部类体系与儒家思想密不可分,刘本为《初学记》所做序文中更是吸收了荀子等儒学大家的思想。由此可以看到《艺文类聚》与《初学记》中包含着丰富的儒家思想。关键词:类书;《艺文类聚》;《初学记》;儒家思想《艺文类聚》与《初学记》是唐代极为重要的两部官修类书,《艺文类聚》规模宏大,编撰体例在继承前代类书辑存文献的基础上,开创性地将“事与文两条龙并成了
大观 2018年11期2018-02-24
- 开卷有益看书好
一部著名的综合性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命编纂,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包罗古今万象。书中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十之七八已经散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太平御览》与同时编纂的史学类书《册府元龟》、文学类书《文苑英华》、小说类书《太平广记》合称为“宋四大书”。endprint
快乐作文·中年级 2017年12期2018-01-15
- 瞧,这“小书迷”
有知识丰富的科普类书,又妙趣横生的漫画类书,有生动曲折的故事类书……我的桌子上有书,床上有书,就连饭厅里叶藏着好几本书呢!一天,妈妈带我去图书馆看书,我看到了一本《剑桥百科全书》,小心翼翼地把它从书架上取下来,轻轻地翻看着。嗬,这里的内容可真不少!慈母龙就像我们的长辈关爱我们一样细心爱护着它的孩子。啊,还有这么多濒临灭绝的动物呀!有大熊猫、绿龟、西班牙山猫……咦,原来古代人是这么生存下来的呀!我越看越入迷。“悦悦,该回家了。”妈妈轻轻地呼唤着,打断了我的思
周末·校园文学 2017年31期2018-01-06
- 文人心眼 学者关怀
化的用世之心。在类书处境十分微妙的今天,该书准确把握住了读者引用名句的需求,使全书具有鲜明的针对性、适用性和高质量,赢得了出版社和读者的信任,也印证了类书在当今社会的适用性和生命力。关键词:《中国历代韵文名句类编》;韵文名句;类书;编纂;体例中图分类号:G25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17105The Mind of Literati and the Care of a Scholar——An E
图书与情报 2017年5期2018-01-02
- 类书编纂与类书文化(下)
刘全波类书的流传类书不仅在中国大量流传,在日本、韩国、越南等东亚汉字文化圈也曾广泛流传,日本、韩国、越南现存的古籍中有不少是从中国流传过去的古类书,甚至不少在中国已经失传的古类书在域外重新被发现,古代日本、韩国、越南学者依据中国类书又编纂出了不少类书,这些类书共同构成了异中有同、同中有异的东亚类书共同体。在日本,打开任何一本汉籍目录,几乎都能看到类书的身影,不少在中国已失传的古类书在日本重新被发现。《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记载了已经流传到日本的类书:“《华林遍
寻根 2017年2期2017-06-14
- 类书编纂与类书文化(上)
全波什么是類书?类书是一种知识性的资料汇编,是社会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分类意识、分类能力达到一定高度,知识沉淀达到一定厚度的必然结果。《四库全书总目》卷135《类书类序》载:“类事之书,兼收四部,而非经非史,非子非集。四部之内,乃无类可归。《皇览》始于魏文,晋苟勖《中经部》分隶何门,今无所考。《隋志》载入子部,当有所受之。历代相承,莫之或易。明胡应麟作《笔丛》,始议改入集部,然无所取义,徒事纷更,则不如仍旧贯矣。此体一兴,而操觚者易于检寻,注书
寻根 2017年1期2017-04-08
- 宋代类书中的博物学世界
的变迁。宋代私撰类书中有关博物学知识的部类,在分类体系方面经过了神鬼、灾祥与博物知识从混溶到分离的过程;不同类书对五部典籍的征引分布,呈现出趋于经典化、常识化的特征;在辑录文献基础上,南宋私撰类书出现了考论博物知识的穷理精神。宋代类书博物学知识图景的演进,是宋学语境下儒家士人思考能力深化的结果,从社会知识结构视角方面,反映了南宋是“唐宋变革”真正完成的时代。〔关键词〕 南宋;类书;博物学;文化史〔中图分类号〕I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社会科学研究 2017年1期2017-02-16
- 宋代类书中的博物学世界
的变迁。宋代私撰类书中有关博物学知识的部类,在分类体系方面经过了神鬼、灾祥与博物知识从混溶到分离的过程;不同类书对五部典籍的征引分布,呈现出趋于经典化、常识化的特征;在辑录文献基础上,南宋私撰类书出现了考论博物知识的穷理精神。宋代类书博物学知识图景的演进,是宋学语境下儒家士人思考能力深化的结果,从社会知识结构视角方面,反映了南宋是“唐宋变革”真正完成的时代。〔关键词〕 南宋;类书;博物学;文化史〔中图分类号〕I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社会科学研究 2017年1期2017-02-16
- Main Abstracts
y Use(日用类书), which enlarged its readers and formed the Ming’s world view characterized by alien beings, and then affected Western knowledge translation and dissemination in China. Therefore, through a study on Matteo Ricci’s world
民俗研究 2017年1期2017-01-28
- 中国原始分类与中国典籍类目渊源研究——兼涂尔干与莫斯《原始分类》中国部分解析
中国典籍,尤其是类书的类目分类究竟依据何种文化原则,似乎少有人问津。法国学者爱弥儿·涂尔干与马塞尔·莫斯合著的《原始分类》中国部分,为理解中国原始分类与中国典籍分类的渊源关系搭建了桥梁。本文就《原始分类》中国部分展开梳理,对真知、误读、差异加以认可、纠正、弥合,揭示中国原始分类的基本特征及其体系并借之对中国典籍类目的分类原则与依据进行探讨,以勾勒出其与原始分类渊源的大体状貌。关键词:涂尔干;莫斯;原始分类;典籍;类书西方有关分类学的研究,主要代表著作应首推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16年1期2016-03-20
- 《释氏六帖》作为类书和词典的双重性质
《释氏六帖》作为类书和词典的双重性质钱汝平(绍兴文理学院越文化研究院,浙江绍兴312000)《释氏六帖》是后周齐州开元寺高僧义楚编纂的一部仿效白居易《白氏六帖》体例的佛经类书,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佛学类书。文章从《释氏六帖》作为类书和词典的双重性质入手,具体论证了《释氏六帖》在类书史上的意义以及作为佛学典故词典在当代仍然具有的积极作用。《释氏六帖》;类书;词典;寻检《释氏六帖》是后周齐州开元寺高僧义楚编纂的一部仿效白居易《白氏六帖》体例的佛经类书。宋代官修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6年3期2016-01-25
- 明代类书与文体学
何诗海明代类书与文体学何诗海摘要:明代类书编纂高度繁荣,形成庞大的知识和思想文库。从文体学角度看,明编类书不仅保存了丰富的文体学史料,更构建了明人心目中的文体谱系,体现了明人对文体范围、分类、序次及各种文体在这一谱系中的价值、地位、特征等的认识和理解。这种理解,既有沿袭传统的一面,又有发展、创新,如辨体意识的增强,文体分类的细密,文体范围的扩大,尤其是对戏曲、通俗小说等新生文体的接受、认可等,都体现了富有时代特色的文化背景、文学思潮和文体观念。关键词:明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1期2015-12-16
- 日用类书丧礼知识书写的特点与变迁
龙晓添一、日用类书的书写与传播日用类书是“将日常生活所需常识以分门别类方式加以刊载,提供人们随时利用的一种书籍,性质如同今日之家庭生活手册,或俗称之家庭生活小百科。”[1]日用类书为民众日常生活提供便利,使用者超越阶级,不限地域,而且其内容也“会因时代需求不断变化,能反映社会变迁,是研究民间社会生活或庶民文化的极好文献。”[1]南宋时由始于魏晋南北朝时的类书发展出刊载今事、今物,可供日常生活所用的日用类书。但此时的日用类书仍然偏重上层社会所用。宋元之际,伴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5年4期2015-11-30
- 《针灸甲乙经》为中国现存最早类书初探
针灸甲乙经》具有类书广采群书、述而不作和随类相从的特性,从内容及编排体例看,都可称之为以针灸理论与临床为主要内容的类书。编撰于公元624年的《艺文类聚》被公认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官修类书,而《针灸甲乙经》成书于公元256-264年,理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类书。关键词:《针灸甲乙经》:现存最早:类书doi:10.3969/j.issn.2095-5707.2015.03.013 Zhen Jiu Jia Yi Jing (A-B Classic of A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 2015年3期2015-09-09
- 唐初权力话语与《艺文类聚》的编撰
科举相配合,编撰类书蕴涵教化功能。编撰《艺文类聚》,是为了弘扬儒学,重新确立儒家经学中心主义话语权力。同时从中也折射出当时历史的一个侧面:唐高祖不是传统史著所说的庸才,而是一个有着雄才大略的开国之主。关键词:唐代 权力话语 李渊 类书 《艺文类聚》本文拟将《艺文类聚》置于唐初权力话语之下,对其编撰情况做多方面的考察。唐武德七年(624年)九月,欧阳询上书高祖李渊,奏报《艺文类聚》编撰完成。[1]这是中国学术史上值得关注的重大事件。据《旧唐书·赵弘智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5年7期2015-07-22
- 读书
以代表一类——这类书,据我看,顶好在判了无期徒刑后去念,反正活着也没多大味儿。第二类书也与咱无缘:书上满是公式,没有一个“然而”和“所以”。据说,这类书里藏着打开宇宙秘密的小金钥匙。我倒久想明白点真理,如地是圆的之类;可是这种书别扭,它老瞪着我。书不老老实实的当本书,瞪人干吗呀?我不能受这个气!可是我对这类书,老有点敬意。这类书和第一类有些不同,我看得出。第一类书不是没法懂,而是懂了以后使我更糊涂。这第二类书虽然我看不懂,可是人家的纸上没印着一句废话;懂不
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版 2015年7期2015-05-30
- 《针灸甲乙经》为中国现存最早类书初探
》为中国现存最早类书初探李兰,张效霞*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山东 济南 250355《针灸甲乙经》具有类书广采群书、述而不作和随类相从的特性,从内容及编排体例看,都可称之为以针灸理论与临床为主要内容的类书。编撰于公元624年的《艺文类聚》被公认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官修类书,而《针灸甲乙经》成书于公元256-264年,理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类书。《针灸甲乙经》;现存最早;类书西晋·皇甫谧所著《针灸甲乙经》[1]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集晋代以前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15年3期2015-01-30
- 古代典籍分类中之事物分类法探源
为中国古代特有的类书。然而在类书问世之前,事物分类法已在典籍分类学中存在了很长一段时期。考查类书产生之前古代典籍分类中事物分类法的状况,探讨事物分类法在典籍分类中的应用及其流变,对前类书时代的事物分类法作一全景式描绘。[关键词]典籍;分类法;类书事物分类作为一种观念,很早就已产生。远古时期,人类原始思维中就有了分类观念,虽然只是先民对于自然界的事物进行最原始的归类,但作为事物分类思想之源头,已经开始影响以后整个事物分类法的发展。曹魏之时,事物分类法以其实用
黑龙江史志 2014年17期2014-11-11
- 论目录书与类书关照下的先唐时期典籍分类学
09)论目录书与类书关照下的先唐时期典籍分类学杨靖康(西华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先唐时期是古代典籍分类学从起源、发展逐渐走向定型的关键时期,是后世探讨典籍分类问题时每每要上溯的河源。本文考察了先唐时期典籍分类学之源流,探讨了学术分类法与事物分类法两条线索、目录书与类书两种载体分别作用于典籍分类学产生的影响的问题,并对典籍分类学研究提出了建议。先唐典籍 分类学 目录书 类书中国古代典籍浩如烟海,欲尽观之,实属螳臂当车,若要知其大体,厘清
文教资料 2014年15期2014-09-22
- 论明代日用类书的出版
20)论明代日用类书的出版刘全波(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20)明代日用类书的出版事业得到了巨大发展,各种日用类书不断被编纂、刊刻出来,版本繁复,数量众多,加之书坊、书商经营有方,遂成为明代繁荣发展的出版事业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内容丰富、价格低廉的日用类书受到广大士农工商的青睐,成为普通民众了解世界、开拓眼界、增长知识的万宝全书。明代 日用类书 出版类书是古籍中辑录各种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加以编排,以便于寻检、征引的一种资料汇编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4年5期2014-02-15
- 从《四库全书总目》看类书的特质
300071)类书是我国历史上产生的一种特殊书籍,它是古人在读书过程中为读书作文做学术而渐生的一种工具书性质的书。当前学界对类书的体例、起源、性质、功用、与文学的关系、与文献编纂的关系等都有研究[1]。《四库全书》是汇集当时大批资深学者,由清代大学者纪昀主持编修的,《四库全书总目·类书》对于类书的话语描述与评价也带有清代学术的色彩[2],更能反映类书在旧学流源中的本原状态,它的话语述说也更接近类书的旧学本原。以《总目》为据,分析类书在内容上“兼收四部”“
图书馆学刊 2014年3期2014-02-11
- 类书考略*
30020)1 类书的产生与数量类书是一种知识性的资料汇编,是社会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分类意识、分类能力达到一定高度,知识沉淀达到一定厚度的必然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知识浓缩而成的典籍越来越多,且古今论著一旦浩瀚起来,任何一个人,哪怕是最博闻强识的学者,也开始渐渐变得无法遍览。《史记·太史公自序》载:“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1]3290面对六艺经传,博学多闻的太史公司马迁早在西汉时代就发出了这般无可奈何的感慨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3年6期2013-08-15
-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类书编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类书编纂*刘全波(兰州大学 敦煌学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20)魏晋南北朝时期读书人的治学兴趣从独尊经学转向追求经籍文史之学,学术界出现了一股强烈的非典故无以成章,非博物不足称美的新风尚,类书的出现与繁荣即是根源于此风尚;在博物风尚的强烈影响之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类书编纂逐渐走向高潮,类书的编纂体例多样化,类书的发展空间扩大,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多参与其中且乐此不疲引以为荣,于是大量类书被编纂出来,类书的发展如旭日东升光明灿烂;魏晋南北朝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3期2013-01-21
- 论类书在书目分类中的演变
30036)所谓类书,即“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编排,以便于寻检、征引的一种工具书。”[1]2325类书对于保存古典文献、研究传统学术作用颇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但另一方面,中国类书理论的研究向来薄弱,究其原因大致有三:一是传统学术一直认为类书是采辑百家而成的“抄撮”之学,其末流仅供村俗獭祭之用,故多有轻视;二是类书自近代突然衰落,并被西方的百科全书所取代,因而人们研究的视阈自然转向了百科全书等工具书;三是历代图书目录之对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2年4期2012-02-15
- 魏晋南北朝类书发展史论纲
刘全波魏晋南北朝类书发展史论纲刘全波类书文献可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块尚未完全开垦的宝地,它不仅具有巨大的史料价值、文学价值,还是众多已经被人们遗忘了的古代珍贵典籍的藏身之所。魏晋南北朝的是中国类书发展史上的河源,后世很多著名类书都承袭了此时期的传统,目前所知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类书有三十余部,数千卷之多。我们对此时期的类书研究做了回顾,并决意从官修类书、私纂类书、佛教类书、道教类书四个方面进行探索,以开启魏晋南北朝类书研究的新境界。魏晋南北朝;类书;发展史类
天府新论 2011年1期2011-03-17
- 《幼学琼林》对现代语文知识教学和写作教学的启示
和词语积累,具有类书的功能。这一特点启示现代语文作文教学应当开发知识类的教材,既能够让学生兼顾学习百科知识,又可以进行词语和典故积累。关键词:《幼学琼林》;类书;格物致知;知识教学;写作教学《幼学琼林》是一本经典蒙学教材,一般认为,是明末的西昌人程登吉(字允升)所撰,原名《幼学须知》,清朝嘉靖年间经邹圣脉增补,改名为《幼学故事琼林》,简称《幼学琼林》,全书4卷,33类,内容包括自然、社会、历史、伦理等方面的知识典故,编为骈语。是蒙学教材中除了“三百千”外,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09年2期2009-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