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桥
- 扁扁的世界
那就是香港散文家董桥。董桥散文《给后花园点灯》中有这样一段:“大厦一扇铁门一开,走出两位小说里的少女:扁扁的黑鞋,扁扁的胸部,扁扁的国语,扁扁的《爱眉小札》,扁扁的初恋,像夹在一页书里的扁扁的枯叶。”余光中和董桥用“扁扁的”营造一种“旧时月色”的年代感,让读者隔着一段距离读懂那些沉淀在时光里的故事和情感。不过,如果用“扁扁的”来形容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我倒也觉得挺合适。今天的我们生活在一个扁平的千姿百态的世界。“数字地球”的逐渐成形,使得世界变得扁平和浓缩
中学生百科·悦青春 2022年6期2022-07-05
- 疫情时期的另类生活
四是散文随笔,如董桥的《书城黄昏即事》、吴鲁芹的《余年集》;五是回忆录,如齐邦媛的《巨流河》、周作人的《知堂回想录》等。董桥先生在其上述著作的《夜读浮想》一文中说:“著书立说之境界有三:先是宛转回头,几许初恋之情怀;继而云鬟潦〔缭〕乱,别有风流上眼波;后来孤灯夜雨,相对尽在不言中。”由此使人想起王国维先生所言做学问的三重境界。两相对照,董、王二人之说似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恕我直言,王先生所言感觉比较阳刚,而董先生的字里行间似乎多了几分温婉。这里,我绝无贬
书屋 2022年6期2022-06-21
- 书林探幽记
《英华沉浮录》是董桥在香港回归之际,开设在《明报》副刊上的专栏,前后持续近三年。 《英华沉浮录》谈论汉语修辞,鉴赏文艺佳作,品藻文人掌故,批评时政人物,可谓既老派又现代,是董桥别具一格的代表作品。香港明窗出版社陆续结集十卷,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 年以《语文小品录》为书名出版;香港牛津出版社后又结集六卷出版,海豚出版社2012 年引进。内地虽两次出版,但均未完璧,其中多有删节。网上有书友分享港版全套的电子书,于是下载后装订成册,以作纪念。近来收拾屋子,将这
黄河 2021年1期2021-11-12
- 董桥的南洋怀旧叙事
马峰摘要:董桥是香港的归侨作家,早年在印尼的生活经历对其散文创作影响深远,也催生了书写南洋的一大格局。他的南洋情怀随处可见,以记述少时见闻感念的怀旧篇章最为出色。他的南洋怀旧叙事有较为清晰的脉络,通过对“南洋”的范畴进行界定,大体可以梳理出四种类型:一是定格南洋,专注于印尼的家园景致;二是漫游南洋,表现从新加坡到西贡的游历;三是离散南洋,记述移居境外的传奇人事;四是超越南洋,抒发文化怀旧的余绪。关键词:董桥;散文;南洋;怀旧叙事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
华文文学 2021年4期2021-10-16
- 董桥密码
殊的古老村落——董桥村。董桥村东距西平县城27.5公里,西距嫘祖镇(原吕店乡)政府所在地约1.3公里。“一路十八张”难掩其盛名。该村“董桥遗址”“嫘祖故里”之称谓早已声名远播,有着十分丰厚的文化底蕴,隐藏着诸多历史、人文、古迹、传说等需要被破解的密码。怀着好奇心,2019年6月的一天,笔者和西平县政协、住建局、作协一行六人踏访了该村。时值艳阳高照,惠风和畅,刚刚破土的玉米幼苗,如一面面小小的绿色旗帜随风招展,似乎在欢迎我们。走进村头,迎面是一座不锈钢构架的
时代报告 2020年5期2020-07-06
- 他们给我写过信
夏志清、聂华苓、董桥等。这些从一个侧面记录、反映了文坛过往和时代风云的信件,今日“由私转公”,为广大读者所见,实在是弥足珍贵。]张充和昌华先生:多谢你(寄)来胡适伪手迹。这是第三次收到的,看先生毛笔字写得很好,怎么看不出那么坏的字!是不是只管名人字,而不管好坏。(抱歉!第一次和你通信就如此不客气。)胡适虽不是书家,但自有他潇洒风格。作伪者隔纸描出,笔笔迟滞,笔无轻重,处处怕错的心理,活现纸上。我寄出我同汉思的声明,以及一切证明给《传记文学》,大概六月份是来
读书文摘 2020年12期2020-01-25
- 活得简单
董桥齐白石到老还忘不了童年在河邊钓鱼虾的情景,晚年给于非闇画的《钓虾图》上题了一段忆旧的话。说他五六岁时在老屋星塘岸戏耍,浅水中见到大虾而不可得,拿了粗麻线系上棉絮为饵沉入水中。虾足钳饵,线一拉上来,虾也跟着出水了,比钓鱼更有趣:“儿时乐事老堪夸,衰老耻知煤米价。怜君著述钓鱼趣,何若阿芝絮钓虾。”晚年的齐白石一边耻知煤米之价,一边画出贵虾之图,恋旧的意兴更比常人复杂得多。有座古庙里有一位炜师傅当年常对我说:“想得简单、活得简单才会长肉。”可惜,追求人生简单
保健与生活 2019年18期2019-11-08
- 沉淀
得其中深意。作家董桥一直自称“老派文人”“文化遗民”,读他的文字,总会想起儿时在乡下老家破落的小庭院,夜色打着哈欠踽踽而来,在微微泛黄的摇晃着的煤油灯下,燃一炷素雅的檀香,依偎在奶奶的怀抱里看落雪。粉粉的雪一片一片从眼前优雅地打着旋飘落,毫不着力,薄薄的,拾起一聞,还有股淡淡的清香。他写古人,写古玩,写旧意,写小说,写人生。一直以来,我的记忆里总会浮现微微染尘中一位淡彩仕女,敷着淡淡的风霜,一半秀媚,一半孤寂。重读《旧日红》才明白是萧姨:“长年穿着浅色丝绸
莫愁·小作家 2019年12期2019-09-10
- 力量是文字的意义
住,然有数则关于董桥记载,煞是有趣:一九九九年二月,购得陈子善编《董桥文录》四川文艺版,他写道:“董桥正可佐酒。其文精、奇,虽略显脂粉,归之散文上品可也。”二〇〇一年十二月去香港,他先在Page One书店买到陈子善编《董桥文集》三册,发现此编共十二卷十八册,又跑到天地图书购六册,到星光大厦购七册,最终在乐文书店全部购齐。一时累得双腿打战,难以挪步,“然吾以为读香港董桥,港版才属正味”。我知道王强与董桥相见很晚。董桥藏书积年,有见识,有财力,有华人收藏西书
检察风云 2018年24期2019-01-04
- 御香缥缈,英华沉浮
本文旨在分析讨论董桥的散文创作,基于艺术审美与现实关照两个层面展开。从艺术审美与文化关怀角度,董桥的散文典丽精工,意境似宋元山水,行文布局缜密,修辞灵动丰饶,文体大胆创新。他的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晚明小品文的闲适与静气,以及跨越中西的文化乡愁。从现实关照与哲理思辨角度,董桥的文章对机械文明、教育模式、香港政局都有讨论,他早期研究马克思的学术经历使他的部分文章具有哲理性与思辨性。关键词:董桥;散文;艺术审美;现实关照作者简介:余培培(1997.9-),女,汉族
青年文学家 2018年29期2018-12-15
- 人生的下午茶
味到茶中的妙处。董桥有篇文章叫《中年是杯下午茶》,我不喜欢他的说法。他在文中说:中年最是尴尬,是天没亮就睡不着的年龄,是只会感慨不会感动的年龄,是只有哀愁没有愤怒的年龄,是吻女人额头不是吻女人嘴唇的年龄……董桥的文中透露出太多中年的无奈和悲哀,说出了中年的热情减退和力不从心。这或许是大多数中年人的心理。我身边的很多中年人,每日忙碌地奔走着,自以为怀揣梦想却总是被现实打败,自以为憧憬明天却总是沉浸在往日的辉煌中,终日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困顿中无所适从。他们总
祝您健康 2018年12期2018-11-27
- 晒书
乡愁的理念》,是董桥的,照例还是先念扉页我的购书小记:“逛大学扎堆的济南文化东路,往来皆年轻面孔,间或遇到面熟之老学生,颔首微笑。路东段三联书店济南分销店购董桥《这一代的事》及《乡愁的理念》,久慕董桥文名,今足愿矣。1992年6月2日。”母亲慨然叹道:“儿子啊,原来你跑了好些地方啊,我都不知道。”母亲逐本翻阅着轻声读着书上的小记,几乎每一本都有来历,都有故事。母亲拿着刘以鬯的《酒徒》咯咯笑着喊我过去细看。原来是多年前一帮书友聚饮后去市水利局庄君家小坐,趁庄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2017年12期2017-12-25
- 晒 书
乡愁的理念》,是董桥写的,照例还是先念扉页上我写的购书小记:“逛大学扎堆的济南文化东路,往来皆年轻面孔,间或遇到面熟的老学生,颔首微笑。路东头三联书店济南分销店购董桥此作,久慕董桥文名,今愿足矣。1992年6月2日。”母亲又念了几本,叹道:“儿啊,原来你跑了这么多地方啊,我之前都不知道。你不说也好,省得我记挂着。”我也逐本翻阅着书上的小记,原来每一本书都有来历,都有故事。那个初夏,在栀子花氤氲的香气里,我和母亲坐在书堆里,一本一本,翻晒着我喜欢的书。有点热
爱你 2017年23期2017-11-24
- 苹果树下的下午茶
秋宓听说董桥出了新书叫《苹果树下》,莫名地喜欢这个名字,就央香港朋友寄一本给我。收到书,是一个阴冷的日子。就着炉火,冲一杯英式奶茶,慢品董桥的轻言细语。茶就选前些日子买的高海拔锡兰,冰箱里拿出来的牛奶进微波炉叮热冲進茶里,天冷加两块方糖也不内疚。董桥说,苹果入诗入画,英美偏多,中国诗词绘画写苹果的好像少见。想想也是,中国人赋予梅兰竹菊无穷诗意,再就是莲花入诗多。苹果树在英国普遍得很,朋友家后花园极大,郁郁葱葱,种了梨树和苹果树。秋天的周末他总是_亡着采摘苹
茶道 2017年10期2017-11-08
- 走进董桥的书房撷一片旧时月光
,我不在乎:——董桥“文字是肉做的”,阅读董桥,时光愈久,对这句话便也体会愈深。作为一位学者型作家,董桥的文章明显遥着一股浓厚的书斋气;充溢笔端的旧人、旧事、旧文、旧书、旧画……无一不展示着他的文化情怀,今年适逢董轿翰墨生涯历时半世紀,4月18日,香港苏富比艺术空间将特别呈现“读书人家——董桥书房剪影”展览,首度公开董桥珍藏逾百件,襄括书画信札、文房雅玩、西洋古籍、藏书票等,一同亮相的还有其书法近作、手稿,以及著作之特别版本。展览分为四个展区——“清白家风
金点子生意 2017年10期2017-10-27
- 盛夏读书事
就捧出了清凉。读董桥,不免暗自嘘唏:老一辈子的晴暖,从容,与优雅、诙谐,现世几乎绝迹。于是,跟随他做了一回遗民,文化遗民;心亦随之透透然。每天生活在急速的步调里,工作材料要写得快,任务布置下来要处理得快,下班要快,买菜、做饭,接送学生;人人都像陀螺的时代,我们学不会慢下来,像木心的《从前慢》,像董桥的《旧日红》:“文化遗民讲品味,养的是心里一丝傲慢的轻愁:急管繁弦杂梵声,中人如梦又如醒;欲知此夜愁多少,试记街前长短更。” 我们不再说轻愁,生存压力、各种烦恼
躬耕 2017年8期2017-08-30
- 那些曾唤醒过我的书
。如果说,在遇到董桥的《旧时月色》之前,我虽然也看过一些书,但那时,我关注的主要在书的内容,在情节,极少注意到语言。而《旧时月色》让我不由得惊叹:原来每一个字都是有生命的,由它们构成词、由词组成句子竟然可以这样美,这样富有表现力!初读董桥,我对他文字的第一感觉是“雅”,典雅,雅致。文字极为考究,也极熨帖,像家境优越的女子,明明是经过仔细妆容的,可看上去那样自然,让人看不出痕迹。那段时间,我对董桥特别着迷,见到他的书就买来读,但那时还没学会在网上买书,只能去
湖南教育·B版 2017年4期2017-05-20
- 走进董桥的书房 撷一片旧时月光
我不在乎。 ——董桥“文字是肉做的”,阅读董桥,时光愈久,对这句话便也体会愈深。作为一位学者型作家,董桥的文章明显透着一股浓厚的书斋气。充溢笔端的旧人、旧事、旧文、旧书、旧画……无一不展示着他的文化情怀。今年适逢董桥翰墨生涯历时半世纪,4月18日,香港苏富比艺术空间将特别呈现“读书人家──董桥书房剪影”展览,首度公开董桥珍藏逾百件,囊括书画信札、文房雅玩、西洋古籍、藏书票等,一同亮相的还有其书法近作、手稿,以及著作之特别版本。展览分为四个展区——“清白家风
中国收藏 2017年4期2017-05-13
- 那些曾唤醒过我的书
。如果说,在遇到董桥的《旧时月色》之前,我虽然也看过一些书,但那时,我关注的主要在书的内容,在情节,极少注意到语言。而《旧时月色》让我不由得惊叹:原来每一个字都是有生命的,由它们构成词、由词组成句子竟然可以这样美,这样富有表现力!初读董桥,我对他文字的第一感觉是“雅”,典雅,雅致。文字极为考究,也极熨帖,像家境优越的女子,明明是经过仔细妆容的,可看上去那样自然,让人看不出痕迹。那段时间,我对董桥特别着迷,见到他的书就买来读,但那时还没学会在网上买书,只能去
湖南教育 2017年14期2017-04-22
- 有涯之生与无益之事
能分得清清楚楚。董桥也是沉迷于无益之事的人。读他的书,在感叹其文字的行云流水之际,也喜欢看那些散落在字句之间的无益之事,喜欢那些闲来无事的寻与遇。董桥寻到一帧丰子恺题着“今朝风日好,或恐有客来”的漫画,在他的文字中,就能看到他的欣喜,能想见其可掬之态。也是因为那帧漫画,才有了《今朝风日好》这样精致的小书。在书中,我们看到沉迷于閏年黄杨、好看楠木、醉红漆器和陈年旧纸风情中的董桥,那样的一位老先生,尽得人世的儒雅风流。在无益之事上,周作人是理智的。他在《北京的
幸福·悦读 2017年3期2017-03-28
- 一纸平安
是期待一切安好。董桥先生说台北张作梅先生上世纪五十年代给他父亲写信时,用的信笺上印的是“安且吉兮”双钩隶书,水红色,娇得像落在池塘水面的桃花花片。真美啊!过去的人讲究有风致,在信笺上印上“平安”,叫“平安字”、“平安信”、“平安纸”。天各一方,鸿雁传书,盼的是一纸平安。你平顺安吉,我这厢才心安。“还是安分好,安分了才安吉。”这也是董桥先生说的。有人说董桥先生的文字“妖”,现在想来该是褒奖,“妖”是有魅力。我最近才看董桥先生的书,只看这一句便觉得万分好。我看
风流一代·青春 2017年4期2017-03-18
- 有涯之生与无益之事
能分得清清楚楚。董桥也是沉迷于无益之事的人。读他的书,在感叹其文字的行云流水之际,也喜欢看那些散落在字句之间的无益之事,喜欢那些闲来无事的寻与遇。董桥寻到一帧丰子恺题着“今朝风日好,或恐有客来”的漫画,在他的文字中,就能看到他的欣喜,能想见其可掬之态。也是因为那帧漫画,才有了《今朝风日好》这样精致的小书。在书中,我们看到沉迷于闰年黄杨、好看楠木、醉红漆器和陈年旧纸风情中的董桥,那样的一位老先生,尽得人世的儒雅风流。在无益之事上,周作人是理智的。他在《北京的
幸福 2017年8期2017-01-30
- 文字的沁色与包浆
余光中、逯耀东、董桥、陈之藩、冯骥才、余秋雨、贾平凹等人的散文作品,其文字背后都有着一般人难以企及的学养沁色,他们在散文创作之外,都有着非同凡俗的第二重身份,或是诗人,或是学者,或是收藏家,不管是作品选题,还是文章意境,下笔则烟飞云动,落纸则鸾回凤惊,都有着独到的审美意趣。他们的学养,让他们的散文作品有了更大的附加值——文化的沁色与包浆。叔本华说:“作品是心灵的精华。”只有伟大的人格,才有伟大的风格。沁色生动,自然包浆不俗。文字有包浆,这包浆跟年龄和阅历有
辽海散文 2016年1期2016-11-26
- 读董桥追寻启功所感
诸葛凹读董桥追寻启功所感诸葛凹文人做事很自然地流露出书墨之气。不久前,次公先生为自己的收藏开了一个公众微信号,取名“旧王孙”,引得圈内啧啧称道,一个简单的文化符号,竟能让人思绪古今,未能相识相知,也变得厚重起来。今日又读董桥。一篇《敬悼启功先生》先前已经读过,可是再读起来,还是那样有味道,因为里面透着一股墨香。怀念文人,当剔去那些世俗琐事的记忆,直奔主题,从那笔下的字和画里面“隐藏着一份清贵的慎独”开始,看到“深山里的古寺那样孤傲那样微茫”,“那股袭人的清
辽海散文 2016年9期2016-11-25
- 鲁迅这座山
有代表性的人物是董桥。董桥“欣赏”的鲁迅,是与众不同的。他的《甲寅日记一叶》一文提到鲁迅:“午后进城,寄信数通,搭巴士赴伦大亚非图书馆还书。上二楼翻中文书,见《鲁迅日记》三大函,织锦函套,每册线装布面。……此书只印一千零五十部,……恐目前私人虽出重金亦不可得也。”(《董桥文录》,四川文艺出版社)他借出了《鲁迅日记》第一函,翻了翻,感叹曰:“全套日记以毛笔书写,字迹秀雅得体,加之宣纸印上乌丝栏,更显古意盎然。”董桥毕竟和鲁迅不一样,鲁迅从“采菊东篱下”的陶渊
粤海风 2016年2期2016-05-16
- 炉边夜话
看什么?枕边一本董桥的《记得》,翻着翻着,就有了“老”的味道。须作一生拼,尽君今日欢,想起了晏小山《鹧鸪天》里“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的句子,那该是怎样的一种青春正年少啊!十七八岁的某年春天,在故乡的小镇读高三,却没来由地喜欢上了教地理的女老师。窗外鹧鸪声声,窗内是女老师披肩长发湿漉漉的甜甜的若有若无的气息,我会故意地找一些现在看来很是弱智的问题问她。她俯下身子,说话像柔柔的风吹在脖子上,甜甜的长发时而如瀑布浇得我满头的慌乱,时而如小草挠得我忍不
新青年 2016年2期2016-02-17
- 炉边夜话
看什么?枕边一本董桥的《记得》,翻着翻着,就有了“老”的味道。须作一生拼,尽君今日欢,想起了晏小山《鹧鸪天》里“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的句子,那该是怎样的一种青春正年少啊!十七八岁的某年春天,在故乡的小镇读高三,却没来由地喜欢上了教地理的女老师。窗外鹧鸪声声,窗内是女老师披肩长发湿漉漉的甜甜的若有若无的气息,我会故意地找一些现在看来很是弱智的问题问她。她俯下身子,说话像柔柔的风吹在脖子上,甜甜的长发时而如瀑布浇得我满头的慌乱,时而如小草挠得我忍不
新青年 2016年2期2016-02-17
- 简单
董桥齐白石到老还忘不了童年在河边钓鱼虾的情景,晚年给于非闇画的《钓虾图》上题了一段忆旧的话,说他五六岁时在老屋星塘岸戏耍,浅水中见到大虾而不可得,拿了粗麻线系上棉絮为饵沉入水中,虾足钳饵,线一拉上来,虾也跟着出水了,比钓鱼更有趣:“儿时乐事老堪夸,衰老耻知煤米价。怜君著述钓鱼趣,何若阿芝絮钓虾。”晚年的齐白石一边耻知煤米之价,一边画出贵虾之图,恋旧的意兴更比常人复杂得多。有座古庙里有一位炜师傅当年常对我说:“想得简单、活得简单才会长肉。”可惜,追求人生简单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15年5期2015-05-30
- 纸香墨润
张充和、流沙河、董桥、许渊冲等文化界巨匠的手笔。于读者而言,能够亲眼看到喜爱及钦慕的作者、译者、诗人等人的亲笔,无疑是“见字如晤”,令人雀跃不已、期待不已。杨绛:“稳步前进”(图1 )很多人都知道杨绛是著名学者钱钟书的夫人,但可能不太了解的是,杨绛先生不仅是作家,也是一名剧作家、翻译家。她在九十多岁高龄时仍旧笔耕不辍,写下《我们仨》《走到人生边上》等随笔,并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译著《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流沙河:“但愿二十年后,仍是一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15年8期2015-05-30
- 影像时代的智者言说——董桥散文新论
10663)喜欢董桥的人,都知道他的散文具有怀旧思古、隽永渊博的特点。对于这些特点,学界曾从不同层面展开了探讨,代表性看法主要有:一从文体创作看,认为他写作态度严谨,爱“琢句而雕章”,把“散文簪成了一束瓶花”[1];二是从文化传承角度,赞扬他的文化根基深厚,是延续了“周作人以降,就有注重文化关怀的‘学者散文’一路”的学问家[2]。然而,这些观点都是从大陆母体文化尤其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化散文”热的背景来分析的,却忽略了香港的区域文化语境的影响,于是,
惠州学院学报 2015年5期2015-04-10
- 献给母亲
董桥杨振宁1964年入了美籍之后还耿耿于怀,怕他父亲到死不会原谅他抛乡弃国之罪。入美籍的决定是经过几番迟疑的;他曾说过美国华侨的血泪史:“1960年代初的一个晚上,我从纽约市搭火车经派索格到布鲁克海文。摇摇晃晃的车厢几乎是空的。我后面坐着一位老人,我跟他聊起来。他生在浙江,在美国住了50年了,替人洗衣服、洗碗。他没结过婚,一向孤零零住一间房间。我看着他蹒跚穿过车厢里灯光暗淡的通道在湾滨站下车,年老背驼,颤巍巍的,我心中悲愤交集。”1961年,杨振宁着手办理
中外文摘 2014年13期2015-01-05
- 英华沉浮,字斟句酌
——董桥贯通中西的文字观
,字斟句酌 ——董桥贯通中西的文字观张涟(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四川 成都 611844)董桥散文雅致闲适,以学贯中西、表达文化乡愁主题著称。而董桥行文最重要的特色是用字斟酌,上承古风,另接西洋文化的补养。他对文字的谨慎使用不仅体现在中英文的著作与翻译当中。董桥;文字;字斟句酌文字之于文章的重要,刘勰早在1500年前的就有了精辟的阐述:“夫人之立文,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痴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芙,字不妄也。振本而末从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4年11期2014-11-22
- 改不了老毛病
闻,说是香港作家董桥宣布封笔。但转眼就又看见有人辟谣,说人家只是从某报社长的位置上退休而已,并没提过“封笔”二字。我读董桥并不多,但恰巧不久前刚刚读完一套六册的《英华沉浮录》。几百篇文章,主要谈的就是如何修炼文字,从遣词造句的基本功到撰文写作的大道理。很多篇目,是在香港的报章乃至政府公文里挑拣些病句白字,拿来剖析评点,有时还给出经他订正修改后的版本。前些天遇到编剧史航兄,他问我最近在读什么书,我说在读这一套。他说:哦,这是董桥一个人的《咬文嚼字》。我挺喜欢
南都周刊 2014年16期2014-10-22
- 听过阳春白雪,再看下里巴人
丫头董桥文风古雅,字斟句酌精妙细腻。写挚友,写古董,写书画,写收藏。镇纸、印章、花锦、词笺、砚台、折扇,随便拿来,就是民国遗风,精致脱俗。字字有如精灵仙子,轻盈灵动。记录文人雅事,藏寶趣事,一件件乐在其中,不厌其烦,让人心生向往。初始,看到《你一定要读董桥》等文章时,有一种排斥和反感,总忍着不读。之后又看到《你一定要少读董桥》的时候好奇心才被勾出来,想一睹为快,看看到底是什么人写的什么文字让有些人爱到痴迷,有些人恨到入骨。《一纸平安》是董桥七十岁之后所写文
文苑·经典美文 2014年10期2014-10-17
- 回去,是为了过去
董桥胡适第一次从美国回国,一到故乡,母亲就对他说:“你种的毛竹现在已经成林了,你去菜园看看。”胡适说:“妈,我没有种过竹,菜园里哪有我种的竹?”母亲说:“你去看。”胡适进了菜园一看,果然长满了毛竹,总有成千根了。母亲后来告诉他,在他十二三岁的时候,有一天傍晚,房族里的春富叔用棒柱挑着一大捆竹子走过,他看见胡适站在路旁,便递了一根竹给他,说是给他做烟管。胡适拿了竹子回家对母亲说:“春富叔给我做烟管,我又不会吸烟,把它种在花坛里吧。”漫漫十多年,那根竹子在花坛
视野 2014年19期2014-09-29
- 文坛百忆 最忆是董桥
张传伦第一次拜访董桥,先生礼贤下士,接我的车停在香港半山公馆的楼下,先生迎上来问“是传伦吗”?字正腔圆的普通话亲切而熟悉,此前未识先生面先闻先生言,通过多次电话,先生的声音奇特之处在于无一丝港台人说国语的口音,浑厚而清亮,好像隔着听筒说话的是年轻人,后来我问过“先生普通话何以说得这么标准”,原来董先生年轻时在英国广播电台工作过,“是英国人请北京人教的普通话”。董先生给我的第一眼印象是恂恂儒者,身材之峭健,令我油然想起一句古诗“冗繁削尽留清瘦”,但决非寻常书
四川文学 2014年31期2014-08-15
- 活得简单
董桥齐白石到老还忘不了童年在河边钓鱼虾的情景,晚年给于非闇画的《钓虾图》上题了一段忆旧的话,说他五六岁时在老屋星塘岸戏耍,浅水中见到大虾而不可得,拿了粗麻线系上棉絮为饵沉入水中,虾足钳饵,线一拉上来,虾也跟着出水了,比钓鱼更有趣:“儿时乐事老堪夸,衰老耻知煤米价。怜君著述钓鱼趣,何若阿芝絮钓虾。”晚年的齐白石一边耻知煤米之价,一边画出贵虾之图,恋旧的意兴更比常人复杂得多。有座古庙里有一位炜师傅当年常对我说:“想得简单、活得简单才会长肉。”可惜,追求人生简单
读者 2014年15期2014-07-09
- 从董桥到刘绍铭
郁我有个朋友是个董桥迷。凡是董桥的书都要收一本,不论是港台版,还是简体版,也不管这些版本中有多少重复的。我对董桥说不上迷恋,只是觉得此公的文章几乎每篇都是同样的面孔,看多了就乏味和无聊。我一直说不上来,为什么不喜欢董桥。直到有天读毛姆分析斯威夫特的文章,说他没有华丽的语段,没有绝妙的措辞变化,或是夸张的形象,但是却自然、谨慎而直率,“他句子中的力量和平衡源于他高雅的品位”。但是毛姆话锋一转,提到了这种看似没有任何瑕疵的写作的缺陷,在我看来,接下来的文字形容
新民周刊 2014年18期2014-05-20
- 回去,是为了过去
董桥胡适第一次从美国回国,一到故乡,母亲就对他说:“你种的毛竹现在已经成林了。你去菜园看看。”胡适说:“妈,我没有种过竹,菜园里哪有我种的竹?”母亲说:“你去看。”胡适进了菜园一看,果然长满了毛竹,总有成千根了。母亲后来告诉他,在他十二三岁的时候,有一天傍晚,房族里的春富叔用棒柱挑着一大捆竹子走过,他看见胡适站在路旁,便递了一根竹给他,说是给他做烟管。胡适拿了竹子回家对母亲说:“春富叔给我做烟管,我又不会吸烟,把它种在花坛里吧。”漫漫十多年,那根竹子在花坛
读者 2014年7期2014-05-14
- 语丝
董桥谈“爱书”人对书真的会有感情,跟男人和女人的关系有点像。字典之类的参考书是妻子,常在身边为宜,但是翻了一辈子未必可以烂熟。诗词小说只当是可以迷死人的艳遇,事后追忆起来总是甜的。至于政治评论、时事杂文等集子,都是现买现卖,不外是青楼里的姑娘,亲热一下也就完了,明天再看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谈写作写作如练琴,非日日苦练数小时不足以言“基本功夫”。无基本功夫者,虽情感如水龙头一扭而泻,究无水桶盛水,徒然湿洒洒一地水渍耳。
读者 2013年4期2013-12-25
- 语言交流中的尴尬
复粲然。香港作家董桥也说过一个故事——记得在古早的小镇岁月,声音响得像锣鼓的唐三姨常来串门子。一天,城里来的文明先生跟大家一起围着三姨聊天,三姨噼里啪啦大谈三姨丈当民兵的英雄往事。文明先生听得过瘾,脱口问道:“三爷现在该七八十了吧?”三姨盯了他一眼说:“早翘辫子啦!”文明先生的脸一下子红得像米缸上贴的红纸:“对不起。”他嗫嚅着说。三姨侧一侧耳朵问道:“你说什么?对不起?莫非我男人是你干掉的?真新鲜!”生活经历相异,教育程度参差,文化背景不同,人们语言交流、
读者 2013年3期2013-12-25
- 文人的风度
深觉不安。香港的董桥是个醉心于“旧时月色”的民国遗少,以收藏为乐事。在众多现当代的书画家中,他特别钟情张充和,大概是钦羡老太太的字好、词好、人更好之故吧,撰《张家的三姐和四妹》以颂。董桥知笔者和张充和有所过从,曾托我若市面上有张充和的书法出让,代为物色。2004年秋,张充和回国内办书画展,我专程到苏州张家旧宅拜谒,奉上董桥写她姐妹的旧文。张充和很高兴,在她的书画展小册页上题词赠董桥,让我转之。董桥收到后在《通识是闲人的境界》中专事提及。是年11月17日,我
读者 2013年22期2013-12-21
- 精明的董桥真会“抄”
546300)董桥何许人也?笔者孤陋寡闻,了解不多,查资料才算知晓,董桥乃香港散文家,原籍福建晋江,生于一九四二年,曾任《读者文摘》中文版总编,现任《苹果日报》社长。同时了解到,海外的柳苏先生强烈要求读者“你一定要看董桥”,大陆的陈子善先生也辛辛苦苦为董桥忙活,出了一本《你一定要看董桥》的评论集,统一各路评论者的步伐,众人齐感叹华人堆出了一位“盖世奇才”,溢美之词无以复加。据评论称,董桥是一位风靡港台而为大陆所熟悉的散文家。笔者真是庸才,对这样的名人居然
文教资料 2013年30期2013-08-15
- 董桥和他冷艳高雅清贵有钱的朋友们
榄香》,应该叫《董桥和他高雅清贵的朋友们》。书一共9.2万字,242页,34个短篇小说。先来看看这些故事里的女主人公: 《啸月轩》,小萱,“是弹琴画画的闺秀”;《一翦梅》,小梅,“那么娴静那么标致,真是稀世的旧时代闺秀”;《念奴娇》,秀姨,是“那一代老民国大家闺秀”;《无语》,云姑是个“老派闺秀”,“一幅微微惹尘的淡彩仕女图”;《二小姐》,二小姐,“毛笔小楷整齐、清逸,到底是老民国闺秀”,“像章回小说里写的女子……连举止都像刚从庭院里月亮门走出来那么悠闲”
博客天下 2013年1期2013-05-20
- 董桥谈字
张瑞田胡洪侠编《董桥七十》,即刻买来,尽管其中的文章读过了一部分,但不妨碍重读。董桥文章有重读的价值。《董桥七十》中有《七十长笺》,是董桥的自序,是新文,一如旧文,记人言事,情理相应,字响调圆。该文有一段文字言及书法,不佞细细瞧来,发现诗意融融的文字,没有切中字学肯綮,慵慵懒懒的絮叨,把市井轶事,当成真相,看着,总觉是看一段废话。提及刘墉的书法,董桥拿一个小故事说事:刘石庵和翁方纲都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翁方纲极认真地模仿古人。刘石庵则正好相反,不仅苦练,还
山花 2013年7期2013-04-18
- 董桥语录选编
董桥话中年——中年最是尴尬。只会感慨不会感动的年龄;只有哀愁没有愤怒的年龄。中年是吻女人额头不是吻女人嘴唇的年龄;是用浓咖啡服食胃药的年龄。中年是下午茶:忘了童年的早餐吃的是稀饭还是馒头;青年的午餐那些冰糖元蹄葱爆羊肉都还没有消化掉;老年的晚餐会是清蒸石斑还是红烧豆腐也没主意;至于八十岁以后的宵夜就更渺茫;一方饼干?一杯牛奶?总之这顿下午茶是搅一杯往事、切一块乡愁、榨几滴希望的下午。——《中年是下午茶》谈“爱书”——人对书真的会有感情,跟男人和女人的关系有
中外文摘 2013年3期2013-03-11
- 人间冷了,人情还是温的好
江一支笔”的作家董桥,是一位才学横溢、个性率真的文人,以其独特的小品文立足于海峡两岸文坛。笔者在董桥散文中看到的正是温润的君子之风,高雅的名士品味,这正是中国自古以来文人传统的一处倒影,也是文化传承的一点星光。在21世纪的今天,笔者认为大家更应该阅读董桥,因为像他这样的世俗中的名士,已经越来越少。“物以稀为贵”,董桥的散文会是当代文学的一盏明灯,一个日渐远去,却也日渐明亮的文化象征。关键词:董桥;文人小品;魏晋名士风;怀旧[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
青年文学家 2012年13期2012-08-30
- 旧燕雨中来
学高三(28)班董桥先生雅好古玩、旧书,出的集子也极尽古雅,是可以放在案头时时把玩的。老先生自己打趣说:“都计算机时代了,纸本书店迟早关门,害得我每年出文集总抱着做一本是一本的心情,总想装帧得考究一些,好让几十年后的知识人像收藏古董似的珍藏之。”他出的集子总比寻常的书要略小些。我手上有布面和皮面两种,布面绉出的细密的纹理,显得拙朴而有质感,配上白色的腰封,更显出一种色彩的美;皮面精巧而雅致,书名是淡金色的,封皮近于剔红——简直让我有了一种那本册子也是明清文
新高考·高一语文 2012年5期2012-05-11
- 诗意的感性与学识的知性——读董桥的《云姑》
院讲师。柳苏推崇董桥的散文,誉之为“你一定要读董桥”,而冯唐则称“你一定要少读董桥”。泾渭分明的观点,说明董桥确实已经形成成熟的风格。笔者认为,董桥的散文常常是感性与知性合一的上品,正如董桥自己所言:“散文须学、须识、须情,合之乃得A1fred North whitehead,所谓‘深远如哲学之天地,高华如艺术之境界’。”《云姑》既是一篇既有诗意的感性,又有学识的知性的怀人佳作。一、诗意的感性1.诗化感觉的自然景物“那年暑假多雨。我卧房外石阶边那株石榴树长
名作欣赏 2011年27期2011-08-15
- 作家题赠本纪事
门鼓浪屿有关吧。董桥:《这一代的事》(圆神)、《从前》、《小风景》、《白描》、《记忆的脚注》、《甲申年纪事》、《故事》(牛津);台湾远流版《天气是文字的颜色》等六册。《明报月刊》在我来港不久就爱读,曾到旧书摊搜集了不少往日的旧刊。胡菊人与董桥任主编时,几乎期期都买来读。后来因搬家全丢弃去,现在仍觉可惜。认识董桥是任明报出版社经理的哈公介绍的。一次他问我有没有稿,他可介绍给《明月》,正好我有篇写金石家吴颐人的稿,径去写字楼找他,他即介绍我给董桥,那篇稿也刊发
博览群书 2009年6期2009-07-04
- 董桥:香港文化要反省与回顾
身份,一路走来,董桥已然成为香港文化的一个标杆性人物——香港文化中的中西合璧、传统与现代兼备的特质在他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表达。在访谈中,董桥以一个文化守望者的姿态,对包括香港在内的两岸三地自上世纪80年代的文化流变进行了精辟的解画,既有对传统中国文化味道式微的些许失落与无奈,也有对多元文化成长可能性的乐观期许;既对港人国语水平的提高满心欢喜,又对其英文水平的下降感到忧心;在豁达看待香港文化尴尬转型的同时,又对大陆的“大文化”形态和读经读史热提出清醒的认知。在
中国新闻周刊 2007年23期2007-05-14
- 百年的情结
许春华文化人董桥的《这一代的事》实际上抒发的是百年的情结——由“康梁遗墨和胡适文存”推开“近代史的一条门缝”以后,一直萦绕在中国文化人心头的百年情结。这一个百年情结,就是那永远不散的浓烈乡愁。而这一团团乡愁,又弥漫着人们对中国文化的无尽追怀。董桥说:“不会怀旧的社会注定沉闷、堕落。没有文化乡愁的心井注定是一口枯井。”董桥,曾在“旧书铺古玩店很多的长巷短街”沐浴过像“英国人的散文小品”一样隽永优雅的伦敦风情,然而,当他一回到台北,便马上感觉到,“台北是中国文
读书 1993年7期1993-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