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化
- 中国粮食主产区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
步加剧了耕地“非粮化”。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遏制耕地“非粮化”成为政府、学界与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2020 年11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明确提出:“采取有力举措防止耕地‘非粮化’,切实稳定粮食生产,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的生命线。”相关研究表明,中国耕地“非粮化”水平整体上随时间推进波动上升,其严重态势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递增[1]。而学界对影响“非粮化”水平的因素分析表明:农户自身因素中的性别、年龄[2]、收入水平及
乡村科技 2023年18期2023-12-06
- 耕地“非粮化”空间格局分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分析
部分地区耕地“非粮化”现象仍十分严重,2016—2019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共下降3.17×106 hm2。2020 年 11 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指出要充分认识防止耕地“非粮化”的紧迫性,不能单纯以经济效益决定耕地用途,须将耕地资源优先用于粮食生产。早些年国家放松农业生产结构管制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耕地“非粮化”现象,必须严格把控耕地利用方式,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防止耕地“非粮化”。目前,耕地“非粮化”研究大致
现代农业研究 2023年10期2023-12-02
- 不同类型耕地流转去向对耕地非粮化的影响
,加速了耕地“非粮化”,一定程度上威胁到国家粮食安全[3]。因此,有必要深刻认识和理解不同类型耕地流转去向对耕地“非粮化”的影响,从而为稳定粮食生产、规范农地流转、遏制耕地“非粮化”提供科学基础。关于农地流转与农地“非粮化”之间关系的研究较为丰富。从研究内容来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流转耕地上“非粮化”种植行为的研究,另一类是对农地流转是否导致“非粮化”的研究。易小燕等针对农户转入耕地的“非粮化”种植行为与种植规模开展研究,发现转入耕地的非粮化率显著高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23年9期2023-10-08
- 湖南省耕地“非粮化”影响因素分析
矛盾日益显著,非粮化问题突出。2019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了970万hm2,对我国的粮食安全、生态保护以及社会稳定产生了威胁[1]。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意见》中表明要充分认识到在粮食生产过程中防范“非粮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优先保障粮食生产。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指出要保障粮食供给,防止耕地非粮化。1 文献综述近年来,许多学者对我国耕地“非粮化”的现状、成因、外部效应以及治理对策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耕地“
安徽农业科学 2023年17期2023-09-19
- “非粮化”管控下耕地利用优先序与调整分区研究
战,称为耕地“非粮化”现象。耕地的“非粮化”行为是指一般情况下耕地不再种植粮食作物,而是进行一些蔬菜瓜果、药材花卉等经济作物的生产乃至种植绿化林草或者发展畜牧水产养殖等行为,其根本动因在于经济利益,事实上无论是农民放弃粮食种植还是工商资本下乡逐利都严重威胁我国的粮食安全。然而,随着居民生活消费结构和水平的提升,各地区资源禀赋条件不尽相同,对待现阶段“非粮化”现象不能搞“一刀切”,即全面禁止耕地“非粮化”耕种,要正确认识到耕地“非粮化”产生的必然性,辩证看待
安徽农业科学 2023年17期2023-09-19
- 耕地保护视角下中国耕地“非粮化”研究文献综述
断发展,耕地“非粮化”倾向愈发明显。通过实地调查并结合统计数据,初步判断目前我国耕地“非粮化”率约为27%[3],耕地过度向“非粮化”方向发展同样会在一定程度上危及我国的耕地保护。在经济社会层面上,随着土壤地质的破坏和适宜耕种土地数量的减少,耕地资源质量不断退化,耕地后备资源匮乏与开发复垦难度加大,种种现实因素严重影响我国的耕地保护。而在生态层面上,随着“非粮化”程度不断加深,越来越多优质耕地变为生态脆弱耕地,耕作层变浅甚至土壤盐渍化程度加重;加之农药、化
南方农业 2023年11期2023-09-17
- 粮食主销区耕地非粮化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及区域差异
——以广东省为例
,耕地利用中的非粮化现象逐渐凸显并日趋严重。特别是在当前大豆、玉米等粮食作物仍存在较大缺口的背景下,耕地非粮化无序扩张势必会影响粮食生产的长期稳定[1]。非粮化导致耕地资源约束日益趋紧,以要素驱动的传统粮食产出增长方式受到制约,提高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成为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目标的有效途径。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是在既定要素投入下决策单元实际粮食产出与既定生产所需要素投入实现最优配置时的最优产出的比值[2],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反映。已有研究对粮食生产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23年8期2023-07-15
- 南方丘陵山区耕地“非粮化”特征及其形势与对策探究
——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
注意到了耕地“非粮化”“撂荒化”“边际化”“非食物化”等现象的发生,并提出如今耕地保护已转入了“新四化”控制阶段[4-5]。事实上,如果任由这些问题发展,将对耕地粮食生产造成很大的冲击,甚至危及国家粮食安全[5]。因此,国务院办公厅在2020 年发布了《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明确强调要采取有力举措防止耕地“非粮化”,确保粮食生产。之后,自然资源部也多次强调要严格进行耕地“非粮化”管控,并积极推进部署相关工作[6]。一般认为,耕地“非粮
南方农机 2023年11期2023-05-17
- 长江三角洲区域非粮化时空特征分析
定海神针”。“非粮化”是指第一产业从业者因自然因素、市场环境、政策调节等,在原为种植粮食的土地上种植经济作物或者改变土地利用形式等不再种植粮食作物的倾向与趋势。经孔祥斌[3]的初步调查与研判,我国的非粮化问题严重且地区之间差异较大。全国耕地“非粮化”率为27%,“非粮化”率最低的地区为华北地区,约为10%,最高的地区是西南地区,约为46%。种植粮食作物经济效益低、工商资本下乡、专业化作物种植区的形成、地方政府对耕地政策的片面理解等皆对非粮化进程产生影响。在
浙江农业科学 2023年3期2023-03-11
- 浙江省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典型模式及分类治理研究
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中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进入了新阶段。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并非朝夕之间形成的,与多年来经济的推动、政策的引导、人口的扩张、就业结构的改变等多项因素密切相关。浙江省作为中国耕地资源最为紧缺和社会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由于比较收益造成的耕地“非农化”“非粮化”行为对粮食种植空间的挤占更加激烈,加之浙江省一直致力于特色化专业化的农业结构调整,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的治理更为复杂。土地利用变化是人类活动与自然
浙江国土资源 2023年1期2023-02-21
- 关于防止“非粮化”政策演变、问题及建议的思考
——基于政策文本的分析
度,坚决遏制“非粮化”,守住耕地红线,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本要求。耕地“非粮化”通常指在耕地上种植蔬菜、水果、花卉等经济作物的行为[1],也有学者认为“非粮化”泛指耕地没有用于种植粮食作物的行为,主要表现为耕地撂荒闲置、粮食生产用地上种植经济作物,以及产业融合发展减少粮食播种面积等[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近年来耕地“非粮化”问题受到重点关注,为此国家先后多次出台防止耕地“非粮化”的相关政策。如何遏制耕地“非粮化”也是学者们的研究热点。目前国内学术界从农民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23年1期2023-02-14
- 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国办发〔2020〕44号)(以下简称《意见》)发布后,各地针对本地“非粮化”问题实际,因地制宜出台了具体实施方案,耕地“非粮化”排查整治行动正在如期扎实推进。1 “非粮化”和“非农化”对耕地的影响1.1 非粮化、非农化对生产力的影响可逆性:为研究耕地流转后不同使用方式对粮食安全的不同影响,可借助可逆性这个概念。可逆性是指耕地的使用方式发生变化后,重新恢复到适宜种粮的土壤状态的难易程度,可借助恢复成本来进行观察,花
新农业 2022年24期2023-01-30
- 广西石漠化地区耕地“非粮化”特征刻画及归因识别
等因素推动耕地非粮化带来的粮食生产力隐形损失则更为突出。“非粮化”体现为由粮食作物生产调整为经济作物种植,是基于农业内部比较收益而主动进行的生产结构调整。在理想情况下,耕地“非粮化”是追求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相统一的理性选择,而过度“非粮化”则是资本逐利性内生推动的结果。为此,科学认知“非粮化”的正负外部性,深入剖析“非粮化”的形成机理对于新时期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国内学者对耕地“非粮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非粮化”形成机制研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23年1期2023-01-14
- 防止耕地“非粮化”的法律规制研究
1 引言耕地“非粮化”问题一直受到国家的广泛关注,鉴于其对粮食供求可能产生的强烈影响以及对我国粮食安全产生的潜在威胁,如何制止耕地“非粮化”成为理论界持续讨论的学术和实践话题。耕地“非粮化”是指将耕地用于种植非粮食作物的行为。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指出,“应当认识到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重要性紧迫性,坚决防止耕地非粮化倾向”,并将耕地“非粮化”的突出表现归纳为“部分地方将农业减压片面理解为压减粮食生产”
中国土地科学 2022年7期2023-01-11
- 发达省份粮食主产地“非粮化”治理逻辑与路径
——以台州市杜桥镇为例
素影响,耕地“非粮化”问题日益突出。据测算,2018年我国耕地“非粮化”面积已达到5447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32.29%[3]。严重的耕地“非粮化”问题直接导致我国的粮食种植面积大幅下降,仅2019年粮食种植面积就减少了97万公顷[3]。耕地“非粮化”不仅会挤压粮食生产空间,还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耕作层损失、耕地质量下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4-5]。面对国际粮食进出口市场的波动和不确定性,我国只有落实确保国内“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才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22年12期2023-01-06
- 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政策环境下丘陵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了《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国办发〔2020〕44号)文件,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决策部署,是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的生命线的具体举措,对遏制和纠正部分地区耕地“非粮化”倾向起到了“定海神针”之功。一段时间以来,特色农业发展为推进现代农业进程、促进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起到有效支撑作用。但在特色农业发展中,出现了部分镇、村耕地“非粮化”现象。出现了以发展稻渔种养为名实施净水养殖,高占比开沟养殖,有的甚至挖塘养殖。一些业主大规模
四川农业科技 2022年10期2022-12-26
- 耕地“非粮化”领域政府部门职责明晰化研究
定问题,耕地“非粮化”便是其中之一。耕地“非粮化”是指耕地利用方式由种植粮食作物调整为种植经济作物,发展林果、畜禽等生产活动的过程[1]。当前学界对于耕地“非粮化”的研究较多,既有从粮食安全理论视角[2]、农地资本化理论视角[3]和农业供给侧改革理论视角[4]对我国耕地“非粮化”问题进行解读;也有研究耕地“非粮化”导致的具体问题,包括耕地用途严格管制下土地流转所导致耕地“非粮化”[5]、基于政府和农业经营主体利益动机差异所导致的影响土地生产率和粮食安全程度
中国土地科学 2022年10期2022-12-09
- 综合适宜性与迫切性的非粮化耕地整治分区方法
宜性与迫切性的非粮化耕地整治分区方法杨绪红1,金晓斌1※,盛修深2,范 渊3,贾培宏4,周寅康1(1.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南京 210023;2. 海口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海口 570102;3.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 100044;4. 海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海口 570228)非粮化耕地治理是实现田块复耕复种的重要措施。科学确定非粮化耕地整治的优先次序及分区对提高非粮化耕地复耕复种治理工程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
农业工程学报 2022年15期2022-11-13
- 中国耕地食物生产变迁及“非粮化”影响评估
近年来,耕地“非粮化”现象引起了国家的担忧,“非粮化”监管政策越来越严[3-4]。学界对于“非粮化”问题进行了广泛探讨。不少学者认为需要科学认识“非粮化”现象,有序推进“非粮化”治理[5-7],防止“一刀切”。不容置否,中国居民的膳食结构正随着经济发展发生明显变化,不再以单纯的粮食来获取能量,对蔬、果、油、糖、肉、奶、蛋等食物的需求越来越大[8-9]。其他食物供给充裕,粮食安全更有保障[10-11],这是一种大食物安全观。当前,对耕地“非粮化”的关注需要回
中国土地科学 2022年9期2022-11-05
- 快速城镇化地区的耕地非粮化特征及其机理
为[3]。过度非粮化行为不仅改变了耕地种植结构,还威胁到国家粮食安全,进一步激化粮食供需矛盾,特别是在全球疫情冲击与单边保护主义双重压力形势的背景下这种供需矛盾愈显突出。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要求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切实把握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4]。国内学界相继对耕地非粮化现象、问题和成因做科学解读[5-6],同时,湖北[7]、浙江[8]和河南[9]等地方政府就防止与精细化治理耕地非粮化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22年10期2022-11-02
- 我国耕地“非粮化”发展态势与对策研究
部分地区耕地“非粮化”趋势明显,不利于我国粮食安全。耕地“非粮化”可以理解为农户将原本用于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转为种植经济作物或其他非粮作物[1]。国家高度重视耕地“非粮化”问题,国务院和相关部委均要求各地充分认识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重要性、紧迫性,采取有力举措防止耕地“非粮化”,切实稳定粮食生产,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的生命线。由此可见,深入研究我国耕地“非粮化”发展态势及原因,提出相应的防控对策,是当下亟须解决的问题。1 我国耕地“非粮化”发
自然资源情报 2022年8期2022-10-19
- 全国耕地“非粮化”时空格局分析
地“非农化”“非粮化”“边际化”现象背景下,我国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压力持续加大,“粮食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观受到一定挑战。为保障国家粮食供给,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控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的政策,要求严格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文章通过研究试图掌握多年来全国耕地“非粮化”利用演化阶段、区域差异、影响因素及防控措施的潜在影响,可以为优化相关政策提供参考。2002年中国加大支农惠农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2期2022-10-11
- 青岛市工商资本租用耕地“非粮化”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
现了租用耕地“非粮化”的行为,且有蔓延趋势。“非粮化”问题对我国粮食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甚至威胁到了我国的经济安全,加之自2019年末暴发新冠疫情以来,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粮食安全问题备受关注[2],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租用耕地“非粮化”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国内外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耕地“非粮化”进行了研究,多从农户角度、家庭农场角度对耕地“非粮化”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国内学者也意识到工商资本租用耕地“非粮化”问题,但鲜有国内研究人员对
江西农业学报 2022年7期2022-10-09
- 种植结构非粮化对农田氮磷流失负荷的影响
构调整过程中,非粮化现象在一些地方呈现蔓延趋势,成为威胁粮食安全保障的新问题。虽然,非粮化体现了农户追求经济利益的自发需求和农业种植结构多元化调整的合理需要,但我国粮食供求总体上仍处于紧平衡状况,结构性紧缺矛盾和应对突发灾害的风险越来越突出。非粮化导致用于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尤其是优质耕地数量锐减。作物生产管理方式,及土地利用布局和结构的改变,必然会引起耕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应发生变化,势必影响到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在此背景下,中央政府于2020年连续发布《
浙江农业学报 2022年9期2022-10-08
- 遥感动态监测耕地“非粮化”应用研究
叶果树等耕地“非粮化”行为,造成耕地耕作层破坏、耕作层损伤、土壤结构破坏等不同程度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和用途管制,严格控制耕地转为林地、园地等其他类型农用地,采取有力举措防止耕地“非粮化”,切实稳定粮食生产,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的生命线[1-2]。遥感影像监测对于耕地资源变化监测来说是一种较好的监测手段,可直观反映耕地变化范围、面积和信息。我国自2010年开启高分
南方农机 2022年18期2022-09-20
- 非粮化对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门槛效应研究*
部分地区的耕地非粮化现象愈发凸显,那么耕地非粮化对农业绿色生产是否造成影响?影响“度”如何?不同区域有无差异?文章以粮食生产为例,实证探究非粮化对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GTFP)较传统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来讲,可以有效地兼顾资源与环境约束,反映粮食生产的真实效率。对比以往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关文献可以发现[2-7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2年7期2022-09-14
- 四川省耕地“非粮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的深化,耕地“非粮化”现象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2-3],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和粮食主产区,耕地“非粮化”倾向越明显,且呈加快之势[4],在空间上呈现自东向西递增的梯级分布态势[5].耕地“非粮化”是指土地经营者将耕地用于非粮食种植的农业生产行为[6],虽然促进了产业融合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7],但给国家粮食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8-9],引起了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继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若干意见》中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8期2022-09-05
- 粮食主产区耕地非粮化空间格局分异及其成因
05hm2。“非粮化”导致的粮食生产力隐性损失已远大于“非农化”的显性损失,严重危害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与社会稳定[3]。如何妥善解决非粮化问题已成为政府与公众关注的焦点[4-6],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要求严格控制耕地转化为林地、园地等其他类型农用地。此外,近几年工商资本大量流向乡村也加速了耕地非粮化[7]。粮食安全是国家稳定与发展的基石,气候异常、疫情蔓延和粮食贸易封锁更加凸显遏制非粮化的重大意义。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2年4期2022-07-26
- 耕地“非粮化”特征识别
——以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为例
区表现出耕地“非粮化”的倾向。耕地“非粮化”现象并不仅仅与农业结构调整有关,还与该区域的自然条件、经济因素、社会发展因素等多方面因素有关[7-9]。若“非粮化”耕地长期处于无调控发展状态粮食安全必然会受到影响[10-11]。因此,掌握区域“非粮化”耕地的空间特征及其转化趋势显得尤为重要。学者们对于耕地“非粮化”现象高度关注,在耕地“非粮化”的空间分布、驱动因素以及优化调控等多方面展开大量研究。吴郁玲等阐明未来“非粮化”研究的重点方向是构建全方位、多角度认知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2022年3期2022-06-15
- 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落实粮食生产任务
1万亩、耕地“非粮化”整治1千余亩及撂荒地全面清零的任务,任务较为艰巨、形势较为严峻。要完成这一任务,还得做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我们要深刻把握中央和省委、市委“稳口粮、稳玉米、扩大豆、扩油料”的总体要求,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委、政府主体责任,全力以赴抓好任务分解、不折不扣作好安排落实,全力推动我区粮食安全生产和耕地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顺庆区新复乡复兴梨园农民专业合作社探索林下套种大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必须注重标本兼治,狠抓耕地保护建设。全面摸清撂荒地
农民文摘 2022年5期2022-06-01
- 村镇尺度下耕地“非粮化”影响因素分析*
——以江苏省溧阳市为例
部分地区耕地“非粮化”现象日益严重,而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和耕地保护也成为焦点问题。耕地“非粮化”是指土地经营者将经营耕地用于非粮食种植的农业生产行为[2]。适度的耕地“非粮化”有利于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推动三产融合发展、有效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助力乡村振兴;但过度的耕地“非粮化”势必会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在国务院下发的《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和用途管制[3]。防止过度耕地“非粮化”必须准确把握我国现阶段耕地“非粮
南方农机 2022年9期2022-05-05
- 耕地非粮化的系统认知与研究框架:从粮食安全到多维安全
,随着我国耕地非粮化现象日益突出,在自然和人文多重因素共同驱动下,耕地利用由粮食生产为主转变为多种农业经营方式并存,对国家粮食安全带来潜在风险[4]。国内学者多从粮食安全视角出发,重点探究社会经济因素对耕地非粮化的影响,在制度政策驱动下农户种植决策响应机制方面取得了丰富成果,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了防止耕地非粮化的相关政策研究[5-7]。国际学术界并无明确的耕地非粮化概念,相关研究侧重于经济作物的快速扩张对于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8-9],同时更
中国土地科学 2022年3期2022-04-25
-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模型的耕地“非粮化”影响因素研究
——以广西为例
的现象被称为“非粮化”。在此背景下,探讨广西耕地“非粮化”的影响因素,有助于遏制耕地“非粮化”现象,对确保中国口粮的绝对安全、严守耕地红线、保障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耕地“非粮化”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学者们从全国和省域层面研究了耕地“非粮化”,如陈浮等[1]从省域、市域2个尺度探索了耕地“非粮化”空间格局及分异特征,识别“非粮化”的影响因素和驱动机制;孟菲等[2]以全国31个省份(不含港、澳、台地区)为研究区域,探究了中国耕地“非粮化”的时空演
江西农业学报 2022年12期2022-03-14
- 中国耕地“非粮化”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耕地利用中的“非粮化”现象逐渐显现并日趋严重,挤压粮食生产并可能破坏耕地质量[3-4],为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带来严峻挑战。“非粮化”是耕地利用方式由种植粮食作物调整为种植经济作物,发展林果、畜禽和水产养殖业等其他生产活动的过程[5],仍然处于农业的范畴内,未改变土地的农用地属性,是农业生产主体基于农业内部比较收益的生产结构调整[6]。自“非粮化”现象出现以来,众多学者针对其特点、形成原因等进行了讨论,并提出对策建议[7-8]。对“非粮化”的刻画主要从农作物
中国土地科学 2022年1期2022-03-12
- 河南省耕地“非粮化”空间格局分异、成因及对策研究
突显遏制耕地“非粮化”势头意义重大。为确保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和口粮绝对安全,2020 年,国务院印发《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指出要坚决防止耕地“非粮化”倾向,严格控制耕地向园地、林地等其他类型农用地转化[3]。在此之前,地方政府基于调整农业结构以增加农民收入的出发点,对农户“非粮化”种植行为的态度相对模糊,在农地种植用途上给予农户较大的自由选择权[4]。然而,“非粮化”不仅给粮食供给平衡不断带来新挑战,一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随意改变耕地种
湖北农业科学 2022年23期2022-02-13
- 基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谈耕地“非粮化”工作
000)耕地“非粮化”要实现精准、可持续治理,摸清全国耕地“非粮化”现状家底很重要。开展全国耕地“非粮化”专项调查庞大复杂,耗时长、消耗资源多,在疫情大背景条件下实现十分困难。利用已有成果进行数据挖掘并采用卫星监测系统进行补充更新,能较好的实现这一目标。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以下简称“三调”)成果含有全国耕地“非粮化”现状信息,准确、详实、及时的调查出全国耕地种植现状基础数据、近十年全国耕地调整为其他农用地的基础数据、全国耕地中与生态保护有严重冲突的基础数据
辽宁自然资源 2022年5期2022-02-06
- 四川开展“空天地”一体化全覆盖耕地动态监测
”,严控耕地“非粮化”。四川将运用“空天地”一体化全覆盖耕地动态监测新机制,每两个月对全省耕地变化情况开展一次动态监测。四川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四川将重点针对新增建设用地、农村道路、设施农用地与临时用地导致的耕地“非农化”,以及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与耕地撂荒等导致的耕地“非粮化”情况,建立起卫星遥感“天上看”、视频监控“实时看”、田长负责“及时管”、耕地网格员“地上巡”、公众参与“随手拍”的“空天地”一体化全覆盖耕地动态监测新机制。据介绍,四川以
山西农经 2021年9期2021-12-16
-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
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要充分认识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重要性紧迫性。坚持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切实把握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坚持科学合理利用耕地资源,将有限的耕地资源优先用于粮食生产。主产区要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要保持应有的自给率。《意见》提出,要坚持问题导向,坚决防止耕地“非粮化”倾向。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发展粮食生产,特别
农民文摘 2021年1期2021-12-15
- 城中村、城郊村防止耕地“非农化”和“非粮化”的措施探讨
农化”,防止“非粮化”,坚守中国耕地红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1]。2 “非农化”和“非粮化”的概念和关系“非农化”指耕地未用来进行农业种植,将耕地进行非农业生产活动。在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中,耕地“非农化”的常见形式是将耕地用于国家、集体、企业建设开发和个人建房。“非粮化”指利用耕地做除了种植粮食之外的事务。除了建设开发和个人建房外,种树、挖塘、撂荒闲置等农业行为也是耕地“非粮化”的形式。可以看出,耕地的“非农化”和“非粮化”都是针对耕地使用途径提出的概念,
山西农经 2021年15期2021-12-14
- 乡村振兴视角下耕地“非粮化”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指出[1],要充分认识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科学合理利用耕地资源。耕地是稀缺资源,是粮食生产的基础,也是乡村振兴的基本要素,在经济发展中起着提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目前,很多土地资源在经济发展进程中遭到破坏,且部分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产业发展缓慢,农村经济发展乏力,同时使农村治理滞后。耕地使用与农村人口状况、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村社会有密切的联系,要想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破解农村发展困境,要抓住
山西农经 2021年14期2021-12-14
- 高标准农田“非粮化”问题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
主体亦多采用“非粮化”的耕地利用方式。耕地利用主体行为方式的长期变化势必会引发中国粮食供应的短缺与失衡,进而威胁国家的粮食安全、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乃至社会的稳定。为此,科学认知耕地“非粮化”现象,深入剖析耕地“非粮化”的原因并探讨其有效治理策略对确保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耕地“非粮化”研究必要性耕地“非粮化”是指本应用于种植粮食作物的土地不再用来种植粮食作物,而是种植其他经济效益高的经济作物,或改变耕地用途,把耕地转为观光用地、建设用地
品牌研究 2021年36期2021-11-28
- 浙江省耕地“非粮化”影响因素研究
来,我国耕地“非粮化”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如果不及时治理,将严重威胁我国粮食安全。特别是在如今国际贸易不稳定因素增多的情况下,我国粮食生产和消费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采取有效措施治理耕地“非粮化”已迫在眉睫。2015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若干意见》,提出耕地在流转过程中要避免“非粮化”、坚决禁止“非农化”。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再次强调坚决防止耕地“非粮化”倾向,稳定非
乡村科技 2021年18期2021-11-17
- 黄河沿岸“非粮化”耕地形态特征识别与优化调控研究
区出现了耕地“非粮化”的倾向,一些地方把农业结构调整简单理解为压减粮食生产,一些经营主体违规在基本农田上种树、挖塘,一些工商资本流转耕地改种非粮食作物等,以功能衰退为表征,不少地方的耕地利用呈现出“边际化”、“撂荒”等不良趋势[18-20],耕地“非粮化”的无序发展,必然会影响国家粮食安全[21-2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明确提出:把稳定粮食生产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前提,必须将有限的耕地资源优先用于粮食生产,严格
农业机械学报 2021年10期2021-11-09
- 我国粮食主产区耕地“非粮化”的比较分析
部分地区耕地“非粮化”倾向明显,如果任其发展,将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尤其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加上极端气候灾害频发,我国粮食安全形势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进一步加剧,自2020年11月开始,从中央到地方都先后对防止耕地“非粮化”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实施意见。河南、黑龙江、山东、江苏、安徽等13省份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大约贡献了全国农作物播种面积的70%、粮食播种面积的75%和粮食总产量的80%,担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其“非粮化”状况更应引起重视。目前
农村.农业.农民 2021年20期2021-11-01
- 我国耕地非粮化问题研究述评
多新用途,其中非粮化倾向逐步凸显。耕地的非粮化从短期来看能够对提升农民收入、发展乡村经济带来益处,但从长远考虑,对我国的粮食安全产生着潜在的威胁。2020年11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随后河北、山西、广东、江西等省份先后发布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的政策意见,耕地非粮化问题引发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对现有的耕地非粮化问题的研究进行综述和思考,对把握当前耕地非粮化问题的研究进展,进行进一步发现与研究从而保障未来国家粮食安
农业与技术 2021年19期2021-10-20
- 我国耕地非粮化成因及阻断对策
不同程度的耕地非粮化现象。尤其是土地流转之后,耕地非粮化现象更是呈现快速蔓延之势。因此,应深入分析耕地非粮化的原因,并找到破解路径,才能“保供给、稳物价、惠民生”,进而支撑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1 我国耕地非粮化现状耕地非粮化主要指的是耕地由原来种植粮食作物改变为种植经济作物的现象。由表1 可知,2015—2019 年我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2017年以来,每年以100 万hm2左右的速度减少,出现比较严重的耕地非粮化趋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乡村科技 2021年8期2021-07-06
- 国办印发意见 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
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采取有力举措防止耕地“非粮化”,切实稳定粮食生产,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的生命线。《意见》提出,要坚持问题导向,坚决防止耕地“非粮化”倾向。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发展粮食生产,特别是保障稻谷、小麦、玉米三大谷物的种植面积。一般耕地应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
决策探索 2021年1期2021-02-04
-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
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見》(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采取有力举措防止耕地“非粮化”,切实稳定粮食生产,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的生命线。《意见》强调,要充分认识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重要性紧迫性。坚持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切实把握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坚持科学合理利用耕地资源,将有限的耕地资源优先用于粮食生产。主产区要巩固提
科学种养 2021年1期2021-01-21
- 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
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采取有力举措防止耕地“非粮化”,切实稳定粮食生产,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的生命线。《意見》强调,要充分认识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重要性紧迫性。坚持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切实把握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坚持科学合理利用耕地资源,将有限的耕地资源优先用于粮食生产。主产区要巩固提
新农业 2020年12期2020-12-28
-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意见 要求防止耕地“非粮化”
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采取有力举措防止耕地“非粮化”,切实稳定粮食生产,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的生命线。《意见》强调,要充分认识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切实把握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坚持科学合理利用耕地资源,将有限的耕地资源优先用于粮食生产。主产区要巩固
中国食品 2020年23期2020-12-23
- 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
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采取有力举措防止耕地“非粮化”,切实稳定粮食生产,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的生命线。《意见》强调,要充分认识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重要性紧迫性。坚持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切实把握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坚持科学合理利用耕地资源,将有限的耕地资源优先用于粮食生产。主产区要巩固提
新农业 2020年23期2020-12-18
-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
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采取有力举措防止耕地“非粮化”,切实稳定粮食生产,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的生命线。《意见》强调,要充分认识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重要性紧迫性。坚持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切实把握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坚持科学合理利用耕地资源,将有限的耕地资源优先用于粮食生产。主产区要巩固提
农业知识 2020年24期2020-12-18
- 农业规模经营下耕地“非粮化”研究的局限与突破
模经营主体的“非粮化”经营,显然背离了政策的初衷,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6-10]。“非粮化”作为种植结构调整的一个方向,根本上是既定约束下经营主体追求最大化收益的结果[11-12]。随着多元化农业经营主体格局的形成,“非粮化”问题的研究对象也逐步由农户向多元主体过渡[13]。尤其是随着农业规模化的推进,农业规模经营主体逐步成为“非粮化”研究的重心。而且与规模经营主体扶持政策的阶段性特征相一致,“非粮化”研究的聚焦主体也发生着相应调整,沿着“农民合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3期2019-02-21
- 粮食产销平衡区耕地非粮化负外部效益空间分布特征
0169)耕地非粮化负外部效益属于农业生产领域或环节的负外部效益,是耕地非粮化行为主体在利用耕地资源的非粮食种植用途过程中对其他主体造成的负外部性影响,但并不为此支付足够补偿这种危害的成本[1-2]。耕地过度非粮化既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又影响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其负外部效益凸显[3-4]。近年来,耕地保护备受关注,它直接涉及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5]。但是受利益驱动,中国耕地非粮化规模有逐年扩大的趋势、非粮化的速度不断加快[6],1978—2
水土保持研究 2018年1期2018-05-05
- 家庭农场“非粮化”种植行为驱动力分析
5)家庭农场“非粮化”种植行为驱动力分析蔡洋洋,骆云中,王金捷(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重庆 400715)家庭农场在提高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程度、解决土地撂荒问题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家庭农场在规模化经营过程中难以避免会呈现出显著的“非粮化”倾向,对这种“非粮化”种植行为的驱动力进行分析,有利于家庭农场的发展,为制定有效的农业政策、确立合理补贴、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参考依据。以四川省广汉市和重庆市荣昌区为例,运用分层随机抽样及二元Logistic的分析方法,从家庭农
广东农业科学 2016年12期2016-02-08
- 对当前耕地“非粮化”现象的分析
——基于粮食安全的视角
地流转中耕地“非粮化”情况日益严重,第二、三产业占用耕地现象时有发生,经济作物取代粮食作物态势蔓延[1]。长此以往,耕地大规模“非粮化”必将成为危及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隐患。因此深入研究当前耕地“非粮化”的现状和原因,分析这一现象对我国粮食安全造成的影响,探索有效控制“非粮化”趋势的政策措施,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谨防我国耕地过度“非粮化”具有重要意义。1 当前我国耕地“非粮化”的现状1.1 粮播面积不断减少,“非粮化”规模不断扩大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历年有关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4年11期2014-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