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谈耕地“非粮化”工作

2022-02-06 05:22:16王丽军
辽宁自然资源 2022年5期
关键词:非粮化粮化耕地

王丽军

(锦州市自然资源服务中心,辽宁锦州 121000)

耕地“非粮化”要实现精准、可持续治理,摸清全国耕地“非粮化”现状家底很重要。开展全国耕地“非粮化”专项调查庞大复杂,耗时长、消耗资源多,在疫情大背景条件下实现十分困难。利用已有成果进行数据挖掘并采用卫星监测系统进行补充更新,能较好的实现这一目标。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以下简称“三调”)成果含有全国耕地“非粮化”现状信息,准确、详实、及时的调查出全国耕地种植现状基础数据、近十年全国耕地调整为其他农用地的基础数据、全国耕地中与生态保护有严重冲突的基础数据,“三调”成果将为耕地“非粮化”治理提供强大数据支撑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从“三调”分析耕地“非粮化”的现状

1.摸清了全国耕地的家底,掌握了耕地“非粮化”的基础数据

“三调”主要数据公报显示:我国耕地总面积19.18亿亩,比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20.31亿亩净减少了1.13亿亩。其中,水田4.71亿亩,占24.55%;水浇地4.82亿亩,占25.12%;旱地9.65亿亩,占50.33%。

耕地分布出现北增南减趋势,耕地质量总体下降、优质耕地流失、耕地“非粮化”问题凸现。调查发现我国64%的耕地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秦岭—淮河是我国南方与北方的气候分界线,也是我国一月份0℃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水稻与小麦的分界线、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我国耕地大部分坐落在我国较为干燥、寒冷的北方。

自然环境对耕地质量影响很大,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研究显示,我国中低产田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比例70%,耕地地力总体偏低,2019 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显示,我国中低等地(耕地利用等别5~10) 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51.46%。

积温决定耕地的光温生产潜力(积温决定了作物熟制),是耕地产能的“天花板”,我国从南到北作物熟制划分为一年三熟区、一年两熟区、一年一熟区。“三调”成果公布我国一年三熟制地区的耕地2.82亿亩,占全国耕地的14.73%;位于一年两熟制地区的耕地7.17亿亩,占37.40%;位于一年一熟制地区的耕地9.18亿亩,占47.87%。

降水决定作物的气候生产潜力,“三调”成果公布位于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含800毫米)地区的耕地6.70亿亩,占全国耕地的34.96%; 位于年降水量400~800毫米(含400毫米)地区的耕地9.44亿亩,占49.24%;位于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含200毫米)地区的耕地1.92亿亩,占10.01%;位于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地区的耕地1.11亿亩,占5.79%。

耕地的地形不光对降水的再分配有影响,耕地的大小和平整度也会影响劳动生产率。“三调”成果显示:2°以下坡度(含2°)的耕地11.88亿亩,占全国耕地的61.93%; 2°~6°坡度(含6°)的耕地2.94亿亩,占15.32%;6°~15°坡度(含15°)的耕地2.57亿亩,占13.40%; 15°~25°坡度(含25°)的耕地1.16亿亩,占6.04%;25°以上坡度的耕地0.63亿亩,占3.31%。

“三调”过程中对耕地“非粮化”情况进行全面数据采集,从而获得了全国耕地种植现状数据。通过标注耕地种植属性种植粮食作物、种植非粮作物、粮与非粮轮作、休耕、林粮间作和未耕种来实现,其中“种植粮食作物”指种植谷类、豆类和薯类作物,种植非粮作物指种植蔬菜、棉花、油料、糖类、饲草、烟叶等作物,粮与非粮轮作指粮食作物与非粮作物轮种、间种和套种等情况。初始调查成果按2018年种植情况进行标注,统一时点更新成果按2019年种植情况进行标注。

全部耕地图斑均标注种植属性,对细化调查为河道耕地、湖区耕地、林区耕地、牧区耕地、沙荒耕地和石漠化耕地的耕地也同步标注了种植粮食作物、种植非粮作物和粮与非粮轮作属性。

通过以上技术手段全国第三次国土调查实现了统一时点耕地“非粮化”基础数据完整入库。

2.摸清了全国园地、林地、草地等的家底,为耕地“非粮化”流转去向及科学治理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撑

全国“三调”将临时种植园木、临时种植林木、临时坑塘、观赏园艺、速生林木和绿化草地的耕地,按实地现状调查为果园、茶园、其他园地、乔木林、灌木林、其他林地、坑塘水面等地类,标注“即可恢复”属性,即清理后即可直接恢复耕种。对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时的耕地及其后的新增耕地,而实地为种植园用地、林地、草地及坑塘水面的,按现状调查地类,标注“工程恢复”属性,即清理后仍需要采取工程措施才能恢复耕种。通过这些标注实现了农业结构调整流向分析空间数据采集,为耕地“非粮化”精准治理提供数据支撑,如高质量平原耕地种树挖塘等“非粮化”是经济因素引起?还是务农人口流失引起?或者其他因素引起?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的开展耕地“非粮化”治理,实现治理政策的弹性和可持续性。

资料显示黄土高原“非粮化”率30%,主要种植苹果,黄土高原近些年生态改善十分明显,气候变的湿润,整体色彩由黄变绿,前几年笔者到延安发现部分废弃土窑洞由于土地变湿润而坍塌,与十多年前到延安黄土崖直立如柱对比十分明显。有学者论证近年果树品种改良根系变小,对耕作层负面影响越来越小,施加农家肥反而改善土壤质量,这种可明显改善生态的耕地“非粮化”,解决思路可以纳入应急耕地加强管理,严禁破坏耕作层,在果树间套种中草药等非粮作物,减少人工种植中草药对耕地的占用,并可根据复耕计划随时种植粮食。

3.摸清了全国湿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的家底,为解决耕地“非粮化”问题提供了思路

耕地“非粮化”不能只采取非粮作物一退了之的简单作法,存在即合理,除去经济和务农人员流失因素外,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食物多样性需求不断提高也是重要原因。在耕地总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如何满足非粮作物的全国人民需求,不破坏生态的轮耕和套种是一种思路,工厂化的无土栽培也是一种思路,在我国人口流失严重的小城镇、空心村存在大量的闲置建设用地,可以采取工厂化方式生产非粮作物,如杏鲍菇工厂化生产已较为成熟,可节约大量耕地,较适合工商资本下乡的资金流向引导。

二、从国土调查角度观察耕地“非粮化”特点

1.经济重心南移,耕地“非粮化”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征

我国耕地“非粮化”与地理气候分区及近年迅速发展的农业专业化生产密不可分,呈现出因地制宜、产业拉动的特点,初步形成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粮食;华东茶叶、柑橘;华南热带水果;西北棉花、蔬菜、油料、瓜果;西南油料、烤烟、茶叶,并逐步形成完整产业链,区域优势不断加强,这种优势传导到种植环节,就是耕地“非粮化”能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有学者统计,全国耕地“非粮化”率约27%,西南地区耕地“非粮化”率46%,主要种植烤烟、花卉、茶叶、柑橘等 ;华南地区耕地“非粮化”率41%,主要种植橡胶、香蕉、火龙果、甘蔗、菠萝等热带水果;华中地区耕地“非粮化”率34%,主要种植油料、茶叶、稻田蟹等;西北耕地“非粮化”率32%,主要种植苹果、香梨、哈密瓜等;黄土高原“非粮化”率30%,主要种植苹果;华东地区耕地“非粮化”率21%,主要种植茶叶、油料、柑橘;华北地区耕地“非粮化”率10%,主要种植苹果、板栗、梨等;东北“非粮化”率7%。

从国土调查角度观察,气候光温降水条件越好的地区,耕地“非粮化”率越高,因为我国南部地区能够实现一年三熟,北部地区只能一年一熟,同样耕地“非粮化”地理位置越偏南收益越大。同时也发现经济越活跃地区,耕地“非粮化”问题越突出,这也与我国经济重心南移,耕地重心北移,北粮南运大背景完全一致。

2.农业人口大规模流动,耕地“非粮化”与空心村现象交织在一起

我国近年经济发展迅速,大量农民工生活在城市当中,农村大多是无法外出打工的留守老年人,成为空心村。耕地种植收入远低于打工收入,加之务农人口严重外流,很多耕地被转包,南方地区甚至有弃耕情况,被转包的耕地,很多用于收益更高的非粮作物生产。解决耕地“非粮化”要考虑农业劳动力的问题,农业种植无人化、信息化、生态化是一种思路,可以探讨国有农场等农垦集团拓展业务,承包全国无人耕种的耕地,实现有田必有耕,解决农业人口大量流失问题。

3.大豆国际贸易部分改变了传统耕种结构,对耕地“非粮化”有影响

大豆进口导致东北地区逐步减少大豆种植而改种玉米和水稻,东北地区水资源并不丰富,水稻种植以地下水为主,进而加剧了东北地下水压力。由于粮价低和一年一熟,为保持收益,不断扩大面积增加产量,加剧了对生态用地的威胁。北粮南运,导致更多的南方务农人口流失,南方耕地“弃耕化”“非粮化”更加明显。

三、利用“三调”成果辅助耕地“非粮化”治理的思路

1.对全国耕地种植情况开展卫星遥感监测,实施耕地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

农业与自然资源部门共享三调成果,建立全国耕地种植情况监测管理系统,综合运用卫星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遥感信息农作物种植属性自动提取,数据库自动入库,人工现场核实的方式实现监测信息每月更新一次,并预留园地、林地、草地等农用地种植属性数据库接口。按照主粮熟制时点开展定期评价,建立耕地“非粮化”情况通报机制。实现辖区内耕地从备耕、种植、管护、收获到整地的全生命周期监测,并与种子、农药、化肥、气象、粮食收储等各部门信息共享,实现涉农物资的信息化、精细化管理,实现国家对耕地种植情况的全程监测,为天灾人祸造成的粮食减产、耕地“非粮化”现状等提供准确、详实、及时的空间数据,为粮食安全的全国统筹打下坚实数据基础。

2.对标注为即可恢复和工程恢复的农用地持续跟踪,作为应急耕地加强管理

“三调”过程中将耕地中临时种植园木、临时种植林木和临时坑塘,分别细化调查为现状地类,并在图斑中标注“即可恢复”属性。“即可恢复”代表耕地耕作层没有破坏,可随时种植主粮,这类农用地要按照耕地标准管理,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恢复耕地种植。

“三调”过程中对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时的耕地及其后的新增耕地,实地为种植园用地、林地、草地及坑塘水面的,按现状调查地类,标注“工程恢复”属性,这类土地宜分类处理,对耕种自然条件好的地块纳入应急耕地中,根据各地复耕规划逐步恢复耕地种植,对生态条件脆弱地块,种林、种草等更有利于生态修复的,经专家论证后可纳入生态退耕地块。

加快对南方地区耕地“非粮化”“弃耕化”治理,提高南方省份粮食自给率,可降低对北方特别是东北黑土区的耕作压力,推动东北地区耕地轮耕恢复大豆种植、退耕还林还湿,对黑土地修复和提高国产大豆自给率意义重大,对国家粮食安全有积极的意义。

3.对标注为河道耕地、湖区耕地、林区耕地、牧区耕地、沙荒耕地和石漠化耕地的耕地从生态安全角度进行全面论证,按照生态修复规划分批分期退出耕地种植

耕地“非粮化”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保粮食产量,一方面要有足够的耕地面积,另一方面耕地质量要高,“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都要求高质量的耕地和高质量的种植技术,改善耕地的生态系统十分重要,通过专家科学论证,生态退耕能明显提高附近大部分耕地质量的地块要坚决退耕地还林、还草、还水、还湿等,统一制定退耕计划,分批分期完成生态系统修复。

四、结语

“三调”作为自然资源调查部门成立后的第一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深刻地改变了我国传统的自然资源按主管部门独立调查的局面,以“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这一生态系统为核心的调查体系,使我国各领域——特别是自然资源领域全过程生命周期监测成为现实,为包含耕地“非粮化”治理在内的精细化、可持续化政策制定提供了准确、详实、及时的数据支撑。

猜你喜欢
非粮化粮化耕地
农业农村部:多措并举防止耕地非粮化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今日农业(2022年13期)2022-11-10 01:05:49
非粮化整治农田施肥推荐系统开发及应用
保护耕地
北京测绘(2021年12期)2022-01-22 03:33:36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我国粮食主产区耕地“非粮化”的比较分析
我国耕地非粮化问题研究述评
产粮大县耕地“非粮化”现象及其防控
中州学刊(2017年8期)2017-09-05 21:48:52
农地流转“非粮化”及对粮食安全影响研究述评
人民论坛(2016年17期)2016-07-15 10:4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