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雨绸缪, 保一方平安
——辽宁省自然资源厅紧密部署2022年防灾减灾工作

2022-07-08 10:11:58
辽宁自然资源 2022年5期
关键词:海洋卫星灾害预警

辽宁全面启动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今年汛期,辽宁省气候状况总体为一般到偏差,受台风影响次数可能会比往年增多,6—8月降雨量高于同期1~2成,防灾形势不容乐观。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为做好今年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5月下旬,辽宁省自然资源厅印发了《2022年度全省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对各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做了全面部署。

辽宁省自然资源厅强化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尊重自然规律,切实加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争取国家和省财政专项资金4126万元,在全国率先完成了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进一步识别地质灾害隐患,科学划定地质灾害风险区划,为各地加快建立地质灾害防治双控体系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省自然资源厅要求市、县两级自然资源部门对新识别的地质灾害隐患,查明隐患的影响程度和影响范围,制定工作计划和相应措施,最大限度消除或降低隐患风险和影响,确保安全度汛。

辽宁省自然资源厅抓住“雨情”这一防治工作关键,着力弥补工作短板,要求全省自然资源系统充分总结、归纳以往防治工作中的经验和不足,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群专并重的监测预警方法和体制机制,提升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水平。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应急处突能力,全省成立14个驻守专家组,与自然资源部驻辽专家组建立工作联系机制,根据雨情提前赶赴现场,指导开展防灾避险。要求各地组织群测群防员全部上岗到位,2745个隐患点实现全覆盖,既要管住已有隐患点,又要管住风险区,确保防治工作无死角、无盲区。

辽宁省自然资源厅要求各地严格落实地质灾害“三查”制度,组织开展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和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提高监测预警能力,加强技术队伍建设,充分利用预警平台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按照应急预案要求协助当地政府果断组织人员撤离,应撤尽撤,杜绝避险人员擅自回流。一旦有相关灾害发生,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的相关技术人员应第一时间赶赴灾害现场,及时掌握灾害动态,协助当地开展应急调查等相关工作,科学准确对成因做出判断,支撑应急处置工作。(刘艳秀)

辽宁召开2022年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工作联络会议

5月20日,辽宁省自然资源厅、辽宁省气象局通过视频会议形式联合召开2022年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工作联络会议,两部门就进一步深化合作,高质量开展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工作展开交流与研讨。辽宁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作为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业务承担单位参加会议。

2022年全省气象形势严峻,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和考验。参会人员围绕汛期气象形势、信息共享机制、会商研判制度、预警信息发布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探讨。明确将持续完善部门合作机制,积极发挥各自作用,形成工作合力,通过不断加强对极端天气地质灾害风险的会商研判、深化科研创新合作,不断提升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精细化水平,共同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全面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寇英杰)

辽宁组织开展海洋自然灾害预警报应急演练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工作重要论述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提高全省自然资源系统海洋自然灾害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5月24日,辽宁省自然资源厅组织开展2022年辽宁省海洋自然灾害预警报应急演练。

此次演练模拟2203号台风将于2022年5月24日上午进入渤海,预计将对辽宁省造成影响。各有关单位进入应急状态,国家—省—市—县(区)四级自然资源部门联动,积极应对因台风引起的风暴潮、海浪灾害,实战模拟了海洋灾害应急期间海洋观测、数据传输、海洋灾害预警报制作、研判会商和信息发布、应急响应等全过程。

本次演练在辽宁省自然资源厅设主会场,在大连等地设13个分会场,全程使用全国海洋灾害预警报视频会商系统进行。演练过程流畅,各单位职责明确,切实提高了全省自然资源系统对海洋自然灾害的预警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为各级政府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辽宁省自然资源厅海洋预警监测处,省海洋预警监测中心,沿海各市、县(区)自然资源部门和海洋预报台参加演练。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为演练提供技术支持。(辽宁省自然资源厅海洋预警监测处)

辽宁印发《2021-2025年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方案》

日前,辽宁省自然资源厅印发了《2021-2025年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方案》。明确辽宁省“十四五”时期,围绕“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分布格局掌握清楚,对典型生态系统的现状与演变趋势掌握清楚,对重大生态问题和风险掌握清楚”总体目标,摸清全省海洋生态类型、分布、质量、数量等生态家底,构建海洋生态“一张图”。

《方案》明确“十四五”时期设置固定调查监测点位,开展近海生态趋势性调查监测,全面掌握全省近海生态类型、分布、基础特征及年际变化趋势;开展典型生态系统现状调查监测,重点关注盐沼、海草床、入海河口、泥质海岸、砂质海岸、牡蛎礁、海藻场典型海洋生态系统,调查典型生态系统特征、生物群落等重要指标,评价生态状况,查找生态受损问题和面临压力;开展海洋生态灾害调查监测,调查监测海洋生态灾害发生状况及发展变化趋势。同时,《方案》聚焦盐沼、海草床重要海洋蓝碳生态系统,开展蓝碳储量调查与评估工作,掌握盐沼植被、海草床分布面积,定量评估蓝碳资源储量和碳汇能力,助力双碳战略。

在完成生态系统调查监测的基础上,辽宁省海洋预警监测部门将关注生态系统的突出生态问题,动态掌握变化情况并及时预警。开展常态化的赤潮、浒苔绿潮、水母、褐潮灾害早期监测工作,及时发布生态预警信息,为保护海洋生态安全边界和公众健康提供科学支撑。(张晟南)

辽宁预测:海洋灾害风险形势严峻

台风风暴潮、温带风暴潮、海浪灾害……今年,我省是否会遭遇这样的海洋灾害?日前,省自然资源厅经2022年度全省海洋灾害预测会商给出答案:灾害风险形势依然严峻。

会商结果表明,预计今年辽宁省台风风暴潮发生次数为1次左右,接近近十年平均水平,与去年持平;温带风暴潮发生次数为1~2次,较近十年平均水平偏多,较去年则偏少1~2次;大浪发生次数25~29次,较去年偏少1~5次,4米及以上灾害性海浪过程8~10次,较近十年平均偏多,较去年偏少1~3次;海温方面,预计今年辽宁省海域海温较常年同期会偏高。

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近年全球气候变暖,全省海洋防灾减灾形势也不容乐观。自然资源部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力做好今年海洋预警监测,确保各项工作内容落地、落实。同时,要强化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高各级防灾减灾水平;加强巡视排查,做好生态灾害风险防控,尤其是要加密7至8月份海洋灾害高发期的监视监测频次,及时发布海洋灾害预警报。(张晟南)

科普:自然灾害咋监测?海洋卫星告诉你

今年5月12日是第14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减轻灾害风险,守护美好家园”。海洋卫星与地面系统作为国家空间基础设施,经过几代人的接续奋斗、自立自强、创新发展,3个海洋卫星星座与地面站网已经建成并实现在轨自主管控与业务化运行,成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与灾害监测的有效手段之一。

在我国首颗海洋卫星成功发射20周年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在轨海洋卫星能力,了解海洋卫星在台风、风暴潮、渤海海冰、南北极海冰、浒苔、溢油、赤潮、海底火山喷发与火山浮石飘移等海洋灾害以及包括洪涝灾害、森林火灾、蓝藻爆发、沙尘暴、滑坡与堰塞湖等非海洋灾害方面的应用实例。

在轨海洋卫星与灾害监测能力

自2002年5月15日成功发射第一颗海洋水色卫星至今20年,我国已经发射海洋卫星12颗,除海洋一号A/B(HY-1A/1B)卫星完成使命任务已经失效外,在轨业务运行的卫星有10颗。其中,用于海洋水色水温环境探测的海洋一号系列有2颗,即HY-1C、HY-1D卫星;用于海洋动力环境探测的海洋二号系列与中法海洋卫星有5颗,即HY-2A、HY-2B、HY-2C、HY-2D、CFOSAT卫星;用于海洋监视监测的海陆雷达卫星系列有3颗,即纳入高分系统的高分三号卫星GF-3卫星和1米C-SAR卫星01星、02星业务卫星。自运行以来,已在自然灾害监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上述各类卫星数据通过牡丹江、北京、海南(三亚、陵水)地面接收站接收,在北京数据处理中心处理,数据可通过海洋卫星存档与分发系统检索下载。

部分产品也可通过海洋卫星遥感实况小程序查阅,海洋卫星遥感实况小程序集成多颗卫星(CFOSAT、HY-1C、HY-1D、HY-2B、HY-2C、HY-2D、FY等)、多种要素(风场、温度场、叶绿素、悬浮泥沙、船舶自动识别系统、海冰密集度、云图等)数据,实现了多星多要素数据集成与动态播放。

通过多颗海洋卫星组网观测获得的数据产品,结合其他信息,制作的产品已经在台风、渤海海冰、南北极海冰、湖冰与积雪、黄东海绿潮、近岸赤潮、溢油污染、湖泊蓝藻、洪涝灾害(黑龙江、江西、山西、河南等省份)、森林火灾(我国山东、重庆、四川、广西、云南省份以及美国、澳大利亚、巴西、韩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等)、火山喷发(南极、日本、汤加)、地震灾后评估、沙尘暴监测中得到广泛应用,效果显著。

海洋灾害监测实例展示

台风与风暴潮

海洋卫星是台风、风暴潮监测的利器。台风风场参数可通过海洋二号系列卫星微波载荷、陆海雷达卫星获得,台风的云系结构可通过海洋一号系列卫星可见光、红外、紫外云图获得。目前,每年影响我国的各个台风的生成、增强、消亡过程均能被海洋卫星监测到。每个台风的海面风场及其变化过程可通过HY-2A/2B/2C卫星、CFOSAT卫星以及欧空局Metop-A/B/C卫星多星组网观测获取,每天制作的单星单轨与单星全球网格化风场专题产品、全球海面风场融合专题产品以及台风监测专题产品实现业务化分发。台风监测专题图信息包括海面风场、台风半径、风暴中心位置和强度等,通过分析时序数据还可得到台风移动轨迹。海洋二号系列卫星高度计、微波辐射计载荷的海面风速产品以及中法海洋卫星的波浪产品、GF-3卫星的合成孔径雷达海面风场产品也是台风监测的有力工具。利用HY-1C/1D卫星的COCTS、UVI数据制作台风云图,可分析台风云系结构及变化,为台风风暴潮预报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

渤海海冰与湖泊冰雪

每年11月下旬到第二年3月底,渤海、黄海北部有不同程度的结冰,严重的海冰可影响海上交通运输和海上工程作业,危及海上石油平台安全。利用HY-1C/1D卫星海岸带成像仪、地球观测系统EOS/MODIS可见光数据、GF-3卫星及国外卫星SAR数据,制作专题产品开展业务化海冰监测,多颗卫星在空间、时间以及探测手段方面优势互补,HY-1C/1D卫星组网后,50米空间分辨率的海岸带成像仪对渤海实现3天至少两次覆盖,获取数据时效快,加上高分三号卫星SAR载荷补充,实现可见光与SAR协同,得到的信息更丰富,为海洋工程以及海冰预报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时通过试验验证,海洋卫星数据在北方湖泊湖冰,如:青海湖、纳木错、色林错、呼伦湖、贝尔湖、兴凯湖等湖泊的湖冰以及陆地上北方地区积雪变化监测中有很好的应用潜力。

南北极海冰与地貌

目前,我国极地科考遥感服务保障主要靠我国海洋卫星及其他国内外卫星相结合完成。HY-1C/1D 实现对极地准业务化监测,HY-1C/1D卫星海洋水色水温扫描仪每天实现对全南极、全北极全覆盖,在夏季海岸带成像仪具备1天两次以上的探测的能力,在北纬以及南纬60°~90°区域内已拍摄几万景,曾连续获得局部区域6天均为晴空数据场景,利用HY-1C/1D卫星数据开展了雪龙船航线保障服务,监测了松岛冰川崩解、埃默里冰架与布伦特冰架断裂、康格冰架消失、D28/A74/A23冰山移动、海冰变化、冰间航道、潮汐缝、雪垄、冰盖、冰帽、冰川、冰舌以及两极地貌信息变化。

海洋二号卫星配置的微波散射计、雷达高度计和微波扫描辐射计,可以提供极地区域海洋动力环境信息及海冰密集度、覆盖区域、类型等信息,研发了基于自主海洋卫星微波辐射计亮温北极海冰密集度反演算法,建立了极区海冰密集度产品制作系统,实现了业务化监测。中法海洋卫星配置的微波散射计和海浪波谱仪,可以提供南北极海冰信息,空间分辨率由25千米提升到12.5千米,对极地的覆盖可以达到3天一次。

利用“雪龙”号船载遥感接收系统实时接收处理HY-1C/1D卫星、HY-2卫星以及GF-3卫星数据并制作专题图,为拓展冰上丝路和雪龙探极提供了保障服务。

绿潮/浒苔

2008年夏季,黄海、东海突发罕见的浒苔,自然灾害直接危及青岛奥帆赛事举办。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调用多源卫星对浒苔进行监测,之后变成每年业务化工作。2019年,在浒苔监测中利用HY-1C卫星海洋水色水温扫描仪和海岸带成像仪监测浒苔的能力得到验证,特别是海岸带成像仪表现尤为突出,相对于海洋一号B卫星的海岸带成像仪,其扫描幅宽提高了一倍,空间分辨率提高了5倍,同时信噪比高,浒苔识别能力大大提高,不仅能看到海洋表层浒苔,水下的部分信息也能观测到,因此分析处理得到的浒苔分布面积更为真实。HY-1D卫星发射后,双星组网覆盖周期由原来的3天一次变成3天两次,再结合高分卫星与陆地卫星可实现自主卫星对黄东海每天一次监测,为浒苔防控提供了更有效、更有力支撑。

赤潮

赤潮频发是近岸海域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既严重破坏了海域生态环境,又影响海洋渔业和滨海旅游业发展,甚至危害到人类健康。海洋中的浮游生物爆发性急剧繁殖造成海水呈现黄色、绿色、褐色、红色等不同颜色。海洋一号C/D卫星海岸带成像仪能很好识别,自发射以来曾多次监测到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发生的赤潮,已成为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的有力工具。利用HY-1C/1D卫星,监测到了金州湾、渤海湾、天津海岸、莱州湾、威海海域、浙江海岸、福建海岸、广东沿海、深圳湾、北部湾、海南沿海等海域的多次赤潮,获取了赤潮位置、分布范围等重要信息,及时提供给了沿海省市相关部门。

溢油

HY-1C/1D卫星对中国近海溢油具有大范围、高频次、动态监测能力,能识别不同溢油污染类型及面积,有利于溢油污染类型判定,为中国海洋环境监测提供可靠卫星数据支持,基于HY-1C/1D卫星CZI载荷近3年观测数据,对中国近海及相关海域开展溢油光学遥感监测与分析,近3年来共监测到溢油事件57次,同时利用GF-3卫星对海上溢油事件进行了多次监测。

陆地灾害监测实例展示

洪涝灾害

汛期一般是多云多雨,但总有晴空时。近年来,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充分利用HY-1C/1D卫星载荷扫描幅宽大、重访周期短的优势,以及高分三号全天候监测优势,与省级地方联动,针对河南、江西、黑龙江、湖南、湖北、山西、陕西等地出现的洪涝灾害制作了洪涝前、洪涝中、洪涝后的卫星遥感专题图像,为汛期防灾救灾与灾后重建提供了有力信息服务支撑。

森林火灾

森林火灾的发生,首先会导致森林资源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损,危及人类与野生动物安全,有时还会造成消防队员付出生命代价;其次是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造成生物物种减少甚至灭绝,还带来连锁反应,长时间的烧烤,使树木变成焦土,森林难以恢复原貌,导致荒漠化、水土流失;再次是造成大量碳排放,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造成局部升温,引起气候变化,森林碳汇大量减少。此外,还会引起空气污染,空气质量下降,能见度降低,影响航班正常运行。

HY-1C/1D卫星在轨交付以来,发现多个国家以及中国多个城市每月都有各种森林火灾出现。火灾发生时常伴随长距离的、淡蓝色或淡黄色的浓烟,无论是在海洋水色水温扫描仪图像还是在海岸带成像仪的图像分析,其特征明显,烟雾与云层可通过形状及阴影特征区分开,火灾发生后其辐射值与周边有明显的差异,植被指数发生明显变化,特别是海洋水色扫描仪每天一次覆盖和3天一次覆盖,用火灾发生前最近图像做比对就更容易判断。大面积的火与小面积的火灾没有云覆盖条件下一般都能发现,发现之后再找前3天或6天图像比对,可计算过火面积。在俄罗斯、澳大利亚、巴西、印尼、美国、缅甸、老挝、蒙古等国以及我国青岛、烟台、高密以及重庆、云南、山西、广东、广西、四川、江西、北京等地发生火灾时,中心利用HY-1C/1D卫星进行应急监测,其数据与产品及时提供给了相关部门。

湖泊蓝藻

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过快,导致工业、农业污染以及城市生活废水、污水增多,这些废水未达到排放标准进入江河湖泊,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蓝藻大量繁殖,严重影响饮用水源与生活用水,蓝藻的恶臭也影响人们自由呼吸。利用HY-1C/1D卫星海岸带成像仪监测到太湖、巢湖、洱海蓝藻频发,及时提供给有关部门,为地方政府的蓝藻综合治理提供了依据。

地震前后变化

在获悉青海、云南地震消息后,中心迅速组织查看海洋一号C/D卫星地震前的最新数据,同时按陆海统筹、部省互动要求,作为牵头主用户马上协调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安排高分三号卫星合成孔径雷达拍摄,并建立了数据与专题遥感影像产品共享网址,制作的相关专题图及时传递给当地有关部门。

滑坡与堰塞湖

2020年7月21日,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屯堡乡马者村沙子坝滑坡体前缘滑入清江,一度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当晚,应湖北省卫星技术应用中心请求,查看了HY-1C/1D卫星轨道以及最近数据。在7月19日HY-1C卫星遥感图像中,马者村被云覆盖,位于屯堡乡的河道水体呈现土黄色浑浊状态。7月27日,HY-1C卫星轨道经过屯堡乡时正好无云,从获取的图像中可看到发生滑坡处明显不同,经量算滑坡长度约1200米、宽度约280米,滑坡处的上下游河道还是土黄色状态,与现场调查结果基本一致。

针对金沙江“11.03”山体滑坡堰塞湖应急事件,中心当时利用刚发射的海洋水色卫星HY-1C卫星海岸带成像仪(CZI)数据开展连续应急监测,从2018年11月1日至11月23日,共获取堰塞湖区域HY-1C/CZI数据20余景(其位置正好相邻轨道都覆盖),制作遥感监测影像图10期。数据通过FTP及时提供给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中心,为金沙江“11.03”山体滑坡堰塞湖前线联合指挥提供了客观准确的决策辅助信息。

沙尘暴

沙尘暴究竟从哪来?影响多大区域?往哪去?通过海洋一号卫星图像可以得到答案。海洋一号卫星海洋水色水温扫描仪扫描幅宽3000公里,双星组网后,白天可见光与红外通道可以覆盖两次,可捕捉沙尘暴日变化过程。2021年3月15日出现的沙尘暴覆盖区域超出想象,北京、天津、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份都有沙尘暴,而在3月14日下午HY-1D卫星海洋水色水温扫描仪图像上只有蒙古国部分区域有沙尘暴。本次沙尘暴长度超过3000公里,最宽超过500公里。与2020年6月海洋一号卫星监测到的撒哈拉沙漠产生的沙尘暴相当,那一次影响的长度超过2700公里,最宽处超过1200公里。

结束语

自然灾害形成的过程有长有短、有缓有急,当致灾因素的变化超过一定强度与承载力时,就会在几天、几小时甚至几分钟内表现为突发性自然灾害,对灾害的监测是“测、报、防、抗、救、援” 防灾减灾体系链中的先导性与长期性措施,是抗灾、减灾、救灾工作首要环节。只有对地球自然与人类活动环境连续有效监测,才能及时提供准确、全面信息,发现异常并快速做出预警预测,通过灾前、灾中、灾后做出定量评估及时采取措施,同时总结发现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统筹安全与发展,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完善空间规划,做到风险可规避、资源可持续有效利用,实现人与自然能和谐共生。

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我国防灾减灾工作的指导方针是“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要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

我国海洋卫星已形成星座,配置可见光、红外、主被动微波遥感载荷及辅助载荷,多数载荷每天24小时连续工作,工作时间长,其载荷扫描幅宽大,获取数据频次多。同时,用户负责星地一体化运行管理,从卫星探测计划到接收、处理、分发推送全链条完整,产品时效快,可快速发现地球表面的多尺度、多要素环境信息变化与异常,在自然灾害监测方面有很好的应用潜力。(i自然资源全媒体)

猜你喜欢
海洋卫星灾害预警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中法海洋卫星在轨运行三周年
我省汛期常见气象灾害及防御
福建省海洋卫星互联网发展建议
中法海洋卫星微波散射计在轨性能验证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法国发布高温预警 严阵以待备战“史上最热周”
今日农业(2019年12期)2019-08-13 00:50:02
园林有害生物预警与可持续控制
现代园艺(2017年22期)2018-01-19 05:07:01
“十三五”期间海洋卫星应用发展“六大任务”发布
机载预警雷达对IFF 的干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