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挑战和策略
】本文探讨了中国文学“走出去”所面临的挑战和策略。在挑战方面,文学体系的差异、国际市场对中国文学接收程度、市场营销以及文学质量和数量之间的平衡是主要挑战。在策略方面,应加强国家的政策推广,推动中国文学的可持续发展;加强中外出版交流,增加中国文学出版品牌价值;注重译介人才培养,推进翻译技术的创新;加强国际文学组织及交流平台建设。通过采取这些措施,有助于中国文学更好地“走出去”,提高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并使中国文学实现“走出去”的目标。【关键词】中国文
今古文创 2023年35期2023-09-19
- 聚焦网络运作模式 展望中国文学外译
明内容摘要:中国文学译介与传播模式是影响文学译本接受效果的关键因素,受到不同社会主体的综合影响。《中国文学译介与传播模式研究:以英译現当代小说为中心》一书从社会翻译学视角出发,依托第一手翻译史料,翔实考察中国现当代经典小说英译本的发起、翻译和传播模式,横向对比分析各类模式的优劣之处。该书发现,译者惯习、资本竞争与场域态势综合影响译介与传播行动者网络的运作,从“由谁发起+由谁出版”的运作机制切入,推导各行动者的独特作用,并提出针对性的译介传播行动方略,对提升
外国语文研究 2023年2期2023-09-18
- 文化与翻译:谈中国文学“走出去”
战略转移,而中国文学翻译在很大程度上肩负着对外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使命。因此,分析中国文学在“走出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应对措施,能更好地帮助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进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关键词:文化 中国文学 走出去“文化走出去”是我国经过30年改革开放之后,为积极应对全球化这一历史潮流做出的重大战略选择,而文学作品是文化传播最好的媒介和途径。2012年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丰乳肥臀》、《蛙》、《红高粱》等一系列文学作品的英译让更多的人了解到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3年9期2023-09-01
- 重绘世界文学的中国版图:世界文学语境下的中国现代文学
界文学语境下中国文学的地位及发展研究现状,是当前比较文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课题和前沿方向。王宁和生安锋两位教授的新著《世界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正是对这一趋势的回应。作为深耕世界文学领域的学者,两位作者基于中国文学及其理论批评实践,解构了世界文学中隐藏的西方中心主义思维模式,以此论证世界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双向关系。同时,他们紧紧把握学术前沿,尝试重绘世界文学的中国版图,以重申世界文学语境下中国文学的地位和作用,进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文学体系。文章从跨
网络文学评论 2023年2期2023-06-23
- 重绘世界文学的中国版图:世界文学语境下的中国现代文学
界文学语境下中国文学的地位及发展研究现状,是当前比较文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课题和前沿方向。王宁和生安锋两位教授的新著《世界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正是对这一趋势的回应。作为深耕世界文学领域的学者,两位作者基于中国文学及其理论批评实践,解构了世界文学中隐藏的西方中心主义思维模式,以此论证世界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双向关系。同时,他们紧紧把握学术前沿,尝试重绘世界文学的中国版图,以重申世界文学语境下中国文学的地位和作用,进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文学体系。文章从跨
网络文学评论 2023年2期2023-06-23
- 学术史、译介史、细读法与阐释学:美国《中国文学》杂志的王维诗学研究
威汉学期刊《中国文学》(ChineseLiterature:Essays,Articles,andReviews)为中心,试图聚焦其刊载的相关论文来管窥海外王维诗学研究的进展。该刊物绝大部分研究内容为中国古代文学,延续了欧洲传统汉学的研究路径,重视文献、考据和文本阐释②。该杂志的唐诗研究主要关注作品意象③和诗人主体研究,关于后者的成果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因此,本文在对海外文献进行全面爬梳的基础上,通过发掘《中国文学》的王维研究,从而拼合出一张海外王维诗学研究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1期2022-12-06
- 意大利汉学家白佐良《中国文学》中的戏剧研究*
一时期,虽然中国文学已开始在欧洲传播,但这并非汉学家所为,而要归功于一些不懂中文的作家,他们依靠各种西文译本进行自由创作,吸引了许多欧洲读者。①Federico Masini, “Italian transla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De L’un au multiple. Paris: Éditions de la maison des sicences de l’homme, 1999, p. 44.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
国际汉学 2022年2期2022-12-05
- 新文科背景下民族高校“中国文学”融合思政元素的改革探索
究民族高校“中国文学”融合思政元素的改革出路尚未给予明确回答。文章试从新文科建设对课程思政的时代要求与“中国文学”对课程思政的现实意义入手,结合新文科背景下民族高校“中国文学”融合思政元素的现实困难,寻找“中国文学”融合思政元素的有效路径。一、新文科背景下民族高校“中国文学”融合思政元素的必要性进入新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序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建设飞速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逐渐确立。新文科有义务通过引领思想,讲好中国故事,民族高校有责任通过培育人才,实现和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2年9期2022-11-21
- 柏格森生命哲学与中国近代文学的现代转型
内容摘要:在中国文学史上,中国早期知识分子在西方文明的影响下开始觉醒,他们不再仅仅局限于社會的批判,而是将目光转向了人的发现,由对人的表层自我的描绘转向了深层自我的书写,而在这一过程中,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思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关键词:中国文学 柏格森 生命哲学 直觉 绵延亨利·柏格森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哲学界最具影响力的人物,西方现代美学史上著名的美学家之一,是现代法国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而他的影响也超出了哲学范畴,影响到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2年8期2022-05-30
- 学术史、译介史、细读法与阐释学:美国《中国文学》杂志的王维诗学研究
名汉学期刊《中国文学》(CLEAR)刊載了关于王维诗学的重要成果,其内容包括海外王维研究的学术史、译介史、细读法以及阐释学。中外学界的王维诗学研究在思路和方法上均有较大差异,通过解读相关成果可以把握汉学界王维诗学研究的进展与动态,从而与国内学界研究形成建设性的双向对话。关键词: 《中国文学》; 王维; 《辋川集》; 禅宗; 佛教中图分类号: I207.22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3/j.issn.1671-6477.2022.01.013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1期2022-05-22
- 中国文学的跃进
水平等因素,中国文学作品的英译一直没有引起英国读者的重视,但钱锺书的《围城》首次登上“企鹅现代经典”的榜单,标志中国小说开始跃进式地进入英语读者的视野。这部小说取材于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段悲惨境遇,字里行间流露出接受西化教育的青年知识分子对传统桎梏的反叛。作品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对时空变幻的强烈感悟、对人类现状的哲学洞察,都具有文学普适意义,但书中的大量双关语和典故对译者构成了巨大挑战。关键词:钱锺书;《围城》英译本;中国文学;跃进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
外国语文研究 2022年1期2022-05-12
- 探讨“建安风骨”与中国文学的传统审美价值
历史,对后世中国文学的审美价值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影响。而关于建安风骨与中国文学中传统审美价值相互关系的探讨研究,也顺理成章成为研究中国文学尤其是古代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关键词:建安风骨;中国文学;审美价值“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最后的年号,而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不仅囊括了汉末最后一段时光,也包括魏初的一段时间。当时时局动荡的社会环境,使得文人在表达思想感情上体现出更加慷慨激昂的特點,在逐渐摆脱儒家思想束缚的同时,其表达的内容也更侧重抒情性。当时的这种风格在逐
雨露风 2022年2期2022-03-24
- 中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分析
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学史上也曾出现过类似的“多余人”文学形象。文中,结合鲁迅《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对中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进行了探讨。关键词:中国文学;“多余人”形象;孤独者;魏连殳一、“多余人”简介(一)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多余人”最早是出现在屠格涅夫的《多余人日记》中。[1]到后来,该称谓被俄罗斯文学界及批评界用来称呼与奥涅金的性格气质,及历史命运相类似的那部分贵族知识分子。这类人物是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中所描绘的一种较为典型的形象,特点在于都是出
雨露风 2022年1期2022-03-23
- 世界文学中的西方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
力在海外推介中国文学,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世界文学版图上的西方中心主义格局。【关键词】世界文学 歌德 欧洲中心主义 西方中心主义 中国文学【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A【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2.02.004“世界文学”(Weltliteratur)并不是一个全新的理论术语,人们一般将其源头追溯至德国作家、思想家歌德和青年学子艾克曼的谈话,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2年2期2022-03-02
- 课程思政全面融入中国文学的路径探索
内容摘要:《中国文学》是西北民族大学面向汉语言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在课程思政的时代呼吁下,《中国文学》要积极发挥课程优势,打通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界限,积极推进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结合学术界在课程使命、价值引导、教师提升、人才培养、教学设计、教学实践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同时立足《中国文学》的教学实际,探索课程思政全面融入《中国文学》的推进路径:精选作家作品,归纳思政案例;教研思政一体,凝练思政选题;三全育人调研,内外合力推进。付诸实践,既能实现《中国文
文学教育 2022年2期2022-03-01
- 庄子的艺术观及对后世中国文学的影响
;哲学思想;中国文学;影响前言常言道:“入世用儒,出世用道。”,可见道家学说对国人思想的影响力之大。经过2000年的文化融合与思想沉淀,道家思想已经深深的融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习惯之中。而为此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应当是庄子。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战国时期蒙(今属河南)人。庄子作为老子的后学,其不仅继承、发展了老子的学说,而且成了先秦道家的集大成者。其作品现存《庄子》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为庄子所作,其他篇章可能参杂了庄子门人和后学者的
学习与科普 2022年4期2022-02-23
- 枯树、梧桐与白鹭:美国杂志《中国文学》(CLEAR)的唐诗意象研究
学选本(如《中国文学选集》《含英咀华集》《哥伦比亚中国诗选》等),还出现了对李白、王维、杜甫、孟浩然、王昌龄等人的专门译介与研究,同时对白居易、元稹、韩愈、柳宗元、李商隐、李贺、皮日休等中晚唐诗人的关注度也有所提升。 详情参见天津师范大学高超于2012 年发表的博士论文《宇文所安唐诗研究及其诗学思想的建构》第一章第三节“美国的唐诗译介与研究”,第28-39 页。。 1981 年,专门研究唐代文学和历史的研究机构——“唐学会”(T'ang Studies S
北部湾大学学报 2021年3期2021-12-02
- 探究中国文学经典作品鉴赏课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意义
求。通过开设中国文学经典作品鉴赏课程,可以使对外汉语教学的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同时也可以增强文化传播效应,使汉语教学能够与我国传统文化内容相结合,达到理想教学目标。本文主要针对鉴赏课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意义进行深入研究,以供参考。关键词:中国文学;作品鉴赏;汉语教学引言通常情况下,对外汉语课程内容普遍以听写教学作为主要核心,对学生的交际能力重视程度较高。在新时代背景下,这种传统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对外授课需求,因此需要结合中国文学经典作品鉴赏课程展开进一步教学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5期2021-12-02
- 论中俄文学比较视野下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中国文学;俄罗斯文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對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中俄文学多方面比较,对当代大学生树立对我国的文化自信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中俄发展史对比后的文化自信近年来,国家和社会都在倡导要树立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就是相信我们自己的文化。那么如何树立文化自信呢?首先要了解并认同我们自己的
文学天地 2021年9期2021-11-10
- 建构中国文学的伟大传统
摘要:中国文学源远流长,历经现代社会剧变和文学变革,中国文学传统始终在赓续革新。从古典时代到现代,可以梳理出两个基本传统:其一是“抒情传统”;其二是“史传传统”。从古典时代的四大名著起,小说成为中国文学的主流,进入现代,小说更是构成了文学的主导形式,“史传传统”也以现实主义之名占据美学规范地位。20世纪中国的文学和文化变革始终为激进现代性所支配,直至1990年代,传统文化才获得正面肯定,而文学充当了先知先觉的角色。1990年代以后,乡土中国叙事以其内隐的“
文史哲 2021年5期2021-10-27
- 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现实与思考
。新形势下,中国文学走出去,步伐更加坚定,视野更加开阔,态度更加积极,渠道更加多元,努力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本文从译林出版社的走出去工作实践出发,分析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现实,并提出相关思考。关键词:中国文学 走出去 国际传播自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以来,中国文化国际传播能力不断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国家文化软实力得到切实提升。作为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内容,中国文学也在世界文坛体现出更加积极的姿态,以其
出版参考 2021年8期2021-09-22
- 浅析中国文学经典阅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校学生而言,中国文学经典阅读对其人格健全,思想观念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伴随着当下新媒体行业的发展,我国大学教育也开始更加急功近利。随着快餐文化的盛行,学生意志力下降,他们开始越来越无法耐心地去读一本书。因此我国高校一定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适当融入中国文学经典阅读,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我国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得到提升。本文主要结合当下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展开了详细分析,探讨了将中國文学经典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措施,希望本次研究能够为此相关研
文学天地 2021年2期2021-09-10
- 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对中国现代女性的影响
;女性形象;中国文学;现代女性【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9-0030-02“女性”这一名词的出现就决定了它的与众不同,它在近代西方国家中是个很突出的特点,也是作家笔下所关注的重点,因为当时的时代一直追求着男女平等、女性能够独立生活的问题。在当时的时代,“女性”成了大众的焦点,因此它可以作为当时的缩影,这一名词被众人所熟知,并且刻在了每个人的心中,这一名词是新时代
今古文创 2021年19期2021-09-10
- 基于社会翻译传播学的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研究模式构建
,国内学者就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问题进行积极探讨,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多维度的研究模式尚未形成。为促进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实施,聚焦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现状,以中国文学作品为例,回溯其翻译传播过程,构建行之有效的研究模式。基于马莱兹克社会系统模式与行动者网络理论,在“翻译学+传播学”的基础上,融入社会学的相关概念,构建了以“人类”和“非人类”行动者的相互作用为焦点的社会翻译传播学研究模式,并根据翻译生产及译后传播过程中主要任务及行动者的不同,分别构建出包括翻译、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21年3期2021-09-10
-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论与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建构
程度上体现了中国文学史的真实性与原创性,具有考察的意义,此外还与马克思主义中的一些观点相呼应,具有深度挖掘的价值与意义。不仅如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也借助了古代文学发展理论的一些手段,马克思主义变得更加通俗与中国化,使绝大多数的中国人能明确马克思主义的内涵。那么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论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了解与研究。关键词:中国文学;发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论在后世文论家的不断发展与延伸中,形成了具有中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21期2021-09-10
- 中国文学东南亚传播的挑战、机遇与路径
1世纪以来,中国文学东南亚传播面临的挑战主要有华语水平危机、华文报刊危机、“图像社会”挑战、社交媒体挑战等新的挑战。面临的机遇主要表现为传媒多元化、强势传媒的影响、中国和平崛起和东南亚华人华侨力量的增强等方面。面对这些挑战和机遇,在实践操作层面,中国文学东南亚传播的主要创新路径有“双语+文学”路径、“文学图像化”路径、“主体多元化”路径、媒体整合路径和“国别化+本土化”路径。中国文学东南亚传播,应该立足于建设“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顺应“讲好中国故事”的时
当代文坛 2021年5期2021-08-30
- 美国《中国文学》杂志的明清小说性别诗学研究
学研究期刊《中国文学》(Chinese Literature: Essays, Articles, Reviews简称CLEAR)自1979年创刊以来曾发表多篇明清小说女性形象研究的论文,性别诗学是其中的重要命题,体现为他者审视中的性别形象、失语的女性群体、文化层面的性别差异三个研究路向。本文聚焦《中国文学》刊发的相关论文,了解海外明清小说女性形象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由小见大呈现海外学界的成就与贡献,同时探讨其成果在世界文学理论界所具有的对话价值。关键词:《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21年2期2021-07-19
- 美国《中国文学》(CLEAR)书评栏目的古代文学研究
【关键词】《中国文学》 古代文学 书评海外学界专业的汉学与中国学学术期刊的创办是该领域研究长足发展并且走向成熟的标志。[1]“从北美的情况来看,中国文学研究在20世纪的繁兴,与一般的规律或趋势有关,比如,汉学作为一种研究类型受到国家机制,包括民间基金会的重视与扶持,文学学科的建立等;同时又有一些特殊的助因,比如,本地文学创作对文学资源的呼吁,数量可观的华裔学者的介入等,促成了中国文学研究在北美的勃兴。”[2]上述因素中没有提到的是专业学术杂志的创办。1
中国图书评论 2021年6期2021-06-28
- 德语文学公共领域中的中国文学接受机制
摘要: 中国文学在德语世界的接受场域是一个具有私人性、批判性和政治功能转换趋向的文学公共领域,其历史文化特征是探索当代中国文学在德接受形态的关键。德语文学公共领域的中国文学接受主要依赖文字、视听和事件三种媒介。文字媒介是跨文化文学传播的基本形式,通过文字语言转换和物质形式生产传播文学作品。当书面文字媒介从纸质印刷的物质形式延展到了数字空间,视听媒介也开始作用于德语文学公共领域的运作与演变。事件媒介将参与文学交流的个体直接聚集到共同的时空场景之下,呈现的是一
当代文坛 2021年3期2021-05-21
- 张之洞督鄂与湖北“中学”及“中国文学”
课程设置、“中国文学”历史形态的早期建构有重要影响。关键词:张之洞;“中学”;科举;国粹;中国文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文学史著作的整理、研究及数据库建设”(17ZDA243)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21)03-0084-08在近代知识转型进程中,新式教育的兴起扮演了重要角色。与传统书院重科举制艺、轻实学不同,新式学堂学制多兼采中西,课程设置以实用为主,旁涉语言、经史。作
江汉论坛 2021年3期2021-05-20
- 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中处于劣势。中国文学历经千年而熠熠生輝,是世界上唯一未曾出现断层的文明。为了使得中华文学走向世界,提升国家竞争软实力,有必要进一步分析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现状与原因,为中国文学更好地走向世界提供参考依据。关键词:全球化;中国文学;走出去近年来,中国迫切与世界接轨,国家也制定了一系列国家发展战略,文化输出则是其中一个重要战略。中国文学“如何走向世界”是文学界学者较为关注的话题。想要使得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翻译是不可回避的一个方面,将中国精确地翻译出来是中国文学
锦绣·上旬刊 2021年10期2021-03-15
- 论高丽维吾尔族后裔锲长寿的诗歌
偰长寿汉诗;中国文学;关联[中图分类号]131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007(2021)01-103-06近年来,海外华人文学和离散文学备受人们的关注,其实,海外华人文学不仅仅局限在近现代,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为了躲避元末红巾军起义,流亡到高丽朝的偰逊和他的儿子偰长寿的诗歌也应属于域外华人文学或离散华人文学的范畴。偰长寿生在中国,长在中国,但十八岁那年,跟随父亲偰逊流亡到高丽朝,在那里度过了后半生。他在高丽朝曾做官、遭难(红
东疆学刊 2021年1期2021-01-24
-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文学翻译的思考
问题。这里从中国文学作品翻译的视角来探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运用适当的翻译策略来做好翻译工作,助推中国文化“走出去”,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多的国外民众的理解和认同,以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关键词: 文化软实力;文化“走出去”;中国文学;翻译策略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中国文化“走出去”,必然要对外传播中华文化,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这些文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获得外界认可。如何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这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增强文化自信,自觉学习
师道·教研 2020年10期2020-12-09
- 大江健三郎与中国文学的渊源
文学特点以及中国文学与大江健三郎的联系进行分析和探讨。关键词:大江健三郎;文学世界;中国文学;联系大江健三郎作为当代文学领袖人物之一,既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也是芥川文学奖获得者,更被日本人视为文学新时期的象征和代表。而且在他发表了《摘嫩菜打孩子》长篇小说之后,更是备受推崇成为新文学旗手。大江健三郎在东京大学专业攻读文学,具有极高的文学素养,他极其喜爱阅读加缪、萨特、福克纳等大师的作品。大江健三郎还积极游历各国,了解当地的事实情况,并将这些内容写入他的作品。
北方文学 2020年18期2020-11-18
- 世界华文文学学科的生成及其特征
学包括进去。中国文学、华文文学、华人文学的概念有不同的内涵。“华语语系文学”的概念有新意,但去中国化的倾向不可取。关键词:中国文学;华文文学;华人文学;海外华文文学;华语语系文学;世界华文文学中图分类号:I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77(2020)6-0005-10本文着眼于20世纪至当下华文文学的整体,以华文文学的发生、发展和转型为贯穿线索,在时间维度上跨越一个多世纪,将世界华文文学置于语种文学整体中,探讨世界华文文学学科发生的
华文文学 2020年6期2020-11-14
- 中国文学对外译介的翻译策略探析
【摘要】中国文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外译介对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进程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基础,探讨中国文学对外译介过程中需要关注和解决的突出问题,包括中国文学对外译介过程中对于目标受众的准确定位,以及对于中国文学作品的有效选择。此外,中国文学作品的对外译介也是翻译过程中多维转换的过程,特别是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三维转换,同时也要关注译者在“译事中”的中心地位。【关键词】中国文学;对外译介;翻译策略【作者简介】张艳艳(
校园英语·月末 2020年7期2020-11-02
- Under the Tender Moon
感上的共鸣。中国文学中的月亮是深情而浪漫的,它体现了宁静、向往、神秘和孤独的情感,而西方文学中的月亮则被赋予了更多的现实感,有时甚至是消极的情绪。本文将分析中西方文学中月亮意象的异同并探讨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意义。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月亮的意象;中国文学;西方文学Abstract:In both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ture,the moon,with its beautiful and ever-changing outlo
锦绣·中旬刊 2020年2期2020-10-21
- 儒家文化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
儒家文化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中国文学在发展过程中也与儒家文化产生复杂的纠葛。本文就儒家文化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进行分析,希望可以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借鉴。关键词:儒家文化;中国文学;文学发展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它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代表类型,在很长一个历史阶段都占据了中国文学的主要部分,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无论是从意识形态还是文学创作中都能够看到儒家文化的影子[1]。而20世纪初,西方思想与新文化运动的冲击则为儒
锦绣·上旬刊 2020年5期2020-10-12
-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文学作品的译介与国际传播研究
台,也为今后中国文学译介的相关研究和操作实践指明了方向。当前国内学者就促推中国当代文学在国际传播的力量这个主题做了大量研究,其主要考察方面为文本选择、对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翻译及讨论、译本在英语世界的接受和传播,同时分析文学译介活动的复杂性与丰富内涵。中国当代文学的国际传播,是以国家赞助为主体的中国文学国际传播战略的有益补充。【关键词】 新时代背景;中国文学;译介;国际传播;葛浩文【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今古文创 2020年39期2020-09-10
- “沙僧是(玄奘)与大地的联系”之解读
禀华教授在《中国文学》一书中提出的所谓“沙僧是(玄奘)与大地的联系”的观点十分有创见及启发性,无论从人物心性还是五行之学的角度,都可以看出吴承恩对于“沙僧”这一形象的独特设计。沙僧在西天取经的师徒五人中最为低调,实则却有着包容、融合其他四人这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即使在现代职场与生活中,这一人物形象也有着极强的借鉴意义。【关键词】 桑禀华;《中国文学》;《西游记》;沙僧;“大地”特质【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今古文创 2020年11期2020-09-10
- 中国文学在泰国的译介研究
。本文通过对中国文学在泰国的译介情况进行梳理,试图还原中国文学在泰国的译介全貌。【关键词】 中国文学;泰国;译介【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06-0050-02中国文学伴随着泰中贸易及华人移居进入泰国,在这两百三十多年间,中国文学泰译本在泰国广泛传播,在带去中国文化的同时也对泰国文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直以来,海外华人始终扮演着中国文学在泰国传播的“媒介”,对中国文
今古文创 2020年6期2020-09-10
- 中国谴责小说与韩国新小说的比较研究
;谴责小说;中国文学;韩国文学;比较文学【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09-0018-03基金项目:本研究受“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资金资助”,项目名称:中国谴责小说与韩国新小说的比较研究(项目编号YJSCX2020-147HLJU),属于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负责人:李太福。一、前言《老残游记》与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以及曾朴的《
今古文创 2020年9期2020-09-10
- 建设文学特色孔子学院的可行性探讨
一琳摘 要:中国文学的海外热潮“波及”孔子学院,中国文学以课程、文化活动、学术研究等形式“生长”。以海外文学市场需求为基础,挖掘文学内在感官之美,整合国内文学教育资源,建设一所文学特色孔子学院顺势可为。但拓展文学特色孔子学院海外认同空间仍存在汉字壁垒、理解偏差、海外图书市场“水土不服”等诸多挑战。关键词:中国文学;文学特色孔子学院;可行性物换星移,时光流走,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东西交通的密度是过往任何一个时代所无法比拟的,民族、国家的沟通成为历史的
山东青年 2020年7期2020-09-02
- 浅谈中国文学与中国音乐之间关系
重要的地位。中国文学与中国音乐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通过文字来描述的中国文学与通过乐音来表达的中国音乐之间,具体是如何相互渗透、相互体现,二者之间的表述关系则在本篇文章中相连结,浅谈阐述二者之间的相互表现关系。关键词:中国音乐;中国文学;音乐表述形式一.文学与音乐的概述文学是指通过可视化的语言文字来体现客观现实、或者反映人们情感以及想法的一种艺术类别。它的形式包括了小说、散文、诗歌、剧本、民间传说等。音乐是反映人类生活情感的一种艺术类别,一
神州·下旬刊 2020年8期2020-09-02
- 中国文学名篇的价值与鉴赏研究
摘 要:中国文学名篇是我国的宝贵财富,同时也是我国各个行业实现创新、创造的源泉,能够满足新时期人们的精神需求。本文重点介绍了我国文学作品的特点、中国文学名篇的欣赏价值和中国文学名篇鉴赏,希望能给相关人士提供有效参考。关键词:中国文学 名篇价值 鉴赏现代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升,在物质方面逐渐得到满足后,人们的精神越加匮乏,为此需要更多的优质精神食粮作为补充,中国文学历史名篇是我国的宝贵财富,其能够经历时间的侵蚀保留下来,证明其对于新时期的社会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20年19期2020-08-18
- 一带一路视阈下中国文学的翻译现状以及转换翻译策略研究
男摘要:当前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现状不容乐观。在一带一路视阈下,优秀的中国文学作品需要借助这个机会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优秀文学作品的内容,从而让更多读者认识到中国文学的可读性,让更多读者爱上优秀中国文学作品。因此,译者必须转变翻译策略,让这些优秀中国文学作品更能引起读者的喜爱。关键词:《三体》;中国文学;翻译策略一、中国文学的翻译现状在中国,非常多的作家呕心沥血写下了一部又一部的优秀文学著作,例如,巴金、刘心武、张洁、王蒙、阎连科、刘文韬等,但他们的作品却很
青年生活 2020年28期2020-08-14
- 大文学: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海外传播图景
化。关键词: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大“文学”中图分类号:1206.7;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 (2020) 09-0009-02文学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路径。在世界文学空间中,借由中国文学的对外传播,弥合物理空间的区隔及观念空间的鸿沟,调适异域公众对中国形象的认知。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由来已久,其传播版图宏大、地区发展不平衡、文学类型复杂多样,选取最能反映中国当代社会概貌、最易为海外读者所理解的当代文学,探究其域外传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20年3期2020-08-13
- 中国古典散文的三境读法
性。关键词:中国文学;古典散文;三境读法在中国文学史上,散文是数量最多,发展历史最长,内容涉及面最广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以自己“形散而神不散”的特有气质,记录着先贤的智慧,刻画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反映着历史的兴衰际遇,折射着大千世界与人生百态,编织着华夏文明的辉煌,延绵着中华文明的精神与脉动。正因为如此,它和诗词一道位列中国古代文学的“正宗”。中国古典散文如何读?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理清一个概念,什么是散文?“散文”这个词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但是散文这
青年文学家 2020年17期2020-06-29
- 中国文学里的幽默探微
。【关键词】中国文学;幽默;古代文学幽默少;近现代以来文学幽默渐多【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13-0011-02【本文著录格式】张政军.中国文学里的幽默探微[J].课外语文,2020,19(13):11-12.幽默是现代生活的调节剂,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润滑剂。恰到好处的幽默,可以打破矜持尴尬的僵局,可以激励萎靡不振的自卑,可以婉谏不可一世
课外语文·上 2020年5期2020-05-25
- 诺贝尔文学奖对中国文学普及和发展的影响探讨
贝尔文学奖;中国文学;文学发展一、中国作家与诺贝尔文学奖的交集诺贝尔文学奖是国际文学领域公认的最高荣誉,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一百多年以来,共产生了100多位获奖者,2012年中国籍作家莫言荣获当年诺贝尔文学奖,莫言也因此成为中国第一个也是目前为止唯一的中国籍获奖人士。在历史上,我国许多作家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比如著名作家老舍、林语堂等都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这表明早在民国时期,我国的文学艺术就已经得到国际的关注。自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来,我国民众
决策探索 2020年8期2020-05-11
- 小学全科教师卓越培养目标下高职中国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养目标下高职中国文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思考。针对中国文学课程教学现状,对标小学全科教师卓越培养目标,参照教育部关于人才培养立德树人的核心素养理念,对课程教学理念、课程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加以重新认识,并围绕教师素养、课堂改革、学生学科思维养成三方面,提出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目标的课程改革思路: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决定作用;课堂教学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对专题的研讨,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学科思辨能力;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进而形成学科思维;搭建校内外沟通、课内
广西教育·C版 2020年10期2020-04-06
- 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趋势。其中,中国文学的发展,尤其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但是,政治、经济的发展并不一定意味着文学与之同步,其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关键词:中国文学 走出去 现状 原因中国文学在“走出去”的道路上,成绩是十分巨大的。这离不开新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也离不开党和国家在政策上的大力扶持,更离不开作家、出版社等文学主体的共同努力。但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现状,仍不能令人满意。比如,1981年推出的“熊猫”译丛、1995年推出的“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1期2020-03-02
- 皈依自然,万物皆美
边城;美学;中国文学倘若你踏上小船,来到湘西边的茶峒小镇,便是误入了桃花源之中,于是看到了翠翠明亮的眼睛,听到情人间美好的呢喃细语。茶峒是一幅画,翻开《边城》,便置身于墨色山水之中。一、水城如畫入目中湘西的小城,船飘在湖上,离尘世的喧嚣好远。翠翠在这里长大,温软的歌声绕着她耳畔,弯弯的月亮映在她眼里。鸭子在湖水里游,赶鸭人在身后。梦里看不到的,这镇子里都有。这是沈从文笔下的茶峒,山美水美,依山傍水的小镇,房屋也因地制宜,河街贯穿码头,水城一座,生出的儿女也
锦绣·下旬刊 2020年12期2020-01-03
- 以贾平凹为例探讨中国文学在西方的翻译与传播
西方读者对于中国文学的阅读和认知还是十分有限的,尤其是以贾平凹为代表的陕西文学对于海外读者来说还比较陌生,因此必须重视文化作品的翻译理念,加强与西方图书市场的合作,同时政府也应该加大对文学作品的翻译支持力度,让更多的文学作品能够在西方传播。关键词:贾平凹;中国文学;翻译;传播作者简介:陈敏(1983.8-),女,汉族,陕西咸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
青年文学家 2019年33期2019-12-23
- 关于吉川幸次郎的中国文学中人生观的推移
主题,揭示了中国文学由乐观主义到悲观主义,再回复到乐观主义,最后到悲观的止扬等四个阶段的变化。【关键词】吉川幸次郎;中国文学;人生观【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吉川幸次郎对于中国文学中表现出来的人生观,大体上可以分为先秦时期的乐观主义、汉魏六朝时期的悲观主义、唐代的乐观主义的回复及宋代的悲观的止扬四个部分。一、先秦时期:乐观主义吉川幸次郎认为先秦文学中主要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乐观主义。这种乐观主义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人类善意的信赖。例如,在《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11期2019-12-16
- 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的反思探索
的迅速提升,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如今已经成为了树立国家形象、提升我国文化影响力的重要途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文学文化以什么样的方式走出去,并且如何更好的走出去,成为了当今中华文学文化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关键词: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反思探索自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在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市场的同时,外国文化也以不同的形式传入到中国,这对于中国文学文化的发展来说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就在外来文化走进来的同时,中国文学文化该怎样
北方文学 2019年33期2019-12-10
- 英文版《中国文学》杂志生产传播机制中的译者群体与人文精神
——王明杰先生访谈录
7)英文版《中国文学》发行了半个世纪,在中国文学对外译介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国内学者对该期刊有诸多方面的研究视角,访谈“见证人”为其形式之一。譬如,何琳、赵新宇(2017)采访了曾为英文翻译室负责人的熊振儒先生[1],四川外国语大学课题组(2016)采访了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兼总编黄友义先生[2],吴自选(2010)采访了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中国文学》原副总编辑王明杰先生[3]。这些访谈覆盖面广、信息量大,进一步充实了有关该期刊的研究资料。本访谈从传播学视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4期2019-12-09
- 明白与晦涩之间
晦涩化趋向是中国文学演进的两个重要趋向,它们相生互动、相依互通,有时则相抵互抗、相克互斥,生动演绎出奇妙魅人的艺术辩证法,鲜明显示出中国文学生产、演进的原始景象。作家创作时着意综合作品的明白品格和晦涩品格、进而创造作品综合品格,是其催生文学综合趋向的重要手段,综合趋向蕴含着文学生产机制和发展规律,蕴藏着作家迈上辉煌巅峰的重大契机。“五四”以来,中国文学在明白化趋向和晦涩化趋向疏离或交错或叠合的过程中演进,中国文学经典在作品明白品格和晦涩品格相生互动、相依互
社会科学 2019年11期2019-12-09
- 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新机遇与路径
宇宇【摘要】中国文学“走出去”是对外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重要途径。随着移动互联网、数字科技和移动智能终端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数字文化产业呈蓬勃发展之势,阅读的数字化转型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了一个新机遇。塑造具有自身优势和特色的国家软实力是中国文学肩负的重要使命,应利用大数据细分读者群体,在社交网络中构建阅读空间,从而实现文化传播的最佳效果。【关键词】新媒体时代 数字阅读 中国文学 “走出去”【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中国文学“走出去
人民论坛 2019年31期2019-11-21
- 中国近代翻译文学的地位和影响
闭体系,促进中国文学的变革。三是积极宣传西方先进,推动革命的发展。四是翻译原则和标准提出,促进日后翻译的发展。关键词:林纾;中国文学;近代翻译文学;中国近代是我国一个抗争的时期,面对外国的侵略,我国对其进行抗争,有战场上的抗争,有思想上的抗争。中国国门的打开,外来的文化也逐渐的进入我国,中国的文化与外来的文化相互交融。中国近代中外文艺思潮的交汇融合是在甲午战争前后开始的,是近代历史与文学艺术的转折点。外国文化大量的涌入我们的国门,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进
鸭绿江·下半月 2019年7期2019-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