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新机遇与路径

2019-11-21 21:37黑宇宇
人民论坛 2019年31期
关键词:中国文学数字阅读走出去

黑宇宇

【摘要】中国文学“走出去”是对外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重要途径。随着移动互联网、数字科技和移动智能终端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数字文化产业呈蓬勃发展之势,阅读的数字化转型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了一个新机遇。塑造具有自身优势和特色的国家软实力是中国文学肩负的重要使命,应利用大数据细分读者群体,在社交网络中构建阅读空间,从而实现文化传播的最佳效果。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 数字阅读 中国文学 “走出去”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文学“走出去”是对外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重要途径,可以塑造中国文化新形象,构建正面的国际影响力,让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焕发光彩。自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国际话语权”以来,我国文学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取得许多富有价值的成果。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但是在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中,中国文化传播的效力与欧美文化输出强国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且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同我国现阶段综合国力相比也有很大差距。其中表现之一在于我国文学的国际传播力不强,在海外产生的影响力远远低于我们的预期,这成为制约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关键因素。因此,若想在新媒体时代推进中国文学加速走出国门,并且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強大的竞争力,就必须不断适应时代发展,依托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探索中国文学海外传播新路径。

阅读的数字化转型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了新机遇

随着移动互联网、数字科技和移动智能终端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呈蓬勃之势,阅读这一获取信息的传统方式也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阅读平台、阅读行为模式、图书出版形式和内容以数字化呈现。数字化阅读变得越来越便捷,并逐渐成为一种主流阅读方式。阅读的数字化转型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了一个新的机遇。

首先,文学作品资源获取平台发生改变。数字技术使文学作品的载体从印刷出版物走向数字化平台,改变了人类原本获取阅读资源的渠道,全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的持续增长推动了数字阅读平台的建设和发展。互联网世界的数字图书馆使人们可以更广阔、更便捷、更快速地获取阅读资源。据西班牙“阅读推广计划2017-2020”官方网站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14岁以上的西班牙人中有76.3%在数字媒体平台上进行阅读,比2012年增加了18个百分点。传统的实体图书馆和书店受到数字阅读平台的冲击,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各类读者的阅读需求,尤其是对于外国读者而言,对纸质书籍的搜索和获取极大地受到时空的限制。因此,要为外国读者构建能够承载中国优秀文化理念的数字化阅读平台,助推中国文化“走出去”。2015年7月,覆盖“一带一路”沿线40个国家和地区、支持14种语言的掌阅海外版ireader(APP)诞生。它将大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和中国文学作品推广到世界各地,甚至在一些国家掀起了追捧中国文学作品和学习中国文化的热潮。因此,数字化阅读平台构建是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新方向。

其次,文学作品呈现形式发生改变。数字阅读的本质是阅读方式和阅读对象的数字化。近年来,电脑、手机、专业阅读设备等电子阅读终端不断发展,人性化的设计和底层技术的变化成为数字化阅读的核心驱动力,新兴技术与文学内容的融合形成了数字化阅读的新框架,在此基础上,文学传播和消费正经历着深刻的观念变迁和全面的市场转型。与此同时,数字化电子出版物以其容量大、检索快、灵活方便等优势在世界范围内以惊人的速度迅猛发展。据统计,电子书在美国、欧洲、中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数字出版市场中占据着核心地位,2016年收入为108亿美元,占全球数字出版总收入的71.1%。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成本低廉的电子书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大众的阅读行为模式。智研资讯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图书海外销售线上渠道销售459亿元,占比57%。在全球化、市场化和数字化背景下,电子书在海外读者群体中受到热捧,与纸质书相比,电子书更易于“走出去”,这为探索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路径提供了新的视角。

最后,文学作品与读者的关系发生了改变。互联网冲破了人际关系所受的时空局限。由作者、作品和读者构成的传统文学传播线性模式也发生了改变。作品不再是固定不变的客体,而是成为具有可塑性的开放性文本,这一点尤其表现在网络文学创作中。读者已不满足于被动的接受作品,逐渐产生了积极参与作品交流的意愿,要求阅读的自主性和互动性。由于文学文本物质载体和传播方式的变化,任何读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计算机、手机、阅读设备等媒介接触文学作品,从而打破了作品与读者之间的时空束缚。此外,经典文学作品海外传播的译介也成为读者可参与、并对文本最终形态产生影响的环节。读者可以通过微博、微信、论坛等社交网络平台发布关于作品的实时动态评论,从原本单一的角色中分化出多元角色,读者同时是作品传播的推动者和文学作品的批评者,参与了文学作品传播的各个重要环节。传统上互相分离的作品和读者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变得能够互相影响。由于数字化阅读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改变了文学生态的整体样貌,所以中国文学在“走出去”的策略制定中也必须将读者这种社交化阅读的新需求纳入考量范围。

中国文学助力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应注重的两个方面

文化软实力是构成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它可以为生产力发展创造和谐的文化生态,提高人民的思想意识,为社会和经济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助力社会经济发展。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文化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方面,美国、日本、英国、俄罗斯等世界强国都已经将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力求在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权。文化输出正是各国加大本国文化影响力的有效手段,而互联网的发展成为全球竞争的新场域,成为各国改革和创新文化传播方式的最重要途径。自古以来,中国文学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民族精神的结晶。因此,中国文学“走出去”肩负着增强我国文化竞争力的使命,探索如何使中国文学在文化软实力的塑造上发挥积极作用是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重要使命。

第一,我们应选取真正具有软实力的中国文学内容。一个国家的文学作品能否走向世界,一方面要看文学作品的整体实力和传播策略,另一方面也与一个国家已经形成的对外形象及其在国际上被接受的程度密切相关。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整体形象日益提升,但仍有一些西方媒体对中国存有偏见,毫无根据地排斥中国文化。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中国文学“走出去”的一大阻力。因此,在新时代互联网的浪潮中,如何更及时、更有效、更科学、更合理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并且在国际视野中塑造中国形象,是中国文学“走出去”需要完成的一个重要使命。互联网给人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信息资源,但大多数海外读者对互联网中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不具备鉴别能力,一些落后、腐朽作品鱼目混珠,不仅会阻碍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削弱中国文化的竞争力,甚至会使海外读者对中国文化产生误解,最终与传播中国文化形象的初衷背道而驰。只有经典文学才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生活的鲜活载体,才能真正代表中国文化理念。为此,在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过程中,若想真正实现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目标,就应在满足读者需求的基础上对传播内容的质量进行严格把控,选取真正具有深刻阐释力和高超艺术创造力的文学作品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走出国门,让世界看到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文化。

第二,着力创新中国文学“走出去”的传播方式。中国文学“走出去”是一项事关国家长期文化发展战略的宏大工程,由于新媒体不断改变着文学传播的原有方式,一些传统的审美理念、译介视角和生产传播机制都受到极大的挑战。中国文学“走出去”已从单纯研究提高译文质量逐渐转向对营销、推广、评价和接受等传播形式多样化的探索。由于文化、审美、思维的差异,即使是经典的文学作品也往往面临无法被外国读者接受的窘境。此外,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出版和发行方式无法满足国内外读者的需求,机制观念落后、营销模式不完善等弊端也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互联网+”环境下,人们通过各种新媒体,随时随地获取大量即时信息,再加上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范围广,传统媒体很难做到全面覆盖。同时,传播渠道多元及传播内容庞大势必造成传播的可控性难以把握,对文化传播效果构成严峻挑战。相较于传统媒体的灌输式传播方式,新媒体时代受众更渴望主动感受传播内容,并且希望在此过程中能够有效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新媒体的优势在于,相关报道在网络媒体上一经发布,读者就可以积极参与讨论,而外宣工作者也可以第一时间知晓关注消息群体的特征、选题是否引发读者兴趣、正面和负面评价的比例等,从而根据不同的舆情反馈作出恰当的回应。这对于强化传播效果和深化传播主题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新媒体助推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兩个路径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电子媒介已经成为新媒体时代的主流载体,在互联网这个最具时代活力的领域中,数字化阅读是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新机遇,塑造具有自身优势和特色的国家软实力是中国文学肩负的重要使命,若要真正实现“走出去”的目标就要顺应新媒体时代的潮流,找准发力点,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新路径,不断提高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能力和实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文化交流和互鉴中,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逐步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一是利用大数据细分读者群体。中国文学“走出去”是一个全球性语境中的文化战略,其受众主体是世界各国的读者。因他们所处地域文化的差异,其文学审美偏好存在很大的不同,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受众认同度,成为阻碍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文学“走出去”过去采用的无差异性传播方式显然已无法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在新媒体和数字化的冲击下,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可以运用科学的方法与步骤系统采集读者相关信息,对读者进行细分和定位,即利用大数据的优势,找出读者的阅读规律和阅读习惯,细分读者群。在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读者民族文化特点、阅读偏好、学历专业、地域因素等大数据,以读者需求为导向进行更深层次的有针对性的差异化宣传和推广。在读者被细分后形成特征不一、需求不一的读者群,对不同的读者群进行选择和区分,并根据现有中国文学资源的情况,进行目标定位,将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推送给不同的读者群,利用个性化服务的精准性满足读者深度阅读的需求,打破传统文学传播的单一性和被动性困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文学作品在海外落地生根,从而提高文化传播的有效性和深刻性。

二是在社交网络中构建阅读空间。互联网时代读者的阅读模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阅读呈现数字化、移动化和社交化的趋势,我们在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过程中也要构建新的阅读空间以适应读者阅读习惯的转变。相较于过去我们将承载着中国文化的文学作品不加区分地以灌输的方式对外输出,海外读者在交流失衡的情况下被动接受的情况,新媒体时代的读者更需要在跨文化交流的基础上建立与文学作品的互动,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得到更大的参与感。读者不仅要阅读,还需要在阅读过程中通过社交平台表达自己对作品内容的观点,阅读以后对作品文学性、艺术性等方面的评价,并与其他读者进行互动交流。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当今蓬勃发展的社交网络平台着眼于打造一种能够集分享、互动、传播、评价、社交为一体的社区性阅读空间。以中国文学为中心,将所有读者凝聚起来,大家互相推荐阅读文本、分享阅读资源、讨论阅读内容,在阅读社区空间中提高阅读的有效性,在正视文化差异的同时让跨文化交流在彼此互动中不断深入。另外,根据不同读者的阅读数据,新的网络阅读空间还可以让有共同兴趣的读者聚集成讨论群组,改变传统上读者与作品单线交流的阅读模式,打破地域文化差异的樊篱,用中国文学拉近全球读者的心理距离。

(作者为西安外国语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讲师)

【注: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资助2019年度专项科学研究计划“中国古典诗歌西班牙语译介的美学探索”(项目编号:19JK0710)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魏清光:《中国文学“走出去”:现状、问题及对策》,《当代文坛》,2015年第1期。

②李小迟:《日本文学海外传播对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启示》,《出版广角》,2019年第14期。

③钱晨、樊传果:《新媒体时代基于受众心理的传统文化传播策略》,《传媒》,2019年第6期。

猜你喜欢
中国文学数字阅读走出去
中国文学“走出去”翻译出版的再思考
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农村用户数字化阅读培养策略研究
近十年我国数字阅读的发展状况与趋势
《游仙窟》与《双女坟》的对比分析
手机阅读平台用户体验影响因子分析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