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刊

  • 民间写作到主流写作的位移 ——反思1986“现代诗群体大展”与“第三代诗歌运动”的关系
    向》等。这一大批民刊成为当时诗人发表诗歌、交流诗歌思想的重要阵地,有力地推动了“第三代诗歌运动”浪潮,并且在“第三代”诗歌的传播与经典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该说,当时相对宽松的出版审查制度为民刊的大规模出现提供了必要保证,使得一些民刊在印刷技术设备还很落后的条件下顽强生存下来,为年轻诗人们的“不合格”诗作的发表提供了“另册”平台。学术界就曾有人说过,中国当代先锋诗歌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民刊发展史。许多重要诗人的代表作或成名作,几乎都是在民刊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5期2022-04-07

  • “第三代”诗歌与民刊传播机制
    歌报刊(以下简称民刊)。民刊是一个特殊时代的产物,因其相对便捷宽松的审查、编辑程序,成为了“第三代”诗人们发表诗歌和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一、“第三代”诗歌民刊的产生“第三代”诗人从朦胧诗人那里传承了《今天》的民刊传统,在20 世纪80 年代创办了大量民刊,这些民刊都曾刊发过“第三代”和后朦胧诗人们的重要作品,并对这些作品的经典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第三代”诗人所建立起来的民刊传统,后来又影响了20 世纪90 年代乃至新世纪更年轻的诗人,他们在这种传统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5期2022-03-24

  • 重印《新诗潮诗集》跋
    印)以及一摞诗歌民刊。在林莽当时的工作单位北京经济学院门口,林莽也提供了他的手稿和诗人贝岭的地址、电话,并热情地告诉我,诗人贝岭收存了许多诗歌民刊和诗人手稿(复印件)。贝岭果然提供了他的打印诗集《三月的漂泊》和一摞诗歌民刊,复印件的诗人手稿。我印象最深的是上海《大陆》和《海上》诗歌民刊,福建的《星期五》诗歌民刊,四川的《现代汉诗》诗歌民刊以及重庆一份诗报。在这些民刊和诗报里,我发现了陈东东、陆忆敏、王寅、柏桦、张枣、石光华、宋渠、宋玮、吕德安、王小龙、张真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21年1期2021-04-17

  • 从地火到岩浆的敞亮
    。关键词:汉诗 民刊 边缘精神 思想史视野“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a。赵思运、韩金玲伉俪合著的《中国大陆当代汉诗的文化镜像》以洗练的精神进行浴火批评,既是批评家自我诗学精神的浴火而生,也是中国大陆当代汉诗本身的一次浴火批评。本书的作者既是批评家,也是诗人。是批评家,自然会与批评现场隔开一些距离,这样才会在冷静的沉思中披沙拣金;是诗人,自然会有现场的身在其间、心在其中的情境,所以,感受之,反思之,批评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1年2期2021-02-23

  • 出版视域下“三明诗群”的建构
    特的景观,而各种民刊犹如一面面旗帜标榜着诗歌主张和追求,以期产生社会效应。事实上,这种民间办刊活动对新时期的诗歌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是新时期诗歌史的重要构成。此外,诗歌正式出版物具有先天的优势而不时形成焦点,如20世纪80年代突如其来的《九叶集》,引起诗歌界不小的震动。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九位诗人的诗歌合集《九叶集》,这九位诗人曾活跃于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诗坛,有诗作发表于当时的《诗创造》《中国新诗》等刊物。随着《九叶集》的出版及相关史料

    三明学院学报 2021年1期2021-01-31

  • 浙江民刊《群岛文学》:海洋文学的实验文本
    交汇点。《群岛》民刊正孕于此、长于此,虽隅居一地,却浴风耕海、吐故纳新,将敢立潮头、海纳百川的海洋精神诠释得奇妙无比!《作品》从2020年第2期起新设了“内刊之星”栏目,在封二、封三以彩页形式,每期展示两本优秀文学内刊,为读者了解当下地方文学生态提供重要的窗口。《群岛》民刊,在数以千计的全国文学内刊中脱颖而出,被该刊作为首家内刊推介。2019年12月,由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主办、中国作家网承办的2019全国文学内刊年会在北京举办,包括《群岛》民刊在内的全国各地

    鸭绿江·华夏诗歌 2020年4期2020-06-15

  • 新世纪诗歌民刊的困境与可能
    今天》为首的诗歌民刊很大程度上成为了新时期诗歌之发生的策源地,在此后的1980年代以及1990年代民刊无疑都是诗歌中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部分,最为敏锐地感知和体现着诗歌的新变,在思想上与艺术上均极具先锋性。而进入21世纪特别是近年以来,随着社会、文化语境的整体变化和诗歌生态本身的逻辑演变,诗歌民刊的地位与作用也在变化,其先锋性、影响力、作用似乎都在下降。应该如何看待这一时期的诗歌民刊,它还有没有价值和意义,是否还值得人们更多的期待?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的辨析和

    扬子江评论 2019年1期2019-04-16

  • 民刊时代:诗歌文化共同体的共建与完善 ——当下中国诗歌民刊简述
    卫峰常被简称为“民刊” 的“中国诗歌民办报刊” 无疑是另种特殊的诗意存在与时光证物, 它对于“百年新诗” 进程的贡献、对于现当代诗歌文化及精神的普及、 探索和影响已渐成共识。 它在行进中也不断得到敏锐且宽容的公开诗媒的关注与支持。2010 年, 《中国诗歌》 以专号形式对全国诗歌民刊进行了一次选萃及联展式集聚, 意义深远, 此举体现出互联网环境里对诗歌生态复杂性、 丰富性的新一轮沟通与理解; 正如其主编所言,诗就是诗, 无分“民刊与公刊”, 只有好坏之分、

    中国诗歌 2018年5期2018-11-14

  • 诗可以群 ——纪念新诗百年
    性甚微。第四个,民刊的繁荣1957年,《星星》诗刊和《诗刊》先后创刊。成都和北京这一南一北的两家诗刊实际上是作家协会领导诗歌界的机枢。他们不但刊发新诗,团结诗人,还负有组织诗歌活动、培育诗歌新人的作用,曾经享有相当的权威性。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一些省级作家协会也推出了诗刊,最早的当属黑龙江的《诗林》(1982)和新疆的《绿风》(1984),安徽的《诗歌报》(1985)则是中国唯一的诗歌报纸。这些都是所谓的“官刊”。在中国,刊物要有刊号才能算公开刊物,而刊

    星星·散文诗 2017年23期2017-11-16

  • 抵达
    卷《抵达》第一卷民刊名称:《抵达》创刊地点:安徽合肥创刊时间:2008年出刊形式:每年一卷创刊人:汪抒、江不离、尚兵主要同仁:汪抒、江不离、尚兵、墨娘、东隅、秦士红、李庭武、卢顺琼、萱萱、丁一、徐晓明、红土、罗亮、冰马等。作品·观察《抵达》是一本年轻人创办的民间诗刊,从它的身上我们可以感触中国民间诗歌生生不息的力量。他们明明知道写作根本就没有终点,根本就不可能抵达。但仍然要将他们的行动(写作、办刊)命名为“抵达”。写作的过程便是一次内心抵达之途。它没有一条

    作品 2017年7期2017-07-31

  • 探知先锋求索踪迹的有效窗口 ——论当代诗歌民刊的诗学意义
    ——论当代诗歌民刊的诗学意义张 德 明(岭南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民间诗歌刊物是当代诗人进行形式探索和艺术创新的试验地,许多具有先锋气质和探索精神的诗歌都是由诗歌民刊首先刊载,经过一段时间的读者接受和诗坛检测,才最终取得审美合法性的。民刊是探知当代诗歌先锋求索踪迹的有效窗口,借助这一窗口,我们可以全方位了解当代诗歌的写作群落、探索风向和人文特征,既能及时获知成名诗人当下的诗歌创作情态,也能迅速发现正在出现、不断茁壮的文学新苗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2期2017-03-13

  • “民间诗刊”类型与“同人”标的 ——兼就“民刊”、“官刊”等关系新思考
    标的 ——兼就“民刊”、“官刊”等关系新思考张 无 为(赤峰学院 文学院, 内蒙古 赤峰 024000)首先就“民刊”、“官刊”、“同人刊”等术语,结合它们在中国存在的事实进行了新界定,思考其彼此间的实际关系;然后围绕“民间诗刊”等展开,重新规划了“民间诗刊”的类型(如“官刊”或有局部亦属民刊或同人刊)及同人刊、同人性在民刊中的作用与意义,以期引起人们对习惯术语应深入思考,并有效推进“民间诗刊”发展。民刊与官刊;民间诗刊;标准与类型;同人性与意义“民间诗刊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5期2017-03-12

  • 以边缘的名义彰显诗歌的贵族气质 ——黑龙江汉语新诗民刊概观
    —黑龙江汉语新诗民刊概观陈 爱 中(哈尔滨师范大学 文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黑龙江的新诗民刊是汉语新诗史上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1990年代以来,《剃须刀》、《东北亚》、《过渡》、《诗参考》等培育出了张曙光、桑克、杨勇、中岛等在汉语新诗创作历程中有重要影响的诗人。它们的成长历程、所形成的美学风格、诗人群的组成都已经是汉语新诗领域乃至现代文学中的重要现象。黑龙江新诗民刊;《剃须刀》;《东北亚》“发表作品,也就是通过将作品交给他人以达到完善作品的目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5期2017-03-12

  • 民间诗刊是研究当代诗歌发展的重要窗口 ——《作品》杂志与《岭南师范学院学报》举行合作仪式
    作仪式,宣布建立民刊推介与民刊研究的互动关系。广东省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张知干,广东省作协专职副主席、《作品》主编杨克,以及岭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赵金钟出席合作仪式。广东作协主办的《作品》杂志一直关注中国民间诗歌刊物对中国诗歌的贡献,本着还原当代新诗发展历史的宗旨,从2014年第3期始,辟设“民间诗刊档案”栏目,每期推出一个当代较有影响的诗歌民刊,对其创刊地点、创刊时间、出刊形式、创刊人、主要同仁、诗群简史、同仁代表作等加以系统介绍,为人们了解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期2017-03-11

  • 天下谁人不识君
    应该是某一册读书民刊上看到了他制作的藏书票。精美,而又朴素,去除了浮华,哎呀,正是读书人的写照,那一种状态,真有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的美。不过,那以后,倒也见过数次,每次几乎都是谈书谈藏书票,不亦快哉,饭局上,有点醉意,亦有点快慰,好像在那不经意间就经历了季节的变换,这时常让我感叹,在大家都在往前奔走的时候,他在回归,自然看到的景象是大不相同。可能这在一些人眼里,是复古,甚至谈得上是传统文化,这在崔文川做来,又别有一番味道。每每说去西安,一定得去拜访看看他集藏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16年12期2017-01-21

  • 简历要简 ——故缘夜话五十八弹
    例每年第十二卷是民刊专号。质量相对稳定,是从全国近百家民刊上挑选的,人家筛选了一遍,我们又筛选一遍,所以每年这一卷编得相对轻松些。车延高放下样书,掏出手机一边刷微信一边跟大家闲聊起来:“现在微信上什么都可以看到,从诗歌到时事新闻再到朋友动态,真是太丰富了!但是有时候大家对这些消息一扫而过,而且消息湮没的速度太快,转瞬即逝,并且当你回过头来再找的时候要花好多精力,还要花好多手机流量,还是纸质的书籍能让人静心阅读。”“是啊,我看好多人都在朋友圈里发自己写的诗歌

    中国诗歌 2016年1期2016-11-26

  • 东木
    。作品散见于南京民刊。火车与黄昏暮色四合,穿过落日的眼橘子树站满山坡一千个屈原曾经诞生并会选择同样的方式死于历史江面上传回自己的嘶哑以不可遏制的冲动群山就扑面而来桃花就注定难以盛开没有了后悔的事,重复广播少女经过昨天的重感冒杜撰抒情的可能性帝子降兮北渚,精卫溺于海洋剥夺言辞的空间过隧道感觉到黑暗睡觉也不能代替的一切猜想完成不了猜想火车碾压黄昏遗失太阳观鱼的方式于噩梦惊醒之深处得吞吐一生之意义自由是可惜的而遗忘是剪不断的决绝枉然思考来而复去沉浮之间数十年终如

    中国诗歌 2016年5期2016-11-26

  • 在内心打开诗歌的耳朵 ——阿翔访谈
    间!梁雪波:收藏民刊是你的一大爱好,据我所知,你的收藏品已有一定规模,也有不少属于珍稀刊本。这个爱好跟您自己从事民刊编辑的经历有关吗?阿翔:民刊是中国当代诗歌的一道若隐若现的风景,可以说是半壁江山。它对中国当代诗歌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回头看看,几乎所有重要的诗人都是从民刊中走出来的,它的意义不言而喻。民刊策略构成了新时期当代诗的基本生存与传播方式。近20年来,我收藏了不少民刊,包括油印本、铅印本、复印本、胶印本,甚至豪华本等等。究竟收藏了多少种民刊

    新文学评论 2016年1期2016-11-14

  • 轨道
    《2010年中国民刊年选》;《〈中国诗歌〉2011年民刊诗选》;《〈中国诗歌〉2012年民刊年选》十大民刊之首;《诗歌月刊2012年第四期民刊专号》;《〈中国诗歌〉2013年民刊年选》;《〈诗歌月刊〉2014年第六期民刊年选》;《〈中国诗歌〉2014年民刊年选》;《〈中国诗歌〉2015年民刊年选》;2010年《轨道诗刊》孙立本,高耀庭,李广平,魏建军在北京《诗刊社》一行,进行诗歌及办刊交流。左起:魏建军,蓝野,高耀庭,李广平,谢建平,娜仁琪琪格,孙立本。2

    作品 2016年8期2016-09-24

  • 从“禁区”到“飞地”:诗歌民刊的语境变迁与形态转向
    来研究者定义的“民刊”与“正式刊物”之分野(这种分野的出现,与中国六十余年来独特的、自外于世界文明潮流的出版审查制度有关)。当然,讨论民国年间文人办刊的传统不是本文的任务,而关于新世纪以前的民刊之样态与文化身份的研究又有珠玉在前c,故而本文的论域要进行这样的缩小:考察对象方面,从一般意义上的文学期刊转入所谓的诗歌民刊;考察的时间节点方面,则从新文学的百余年拉近到新时期的近四十年,尤其侧重本世纪至今的十五年。本文借用两个政治地理学概念,即“禁区”(Restr

    扬子江评论 2015年5期2015-10-20

  • 民间诗志
    间诗志傅元峰1.民刊经纬民间诗刊的源流自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中国大陆创办过数以千计的民间报刊,其中大多数为诗歌民刊。“民刊”,在广义上与“民”的内涵相对应:在“官与民”、“民间与精英”、“边缘与中心”的对应关系上,可分别为非官方、非精英、非中心的刊物。在“合法与非法”的范畴中,还可能指“非法刊物”。在狭义上,“民刊”是指在中国大陆的“民办报刊”,是它们的简称。这是与文化制度密切相关的特殊称谓。在某些特殊语境下,“民刊”也被称为“同人刊物”、“私营刊物”

    扬子江诗刊 2015年1期2015-09-22

  • 民间诗志(三)
    (三)傅元峰1.民刊经纬“西单墙”与当代诗歌民刊的兴起“西单墙”,又称“民主墙”、“西单民主墙”、“海德公园”。1978年11月25日,曾在民主墙前举行数千人计的“民主讨论会”。据附录于《大陆地下刊物汇编》的陈若曦文,“在运动高潮时,仅北京一地就有五十多份民刊……最温和的《四五论坛》挣扎到八O年三月,自动停刊以求交换刘青,结果无效,共出十七期。”“西单墙”就其形式而言,是中国特殊年代的政治工具“大字报”的“副产品”,是中国20世纪一个相当独特的言论空间。1

    扬子江诗刊 2015年3期2015-09-18

  • 段磊的诗
    群落,主要载体是民刊《极光》。它与另一个民刊《诗歌》共同构成了山东民间诗歌写作的主要阵地,也形成了其精神的脉络,几乎聚拢了山东所有重要的诗人,当然也有外省的同道,这里介绍的除了吴银兰外,都是山东籍的诗人,他们的诗歌写作共同散发着诗坛的极光。简单地描述一下这个群落的特点:严冬的诗是铁血丹心,凛冽的词语中暗涌着温热的柔情;轩辕轼轲是一名利落的刀斧手,一句诗出就像一刀砍去,词语的根茎枝叶梢统统落地,而诗意的成果被取于囊中或抛到九霄云外;盛兴的诗里有奇怪的故事,或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5年5期2015-09-08

  • 写在前面的话
    ,本刊一年一度的民刊专号又和大家见面了,仪式般的简单而坚决。“写在前面的话”也已经写了十数个年头了,一般情况下,它意味着一个必要的说明:少数人的担当和大众化的传播。必须承认,民刊作为一个诗歌的对抗式的意识形态的符号早己式微,曾几何时,那些具有巨大争议和绝对修辞技法的诗篇无不出自民刊,但现在,民刊从发生蜕变的病态中滑入了呈现文本的常态,以清晰的理性精神扔掉了冗余的花哨技巧。年度一期的专号,本刊自视超越了传统——解除诸种禁忌和打捞被严重忽略的东西,如果说于今而

    诗歌月刊 2014年6期2015-04-28

  • 中国当代诗歌民刊文化身份考论
    傅元峰“民刊”,在广义上与“民”的内涵相对应:在“官与民”、“民间与精英”、“边缘与中心”的对应关系上,可分别为非官方、非精英、非中心的刊物。在“合法与非法”的范畴中,还可能指“非法刊物”。在狭义上,“民刊”是指在中国大陆的“民办报刊”,是它们的简称。这是与文化制度密切相关的特殊称谓。在某些特殊语境下,“民刊”也被称为“同人刊物”、“私营刊物”、“地下刊物”、“非法出版物”或“非官方刊物”、“非正式出版物”。“民刊”因“文革”后党派内政治清算的需要而蔓延在

    扬子江评论 2015年1期2015-02-02

  • 冬去春又来 ——故缘夜话三十四弹
    主要讨论第十二卷民刊专号的稿子。桌面上摆放着新打印的样书。阎志拿起一本翻阅,缓缓道起他的理念:“要宽容,兼收并蓄。既是专号,就应该海纳百川,除了以往每年收录进来的资深民刊,还要发掘新的民刊,给更多新刊以露脸的机会。”本卷书共收录了民刊68家,涵盖了各地域、各流派、各风格,精选展示了三百多位诗人近一年来的创作成果,并配上刊物封面及简介,可谓一册详细的民刊资料读本。“作品质量不错,整体很全面。”大家翻阅以后,表示了认可,另提了一点细枝末节的意见,不在话下。依照

    中国诗歌 2014年1期2014-11-17

  • “校园先锋诗”的精神空间与历史场域 ——读姜红伟《创办史记》
    到其他与之相关的民刊状态以及对先锋诗歌的影响。我们可以回顾一下“文革”结束之后一些民刊和重要刊物所起到的作用。“文革”之后中国内地铺天盖地的各种民间刊物的发生和发展显示了这一时期人们的特殊文学和文化心态。这种“民间”“地下”刊物又让人想到前苏联时期的“萨米兹达特”(此词的俄文原意是“自发性刊物”)。而后来获得巨大国际声誉的苏联作家如布罗茨基、帕斯捷尔纳克、索尔仁尼琴等都是在这些“地下”性质的刊物上发表作品,然后才在国外正式出版然后又通过“出口转内销”的方式

    诗潮 2014年8期2014-11-17

  • 游子衿
    写诗,曾主编诗歌民刊《故乡》。著有个人诗集《时光书简》。现居梅州,中国客家文学院专业作家。亲人们俱都安好——给阿琴(敏芝)亲人们俱都安好。头发花白的母亲在厨房里操持着家务。姐弟五人分布在大地上,俱都安好通过生活,闪烁着自身的光亮大姐夫十七年前因车祸去世五年前,父亲也走了。他们分别隐身于群星与晚风中,从未远离倒是在另一场车祸中身亡的一位外甥女,多年来杳无音讯在万千的雨点中,我找不到她在新生的树木中,我找不到她我多想对她说,亲人们俱都安好你要早点回来,亲眼看看

    南方文学 2014年11期2014-11-15

  • 梦亦非
    有各类著述多种,民刊《零点》主编,地域诗歌理论专家。现居广州。可能她把水绿色地盛在后宫里,没有门窗却勾勒出烟囱。说,“水银都霉了”她爬上木架子说,水银在内部都霉绿了并装着一副弄丢了小鱼的模样,大发雷霆降下了薄霜。臣民们在市场上解放、庆祝搞得气喘吁吁:望也望不尽的选择,啊“一个空市场最是自由的市场,像水银表面”他们也只好看中乌有的小鱼,喂水银毒的小鱼摇荡之重心。活着害怕故弄玄惑、故作深沉“就算大臣也害怕没有了君王”城与市害怕负责自己。她害怕、躲闪一条会淹死之

    南方文学 2014年11期2014-11-15

  • 非亚
    子、杨克创办诗歌民刊《自行车》,并主办至今,2011年获《诗探索慢慢地呼唤死者慢慢地呼唤那些死者,慢慢地呼唤他们的名字,一次又一次在早晨,慢慢地注视坠落在草叶上的一颗露珠夜晚,蓝色天空下的一颗流星在一种持续的呼唤中,那些死者终于在草地上慢慢苏醒绿头鸟回来了,蜥蜴爬过墙角蝴蝶扇动翅膀,蜻蜓敏锐地飞过车窗外的马路生活,和唱歌声音由大变小,由小变大,亲爱的年迈的妈妈我听到了你听到了吗然后他们真的会回来,真的进入了花园,推开门熟悉的谈话声又一次响在耳边,真的坐到了

    南方文学 2014年11期2014-11-15

  • 民刊与环境
    主持人语:民刊与官刊的并存,是当下诗歌出版与传播的一个现实,也是诗歌生态的一个缩影。民刊的平台大多是以作者为核心,而官刊大多是以编辑为核心。与数十年前的严重分野有所不同,今天,民刊和官刊的界限已被逐渐打破,关键是谁在办、怎么办的问题。桑克的思考是一种突破边界的思考,涉及到了“环境”的严峻一面,而思考的落脚点又回到了具体的写作者,回到了“把诗歌的外部环境置换为诗歌内部的写作问题”。(沈苇)民刊的发行量大多数是比较少的,或者说它们之中的大多数并不追求发行量。这

    江南诗 2014年2期2014-04-25

  • 专题·重塑“70 后”(第三辑)
    96年,《黑蓝》民刊(民办、内部交流资料称为民刊)在南京成立,陈卫等在《黑蓝》上发表文章提出了70后的概念。1999年,《70年代》诗报在陕西问世。2000年,《诗歌与人》《诗文本》等民刊与《草地》《诗歌月刊》等官刊也开始广泛宣传70后诗歌群体以及作品,之后几年里,全国性的70后诗歌专刊、选本层出不穷,夺人眼目,把这一集合概念“炒”到沸点,又冷却下来。本刊今年重提这个话题,并大力推出70后诗人,绝不是为了吃“年代选题”这块曾经的香饽饽,不是“炒冷饭”,而是

    诗潮 2014年9期2014-03-02

  • 《剃须刀》精选
    一起,说起办一份民刊,于是就办了起来。名字无确切含义,只是觉得好玩而已。后来不断有人问起,索性就说取其简洁明快之意吧,这自然只是一种说法。因为剃须刀使人联想到锋利,也多少会使人想到奥卡姆的剪刀原理。另一种解释是,因为主要成员都是男性作者,叫这个名字也不失为准确。但宗旨一开始就是明确的:办一份有质量的同人性刊物。首先要自己喜欢,当然也希望更多人接受,如果能对国内诗歌创作起到一点促进作用,更是我们乐于看到的。除了同人性之外,同时坚持地域性和开放性。这些宗旨在内

    西部 2011年19期2011-08-15

  • 于无可无不可之间 ——近年来诗歌民刊观察
    ——近年来诗歌民刊观察○汪雨涛当代中国诗歌民刊的行进历程,至今已逾30年。应该说,诗歌民刊是当代文坛中最具自主性的部分,但是自由的向度,并不能兑现一个完全自主的诗歌民刊“生产场”,更不能作为其作的品质保证。一方面,由于编辑自身的局限,多数民刊存在着人际圈子化(甚至算不上观点圈子化)现象;另一方面,由于资金来源的不稳定,大量民刊缺乏明确的办刊倾向,呈现出短期的随意性。也许,考虑到诗歌民刊在消费娱乐性大众文化与意识形态导向性主流文化夹缝中尴尬而艰窘的生存境遇

    文艺评论 2011年5期2011-08-15

  • 前程远大
    》、《2010年民刊诗选》、《2010年诗歌理论选》后,我们又领风气之先地推出《中国90后诗选》。这其中打捞、梳理、挑选的艰辛是可想而知的,但更多的是喜悦,是惊奇。是的,当捧读这一首首鲜活、生动且绝对年轻的诗作时,我们是非常欣慰的。中国诗歌正按着自己的规律与轨迹前进和发展,而我们有幸参与其中,有幸首度将90后这个最最年轻的诗歌群体推到前台。其实,我们应该感谢这些90后们,他们证明了中国新诗巨大的生命力,他们延续了中国几代诗人的创作与探索。看到这一张张青涩、

    中国诗歌 2011年1期2011-08-15

  • 从《今天》的方向看
    时代的开端。这份民刊不仅为汉语诗坛贡献了一批深具成熟度和国际影响力的诗人北岛、多多、芒克、顾城、杨炼、江河等,而且深刻影响了后来的年轻诗人。“第三代”诗人韩东曾说,“每一本《今天》都到了它该去的地方,物尽其用”。他首次接触《今天》是在1979年,来源是他哥哥李潮。那年他才18岁,“当时他(李潮)与南京的顾小虎、徐乃建、叶兆言等也在筹办一个民办刊物。《今天》大约是叶兆言从北京带回来的,在圈子里流传”。这是《今天》传播的一条途径,类似的路线还有很多条。1979

    名作欣赏 2010年13期2010-08-15

  • 诗歌民刊与网络诗歌的“崛起” ——诗歌传播方式变化之于新世纪诗歌的意义
    歌发展而言,诗歌民刊与网络诗歌具有不尽相同的意义,我们可以对其各自的发生背景和发展概况做一梳理。当代诗歌中的民间刊物已经有了不短的历史,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今天》诗人群即已存在并产生实际影响,《今天》成为当代诗歌史中第一个产生较大影响的民间刊物,并在事实上成为了“朦胧诗”的先声,开启了“一代诗风”。而后,民间诗刊发展更为迅猛,其中尤以《他们》、《非非》、《莽汉》等为代表,至1986年现代诗群体大展时,“全国已出的非正式打印诗集905种,不定期的打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5期2010-03-22

  • 雷平阳的诗
    。重新认识和发掘民刊的价值——深圳《诗林》双月号“民刊大展”专号征稿启事:一、征稿理念:在现今信息时代,虽然所谓传播途径今非昔比,但是,民刊仍具有自身的独立精神和不课替代的作用,与官刊相比,民刊仍然有其自由、创新的特质,一个成功的民刊,可以发展一种审美趣昧,提供一种诗学理念、一批诗歌文本。本次“民刊专号”特为发掘民刊这一特质而办。二、征稿范围:自办的诗歌纸刊,包括社会团体和高校文学社团的刊物。特别欢迎纯粹的同仁刊物。电子书和网刊不在此列。三、请参与者将最新

    诗林·双月号 2009年2期2009-12-21

  • 网络时代的诗歌民刊
    杂志相对于当下的民刊来说,已经成为了一个辉煌的传统。中国当代先锋诗歌,因为《今天》而有了30余年深具现代意识的发展历程。在《今天》之后,《他们》、《非非》、《现代诗内部交流资料》、《倾向》等民刊,随着第三代诗歌运动的兴起而出场,其所走之路都不外乎《今天》的模式:几个有着共同诗歌理想的青年,自费编制一份刊物,一方面解决发表的难题,一方面与主流诗坛保持距离。由单一的同仁化、小圈子化行为,逐渐转向更具宽容性和承载力,吸纳全国的优秀诗人诗作;其影响从地区扩展到全国

    诗选刊 2009年6期2009-08-11

  • 诗歌民间写作与传播中的延续与变革
    市自治区的44家民刊,分别为:广东的6家,浙江和四川各5家,河南、福建、湖北、山东各4家,安徽、江苏、广西、北京、上海各2家,内蒙古、云南、甘肃、天津、海南、贵州各1家。入选的诗人有二百七十多位,收录诗歌作品四百来首。入选刊物的刊发时间大致上为2007年未至2009年初,以2008年的为主。其中既有老牌的诗歌民刊如北京的《诗参考》、广西的《自行车》等等,还有新创刊的河南郑州的民刊《中》和福建厦门的《陆》诗刊等等。这些民刊都为我们带来了大量优秀诗歌文本,显示

    诗歌月刊 2009年6期2009-08-05

  • 浮出地表,标注历史等
    我曾在《民刊,何以民刊》中说:“毋庸置疑,近20年的中国新诗史基本上是由民间诗歌报刊推动、改写的,无论是诗歌精神、诗歌观念还是诗歌文本,都是如此。”回顾《诗歌月刊》(以及前身《诗歌报月刊》)自从90年代初期至今一年一度的“全国民间诗刊社团专号”,我们就可以发现,这本身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民间诗歌史。本期“全国民间诗刊社团专号”与2009年《诗歌月刊》将全年连载的民间诗歌收藏家访谈,相得益彰,意在勾勒民间诗刊的版图与历史脉络,充分彰显出本刊一直在为民间诗刊的经

    诗歌月刊 2009年6期2009-08-05

  • 写在前面的话
    本刊编辑部阅读民刊,如同在草原上放牧身心,往往是一段自由、轻松而又充满思虑的旅程。自由当然是因为它的野生、蓬勃和无边的原生力。轻松是因为,民刊是一个“广阔天地”,诗人可以在其间自由驰骋和展示,读者也可以自由感受和选择。思虑是因为,不少民刊毕竟还是一个过于散漫的疆域,作品的良莠不齐是一方面,艺术的品质和精神性,时常也缺乏基本的标度和节制。文学艺术,从根本上来讲,是心灵的自由度和约束度带来的一种双重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学艺术的美与价值,实际上是一种需要“戴

    诗歌月刊 2009年4期2009-05-22

  •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民间诗歌报刊备忘
    表。我特别喜欢在民刊发表,而且大部分都是先在民刊发表。我的《毛泽东语录》组诗不可能直接在官刊发表,而是在网络和民刊产生一定影响以后,赵丽华把他选到了《诗选刊》,然后林贤治编进了《2004文学中国》。《木樨》、《一个疯子从大街走过》等也是这种情况,都是从民刊走进《诗歌月刊》和《现场:先锋网络诗歌风暴》、《2007文学中国》等选本。出版了一本诗集《我的墓志铭》,用的是美国的惠特曼出版社的刊号,在中国大陆也相当于民刊。我自己喜欢的作品都收录进去了。朋友劝我找个体

    诗歌月刊 2009年4期2009-05-22

  •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民间诗歌报刊备忘”(二)
    刊?庞清明:也许民刊才能真正体现自由的精神,独立的品格,传播多元绚丽的文化。作为一位诗人,我要写作,也要交流,民刊传递一种温情、友谊与力量。姜红伟: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收藏民间诗歌报刊的?庞清明:我一拿起笔写诗就有交流和收藏民刊的习惯,应该在1985年出生社会不久,在上面获取我需要的信息。姜红伟:你收藏民间诗歌报刊的途径有哪些?庞清明:以网络联系为主,在论坛公布自己的电话、通讯地址、邮件等联系方式,并将自己的爱好公开。特别是我创办《第三条道路》之后,交流民刊

    诗歌月刊 2009年4期2009-05-22

  •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民间诗歌报刊备忘(二)
    作为传播的载体,民刊于官刊的区别主要在传播途径上。当然,从刊物内容而言,民刊更具有倾向性和自由精神,近三十年来出版的刊物也表明民刊更具有探索性和尝试性,当今已经形成了民刊出版思路引导官刊编辑思路的态势。姜红伟:你为什么喜欢收藏民间诗歌报刊?世中人:在最初学习写作时期,民刊是主要交流渠道,不间断的收到诗歌民刊,发现民刊具有见证诗歌发展的价值。姜红伟: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收藏民间诗歌报刊的?世中人:1991年有意识的开始收集民刊。1993年创办《天地人》诗报进行

    诗歌月刊 2009年3期2009-03-13

  •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民间诗歌报刊备忘
    1日,自办油印本民刊《草野》。1978年12月31日,改笔名为哑默。1979年早春,自印油印本诗集《哑默诗选》,发布于北京西单民主墙上,并邮传给全国友人;同年10月出油印本民刊《野百合》;写散文诗集《乡野的礼物》。1980年5月,出油印本丛书《心,在跳动》;同年参与办民刊《崛起的一代》。1981年,写《见证》卷一《留给未来的岁月》。1982—1984年,写《湮灭》。1986年10月出油印本《飘散的土地》;同年参与办民刊《中国诗歌天体星团》。1990年,写散

    诗歌月刊 2009年3期2009-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