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调
- 戏曲类电影的在地化发展
——以邵氏黄梅调电影的在港演变历程为例
的戏曲电影中,黄梅调电影对其戏曲电影制作思路的体现最为典型;此外,我们能从邵氏黄梅调电影中看到传统戏曲在发展过程中的舍与得,在香港的文化舞台上,传统戏曲选择与电影携手,以市场化和商业化的面貌亮相于观众面前。三、对比中看“戏”与“影”的区别香港邵氏黄梅调电影盛极一时,邵氏影业之所以选择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的黄梅调“入影”,是为了最大程度紧贴市场需求。黄梅戏演绎了许多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如《牛郎织女》《天仙配》《女驸马》等,并且,其曲调朴实优美、欢快活泼,作为
戏剧之家 2022年25期2022-10-31
- 黄梅戏起源
在合肥开课,“黄梅调”和“黄梅戏”的称谓逐渐被大多数人接受和习惯。这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后,方方面面尤其是意识形态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专有名词的褒贬词性忽然有了根本性的逆转,“唱黄梅调的”的称谓已没有任何歧视和侮辱的意思了。翻身解放的艺人们对党和政府充满感恩戴德之心,代表政府领导演艺行业的新文艺工作者以“黄梅戏”为这个剧种定名,在当时是没有任何歧义的。即便如此,在政府行政公文中,对黄梅戏的正式定名还是十分慎重的。安徽省组织黄梅戏、泗州戏两个地方剧种
黄梅戏艺术 2022年2期2022-08-09
- 黄梅戏起源(连载)
允一些。一、“黄梅调”和“黄梅戏”的称谓最早见诸文字的原因浅析从目前能搜集到的文本来看,“黄梅调”三字的最早出现,当属光绪五年(1879 年10 月14 日)八月二十九日的上海《申报》,第2319 号第2 页上有两则连篇的安庆时事新闻,其中一则禁戏、一则禁烟,原文及释文如下:图(1)1879年10月14日上海《申报》第二页整版图(2)1879年10月14日上海《申报》第二页放大版皖省北关外,每年有唱黄梅调小戏者,一班有二十余人,并无新奇足以动人耳目。惟正戏
黄梅戏艺术 2022年1期2022-05-07
- 李翰祥的文化乡愁
由他一手推动的黄梅调影片热潮。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黄梅调影片,以传统戏曲舞台表演为基础,对唱腔和演员的身段动作进行现代化的改造,并辅之以写实化的布景和美术设计。这类影片多取材自中国历史文化,塑造了一个理想化的、田园牧歌式的“文化中国”。这波热潮并非无源之水。20世纪50年代,《梁山伯与祝英台》(1954)、《天仙配》(1955)等一批中国内地制作的戏曲片,在香港引发轰动。大量内地移民对传统戏曲耳熟能详,影片精良的制作,特别是袁雪芬、严凤英、红线女等艺
环球人物 2022年3期2022-03-07
- 当代戏曲电影美学的“传承”与“突破”
——以粤剧电影《白蛇传·情》为例
五六十年代港台黄梅调电影,戏曲与电影的结合成为中国独特的电影类型。一个多世纪以来,创作者们对戏曲电影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对于戏曲电影这一类型,费穆、梅兰芳认为,必须在不破坏戏曲美学的前提下,进行电影化的呈现,这又被称为“以影就戏”的美学观。[1]在兼顾戏曲特性的同时,进行艺术化的探索。戏曲艺术片保留了许多经典戏曲的影像资料,也为戏曲的现代化探索添砖加瓦。但如今,随着技术的突破,电影在不断创造新视觉奇观的同时,也无限地延伸了人们的想象力。时代的更迭,使依靠虚拟
民族艺林 2021年3期2021-12-06
- 试比较《西厢记》电影的艺术特色
——以侯曜、张石川、岳枫导演版本为例
5年岳枫执导的黄梅调电影《西厢记》为研究对象,尝试从戏曲元素、叙事逻辑和性别书写三个角度,对这三部在戏曲文本基础上进行创作改编的电影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比较,并探讨不同年代对《西厢》电影改编产生的影响。一、戏曲元素从戏曲文本到电影文本,这三部电影都未拍成真正意义上的戏曲电影。但由于文本和时代的原因,电影在拍摄过程中吸取了很多戏曲元素,融合在叙事和表演中。1927年的《西厢记》,是中国最早一批的古装片,此时的戏曲依然在中国占据了相当广阔的市场,这在很大程度上影
剧影月报 2021年2期2021-11-12
- 黄梅前辈
——潘泽海
在此期间学会唱黄梅调,参加半职业性质演唱活动。1938年拜丁永泉为师正式弃工从艺,工花旦、青衣,后兼演老旦、彩旦,艺名潘玉琴。1950年进入安庆市民众黄梅戏剧团,1960年调入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潘泽海嗓音嘹亮,唱腔有自己的独特风格,表演活泼。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起他把心血倾注于培养新生力量工作中,1958年筹建安庆市艺术学校并任副校长。曾任省团学员班教学组长,教诲后辈孜孜不倦。潘泽海曾当选安庆市第五届人大代表,合肥市西市区人大代表。1984年6月27日因
黄梅戏艺术 2021年2期2021-08-19
- 楼台会
《楼台会》这些黄梅调的段子,却陪着我玩家家酒玩了半辈子,各种的表演场合里,它永远是最能引起共鸣的曲子。作家舒国治甚至认为“这部片子对太多人的音乐与文艺熏陶教育,绝对太大太大”,而黄梅调这种地方戏曲,“比京剧、粤剧、梆子、秦腔等更平易近人,却又南北融合,造成它的亲和性温暖了无数缅怀故园乡土的渡台百姓”(《台北的文艺厚度,扎根在六十年代》,2021年1月18日《联副》)。去年我跟陈克华在九九重阳的文艺雅集上献唱梁山伯与祝英台。后来大家说我唱到快要掉下舞台了!
南方周末 2021-07-082021-07-08
- 当代电视剧音乐作品创作赏析
新白娘子传奇 黄梅调 电视剧 音乐 剧情这是一部曾经风靡中国以及华人世界的戏剧,由夏祖辉、何麒执导,赵雅芝、叶童和陈美琪等主演的古装神话电视连续剧《新白娘子传奇》,该剧以玉山主人著作的中篇小说《雷峰塔传奇》与梦花馆主所著作的长篇小说《白蛇全传》为蓝本进行改编,讲述了千年蛇妖白素贞与凡人许仙之间凄美的爱情故事。{1}该剧于1992年在台湾台视首播,1993年引进大陆进行播映,曾一度成为中国电视史上收视率、重播率以及翻拍率最高的电视剧。这部电视剧之所以成为不可
艺术研究 2021年1期2021-03-30
- 最新发现《地方黄梅戏剧〈何氏女劝姑〉》剧本
书店印刷出售的黄梅调剧本大小、纸张都不一样。从内容看,这本《何氏女劝姑》剧本和1958 年安徽省文化局剧目研究室编印的《何氏女劝姑》大同小异,但这个小剧本不是提纲式的剧目,而是高度浓缩,并且有以下几点可以充分肯定:①真实的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征;②唱词较好地抒发角色的内心活动、描述了风土人情;③唱词和说白具有地域民间艺术特色;④剧目较好地尊重历史,有一定文学性;⑤对于今天青年男女谈婚说嫁有现实教育意义。讨嫁妆、何氏女劝姑(上集)书影讨嫁妆、何氏女劝姑(上集)
黄梅戏艺术 2021年1期2021-03-29
- 安徽黄梅调源于黄梅时节采茶调
韵味,是从清代黄梅调小戏发展过来的,也起源于古代民间歌舞。到目前为止关于“黄梅调”的最早文献是1879年10月14日上海《申报》上关于每年在安庆集贤关外演出的“与江省之花鼓无甚区别”的“黄梅淫戏”的报道。[1]戏曲研究专家和音乐家王兆乾在《黄梅戏音乐》一书中列举了三个关于黄梅戏方面的传说,其中有两个传说与“黄梅时节”有关,另外一个与“黄梅地名”有关。[2](PP1-2)“黄梅调”的“黄梅”二字究竟是与“黄梅时节”有关,还是与“黄梅地名”有关,至今尚未得到明
黄梅戏艺术 2021年4期2021-02-25
- 看沉淀七十年历史手抄本《参军》有感
951年创作的黄梅调手抄本,它既不是传统小戏,也不是现代戏,当年老百姓都称他为新戏。(注:解放初期,安庆人把黄梅调传统古装戏叫老戏,把创作编写现代任务的戏叫新戏。)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彻底被推翻。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全国人民开始重整河山,在农村实行土地改革运动,人民从此翻身,当家做主人,共产党制定的农村政策有力地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在这样大好形势下,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对朝鲜人民共和国发动了
黄梅戏艺术 2021年4期2021-02-25
- 安庆发现七十年前的《白布楼》手抄本
黄梅戏解放前叫黄梅调,发源在安徽安庆地区,它原是一种民间小戏,解放后发展成一个大剧种。在民国时期,民间班社演出的剧本一般见于石刻本、木刻本,还有手抄本。这些剧本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唱段有限,道白简短,故事内容多带提纲式,全剧不注释场次,仅以人物上下场划分剧情段落,但剧中每个人物所扮演的行当,分工却十分明确。民间班社在演出一戏的过程中可根据观众的要求,适当延长演出的时间,这就要求演员们随着剧情的发展,对自己演出的角色不断增加唱词和念白,在即兴表演、自由发挥唱
黄梅戏艺术 2020年4期2020-12-25
- 安庆人的黄梅戏和黄梅情缘
立前,被称为“黄梅调小戏”,曾一度被更名为“皖剧”。1879年10月14日,上海《申报》报道了安庆集贤门外每年演出的“黄梅调小戏”。“黄梅调”是安徽省的专属,在民国考古学家、教育家程演生的《皖优谱》中,早已有定论,即“他省无此戏也”。早期的“黄梅调”,“十腔九不同,各唱各的板,各唱各的腔”。新中国的黄梅戏,汇聚并吸收了安庆地区各地的音乐和歌舞等艺术精髓,并受到诞生于安庆的徽班(京剧的前身)的影响,最终形成了带有安庆方言韵味的、雅俗共赏的、独特的演唱风格。安
黄梅戏艺术 2020年1期2020-12-06
- 青年严凤英
兄丁 永 泉 黄梅调老艺人,给严凤英艺术上指点,生活上关爱丁 翠 兰 丁永泉之女,处处照顾严凤英,给她以指引甘 律 之 南京甘家少年,精通戏曲音律,深深被严凤英吸引师 傅 到南京请严凤英回安庆麻子队长 保安队队长,恶势力代表,强娶严凤英做小妾戏班艺人、兵丁、油坊工人、戏迷若干人上 集一、大街上 抗日战争胜利之日[抗战胜利喜庆的音乐声。[报剧名、报演员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各种叫卖声。[嘈杂的后台上,演员正在为演出做准备。严凤英 师父,今天真热闹,观众比平
影剧新作 2020年3期2020-12-05
- 严凤英礼拜师傅严云高
成立前,称之为黄梅调,不登大雅之堂。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得以翻身壮大,一跃成为人民所喜爱的全国五大剧种之一。我查阅都履和先生编著的《中国历史安徽名人.文人传略》和《中国戏剧.曲艺大辞典》。在介绍严凤英的栏目中,惊奇地出现了五个大字——“师傅严云高”。严凤英十二岁拜师学艺,十三岁在练潭登台,十四岁被迫离家闯荡江湖。严凤英在黄梅戏事业发展的道路上,曾向张德宽、田德胜、严松柏、程积善、丁翠霞、郑鸿霞、丁永泉等学过戏,也称之为先生或喊师傅。但是,她
黄梅戏艺术 2020年2期2020-07-06
- 黄梅教育初绽放,稚童心中有家乡
——《幼儿园黄梅戏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立项代码:HJG18064)
》、歌唱活动《黄梅调唱古诗》、音乐集体舞《女驸马》等。每次活动时,孩子们都能积极参与,较好地完成了活动内容。他们也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老师们都说我们班孩子的黄梅戏素养很高。静下心来,我细细思索。这个课题开展以来,我们老师用各种形式对孩子们进行黄梅戏的熏陶。孩子们刚刚接触黄梅戏时,是在中班一次家长进课堂活动。当时王陈诗语的爸爸给孩子们组织了一个音乐活动——欣赏黄梅戏《对花》。诗语爸爸准备得非常认真,他先给孩子们欣赏了视频《对花》,视频中的两个小朋友唱腔
家教世界 2020年9期2020-06-10
- 市场为王:20 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黄梅调电影生态衍变与启示
调 电 影①黄梅调在内地虽被称为是黄梅戏,但港台及海外依然沿用黄梅调的旧称。对 黄 梅 戏 的 产 业 化 开 发 是 非 遗 资 源 市场化运用的较早尝试,从黄梅戏 进入香港,到黄梅调电影大行其道,影响遍布整个东南亚,其整体发展 进 程 都与“ 市场 ”有 着 密不 可分 的 关 系,堪 称 研究文化市场和非遗产业生态关联的极 佳范本。基于此,本文以香港黄梅调电影为例,探究 文化市场与 文 化 资 源 开 发 主 体 内 外 部 生 态 的 多 维 互
丽水学院学报 2020年3期2020-03-03
- 论香港邵氏电影对小说《红楼梦》的影像诠释
——以影片《红楼梦》与《金玉良缘红楼梦》为中心
六七十年代香港黄梅调电影的重要作品,也是邵氏《红楼梦》题材影片的代表作。两部影片在原著情节改编方式的择取、主人公形象的影像重塑及黄梅调元素与名著改编相融合等方面都进行了一定的艺术探索,投射了当时风行的类型电影对于《红楼梦》改编的潜在影响及当时的香港电影艺术家对《红楼梦》这部巨著的独特认知与诠释。一、情节改编方式的创新性尝试影片《红楼梦》以林黛玉乘舟入京进贾府为开端,表现了贾宝玉与林黛玉在相处中互生爱意,但处世周圆的薛宝钗却更得到阖府上下的认可与欢迎。最终,
台州学院学报 2020年1期2020-01-09
- 邵氏黄梅调电影的家国想象与性别建构
其中越剧电影和黄梅调电影是其主要分支。20世纪五六十年代,黄梅调电影在邵氏兄弟公司的支持推动下风靡一时。这一时期“黄梅调电影是占据香港影坛主流地位,并在台湾、东南亚产生了重要影响的类型电影”[1]233,比较有代表性的影片有《貂蝉》《江山美人》《杨贵妃》《武则天》以及《王昭君》等。这些影片不仅在海内外频频获奖,同时也取得了票房上的巨大成功,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二战后的香港黄梅调电影,其银幕呈现方式与内地完全不同;“冷战”背景下,黄梅调电影独具特色的家国想
文化艺术研究 2020年2期2020-01-03
- 浅论黄梅戏“严派”艺术
傅严凤英是在把黄梅调唱成黄梅大戏的过程中创造了“严派”艺术,她那么年轻就能够创造出一个主流派别,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因素:1、严老师个人天生丽质,有一副好嗓子,聪明伶俐,天赋极高,是个唱戏的好苗子,这是爹妈给的先天条件,非常重要。更重要的是她20多年的执著追求。有人说:“严凤英迷上了黄梅戏,她执著追求,拼搏奋斗,费尽心血,决心为黄梅戏奉献一生。这就是严凤英最可贵的精神”。2、她继承了前辈艺人的优秀传统,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发展。严老师在旧社会参加过几个
黄梅戏艺术 2019年2期2019-12-17
- 简谈黄梅戏乐队的发展过程
期黄梅戏被称为黄梅调,其表演形式为“三打七唱”。所谓“三打七唱”,即演出时由三个人手执打击乐器(堂鼓、大锣、小锣)伴奏兼帮腔,七人登场演唱。剧中人物若多于七人则由其中几人兼代。这种“三打七唱”的模式一直沿用到抗日战争时期。在当时的草台班子演出中,所有闹台、唱腔伴奏、身段表演都是由打击乐伴奏。没有出现丝竹等旋律乐器。这种表演形式看起来很简单,但和唱腔的配合却非常和谐、流畅,因此生命力很强。例如生活小戏《夫妻观灯》中的【观灯调】;《打猪草》中的【对花调】等。这
黄梅戏艺术 2019年3期2019-12-15
- 世上再无第二个冯素贞
突然传来熟悉的黄梅调,那声音或高亢,或低沉。一句“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让苏缇瞬间失了神。她呆立在那,不可抑制地想起故乡,以及一个故人。在那个人人都能哼上一段黄梅调的安庆小城,有她最爱的少年,周天扬。梦想要如何形容2009年的周天扬呢?也许每一个水深火热的高三,都有这样一个少年。有点小帅,有点装酷,却在心里藏着一个征服世界的梦想。那年的周天扬,书包里总是带着傻瓜相机。别人忙着考大学,他忙着做白日梦。如何尽快赚到钱,买人生中第一台单反,是他整天思
家庭生活指南 2019年4期2019-12-14
- 客座北大话黄梅
—— 在北京大学作戏曲讲座(1981年12月实况录音)
“三打七唱”“黄梅调”我们的黄梅戏,与当地的民间歌舞、莲湘、灯会、说唱等文艺形式多年的相融结合,在安庆及周边广大农村农闲时有一些业余的班社的演出,当初叫“黄梅调”。一直到解放后呢,成立了正规的剧团,参加了1952年华东汇演之后才正式叫黄梅戏。我们这个剧种,虽然花了这么长时间形成了雏形,可是在解放前,全国还没有人知道我们这个剧种,它的发展完善呢主要还是在解放后,在党的“双百”文艺方针的指引下,迎来了黄梅戏蓬勃发展的今天。黄梅戏过去叫“黄梅调”,它还不成为一个
黄梅戏艺术 2019年2期2019-11-22
- 黄梅调老艺人丁永泉
□ 田 荣黄梅调老艺人丁永泉是皖北安庆城外丁家嘴人,现年63岁,别号称丁老六,现在是安庆市民众皖剧场负责人之一。解放后被选为安庆市人民代表及皖北区人民代表,皖北戏剧改进协会筹备委员等职。他自十四岁开始正式入班唱戏至今已有五十年的舞台生活经验了。他不仅在皖北是驰名的民间艺人,在皖南各地及上海等地的黄梅调观众们,也只要提到黄梅调,都会想起这位老艺人丁老六来的,这次皖北文联召开扩大筹备委员会时,我去访问了他,听到了不少关于民间戏曲的宝贵体验。他生长在皖北安庆城外
黄梅戏艺术 2019年3期2019-11-22
- 凌波:黄梅调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成就了我
演李翰祥导演的黄梅调戏曲电影?凌波:1949年,你比我自己还清楚,我都不记得年份了。我从小就拍戏,小时候不像现在有艺术学校,我没受过专业教育,那时什么叫拍戏我根本不懂,反正就是要赚钱养家,都是为了生活而拍戏。但拍了好多年的厦语片,那时也因为厦语片,我从厦门到香港来的,从小就在香港长大。因为厦语片市场很小,后来就没拍了,因为老板都是福建人,他们也在拍粤语片,里面有配角的小角色找我去演。当然,我也是为了生活而去拍粤语片,大概拍了三四部粤语片,是这样的过程。我拍
电影评介 2019年7期2019-08-30
- 由黄梅调电影热潮透视“互联网+”时代戏曲电影的困境与突围
元素揉合的彩色黄梅调戏曲片《貂蝉》,影片公映后大获成功,不仅香港斩获30多万港币票房,而且在东南亚等海外市场热映。翌年,《江山美人》以京剧传统剧目《游龙戏凤》为故事主体、揉合明代正德皇帝微服出巡的民间传奇,新编发展成为“皇帝不爱江山爱美人”的可歌可泣的银幕爱情悲剧。1963年李翰祥根据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执导了黄梅调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该片浓郁的民间传奇色彩与家国离乱的文化想象,不仅赢得中国台湾地区电影金马奖的最佳剧情片、导演、女主角、音乐、剪辑、演员特
电影评介 2019年6期2019-08-30
- 戏韵贯穿教学,戏曲启蒙教育
面就以戏曲活动黄梅调为例,谈一下在“戏曲启蒙教育”的教学中所采用的一些有效可行的方法及手段。一、以讲故事导入,欣赏戏曲,感悟戏情在戏曲欣赏中,孩子们想要感知不同地方戏曲的表现风格,主要是通过认识对比戏曲中出现的服饰、传统乐器及欣赏学习风格明显的唱段。对孩子来讲,建立在理解为基础上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学习,况且对于认知能力并不完善的孩子来说,戏曲的内容本来就“晦涩难懂”,这也是戏曲教学中最重要的难点问题。为帮助孩子认识理解地方戏曲,笔者采取了很多措施,最行之有
北方音乐 2019年13期2019-08-21
- 从粤风小曲到“生鬼”新潮
连番歌舞片与“黄梅调电影”热潮。二十世纪四十至六十年代,香港一共出产过二十多部黄梅调电影,当中以李翰祥执导的《江山美人》(一九五九)与《梁山伯与祝英台》(一九六三)最为轰动,流行港台与星马一带,得到不少奖项认可。唯香港电影里的黄梅调,经过“时代曲”化,与原有戏曲之曲式大为不同,唱腔亦改用洋腔,跟传统距离甚大。据李翰祥忆述,他原本依照内地黄梅调,可是听后感觉太土气,改琢磨较洋化的海外华人品位,两片分别找来王纯与周蓝萍主理歌曲,使得黄梅调电影连推两次高潮,令不
读书 2019年3期2019-04-01
- 六场黄梅戏黄 梅 春 秋
察署勾结 驱逐黄梅调艺人出安庆城后在上海赈委会李委员长家做管事一声雷 旦角演员 丁永泉的师哥 在沪期间脱离戏班投靠上层社会丁翠霞 16岁 丁永泉的女儿 上海某钨丝厂的工人后改学黄梅戏 成为黄梅戏名角许老小 40岁 安庆桐城人 在上海滩做裁缝李太太 30多岁 上海赈委会李委员长的夫人 喜欢看戏琚光华 40岁岁 旦角演员 在沪期间负责前台柯艳秋 40多岁 黄梅戏演员王剑峰 30多岁 黄梅戏演员曹正祥 40多岁 黄梅戏演员戏班艺人、员警及小瘪三若干序 幕 宜城被
影剧新作 2019年2期2019-01-09
- 曲部风流辨假真 革新儿女共得失
——黄梅戏《黄梅春秋》观后浅谈
程积善并称早期黄梅调旦行中的“南程北丁”,更被人称誉为“黄梅戏的梅兰芳”,在黄梅戏艺术界享有很高的声望。丁永泉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热爱的黄梅戏事业,对黄梅戏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其一是把黄梅戏从农村带进安庆市,成为黄梅戏从农村草台进入城市舞台的先行者;其二是将黄梅戏带到上海,进一步扩大了黄梅戏在城市舞台的影响力。在演出中他大胆探索革新,虚心吸取姊妹剧种的表演艺术,移植了一批剧目,大大提高黄梅戏的表演艺术水平,丰富了剧目内容题材,在黄梅戏发展史中起到了承先启后的
影剧新作 2019年2期2019-01-09
- 香港邵氏黄梅调电影的文化想象
年代,香港邵氏黄梅调电影通过对古典中国的诗意想象,对纯朴真挚的中国式乌托邦的塑造,对女性主体意识的书写,表达了流散海外华人的家国情怀与文化认同。黄梅调电影镜头语言丰富、画面精良,在讲述民间传奇、历史故事中通过戏曲音乐抒发感情,给港台及东南亚地区华人带来审美抚慰,寄托他们的思乡之情。关键词:邵氏;黄梅调;文化想象中图分类号:I0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677(2018)3-0066-071924年邵氏家族在上海创办天一影片公司,随后将业务拓展
华文文学 2018年3期2018-07-24
- 浅谈黄梅戏“怀腔”、“府调”
字记载。过去的黄梅调老艺人没有一个说自己是唱“怀腔”的,就是民国期间有“怀腔”,而今天只要一句话就说清楚了:“用安庆腔(方言)唱黄梅调”也可以说是怀腔、府调。回顾历史,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安庆城区是安徽省省会,是全省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从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起,安庆是安徽巡府、安庆府、怀宁县三级同治的所在地(怀宁县衙坐落在安庆城内四方城),说明怀宁县设在安庆城,安庆城内有怀宁县,它们同在一个地域生存的时间(自
黄梅戏艺术 2018年2期2018-07-08
- 采茶歌 —— 黄梅戏史料辑录
外,每年有演唱黄梅调小戏者,一班有二十余人,并无新奇足以动人耳目,唯正戏后总有一二出小戏,花旦小丑演出百般丑态,与江省之花鼓戏无甚差别。少年子弟及乡僻妇女皆喜听之,伤风败俗,莫此为甚。而游浪之徒每至兴高采烈时,群掷青蚨,名曰打采。又有以糖饼等食物抛上旦角头面者,旦角更得意洋洋,更现种种淫态而愈出愈奇。又有将友人小帽巾扇夺取以丢上台端,俟戏毕以钱往赎,以为笑乐。屡经地方官示禁,终不能绝。刻下已届秋成,此风又将复炽,有地方之责者宜禁之于早也。(右图:《申报》第
黄梅戏艺术 2018年4期2018-07-06
- 论桐城歌对黄梅戏的孕育价值
息。黄梅戏源于黄梅调,最早在湖北黄梅县一带出现,桐城歌在明清时期就在湖北一带风靡。起初的黄梅调只是在乡村田间采茶女日中劳作中排解劳乏和男女情感表达的民间小调,桐城歌的传入赋予黄梅调新的生命力,桐城歌提供给黄梅戏丰富的文学素养和艺术表现形式的借鉴。黄梅戏最初的老剧本也是七字体或十字体歌体, 语言表达细腻而优美,表达手法多用比兴,后黄梅调传入安庆糅合了地方民歌和戏曲元素,逐渐演变成黄梅戏。从乡村野调到黄梅大戏,桐城歌的影响功不可没。2.2 黄梅戏的唱腔汲取了桐
宿州学院学报 2018年9期2018-04-03
- 刘斌的诗
情地唱着家乡的黄梅调耄耋之年的父亲奉献全部的喜与悲安然放下生命之秋的恐惧所以我爱你——变化一阵东南风强劲吹过她的情绪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变化在风中旋转,她是紫色的此时的她关闭手机美团外卖的页面将手中的计算器清零倒掉杯里的安吉白茶锁上店门,挂起停业的牌子往门外奔跑紧接着又刮起一阵西北风将她吹回原地,她是灰色的此时的她打开店门,摘掉停业的牌子链接手机美团外卖的页面灵巧的手指点击着计算器上的乾坤端坐在窗口的位置重新泡上了一杯安吉白茶
诗歌月刊 2018年11期2018-03-05
- 回忆李翰祥
电影史里面,拍黄梅调的影片,拍宫廷的影片,拍间谍的影片,或者拍风月的影片,他拍的都是最好的。他跟我是同乡,年纪比我大,是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毕业的。在1948年的时候,他到了香港,在香港电影界里,从最基层的做起。后来,他又回到了大陆,他就开始在大陆拍片了。我有一次在李翰祥家里做客,他跟他太太吵架,他太太一边骂他一边给他奉茶,给他拿热手巾。她一边照顾他一边跟他吵架。我觉得好有趣啊,这个女士啊,真的了不起,她能够一边照顾她的丈夫,一边跟她的丈夫据理力争,使丈夫没有
爱你 2017年5期2017-11-14
- 回忆李翰祥
电影史里面,拍黄梅调的影片,拍宫廷的影片,拍间谍的影片,或者拍风月的影片,他拍的都是最好的。他跟我是同乡,年纪比我大,是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毕业的。在1948年的时候,他到了香港,在香港电影界里,从最基层的做起。后来,他又回到了大陆,他就开始在大陆拍片了。我有一次在李翰祥家里做客,他跟他太太吵架,他太太一边骂他一边给他奉茶,给他拿热手巾。她一边照顾他一边跟他吵架。我觉得好有趣啊,这个女士啊,真的了不起,她能够一边照顾她的丈夫,一边跟她的丈夫据理力争,使丈夫没有
爱你·健康读本 2017年2期2017-09-18
- 从湖北把黄梅戏请回老家去谈起
北黄梅戏,不叫黄梅调而叫‘采茶戏’(或叫花鼓戏)?”安庆称黄梅调叫小戏、徽调叫“大戏”。安庆的黄梅调,有吸收一些黄梅的民歌小调,两者是邻居,形成剧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自然发展。因此湖北“采茶”与安庆的“黄梅调”应是姊妹艺术,并肩发展。谁快谁慢,取决于土壤与人才。安庆素有“戏曲之乡”之称,古老稀有剧种有“青阳腔”、“弹腔”(徽调)等等。这些剧种滋润着黄梅戏的发展。解放前黄梅戏职业演员不到300人,职业班社不到10个。其中有些还是半职业的。农忙时他们停演
黄梅戏艺术 2017年3期2017-07-04
- 浅谈黄梅戏青衣演员的综合修养
0)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黄梅戏以比较明快的抒情见长,唱腔纯朴清新,通俗易懂而韵味丰厚。它的唱腔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正旦又称青衣,在黄梅戏中重唱,正旦扮演的是庄重、正派的成熟妇女,在表演时要求稳重大方。本文将对黄梅戏的演唱特点与风格进行介绍,重点阐述黄梅戏青衣演员的综合修养。黄梅戏;青衣;演员;综合修养黄梅戏原名称为黄梅调,是源自湖北省的黄梅县,而后于安徽的安庆地区发展演进。黄梅戏原名黄梅调,又称怀腔,
戏剧之家 2016年17期2016-10-17
- 值得探讨的“黄梅调”这一名称
体会,我认为“黄梅调”这个名字,值得探讨。一、艺人不接受“黄梅调”这个名称凡是我接触过的老艺人,从不说自己是唱黄梅调的。黄梅戏传统剧目大戏36个、小戏72个,没有哪一个剧目定调唱“黄梅调”或“黄梅腔”。正本戏是以平词为主,外加二行、三行,再加滚唱。小戏唱专为其设计的花腔。一戏一腔,丰富多彩。所谓叫“黄梅腔”者,是安庆城区的观众强加的。因此,出现许多仿制情况。怀宁人叫怀腔;安庆人叫“府调”;潜山人(包括岳西)叫“二高腔”;望江人叫“龙调”;又统称为“小戏”(
黄梅戏艺术 2016年2期2016-07-05
- 中国戏曲对电影的影响
摄传统戏曲片“黄梅调电影”而开始的。在邵逸夫主政下的邵氏电影公司,开始注入大量资金来拍摄国语片,第一部大获成功的影片是李翰祥导演的《江山美人》(1959年)。以前国语片在香港的卖座以“十万”为单位(《江山美人》当时收入四十余万元),到李翰祥导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1963年)时达到高峰,全香港的电影成为“黄梅调”的天下,可说是传统戏曲影响最大、最广的一个时代。传统戏曲向来以京剧为主,有人曾问过邵逸夫先生,既然拍传统戏曲为何不拍京剧而要拍黄梅调呢?邵先生说
爱尚生活 2016年2期2016-03-15
- 李翰祥『黄梅调电影』的美学建构
发展出独立的“黄梅调电影”“新武侠电影”的有声彩色国语电影类型。实际上,获得第五届亚洲影展最佳导演、编剧、音乐、剪辑奖项的《貂蝉》(1958),“将歌唱戏曲、美人、历史、传奇、古典文艺等熔铸成一种新的类型电影”①,正是第一部彩色“黄梅调电影”。此后的《江山美人》(1959)、《杨贵妃》(1962)、《梁山伯与祝英台》(1963)、《玉堂春》(1964)、《状元及第》(1964)、《西厢记》(1965)、《女巡抚》(1967)、《三笑》(1969)、《四季花
文艺论坛 2015年12期2015-11-22
- 一生为他鼓掌
◎ 张峪铭一曲黄梅调从远处缥缈地传来,不绝如缕。那声音是从我前面走路的一对老夫妻嘴里发出的。男的身材高大,满头白发。他旁若无人地唱着《天仙配》中的“路遇”那段。女的身材娇小,面庞清秀,穿着熨帖的紫红衫,走在男的左侧,边望着他边鼓掌。见到这样的场景,我有些激动,我向两位老人颔首搭讪:“老人家中气十足,唱得好哇。”老爷子点了一下头,声音似乎更洪亮了些。老夫人向我笑了笑,又转过头去,对老爷子说:“你是真唱得好,接着唱,我再给你鼓掌。”再见老夫人是两年后,而且没有
爱你 2015年12期2015-11-15
- 李翰祥“黄梅调电影”的美学建构
发展出独立的“黄梅调电影”“新武侠电影”的有声彩色国语电影类型。实际上,获得第五届亚洲影展最佳导演、编剧、音乐、剪辑奖项的《貂蝉》(1958),“将歌唱戏曲、美人、历史、传奇、古典文艺等熔铸成一种新的类型电影”,正是第一部彩色“黄梅调电影”。此后的《江山美人》(1959)、《杨贵妃》(1962)、《梁山伯与祝英台》(1963)、《玉堂春》(1964)、《状元及第》(1964)、《西厢记》(1965)、《女巡抚》(1967)、《三笑》(1969)、《四季花开
创作与评论 2015年12期2015-05-30
- 赣北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与发展
地区,亦称称“黄梅调”、“握嗬腔”,也称“采茶戏”、“花鼓戏”、“茶篮戏”或“二高腔”。黄梅调系因地得名。据艺人口碑资料,黄梅调原是湖北的采茶戏,由黄梅人逃水荒带到皖西南。作为戏曲形式的早期黄梅调,在乾隆51年(786)以后,便陆续传到安徽西南部,进入农村灯会,逐步取代了这一带的“假面非优之戏”。黄梅小调中的“凤阳歌”、“新八折”等都是从安徽带去的花鼓灯曲。除天灾人祸形成的移民外,经济的密切交往也是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原因。黄梅县境内多湖泊,水上舟楫便利。黄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5年3期2015-03-29
- 经典邵氏电影岁月清单
安静看完一出戏黄梅调电影是中国影史上极为独特的类型之一,从1950年代后期开始的十多年间,它几乎统治了东南亚的华语电影海外市场。后来在互联网时代被大陆宅男翻出热传的邵氏两大美女凌波、乐蒂就是黄梅调影片时期的代表人物。千万不要把黄梅调影片等同于传统戏曲搬上大银幕,实际上黃梅调电影虽以戏曲形式呈现台词,但内容尺度跨度却很大,不但有《貂蝉》、《杨贵妃》、《王昭君》、《玉堂春》、《杨乃武与小白菜》、《梁山伯与祝英台》、《花木兰》、《宝莲灯》、《西厢记》等精致佳作,
看天下 2014年2期2014-04-08
- 捕捉(外一首)
的爱情遮风挡雨黄梅调让“小辞店”里的美人满含纯情 她弯下腰就像落在诗与酒之间的逗点那么多的词汇 句子紧跟在她的后面历史捕捉的不是杏花的花瓣而是她的颤动和落下的诗句花朵 她不会死只会慢慢地老成果实遐 思酒的寂寞来自密封 包装 搬运来自透明玻璃外的诱惑和呼唤 来自瓷质器皿的隔离 疏远与黑暗一滴滴无色的液体 连成了片是隐藏的火焰个体 抱作一团燃烧的物质借助血液攀升等待总是蛰伏在角落的边缘用杜牧的诗句敲击瓶口贯穿诗人一生的歌是酒香默默地挽留当倒空的瓶子 丢弃在纸箱
扬子江 2014年1期2014-02-20
- 黄梅调(外一首)
□施施然黄梅调(外一首)□施施然猪栏、星宿、花楸树我和两三文人一起仰望安徽的夜空“一切乡土的都是大美”——谁说不是呢?不要用交响乐和速溶咖啡的味觉,品尝黄梅调。媒妁、女权、冷幽默一枚舶来的硬币击沉了传统的悲情主义我们从不懂一名小旦的内心风暴正如,哪个朝代的竹林里又没几缕隐士的游魂?俗世正拉开云手待伊腾出空,点一抹文化的口红窗前的柿子树去年它就已经有三层楼那么高了。密密的枝叶像一把弧线优美的绿伞,支在高高的半空邻居从树下经过,我总是愉快地回答她们:那是柿子树
天涯 2011年4期2011-12-25
- 泪光如梦
有时她还教我唱黄梅调子,很好听,后来我才晓得她教我唱的正巧名叫《打猪草》。大姐不让我和她在一起,说她偷过班上女同学扎发辫的红绸子,可我不相信,并从这大开始我不全听大姐的话了。有一回,她铲到一枝很常见的小黄花,不忍丢掉,竟通红着脸插在鬓上——“好看吗?”她问我。我觉得她待我好,就说:“‘好看。”“跟……跟你大姐比呢?”我骇得不敢说了。大姐可是学校里的名人啊:人长得好,又聪敏,老师同学都喜欢她;逢上元旦、国庆,还在台子上唱唱跳跳地,总会引出一片热烈的掌声。而她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98年6期1998-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