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邵氏黄梅调电影的文化想象

2018-07-24 12:40李冰雁
华文文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邵氏

李冰雁

摘要:20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邵氏黄梅调电影通过对古典中国的诗意想象,对纯朴真挚的中国式乌托邦的塑造,对女性主体意识的书写,表达了流散海外华人的家国情怀与文化认同。黄梅调电影镜头语言丰富、画面精良,在讲述民间传奇、历史故事中通过戏曲音乐抒发感情,给港台及东南亚地区华人带来审美抚慰,寄托他们的思乡之情。

关键词:邵氏;黄梅调;文化想象

中图分类号:I0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677(2018)3-0066-07

1924年邵氏家族在上海创办天一影片公司,随后将业务拓展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爪哇、越南等东南亚地区,逐渐形成集制作、放映和发行于一身的现代电影企业。邵氏家族企业对20世纪华语电影的发展影响最大的,无疑是1958年邵逸夫、邵仁枚在香港开创的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香港邵氏公司的独特之处不仅仅在于兴建了亚洲最大的电影制片厂,更重要的是其在英国殖民地香港引进从上海南下的电影人才,吸收老上海成熟的电影经验,制作了一批经典国语片。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邵氏国语片中备受关注的莫过于开创了一种独特的古装黄梅调电影类型,在港台和东南亚等地掀起一股持续20多年的“黄梅调热”。从1957年开始的《貂蝉》、《江山美人》,到60年代的《白蛇传》、《王昭君》、《杨贵妃》、《梁山伯与祝英台》、《宝莲灯》、《鱼美人》、《西厢记》等,再到1977年的《金玉良缘红楼梦》,通过讲述中國民间传说、宫闱秘事、稗官野史,再现了一个古典华丽、人情质朴的中华盛世,充满对故国的想象与缅怀。电影形式上,镜头语言丰富,场景恢弘、画面精致、音乐优美、国语发音字正腔圆。这些电影不仅在港台和东南亚屡屡创下票房新高,还在国际电影节受到西方世界的关注,不得不说是“片场式”中国电影的成功实验。在中西夹缝的殖民地,邵氏电影既没有对西方文化亦步亦趋,也没有表现香港现代化气象,相反,通过对古典中国的影像呈现,凸显香港对中国的文化认同。有意味的是,这种具有强烈文化认同及民族倾向的国语片得到港台及东南亚华人的接受与欢迎,数度轰动全城。邵氏古装国语片折射了怎样的家国情怀、文化认同?这种文化政治又如何得到港台及东南亚华人的广泛认可?本文拟考察邵氏黄梅调电影的家国想象、文化认同与大众文化之间或隐或现的关系,剖析其文化内涵及美学价值。

一、古典中国的诗意叙事

黄梅调电影多取材自古典小说、民间传奇和历史演义等,在艺术形式上“以传统戏曲舞台表演为基础,糅合当代电影拍摄技巧、表演方式,整合时代曲式的唱腔、化繁为简乃至民族舞蹈化的身段动作,以及电影写实主义导向的布景美术设计”①。五六十年代正值中西方冷战时期,黄梅调电影一度成为港台人民寄托家国情怀、抒发忧思之作。

香港黄梅调电影的开创者为“南来影人”李翰祥,他受内地黄梅调电影《天仙配》启发,以古装加歌舞的形式制作出精良的中国民间传奇。《貂蝉》剧情发展与原著《三国演义》大致相同,将拜月、连环计等情节置于古典华丽的布景中,美人英雄、中国园林的亭台楼阁,辅以黄梅调歌曲及现代感极强的舞蹈,形成既有民间传奇趣味,也有古典韵味的古装宫廷片。该片一举夺得第五届亚洲影展最佳导演、编剧、女主角、音乐、剪接等五项大奖,并获30多万港币的票房成绩,打破香港历年国语片记录。《貂蝉》大获成功之后,邵氏加快黄梅调电影的制作步伐,李翰祥接手开拍《江山美人》、《倾国倾城》等系列电影。《江山美人》改编自民间故事《梅龙镇》、民间传奇《游龙戏凤》,影片启用大量黄梅调歌曲代替人物对白、旁白,推进情节发展。在人物说唱中,将江南水乡风韵、风土人情等表现出来,影片对富庶江南、美丽山河的向往,可看作“南来影人”对故国的幽思与怀想。《倾国倾城》系列电影之《王昭君》、《杨贵妃》将君王与美人缠绵悱恻的爱情置于动荡不安的时代中,王昭君出塞、杨贵妃自绝均源于乱世之祸、小人作梗的悲剧,正如剧中所唱“红粉成灰青史在,留与后世说恩仇”,影片对乱世中人物命运寄予深深同情。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同样由李翰祥执导的鸿篇巨制古装宫廷剧《武则天》,本片虽然不属于黄梅调电影,但在题材、电影表现手法等方面均与《倾国倾城》系列相似,可看出创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寄予当下的家国情怀。影片讲述一代女皇帝武则天从权力之巅走向没落的辉煌人生,剧终武则天孤独病逝于宝座前,有种日薄西山之感。古装宫廷、英雄美人题材,当红影星林黛、李丽华担纲女主角,以及李翰祥设计的精致美工、场面调度、准确的切换镜头,流畅的剪辑,再加上通俗的黄梅调,使这些影片获得票房和口碑双丰收,在国际电影节上斩获大奖。从思想层面来看,影片对战争、社会动荡不安的描绘,并借助黄梅调歌曲的演唱,表达出对社会黑暗的批判与反思,对昔日繁华盛世的缅怀。

邵氏黄梅调电影最受追捧的是于1962年拍摄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影片改编自家喻户晓的梁祝故事,由李翰祥、胡金铨等执导,邵氏著名影星乐蒂饰演祝英台,梁山伯由当时在东南亚演厦语片的凌波反串主演,剧中使用的10多首黄梅调歌曲由静婷和凌波幕后主唱。影片最早在台湾上映,打破台湾中外电影票房记录,主演凌波赴台引起空前轰动,台北由此被称为“狂人城”。②影片将观众耳熟能详的草桥结拜、三载同窗、十八相送、楼台相会、英台哭坟等情节搬上银幕,布景华丽、构图精巧,展现出一幕幕诗意盎然的江南图景,引入戏曲身段表演及黄梅调歌曲,饶有民间趣味的同时不失古典气韵。长镜头下画面优美,空间感和层次感较强,譬如前景伸出几支盛开的桃花或竹子,背景是青山白云,中景为小桥流水,人物恍如画中行走。在观众熟悉的十八相送一幕,情节简单但在叙事手法上采用中国古典园林“移步换景”法,梁祝两人在风景如画的大自然里边走边唱,画面如卷轴般徐徐展现树林、湖边、溪边、曲桥、独木桥、观音庙、凉亭等,春光明媚,莺歌燕舞,成对鲤鱼、鸳鸯、白鹅在水里游,农家院子里的农具、鸡鸣犬吠、梁山伯为祝英台赶狗,饶有生活趣味。与“十八相送”组合段落的婉约诗意、柔情蜜意相比,“英台哭坟”可谓悲壮雄浑。此处引进日本特效公司制造出天崩地裂、电闪雷鸣、云雾翻滚的效果,再加上乐蒂的动情表演,恢弘的交响乐的渲染,成功将梁祝两人热烈的爱情从被无情阻隔到跨越生死的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

猜你喜欢
邵氏
邵伯温治蜀
灌水取球
邵氏电影帝国的世纪兴衰
很差钱的邵逸夫先生
电影王国
邵氏电影的花样年华
“邵氏”复拍,借电视剧人气
邵氏王朝 纵横影坛
邵氏影城外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