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韵贯穿教学,戏曲启蒙教育

2019-08-21 02:14张趁新
北方音乐 2019年13期
关键词:黄梅戏戏曲儿童

【摘要】地方戏曲是我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朵鲜花,自原始社会到先秦汉唐,戏曲经过不断发展在宋金时期形成较为完整的形态,在我国几千年的社会发展历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在儿童时期对孩子进行地方特色的戏曲教学,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活动。戏韵贯穿教学,戏曲启蒙教育,良好的戏曲启蒙教育不仅能够锻炼孩子的语言和表演能力,更可以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潜移默化在孩子成长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戏曲;贯穿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不竭动力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源泉是弘扬本民族艺术,培育本民族精神。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地方戏曲,是受到广大劳动人民喜爱的艺术形式,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地方戏曲中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唱词唱腔委婉清丽,台步招式独具特色,着装色彩意蕴丰富,脸谱造型构图独特,内蕴丰富的文化气息等,都会让人们在其中产生强烈的审美感受。戏曲教学贯穿于孩子的儿童时期,对于儿童个体的全面发展,培养孩子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与价值。

带着浓浓弘扬民族戏曲的情怀,近几年笔者在探索适合小学低年级学生戏曲教学的方法(戏曲启蒙教育)上,作了一些大胆的尝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戏曲启蒙教育”是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选择适合的戏曲片段,利用戲曲优美的旋律,戏韵始终贯穿于教学,循序渐进地引导儿童对戏曲进行欣赏、模仿、表演的活动过程。儿童天性爱模仿,通过前几次笔者在温县实验小学京剧脸谱欣赏、京歌学唱活动中可以观察到孩子们对戏曲欣赏有着浓厚的兴趣,也对地方戏曲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次,我又把黄梅戏作为孩子们学习的主题,对儿童进行“黄梅戏欣赏的教学尝试”,让戏曲启蒙教育,让戏韵始终贯穿于教学之中。

黄梅戏源于黄梅采茶调,为安徽的主要地方戏剧种。《打猪草》是安庆黄梅戏的小戏,也是黄梅戏中传唱度最高的作品。《打猪草》中讲的是在农村中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在田间劳动中产生矛盾和误解,通过对歌解开矛盾的故事。其中的”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大家都已耳熟能详。

下面就以戏曲活动黄梅调为例,谈一下在“戏曲启蒙教育”的教学中所采用的一些有效可行的方法及手段。

一、以讲故事导入,欣赏戏曲,感悟戏情

在戏曲欣赏中,孩子们想要感知不同地方戏曲的表现风格,主要是通过认识对比戏曲中出现的服饰、传统乐器及欣赏学习风格明显的唱段。对孩子来讲,建立在理解为基础上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学习,况且对于认知能力并不完善的孩子来说,戏曲的内容本来就“晦涩难懂”,这也是戏曲教学中最重要的难点问题。为帮助孩子认识理解地方戏曲,笔者采取了很多措施,最行之有效的就是故事理解法。通过以讲述并加上肢体动作演绎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帮助孩子了解地方戏曲的剧情发展、人物特点、唱腔风格,以方便孩子更好地去了解、体会和表达表演。如:《对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曲目,选自《打猪草》。其唱腔属于“民间小调”。节奏灵活、曲调明快、流畅,生活气息浓厚,地方特色鲜明。在欣赏黄梅戏《对花》选段时,我先以生动形象的故事形式把陶金花、金小毛在田野竹林以花对歌的情节讲述给孩子们,其中穿插以提问表演的形式辅佐,促使孩子们更顺畅的了解剧情内容,体会戏曲中不同角色的情感,并抓住孩子的注意力,引导进入下一个环节。

二、化繁为简,轻松体验,学唱戏曲,体悟“戏韵”

《对花》是问答式对歌,其以花为题、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作品中保留着很多安庆当地的口语和方言。其中较为典型的有“么”代表“什么”,如“么用处”“么杆子么叶”,等都是安庆话种常常出现的,这些词语具有纯正的地方性乡土气息,独具特色的同时也让学唱黄梅调更加不易,可为了提高孩子们学唱的积极性,降低学唱的难度,感受黄梅调旋律的表达的韵味,笔者决定引导孩子们用哼唱的方式来学习黄梅调。在结尾处要求孩子们唱出“得儿喂呀、得儿喂呀、得儿喂呀喂上喂”等衬词,让孩子们体悟戏剧的“戏韵”,以保留作品的地方特色,给表演创造更多的空间。

三、分角色表演,体验并展示“戏才”

兴趣源于积极期望、源于自我成功感。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及时的表扬与鼓励,使孩子体验到学唱戏词和表演动作成功的快乐,产生对黄梅戏的兴趣。在戏曲学习过程中,笔者使用角色游戏的方式,引导孩子在掌握黄梅调的基础上边欣赏边模仿,使用一些小道具如小手绢等,让孩子按照戏曲中生、旦两种角色参与“对花”的表演。在游戏中扮演角色,在扮演中展示“戏才”的乐趣。

四、即兴创编,唤醒“戏趣”

即兴编创歌词对儿童学习来说是个教学难点,也是学习的高潮热点,以古诗替代戏词进行即兴编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及应变反应能力。将部分不合适儿童学习的唱词改为符合孩子年龄阶段的唱词,更方便儿童理解、学习和表演。《对花》戏曲比较工整、节奏唱腔也相对平直,比较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但要用安庆地方方言来演唱《对花》选段,对孩子来说是有较大难度的。在孩子已经初步掌握黄梅调旋律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经典诵读活动,用孩子熟悉的古诗词来替换戏词进行表演。经过前面的引导,孩子们已经对黄梅戏逐渐产生较为浓厚的兴趣,笔者分为三个步骤引导孩子进行填词创编活动。表演示范。活动中,我和徐老师一起把改编过的《黄梅调——春晓》深情并茂地为孩子们做了现场示范表演。在欣赏教师表演的过程中,引导儿童思考:老师表演的黄梅调和电视里看见的《对花》有什么不同?视听结合、分析比较,直观有序,孩子们马上就明白了此环节的创编要求;图谱教学。改编后的黄梅调,戏词虽然是儿童熟悉的《春晓》,但要把《春晓》嵌套进黄梅调的旋律中并采用对答的形式演唱出来,对低年龄的孩子来说并非易事。为此,笔者设计了一张歌词图谱,利用色彩、形状不同的强烈差异性,使孩子们按照图谱学会演唱,如何对唱、何时合唱、怎么唱衬词等,图谱中标的清清楚楚,合理地使用图谱,能巧妙的化解演唱过程中的重难点,在戏曲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变调变速。小学低年级学生声带发育未成熟,他们的身体条件并不能达到戏曲教学的要求。鉴于孩子的发育特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降调减速的办法,将音高适当降低,把原来的戏曲速度放慢,避免儿童的声带受到损伤,方便孩子学唱。

总之,在小学低年龄阶段开展地方戏曲教学,不仅能使儿童了解地方戏曲的相关知识特点,激发民族自豪感,还能有效地促进音乐相关审美能力的提高,感受了戏剧独特的韵味,提高了孩子对戏曲艺术的感受力和表现力,体验到了成功快乐与自信,戏曲教学正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下一代的人生观、社会观与价值观。就让戏曲之花在孩子心中盛开绽放吧。

作者简介:张趁新(1969—),女,汉族,河南焦作人,本科,河南省焦作市温县教研室小学音乐教研员,研究方向:小学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黄梅戏戏曲儿童
了不起的黄梅戏
中外大学生体验非遗戏曲文化
戏曲从哪里来
传统戏曲
浅谈安庆地域文化与黄梅戏传承发展
黄梅戏曲课
河南省将戏曲纳入大中小学课程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故乡的黄梅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