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论文是对20世纪上半叶国乐主义思潮音乐发展历程的考察与研究。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音乐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国乐主义思潮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世纪初,一部分新知识分子对西方音乐文化的接受与学习使得“学习西乐思潮”迅速崛起,从而刺激了国乐主义音乐思潮的萌发。这一现象反映了极度热爱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但抵制西方音乐文化影响“国粹”的主义情怀与矛盾心理。20世纪二十年代形成的国乐改进思潮则与学习西乐思潮如出一辙,主张借鉴、学习西方音乐的创作技术与理论来改变中国旧国乐、创造中国新音乐,从而使中国走上中西合璧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国乐主义;音乐思潮
【中图分类号】J609.2 【文献标识码】A
国粹音乐思潮是在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刺激中兴起的。它的北屿发展并不是历史上的一件偶然事件,它是先辈在面对即将亡国灭种的历史背景下必然产生的一种音乐思潮。承载着一定意义的历史使命。国粹主义音乐思潮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清末民初的学堂乐歌时期为萌生期;“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发展期,抗日救亡时期为衰落期。青主、郑觐文、孙鼎等音乐爱好者对国粹主义音乐思潮的萌发起到了推动作用。20世纪初,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以及清政局的动荡不安,在各派反帝爱国主义运动中出现了“一枝独秀”,那就是以青主、郑觐文等人为代表的国粹主义音乐派。国粹主义音乐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青主认为“应该于国乐西乐之间择定一个,要国乐便不要西乐,要西乐便不要国乐。”他还认为中国音乐是“一种向自然界的声音乞灵的音乐”,而“这样向自然界的声音公灵的音乐,我们是不敢表情的。”另一代表人物郑觐文,他对西方文化的引进“忧之有年”,对“徒习外风,以移易国性”感到痛苦和惋惜。为此他倡导成立了大同乐会,以“发明雅乐之真理,提倡雅乐为宗旨”,要“复兴雅乐,保存国粹”。
国粹主义思潮的音乐的出现是在20世纪10年代的学堂乐歌时期。随着当时西乐东渐和国内学习西方音乐热情的高涨,国粹主义音乐思潮与学习西乐思潮的兴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在民国后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声部。面对人们学习西方音乐思潮的热情高涨,在以西方音乐为摹本的新音乐实践面前,学堂乐歌时期的国粹主义音乐思潮虽然势力薄弱但仍固守坚忍。学堂乐歌的创作方式主要是根据已有的曲调来填写新的歌词,曲调大多是从日本和欧美的歌调中选择而出,以中国传统曲调填词的乐歌却极为少数。1911年孙鼎对这一现象提出了批评,他由“近世吾国唱歌书中,曲调多取自欧美”的音乐现实,感叹“以欧美曲调,谱吾国歌词,其不将吾国歌词之神理尽丧于音中也几希。”作者对于这一现象作出了明确地分析,对于保存与继承中国的传统音乐则保持乐观的态度。他心中不乏想要复兴中国雅乐的崇古思想,但也并不完全接斥西乐。他承認中国音乐有很多不如西方音乐之处,但他更为强调的是中国音乐本身的艺术特点,认为只有对中西音乐加以认真的对比研究,才能更好地去了解中国音乐的独特之处。
对于这些国粹主义者的表现,陈独秀给出了相当精辟的结论。他把国粹论者大致分成三个派别。“第一派以为欧洲诚美矣,吾中国有之学术,首当尊习,不必舍己而从人也;第二派以为欧人之学,吾中国皆有之。此种人即著书满家,又与世界学术无所增益,还不如抱残守缺的国粹家,使中国私有之文史及伦理学说,在世界学术史上得到其存在的价值;第三派以为欧洲夷学,不及中国圣人之道此派人最不明事理不可理喻。”陈独秀所谓第二派与第三派国粹论者的思想核心分明是“西乐中源”说和“以中衡西”观念,这两种国粹主义观的共同点就是既盲目自大,又食古不化,都视外来文化为洪水猛兽并加以强烈抵制和排斥。
“五四”运动后,随着新音乐创作的初步发展,全国各地尤其是北京、上海等地,都纷纷成立了各种旨在弘扬与保存国乐的音乐社团组织。1919年,卢炜昌、冯伯濂等人在上海成立了“中国音乐会”。这一音乐团体在一定意义上讲,与“大同乐会”一样,都是国粹主义音乐思想的实践结果。这一团体最关注的就是被称为国歌的众多中国传统音乐。他们的观点就是认为传统音乐的兴衰与民族的强弱密切相关,因此“国歌”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历史价值。中华音乐会对于中国古乐方面有着浓厚的兴趣并试图光复中国古乐。该会刊主编者之一的罗伯夔就是“西乐中源”思想的代表人物。罗伯夔认为: “中国音乐,十二律分配之,五声八音归纳之,实甲全球。”他认为中国的音乐具有其他音乐所不及的成就,西方音乐是由中国音乐变化而来的。由此可看出作者对于中国音乐的极度热爱与推崇。他在《我之音乐大同之理想谈》一文中,对中西音乐进行的比较,透露出了他扬中抑西的音乐价值观。
国粹主义音乐思想及大同乐会的一系列活动也曾受到了强烈的批判。贺绿汀就对国粹主义音乐思潮的危害做出了严厉的批评。他认为中国的守旧观极其顽固,无论在什么事上都认为今不如古,特别是在音乐、绘画方面。很多人趋向于“拟古”“仿古”,而有些新兴作曲家也要作几曲《中和韶乐》或《汉宫秋月》一类的东西,弄得中国音乐、绘画与“古董”相联,其实他们是在自掘坟墓,把自己创作的能力完全埋没了,永远在古墓里打转。而这样一来中国音乐将永无进步的可能。
从对国粹主义音乐思潮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国粹主义音乐家都具有两个共同点。一是他们都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都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因此对中国传统文化就有着很深的情感;二是他们都很排斥盲目学习西乐而抛弃中乐的行为,造成这种行为的原因就是他们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认识要比一般的学者的认识更加深刻一些。
所以,重新回顾20~30年代国粹主义音乐思潮的发展,应当端正态度,不应该一概而论,对他们的主张持以严厉的批判与贬斥,许多合理之处还是应该继承与发扬的。而学习西乐与吸收外来音乐文化的胸怀我们更不应该丢弃,尤其是现代中国音乐更应该学习吸收西方优秀音乐文化成果,来刺激中国音乐的发展与更新。这样才能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才能满意。
参考文献
[1]青主.音乐的时尚[J].乐艺,1930(1).
[2]张静薇.中国近代史音乐史科汇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3]郑觐文.雅乐新编初多集[M].上海:上海丙展杂志社,1918.
[4]童斐,张静蔚.中国近代史音乐史料汇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17.
[5]梁启超.欧游心影录,饮冰室合集之二十三[M].北京:北京中华书局,1919.
[6]陈独秀.学术与国粹,独秀文集[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18.
[7]王露.音乐泛论,北京大学音乐研究汇编音乐杂志[J].音乐杂志,1920(1).
[8]罗伯夔.我之音乐大同理想谈[J].音乐季刊,1923(2).
作者简介:王钧平(1983—),男,汉族,河南南阳人,南阳师范学院音乐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声乐,钢琴伴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