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章程
起源于古代民间歌舞的小戏有很多,如湖南花鼓戏、江西采茶戏、云南花灯戏、河北嘣嘣戏、广西彩调和安徽倒七戏等。很明显,这些小戏的名称都不是以地方名命名的。这可能是因为这些小戏剧种在清代曾被认定为“淫戏”,并曾遭官方禁演的缘故。安徽黄梅戏,以安庆方言演唱和念白,带有浓浓的安庆方言韵味,是从清代黄梅调小戏发展过来的,也起源于古代民间歌舞。到目前为止关于“黄梅调”的最早文献是1879年10月14日上海《申报》上关于每年在安庆集贤关外演出的“与江省之花鼓无甚区别”的“黄梅淫戏”的报道。[1]戏曲研究专家和音乐家王兆乾在《黄梅戏音乐》一书中列举了三个关于黄梅戏方面的传说,其中有两个传说与“黄梅时节”有关,另外一个与“黄梅地名”有关。[2](PP1-2)“黄梅调”的“黄梅”二字究竟是与“黄梅时节”有关,还是与“黄梅地名”有关,至今尚未得到明确的答案。
黄梅调属于采茶戏体系[3],本文中我们将在大量调研安徽省史料中与“采茶”相关记载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安徽采茶演艺和采茶歌的历史,试图阐明剧种名称“黄梅调”与黄梅时节采茶调之间的关系。
在安徽安庆地区,“黄梅调”还被称为“采篮戏”和“采茶戏”。1987年,戏曲研究专家汪同元在安徽岳西县发现了光绪年间(约1900年)的 17首“观戏诗”。[4,5]该组诗为晚清安徽潜山文人王浣溪所作,收录于《爱山光阁》文集中。“观戏诗”中所写内容与《乌金记》(又名《桐城奇案》)、《天仙配》《罗帕记》《双合镜》和《山伯访友》等黄梅戏传统剧目接近。《天仙配》《罗帕记》和《山伯访友》等黄梅戏剧目是从安徽省第一代声腔剧种青阳腔直接移植过来的。[6](PP109-110)王浣溪在诗序中写道:“采篮戏所演故事,本属无稽,然声虽淫,而事有近正者,因戏系以诗焉”。“采篮戏”可以理解为“采茶戏”的别称,该组“观戏诗”证明了潜山、岳西一带“采茶戏”的大戏在1900年已经定型。1958年,著名小说家张恨水根据近30年在家乡潜山过春节的经历,作《潜山春节》组诗十首[7](PP175-177)。他在诗序中提到:“潜山,不仅是潜山,潜山的四周,大概都是一样”。该组诗的最后写道:“村前正唱采茶歌,百副花灯未算多,狮子蚌精相对舞,一班刚到一班过。”在潜山及其四周(怀宁、桐城、岳西和太湖等地),在元宵灯会上唱采茶戏、玩采茶灯的风俗一直延续到现在。
清康熙年间,安庆地区的元宵灯会上就有唱“俳优假面之戏”的节俗。王兆乾研究发现,“假面俳优之戏”与唱采茶歌有关[8]。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安庆府志·风俗》记载道:“元宵街市,懸放花燈,其名有鰲山、走馬之類,又製爲龍燈,長數丈,明炬環遶,或裝俳優假面之戱……”明嘉靖《池州府志》和清康熙《池州府贵池县志》记载道:“凡鄉落自十三至十六夜,同社者輪迎社神于家,或踹竹馬,或肖獅象,或滚毬燈,粧神像扮雜戯,震以锣鼓,和以喧號”。“粧神像扮雜戯”与“设俳优假面之戏”实际上就是傩戏,只是表述方式不同而已。“震以锣鼓,和以喧號”与早期黄梅戏的“只用锣鼓伴奏,一唱众和”特征完全相符。王兆乾认为,“贵池傩戏是较古老的假面戏曲,清道光以前安庆、池州各县都有这种戏剧存在,见于东流、宿松、望江、贵池县志, 称作‘假面俳优之戏’。今日犹能演唱贵池傩戏,有高腔与傩腔两类声腔,其傩腔就是以唱采茶歌为主”[8](PP45-46)。 王兆乾最先把康熙年间在安庆地区元宵灯会上流行的“俳优假面之戏”与“唱采茶歌”联系起来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道光五年(1825)《怀宁县志·风俗》中记载道:“自人日元夕,鄉中無夜無燈,或龍或獅或採茶或走馬,……城中爲盛。”道光十四年(1834)《續修桐城縣志·岁时》中记载道:“十三日,謂之正燈,……又有船燈、車燈、馬兒燈、采茶燈、麟鳳燈……十五日爲上元以元宵。”可见,自清道光年间,采茶演艺就已经成为怀宁和桐城一带的元宵节俗了。
明代,安徽的徽州地区以及和县也有“假面之戏”和“傩戏”的表演。明嘉靖《徽州府志·山川志》中记载:“二月二十八日,歙休之民,輿汪越國之像而遊,云以誕口為上壽,設俳優、狄鞮、胡舞、假面之戲”。明万历《和州志·四時遇節土俗》中记载,“春日,先迎青帝,土牛於東郊,散春花春杖,爲儺戲,撒春豆,茹春餅,田家擊長秧皷”。明嘉靖年间,包括徽州江南地区的“假面之戏”还随着远征贵州的大军被带到安顺市的屯堡,传承至今,即现在“安顺地戏”。屯堡人不仅演唱声腔以弋阳腔(锣鼓伴奏、一唱众和)为主的地戏,还在元宵节上“跳花灯”。清康熙年间的贵州巡抚田雯在《黔书》中收录了一首《春灯绝句》,其中写道:“城北城南接老鸭子,细腰社鼓不停挝,踏歌角抵牴蛮村戏,椎髻花铃唱采茶”[9](P5,41,71)。在安顺屯堡“唱采茶”这种古老的节俗,与安徽贵池傩戏中的傩腔“唱采茶”或许有一定的关联。
清嘉庆十二年(1807)《芜湖县志·卷一地理志》中记载:“上元,……, 中少年多結隊,爲魚龍曼衍之戲,或爲秧歌采茶詞。”这是安徽地方志书中最早直接记载采茶演艺的记录。清道光六年(1826)《宿松县志》的《风俗志》中记载:“十月立冬后……农功寝息,报赛渐兴,吹豳击鼓,近或杂以新声,溺情惑志,号曰采茶,长老擯斥,亦絀鄭之意云。”该记载中提到了“演奏队伍”,有“新声”,有“溺情惑志”的内容,还有老者的反应,比较接近“采茶戏”了。如此详细地描述“采茶戏”在全国地方志书中是少见的。
综上所述,安徽的采茶演艺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明代。先后经历了嘉靖年间池州“傩戏”,清初安庆地区元宵灯会上的“俳优假面之戏”,清嘉庆道光年间芜湖、怀宁和桐城元宵灯会上的“采茶曲”、“采茶”和“采茶灯”,清道光年间宿松十月赛会上的采茶戏,清同治年间到民国时期的黄梅调小戏和采篮戏(采茶戏),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安庆黄梅戏等阶段。
安徽悠久的采茶演艺史,与茶业历史有关。早在唐代,安徽的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就是中国的重要产茶地区。唐代陆羽《茶经·茶之出》中记载:“淮南以光州上,义阳郡、舒州次,寿州下……;浙西以湖州上,宣州、杭州、睦州、歙州下……”[10](PP65-66)。舒州、寿州、宣州和歙州分别指现在的安庆、六安、宣城和徽州等地区。清康熙二十二年(1682)《安庆府志·物产》中就有“茶,六邑俱有,以桐之龙山、潜之闵山者为最”的记载,可见茶山遍及整个安庆地区。文化史专家郑炎贵在《皖耕集》中对安庆地区的茶文化和茶道有详细深入的论述[11](PP179-205)。茶农在采茶过程中,以歌唱的形式解困解乏、表达情感、诉说心声是情理之中、理所当然的事情,在安徽文献史料中有大量记载,现举例如下:
(一)安庆地区清乾隆年间,桐城贡生疏枝春在《宜城竹枝词》中写道:“妾往前山郎后山,采茶生小二龙湾。后山夕照前山雨,雨过望郎郎不还”[12](P113)。二龙湾即大龙湾和小龙湾,原属桐城杨桥区(今属安庆市宜秀区)。这首极富民歌气息的诗歌,是一对恩爱采茶夫妇生活的写照。《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安徽卷》收录了潜山一带的一首采茶山歌《扳开茶枝望情哥》,歌中唱道:“姐妹们山上去采茶,小郎山下唱山歌,又要听歌又要采,扳开茶枝望情哥”[13](P233)。该歌生动地反映了在采茶过程中不仅有歌声的陪伴,还有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
(二)六安地区 清雍正《六安州志·山川》中记载到:“徐致觉游齐云山云诗:竟日鳧雛傍桨牙,梵王高处隐空花。……风光只有春三月,处处山头唱采茶”。齐云山,又称齐头山,位于六安城西南45公里处, 名茶六安瓜片主产于此。据该州志记载,徐致觉“三十成进士”(顺治六年,即1649年),“卒年六十有五”,所以该诗的写作时间应早于1684年。该诗清楚地告诉我们,在农历三月的采茶季节,茶山上处处都能听到采茶歌声。晚清文人赵增槐在其《麻埠茶谣》(麻埠在安徽省金寨县)中写道:“茶时,男妇多尽室出,双扉昼掩,山静日长,茶歌四起,戏为作歌”[12](P141)。清初“处处山头唱采茶”和晚清的“茶歌四起”,把古代大别山区茶农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美德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徽州地区 民国《黟縣县志·杂志·诗录》中收录了光绪年间进士舒斯笏的《黟山采茶竹枝词十首》,其中写道:“我黟田少独山多,确土宜茶理不磨,好是春光三月半,村村听唱采茶歌。”民国 《黟縣县志·杂志·诗录》中还收录了清代孙茂宽的《采茶曲》,“社雨霏霏社鼓哗,松萝山顶绿云遮。杜鹃来唤春归去,先听村娃唱采茶。……乍晴乍雨采茶天,載到西洋要滿船,祇爲年來茶價好,人家生産薄桑田。”可以看出,在乍晴乍雨的“三月半”“采茶天”,忙碌的茶农在广阔的皖南茶山上劳作的同时还以采茶歌声相伴。
从“雨过望郎郎不还”到“扳开茶枝望情哥”,从“处处山头唱采茶”到“茶歌四起”,从“村村听唱采茶歌”到“先听村娃唱采茶”,见证了古代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茶农歌声相伴的采茶生活。虽然诗作中很少详细写出茶农歌唱的具体内容,但是可以肯定地说,所唱内容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他们都是用自己的方言演唱,歌曲的韵味其实就是方言的韵味。
民国考古学家、教育家程演生的戏曲史专著《皖优谱》的《引论》中有如下记载:“今晥上各地乡村中,江以南亦有之,有所谓草台小戏者,所唱皆黄梅调。戏极淫靡,演来颇穷形尽相,乡民及游手子弟莫不乐观之,但不用以酬神,官中往往严禁搬演,他省无此戏也”[14](P8)。由于侵华日军占领安庆的时间是1938年,该记载内容可能是1938年之前安庆地区和江南地区“黄梅调小戏”的受欢迎的程度。程演生的“他省无此戏也”,包含两层意义:一、“黄梅调小戏”是安徽省独有的,不是从外省引进的;二、“黄梅”二字不可能是外省的地名,否则与第一层意义相矛盾。可以肯定,作为一个见识多广且精于戏曲研究的学者,程演生不可能带有任何功利的目的把一个“戏极淫靡”的剧种说成是安徽省独有的。所以,程演生的“他省无此戏”论,直接否定了外省“黄梅地方的调”的传说。
1954年,著名音乐家、二胡演奏家张锐亲临安庆调研“安徽黄梅调”,他发现:“(黄梅调)老腔的节奏较简单,音域也较小,曲调变化也不大,但却带有浓厚的乡土味道,特别是当地群众用安庆话演唱起来,听了觉得自然、朴素、亲切;[15](P30)”“(黄梅调)老腔更接近民歌一些,新腔却又更多的戏剧性……太湖一带的唱腔带着山歌味道”[15](P33)。张锐的调研结果,证明了黄梅调的声腔来源于安徽安庆本土,间接地否定了外省“黄梅地方的调”的传说。
2017年,王秋贵、何成结和陈兆舜等黄梅戏研究专家在陕西省商南县进行田野调查时发现,商南民歌中很多小调与黄梅戏花腔腔调接近[16](PP124-124)。民国《商南县志·风俗》中记载:“邑自明末,被流寇李自成殺傷殆盡,清順治康熙時,民少地荒,禽獸逼人,乾隆二十年後,江南安慶數縣人,襁負遷商,爰得我所,聞風興起,接踵者日益衆,此商南有小太湖之名也,地雖屬陝,而服食器用,文字語言,實有南方風氣。”可以看出,商南人主要是乾隆年间安庆移民的后裔,他们保留了古代安庆的语言和风俗。商南民歌中有老家黄梅戏的腔调,间接地证明了安徽黄梅调不是外省黄梅地方的调,黄梅调的声腔来自安庆本土。
在安徽,每年的采茶时间集中在清明谷雨前后,也就是农历的三月份。关于这一点,地方志书与古诗歌中的记载是一致的。例如清康熙《怀宁县志·风俗志》中记载:“谷雨日,俗多以此日采茶,名谷雨茶。”《李长吉歌诗·卷之四》([唐]李賀撰、[清]王琦彙解, 乾隆二十五年刊本)中记载:“……風土記曰: 大水有小口,别通爲浦,初學記梅熟而雨,曰梅雨,江東呼爲黄梅雨;埤雅:江湘二浙,四五月之間,梅欲黄落,則水潤土溽礎壁,皆汙蒸鬱成雨,其霏如霧,謂之梅雨,沾衣服皆敗黦,故自江以南三月雨,謂之迎梅,五月雨謂之送梅,轉淮而北則否。”由此可见,在江南,黄梅时节是指三月到五月多雨的季节。以安庆为中心的皖江地区和皖南山区,与“江之南”地区气候接近,在农历三月的清明谷雨前后,也进入了黄梅时节的“迎梅”阶段。诗句“乍雨乍晴采茶天”,正好是符合“黄梅时节”的多雨特征。这一点,在清代安徽合肥文人史载熙的组诗《十二月竹枝词》中得到了证实。该组诗描写的是安徽巢湖以及和县的风俗,其中记载道:“桃花时节黄梅雨,犁犊慵眠绿水湾。和人以三月为黄梅节”[12](P1)。和人指安徽和县人。安徽茶农在三月的黄梅时节进山采茶,演唱采茶歌,日积月累,所唱的歌曲逐渐形成“采茶调”。人们把黄梅时节的“采茶调”统称为“黄梅调”,合情合理,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黄梅调”就是黄梅时节安徽采茶调的统称。在黄梅时节采茶调的基础上,通过灯会的聚戏作用,以歌舞演故事,最终形成的小戏被称为黄梅调小戏。
1879年上海《申报》报道安庆“黄梅调小戏”之后,1887年报道了江西省九江府治门外“淫戏惑人”一事:“九江小东门岳师门外一带,近有油棍于每晚二更后演唱采茶戏,淫词艳曲、亵态冶容,见者无不眉飞色舞,心荡神迷。”[17]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九江和安庆是相邻的沿江城市,在清光绪年间,九江的“采茶淫戏”被称为“采茶戏”,而安庆的“与江南之花鼓无甚区别”的“黄梅淫戏”被称为“黄梅调”。从地里位置上看,九江与湖北黄梅县仅有一江之隔,九江的“采茶淫戏”没有被称为“黄梅调”,也隐含着“黄梅调”不是“黄梅县里调”的意思。
民国十年(1921年)《宿松县志》记载:“邑人以戏剧营生活者,虽不甚多,而号为专精,能献艺于沪、汉各埠之歌舞场者,亦兼有之。又邑境西南与黄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其实则为诲淫之剧品。”该记载首先褒扬了安庆宿松县艺人业务之专精,随后提出要抵制黄梅“采茶小戏”这个外乡淫戏。值得注意的是,该县志的作者是在“黄梅调小戏”在安庆地区以及江南地区已经非常流行的1921年才提到“黄梅县采茶小戏”的,说明该作者认为“黄梅采茶小戏”与“黄梅调小戏”是两个不同的剧种。
安庆黄梅戏、九江采茶戏和黄梅采茶戏都是以“黄梅时节采茶调”为基础的采茶戏。但是,在不同地区的“采茶调”,由于受到当地的语言、文化传统以及历史条件的影响不同,最终形成了不同风格的剧种。清代和民国时期安徽省会安庆地区的“黄梅时节采茶调”,结合安庆本地的民歌和说唱艺术,在受到安徽青阳腔和徽调的影响后,发展成为黄梅戏,最终发展成为中国五大剧种之一。
本文在调研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对安徽采茶演艺的历史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1)安徽自古就有大量的采茶歌和采茶调,清初的“处处山头唱采茶”、晚清的“村村听唱采茶歌”以及民国时期的“茶歌四起”证实了安徽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的采茶歌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具有广泛性。(2)安徽的采茶演艺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明代。(3)在安徽,每年采茶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农历三月,正值江南的“黄梅时节”的“迎梅”阶段。在“黄梅时节”演唱的“采茶歌”逐渐演变成“采茶调”,即形成“黄梅时节采茶调”。“黄梅调”的“黄梅”二字是“黄梅时节”的意思,该推论与程演生的“他省无此戏”说以及张锐和王秋贵等人的田野调查结果相符合。黄梅戏是在以清代和民国时期安徽省会安庆地区为中心的黄梅时节采茶调和采茶演艺的基础上,后与安庆民歌和说唱艺术相融合,并受到安徽青阳腔和徽调的影响后形成的安徽省地方剧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