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沙
- 基于美国FAERS的伊沙佐米风险信号挖掘Δ
细胞移植[2]。伊沙佐米是全球首个口服PI,主要通过抑制蛋白酶体的生物功能来发挥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现多与来那度胺和地塞米松联合(即“IRd 方案”),用于既往接受至少1种药物治疗的MM成人患者[3]。该药于2015年在美国获批上市,于2018年在我国上市并于同年进入国家医保目录,使得我国MM患者的用药可及性大大提高。然而在临床广泛应用的同时,该药的安全性也备受重视。研究指出,伊沙佐米会增加患者3级以上血小板减少、腹泻、皮疹、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率;除此之外
中国药房 2023年22期2023-12-01
- 《适合分手的季节》:爱情与孤独的现代诗意表达
丈夫的契机,丈夫伊沙是一位大学讲师兼摄影爱好者,现阶段他困惑于论文的写作中,因此,这次度假更像是巴哈陪伴伊沙做了一次论文调研工作。锡兰在谈到影片中的人物选择时说:“我不喜欢去拍摄某些特殊的人、事或者特殊的题材,我更喜欢展示那些来自普通生活的模糊故事,讲述有关人性。”对比李沧东电影中极端化事件的生活化表达,如《绿洲》中两位残疾人用相爱来抵抗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障碍,在对人物心理的展现上,李沧东会用超现实主义的方式,或者使用时间张力延缓剧情节奏,从而让观众注意到主
戏剧之家 2022年21期2022-10-31
- 伊沙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及其在SDF1/CXCR4轴机制的研究
极的意义[2]。伊沙佐米是近年来治疗肿瘤的一线新药物,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和浆细胞清除能力,于2018年被批准用于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但在我国其仍处于初期应用阶段[3]。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趋化因子受体(CXCR)4是骨髓微环境的一类重要因子,可通过下调其表达来降低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与转移。本研究通过探讨伊沙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SDF1/CXCR4轴机制和不良反应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22年2期2022-06-22
- 论伊沙的口语写作
蒋影摘要:伊沙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早期诗歌开始,就确定了基本的创作倾向,即远离过度抒情、回归充满质感的日常生活。以伊沙的诗歌《张常氏,你的保姆》为例,全篇就是以口语化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他拒绝朦胧派的隐喻象征格调,以叙述性的情景传达情感,文本中反讽的策略以及对立的设置,与语言的口语化形式完美融合,形成了他独特的美学风格。叙述性口语的表达,不仅让读者产生一种现场感,也传达出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定信心,由此引发人们对中西文化对立的深刻反思。关键
南腔北调 2022年1期2022-02-03
- 10例伊沙佐米不良反应分析*
230001]伊沙佐米(ixazommib)作为首个口服蛋白酶抑制剂(proteasome inhibitor,PI),与来那度胺、地塞米松联合用于治疗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2015年11月获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上市,2018年4月在我国上市。伊沙佐米说明书中记载的常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s)(≥20%)有皮疹、腹泻、便秘、血小板减少、周围神经病变等[1]。
医药导报 2021年4期2021-11-30
- 伊沙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研究进展
治的MM[1]。伊沙佐米为新一代可逆的PI,于2015年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突破硼替佐米及卡菲佐米需皮下或静脉使用的限制,成为首个可口服的蛋白酶体抑制剂,且周围神经病变等不良反应少。本文就伊沙佐米的基础、临床研究及真实世界的研究进行总结概述。1 伊沙佐米对MM细胞的作用机制蛋白酶体是1个26S的蛋白质复合物,由20S的核心复合物(Core partical,CP)和19S (Regulatory partical,RP)的调节复合物组成。细胞内蛋白质的
实用药物与临床 2020年10期2020-12-29
- 《乌托邦》细读
缑悦内容摘要:伊沙的长诗《乌托邦》体量庞大,作为口语诗,该诗继承了其诗歌主题空心化、语言表达口语化、题材对象生活化的特点。通过对该诗这三个方面的文本细读分析,能够探析到伊沙写作风格在诗中的体现。同时也能看到伊沙口语诗写作的不足和发展的瓶颈。关键词:《乌托邦》 伊沙 口语诗歌 特征伊沙是当下诗坛上最具有影响的诗人之一,且是颇具争议的诗人。赞之者认为其是口语诗的大家、非主流、反传统、民间写作的代表人物;骂之者认为其是“诗歌流氓”,“诗痞”,诗质低俗。正因为有如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0年11期2020-11-30
- 相遇在丝路的另一端
了。”第一次见到伊沙贝尔,我就忍不住惊呼:“啊,小列宁!” 他身材瘦小精干,眼睛炯炯发亮,一缕不长不短的胡子,讲起话来一抖一抖的,使他的脸显得异常生动。他喜欢穿人字呢西装,走起路来像刮过一阵风似的迅捷,那神态简直就是个活脱脱的小列宁。伊沙贝尔的确是俄罗斯人,他来美国的经历,真称得上是一个传奇。四十五年前的那个冬天,伊沙贝尔一只手提着篮子,另一只手携着妻子,篮子里装着不满周岁的儿子大卫,一家人就这样踏上了曲曲折折的西行之路。从莫斯科绕到圣彼得堡,又在欧洲辗转
散文百家 2019年7期2019-07-23
- 口服蛋白酶体抑制剂伊沙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效及患者依从性。伊沙佐米是首个口服蛋白酶体抑制剂,其单药及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对于初治[2,12]及复发/难治[13-16]MM均显示出良好疗效。全球Ⅲ期临床研究TOURMALINE-MM1[16]及其中国延展性研究[13]中,伊沙佐米联合来那度胺及地塞米松(IRd方案)对复发/难治MM展示出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目前,真实世界中,伊沙佐米对中国MM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未见报道。此外,基于伦理原因,TOURMALINE-MM1研究未纳入对硼替佐米或来那度胺“真正
中国临床医学 2019年2期2019-05-21
- 伊沙诗歌的语言特色分析
“第三代”诗人的伊沙在进入90年代以来笔耕不辍,创作出许多优秀的作品并引起了广泛讨论。“口语化”是伊沙诗歌的鲜明色彩,诗歌进入当代便放弃了韵律,伊沙的诗歌更是追求一种自由的节奏和阅读的快感;另一方面千百年来诗歌的抒情传统使得文字本身具有固定的象征意味,伊沙则通过戏谑反讽的方式让词语从意象当中解放出来,恢复口语表意的灵活性;最后从文本的内部结构来看,伊沙诗歌还通过线性的叙事结构注重对当下日常经验的呈现,是一种现代主义深度文本。关键词:伊沙;口语化;去象征;叙
北方文学 2019年12期2019-05-13
- 伊沙诗集《车过黄河》德译本研究
其中当代著名作家伊沙既是作家又是翻译家,其诗歌中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早在20世纪就受到了西方的关注。2016年奥地利人维马丁(Martin Winter)在奥地利推出了伊沙诗集《车过黄河》的德汉对照译本,德语名为“Überquerung des gelben Flusses”。该诗集中的诗篇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德语读者的?这些文艺作品中的“诗与真”是如何在德语译文中得以体现的?译者又是如何再现原诗歌中的文艺的意境之美?这些都需要从文学翻译的本质上加以研究。二、
长江丛刊 2018年26期2018-11-14
- 戴黄帽子的小袋獾
獾中,有一只名叫伊沙的家伙。他是那样的真诚、善良,简直像一只小羊。有一天,伊沙戴着一顶黄色的小帽子,独自来到一片陌生的灌木丛中。他想在这里交到一些新朋友。考拉、袋熊、鸭嘴兽、抱着小宝宝的袋鼠妈妈……见到他们的感觉太奇妙了!伊沙赶紧自我介绍:“我是小袋獾伊沙,我想和你们交朋友!”灌木丛中的动物们沉默着,没有一个人回应他。一只小考拉走上前与伊沙握手,却被考拉妈妈瞪了回来:“袋獾连腐肉都吃,身上臭死了,别靠近他!”“不,只有在对付敌人时,我才会释放臭气!”伊沙真
科普童话·百科探秘 2018年7期2018-09-13
- 硅谷开始心灵治愈
为此,硅谷找到了伊沙兰学院。它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在太平洋海岸线小镇卡梅尔的北部。2017年,伊沙兰的命运仿佛是天意。学院在春季的暴风雨中受损严重,因而在夏季只能维系最低限度的运转。即便如此,每月依然要损失100万美元。期间,学院董事会作出重大变革决策。当10月道路再次开通时,这里有了一位新的院长—本·陶伯(Ben Tauber),以及新的使命:成为技术人员的心灵家园,让他们在此与自己所创造的一切和解。这对老旧的中心来说无疑是颠覆性的改变。成立于1962年的
第一财经 2018年2期2018-01-09
- 戈多说:自己拯救自己
——伊沙的《等待戈多》解读
己拯救自己 ——伊沙的《等待戈多》解读⊙厉 梅[大连海事大学公共管理与人文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6]中国当代诗人伊沙的《等待戈多》与荒诞派戏剧大师贝克特的《等待戈多》题名相同,题旨上承续、延伸了前者,深刻呈现了关于等待的当代光景。伊沙笔下的观众尽管知道戈多不会来,但是仍然像贝克特《等待戈多》中的流浪汉一样,无聊地摆着等待的姿态。在《等待戈多》的尾声,他们等来的不是上帝、幸福、希望,而是剧场看门老头的傻公子。戈多是个“傻子”,其实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现实
名作欣赏 2017年27期2017-09-18
- 为足球而战
”,以下简称“达伊沙”)公开向足球宣战,将这项深受人们喜爱的运动当作目标,向他们暴力统治下的人民散播恐怖情绪。去年5月,一帮伊斯兰国武装分子攻击了位于巴格达北部城市巴拉德的一家皇马球迷俱乐部,1队最终倒在了血泊中。此外,还有数十个类似球迷团体也遭到镇压。在伊拉克北部靠近叙利亚边境的小城拉比亚,圣战组织甚至粗暴地直接禁止任何足球活动,直到2014年9月被赶出这座城市。然而在长达4个月的占领时间里,足球爱好者努力避开这条禁令,并将足球当作他们反抗的武器。坐在一
足球周刊 2017年7期2017-09-07
- 论伊沙诗歌的后现代性
摘 要:伊沙,中國当代先锋派代表诗人,其作品对现代诗歌展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试图从伊沙诗歌的语言、题材、审美风格三方面分析其诗歌呈现的后现代性。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伊沙诗歌。关键词:伊沙;解构;后现代作者简介:雷杰(1992-),女,汉族,陕西安康人,宁夏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7-0-01后现代性是一种思想风格,它质疑客观真理、同一性和客
青年文学家 2017年17期2017-06-21
- 消解、反抒情与冒犯式书写
代进入诗坛以来,伊沙一直以口语方式进行诗歌创作,他传承并拓展了1980年代“第三代”诗人的日常书写,以调侃和反讽消解了诗的某种崇高之美。他这种口语诗歌被归属于先锋写作范畴,因为对浪漫主义诗性的拒绝,其作品也相应地引起了很大争议,包括他那些短频快的极端“口水”诗、反抒情的立场和做减法的写作行为,都构成了一种独特的“伊沙式诗歌心理学”。而从伊沙作为个体的写作历程,我们也可以返观口语诗歌近三十年来整体所遭遇的历史和现实困境。关键词:伊沙;口语诗歌;先锋;反抒情中
三峡论坛 2017年3期2017-05-30
- 伊沙《母语》的智性前推与审美后推
——兼论伊沙诗歌艺术的本源
都 611756伊沙《母语》的智性前推与审美后推 ——兼论伊沙诗歌艺术的本源李天鹏西南交通大学,四川 成都 611756伊沙被誉为解构主义诗人。伊沙诗歌《母语》存在着一种隐秘的二元对立智性架构,即关于“汉语”与“英语”、中西方话语权弱与强的二元对立智性架构。该架构在《母语》中占据着主导因素,并达到了最大前推化,继而其语言的审美性得到了最大的后推。对占据伊沙诗歌主导的二元对立的智性架构的挖掘,有助于读者把握伊沙诗歌的美学特征及其艺术魅力的源头。伊沙;《母语》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年5期2017-04-14
- 伊沙:诗中自画像
秦巴子伊沙:诗中自画像秦巴子有一句无比正确的废话,说诗人是以他全部的诗歌塑造自己形象的人。但是,他塑造的那个形象,离诗人自己本来的样子有多远,却不得而知。很多诗人的作品里,都有一个我,但那个我却并不是诗人之我;很多人写一辈子诗,其实作品里并没有一个真我;很多诗人,你通过他的作品,永远不可能认识他,这样的假人儿,实在太多。在诗里写自己,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诗里不只是抒抒情讲讲理而是把自己的生活细节放进去,把自己的最真实的部分煮进去,这样的诗人,在我们
青春 2016年2期2016-12-08
- 编者按
说。《滴水成冰》伊沙诗歌具备一剑封喉的击打力,这种点化功力来自他的思想激情和语言激情。也许,伊沙的思想并不明澈,因为他时常处于思想的“癫痫”中;也许,伊沙的思想还不够尖锐(我们认为已经远远超越了绝大多数人);在伊沙的诗歌作品中,也许他什么都没说,也许他说出了一半,也许他说出了一切。诗歌并不明确告诉你,为什么,怎么办,发生了什么,还将发生什么?诗歌只给人启示。《父亲·母亲》看似寻常实奇崛。颂父,念母,本是诗人常常触及的题材,但正因这个题材的可公度性和情感的共
诗选刊 2016年9期2016-11-26
- 走向沉潜:伊沙的“本城写作”
内容摘要:伊沙是90年代口语诗的先锋代表,但自90年代后期以来,这种“先锋性”的光芒实际上逐渐收敛。相应的,伊沙的诗歌创作走向“沉潜”,于文本中展现具有个人化特色的“本城”意识,以富有“男子汉”承担感的“壮年写作”状态楔入生活,获得以诗歌形式凸显生命意识、进行抒情叙事的“自在”。关键词:伊沙 口语诗 本城意识 壮年写作自90年代中期开始,伊沙诗歌的创作蜕变进入酝酿阶段,至90年代末“暗流涌动”,进入新世纪后愈加呈现朴实明亮的“新质”,即伊沙自我实践的“本城
文学教育 2016年3期2016-03-18
- 他把自己剁了给我们端上来
源2003年初读伊沙的诗歌(当时我读的是伊沙诗集《我终于理解了你的拒绝》(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7月第一版),胸闷心跳,口干舌燥,整个人像遭遇密集的炮弹轰炸,身心俱碎,从此开始写诗。最近读其《梦》系列,又是11年前那种整个人像遭遇密集的炮弹轰炸身心俱碎的感觉。伊沙在《说》一文中说:“……这一部《无题》诗,明显针对的是口语诗所存在的指向过于明确已经相当意义化的弊端,同时我在语言上自觉吸纳了意象诗的诸多长处,让流动的口语来承载鲜活的意象并令二者融合为一体……
红岩 2014年3期2014-11-15
- 民间立场诗歌写作:从布考斯基到伊沙
,其诗歌开始经由伊沙的翻译正式进入中国,并越来越多地被国内读者和研究者重视。伊沙坦言布考斯基开启了他诗歌写作的第二个阶段,通过接受布氏的影响,伊沙的诗歌创作成功地支撑了伊沙所声称的坚持“民间立场写作”的艺术主张。关键词:布考斯基 伊沙 诗歌 民间写作当代诗人伊沙以其一贯坚持的“民间立场”在当代诗坛砥砺耕耘、勇毅探索,致力于现代汉语诗歌的淘沙见金、返璞归真。顾城曾以孩子般可贵的勇气诉说“现代汉语就像用脏了(的)人民币,我要把它洗一洗”①;诗人们尝试着类似的努
文学教育 2014年8期2014-06-30
- 抗转移性乳腺癌新药伊沙匹隆的研究进展
转移性乳腺癌新药伊沙匹隆的研究进展陆二梅1,2, 马菱蔓2, 周科成2,3, 胡 伟4, 孙莉莉1*(第四军医大学:1西京医院神经内科,4学员旅, 西安 710032; 中国药科大学 :2天然药物活性组分与药效国家重点实验室,3中药复方研究室, 南京 211198)转移性乳腺癌(MBC)患者普遍使用蒽环类和紫杉烷类药物治疗,但部分患者对紫杉烷类药物过敏,还有一些患者在治疗后对紫杉烷类产生耐药性,病症会在短期内迅速复发。对于这些患者,很难找到其他有效治疗方案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3年10期2013-04-24
- 俄官员:远东不依赖中国
区全权代表维克托伊沙耶夫表示,俄罗斯远东地区对中国没有依赖性,尽管地区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以资源主要消费市场中国为风向标。 伊沙耶夫在新闻发布会上回答中国记者有关远东目前对中国的依赖程度有多大时说:在国际经济发展中依赖性问题是不可接受的,可以说我们以中国为风向标,目前中国是远东资源十分重要的消费国,因为我们的边界十分接近。说到中国进口资源的比例,则不超过一半,甚至不到一半。 伊沙耶夫列举了中国从俄罗斯远东地区进口的资源,包括天然气、石油、生物资源和木材。
环球时报 2012-08-162012-08-16
- 虚妄的孤独——论伊沙《唐》及其诗歌创作
且先锐的名字——伊沙,会不由自主地撞入人们的眼帘。这位曾经以《车过黄河》、《饿死诗人》以及长诗《唐》而名噪一时的“第三代”先锋诗人,以其极具个性化的创作实践及颇具差异化的审美情趣,宣告了自己的存在。同时,伊沙在以长诗《唐》为代表的诗歌创作中,体现出的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颠覆,乃至对中华文化解读方式的争论,一时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同为第三代诗人的于坚推崇它是“对体制化诗歌美学的挑战”,“史诗的现代性呼唤”,“在当前少数几部成功长诗中占据了突出位置”(于坚5)
世界文学评论 2012年1期2012-08-15
- 泰东北伊沙恩人社会记忆重构中的族群认同
——以“Heet Sibsong”节日文化为视角
0002)泰东北伊沙恩人社会记忆重构中的族群认同 ——以“Heet Sibsong”节日文化为视角王会莹1,Warunee Wang2(1.泰国孔敬大学人文学院, 40002;2.泰国孔敬大学建筑学院,孔敬 40002)大多数人认为泰国“伊沙恩人”是对居住在泰国东北地区人民的一种统称。而基于历史起源、语言以及地方文化等因素,伊沙恩人又表现出自身的独有特性,具备了成为一个族群的条件。伊沙恩人依靠社会记忆的重构维系族群的认同,特别是“Heet Sibsong”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5期2012-04-12
- 第五十六把小提琴
轻翅仙灵小松鼠伊沙坐在树洞前,抱着松果在想心事。“嗨,宝贝儿,你今天怎么了?一副魂不守舍的样子。”熊婆婆路过,停下了脚步问道。小松鼠伊沙叹了一口气,“哎,我的小提琴老是被老鼠偷吃,包括昨天的那把在内已经是第五十五次被偷了。”原来,小松鼠伊沙的小提琴是用大梨子做的。她把大梨子切开,再请蚕妹妹织几根线做琴弦,最后,用树枝做琴弓,这样,一把漂亮的梨子提琴就做好了。小松鼠常常在美丽的清晨和迷人的夜晚拉小提琴,这把小提琴不但能拉出动听的音乐,还能拉出梨子酸酸甜甜的味
小火炬·阅读作文 2009年11期2009-11-30
- 原来伊沙还没死
老 寂伊沙在此表现出了掩饰不住的幸灾乐祸。也许当年在和韩寒的交手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被奚落或别的什么难言之隐。不然作为一个文学前辈何必急着忙着大谈什么“最后”呢?我本以为,在2006年那场吵吵闹闹的所谓“诗歌保卫战”后,那个叫嚣着“让我们更狠地抛弃大众”的诗坛运动员伊老大会慢慢死掉呢。我指的是诗歌意义上的“死”,却不料时隔三年,这个自称诗坛急先锋的“大恶”之徒又跳将出来。这次伊先锋是为了宣判“80后”的死刑迫不及待地现身的。在《最后的“80后”》一文中,伊
北京文学 2009年9期2009-11-23
- 浅谈伊沙的诗歌
到严力、李亚伟、伊沙等人的创作实践,从“纯诗”转向“叙事诗学”无不昭示了这一诗歌探索轨迹。伊沙自80年代中后期登上诗坛,在广泛的争议声中,名气越来越大。伊沙身陷“民间”,在城市中踱步,却过着一种“诗生活”。大隐隐于市,伊沙似乎就是这样的隐者,他称自己为“生活的行僧”、“诗歌的圣徒”。虽然名声在外,但伊沙对于世事和人生的洞察,使得他的内心芜杂、富饶,而又纯洁。伊沙在《车过黄河》时用一泡尿浇灭了虚幻的文化想象,在90年代初翻滚的麦地诗潮中大言《饿死诗人》,在《
文学教育 2009年10期2009-10-14
- 继承·颠覆·再造
张 强摘 要:伊沙是当今诗坛一位广受争议却特色鲜明的诗人,是“民间写作”的重要代表。伊沙诗歌在中国当代新时期诗坛的位置与作用不容忽视。它的生成受到中西文学、思想、社会背景、生活经验的深刻影响。在吸纳诸多营养的基础上,伊沙以自己的个性和方式熔铸诗篇,成为一个独特的诗性存在。此外,伊沙诗歌在救赎与沉沦之间徘徊的悖论性处境、优长与缺失并存的两面性上都是值得关注的话题。关键词:伊沙 中间代 再造 悖论 两面性伊沙是当今诗坛一位广受争议却特色鲜明的诗人,“民间写作”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4期2009-06-02
- 意象之外与幽默之内——伊沙诗歌艺术再探(上)
张 强伊沙是当今诗坛一位广受争议却特色鲜明的诗人,是“民间写作”的重要代表。他诗作颇丰,一些作品已成名篇,如《饿死诗人》、《结结巴巴》、《车过黄河》等。他的诗歌风趣幽默,闪动着解构思维的灵光,在捕捉生活的平庸、琐细、肮脏、丑陋中咀嚼出淡淡的诗意,既迥异于传统浪漫唯美的诗风,也不同于以往展示沉重现实、思考终极问题的诗歌。伊沙诗歌的后现代色彩已日益为诗歌研究界所关注,甚至成为解读中国当代后现代诗歌的一个经典文本。为反驳朦胧诗的意象抒情,伊沙诗歌在放逐意象之后
山花 2009年22期2009-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