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前后,中国当代文学就受到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这些被关注的优秀作品首先需要经过成功的翻译才可获取世界的目光。从这个角度讲,可以说优秀的文学翻译与文学作品本身同样重要。文学翻译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翻译,需要译者对原文中的文艺描述进行艺术再创造。诗是一种独特的文艺表现手法,无论从本质上还是从艺术形式上都是对于真理的追求。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艺术的本性是诗,而诗的本性却是真理。”目前以诗歌来表现真理正是中国文艺界很多人的追求。其中当代著名作家伊沙既是作家又是翻译家,其诗歌中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早在20世纪就受到了西方的关注。2016年奥地利人维马丁(Martin Winter)在奥地利推出了伊沙诗集《车过黄河》的德汉对照译本,德语名为“Überquerung des gelben Flusses”。该诗集中的诗篇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德语读者的?这些文艺作品中的“诗与真”是如何在德语译文中得以体现的?译者又是如何再现原诗歌中的文艺的意境之美?这些都需要从文学翻译的本质上加以研究。
文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艺术,因此很多人认为文学翻译是基于文学创作之上的艺术再创造。首先,译者就要一方面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原作进行文艺再现,另一方面又不能随心所欲地夸大其词,否则就成为脱离原作的胡译、滥译的自由创作。其次,译者还要正确认识与作者的关系,作者是创作主体,译者是翻译主体,而文学翻译是译者对于原作的文艺再现的一个过程,即译者的文艺再现需要以作家的原创作为前提。第三,由于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存在一定差异,因此译者需要处理好语言风格特点以及艺术审美价值。让译文读者也能够感受到原作中源语文化的韵味之美。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是艺术主体,其审美对象是作者和原作。译者发挥自己的审美心理机制,对作家在原作中通过艺术形象所反映的自然和社会生活进行审美再体验,然后通过译语把自己的审美感受表达出来。对译者来说,把握作者的原始审美体验是关键。陈圣生先生在《现代诗学》中指出诗性思维是一种“全面的综合性思维”,是“原创性的思维”是“具体化和形象化的思维”,它包括“神话式的原始思维”和各种“艺术思维”。(朱光潜,151)作家善于诗性思维才能赋予作品以诗意,同样身为文学翻译工作者也要具备诗性思维。这是因为译者身兼读者、译者与作者三重身份,可以说译者首先要具备诗性思维,这是成功的文学翻译的前提,接着就需要译者通过努力创造将原作描述的文艺境界在译入语中再现出来。近现代很多著名的文学家如郭沫若、鲁迅、钱钟书、余光中等本身也是成功的翻译家。中国一些当代知名作家如伊沙也在创作中进行着翻译,此外其诗作近年来也被翻译成了德语。
伊沙不仅是中国当代著名诗人与作家,也是翻译家,他原名吴文健。现居陕西省西安市,任教于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自从20世纪末以来伊沙就一直在国内外的诗坛上频频创作。他的诗作不仅获得大众关注,也遭受到一些人的非议,是非官方反学院的“民间写作”的代表诗人,同时他还是《新世纪诗典》主编。在当代中国诗坛,伊沙是口语诗的旗帜性人物;口语诗是汉语现代诗的重要分支,“近十五年来,口语诗因其涌现的实力作者和佳作之多,已蔚然成为当代诗写作的主流。”(钟润生,58)。伊沙跟妻子老G一起翻译出版了《当你老了——中外名诗100首新译》、《布考斯基诗歌快递》、《布考斯基诗选:干净老头》、《特朗斯特罗姆:最好的托马斯》、《生如夏花、死如秋叶:泰戈尔名诗精选》。伊沙可谓是名副其实的作家兼翻译家,也因此而获得西方世界的关注。
20世纪90年代德国北威州的一个作家旅行团来华旅行。他们在回国后的一年即1994年出版了一本书《鸡年—一趟中国行的报告》,德语名“Im Jahr Des Hahns.Zeugnisse einer Reise durch China”。该书共收录了伊沙的10首著名诗作。这些诗分别为《车过黄河》(Im Zug den Gelben Fluss überqueren)、《历史写不出的我写》(Das schreibe ich,was die Geschichte nicht schreiben kann.)、《叛国者》(Der Landesverräter)、《我是一笔被写错的汉字》(Ich war ein Zug falsch geschriebener Schriftzeichen)、《诺贝尔奖:永恒的答谢辞》(Nobelpreis:immerwährende Dankesrede)、《名片》(Visitenkarte)、《野种之歌》(Lied eines unehelichen Kindes)、《强奸犯小C》(Der Vergewaltigter Kleiner C)等十首诗作,其译者名为张瑞。这本书收录了伊沙早期的一些著名诗作,单从这些诗的题目来看,其独特的写作风格早已刻印在德国读者心中。
2016年由维也纳出版社Fabrik Transit出版了由维马丁翻译的伊沙诗集《车过黄河》的汉德对照版的上册,该书收录了伊沙1988-2009年间的一些作品,下册于2017年夏季面世,收录了伊沙2010-2016年间的一些较新诗作。因是汉德双语版本,所以每册就厚达好几百页。2017年2月10号德国知名报刊《法兰克福汇报》于周五的报纸副刊上刊登了伊沙的著名诗作《当年的情书残片》,德译名“Aus alten Liebensbriefen”。这首诗歌第一次在德国以报刊形式呈献给德国大众视野,可见其艺术魅力所在。以下来欣赏一下《车过黄河》这首诗及其德译:“列车正经过黄河,我正在厕所小便,我深知这不该,我应该坐在窗前,或站在车门旁边,左手叉腰,右手作眉檐眺望,象个伟人,至少象个诗人,想点河上的事情,或历史的陈帐,那时人们都在眺望,我在厕所里,时间很长,现在这时间属于我,我等了一天一夜,只一泡尿功夫,黄河已经流远。” 以下为该诗作的德语翻译:ÜBERQUERUNG DES GELBEN FLUSSES —Der Zug überquert den gelben Fluss,ich hab gerade ein kleines Geschäft,ich wei,ich sollte nicht auf dem Klo sein,ich sollte vor meinem Fenster sitzen oder stehen an einer Tür,linke Hand an der Hüfte,rechte Hand an der Stirn,Ausschau halten wie ein groer Mann,oder wenigstens wie ein Dichter,in Gedanken an Dinge im Flusse,an alte Rechnungen aus der Geschichte,alle Menschen halten Ausschau,ich bin auf der Toilette,eine ganz lange Zeit,diese Zeit gehört mir,eine Nacht,einen Tag hab ich gewartet,in der Zeit meines kleinen Geschäftes,ist der gelbe Fluss weit weg geflossen.
通过对比不难看出,维马丁的德译本不仅抓住了原作的神韵,也抓住了中文口语诗的特点,通过朴实的文艺再现表达了原作中的艺术真实。这首先是因为译者本身也是诗人,善于用德英汉三种语言写作。同时伊沙跟他互动很多,也曾把他的英语诗歌翻译成汉语。这是诗作翻译中艺术风格与艺术审美得以保留的前提。其次,译文首先在形式上与原作保持一致,在翻译中做到了形式美的统一。第三,译文一字一句紧扣诗作中的“音”与“意”,将诗作中的诗性思维表现得淋漓尽致,如从标题“车过黄河”再到第一句“列车正在经过黄河”在德语中分别使用不同结构对其进行了相异表述。再如“小便”与“一泡尿”都处理成“kleines Geschäft”这样在德语中比较俗称的口语化的表达,可以说做到了与原诗风格一致等。诸如这样的翻译处理在整个诗集的其他译作中随处可见。这些都体现出了译者独到的艺术思维以及对诗作中原创性思维的最大保留。
伊沙不仅在国内文坛的知名度相当高而且在国外也享有盛誉,而他的诗作之前在德语文坛却并没有引起更多关注,特别是评论界并没有投去应有的目光。他的诗作“车过黄河”作为中国当代口语诗的创始代表,以其质朴且独特的形式表现出了“诗与真”。这些也正是文学翻译需要把握的关键。译者本身需要跨越文化的艺术审美,通过文艺再创造来表达原作中的“弦外之音”与“意境之美”。奥地利人维马丁成功地翻译了伊沙的诗作,并且将原作中的诗性思维与自己的审美感受结合在一起再现于译文中。相信随着《车过黄河》德译本上下册的相继出版,将会在德语区有更多人阅读伊沙诗作,同时进一步认识这位用诗性思维书写真理的中国当代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