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类

  • 中医象思维内涵及运行机制探析❋
    学界也常以“取象比类”直接指代“象思维”,由于“取象比类”是象思维的重要方法,这一指代也不无道理。此外,还有学者认为,现代隐喻与取象比类“二者的认知过程极为相似”[2]。但基于对象思维内涵、方法与思维步骤的整体观照,本文依然沿用学界更为通用的“象思维”概念。1.1 “象”的两层定义在《先秦名学史》一书中,胡适[3]指出“在《易经》里,‘象’字被用在两种稍有不同的意思上。第一个意思,象只是人们注意到或感知到的自然界的一种现象,如我们谈到的‘天象’。第二个意思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3年11期2023-12-27

  • 钱乙用药中的“取象比类”思想初探
    较少有人从“取象比类”角度探讨钱乙的用药经验。本文拟从此入手,对《小儿药证直诀》中的方药进行分类研究。1 《黄帝内经》中的取象比类《周易·系辞传》指出:“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5]从中可以看出,《周易》对“象”的含义解释为人们对所见之物进行概括描述,进而产生出来的符号。《黄帝内经》则将“象”运用于诊疗疾病,如《素问·示从容论》指出:“援物比类,化之冥冥。”[6]借助自然界可观察到的事

    中国民间疗法 2022年8期2022-12-14

  • “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治则理论的发生学原理*
    的对象通过“援物比类”用社会人伦的“母子”进行了说理。自然与社会之间的“比类”,早在《内经》便已有之,其具体情形有二:一是从社会到自然的“比类”。最典型者莫过于《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肺者,相傅之官”。这种把人体脏腑与国家机构相比类,李约瑟称之为“国家类比”[4]。笔者则称之为“社会模式藏象”[5]。二是从自然到社会的“比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用自然范畴的阴阳说明社会男女两性。陈乐平[6]则把“阴平阳

    浙江中医杂志 2022年7期2022-12-12

  • 冯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性探索
    中体现在探讨了“比类”“取象”“度量”“顺时”等方法,将辩证逻辑的比较法运用于具体科学。(8)参见《冯契文集》第8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59页。冯契撰写专文概括了明清之际王夫之对辩证逻辑做出的三大贡献:一是对名(概念)、辞(判断)、推(推理)三种思维形式作了辩证思考;二是对言、象、意、道的统一作了充分的阐释;三是对分析和综合的辩证关系作了充分论证。(二)对马克思主义辩证逻辑体系的独特建构首先,建构辩证逻辑体系的动因。冯契着力建构独特的

    现代哲学 2022年1期2022-11-21

  • 《黄帝内经》中医辨证方法的探讨
    ”或“异”);“比类”则透过人身各种生命表现与疾病表现,或各种疾病表现之间的归类与类比以探求“阴阳逆从之理” (具体如何“变”)及“人身何部之气”受伤 (或有“变”);“病机推演法”是把“揆度奇恒”与“比类”所得各种“阴阳逆从之理”及“何气使然”作整理,并结合病因以探求疾病发生的演化全过程的内在机制。2.1 揆度奇恒《灵枢·五阅五使》曰:“脉出于气口,色见于明堂,五色更出,以应五时,各如其常”。人身的各种生命现象都按着“四时”的规律有序地表现,“春生,夏长

    光明中医 2022年21期2022-11-07

  • 比兴研究新领域的开拓及反思 ——评张节末《比兴美学》
    思维上说是一种“比类看”,同时着眼于比兴的发展历程,确定比兴式微、退却的大致时段,提出比兴美学史为一部具有特定时空限制的断代史的观点。这些结论虽有不少值得商榷和完善之处,但称得上是一家之言。因此,《比兴美学》不仅是一部比兴相关的美学专著,也是一部探讨比兴之起源、发展和式微的历时性哲学著作,在开拓比兴研究新领域的同时,也以其方法上的创新激发我们的新思考。一、比兴是一种并置或并置结构《比兴美学》认为,比兴由并置催生,是一种并置结构。这是比兴研究的新领域和新拓展

    文艺研究 2022年8期2022-08-30

  • 阐译“取象比类”:中医外译之变通*
    0420)“援物比类”即“取象比类”,是中医哲学的思维方式。人们凭借外在的、具体的、已知的“象”,归纳出未知物的相似性质去认识内部、抽象的未知事物。它类似于类比,常用来认识自然、人类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1]。中医难译难在术语更难在析清文字背后隐藏的中医思维。“取象比类”思维的独特性往往成为中医外译的障碍,翻译文字意义实现了语言转化,读者却不知所云,很难理解其原文的真正含义。李照国[2]认为“身洋装而法孔孟”是最理想的中医翻译风格,即用西方语言载体诠释文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2年4期2022-06-08

  • 五行配五方观念的发源地
    20)五行学说与比类取象法一起构成了东方特色的整体性解释系统,取得成就辉煌,使得古代中国在知识和技术上长期领先世界,如同发端于西方的解析性现代科学,堪称东方古典科学。五行指事物运行的五种模式,分别命名为水、火、木、金、土五种自然物。五行是一种功能性概念,不是实物性概念,作为比类取象的基本参照,表示抽象的特性和运行模式;作为劳动对象,水、火、木、金、土又是五大农业生产要素,属于实物性概念,特称为“五材”。中国古人总结出五行相生相胜规律,运用比类取象法解释万事

    甘肃林业科技 2022年1期2022-04-29

  • “以皮治皮”理论在皮肤疾病中的应用
    治皮”也是“取象比类”这一传统中医思维的临床应用[1]。本文从“以皮治皮”理论的起源、发展、部分皮类药的现代药理学研究及其临床应用作一综述,以期对皮肤病的中医提供一些治疗思路。1 “以皮治皮”理论的起源“以皮治皮”理论的起源于“取象比类”,其为传统哲学及中医的思维方式。取象比类理论最早源于《易经》,《周易·系辞传上篇》指出:“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传·系辞》云:“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深奥,玄妙)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

    医学美学美容 2022年22期2022-02-11

  • 中医思维特征之取象比类与影像学
    理论,利用“取象比类”“司外揣内”的方法、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多种学说“推断”其机制即病机[1],所以,中医治疗的有效性与病机推断的主观性存在着矛盾。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从简单的X 线检查到CT 断层、超声动态四维成像、MRI 的多模态显像、PET 功能成像等,以及信息化技术,不断将人体的形态与功能活动进行更加精细、活体还原展示,这可使对中医的功能论述研究更进一步。可以说,医学影像学就是打开中医这一黑箱的有利手段,同时也是解决中医先进认识论与传统落后实现方法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1年6期2022-01-01

  • “兴”之所致:电影“赋比兴”的新思辩
    其背后隐含的原始比类思维所具有的暧昧性特质。如果仅从修辞意义上理解,不仅难以将其与西方诗学理论形成实质性的差异,也会造成其审美内涵的狭隘化,最终使中国美学自身的特异性被遮蔽了。此外,《电影赋比兴》一书还提到了“赋而兴”和“兴而比”两种关联方式。谈及前者时,书中将其诠释为“以实物形象有步骤编排来兴起某种心理及气氛的做法”。除上文提到的《侠女》外,《公民凯恩》中的一场戏也被视作是“赋而兴”的例证。在作者看来,导演奥逊威尔斯用一系列镜头呈现夫妇俩人在早餐桌前的变

    电影新作 2021年6期2021-12-22

  • “河舟码头”学说与中医病、证结合涵义探讨*
    象思维”和“取象比类”之法的中医“河舟码头”学说与中医病、证结合进行深入探析,以期对中医病、证的深入研究有所裨益。1 取象比类与象思维象思维源自《周易》。象本义《说文解字》中说:“象,长鼻牙,南越大兽。”《周易·系辞上》“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孔子《系辞下传》“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王树人等[1]认为《周易》“象思维”具有与对象直接关联

    西部中医药 2021年9期2021-12-05

  • “取象比类法”在中药房实习带教中的初步探索
    过观物取象,取象比类。去找出它们之间的一些内在关联,进而更好地感知它们,认知它们[3]。中医理论体系源远流长,在其形成过程中取象比类是其核心,推演络绎使其灵魂。而中药的功效与主治,则也包含了这一智慧,通过观察植物的形态以及生长环境,推知功效与用法等。在本次研究选取我院在中药房实习的52名中药专业学生采用“取象比类法”进行带教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选取 2018 年 7月—2019 年 7 月期间来我院中药房实习的52名

    中国保健营养 2021年13期2021-07-15

  • 《温病条辨》中药物“取象比类”的探析
    50004“取象比类”源于古代哲学思想,在《周易·系辞传》载:“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1]324,333在上古时期,这种中国传统哲学的形象思维逐渐被上古医家采纳,并在《黄帝内经》中得以融合运用。《黄帝内经》作为中医药学之滥觞,“取象比类”在最早构建中医理论体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素问·五运行大论》载:“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素问·示从容论》载:“夫圣人之治病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1年3期2021-03-28

  • 论《黄帝内经》的概念运作*
    2.1.3 援物比类:如果说解剖、以表知里是医学内部的实践活动,那么,“援物比类”则更为注重医学外部的实践及其成果的吸收与利用,至少它并不像以上二者局限于医学内部。《素问·疏五过论》云:“比类形名。”“比类”又称“援物比类”“取象比类”“别异比类”。“形名”就是“因‘形’制‘名’”。《素问·疏五过论》将“比类”与“形名”耦合,旨在凸显“援物比类”在“因‘形’制‘名’”中的突出重要性。“比类”是在物与物之间进行的,众物的征象是“比类”的依据,其逻辑中介是“象

    浙江中医杂志 2021年8期2021-03-27

  • 翻译转喻观及其在中医术语“取象比类”英译中的体现❋
    中医术语“取象比类”的英译2.1 “取象比类”的含义“取象比类”源于《周易·系辞传》,《黄帝内经》借用了这种思维方式,并将其发展为建构中医理论的核心方法论,但目前学界对其界定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字面分析,“象”反映内容,如自然之象、藏之象、神之象、舌象、脉象等。“类”反映属性,是相似事物的综合过程,体现事物之间种与属的关联;“取”已知之象,“比”未知之象,实现由此及彼的认知效果。随着中医思维研究的深入,学界在以下几个方面已经达成共识:取象比类不是简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0年11期2021-01-09

  • “增水行舟”思想的理论源流及研究进展
    中医药理论“取象比类”思想基础上进行衍生出一种治法。“增水行舟”理论在历代医家学术思想中均有体现。清·吴鞠通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并提出“增液通便”之大法。伴随现代医学的发展,“增水行舟”理论也在不断的被挖掘和运用。本文对“增水行舟”思想的理论源流及研究进展进行论述,为进一步临床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1 取象比类思想的源流及运用《易传·系辞》记载:“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以类万物之情。”这是对“取象比类”思想最早的记载[1]。“取象“即“取之诸象”,通过感知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60期2021-01-06

  • 杨辉的比类思想 ——以《详解九章算法》为例
    算法》中运用到的比类思想却很少被提及,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及发掘;但杨辉的该种比类思想却在中国古代的数学发展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并且对于当今社会的数学教育的发展也有着借鉴意义。基于此,通过探讨比类这一思想,来分析和归纳杨辉在该著作中运用到的数学思维方法,来试图找出在数学教学发展上的些许启发。1 杨辉与《详解九章算法》概述杨辉,字谦光,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约生活在南宋末年,因其在《宋史》无传,其它史书亦无详细记载,故其具体生卒年已不可考,是中国古代著名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年1期2020-12-08

  • 取象比类在针灸治疗中的应用
    家仪【摘要】取象比类是中医特有思维方式之一,本文探讨取类比象在针灸中的应用,为大家提供一个针灸新思路。【关键词】取类比象;针灸“取象比类”是中医特有的一种思维方式,取象为取观察物的形象或征 比类是将“象”作比较而归类,取类比象的目的是为了推断相似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说明其作用原理,进一步印证所取象的应用合理性。[1]“取类比象”贯穿整个中医理论,却在针灸临床运用中不被重视。1.患者,女,50岁,2周前因久站于冷风中出现左下肢不适,未予重视,1日前于久坐后出

    今日健康 2020年3期2020-06-29

  • 援物比类思维指导下对胃肠术后早期活动促进肠道蠕动的思考
    50122)援物比类思维是在观物取象、整体观和恒动思维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贯穿整本《黄帝内经》的重要的思维方式[1]。其起源于中国古代先民对宇宙天地万物的崇拜、观察、思考和应用。祖国医学和现代医学是在两种不同哲学体系的影响下产生的,其结合点一定是在中医原创思维的指导下,应用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传承、改进并创造更多治愈疾病的治疗手段,因此中西医结合应当求同存异、衷中参西。近几年,现代外科学中的加速康复外科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加速康复外科可以使手术患者的再住院率、

    亚太传统医药 2020年6期2020-02-16

  • 从象思维角度探析尤昭玲妇科临证用药特点
    充分运用了“取象比类”思维,巧用中药治疗不孕症、月经病、妇科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多种妇科疑难杂症,疗效满意。现将尤教授运用“象思维”临证用药特色探析如下。1 对“取象比类”思维的认识《周易·系辞传》言“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是“取象比类”思维的最早来源。简而言之,取象比类是指通过肉眼观察事物,获得直接经验后,再运用客观世界具体的形象及其象征性符号进行表述,依靠比喻、联想、象征、推类等方法进行思维,从而反映事物普遍

    江苏中医药 2020年6期2020-02-15

  • 子类中药治疗无子症的人文表达*
    无子症是将“取象比类”思维运用于中医治疗的体现。取象比类是指对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些方面相通、相似或相近的属性、规律、特质进行充分关联类比,找出共同的特征、根本内涵,以“象”为工具进行标志、归类,以达到模拟、领悟、认识客体为目的的方法[3]。子类中药治疗无子症的“取象比类”的人文表达和科学研究,解读子类中药治疗无子症的人文性,既是基于子类中药具有科学性的客观之判断,更是缘由子类中药治疗无子症人文性的事实认定。本论文的研究,致力于“取象比类”的中医治疗就

    中外医学研究 2020年36期2020-01-09

  • On the Universal Applicability of the Pre-Qin Inference Model
    (bilei 比类) with metaphorical meaning (yuyi 寓意), indicating that comparison and analogy has a deeper meaning to express; metaphorical meaning is a phenomenon of meaning transfer under this method; and “to elaborate on the details”

    孔学堂 2020年4期2020-01-03

  • 杨辉算法中的比类问题 ——以《田亩比类乘除捷法》上卷为例
    对于杨辉在《田亩比类乘除捷法》中运用到的比类思想却很少被提及,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及发掘;但杨辉的该种比类思想却在中国古代的数学发展中占有着重要的地步,并且对于当今社会的数学教育的发展也有着借鉴意义[1-4]。通过探讨比类这一思想,来分析和归纳杨辉在《田亩比类乘除捷法》该著作中运用到的数学思维方法,来试图找出在数学教学发展上的些许启发。1 杨辉与《田亩比类乘除捷法》概述杨辉,字谦光,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南宋杰出的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生平履历不详。曾担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年2期2019-05-16

  • 认识“莲道”三个“一”:比类读,比类
    ,我在这里提出“比类读,比类行”。这里的“比”是“对照”的意思。“类”,就是“相同”“相似”的意思。“比类”就是比照、比较相同或相似点。“比类读,比类行”就是读者品读相关对象与己之相同、相似处,并以之为准绳耐亍之。鲍尔吉,原野就《爱莲说》而说出上面的“昏话”,就是不懂“比类读,比类行”。今天研读《爱莲说》必以此精神而读,而行。一、莲花品性的物理阐释如果是一个不懂文学的人提出上述想法,还可以原谅他的无知,但一个当代散文家如此看待《爱莲说》,就不得不引人思考了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9年6期2019-03-05

  • 法象药理的思想基础及其应用*
    药理是将中医取象比类法运用于中药理论[1],推论中药性味与疗效的理论方法,其核心是“取象比类”。“取象比类”在中药理论中,作为一种独立的药性概念被提出,运用了朴素的唯物观,同时结合“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为药物疗效提供理论依据。1 法象药理的理论核心——取象比类法象药理的理论是人们在传统“象”思维的背景下,结合已有的医药认知和实践经验,将药物的形状、颜色、气味、生长环境等各种客观特征和自然属性,与天地间通用的“象”相联系,从而解释药物具有某类相应特性和功效的

    医学与哲学 2019年17期2019-02-25

  • 初探汉语和缅语名量词色彩意义
    三个方面相对应的比类取象、援物取象、联想取象摹拟编码方式,进一步突出名量词的形象特点。其实,形象色彩并不是汉语独具的语言现象,缅语名量词的编码也体现了这一特点。本文就从以下三种摹拟编码的方式来比较汉、缅名量词的形象色彩。1、比类取象的编码机制比类取象是指运用个体量词与客观事物的相似性,以摹拟方式来摹拟客观事物外部的整体形态特征。汉、缅语的名量词都存在这种比类取象的摹拟方式,把事物的形状加在词语的意义上,让人们见字如见其形。如汉、缅语的“花”字,可以说“一朵

    新生代 2018年19期2018-10-25

  • 阿拉伯古典诗歌中女性形象的意象构建
    ’:若斯之类,皆比类者也。”他将比喻意象分为比义意象和比类意象两种。比义意象如“如果多神教徒看见她的脸,一定会把原来的偶像推翻。如果出现在东方修士前面,修士定抛弃原路随她向前。如果她朝着大海倾吐吐沫,大海从此一定会由苦变甜。”如“须提防她那双迷人明眸,谁如若被击中无法救治。还须防受骗于温柔细语,切勿忘酒虽香伤人理智。”以“多神教徒”的“偶像”和“修士”的“原路”来比喻“女子”,说明女子具有强大的魅力,不仅使人着迷,甚至能使人放弃原有信仰而追随她,她使多神教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8年12期2018-04-08

  • 《黄帝内经》中隐喻的语言特征及英译策略❋
    喻观的启蒙“取象比类”是中医理论的精髓,起源于《周易》,是《易经》和《内经》特有的意象思维方式[1],其思维过程与现代意义上的隐喻不谋而合。《内经》是“取象比类”思维在中国古代哲学、理论体系中的应用典范,其中的隐喻富有典型的中医特色。1.1 取象比类和隐喻取象比类是我国古代先哲用于研究未知抽象事物的思维模式,又称“援物比类”“假物象形”等。顾名思义,即通过观察“象”然后与“类”之间寻找共同特征,以“象”代“类”之义。古人所取之 “象”,为肉眼可以看见或感官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8年8期2018-01-27

  • 汉字的特性对现代汉语新词的影响
    的含义。二、 “比类合谊”的造字思维对现代汉语新词的影响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这里“文”是独体字,“字”是合体字,“字”是“文”的孳乳。“文”的造字多用象形或指事,这两种造字方法大多只能对单一的静态的事物进行图形示意,但是世界上的事物并不是孤立和绝对静止的,所以古人采用了“比类合谊”的方法,把表示有关事物的“文”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组合,让人们根据经验和意识来体会其中

    大众文艺 2018年9期2018-01-27

  • 中医隐喻思维规律刍议❋
    逻辑原点,以取象比类为核心方法论,对接阴阳五行思维逻辑,对人体、疾病、健康进行描述,进而寻求疾病辨证论治、指导养生之道的复杂认知活动[2]。中医隐喻思维串联中国传统哲学和医学中诸多概念,涵盖中医象思维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整合中医理论中的点线交织、动静结合、理论与实践对接、知识传承与理论创新并举等问题。1 中医隐喻思维:经验与认知隐喻是理解人类经验的一条重要途径。Lakoff[3]认为,意义是生命经验的产物,它直接建立于“人类经验的相互关系”,并通过共同的经验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8年6期2018-01-22

  • 取象比类语境下的中医学*
    00029)取象比类语境下的中医学*贾春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北京 100029)研究以朱丹溪、张景岳对阴、阳有余不足的论争为切入点,从取象比类的立场分析其各自形成阴阳有余或不足的依据与原因,继而从“伏气”“非典”“提壶揭盖”与“增水行舟”“理饮汤”等诸多层面探究隐喻在认识病因、疾病、治法、方剂所起到的指引作用,藉此揭示中医传统理论由一串串的隐喻构成,一个好的隐喻不仅可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同时也是确立治则、创制方剂的重要源泉。“取象比类”之后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7年9期2017-04-05

  • 先秦比类思维的发展路向漫谈 ——以《吕氏春秋》之前为考察对象
    46133)先秦比类思维的发展路向漫谈 ——以《吕氏春秋》之前为考察对象蒋开天(安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安庆 246133)比类思维是类思维的一种重要的分支形态。在先秦思维史中,比类思维的发展路向有三:其一为文学路向,以《诗经》中“比”与“比兴”思维的广泛运用为代表;其二为易学路向,以《周易》中“取象比类”思维的大力彰显为代表;其三为美学路向,以先秦各家各派对“观物比德”思维的探究应用为代表。然而,确而言之,《吕氏春秋》之前的比类思维发展大体停留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1期2017-04-01

  • 试论“隐性显译”在传达《内经》取象比类思维中的作用
    传达《内经》取象比类思维中的作用王娜中医理论是构建在取象比类思维基础上的,如果想让西方读者从根本上了解中医,就要在中医翻译,特别是中医古籍翻译中把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通过目标语言准确的传达出去。然而,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却并不简单。吴氏父子在《内经》翻译中使用“隐形显译”的方法对取象比类的隐形信息进行了显化,将隐藏在原文中的文化信息和作者的思想意图付诸于文字,增加了文章的连贯性和可读性,也有助于西方读者理解取象比类这一典型的中医思维模式。本文将以吴氏父子《内经

    环球中医药 2017年4期2017-02-28

  • “取象比类”与《黄帝内经》“藏象说”逻辑建构
    0350)“取象比类”与《黄帝内经》“藏象说”逻辑建构孙可兴1,张晓芒2(1.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药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河南郑州450046;2.南开大学哲学院,天津300350)“取象比类”是中国传统哲学与传统逻辑思想中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医家建构理论的重要方法。作为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理论内核之一的“藏象说”,处处体现出“取象比类”的逻辑思维方式。探讨“取象比类”与“藏象说”逻辑建构的关系,能够为我国传统中医理论研究以及《黄帝内经》逻辑方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6期2017-02-26

  • 吴敬《九章比类》与贾宪《九章细草》比较刍议
    0)吴敬《九章比类》与贾宪《九章细草》比较刍议郭书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 100190)吴敬的《九章筭法比类大全》的某些内容与贾宪的《黄帝九章筭经细草》基本一致,因此感到可以根据前者恢复后者的某些内容。但是所恢复的内容在贾宪《九章细草》中所占比重很小,不可能由《九章比类》完全恢复《九章细草》。贾宪 吴敬 《黄帝九章筭经细草》 《九章筭法比类大全》1 杨辉《详解九章筭法》的构成自清道光二十二年腊月上海郁松年刊刻《宜稼堂丛书》本杨辉《详解九章筭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16年2期2016-12-16

  • 李善兰组合思想研究
    兰在其著作《垛积比类》得到了一些组合求和的数学表达式。李善兰;垛积;组合恒等式;求和李善兰(1811—1882)是我国清末杰出的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其主要关于中国传统数学成果收集在著作《则古惜斋算学》中,这本集大成的著作中主要是整合了李善兰的《弧矢启秘》、《万圆阐幽》及《对数探源》等24卷,13种,这些传统数学理论著述包括了素数理论,分析理论,组合数学等等,而其中特别是李善兰对组合数学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1 传统组合思想14世纪以前,我国传统数学处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1期2016-10-29

  • 合理·缺陷·弥补:基于隐喻映射的中医五行学说研究*
    践的抉择,但取象比类发挥了描述性优势,有助于知识的迁移与传承,同时受实体本位思维和过度隐喻推理干扰,常常诱发推导性罅隙,导致中医饱受诘难。通过对中医取象比类深度挖掘,发现过程隐喻与临床检验能够有效地弥合中医五行学说中的罅隙,在张扬触类旁通思维品格的同时,保证取象比类在一个合理、有效的区间内进行。中医五行学说;隐喻映射;中医取象比类;过程隐喻五行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思维的主流,一直沿用至今。五行概念肇始于《尚书·洪范》,通过广泛运用、泛化浮沉实现质的飞跃,其一是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年11期2016-04-10

  • 清末医家田宗汉及其《医寄伏阴论》述略*
    七条)、伤寒阴病比类、金匮阴病比类、伤寒霍乱比类、舌鉴。时行伏阴总说、伏阴霍乱辨主要对伏阴之病进行界定,并与霍乱进行鉴别:第一,“伏阴”系春夏阳气开张之际,雨淫湿盛,致阳微寒生,寒湿相搏,结成阴霾之气,上客于肺,中客于脾,下客于肾,如不即病,则邪伏孙络,至夏秋时从阴而化,清浊升降失常,三焦表里营卫气血皆为所阻,于是诸症丛生,成伏阴之病;第二,“伏阴”之症有类霍乱,但与霍乱不同,霍乱心腹绞痛,呕利并作,伏阴则先利后呕,并无腹痛。“原病”与“变症”仿《伤寒论》

    陕西中医 2016年8期2016-04-06

  • 试论先秦比类思维
    025)试论先秦比类思维马赛(贵州民族大学逻辑、文化与认知研究中心,贵州贵阳550025)比类思维源于先秦,就“类”而言,中国的“类”概念,外延宽泛,中国比类思维散见在先秦诸子文献中,中国在先秦时就有了隐喻,究其发端,在比类思维。比类促生隐喻、促进认知、更助推了先秦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比类;思维;隐喻;认知中国逻辑发轫在先秦,先秦逻辑发端于名辩学和易学,而名辩学和易学的核心都是类和推类。而比,常见为比喻,最早于殷商甲骨卜辞可见。先秦时期百家争鸣,诸学滥觞,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5期2016-03-18

  • 先秦“类”的基本内涵及其思维演进
    物类”,最后到“比类”或“推类”,这不仅是先秦“类”的内涵进展的逻辑进程,实则也是先秦“类”的内涵前行的历史进路。先秦;分类;比类;比附“类”是中国思维史与中国逻辑史上最核心的问题之一。笔者仅试图就思维形态的角度对先秦时期“类”的基本内涵作一考察。建基于类观念与类概念基础之上的一种思维形态,我们可将其称之为“类思维”,其主要包括两大分支形态:分类思维与比类思维。事实上,有关“类”在先秦哲学史上的多重含义,大体都与类思维的两大分支形态相关且以之为基础。如“族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6期2016-03-18

  • 宫、舍:《黄帝内经》中的建筑之象*
    理理论时运用取象比类方法,广泛撷取自然、社会、人事之象来类比人体,其中包括人们熟悉的日常居住的房屋建筑。故对“宫”、“舍”之象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人体生理、病理学中的运用作一探讨。宫;舍;《黄帝内经》;建筑之象;取象比类取象比类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建构的基本思维方法。取象比类是用人们熟悉事物及其形象、性质、功能来类比认识不熟悉的事物的重要方法。人的生理、病理现象及其产生原理是极其复杂而难以认知的领域。古代医家在缺乏现代科学和技术的条件下,充分利用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年3期2016-02-01

  • 中医学的认知方法 ——取象比类
    知方法 ——取象比类法王娇娇,周荣易,高卫萍△(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 210029)中医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医学,取象比类法是中医学主要的认知方法之一,贯穿于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维之中,在中医思维中起到“黏合剂”的作用,是物质与意识的结合部,同时也是中医学讲求“悟性”的关键。它在中医学对人体生理学的认识、病因病机方面的认识、疾病的诊断、疾病的治疗、中医学方药运用等方面发挥着指导性作用。从方法学上剖析中医,有助于从逻辑上梳理和把握中医,从而使中医更易被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年10期2016-01-30

  • 病机十九条取象运数观※
    维具体体现在取象比类、据象定位、据象定性、据象求因等几个方面,运数思维体现在十九条之数以及运五六之数两个方面。取象运数;病机十九条;五运六气;《黄帝内经》取数运数就是指象数思维[1]。象数思维是指运用带有直观、形象、感性的图像、符号、数字等象数工具来揭示认知世界的本质规律,通过类比、象征等手段把握认知世界的联系,从而构建宇宙统一模式的思维方式[2]289。病机十九条,出于《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本义是探讨运气所致疾病的主要病机,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取象运数思想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5年18期2015-04-22

  • 从蜘蛛散浅议中医取象比类的用药思维
    蛛散浅议中医取象比类的用药思维李宁(云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云南昆明650500)蜘蛛散出自《金匮要略》,主治阴狐疝气,在其用药思路上能体现出中医取象比类的用药思维特点。在蜘蛛散的应用思路上举一反三,可以把握具有中医特色的用药思路,从而提高临床疗效。蜘蛛散 取象比类 中医思维取象比类,即意象思维,是中医学体系中最具特色的思维模式。经方蜘蛛散的应用即能很好地反映中医运用取象比类思维指导用药的思路,把握这种独特思维方式是提高中医水平的关键所在。1 取象比类的概

    江苏中医药 2015年2期2015-04-15

  •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加强中医思维模式“象思维”培养的探讨
    代圣贤按照“取象比类”之方法,统帅古代哲学的阴阳、五行学说及天人相应观等观念,结合古代基础的解剖知识,并经过临床验证共同完成。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只有融入象思维模式,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中医的精髓,更全面和更深刻的理解中医理论的内涵。在教学中或者学生学习过程中,注重象思维模式的培养和塑造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而同时也应当注意在教学中避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只有如此方可真正有效加强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象思维模式的培育。中医思维模式;象思维;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医

    大众科技 2015年6期2015-03-31

  • 我国中医逻辑研究综述①
    宏利在《中医取象比类的逻辑基础与科学内涵》中说道:“取象比类思维是中医学理论的主要思维方式”,表明了“取象比类”在中医学中的地位。[8]李开生等人在《中医思维的核心——“取象比类”》中指出,“取象比类”是一种具有逻辑思维的原理,本质是“以物类物,以物类人”[9]。其中,“取象比类”中的“象”是反映事物关系,“类”是“取象比类”中的连属和印证,“取象”以“比类”为目的,“比类”的目的则是说明被推断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和验证“取象”的科学性。藏象学说在中医基础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4期2015-03-20

  • 医古文中会意字的教学
    文;会意字;取象比类;因形求义;教学法在医古文课程中,基础知识《汉字》一章的作用举足轻重,而“六书”理论又是重中之重。学习“六书”,通过汉字结构分析,指导学生根据汉字的结构来探索字源、分析字义,可以提升并指导文选的学习,因此具有举一反三的方法性作用。会意字是“六书”的一种,其组合方式多样,表意空间广阔,其形义之间包含着丰富的古代社会文化信息,讲授得当,则能极大的刺激学生的兴趣,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中医学专业的大一学生,本着以学生为中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5年10期2015-01-31

  • 隐喻视角下的腧穴命名英译研究*
    化内涵。基于取象比类的思维模式,隐喻广泛地使用在腧穴的命名之中。故通过对隐喻的概述、腧穴命名的特点、隐喻的翻译方法、隐喻视角下腧穴的翻译方法以及例析等来探讨具有丰富内涵的腧穴英译问题,以期译文能够更好地体现有关腧穴的定位、功能、主治以及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进而促进中医药在世界更好地传播和发展。隐喻;腧穴;翻译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宝贵遗产之一,腧穴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腧穴的名称不仅有深刻的医学内涵,也承载着中国文化的信息编码。基于取象比类的思维模式,隐喻广泛地使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5年3期2015-01-24

  • 中医名词术语中“取象比类”的语言特点及其英译对策*
    )1 引言“取象比类”是古人重要的认知方法之一,是按类同原则由一般到个别、从已知推导未知的演绎法。中医学是在观察、实际操作基础上对实践经验归纳的产物,主要是借助中国哲学的概念建立起来的,在建立的过程中,“取象比类”成为中医学的重要认知方法,无论从中医理论形成、中药材功效,还是从临床疗效、保健养生方面来看,都对中医学理论和实践影响巨大。中医名词术语是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反映的是中医学体系的概念体系,其内涵、外延、语言表述特点等方面必然受到“取象比类”认知方法的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年2期2014-01-25

  • 《国语》中表比喻的比类动词 ——兼及《国语》中表比较的用法
    探讨,张猛称之为比类动词[6]135。这个说法更突出该类动词既可表比较,也可表比喻的“比”的特点,所以,我们采用比类动词的名称。比类动词在表相似关系时,表比喻与表比较不同:比较的主体与客体是性质相同的事物,相似性关系都具有客观真实性;比喻的类比联想则是个体主观心理世界所建立的事物间的关系,反映的是本质不同的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联系。表相似关系比类动词的表比较和表比喻的用法,学界已有关注。据崔立斌考察,《孟子》一书中的“犹”、“如”、“若”、“似”,前3个有譬况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6期2014-01-25

  • 文化思维对英汉语言句子特征差异的影响
    现了了汉民族 “比类取象”、“援物比类”的思维特征,也有人把 “比类取象”和“援物比类”的特征归纳为汉民族模糊的思维方式。所谓的比类取象就是指运用联想、偶举的方式以及对事物进行横向比较的方式来认识客观存在的思维方法,而“援物比类”则是利用这些方法在看似没有任何关系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从而用比喻的方法来诠释 “象”的本质。因为此种思维方式注重的是事物内部的横向联系和比类,而不受事物外部的制约,所以在语言表述上多表现为言语的非逻辑性。汉语当中非逻辑性表述方式

    中学生英语 2012年11期2012-08-15

  • “象”的哲学内涵及其对中医学的影响
    导方法就是“取象比类”。取“象”就是将“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的具体物象,或者“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的抽象之“象”,如自然界的天象、气象、物象,或人的面象、声象、舌象、脉象以及精神生活中的心象、意象,思维领域的卦象、道象等凝炼为具有普适意义的抽象概念,其目的在于表达事物的一般属性及其变化规律的深层含义。《周易》中的卦辞是“取象比类”的渊源,“取象比类”是中医逻辑思维的基础。1 “象”的哲学渊源及科学内涵“象”是一个广博的哲学范畴

    环球中医药 2012年3期2012-04-10

  • 论中医的科学性
    的认识方法是取象比类法和因果逻辑,即取象比类的因果逻辑;现代科学重视实证主义和因果逻辑,即实证主义的因果逻辑。现代科学的科学性取决于实证主义的因果逻辑,中医的科学性取决于取象比类的因果逻辑。这是中医与现代科学的区别,也是中医与现代科学统一的基础。取象比类是人类固有的认识自然的方法之一,人类思维的特性首先表现为取象比类,其次才是因果逻辑的判断,很多现代科学的重大进展都彰显着取象比类的作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是应用取象比类方法的典范。牛顿用取象比类的方法,发现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年6期2011-04-25

  • 《九章算法比类大全》渊源初探*
    吴敬的《九章算法比类大全》(以下简称《大全》)刊刻于1450年[1],是明代现存以“九章”命名的最早、最完整的一部算书。全书共分11卷:卷首是“乘除开方起例”;卷10是“各色开方”;卷1至卷9按“九章”顺序排列,每卷包括“古问”前的内容、古问、比类题和诗歌题四部分。清初著名数学家梅文鼎(1633—1721)在《勿庵历算全书》中认为《大全》“在《统宗》之前,《统宗》不能及也”。分析该书与前代算书的关系,有助于认识中国古代传统数学在明代的传播以及该书的历史地位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11年2期2011-02-08

  • 汉语语义结构的“向心性”和“离心性”
    两者与汉语社团“比类取象”和“援物比类”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反映了汉语“类”与“象”两种基本结构的内在联系。“向心性”原则以“声”为核心,“离心性”原则以“形”为核心。在汉语语义结构中,“向心性”和“离心性”原则主要体现在形声字、叠音字、联绵字、双音辞、四字格的语义构成中。向心性;离心性;构辞法;汉语;语义结构汉语与汉民族的思维方式息息相关,而汉民族思维方式以直觉性概念为基础,重视以联想的方式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用横向的比喻认识事物的性质和特点。徐通锵先生

    重庆开放大学学报 2010年6期2010-12-17

  • 南怀瑾讲论语之“子入太庙”
    官制,无法与现代比类,为了便于了解,姑且作此近似的比擬),参与了代表国家、代表王室的宗庙大典。他进去以后,对于每件事都要问问清楚,向人请教。走哪里?坐哪里?每事都问人。于是有人笑他说,一般人乱捧,都说孔子这个人了不起,处处懂礼,可是这个“鄹地佬”进了太庙,什么都不懂,事事都向人请教。这话被孔子知道了,他说:“这就是礼啊!”以前我们提到过,假如出国到了别人的国度,风俗习惯不同,对人家的事,不懂的应该多问。到人家家里也是一样,求学问也是一样,做事也是一样,诚恳

    学习博览 2009年3期2009-04-29

  • 南怀瑾讲论语之“子入太庙”
    官制,无法与现代比类,为了便于了解,姑且作此近似的比拟),参与了代表国家、代表王室的宗庙大典。他进去以后,对于每件事都要问问清楚,向人请教。走哪里?坐哪里?每事都问人。于是有人笑他说,一般人乱捧,都说孔子这个人了不起,处处懂礼,可是这个“鄹地佬”进了大庙,什么都不懂,事事都向人请教。这话被孔子知道了,他说:“这就是礼啊!”以前我们提到过,假如出国到了别人的国度,风俗习惯不同,对人家的事,不懂的应该多问。到人家家里也是一样,求学问也是一样,做事也是一样,诚恳

    学习博览 2009年4期2009-04-26

  • 《世说》门数
    代遗闻轶事,错综比类,分《德行》、《言语》等十八门。”检今存几种宋明旧版《世说新语》,实皆分三十六门,余嘉锡《笺疏》本亦分三十六门,这就是《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规箴》、《捷悟》、《夙惠》、《豪爽》、《容止》、《自新》、《企羡》、《伤逝》、《栖逸》、《贤媛》、《术解》、《巧艺》、《宠礼》、《任诞》、《简傲》、《排调》、《轻低》、《假谲》、《黜免》、《检啬》、《汰侈》、《忿狷》、《谗险》、《

    读书 1984年8期1984-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