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吉林市第十二中学 王军
文化思维对英汉语言句子特征差异的影响
吉林省吉林市第十二中学 王军
本文从文化思维的角度出发,首先概括归纳了英汉语言的句子特征,然后探讨了文化、思维和语言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英汉思维方式的主要不同之处及其在各自语言表达形式中的反映,并剖析了造成英汉句子特征差异的主要原因。
文化 思维 句子特征
英语句子在建构的过程中借助形式手段,以限定动词为中心,以主谓结构为框架将语义表达纳入句法的形式结构当中,并使用适当的介词以及连接词来表示句子层级之间的逻辑关系,追求形式上的完整性。
汉语句子的结构特征远远不同于英语句子的结构特征,其流水句特征非常明显,大部分都是语气成句,而且在很多艺术性强的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列锦句和对偶句。汉语中的字词以一个基本的结构单位存在,具有音形义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特点,而意义上的完整性也就成为汉语句子的关键要素。在汉语当中,一串语词能不能成为一个句子,最重要的因素是这串语词是否能表达出完整的意义。句子生成的机理是由已知语义到未知语义的衍生以及由此所形成的一系列衍生关系,而在这个过程中表达主观态度和情感的语气贯穿始终,将汉语句子的主体意识发挥到了极致。英语句子的形式建构和汉语句子的语义建构体现出了英汉两种语言在文化思维和哲学上有着显著的差异。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它不仅是文化的承载者,也是文化的一面镜子;反过来,文化又是语言的根。不同的文化使语言的面貌大相径庭。因此两种语言的不同可以从文化上找到诠释。由于生活环境以及文化历史背景的差异,人们在思维的方式上必然存在着不同。周光召教授曾经指出:“一种文化的特点更集中地反映在它的思想方式和对待一些人类面临的问题看法态度之中。”语言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与思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并且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方面,语言是思维的外在形式;另一方面,思维离开语言便不能独立存在,语言必须依靠思维为之提供内容。因此思维方式、思维特征的不同注定了语言句子结构模式的不同。英汉语言成句特征的差异反映了汉英两个民族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
由于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社会形态,社会变革的历程和方式的不同等诸多因素决定了各民族形成了各自的各具特色的语言。特别是文化思维规律和方式起了很大的作用。徐通锵早在1997年就曾指出中、西语言结构基础上的差异是由中西语言的编码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所致。西方思维方式强调形式分析和规则制约,强调由一到多的思想,其思维方式呈焦点视,相反,中国人的思维更注重整体和谐,强调从多归一思想,其思维方式呈散点视。中西方的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造就了汉英语言相应的“散点视”和“焦点视”造句心理。
英语句子一般总有一定的架构,句子的主谓结构是全句的焦点和出发点,其它修饰、限定、补充等附加成分就像主干上的旁支一样,借助各种连接词进行空间构建,形成一种由主干向外扩展的树形层次结构。而汉语句子则没有主谓结构限制,没有词类的严格区别,句子按时间顺序或事理逻辑顺序,层层铺排延展,直到语义或意象完满为止,呈现出散点透视的特点。汉语中句子与句子的关系往往让对话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没有明显的连接词来标识语义间的逻辑关系。所以我们研究中国文法,要从“语像”出发。比较通俗简单的说法就是要抓住中国人的心理。
汉语句子的铺排延展并不是任意的,而是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由已知语义到未知语义逐步铺排衍生,以二元互补的两个项为一组,逐层叠加,直到语义或者是意象完成。汉语句子中对偶句更是二元铺排的集中体现,体现了了汉民族 “比类取象”、“援物比类”的思维特征,也有人把 “比类取象”和“援物比类”的特征归纳为汉民族模糊的思维方式。所谓的比类取象就是指运用联想、偶举的方式以及对事物进行横向比较的方式来认识客观存在的思维方法,而“援物比类”则是利用这些方法在看似没有任何关系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从而用比喻的方法来诠释 “象”的本质。因为此种思维方式注重的是事物内部的横向联系和比类,而不受事物外部的制约,所以在语言表述上多表现为言语的非逻辑性。
汉语当中非逻辑性表述方式之一就集中地表现在:即使被描述事理之间存在着极强的内在联系,但言语表述过程中却没有逻辑关系表证词的出现,这也就缺乏了西方意义上的严密形式逻辑,要想真正理解汉语文句,就必须理解汉语文句词语意义所产生的意合作用。意合作用的特征并不是汉语句子所独有,中国哲学、美学乃至思维方式也具备,这就是文化的通约性。通约性能够使人们从文化思维层次出发,考察汉英两种语言在句层面的不同特征,对中西语言的差异有更深程度的理解。
[1]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增订版)[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2]郭富强.意合形合的汉英对比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2006.
[3]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