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
- 艺术仿制产业的“红与黑”
术仿制产业的“红与黑”,在江西景德镇、河南烟涧村等地一览无余。仿古,传承还是造假?明代时,景德镇制瓷业兴盛,官窑、名窑蓬勃发展,当时,朝廷在景德镇设御窑厂,专烧供宫廷使用的瓷器,同时也催生出一批制作仿古瓷的名家。明中后期以仿宣德、成化款最常见,仿宋代官、哥、龙泉窑也很流行。上世纪80年代,为继承与发展传统艺术,在国家支持与历代传承下,景德镇的能工巧匠积极恢复中断生产或失传的名瓷、装饰品种和名贵颜色釉,景德镇里面的多数匠人就经历了这次仿古的浪潮,苦心钻研几十
新民周刊 2023年34期2023-09-21
- 浅论《红与黑》 中于连的爱情发生
55000]《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这一部经典的批判现实主义著作的副标题“1830 年纪事”,符合司汤达对于“小说是人们在路边来回移动的一面镜子”的创作风格。司汤达将政治和爱情分别作为小说的经线和纬线,整部小说的起伏跟随主人公于连的起伏而定,伴随着于连的得意与失落,整个当时的社会背景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司汤达笔下主人公于连一心想要出人头地,赢得社会声誉和地位是他一切行为的出发点。此外,我们还应注意到司汤达是一个高度关注爱情的作家。他在
名作欣赏 2022年26期2022-08-15
- 权杖下的枯玫瑰
——《红与黑》中的爱情观
4]一、前言《红与黑》是法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社会心理小说,作者司汤达以其细腻丰富的心理描写展现了于连与德·雷纳尔夫人、于连与玛蒂尔德三人的爱情经历,通过三人的爱情观以及各自爱情观带来的悲剧,披露了当时社会的扭曲与黑暗,抨击了黑暗时代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二、德·雷纳尔夫人:觉醒之爱要分析德·雷纳尔夫人的爱情观就离不开对市长的讨论。司汤达在小说开头通过一段对市政府树木的描写引出市长德·雷纳尔专横自我的形象:那些树“我们可以期待像英国那样有气势的外观,而不是低矮、
名作欣赏 2022年17期2022-08-15
- 浅析《红与黑》中于连的秘书形象
是司汤达小说《红与黑》的主人公。木匠的小儿子于连,先是当了市长家的家教,与市长夫人有私情,而后他逃离市长的家人,进入北仓松神学院,以避免曝光。后来,他被推荐给拉穆尔侯爵担任私人秘书,并与侯爵的女儿有私人关系。正当他以为自己将要获得成功时,市长夫人写了封告密信,他愤怒地冲到教堂,开枪伤了市长夫人,因此被判了死刑,结束了短暂的一生,结局十分悲凉。他给拉穆尔侯爵担任私人秘书期间所展现的秘书职业能力对秘书工作者有积极意义,但其负面心理和悲剧命运对秘书工作者具有的一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2年7期2022-07-16
- 浅析《红与黑》中于连的秘书形象
是司汤达小说《红与黑》的主人公。木匠的小儿子于连,先是当了市长家的家教,与市长夫人有私情,而后他逃离市长的家人,进入北仓松神学院,以避免曝光。后来,他被推荐给拉穆尔侯爵担任私人秘书,并与侯爵的女儿有私人关系。正当他以为自己将要获得成功时,市长夫人写了封告密信,他愤怒地冲到教堂,开枪伤了市长夫人,因此被判了死刑,结束了短暂的一生,结局十分悲凉。他给拉穆尔侯爵担任私人秘书期间所展现的秘书职业能力对秘书工作者有积极意义,但其负面心理和悲剧命运对秘书工作者具有的一
名作欣赏 2022年20期2022-07-16
- 权杖下的枯玫瑰
何羽关键词:《红与黑》 爱情观 觉醒之爱 英雄之爱 权力之爱一、前言《红与黑》是法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社会心理小说,作者司汤达以其细腻丰富的心理描写展现了于连与德·雷纳尔夫人、于连与玛蒂尔德三人的爱情经历,通过三人的爱情观以及各自爱情观带来的悲剧,披露了当时社会的扭曲与黑暗,抨击了黑暗时代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二、德·雷纳尔夫人:觉醒之爱要分析德·雷纳尔夫人的爱情观就离不开对市长的讨论。司汤达在小说开头通过一段对市政府树木的描写引出市长德·雷纳尔专横自我的形象: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2年6期2022-06-15
- 浅论《红与黑》中于连的爱情发生
海雁关键词:《红与黑》 爱情视角 缺失性体验 吉拉尔爱慕模仿《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这一部经典的批判现实主义著作的副标题“1830 年纪事”,符合司汤达对于“小说是人们在路边来回移动的一面镜子”的创作风格。司汤达将政治和爱情分别作为小说的经线和纬线,整部小说的起伏跟随主人公于连的起伏而定,伴随着于连的得意与失落,整个当时的社会背景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司汤达笔下主人公于连一心想要出人头地,赢得社会声誉和地位是他一切行为的出发点。此外,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2年9期2022-05-30
- 坚守梦想的个人奋斗者
蔡燕摘要:《红与黑》与《了不起的盖茨比》西方两部经典的佳作,这两部作品皆以宏大的社会环境为背景,两部作品在艺术手法、主题思想突出方面等都有很高的造诣,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巧合性。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于连·索黑尔和威廉·亨利·盖茨比,他们身处不同时期,却有着非常相似的命运,是“个人奋斗者”的形象。关键词:《红与黑》;《了不起的盖茨比》;于连;盖茨比一、引言《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展现了法国复辟王朝时期的时代面貌。书中主要描写了出身贫寒的于连·索黑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2年12期2022-05-15
- 《红与黑》的现实主义风格
洁摘要:小说《红与黑》讲述了主人公于连短暂并“痛苦”的奋斗历程,于连刚好生逢资产阶级大革命和封建教会势力猖獗的交替期,“红”与“黑”,预告着他悲剧的一生。在司汤达笔下,“红”代表着荣誉、幸福、追求人生的理想,而黑象征着伪善、野心、失败。主人公于连政治、爱情、宗教信仰等方面上都与当时的环境息息相关,于连的悲剧不只是个人的悲剧,与此同时也表现出了社会悲剧。作家司汤达在微妙的心理描写中,通过对一个个抱负追求而追求不到的描写,表达了对于连的同情,同时通过于连的形象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4期2021-12-06
- 浅谈《红与黑》的多重象征性
摘要:谈及《红与黑》这部作品,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其对于象征性写作手法的纯熟运用,可以说象征性赋予了这部作品以非常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本文以《红与黑》作品的多重象征性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深层次象征的内涵以及隐藏在多重象征背后的作者关于人性的思考。关键词:《红与黑》 多重象征 象征内涵 人性思考《红与黑》是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创作的,以法国大革命之后的境况为背景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这部小说用尖锐的笔触描述了大革命之后的法国社会现状,用极具文学性的象征性写作
参花(下) 2021年11期2021-11-30
- 《红与黑》的多重象征解读
明内容摘要:《红与黑》是著名法国作家司汤达创作的小说,小说主要讲述了在法国文化大革命时期,出身贫苦且十分具有才华与野心的主人公于连的传奇经历。文章通过利用“红与黑”的多种象征描述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社会状况,同时通过对主人公的描写展现了社会的多种矛盾与对立面,并利用主人公的沉沦与醒悟唤醒人类思考。本文针对《红与黑》进行多种象征解读,进而了解小说中“红与黑”的深层含义,并充分感受此篇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关键词:《红与黑》 多重象征 法国《红与黑》此篇小说中的红
文学教育 2021年10期2021-11-05
- 论《红与黑》中于连的两次“激情之爱”
戴孝军论《红与黑》中于连的两次“激情之爱”戴孝军(阜阳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司汤达在其代表作《红与黑》中先后描写了于连与德·瑞纳市长夫人和玛娣尔特侯爵小姐之间的两次爱情纠葛,并认为前者是一种“心灵之爱”,是真爱,而后者是一种“头脑之爱”,充满了功利的考量。实际上,于连的两次爱情都是“激情之爱”,即在爱情中不仅情感高于一切,在任何时候都不受理性、宗教、社会、国家的约束,而且为实现自己的感情而不顾自身、家族利益受损等一切后果。在三人的情感
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6期2021-02-27
- 《人生》与《红与黑》主题比较阅读
的重要因素。《红与黑》是法国小说作家司汤达所编写的,《人生》是中国小说作家路遥编写的,在这两本小说中,其主人公都有着不同的故事,经历了不同的人生百态,并且,两本书所描述的年代不一样,这给它们带来的特质也自然不同。当作家在对主人公进行塑造的时候,都有对感情进行叙述,两者有着一个共同点,就是情变悲剧。不管是在《人生》中的高加林,还是在《红与黑》中的于连,都经历了感情上的变化,爱情本身就是一种文学,是道不尽的永恒话题。本文就对《人生》与《红与黑》主题比较阅读进行
青年文学家 2021年3期2021-02-26
- 初中数学变式教学的“红与黑”
王锦峰摘要:本研究将针对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变式展开分析与探索,并且结合变式的教学方法应用以及变式的原则对学生进行讲解与分析,进而突出变式在数学思维中的渗透方式,凸显变式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另外,研究将基于教育现代化背景对变式的教学理念,以及“变与不变”的特征做出深度的讲解与论述,以此分析和阐释变式教学在初中数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关键词:初中数学 变式教学 原则 特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与推进,变式教学工作的开展较以往产生了很大的不同。教师不仅关注
安徽教育科研 2021年33期2021-01-14
- 《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塑造
内容摘要:《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创作的经典之作,这部作品通过对于连这一充满悲剧色彩人物的刻画向人们生动细腻地描述了波旁王朝复辟末期的社会现实,以细腻生动的语言塑造了独特的人物形象、构建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描述了一幅广阔绮丽且入木三分的现实图景。作为集真诚、热情、虚伪、自卑等多种性格为一体的主人公,于连是一个复杂且真实的人物形象,有必要对其个人形象进行细致深入地探讨,鉴于此,本文将在简单介绍《红与黑》这部作品的基础上,从于连复杂且充满矛盾的性格入手探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12期2021-01-03
- 论小说《红与黑》中的阶级对立
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是一部举世闻名的著作,它在社会上有广泛的影响,对它的研究被认为是西方的“红学”。文章从历史事件和人物性格两个方面来探讨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反映了法国复辟时期的政治腐败和封建社会的黑暗。关键词:于连;社会;阶级中图分类号:I565.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3-0081-01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3.055自1830年以来,在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0年8期2020-11-23
- “行走在爱与荣耀之间”
达的代表作品《红与黑》的主人公,于连的爱情发展与其人生轨迹一直有着密切缠绕的联系。于连一生以爱情为刃,追逐荣耀,实际上也是其自我因爱初生、由爱幻灭,再到为荣耀欲望而迷失,最终在死亡之中找到最终灵魂救赎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说,司汤达笔下的于连这一角色,并不是一个自始至终的完完全全的利己主义野心家。关键词:司汤达;《红与黑》;于连;爱情与自我“活过,爱过,写过”,司汤达在自己的墓志铭中这样写道。提到司汤达,我们就会第一时间想起他的代表作品《红与黑》,作为法国批
北方文学 2020年15期2020-10-09
- 解构《红与黑》中“笑”的书写兼论其对喜剧创作初衷的“背叛”
思考与探索。《红与黑》的主题无疑是阶层的抗争与悲剧,但司汤达却将喜剧性的写作方式与悲剧的人物命运相融合。然而,纵然司汤达将喜剧和“笑”看得無上崇高,在书写《红与黑》中的“笑”时,却大多具有负面、消极的意蕴。本文将以司汤达在《拉辛与莎士比亚》中的一章《笑》为基础,从司汤达的喜剧观念和《红与黑》中“笑”的负面书写这一吊诡的矛盾入手,试分析《红与黑》喜剧性与悲剧性共存的状态。关键词:司汤达;笑;喜剧;悲剧司汤达在《论〈红与黑〉》中,以格吕福·帕珀拉的身份评价《红
北方文学 2020年14期2020-09-23
- 论《红与黑》中于连的人生道路
摘要】 小说《红与黑》中的于连在法国王朝复辟时期不断探索自己的人生前途、寻找自己的社会地位。他在社会底层努力挣扎,试图进入上流社会,他接近所有对他有利的人,使用一切手段让自己趋于豪富或伟人,但是生命即将结束之时卸下伪装回归真实的自己。在他的人生选择中呈现出完美——不完美——完美的这样一种生命意志。【关键词】 于连;人生;完美;不完美【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09-
今古文创 2020年9期2020-09-10
- 红与黑——漆画色彩形式美感艺术探究
阐述。关键词:红与黑;意境;漆性本质漆画色彩在现代漆画中创作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是艺术家情感的表达精神的升华,承载着时代的旋律和印记。现代漆画是从传统漆艺当中脱离出来从而发展成为一个新的画种,现代漆画发展时间不长,但发展十分迅速。漆画发展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风格的装饰性色彩,但总体上中国传统漆画仍以黑、红、金为主要的装饰性色彩。一、红与黑审美象征的文化由来漆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可以追溯至7000余年以前,考古挖掘发现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三文化层出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8期2020-09-10
- 马尔库塞“单向度文化”视角下的《红与黑》于连人物形象变迁分析
显著。司汤达《红与黑》的主角于连便是被钝化的艺术形象之一。本文尝试用马尔库塞单向度文化理论来解释以于连为代表的反抗性角色失去其原有价值的现象及原因,期望在具体例子中将单向度文化理论进行梳理和阐述,同时对“抗性人物形象的转变”的现象进行分析与反思。【关键词】 马尔库塞;单向度文化;双向度文化;红与黑【中图分类号】I5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3-0036-02一、双向度文化:于连原
今古文创 2020年13期2020-09-10
- 论《红与黑》中的现实主义特征
著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作为19世纪现实主义的奠基之作,践行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小说取材于社会现实,记录了法国波旁王朝复辟后社会的剧烈动荡与变化。《红与黑》通过对现实生活的细腻描写开启了人们对现实的思辨,通过对典型人物于连的形象塑造,再现了当时法国上流社会和底层阶级的格格不入与重重矛盾。本文将从主题思想、主人公形象两个方面解读《红与黑》中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特征,并对于连悲剧的现代启示意义进行探究。关键词:《红与黑》;现实主义;于连形象;现代启示作为19世纪
神州·上旬刊 2020年8期2020-08-13
- 论《红与黑》中主人公的爱情
爱情论》,对《红与黑》中三位主人公于连、玛蒂尔德和德·雷纳尔夫人的爱情进行分析。德·雷纳尔夫人的爱是发自本心的爱,玛蒂尔德的爱则是“虚荣的爱”。于连对德·雷纳尔夫人始终是“情感的爱”,但一直被野心、欲望所压抑,直到他打伤她后才意识到自己心中的情感;对玛蒂尔德则始终是虚荣的爱。关键词:红与黑;爱情;爱情论司汤达在《爱情论》中将爱情分为了四种:情感的爱、癖好爱即贵族式的爱、性爱和虚荣的爱。他还将爱情划分为七个阶段:仰慕、多么快乐、向往、产生爱、第一次情感高潮、
北方文学 2020年9期2020-07-14
- 网红食品:舌尖上的“红与黑”
绎着舌尖上的“红与黑”。这些离年轻人“餐桌”“肠胃”最近的食物,渐渐成为“舌尖保卫战”的最前沿。正如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所说,网红食品的安全隐患偏多,正在成为食品安全问题的“高发地带”。网红食品给食品安全监管带来盲区何谓“网红食品”?在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主任、教授马冠生看来,那些利用互联网快速传播的特点进行营销,借由口口相传、人人转发而获得迅速传播,从而在网上销售的食品,就可以称之为“网红食品”。根据2019中国网红食品市场
风流一代·经典文摘 2020年6期2020-06-19
- 《红与黑》风格的鉴识和再现之我见
作家司汤达的《红与黑》具有曲折的情节,并且受到社会的各种讽刺和批评,这使得人们很难鉴识和再现他的作品风格。关键词:红与黑;风格的鉴识;再现之我见《红与黑》是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在拿破仑时代,《红与黑》代表“军队”和“教会”,是培养雄心勃勃的法国青年的两个渠道。小说的主要人物于连是一个想晋升至上流的人物,因此他学习拉丁语并研究神学。作为小业主的儿子,于连巧妙地成为了市长府邸的州长,并与市长的妻子联手。事件被揭露后,他幸免于难,参加了神学院。在神学院院
雨露风 2020年3期2020-06-04
- 从《红与黑》看司汤达的现实主义研究
司汤达创作的《红与黑》是一部非常具有现实主义特征的小说。这部小说基于现实生活,真实地再现了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前夕社会生活的原始情景。作品具有强烈的文学精神,注重反映现实的事物,同时也具有很高的可信度。小说着重于客观再现现实生活,并描绘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通过代表人物的形象再现了那个时代的广阔场景,是经典的批判现实主义理论的名著。关键词:红与黑;现实主义;研究从创作心态的角度来看,《红与黑》文学作品主要表达了作者的凄凉与悲伤。通过对经典人物的刻画描
雨露风 2020年3期2020-06-04
- 浅析《红与黑》于连的人物形象
摘要:《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小说围绕于连个人奋斗的悲剧,深刻描绘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最后阶段的社会现实。主人公于连是一个矛盾而又真实、复杂而又生动的结合体,是司汤达对法国小资产阶级青年形象的集中概括,他有着复杂的人物形象,经历反抗—妥协—反抗的变化,他的性格具有两面性:热情、反抗和虚伪、妥协。接下来,我们将从这三个方面分析于连这个经典的文学形象以及他个人奋斗的魅力。关键词:《红与黑》 于连 人物形象一、反抗与热情主人公于连的出场并不
参花(上) 2020年6期2020-05-26
- 从小说《红与黑》看近代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
表作长篇小说《红与黑》更被认为是现实主义文学形成的标志。文章试图透过这部最初实践现实主义文学特征与创作原则的文学经典,站在小说所勾勒出的世界里,以作者生活的时代为背景,分析近代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些基本特征。关键词:司汤达;《红与黑》;现实主义文学;特征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形成与发展必定有着深厚的社会根源。从16、17世纪西欧文艺复兴时期开始,欧洲的艺术创作渐渐摆脱了中世纪教会和神权的束缚。在人文主义旗帜的引领下,以人性和社会生活为主题的作品渐渐成为主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期2020-05-25
- 外国防控疫情的“红与黑”
佟日(图/IC photo)英国:“人性化施政”缺乏强制规定3月16日,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宣布了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最新措施。正如英国BBC此前报道的那样,英国防疫措施的一个特点是“人性化施政”,旨在将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受到的干扰最小化。英国政府提醒国民尽可能居家办公,避免“非必要”的旅行和人际接触,不去餐馆、电影院等公共场所;70岁以上的老人、孕妇及有基础疾病的人应尽快实现自我隔离;如果家庭成员中的一人出现发热、咳嗽等疑似新冠肺炎症状,那么全家人应隔离
检察风云 2020年7期2020-05-14
- 美国医疗体系的“红与黑”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梁晴川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萨林纳斯市的唐人街上,流浪汉搭建的临时生活区。冯求知❘图★一种纯粹市场导向的医疗采购体制埋下隐患,导致“最富的国家却无法给你一副口罩”;尽管大规模检测能够拉缓感染曲线,进而缓解对医疗资源的集中需求,但各自为政的“抗疫”路线却消耗了技术层面的优势;美国的医疗支出多年蝉联全球桂冠,“价优”却带来“盲区”“质次”的回报。根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发布的新冠疫情统计数据,截至美国东部时间2020年4月7日22时45分,美国新冠肺
南方周末 2020-04-092020-04-09
- 《红与黑》于连人物形象分析
梅摘 要:《红与黑》主人公于连是文学史上众说纷纭的一大文学形象。本文分析其性格特征、生活经历,对其反抗精神与矛盾性格进行了分析,认为于连身上体现出小资产阶级的先进性与局限性,蕴含着作者对封建贵族社会的批判。关键词:于连;形象分析;矛盾性格;反抗心理[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6-0-01《红与黑》是19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红与黑》讲述了平民青年于连从18岁到23
青年文学家 2020年6期2020-04-09
- 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与许译《红与黑》
在许渊冲所译《红与黑》中有所体现,如増译、替代和转换、个性化翻译等。关键词:创造性叛逆;许渊冲;《红与黑》一、引言文学翻译中普遍存在创造性叛逆,这一理论起初由法国文学社会学家埃斯卡皮提出,他称“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的叛逆。”(1)国内学者谢天振在《译介学》中将其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和发展,他认为“创造性叛逆”客观揭示了翻译行为和翻译活动的本质。文学翻译中存在创造性与叛逆性,二者相辅相成。《红与黑》的复译热潮曾在翻译界引起巨大轰动,许渊冲作为意译派的杰出代表,其译
北方文学 2019年33期2019-12-10
- 《红与黑》中两位女性主角与于连的爱情对比
苗举鹏 河南大学文学院一、懦弱、理智之爱与勇敢、偏激之爱德莱纳夫人对于连·索莱尔的爱情明显是懦弱而又有理智的。她是一位有妇之夫、三个孩子的母亲、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圣心派教徒、一个涉世未深的年轻女性,这一切都决定了她那温柔软弱、甚至有些畏首畏尾的性格,而这些性格,也对她的爱情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她爱于连,然而她已经是一位有夫之妇。她那固有的贞洁观念带给她很大的痛苦。“她时而担心自己没有被爱,时而犯罪的念头又折磨着她,仿佛第二天就要被拉到维里埃的广场上去示众,还
新生代 2019年5期2019-11-14
- 自卑与超越
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一向被誉为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本文从成长小说的视域对其进行分析判定和重新解读,力图发掘小说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关键词: 成长小说 红与黑 教育价值1830年问世于法国巴黎的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塑造了文学史上的“青年野心家——于连·索雷尔”这一经典人物形象。由于司汤达对人物心理活动与深层意识的剖析和挖掘远超同时代作家,并且小说真实反映了1814年法国波旁王朝复辟以后的社会面貌,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和时代色彩
文教资料 2019年23期2019-11-07
- 论英文原著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帮助
于此,本文以《红与黑》为例,就英文原著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帮助展开浅要的分析。【关键词】英文原著;《红与黑》 ;英语学习;帮助【作者简介】高瑛,张娅菲,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前言随着我国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以来,不仅国家的综合实力有了稳步提高,教育行业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纪元。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素养,是每一个教育从业者都在努力探索的重点课题。下文,笔者将结合自身多年来相关的英语教学实践,以法国作家司汤达的经典长篇小说《红与黑》为例,从“扩充词汇
校园英语·上旬 2019年10期2019-11-06
- 《红与黑》中于连的理性
彩。司汤达的《红与黑》中的于连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从他的言行以及对自我行为的反思和约束,我们都可以感受到这个人物身上所具有的理性,但是最后于连被送上断头台,理性覆灭,这也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下面我就《红与黑》中于连理性的表现及其最终覆灭,结合文本做适当论述。关键词 自我意识 理性思维 自我约束力 理性覆灭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1理性的产生小说中,虽然于连所受的教育十分有限,只上过几节拉丁文课,读过一本老兵送给他的《拿破仑传》,但是他生活的环境促使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9年22期2019-10-30
- 透过《红与黑》人物形象浅析其爱情悲剧
张珺然摘要:《红与黑》完成于19世纪动荡的法国。其内容含有描写爱情的成分,作者通过其中的女性角色德·莱纳夫人的形象,对其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的刻画表现了其爱情追求。但在多方因素的影响下,德·莱纳夫人的爱情却随着她年轻的生命走向了凋零。本文将站在女性的角度从批评观点出发,评价女性在追求爱情时求而不得的悲剧,从而显示出整个社会面貌悲剧的投射。关键词:红与黑;爱情悲剧;男女人物《红与黑》创作的时代背景是1825年至1829年的法国社会。这一时期是波旁王朝的第二
艺术大观 2019年27期2019-10-12
- 《红与黑》初步探析
人,司汤达的《红与黑》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也是欧洲文学中批判现实主义最早的代表作。这位英雄属于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出生的一代年轻人。这些年轻人焦躁不安,雄心勃勃,渴望取得巨大成就。然而,复辟时期的等级现实彻底粉碎了老百姓子女的英雄梦想。面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他采取“个人游击战”的方式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抗,然而最终还是没有摆脱必然失败的命运。【关键词】于连 悲剧 时代 命运 《红与黑》一、于连所走的路于连所处的时代,正是一场社会变革的前夕,他的个人悲剧是空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9年8期2019-09-12
- 浅谈《红与黑》中于连对幸福的定义
黄勇 张天《红与黑》以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社会作为宏观背景,集中择取了作为“欧陆心脏”的法兰西展开风起云涌的物质社会笼罩下的各个阶层人物群像进行风俗图卷的铺展。本文就《红与黑》中主人公于连人生所遇的两段爱情为导线,阐述其对于人生幸福的定义。于连的第一段爱情来自德.莱纳夫人。这段爱情虽始于于连对她的诱惑,但是德.莱纳夫人的善良、淳朴、温柔深深地打动了于连。一段时间,他疯狂地爱上了德.莱纳夫人。德雷纳这样淳朴的女人,为了于连去走动关系让他当上了仪仗队的队员,这
学业 2019年8期2019-09-10
- 《红与黑》中两位女性主角与于连的爱情对比
的爱情故事是《红与黑》情节与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德莱纳夫人与玛蒂尔德两人身份地位等的不同,二者对于连的爱情也是千差万别。尤其是两人在对待爱情的态度、对主人公爱恋的侧重点上,不同特别明显。因此,二者与主人公的爱情之间有很大的可比之处。【关键词】:爱情 不同 比较一、懦弱、理智之爱与勇敢、偏激之爱德莱纳夫人对于连·索莱尔的爱情明显是懦弱而又有理智的。她是一位有妇之夫、三个孩子的母亲、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圣心派教徒、一个涉世未深的年轻女性,这一切都决定了她那温柔
新生代·上半月 2019年3期2019-09-10
- 从小说到电影:《红与黑》于连死刑辨析
世界文学名著《红与黑》被改编成多种版本的电影,而于连因枪击瑞纳夫人而被判处死刑的细节并未做深入探讨;于连的死刑判决存在诸多疑点,电影只是简单地依照小说原著的情节给主人公于连死刑的结局,这显然是马虎潦草的;于连的死刑源于阶级审判和自我毁灭,于连在黑暗的监狱环境里,得以冷静地观察现实社会,直面自己的内心世界,对枪击瑞纳夫人的行为深感忏悔并认为自己不可饶恕,只有让自己被判处死刑,才能找到内心的平静和灵魂的救赎。关键词:《红与黑》 于连 死刑 野心家 救赎法国批判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9年6期2019-07-22
- 是野心家,还是个人奋斗者?
刘玉婷摘要:《红与黑》是法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于连是《红与黑》中塑造最成功的形象。关于于连的形象,文学理论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为于连是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平民阶层企图向上晋升的野心家,也有人认为于连是反对封建权贵、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典型代表。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深入分析于连的形象,揭示这一形象背后的时代意义。关键词:于连;形象;红与黑于连是法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红与黑》中的人物,同时也是司汤达塑造的最满意的人物形象。关于于连的形
北方文学 2019年20期2019-07-15
- 德·雷纳夫人女性意识觉醒之路
司汤达代表作《红与黑》中的女性角色,她美丽而善良,尊贵而富有修养,却无法逃脱不幸婚姻的桎梏。于连的出现燃起了她心中熄灭的爱情意识,她对爱情从一无所知到矛盾挣扎再到大胆追求的过程体现了其女性意识的觉醒。关键词:《红与黑》;德·雷纳夫人;女性意识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与爱情意识的产生密不可分。德·雷纳夫人追求爱情的过程就是她女性意识从沉睡到觉醒的过程。其女性意识经历了从无到有以及继续发展三个阶段。一、女性意识的缺失—“贤妻良母”的传统模式德·雷
北方文学 2019年17期2019-07-08
- 电子竞技的“红与黑”
从1998年开始,中国电子竞技市场历经了萌芽期、探索期和爆发期,一路走到如今的成熟发展期。电竞产业发展至今,直播平台巨头格局基本成形,赛事体系日趋完善,为了拓宽市场以保证电竞产业能够持续高速发展,大家的视线由线上转到了线下。8月4日,在上海举行了2018全球电子竞技产业峰会。据了解,2010年我国电竞市场的规模仅为44.10亿元,而到2017年整体市场规模已突破650亿元。电竞用户规模也从2010年的0.59亿发展至2017年的2.6亿。根据伽马数据发布的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19年5期2019-04-17
- 论《红与黑》中主要人物的情感矛盾
佳翼摘 要:《红与黑》的重要成就之一就是塑造了几位具有矛盾性格的主人公,引发了一系列情感思考:亲情还是爱情?自尊还是虚荣?梦想还是野心?关键词:《红与黑》;情感矛盾;人物性格[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8--01《红与黑》作为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司汤达的代表作品,其重要成就之一就是塑造了几位具有矛盾性格的主人公,他们之间贯穿的情感矛盾也让读者分外揪心。黑暗中的火焰,即便燃烧得 再猛烈,
青年文学家 2019年8期2019-04-16
- 以个人为核心的思想价值体系
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出版后就备受关注。主人公于连的形象也就成为了文学理论界的争论焦点。本文试图以于连的形象作为基础,分析主人公于连的悲剧形象。关键词:《红与黑》;于连;悲剧形象[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8--02《红与黑》这部小说原名《于连》,一直到1830年出版时才改为富有象征意义的《红与黑》。我们可以在小说原名中看到于连这个中心人物的重要意义。而一直以来,对于连这个形象在文学理论界众
青年文学家 2019年8期2019-04-16
- “心灵的剖析刀”
色的心理小说《红与黑》展现了“人的心灵的激荡和热情的最精细的变化。”他被公认为“心理描写的巨匠”,并以杰出的心理描写获得“近代小说之父”的称誉,笔者将从以下五大方面结合具体文本来探析司汤达的“心灵剖折刀”,学习这样一种心理描写的卓越技巧。关键词:心理描写;《红与黑》;司汤达一、心境相触,寓情于景在《红与黑》这部作品中,心境相触,寓情于景的笔法在描写中可谓是笔墨浓重,在细节的描写层面非常注重景色的描画,通过外在景物的续写和内在景象的内外合一,有效地通过外在的
神州·下旬刊 2019年2期2019-04-01
- 《红与黑》中爱情描写特点探讨
瑶【摘 要】《红与黑》是法国作家通过对社会研究观察而产生的巨作,其内容因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而被人们广泛认同得以经久不衰地流传下来,成为世界的经典之作。这部作品并不仅限于从社会和经济角度进行描写,还从爱情视角描述了19世纪的法国在面对新型资本主义制度时人们的批判心理和其他种种典型的心理状态,揭露了法国社会的制度状况。本文主要从爱情视角来探讨《红与黑》中所描绘的历史情节,从而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一百多年前法国的社会政治状况,增强对《红与黑》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认识。【
戏剧之家 2019年5期2019-03-28
- 浅析《红与黑》中于连的人物形象
高韡摘 要:《红与黑》是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家司汤达的经典之作,司汤达被认为是最重要和最早的现实主义实践者。《红与黑》主人公于连.索雷尔有着极为矛盾的性格,正是这些矛盾的性格让于连的形象变得立体,作者借助主人公于连悲壮的短暂人生奋斗历程来揭示当时封建贵族阶级的腐败和教会的黑暗,深刻的批判了当时社会的落后与腐朽。关键词:《红与黑》;于连;矛盾的性格指导教师:官晓敏[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
青年文学家 2019年5期2019-03-13
- 自我价值和悲剧人生
摘 要:《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于1830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一经面世便受到广泛的好评。作为一部深刻反映社会现实、揭露、批判现实的伟大作品,书中主人公更成为世界文学史上典型人物。下面本文将谈谈《红与黑》中于连的形象。关键词:《红与黑》;于连;自我价值体现和悲剧人生;文学形象作者简介:艾荟萃(1989.8-),硕士学位,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学科教学。[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
青年文学家 2019年36期2019-02-03
- 《红与黑》初步探析
——一曲个人奋斗的悲歌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交通路中学)一、于连所走的路于连所处的时代,正是一场社会变革的前夕,他的个人悲剧是空有一副改变社会的头脑却没有赶上这场变革,以至于生命被强大的统治阶级所吞噬。于连所特殊的地方在于他是纯粹感性的。无论对爱情,还是个人前途,完全是照着第一想法,说干就干。这种性格加速了他提升的步伐,也加速了他人生的毁灭。这也是主导他情人命运的性格所在。于连的一生曲折、坎坷,他生活在一个反动黑暗的波旁王朝时期,险恶的生活环境,诸多的社会因素造成了于连复杂矛盾
中国校外教育 2019年24期2019-01-31
- 《红与黑》的象征意义
岳春梅摘要:《红与黑》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主人翁于连出生卑微贫苦,然而记忆力非凡的他,凭借自己的英俊相貌勾引贵妇,拼命地钻营,为求飞黄腾不择手段。在贵族圈里摸爬滚打的他,用尽了各种阴谋手段,一心想平步青云的他野心勃勃,玩弄感情,始乱终弃。就在于连自认为婚姻事业两得意时,旧情人德·雷纳尔夫人揭露了她与于连的私情,于连恼羞成怒,举枪杀人灭口,最终落得个命丧断头台的悲惨下场。小说中,红和黑的象征意义反复出现,彰显了这部小说的主题。关键词
北方文学 2019年36期2019-01-10
- 论小说《红与黑》的现实思想意义
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是一部举世闻名的著作,它在社会上有广泛的影响,对它的研究被认为是西方的“红学”。文章从历史事件和人物性格两个方面来探讨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反映了法国复辟时期的政治腐败和封建社会的黑暗。关键词:真实;栖牲品;现实中图分类号:I565.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27-0045-01自1830年以来,在一个半多世纪里,法国小说家司汤达的名著《红与黑》就不断引起了世界各地读者的共鸣。有些学者甚至认为,关于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9年9期2019-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