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芳
摘要:法国作家司汤达创作的《红与黑》是一部非常具有现实主义特征的小说。这部小说基于现实生活,真实地再现了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前夕社会生活的原始情景。作品具有强烈的文学精神,注重反映现实的事物,同时也具有很高的可信度。小说着重于客观再现现实生活,并描绘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通过代表人物的形象再现了那个时代的广阔场景,是经典的批判现实主义理论的名著。
关键词:红与黑;现实主义;研究
从创作心态的角度来看,《红与黑》文学作品主要表达了作者的凄凉与悲伤。通过对经典人物的刻画描绘,它揭露了黑暗社会环境对于年轻人的腐蚀和压迫。通过描述统治阶级的复杂关系,揭示了封建贵族和反叛教会的愚蠢行为。作品中智慧和俊美并存的主人公是作者本人的真实写照。将作者自身的成长环境和独特个性融入到作品中,成为具有批判性现实主义的欧洲文学的第一部杰作,并受到读者和名人作家的一致好评。因此,《红与黑》如何反映作者的现实主义是本文的最重要部分。
一、《红与黑》深刻地表现出当时的社会风貌
在本文开始,司汤达首先揭示了法国复兴时期的社会现实。这个小城市的社会气氛“非常纯洁”,所有妇女都在监视邻居,“没有比这更好的警察制度了”。如果一位妇女“受人品评”“这是外省假正经的风气创造的体面用语”,那所受到的耻辱、轻视和痛快是难以形容的,“总有些人不能再生活了,他们最终自杀了”,作者愤怒地写道:“这是路易十八和查理十世的政府带给法国地区的社会气氛。修道会到处都有密告和间谍。”在解释了这些背景之后,作者指出:“《红与黑》的作者司汤达先生所要描写的正是法国新出现的这种社会风气。”
接下来,司汤达分析了当时出现的道德习惯和社会风气的另一个结果,并指出: 男性的兴趣已转向狩猎和农业。他们的妻子都在流行的“马尔蒙太耳带麝香味的小说”中寻求娱乐,聊以自慰。像那样,书店有赚钱的机会。德·拉·莫特(De la Motte)通过粗制滥造,欺骗其他州的妇女的眼泪,这种不入流的作家也就有了发财环境,并在巴黎出版了80本书。 这部小说非常有名,以至于“每个人都知道”。这些所谓的作品无疑是用于饮食后悠闲的妇女娱乐活动,情节荒谬,品味很低。有些人偶尔阅读“高级小说”,但总的来说他们并能不完全了解。当他们读这本书时,不是为了享受,不如说是一种义务。他谈到司各特和孟佐尼的小说时,不论在外省和巴黎都有讀者,但是区别在于,巴黎人对司各特早期作品中充满繁琐的细节爱不释卷。巴黎人对孟佐尼先生花了很多篇幅未详尽描写1626年的米兰的瘟疫和“下毒者”的详细解释感到厌倦,但外省人很高兴阅读它们。司汤达指出,司各特在法国被发现大约有200位模仿者,已经阅读了这些作者的所有作品,有的在某些版本中有很多模仿,它们似乎蜂拥而至,并吸引了大量读者。毕竟,模仿不是杰作。他们将很快失去市场,失去读者,并被人们遗忘。在这里,司汤达重申现实主义文学具有永恒的生命。只有现实主义才最有价值和拥有读者。
当司汤达创作《红与黑》时,他借鉴了当时的现实生活,深刻地向读者展示了七月革命前时代的特征。《红与黑》主角有一个原型,基于作者家乡当地报纸上的一起谋杀案,《红与黑》中的人物不是真实的,但是于连的影子可以在报纸上的新闻中看到。他的命运也是王室复辟中普通知识分子的命运。同时,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红与黑》中的德瑞纳夫人和玛蒂尔德小姐,她们的原型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
《红与黑》利用王朝的恢复阶级关系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特征。当时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改变了许多实际问题。每个人都开始追求利益和金钱。 在当时的社会中,小资产阶级更多的是妥协。在经济上,他们很穷,在政治上又受到压迫。他们心中具有反封建主义的想法,但由于经济因素,他们只能向现实妥协。
二、对当时文学精神的现实表述
还原小说中社会现实的原始特征,对现实的高度兴趣以及对真实事件的忠实客观表达是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基本特征。这些也是司汤达的《红与黑》的基本特征。作者的文字表达了强烈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通过分析小说《红与黑》的人物和事件,作者在创作小说的过程中充分遵循了创作现实主义艺术品的基本原则,并从中选出了具有创造性的作品。在忠实于原型的基础上,他用个人逻辑思维客观地表达了生活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原始形式,而在小说中,他表达了当时的现实世界与外部客观条件的人际关系。当它问世时,该小说可以说是当时的社会简化模型,因此使得小说《红与黑》中现实主义文学的再现性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通过这本小说,可以了解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之前社会的各个方面,就像一面镜子,真实地描绘了当时的泥泞和蓝天。司汤达在《红与黑》中指出,封建贵族、资产阶级、天主教会和所有其他复辟势力是整个社会的污泥,在这种社会中,作者的爱恨情怀得到了完全释放。通过司汤达的作品对时代的强烈批评反映出,作者目前的立场已经超出阶级和政治观点的限制,是现实生活中社会生活的完全客观写照。因此,司汤达的《红与黑》创作遵循创作原则和客观规律,以客观、沉着的视角和笔触以艺术和现实的方式进行创作,可以看到它再现了现实生活。此外,司汤达的创作通过对真实情感的细节描述了善与恶,丑陋和美丽,并具有正确和道德的价值观,充分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尊重。
三、于连形象,矛盾的性格
小说《红与黑》创作的艺术特征之一是角色性格与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典型角色在典型环境中的真实再现。司汤达解释了广泛而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于连复杂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拿破仑时代和重建时期平民青年的各种处境,教会人民的权势财富,神学院的虚假和奸诈,侯爵府的欺骗和阴谋,启蒙运动和拿破仑行为的影响,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等,不仅表明复辟时期的社会状况,而且还构成了角色活动的时代和社会环境。
在小说中,“红”和“黑”不仅象征着两种敌对力量,而且象征着于连必须选择的两种生活道路。对于出生在底层的于连来说,“红色”代表个人理想,而“黑色”代表平庸。他渴望能够在战场上作战并取得像拿破仑这样的成绩,但他的思想前后不一致,痛苦不堪。为了生存,爬上他想要的飞黄腾达,于连深深地埋下了对拿破仑的热情,装作循规蹈矩地过起了日子。他把拉丁文的《新约全水》和《教皇论》背得滚瓜烂熟,夜里却翻着拿破仑的《圣赫勒拿岛回忆录》激动不已。他在一家保皇党贵族家里工作,但他大胆地将拿破仑的画像扛在了胸前。最终他的生活就像一颗流星,在“红”和“黑”之间的战斗彻底粉碎了他个人理想之后,他放弃了被救赎,走向毁灭。
“红”和“黑”也可以看作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于连代表着小资产阶级的知识青年,出身低下,他对成功和命运的变化充满热情。于连对自己的社会地位不满意,他讨厌社会。司汤达生动地描绘了于连在上流社会不同环境中的不同精神。这是作家第一次将角色与生活环境有机地、具体地结合在一起,以一种现实的创造性方式展示了新的发展,该方式可以在典型环境中对典型的角色进行塑造。司汤达对主人公于连性格的塑造,批判了黑暗的力量导致正常人的扭曲和破坏。
四、于连悲剧的现代启示意义
法国大革命的后果震惊了所有人。《红与黑》中于连的悲剧发生在一个持续的社会动荡和新旧观念的影响时代。作为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青年,于连已经将自己的能力与光明的未来联系在一起,并试图利用自己的能力来对抗沉重而腐朽的封建等级制。企图用一己之力动摇旧制度并自己改变命运,这个愿望是一种悲剧,也注定他被统治阶级像小丑一样玩弄。
于连是一个个性复杂的人物,他既反抗又妥协,既真实又虚伪,既自重又自卑,既善良又伪善。他一生都在挣扎,他放弃了最宝贵的热情,只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 虚荣与野心破坏了他的理想。对于现代人来说,这种情况仍然存在。面对现实世界的残酷和压力,许多人像于连这样在名利场中迷路,走捷径并试图成功。每个人都被时代的洪流牢牢抓住,没有喘息的机会,只有不断地妥协。因此,那些坚持自己的原则并能够在一个混乱的世界中实现自己的生活和职业的人就更加值得称赞。 但是,有些人像庄子一样,“宁生而曳尾涂中”,无欲无求。也会有些人,像美国电视连续剧《纸牌屋》中的安德伍德夫妇那样,善于追逐名利,喜欢玩弄权术,并且乐在其中。 随着时间的流逝,人性已被反复考量。时代的背景孕育了他们的命运,但是不同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的生活。
五、强烈的批判精神
《红与黑》是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通过揭露社会的黑暗现实,不同阶级的不同人物形象的形成以及人与人之间复杂多变的关系,作者将强烈批评主义注入到作品中。通过研究,可以了解当时法国的黑暗社会现象。
主角于连的生活经历是他作为创作代表在三个不同城市进行的整个创作过程,暴露了当时法国各种政治力量控制下的腐败和黑暗。作品中外省贵族的代表得瑞,在政府重建期间成为维里叶市长。他利用市长的力量寻找人脉并扩大财富。他杀了参加革命的农民,并逮捕革命人士。作家将他对金钱的热爱描述得淋漓尽致。同时,当时的另一位外省代表瓦列诺(Valeno)是反动教会的追随者。由于教会的势力,他也成为有钱人。他服从教会以维持自己的地位和金钱,从小市民到资产阶级的暴发户,他的丑陋面孔无疑是显而易见的。在首都巴黎,代表封建贵族的德拉莫尔侯爵作为参加过“十字军东征”的祖先后裔为荣,表面温柔而谦卑,内心阴狠毒辣,显示出贵族统治的黑暗特性。
这是在复辟时代对人的破坏。18世纪,法国人在波旁王朝的控制下不得不信仰天主教并尊重波旁王朝的皇帝。查理十世经常出差访问各个地方的教堂,以加强和扩大他的政治和宗教影响力。在本章的所有解释中,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宗教所促进的歧义和欺骗。这种宗教仪式无非是欺骗受迫害的人民。司汤达的著作真实而生动地描述了教会的虚假和欺诈。在教堂里,从牧师到大主教,他们全都在无休止地争夺权力。这完全是对教会在王室复辟中的处境的真实描绘。
金钱已经成为人们相信这个社会的第二位上帝。金钱和资本的万能取代了社会生活的特权和家庭地位。尊敬多琳娜夫人,市长与妻子之间的关系得到放松以及出生于谦虚背景的瓦莱诺能够上任并被任命为男爵,这都源于金钱发挥了关键作用。于连父子之间的矛盾可以更全面地解释这一点。于连年轻的时候就无法赚钱而且身体虚弱,因此经常遭到父亲的殴打。当他成为家庭教师时,他的父亲要求他支付超过十年的“养育费”。作者绘制的场景就好像作者在该场景中一样。为这个复辟中的王朝和历史上不允许的王朝的倒退而哀悼,这样一个不稳定而又不受欢迎的王朝,人们之间充满了虚伪与欺骗,只有在金钱的统治下才有情可言的这么一个社会又怎能长久?
无论是把钱当作自己的生命的德·瑞纳,还是靠剥削囚犯而飞黄腾达的瓦列诺,或是为私人目的而聚会的贵族侯爵,都因金钱而败坏了自己的灵魂。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在贵族和教会的黑暗统治下,人们变得越来越冷漠,没有亲情更没有人情,在作品中完全可以看到所有的丑陋面孔。司汤达在他的作品中绘制的情节似乎是作者一个接一个地经历的。人们不知不觉地为赚钱而蒙蔽了双眼,这是一种社会现象,在不知不觉中哀叹,远离他们内心的废王朝必然会被人民推翻。
六、反动统治的悲剧
于连·索雷尔这个小资产阶级青年,他的角色使读者感到悲伤和娱乐。在贵族和教会的统治下,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时代英雄的梦想因他的去世而破灭。依靠个人力量来抵抗整个统治阶级是不可能的。于连是一个谦虚但知识渊博且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想要跻身于上流社会是不可能的,作为典型的悲剧,于连当时只有两个选择,不是“红”就是“黑”。“红”代表拿破仑帝国的红色军事套装。只有在革命期间,才能充分发挥个人才能。“黑”代表反动教士所穿的黑色长袍。 在教会势力的盛行下的复辟时期,是一条能够让卑鄙小人谋其钱财的“光明大道”。于连崇拜拿破仑并珍惜他的画像,他希望英雄回来拯救这个充斥着邪恶势力的王朝。在兴趣和野心的驱使下,他生活在矛盾和痛苦中。他练就了超越平凡的记忆,使他与上层阶级更加接近。尽管有维里叶市长的注意和德·瑞纳夫人的爱慕,但是于连是怀着渗透敌人的内部的心态去当家教的。在被夫人爱上之后,他们的关系也被公布,因此他不得不进入世界的地狱——贝尚松神学院。最终他不得不去教堂躲避别人的伤害,他变得越来越虚假。后来,他来到巴黎,成为侯爵的得力的助手,同时赢得了爱情。在这个迷人的大都市中,另一个州的贫穷年轻人因侯爵小姐对自己的爱慕而成为贵族的一员。这位知識分子曾经讨厌统治阶级的特权,讨厌教会的虚假,也讨厌生活中热爱金钱的知识分子,可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他的仇恨对象。但是他的悲惨后果仍然表明他还没有陷入困境。他虽然妥协过,也为反动教会服务过。这归因于他为自己的幸福所做的努力。他以穷人的平等意识与封建等级作斗争,以个人价值对抗高贵的出身、不向恶势力低头的精神还是值得每个人学习借鉴的。
《红与黑》围绕于连这个抵制教会、反抗贵族的光辉形象展开。在人物的整个生活中,可以看到当时法国的社会状况,并使读者感受到资产阶级的黑暗法则。这项作品的成功形成,是对于连这个有血有肉的青年的塑造,也使《红与黑》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
七、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清楚地看到,司汤达这篇自论《红与黑》的文章,对我们阅读分析研究这部作品,无疑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作者谈到《红与黑》这部作品时,随时随刻针对着产生这部作品的时代——法国历史上一个最为反动的时代,以一个作家的身份来观察并针砭了他所生活的时代,这在当时实为难能可贵。作为批判现实的大师,司汤达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矛盾,揭示了波旁王朝的黑暗现实,并体现了整个法国皇家时代的反复改革。为批判现实理论的经典,《红与黑》具有时空的影响和现实主义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胡晓昕.《红与黑》男主角于连形象研究[J].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2015(02):18-21.
〔2〕王萍.司汤达《红与黑》中的爱情观探赜[J].青年作家,2015(12):18-19.
〔3〕乔昌如.现实主义的典范——论《红与黑》中的于连与环境[J].科技信息,2012(10):171-172.
〔4〕李红慧,李小玲.一位具有现代意识的伟大作家——从司汤达的《红与黑》说起[J].中文自学指导,2002(02):20-24+47.
〔5〕皇甫积庆,马汝伟.《红与黑》批评角度的再批评——对文艺批评观察角度的一点意见[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03):6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