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红与黑》中于连的人物形象

2019-03-13 03:27高韡
青年文学家 2019年5期
关键词:于连红与黑

高韡

摘 要:《红与黑》是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家司汤达的经典之作,司汤达被认为是最重要和最早的现实主义实践者。《红与黑》主人公于连.索雷尔有着极为矛盾的性格,正是这些矛盾的性格让于连的形象变得立体,作者借助主人公于连悲壮的短暂人生奋斗历程来揭示当时封建贵族阶级的腐败和教会的黑暗,深刻的批判了当时社会的落后与腐朽。

关键词:《红与黑》;于连;矛盾的性格

指导教师:官晓敏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5--02

一、作品简介

《红与黑》是一部极具代表性的现实主义的小说。作者司汤达以拿破仑王朝覆灭,波旁王朝复辟为写作背景描述了于连这样一个八面玲珑,左右逢源的平民阶层跻身上流社会的短暂而又悲惨的个人奋斗历程。揭示了贵族阶级与普通贫民阶级存在着无法逾越的巨大鸿沟的社会现实。也正是这样的差距赋予了于连矛盾的性格。但于连是一个个人野心家,他所追求的过于狭隘并且为了实现所谓的名流梦,于连渐渐丢掉了自己最初那些美好的品质和最初那颗奋斗的初心,所以失败将是于连唯一的结局。

二、自卑胆怯与自尊自信

于连出生于普通的劳动阶层,父亲是一名普通的木匠,父亲身上流露着浓浓的市井小侩的气息又是一个工于心计 的乡巴佬。在面对市长时滚瓜烂熟的客套话以及对文化知识的不屑一顾的模样,这种种都让于连深深厌恶这样的父亲。于连与他那两位身材魁梧,浑身充满蛮力的哥哥不同,他有着出众的外表,细长而匀称的身材,苍白的脸色。全家人都瞧不起他,经常遭受父亲和两位哥哥的打骂,这让于连心里十分痛恨自己的父亲和哥哥,但却无力去反抗这一切。这也使得于连的心中埋下了一颗自卑胆怯的种子。这颗自卑胆怯的种子在以后于连短暂的一生中慢慢地发芽 成长最后与于连的血肉灵魂融为一体,深深影响着于连。所以在收到去市长家做一名家庭教师的邀请的时候,于连内心是十分自卑的,他想自己是如此的平凡怎么会被市长挑中去做他孩子的家庭教师。当于连去到市长家的时候,他站在门口胆怯得不敢去按门铃甚至还流下了眼泪。在市长家唯唯诺诺,小心翼翼地生活着,这种种的举动都体现了于连深埋内心的自卑。但同时于连又是自尊自爱的,出身在一个 粗鄙的家庭父亲和哥哥都轻视文化。他们愚昧无知,空有蛮力这于连心中深深的瞧不起他们,更不屑与他们为伍。这样的家庭环境越发地刺激了于连,使他心中那颗年轻却不安分的心跳动得更加的剧烈。机缘巧合下老军医将拿破仑带进了于连的生活,给他平庸无奇的生活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拿破仑那征服欧洲成就霸业的壮举点燃了于连那埋藏在内心深处迫切地想要 出人头地的欲望火种。于连有着安世默识的惊人本领,他能将拉丁文的《新约全书》倒背如流同时还能背出《教皇论》,他还拥有出众的外表。他的聪明才智,博学善记在周围人的无知愚昧的映衬下更加凸显出来,所以这样的于连又是自信的。当于连抬头仰望天空时,看见那搏击长空来去自由的雄鹰,它是那般从容不迫且强劲有力。这不正是拿破仑的写照吗?有朝一日也终将会是他于连的写照。

三、虚伪圆滑与真诚善良

于连因为出身卑微但他认为自己满腹才华不应该是社会底层的蝼蚁。为了跻身上流社会,在市长家做家庭教师的时候于连不得不深藏自己偶像,甚至为了取悦侯爵权贵违心的大肆辱骂自己偶像。于连内心十分鄙视市长德.雷纳,讨厌他的专横霸道,讨厌他那副贪婪的嘴脸,讨厌他那洋洋自得却又狭隘而又墨守成规的样子。但他在市长家必须生活得规规矩矩,生怕行差踏错一步更不敢将这些鄙夷轻视表露分毫。为了博得认同感,他附和权贵的歌声,内心告诉自己唯有承欢献媚,才是赢得高位厚禄的良策。于连在上流社会中舞文弄札并且在上流社会大获好评,这让于连在上流社会大放异彩,使得他离他的名流梦又进了一步。为了财富和地位,于连卑鄙的勾引了贵族小姐玛蒂德,不惜牺牲自己的爱情。于连反对君主政体,不相信宗教,但是他却戴着虔诚信徒的虚伪面具混迹教堂之间,还谋得了一官半职甚至还深得拉比尔的赏识。这些心口不一两面派的做法,是于连在贝尚松神学院时看见的社会现实的丑陋所教给他的。他出生卑微,没权没势,要想在上流社會游刃有余就必须学会虚与委蛇。他告诉自己严于律己的神甫,天真不谙世事的书呆子是绝不可能有前途的。在德.拉莫尔侯爵府的客厅里,他明白了所有进入上流社会的人,不是揣合逢迎、阿谀奉承,就是攀高结贵谋取私利的“不三不四”之人。另一方面,当于连坐在上流社会精致餐桌上时面对着他所谓的低级趣味的大鱼大肉时内心又涌起“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惆怅,感叹着这些珍馐也许就是克扣贫民的口粮换来的。这又让于连备受良心的谴责,骄傲的自尊不允许于连以牺牲他人利益来换取自己的功成名就。他在神学院的耳闻目睹,不禁让他想起那受苦受难的同代人,他的内心的善意并没有被他那颗追名逐利的野心完全吞噬。所以在他生命最后的时光里,他开始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道德的,他不应该将爱情作为他进入上流社会的通行证,不该利用女人的情感。所以这样的于连又是善良的。

四、共性与个性的交融

“死如嫉恶当为厉,生不逢时甘为殇。”于连那一代人生不逢时出生在一个腐朽黑暗的时代,出生卑微的下层人民面临的只有不断的剥削和压迫。封建等级的红瓦高墙将那些想要通过不断努力从而改变自己卑微地位的平民阶级通通拒之门外。可越是阻拦就越是能挑起人征服的欲望,勇敢的人总是想试试能不能跨过那道高墙。于连身上流淌着普通劳动阶层的血液,他有着和千千万万普通劳动人民一样的成为社会名流的愿望,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地位避免沦为封建贵族阶级彻头彻尾的奴隶的悲剧。卑微的出身和饱受歧视的低下地位,让人们对于社会强烈不满的怒火越烧越旺。同时还有荣誉和财富在不断向他们招手呐喊,这就愈发催生他们跻身上层社会的想法。于连是这样阶层的典型代表,他把这一阶层的共性体现得淋漓尽致。但于连与这一阶层的人们又有着极大的不同,他又有好看的皮囊又有幸受到过良好的教育,精通拉丁文,他有着拿破仑那般勇敢无畏的精神。这些独特的优势让于连有了恃才傲物,极度自信的个性,所以他比其他人想要出人头地的想法更加强烈。他怀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气魄去追求属于他的那片蓝天,他希望自己也可以和拿破仑一样成就属于自己的霸业。这种共性和个性的交融让于连与当下的社会显得那般格格不入,他就像是鲁迅笔下那个唯一一个穿着长衫却站着喝酒的孔乙己一样。看似可笑却又是如此的真实。孔乙己是一个自命不凡,清高孤傲的人,他穿长衫就是想表明他不想与下层人民为伍。但是他一生却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志。于连又何尝不是另一个孔乙己呢?

五、结语

通过司汤达的《红与黑》我们完整的了解于连这样一个孤独的战斗者,他没有战友,这是他一个人的斗争。于连是属于法国大革命以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知识分子,是被政权排斥在外的普通的劳动阶层但是却有幸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接受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熏陶,深受拿破仑的鼓舞。所以在《红与黑》中于连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短暂的生命却淋漓尽致诠释了他悲壮的斗争。我们可以把于连称作是悲惨的野心家亦可以把他称作是敢于挑战封建权威的孤胆英雄。虽然最后结果失败了,但是于连肯定了自己的价值,他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于连在社会这个大熔炉里渐渐地丢失了他最初的本真,他矛盾的性格,自卑胆怯但又极度自信;虚伪圆滑但又真诚善良都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而现实中的我们呢?是否会在追逐自己梦想的途中渐渐丢失自己最初那些最美好最纯洁的品质,是否会因为一时的名利让自己变得虚伪,趋炎附势。我们这样的一代年轻人,渴望成功,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充满了无限遐想。为了使自己更加接近梦想,我们有时不得不屈服于利益的法则,也许早已忘记了自己最初的初衷。但是在逐梦的路上要牢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不要让自己成为下一个于连。

参考文献:

[1]鲁新轩. 《走上灵魂祭坛的孤独者--《红与黑》中于连形象新义》名作欣赏;1998(06).

[2]曲景香,刘伯香. 《<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再思考》扬州教育学院报,2004(1).

[3]日高. 双重矛盾交织下的自我实现—评于连人生道路[J].绥化学院学报,1990(02).

[4]谭鼎莎. 试论《红与黑》的主人公于连[J].文学教育(上):2010(02).

[5]张文君. 《红与黑》中于连形象探析[J].安顺学院学报,2013(02):29-31.

猜你喜欢
于连红与黑
情人礼赞
红与黑
《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符号学分析
林震和于连人生结局不同的原因分析
德·雷纳尔夫人的性格分析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美学研究方法论的反思
只爱黑白红
《红与黑》的主题意义与爱情观
红与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