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试

  • 清代会试分区录取制述论
    摘 要:会试是科举制度考试的方式之一,为较乡试高一级的科举考试。由于古代区域文教发展水平不均衡与区域录用名额分配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如何在“抡才”的过程中既能“凭文录取”又能兼顾到区域录用名额分配公平,成为科举制度设计者关注的问题。到了清代,在历代的基础上加以改进,最终推出了分区录取制度。本文就此问题展开论述。关键词:清代 会试 分区录取制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23)01-10-15科举被称为封建时代的“抡

    贵州文史丛刊 2023年1期2023-07-11

  • 文学中的万千气象
    的是考生在乡试、会试和殿试中接连夺魁,连续获得解元、会元和状元,是古代士子梦寐以求的荣耀。乡试、会试和殿试是科举中分量最重的三场考试,开考时间的选取也十分讲究。乡试时间一般选在子、卯、午、酉年的八月(为表述方便,本文农历月用汉字表示,阳历月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即三年考一次,也称“大比”。会试在乡试次年的暮春三月(明代及清初为二月)举行,地点在京师,也是三年考一次。会试放榜后不久,就会举行殿试,殿试时间一般在初夏的四月。在此不妨分析一下《红楼梦》中贾雨村的科

    百科知识 2023年11期2023-06-21

  • 从下第举人到乙榜进士:元代科举副榜制度的形成、实践及影响
    则主要是在乡试、会试层面增录副榜。而从特奏名到副榜的转变,则是在元代完成的。元代副榜制度的推行,意味着一部分原本应该被归入落第之列的士子,虽然没有参加更高一个层级考试的机会,但中选者亦可获得任官资格。科举体系中一个介于中式者和下第者之间的群体就此出现,副榜亦成为整个科举体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补充部分。目前,有关宋代特奏名、明清副榜的研究已有不少,①有关宋代特奏名、明清副榜、清代中正榜、明通榜的研究,参见张希清:《中国科举制度通史(宋代卷)》,上海:上海人民出

    社会科学 2022年10期2022-12-17

  • 清代科举“未殿试”成因再探析
    赴京师”参加礼部会试,成功中式者需要在京等待月余继续参加殿试和朝考。因此,与试者参加会试中式而没有参加殿试是为“未殿试”,而未与殿试者正式的功名称谓应该是“贡士”或“中式举人”。“贡士”这一称谓在清代官、私诸多著作中均有记载。例如,在《清史稿·选举志三》中就有“试举人于京师,曰会试,中式者为贡士”的记载。③赵尔巽等纂:《清史稿》卷108,志83,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3147页。《道光铜梁县志》则直白的记述到“国朝进士未殿试之时称贡士”。①徐瀛,白

    地域文化研究 2022年4期2022-11-24

  • 廖平《会试朱卷》考论*
    张林杰会试,是我国明清科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明史·卷七〇·选举志二》载:“三年大比,以诸生试之直省,曰乡试,中式者为举人。次年,以举人试之京师,曰会试。”[1]通过会试者,即为贡士,才有资格参加后面的复试、殿试、朝考。考生参加科举考试时用墨笔所写的答卷称为墨卷;为防止考官舞弊,由专人用朱笔誊录考生的答卷称为朱卷(亦作硃卷)。顾廷龙在《清代硃卷集成》序言中说“清代有一种风气,新中式的举人、进士都要将自己的试卷刻印以分送亲友,亲友在其开贺之日亦必还赠礼品以

    教育与考试 2022年5期2022-10-29

  • 清代科举考试制度浅论
    45年),乡试和会试均要考三场,分别在八月和三月(最初是在二月)举行。科举考试有严格的程序和规定,考生不限年龄与次数。乡试和会试试卷,不论是否考中,在放榜后都可以领回自己的试卷。会试是全国竞争,乡试则是各省录取名额为定额。乡试施行定额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 清代;科举;乡试;会试【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6-0048-02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

    今古文创 2021年46期2021-12-21

  • 什么叫连中三元
    京城举行的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中试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会试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各省的舉人及国子监的监生皆可应考,中试者为贡士,也叫中试进士,第一名称会元。贡士须于次月参加殿试。殿试亦名“廷试”,由皇帝亲自在殿廷上策问会试录取的贡士,以定甲第,高中第一名为状元。由此可知,科举考试中乡试第一名称解元,会试第一名称会元,殿试第一名称为状元或殿元。若一人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获得了第一名,则称为“连中三元”。这是科举考

    祝您健康·文摘版 2021年12期2021-12-08

  • 进士复读
    试不值一提,还是会试时见高低,到时候定要让章兄向我低头认输!”章子厚不以为然道:“平时不如我,会试也一样!”刘铭嘴上不说,但暗中加倍用功。转眼到了大比之年,两人都参加了会试,放榜出来,章子厚得了二甲头名,刘铭和另一个京籍举子分获榜眼、探花,状元被外省举子夺得。章大人很开心,章子厚却闷闷不乐,章大人不解,便问他怎么了。章子厚对父亲道:“父亲,这些年来,我一直被人们拿来和刘铭比较。之前,刘铭名次一直在我之下,这次会试却压我一头,面子上实在过不去啊,所以我决定复

    民间文学 2021年7期2021-11-20

  • “鲤鱼跳龙门”的传说
    重要的考试——“会试”。会试在春天举行,是举人(全国各省在乡试中考中者)才有资格参加的考试。清朝时,会试考中者称为贡士,这些人有资格参加由皇帝亲自主考的全国最高级别考试——殿试。因为殿试考中者可加官进爵,尽享荣华富贵,所以古代读书人多把进京赶考、考中进士作为终生奋斗的目标。这一过程犹如一步登天,被人们誉为“鲤鱼跳龙门”。明清贡院的南门正对着现在的建国门内大街,最初街的对面有条小胡同,叫“老人胡同”。当时,从这条胡同走到街对面的贡院,仅十几步之遥,这短短的一

    东方少年·阅读与作文 2021年12期2021-01-21

  • 进京赶考官府出路费
    成熟后,入京参加会试的举人,以“公车”来代称。在有些朝代,官府干脆直接给举子发车船费,即公车费。清代顺治八年(1651年)规定:举人参加京城会试,由各省布政使给予盘缠。“安徽十两,江西、湖北皆十七两,福建十五两,湖南十四两,广西十二两,浙江、河南皆十两,山西七两,陕西六两,甘肃、江苏皆五两,直隶、四川皆四兩,山东一两,广东二十两,惟琼州府增十两,每名三十两。”琼州属于今天海南省,最为偏远,因此给予的资助也最高。清代不仅会试有公车费,对于参加乡试(考举人)的

    科教新报 2020年33期2020-12-28

  • 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会试”与“殿试”
    代科举考试中的“会试”,一般于乡试结束后的第二年在礼部举行,故又称“礼闱”;因举行时间一般在二月或三月,故又称“春闱”。参加会试者是乡试中榜的举人。清代时,因举人赴京趕考由布政使发给路费,故又称入京应试者为“公车”。1895年,康有为联合各省赴试举人联名上书,便被称为“公车上书”。会试前先要对举人进行磨勘与复试。所谓“磨勘”,实际是中央政府对各省乡试进行的一次检查。乡试放榜的当天,各省便派人将举人的朱卷与墨卷送至礼部,并由礼部组织有关部门的官员进行磨勘,即

    读者·校园版 2020年24期2020-11-30

  • 清代北京科举趣闻
    要汇集京城,参加会试和殿试。殿试要定出当年的状元,这是古代读书人一生最为荣耀的时刻,而状元产生的过程充满神秘和不确定性,因此围绕着状元,衍生出许多趣闻。马虎主考官闹笑话据载,光绪十五年(1889年)的会试,主考官是颇有名气的潘祖荫,他得知江南著名才子张謇参加考试,特命同考官认真阅卷,不要把张謇这样的才子遗落了。到发榜时候,张謇却偏偏落第。潘祖荫很纳闷,就去查底卷,结果发现张謇的卷子最初是考官熙麟阅批的,潘祖荫就责怪熙麟阅卷水平不高,甚至怀疑他从中作梗。经过

    百姓生活 2020年3期2020-08-29

  • 古代科举考试,哪些情况会延期
    延期  乡试  会试【中图分类号】D691.3    【文献标识码】A中国自1979年起,高考有24年固定在7月7、8、9日三天舉行。2003年,出于减少酷暑和洪涝灾害影响的考虑,在广泛征求民众意见的基础上,将高考时间提前一个月,改到6月7、8日两天。而今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高考延迟一个月,在7月举行,成为引人注目的大事。在一定意义上,高考有如现代的科举,科举有如古代的高考。那么,科举考试时间是非常固定的吗?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史上,也出现过延期

    人民论坛 2020年18期2020-07-23

  • 明代《会试录序》的史料价值探析
    350007)《会试录》作为研究明代科举的主要文献之一,其《序》中对会试举行时间、参与官员、应试和中式人数、取士标准、士子应试参考书目的记载,为研究明代会试提供了丰富珍贵的原始史料。另外对明代会试举行的程序、明代科举的发展历程、士子文风变化的记述,为明代科举、政治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史料。目前学界对明代会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会试录》、程文、主考官及会试评卷标准,尚无专门对《会试录序》的研究。本文拟对《会试录序》的史料价值予以分析、评述。一、为研究明代科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1期2020-01-07

  • 古代考生“落第”后还有哪些人生选择
    883)进京参加会试的考生超过1.6 万,最终只有380 人进士及第。那么,古代考生在京落第后,还有哪些人生选择呢?古代考生“复读”是常态林则徐是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清嘉庆十年(1805)首次来京参加会试,但出师不利,名落孙山。嘉庆十三年(1808)二次赴京应试,再次落第。遂独居一室,闭门谢客,潜心研读,嘉庆十六年(1811)第三次进京参加会试,以殿试二甲第四名、朝考第五名被赐进士出身。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等职,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虎门销烟”被誉为

    中外文摘 2019年22期2019-11-27

  • 文章令皇上拍案叫绝的状元
    岁的康海进京参加会试,他发誓要夺得第一名,可惜的是,第一名还是被鲁铎夺去了,他仅仅得了第四名。康海不服气,对众人说:“会试时让了鲁铎,殿试时我绝不再让他人!”殿试时,康海果然发挥出色,一举夺魁。其文章令主考官拍案叫绝,送皇上审阅时,孝宗也赞不绝口,声称:“我大明一百五十年来,无此佳作,此卷变今绝古!”遂朱批康海为状元。当初会试时康海不服鲁铎的气,这次自然有人不服他的气,第二名孙清便是一个,他对众人说自己的文章比康海的强多了。不过待到他看到康海及第时的文章,

    家教世界·创新阅读 2019年2期2019-03-18

  • 文章令皇上拍案叫绝的状元 ——康海
    岁的康海进京参加会试,他发誓要夺得第一名,可惜的是,第一名还是被鲁铎夺去了,他仅仅得了第四名。康海不服气,对众人说:“会试时让了鲁铎,殿试时我绝不再让他人!”殿试时,康海果然发挥出色,一举夺魁。其文章令主考官拍案叫绝,送皇上审阅时,孝宗也赞不绝口,声称:“我大明一百五十年来,无此佳作,此卷变今绝古!”遂朱批康海为状元。当初会试时康海不服鲁铎的气,这次自然有人不服他的气,第二名孙清便是一个,他对众人说自己的文章比康海的强多了。不过待到他看到康海及第时的文章,

    家教世界 2019年4期2019-02-26

  • 为何明代会试、殿试改至北京举办要早于永乐迁都?
    2年),为壬辰科会试、殿试举办之年。二月举行会试,三月初一日举行殿试,这是明代在南京举办的最后一科会试、殿试。自永乐十三年(1415年)乙未科始,明代会试、殿试皆在北京举办。从此以后,南京的科场地位一落千丈,不仅丧失了东亚世界科举体系的中心地位,也不再是整个帝国独一无二的科举中心城市。明代会试、殿试由南京改移至北京举办,要早于永乐皇帝朱棣迁都北京之诏的发布和实施。对于这一重要的历史事实,学界迄今尚未予以合理的解释。实际上,会试、殿试举办城市改移先于迁都,既

    文史杂志 2019年1期2019-01-21

  • “前三甲”不是“前三名”
    中者为举人;三为会试会试是全国性考试,考中者为贡士;四为殿试,殿试在会试后举行,由皇帝在宫中主持。贡士均可参加,以成绩高低分为“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只取三名,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取若干名(一般有几十名乃至百余名);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取若干名(有几百名之多)。如此看来,前三名只是“一甲”而非“三甲”,“三甲”是殿试中榜进士中的第三等。因此,中国科举制度的“三甲”,并不是指状元、榜眼、探花。明

    意林绘阅读 2018年11期2018-11-30

  • “前三甲”不是“前三名”
    “解元”);三为会试会试是全国性考试,考中者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四为殿试,殿试在会试后举行,由皇帝在宫中主持,也叫廷试。贡士均可参加,以成绩高低分为“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只取3名,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取若干名(一般有几十名乃至百余名);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取若干名(有几百名之多)。如此看来,前三名只是“一甲”而非“三甲”,“三甲”是殿试中榜进士中的第三等。因此,中国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

    科教新报 2018年31期2018-10-21

  • Research Project: Specialized Language Analysis
    的马在它前面,它会试着超过它。有时候骑师会拉着它为最后的冲刺节约体力。最终,马开始以它最快的速度跑。那个看着他最喜欢的骑师骑马的激动的男孩儿,已经兴奋了好多天,虽然他什么都没有说。但悄悄的,他打算有一天自己也成为一名骑师,而他的马会第一个冲过终点。Matthews translation马知道什么时候该它比赛。它怎么知道的呢?它的早餐并不充足。(对此它非常生气)。它背上没有鞍。它被领着来到正面看台,而不是骑着。它被领进正面看台的下面一个不寻常,特殊马栏。马

    校园英语·上旬 2018年7期2018-09-08

  • 古代那些“落第不失志”的考生
    83年)进京参加会试的考生超过1.6万,最终只有380人进士及第。那么,古代考生在京落第后,还有哪些人生选择呢?古代有“复读”一说吗?又有哪些“落第不失志”的名人?录取名额最少时只有96人根据明清时的科举制度,省级考试叫“乡试”,国家级考试叫“会试”,“会试”由礼部主持,考场设在北京内城东南方的贡院(今建国门桥西北部),考中了便称为“贡士”或“进士”。人们常言“进京赶考”,说的就是参加会试。明清时贡士的录取名额不定,明代约300名左右,清代每科自百余名至二

    新传奇 2018年32期2018-09-06

  • 宋应星的坎坷成功路
    们又前往京师参加会试,但是,两人却都名落孙山。兄弟俩并没有气馁,而是决定下次再去参加会试。为了做好应试准备,他们前往江西九江府古老的白鹿洞書院进修。   1619年,宋应星兄弟进京会试,但是命运好像又跟这兄弟俩开了一个玩笑,他们仍未考中。他们以为第三次可以成功,又于1623年第三次进京会试,结果又以失败告终。就这样,宋应星兄弟一连参加五次会试仍未考中。当时,宋应星已经45岁,宝贵的青壮年时期,就这样消磨在科举上面。从此他们断了科举之念。虽然宋应星五次进京会

    作文评点报·作文素材初中版 2018年23期2018-07-06

  • 莫名其妙中进士
    诗人方翥当年参加会试,准备交卷时,忽然觉得脚下有什么东西,随手捡起,发现是一份未做完的试卷。方翥看了看试卷,其文通畅,文笔优美,觉得弃之可惜,加上尚有些时间,便将试卷接着做完,顺手交了上去。后来,他在朝廷任秘书省正字时,一日与同僚无意中谈及此事。没想到第二天,有一位同僚穿戴整齐,上门来拜访,并当面感谢方翥的无私帮助。原来,他就是当年地上那份试卷的主人。会试当天,他感到身体不适,实在无力支撑下去,便踉踉跄跄地离开了考场,试卷也不知所终,他对结果更是没抱希望。

    百家讲坛(蓝版) 2017年3期2017-12-29

  • 莫名其妙中进士
    诗人方翥当年参加会试,准备交卷时,忽然觉得脚下有什么东西。他随手捡起,发现是一份未做完的试卷。方翥看了看试卷,其文通畅,文笔优美,觉得弃之可惜,加上尚有时间,便将试卷接着做完,顺手交了上去。后来,方翥在朝廷任秘书省正字时,一日与同僚无意中谈及此事,没想到第二天有另一位同僚穿戴整齐,上门来拜访,并当面感谢方翥的无私帮助。原来他就是当年地上那份试卷的主人。会试当天,这位同僚感到身体不适,实在无力支撑下去,便踉踉跄跄地离开了考场,试卷也不知所终,他对结果根本没抱

    爱你 2017年18期2017-11-23

  • 古代“大考”时间有何讲究
    五代时期,每年的会试能及第的人数很少,有时只有三四人,后梁前期一两年甚至无人应试。当然,“三年大比”也会影响人才选拔的效率。为了弥补周期过长的缺憾,古代朝廷会通过“制举”、“恩科”等特种考试来作调整,以突破“三年一考”的制约,给“等不及”的优秀学子提供机会。古代“大考”一般安排在哪天?在科举时代,除大考年限规定与现代高考有所不同外,考试日期的安排上也有很大差别,科举考试一般都安排在春季和秋季。据《新唐书·选举志下》,隋朝科举,“十一月为选始,至春乃毕。”从

    阅读时代 2017年8期2017-09-11

  • 莫名其妙中进士
    诗人方翥当年参加会试,准备交卷时,忽然觉得脚下有什么东西,随手捡起,发现是一份未做完的试卷。方翥看了看試卷,其文通畅,文笔优美,觉得弃之可惜,加上尚有些时间,便将试卷接着做完,顺手交了上去。后来,他在朝廷任秘书省正字时,一日与同僚无意中谈及此事,没想到第二天,有一位同僚穿戴整齐,上门来拜访,并当面感谢方翥的无私帮助。原来,他就是当年地上那份试卷的主人。会试当天,他感到身体不适,实在无力支撑下去,便踉踉跄跄地离开了考场,试卷也不知所终,他对结果更是没抱希望。

    民间故事选刊·下 2017年8期2017-08-21

  • 清代科举文人官年现象及其规律
    录、朱卷履历、乡会试录、乡会试同年录、乡会试职官录、题名录、登科录以及各种形式的科举齿录(如乡会试同年齿录、考取教习齿录等)*朱卷、乡会试录、乡会试同年录、乡会试同年齿录、题名录、履历便览的区别,参见马镛:《清代乡会试同年齿录研究》,第一章,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有集中记录外,还散见于诗文、笔记、日记、年谱等文体中,这些文本共同构成了浩瀚的官年文献群。特别是朱卷履历和各种形式的科举齿录,存世数量都在万份以上,形式又较为相近,很容易混为一谈,但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4期2017-07-18

  • “连中三元”知多少
    预选形式,乡试、会试、殿试才是正式的科举形式。乡试每隔三年在省城举行,秀才可以参加,考中的叫举人,可称老爷,举人第一名叫解元。会试是乡试后次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举人参加,第一名称会元。殿试是由会试合格者参加,由皇帝主持,或任命大臣代理主持。这是科场上一种最高层次的考试,合格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所谓“三元及第”,指的是乡试第一名解元,会试第一名会元,殿试第一名状元。一人连得三案首为小三元。连得乡试解元、会试会元、殿试状元者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2017年11期2017-07-12

  • 从明朝会试看科举制
    0000)从明朝会试看科举制王玉皎(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0)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会试是科举制度中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对会试简况分析,来研究会试的特点、作用及对科举考生的影响,从而对科举制度有更深的了解。科举制;会试;贡生科举制是古代中国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朝,科举制经过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完备的体系。科举制最早的考试程序并没有会试,但是唐宋时期的省试相当于后来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13期2017-04-15

  • 明代遂宁进士考
    文据《登科录》《会试录》等相关原典,对明代遂宁(含今辖蓬溪县、射洪县)进士总数及其基础信息作出了较为详实的考证,对深入研究遂宁地区明代社会、文化、家族等提供了线索。进士;明代;遂宁;蓬溪;射洪遂宁市在明代共产生45名进士。其中遂宁县进士30名,分别是:赵鉴、黄纪、张赞、俞纪、张伦、徐纲、黄珂、王勤、余本实、席书、王翀、黄伟、杜寀、王完、王宁、席彖、王瑄、席春、陈讲、杨名、黄崋、冯绶、席上珍、徐承嗣、方叔忠、王之杰、张所养、吕大器、李实、吕潜;蓬溪县进士8名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1期2017-04-13

  • 落榜之后
    发,赶往京城参加会试。宋应星先沿长江东下至江苏,再由大运河北上,水陆并进,最终历时四个多月,于次年年初赶到京城。但在会试中,他不幸落榜。此后,宋应星又参加过三次考试,但均告失败。那时,他已41岁。人生还有什么目标可以追求呢?宋应星想起自己四次上京赴考,脚步遍布江西、湖北、安徽等十多个省,行程加起来足有万里。由于他对农业和手工业感兴趣,因而每到一处,都会去田间、酒坊、染坊等地看看,遇到新的技术和机械,还会记下来或是画下来,笔记已有一大沓。他索性投入对这些笔记

    视野 2017年6期2017-03-28

  • I Like Music
    听音乐。有时候我会试着唱歌。我喜欢音乐我喜欢听各种各样的音乐,音乐给我带来了快乐。当我觉得不开心的时候,我会听音乐,那让我放松。我最喜欢的歌曲是《永不言弃》,歌词很励志。这首歌告诉人们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永远都不要放弃。这首歌激励着我前进,去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注释hobby 爱好magical 神奇的sense 感觉fall asleep 睡觉relieves 解除;减轻inspiring 鼓舞;激发get over 克服

    小学生学习指导(高年级) 2017年12期2017-02-17

  • 探寻沈瑜庆的乡试、会试经历
    寻沈瑜庆的乡试、会试经历韩 阳本文通过叙述沈瑜庆在京参加乡试、会试的经历,力图还原当时士人参加科考的场景,了解时人的科考状态和社会交往情况。沈瑜庆 乡试 会试 经历沈瑜庆(1858-1918)字爱苍,号涛园,福建侯官(今福州)人。父沈葆桢为晚清重臣,官至两江总督。自幼出身仕宦,熟读儒家经典,兼习章奏古近体诗,儒学教养深厚。1879年沈葆桢卒于江督任上,家道蹉跌,生计茫然,一门之命,悬于十指。沈瑜庆料理完家事,远游以谋食计,科考入仕为途。乡试,中国古代的科举

    长江丛刊 2016年26期2016-11-26

  • 张明弼的卒年与其跋本《大明会试录》
    年与其跋本《大明会试录》□ 彭令张明弼,明清间文学家、学者,古文诗赋名重一时。顾启、姜光斗撰《张明弼事略》中有如下介绍:“张明弼,字公亮,明末清初文学家。他的散文《避风岩记》,将自然景物与自己在封建官场的痛苦感受揉为一体,深刻揭露了明末政治的黑暗与腐朽,由于感情浓烈、风格泼辣,成为我国游记文学园地中的一枝奇葩。他的传记作品《冒姬董小宛传》是十分珍贵的史料,多次被著名学者王梦阮、陈寅恪、唐圭璋等所引用。”《张明弼事略》记“冯其庸说:‘张明弼, 明末江苏金坛人

    收藏家 2016年10期2016-11-04

  • 科举之后
    发,赶往京城参加会试。宋应星先沿长江东下至江苏,再由大运河北上,水陆并进,最终历时4个多月,于次年年初赶到京城。但在会试中,他不幸落榜。此后,宋应星又参加过3次考试,但均告失败。那时,他已41岁。人生还有什么目标可以追求呢?宋应星想起自己4次上京赴考,脚步遍布江西、湖北、安徽等10多个省,行程加起来足有万里。由于他对农业和手工业感兴趣,因而每到一处,都会去田间、酒坊、染坊等地看看,遇到新的技术和机械,还会记下来或是画下来,笔记已有一大沓。他索性投入对这些笔

    读者 2016年22期2016-11-01

  • 彩票救姻缘
    下就有个机会,连会试都能高中!”贺吉日心中一动,他中了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就要赴京参加会试,可他心里特别没底。此时听刘小黑这么一说,并不认为他说的是酒话,连忙追问,但刘小黑已经喝醉了,伏案而睡。贺吉日起身去摇刘小黑的身子,没把人摇醒,却摇下来一封信。他捡起信打开一看,不禁又惊又喜。原来,这竟是本次会试主考官给他内侄的一封密信,说只要侄子在匿名的试卷上做文章时,在文中嵌入“水烟袋”三个字,主考官就会选他高中!贺吉日心想,一定是那个主考官的侄子到刘小黑的店里买纸

    今古传奇·故事版 2016年18期2016-10-26

  • 中国古代书生要背多少书
    试)、举人复试、会试会试复试、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其中第一名为状元)。在这一连串的考试之前,书生要背诵多少书呢?据程曦《中国历史轶闻》一书统计:《论语》:11705字;《孟子》:34685字;《书经》:25700字;《诗经》:39234字;《礼记》:99010字;《左传》:196845字。合计407179字。这40多万字全都要精读背熟。此外,更要看是原作几倍数量的注释,还有其他非读不可的典籍、史书、文学书籍等等。可见,状元并不是摆设,没有真才实学,是绝对

    课外语文·中 2016年10期2016-09-10

  • 充满血腥的高考分省起源 ——明初血榜案
    开国以来的第九次会试。这天,朱元璋在皇宫的奉天殿里批阅奏章。他顺手拿起一道奏折。看着看着,眉头皱了起来,接着愤怒地将手拍在龙案上。这是一份礼部送呈的奏折,上面说的是这次会试,举子们闹事了。这次会试共录取贡士52人。发皇榜的那一天,一个没有被录取的举人无意中发现,52个贡士中全都是南方人,没有一个北方人。他把这个发现一说,立即引起人们的注意。大家仔细一看,果然是这么回事。人们再仔细一琢磨:这次会试的主考官是刘三吾,副考官是白信蹈,还有别的考官都是南方人。啊!

    山海经 2016年11期2016-07-31

  • 什么是“连中三元”
    某个考生在乡试、会试、殿试三次考试中均考得第一名,即接连考得“解元”“会元”“状元”。这种说法大约出现在宋代。宋代及以后的科举考试中,读书人首先在县、府参加考试,通过考试的称为“生员”,俗称“秀才”。考得“秀才”后,才算获得了参加正式考试的资格。接下来,首先是参加每三年一次由省府主持举行的“乡试”,因为在秋天举行,俗称“秋闱”。此考连考三场,每场三天。乡试考中,称为“举人”,头名举人称“解元”。“举人”便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中举者正式跨入士大夫阶层。通过乡试

    作文周刊·小学五年级版 2016年7期2016-06-29

  • 明清科举的三级四试
    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一、院试——考秀才在府城或直属省的州治所举行。主考官是学政,由皇帝任命进士出身的翰林院、六部等官员到各省任职,任期三年,任期内要依次到所辖各府、州去主持院试。院试又分岁试和科试两种。所谓岁试,即俗话说的童生考秀才,通过岁试,童生就算是“进学”了,成为了国家的学生,称为生员,亦即秀才。岁试成绩优良的生员,方可继续参加科试,科试通过了,才准许参加更高一级的乡试,叫作“录科”。中了秀才,就脱离了平民阶层,走上了仕途的起点,地位会比普通

    初中生学习·低 2016年5期2016-05-14

  • 多士盈庭:元代会试的实施过程
    盈庭 ———元代会试的实施过程申万里(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摘 要:会试是元朝科举的第二场考试,届时有大约三百通过乡试的举人从全国各地出发,前往大都参加考试。举人出发以前需要做一些准备,特别是筹备赴考经费。举人到达大都以后,一般租住在丽正门外,或准备考试,或进行一些社交活动。正月十五日以后,会试考试程序开始启动,二月初一日开始在大都南中书省东侧的至公堂考试。会试考官一般由中书省、翰林国史院、礼部等部门文职官员组成,考场分八个区,考试实行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1期2016-01-06

  • 清朝科举落榜生的出路
    寥。以光绪九年应会试考生16000多人来看,只“赐陈冕等三百八人进士及第出身有差”,其录取率约为1.9%,是真正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98%的科举考生都成落榜生。那么,清代如此众多的落榜生除了继续攻读再考外,还有哪些出路呢?第一种是“半工半读”,这是清代科举落第者所通行的方式。一边工作养家糊口,一边继续攻读,以待下届再考。譬如清朝官至左副都御史的吴大澂,早年经历乡试、会试两级考试落第之后,都有一段边教书边准备考试的时光。34岁那年才中榜,继而成为大臣、著

    人民周刊 2015年2期2015-09-10

  • 魏源科考不顺有原因
    源,首次参加礼部会试。考试前,好友陶澍暗示他去考官穆彰阿门下拜拜“码头”,但他一是仗着自己是上年度的“南元”,试卷受到道光帝的赞赏,二是看不起穆氏的人品,耻为他的门生,没有去拜这个“码头”,这一年会试名落孙山便是“必须的”了。时过三年,魏源企图东山再起,踌躇满志地再次迈进会试考场。这一回,他与龚自珍的考卷都被房考官刘逢禄推荐上去了。然而,上年穆彰阿不取的人,自然无人敢取。刘逢禄无奈地赋《两生行》赞之惜之,称“更有无双国士长沙子,孕育汉魏真经神,尤精选理跞鲍

    文史博览·文史 2015年2期2015-04-30

  • 雍乾时期明通榜小议
    清雍正乾隆间,在会试落卷内选文理明通的举人补授出缺的学官,因于正榜外续出一榜,名为明通榜。乾隆五十五年后停止。” [1]其概念不甚全面,除补授出缺的学官外,明通榜进士尚可以补授知县,铨选中书,补任教谕,并且允许继续参加会试。社科院的李世瑜先生对明通榜作如下定义:“明通榜始创于雍正朝而推行于乾隆朝,它是在会试落选的试卷中,再挑选一批所谓文理明通者,于正式榜文之外另出一榜。而入选此榜者,其中一部分人文具属可取者,准其一体殿试,多数人可取而文稍次者,则由吏部记名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5年8期2015-03-29

  • 惜字如金
    年在京都长安举行会试会试题目是《终南望余雪》,要求每个考生写一首五言六韵的12句状景诗。考生们都开始揣摩题目,思考着怎样写好这首诗,以求取功名。一个叫祖咏的年轻书生是王维的好朋友,很有文采。他看罢试题后,沉吟良久,然后写了一首五言绝句: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写完之后,欣然起身交卷。监考官走到他跟前,看到他只写了一首五言绝句。不按题目作答,最终会被淘汰,所以监考官看到祖咏要交一张未完的答卷,觉得十分惊奇。他问祖咏:“你为什

    民间故事选刊·下 2014年12期2015-02-04

  • 幸运的密码
    仆人,赴京城参加会试。有一天,正当罗伦忧于囊中羞涩之际,仆人神秘地拿出了一只金钏,追问金钏来历,才知道是三天前他们住旅馆时仆人在地上捡到的。罗伦一听,就不高兴了,说:“别人的东西,怎么能据为己有呢?再说学习难道只是为了追求富贵吗?”考虑到会试时间,仆人又说:“你要还给人家可以,只是如此往返,恐怕就赶不上京城的会试了。等考完再还回去吧!”可罗伦一口拒绝:“这东西一定是仆人丢掉的,万一他们的主人拷训他们至死,是谁的过错?我宁可不参加会试,也不能让别人死于非命!

    意林·作文素材 2014年3期2014-05-09

  • 日积月累
    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乡试是省一级的考试,考试合格者称为举人,乡试中的第一名称为“解元”,如明朝风流才子唐伯虎就被人们称为“唐解元”。会试是举人在京城参加的全国统一考试,考试合格者称为贡士,并能参加最高一级的进士考试——殿试。会试中的第一名则称为“会元”。殿试由皇帝亲自策问,以确定他们的名次。殿试合格者称为进士,而第一名就是“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endprint

    小学生·新读写 2014年3期2014-03-20

  • 上天不亏老实人
    )状元。毕沅参加会试之前,是清廷军机处的职员。乾隆二十五年的礼部会试,他和单位同事诸重光、童凤三都参加了考试,并且发挥得都不错,考得都很理想。会试结束后的两天时间,是主考官阅卷的时间。那年的殿试,又是主考官由原来的14人减为8人的第一年,蒋溥、秦蕙田、介福、张泰开等8个阅卷的考官有2个是大学士,6个是院部大臣。与历次科考一样,试卷都是密封的。阅卷大臣看到满意的文章,就在上面画个圈,然后以得圈多少排名次。毕沅的同事浙江余姚人诸重光不但文章出色,字也写得漂亮,

    知识窗 2013年5期2013-05-14

  • “三甲”并非前三名
    资格参加考进士的会试会试录取后还要参加殿试,名义上由皇帝确定进士名次。进士的名次分为一甲、二甲和三甲,这里“甲”是等级的意思。一甲就是一等,二甲就是二等,三甲就是三等。其中一甲共三名,赐“进士及第”。一甲第一名亦称状元,一甲第二名亦称榜眼,一甲第三名亦称探花,合称“三鼎甲”,取三足鼎立之意。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所谓“同进士”,也就是准进士,等于候补或备取。新闻报道中把前三名说成“名列三甲”,显然是想用科举考试中名列一

    知识窗 2011年5期2011-05-14

  • 乡试、会试和殿试
    各地举荐进京参加会试的秀才;到明代,成了乡试合格秀才的专称。乡试第一名称解元,读书人成了举人才有资格进入更高层次的会试。开考前,每名考生被分在贡院内一间独立考屋,称为“号舍”。开考时,考生提着考篮进入贡院,篮内放各种用品,经检查后对号入座。然后贡院大门关上,三天考期完结前不得离开,吃、喝、睡都得在号舍内。每次各省乡试录取的名额不一,按各地文风、人口而定。乡试发的榜称为“乙榜”,又称“桂榜”。会试和殿试通过乡试的举人,可于次年三月参加在京师举行的会试和殿试。

    作文周刊·八年级读写版 2009年19期2009-08-11

  • 说“进士”(中)
    指,就是举人通过会试并获得贡士的出身之后,再进一步通过殿试排定名次、被赐予的出身或被赐予这一出身的人。要获得进士的出身,成为进士,最关键的是要通过会试。明清时期的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性的考试。因为各省举人会集于京师参加考试,所以称“会试”;由于是礼部主持的,考试的地点在礼部贡院,所以称“礼闱”;又因为考试一般都在春天进行,所以也称“春闱”“春试”“春榜”。会试的名称虽然开始于金朝,但唐宋时期的礼部试或省试就相当于实质上的会试了。明朝的会试,始于洪武四年

    中国教师 2009年11期2009-07-22

  • 何为杏花何为桂
    ”。清代的科考,会试在春季,乡试在秋季,得中者分别为进士、举人。因而,春、秋二季,乃求取功名者“金榜题名”“一鸣惊人”之时。而杏花、桂花正分别开放于春、秋。因此,“二月杏花”“八月桂”实际上是喻指春天的会试和秋天的乡试。打动人心的并非“杏花”、“桂花”,而是能使他们“出人头地”的种种考试。正因如此,才有“三更灯火五更鸡”的“起早睡晚”。所谓赏花随时,热爱生活的“新解”,实在有负对联作者的良苦用心。

    读书 1983年8期1983-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