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科考不顺有原因

2015-04-30 17:12陈扬桂
文史博览·文史 2015年2期
关键词:魏源会试乡试

陈扬桂

“南元”是清代科举的特产。当时规定,外省人可以应试顺天(北京)乡试,但肥水不流外人田,就像现在考北大、清华,北京比湖南等南方省份低很多分一样,第一名解元只在直隶省内选取,会读书的南方人,考得再好也只能屈居第二。为了安慰南方学子,清王朝创造了“南元”这个罕见的词儿,用来指称顺天乡试的第二名。

道光二年(1822),即将而立之年的魏源,有幸中了“南元”,迈出了科举路上最闪光的一步。各位考官对魏源“南元”试卷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担任副考官的刑部左侍郎韩文绮是这样评价的:“陈言务去,清光大来”;另一位副考官是刑部左侍郎恩铭,他评曰:“笔力清刚、精采焕发”;身为主考官的户部尚书、军机大臣黄钺,其评语是“超心研炼、灏气流行”。最后考房的总评更是褒奖有加:“披一品衣,抱九仙骨。其才识足以包涵群籍,其笔力足以扛举千钧;析理如茧丝牛毛,制局如铜墙铁壁,非平日寝馈于古文大学不能臻此境也。”魏源的试卷被进呈皇上,受到道光皇帝的“手批嘉赏”。

魏源这次乡试应该说是幸运的,但如果早出生30年,考卷能呈给有个性的乾隆皇帝批阅,或许能成为真正的解元。据《清稗类钞·考试类》记载:“乾隆辛卯,高宗以解元文甚不佳,移第三,以南元为第一。”

如果说,魏源像长沙人周寿昌、江苏人张謇(后来中状元)等南方学子一样,只能中“南元”,不能中解元,是他们没有遇上乾隆皇帝这样的明君的话,那么,他后来的科举之路走得坎坎坷坷,则与其不阿附权奸的性格直接相关。

魏源从小聪明,在同时代人中一直都是最杰出的。但在中“南元”以后的20多年里,他就像走夜路碰了鬼,每次都是陪考。一直陪考到51岁,才考中第19名进士,却因字迹潦草,被罚停殿试一年。

细考魏源的科举之路,可以发现,他后来科举不顺,还真是碰了鬼,这个“鬼”就是朝中权奸穆彰阿。

道光三年(1823)春,取得举人资格的魏源,首次参加礼部会试。考试前,好友陶澍暗示他去考官穆彰阿门下拜拜“码头”,但他一是仗着自己是上年度的“南元”,试卷受到道光帝的赞赏,二是看不起穆氏的人品,耻为他的门生,没有去拜这个“码头”,这一年会试名落孙山便是“必须的”了。

时过三年,魏源企图东山再起,踌躇满志地再次迈进会试考场。这一回,他与龚自珍的考卷都被房考官刘逢禄推荐上去了。然而,上年穆彰阿不取的人,自然无人敢取。刘逢禄无奈地赋《两生行》赞之惜之,称“更有无双国士长沙子,孕育汉魏真经神,尤精选理跞鲍谢,暗中剑气腾龙鳞”。两生指的就是魏源和龚自珍,将他俩比作“无双国士”。

有学者统计,魏源自道光三年首次参加会试以来,前后六次会试,分别是道光三年、六年、九年、十二年、十五年、二十四年。前两次会试未中的原因,上文做了探析。道光九年会试的主考官是穆彰阿的同僚曹振镛,十二年魏源画像会试,穆彰阿又为副考官,十五年会试,穆彰阿为正考官。

著名学者李抱一,是魏源的同乡,他著文称,魏源屡试不第,就是穆彰阿在搞鬼。

长篇小说《魏源》的作者徐少文指出魏源“屡考屡败”还有三个原因:一是他思想开放,笔锋犀利,属思想危险的激进分子,主考官既怕他,也讨厌他;二是他知识渊博,时而天上地下,时而大海小溪,内容常超出范围,主考官知识不够,看后如坠云里,不敢对他放心;三是他不拘小节,卷面像一幅油画。

笔者认可徐先生的分析,同时认为魏源“屡考屡败”的原因,跟他重视实学,主张经世致用,蔑视空谈,对科举取仕路线不认同,也是十分相关的。他在《默觚·治篇一》中,讥讽科举“专以无益之画饼,无用之雕虫,不识兵农礼乐工虞士师为何事的‘科举兔册”。“科举兔册”就是讽刺朝廷“梦想通过科举考试得到月亮上的玉兔”。

受到科考打击的魏源,在科举之路上遁迹了十来年,到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过半百的他重回科举路,考中第19名,不料主考官以“磨勘稿草模糊”为由,即试卷文稿草率、字迹模糊,罚停殿试一年。本来已十分沮丧的魏源,心里又蒙了一层阴影,满腔悲愤地写下《都中吟》,以“书小楷,诗八韵,将相文武此中进”,嘲讽只要能写上一笔秀丽的小楷,胡诌几首八韵诗,就可以当上文武将相。次年春,魏源通过补行殿试,才被录取为三甲九十三名,赐同进士出身。

探访魏源的科举之路,深感科举制度何其黑暗。好在辛亥革命在打倒皇帝的同时,也彻底革了科举的命。

猜你喜欢
魏源会试乡试
清张志宁嘉庆丁卯科乡试硃卷档案
清代科举考试制度浅论
古代科举考试,哪些情况会延期
郴州出土明嘉靖七年《湖广乡试录》考析
再高几厘米就会倒塌
魏源:一片冰心在玉壶
清代贵州举人数量考辩
漫画
说“进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