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讯逼供
- 我国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适用中存在的问题
法证据排除;刑讯逼供;公检法一、实体性问题(一)排除方式难以贯彻实施对于非法证据排除的方式,根据不同的证据的表现形式和侵犯法律的严重性,我国规定了违法程度深时的强制排除和违法不大时的裁量排除两种类型。这两种方式原则上可以达到兼顾法律规定与案件事实的效果,但是,在具体的司法實践中根本得不到明确的贯彻实施。因为对于这些非法证据而言,它们的违法性大小一般在具体的案件中不会被理会,法院对这些非法证据的态度一般都是置之不理,法律的规定得不到法官的贯彻实施。(二)排除
锦绣·下旬刊 2021年2期2021-06-11
- 浅谈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种证据。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证据,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必须保证一切与案件有关或者了解案情的公民,有客观地充分地提供证据的条件,除特殊情况外,可以吸收他们协助调查。” 但是,佘祥林案、杜培武案等冤假错案表明,《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并没有很好地落实到基层。虽然近几年最高院、最高检都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做了有关的解释,但是在这些规定下,现实中仍存在部分侦查人员通过精神压迫、间接胁迫等方式来迫使犯罪嫌疑人招供的
决策探索 2021年2期2021-02-04
- 苏格兰男子讲述印度“刑讯逼供”
英国男子乔哈尔未被定罪却被印度关押3年,受尽酷刑还被迫签署“空白”证词——英国广播公司(BBC)、《泰晤士报》等多家英国媒体28日都报道了这一新闻。印度官方否认这一说法,并表示乔哈尔是恐怖组织成员,因谋杀多名右翼印度教领袖而被关押。来自苏格兰的乔哈尔声称,监狱方面对他实施殴打和电击等酷刑,自己有时甚至无法行走,不得不被抬出审讯室。除遭受肉体折磨外,乔哈尔表示监狱方面强迫他按照“剧本”录制了一段视频,还要求他在什么内容都没有的空白证词文件上签字。BBC表示,
环球时报 2021-01-292021-01-29
- 我国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适用中存在的问题
法证据排除;刑讯逼供;公检法一、实体性问题(一)排除方式难以贯彻实施对于非法证据排除的方式,根据不同的证据的表现形式和侵犯法律的严重性,我国规定了违法程度深时的强制排除和违法不大时的裁量排除两种类型。这两种方式原则上可以达到兼顾法律规定与案件事实的效果,但是,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根本得不到明确的贯彻实施。因为对于这些非法证据而言,它们的违法性大小一般在具体的案件中不会被理会,法院对这些非法证据的态度一般都是置之不理,法律的规定得不到法官的贯彻实施。(二)排除
锦绣·下旬刊 2021年6期2021-01-28
- 刑讯逼供的危害性浅析
道德意义上,刑讯逼供侵犯人的基本权利;从法律意义上,刑讯逼供不符合刑事犯罪审理程序;从证据的效力上看,刑讯逼供的真实性存疑;从刑讯逼供翻案带来的结果上看,刑讯逼供给多方造成了损害。关键词 刑讯逼供 基本权利 程序作者简介:李国平,中共长春市委党校法学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宪法与行政法学;徐福山,中共长春市委党校法学教研部教授,研究方向:宪法与行政法学。中图分类号:D9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
法制与社会 2020年32期2020-11-20
- 防范刑讯逼供的系统性思考
摘 要:遏制刑讯逼供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要求,也是我国司法改革不能回避的问题。我国在此领域已做了不少努力,但从近几年引起社会强烈关注的多起冤假错案中可以看出我们依然任重道远。刑讯逼供问题的成因是错综复杂的,是社会观念、政治制度、刑事司法制度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也就注定了其解决不能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寻求解决路径,必须以通观全局、分阶段、分先后、有主次的方法来实现防范和遏制刑讯逼供的目标。关键词:刑讯逼供;系统性;阶段性0 引言我国刑
现代商贸工业 2020年15期2020-05-07
- 使用威胁、引诱方法所得供述合法性之认识
威胁 引诱 刑讯逼供 合法性收集证据是公安司法机关根据法律规定的范围和程序,发现、提取、固定、检验和保管与案件有关的证据材料的诉讼活动。收集证据是运用证据的前提和基础,证据也是法官最终定罪量刑的重要依据。因此,公安司法人员要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收集证据,应该严格遵守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本文将针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中涉及到“使用威胁、引诱方法所得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是否可以作为非法取得的证据而排除作出有关分析。在我国《刑事诉讼法》第54条中对于“用刑讯
大经贸 2019年9期2019-11-27
- 论我国刑事冤假错案的预防策略
事冤假错案;刑讯逼供;办案理念;证据诉讼制度刑事冤假错案的发生是案件具体承办人员都不愿意也不希望的事情。但是,受制于各种因素,其时有发生。其中部分案件由于“被害人”归来或者是在其他案件中发现真凶而昭雪,或是由于检察机关的及时更正,避免酿成更加严重的后果。但是,很多案件依然尘封。刑事冤假错案要想得到有效预防,就必须从完善证据诉讼制度、更新案件承办人员办案理念,提高承办人员的综合素养,增强公安、检察以及法院三机关之间的相互制约着手,保证正义的准时到达。一、推进
视界观·上半月 2019年10期2019-10-21
- 刑讯逼供根源探析
要:法律严禁刑讯逼供,但刑讯逼供时有发生。刑讯逼供的屡禁不止与侦查办案模式、人性本能、侦查技术发展等密切相关,认识能力的历史局限性、人性中的非理性、传统的侦查思维、侦查模式等都是促成刑讯逼供的重要因素。实现司法公正,必须关注对刑讯逼供获取的口供以及其他证据的排除,坚持非法证据排除。关键词:侦查技术 刑讯逼供 非法证据排除2017年6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联合发布《关于办理刑事案件严格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
中国检察官·司法务实 2019年7期2019-09-18
- 提解被羁押人员出所获取口供的证据能力
据。关键词:刑讯逼供 口供 非法方法 非法证据排除[基本案情]2017年10月,某县人民检察院公诉部受理一起该县公安机关移送审查起诉的犯罪嫌疑人朱某某涉嫌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罂粟)罪案件。该案于2014年10月 18日立案,由于犯罪嫌疑人朱某某在逃,公安机关网上追逃。2017年7月19日犯罪嫌疑人朱某某被抓获,当日公安机关对其刑事拘留。2017年8月25日,朱某某被批准逮捕。2017年10月24日,公安机关以犯罪嫌疑人朱某某涉嫌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罪向检察机
中国检察官·经典案例 2019年6期2019-08-13
- 浅析如何预防冤假错案
防机制 刑讯逼供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要体现是党和国家的治理方针与奋斗目标,反映司法不断追求公平正义。可是近几年,冤假错案产生多是由于司法机关违反了以事实为根据,背离了以法律为准绳,在这些冤假错案中,使得无辜者受到法律严厉的鞭笞而应当被追诉者却逍遥法外,这是多么不公平的法治社会,这足以值得我们深思与重视的问题。一、冤假错案的成因分析(一)刑讯逼供与暴力取证“刑讯逼供是历代反动统治阶级镇压和迫害劳动人民的一种极端残酷手段,是反革命暴力的组成部
祖国 2019年9期2019-07-02
- 试论我国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诉讼程序;刑讯逼供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指在刑事诉讼的各个程序中,不得以非法取得的供述和非法搜查扣押取得的证据作为定案量刑的依据。事实上,从古至今在我国刑事诉讼发展的各个阶段,都不可避免地或多或少的存在刑讯逼供的情况,并且随着当下社会环境的日益复杂,这种情况有增无减。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发展应用一方面以法律规制刑讯逼供行为,维护了案件参与人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保证了案件的公平公正,维护了法律和司法机关的威严。一、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发展状况自20世纪开始,非
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 2019年2期2019-05-09
- 论刑讯逼供的制度防范
利摘要:对于刑讯逼供问题,是我国刑事诉讼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加强刑讯逼供的遏制与防范,在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界内部中,已经成为了共同关注的话题之一,文章主要针对新刑诉法展开深入研究,在新刑诉法上,对遏制刑讯逼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对新刑诉法所确立的遏制刑讯逼供相关制度的反思以及完善刑讯逼供防范机制的建议三个方面系统论述与评析新刑诉法对刑讯逼供的遏制与防范。关键词:刑讯逼供;不得强迫自证其罪;非法证据排除;预审讯问2010年河南省商丘市赵作海冤案以鲜活而惨烈的人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期2019-04-18
- 论刑事诉讼中被告人沉默权制度
,来达到遏制刑讯逼供现象的频繁发生,充分的保障了犯罪嫌疑人与被告人的基本权利。再者,刑事诉讼中被告人沉默权制度的确立在保障人权的基础上还有利于实现司法公正与公平。相对于西方国家而言,我国对刑事诉讼中沉默权制度的研究较晚,我国虽未明确的规定出刑事诉讼中沉默权制度,但在2012年新颁布实施的刑事诉讼法中却增加了“尊重和保障人权”以及“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的规定,有学者将这一规定视为“默示的沉默权制度”,其实在我国的刑事诉讼法中沉默权制度是以默认的形式存
法制与社会 2018年27期2018-12-27
- 刑讯逼供产生的原因及现实对策
明文规定禁止刑讯逼供,但在司法实践活动中刑讯逼供仍是一个屡禁不止的现象。近几年报道的冤假错案几乎均与刑讯逼供这一司法恶习有染。这种野蛮愚昧、不人道的办案方式既侵犯了公民的基本人权,又降低了法律的权威损害了司法机关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不仅给被刑讯者及其家人亲属造成难以磨灭的阴影,还给我国法治国家建设的道路上挖坑设障。因此,探讨刑讯逼供的原因及其现实对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关键词:刑讯逼供;有罪推定;对策一、刑讯逼供概述刑讯逼供是指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
世界家苑 2018年10期2018-11-10
- 浅析口供的证明力
口供证明力;刑讯逼供;口供中心主义;口供补强规则一、口供证明力概述在刑事诉讼当中,审查评断有关证据是收集证据的后续步骤,也是认定案件事实的前提条件。口供作为证据之一,该如何审查评断它对于历来的法学学者而言都是一项难题。证据能力和证明力是审查评断证据的两方面,对于口供证明力的审查评断研究在我国相对较少,虽说我国刑事诉讼法和相关司法解释不断对口供的内容和适用加以规定,但其中的证明力部分仍较为欠缺,在对口供证明力进行研究之前,有必要对相关概念进行定义,进而才能更
山东青年 2018年6期2018-11-06
- 刑讯逼供的原因分析
艳【摘 要】刑讯逼供在我国由来已久,虽然在清末被废除,但这种历史悠久的刑罚思想和制度,仍对法治实践有着很大影响。刑讯逼供有其深远的思想根源,加之长期的历史发展和复杂的实践原因,造成了侵犯人权、破坏法制、危害社会的严峻的现实状况。在世界范围内保护人权的呼声不断高涨的情况下,禁止刑讯逼供、加强人权保护迫在眉睫。基于尊重与保障人权、促进法治建设的目的,转变错误的法制思想,完善现存的法律制度并加强相关制度的构建,必须提出减少并进一步遏制刑讯逼供的现象的有效对策。【
智富时代 2018年9期2018-10-19
- 从杜培武案看“毒树之果”理论
是一件典型的刑讯逼供案,其特殊之处还在于杜培武本人涉案前是一名警察,在案件调查期间遭受同行的刑讯逼供,一时之间引发群众哗然。美国有一个著名的“毒树之果”理论,结合杜培武冤案的始末,对刑讯逼供的的起因和防治方法进行简单的分析。【关键词】毒树之果;刑讯逼供;非法证据排除一、“毒树之果”在杜培武案中的体现“毒树之果”是美国刑事诉讼的一个法律术语,指侦查机关通过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或非法程序从犯罪嫌疑人处获取的证据。根据“毒树之果”理论,将执法人员的违法行为比作一棵
智富时代 2018年8期2018-09-28
- 共同犯罪中教唆犯的认定若干问题的思考
议的焦点。以刑讯逼供罪为例,对教唆犯的概念、基本特征和刑事责任等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在有身份者和无身份者共同犯罪的情形下,探讨教唆犯认定相关问题。本文基于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和公平正义的理念,建议在违法层面构成共同犯罪的前提下,应当根据各自犯罪情节和社会危害程度分别定罪处罚。关键词 共同犯罪 教唆犯 刑讯逼供 身份犯中图分类号:D924.3 文献标识码
法制与社会 2018年20期2018-08-21
- 论防范刑讯逼供的制度障碍及突破
伍岳摘 要 刑讯逼供,对于受刑讯者及其家属、对刑讯实施者、对国家和政权都有着极大的危害。“严打”体制的惯性影响,“事后”治理体制的滞后性弊端,“侦查中心主义”体制的不良影响都是刑讯逼供的体制诱因。目前刑讯逼供的制度防范障碍主要有:无罪推定和疑罪从无制度尚未确立,沉默权制度的建立受到阻却,刑事诉讼的线性运行机制缺陷明显,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尚待补强。要突破刑讯逼供防范的制度障碍,首先要梳理和总结现有的刑讯逼供法律制度,依国情构建无罪推定和沉默权制度,转换现行的刑
法制与社会 2018年13期2018-07-11
- 论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制度下刑讯逼供等乱象的成因及完善
关键词 刑讯逼供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 立法完善作者简介:王婉玥,江苏师范大学法学院。中图分类号:D9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4.047长期以来,社会各界对于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存废问题各执己见并且争议不断,但是立法者选择将其继续保留在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法典当中,就必然有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指定居所监视居住作为一种非羁押性强制措施,不仅发挥着保证刑事诉讼顺利进行、规范公安司法机关行为的作用,也
法制与社会 2018年10期2018-05-21
- 当代中国司法中刑事冤案的成因分析和制度建议
【摘 要】以刑讯逼供和变相刑讯逼供等方法非法获取嫌疑人、被告人口供或证人证言,是形成冤假错案的直接原因,也是与现代司法理念和司法制度相违背的一个顽症。【关键词】无罪推定;刑讯逼供;侦查法律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习总书记说:“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冤假错案对司法的公信力和社会的公平正义有着极大的破坏作用。通过对聂树斌案、佘祥林案、呼格吉勒图案以
智富时代 2018年1期2018-03-26
- 对如何完善防范刑讯逼供制度的研究
善现有的监督刑讯逼供的检察工作机制,加强确切落实该机制的监督工作。首先应该了解并认识到刑讯逼供产生的根源,有利于从根本去防范和解决刑讯逼供事件;其次应该完善调查机制,能善于发现刑讯逼供的方法和可能的渠道,规范调查程序;再次要完善认定机制,准确把握认定刑讯逼供成立的要件,覆盖到可能出现刑讯逼供的所有阶段,分层次、讲要点的建立起相关标准体系;最后要完善制裁机制,它是对违反者的有力惩治以及对执行者的有力震慑手段,包含程序性制裁措施和实体性制裁措施在内的制裁措施体
法制与社会 2018年3期2018-02-07
- 刑讯逼供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司法过程中刑讯逼供的发生存在多方面的原因,包括我国司法人员人权意识淡薄,没有确立无罪推定原则,现行立法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规定不完善,沉默权规定空白,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司法人员急于破案等因素;完善讯问程序,加强法治教育,培养法律意识,确立无罪推定原则,实施讯问时律师的在场制度等措施是遏制刑讯逼供的最佳选择。关键词:刑讯逼供 逼供原因 遏制对策一、发生刑讯逼供的原因分析(一)司法人员人权意识淡薄中国的刑法在起源上与现代法有很大的不同,因受古代一些司法理念
消费导刊 2017年8期2018-01-18
- 论如何在以审判为中心刑事诉讼改革的过程中加强对刑讯逼供的遏制
本文认为遏制刑讯逼供现象的发生应在建立羁押权与侦查权分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犯罪嫌疑人的救济途径,建立权力均衡的控、辩、审刑事诉讼制度。关键词 刑讯逼供 犯罪嫌疑人 律师作者简介:于沿威,松原市宁江区法律援助中心,三级律师。中图分类号:D92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11.289所谓的刑讯逼供行为,是指办案人员为追求办案效率,在其他证据难以满足定案标准的情况下,采取肉刑、变相肉刑或者精神折
法制与社会 2017年33期2017-12-07
- 我国刑讯逼供之现状及遏制对策
摘 要 刑讯逼供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不法审讯行为之一,因其巨大的危害性,为各国法律所严格禁止。我国司法机关一直在探索遏制刑讯逼供的途径,也采取了多种手段来遏制刑讯逼供。本文认为刑讯逼供的遏制,要在吸取之前治理经验的基础上,从改变传统法律观念入手,同时注重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健全,还要将重点放在刑讯逼供问题最为多发的司法实践的优化改良上,对既往治理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采取对策。遏制刑讯逼供在当今社会具有重大价值。关键词 刑讯逼供 遏制 人权保障作者简介:周阳,中
法制与社会 2017年20期2017-12-04
- 中国“侦押分离”合理性的问题研究
在实践中造成刑讯逼供、超期羁押、律师会见难等问题而饱受诟病。改“侦押一体”为“侦押分离”可以有效解决刑讯逼供、超期羁押、律师会见难等问题。我国可以借鉴国际通行的实践经验,将看守所从公安机关分离出来,纳入司法行政机关管理。[关键词]侦押分离 侦押一体 刑讯逼供 超期羁押 律师会见难所谓的“侦押分离”,就是让侦查犯罪的机关与羁押犯罪嫌疑人的机关分离开来,让两个机关分属于不同的系统,形成监督与制约之势。目前我国的刑事犯罪侦查权由公安机关行使,而对于犯罪嫌疑人的羁
商情 2017年39期2017-11-27
- 我国刑事侦查程序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
践中依然存在刑讯逼供现象屡禁不止、超期羁押现象普遍存在、非法搜查、扣押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侵犯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因此研究刑事侦查程序的相关问题并提出完善建议无疑会对当今社会具有莫大的现实意义。关键词:侦查程序;人权保障;刑讯逼供一、侦查程序的概念侦查程序是指侦查机关和犯罪嫌疑人、辩护人在法官的依法介入控制之下,為了查明犯罪事实的有无和刑事责任的轻重而进行的收集证据、查获犯罪人嫌疑人等活动的总称。二、侦查程序中存在的问题1.刑讯逼供屡禁不止刑讯逼供作为一种
报刊荟萃(下) 2017年1期2017-10-15
- 论沉默权制度的思考
保障人权 刑讯逼供作者简介:葛欣朋,天津市东丽区人民检察院书记员。中图分类号:D92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9.344一、 沉默权制度的概述沉默权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于办案人员的提问依法可以保持沉默或拒绝回答,且不因此而受到追究, 办案人员则有义务先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沉默权。换句话说,沉默权就是犯罪嫌疑人可以不回答问题的权利。沉默权要求:第一,犯罪嫌疑人不是必须说不利于自
法制与社会 2017年27期2017-10-11
- 欺骗性讯问策略的合法性分析
是发达国家,刑讯逼供、忽视犯罪嫌疑人人权是一个屡禁不止的问题,如何规制警察的讯问方式也一直是法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米兰达规则的确立,是遏制刑讯逼供、保障人权的一大里程碑。然而为了应对此规则,警察审讯不再采取身体拷打等方式,转而采取欺骗性策略,使犯罪嫌疑人被迫开口。很多学者认为这种策略是不合法的,所得的证据是非法的,应当予以排除。我们应全面看待问题,对不恰当的欺骗性讯问应予制止,但是在合理限度内采取欺骗性策略未尝不是侦破案件的有效手段,不应全盘否定。对于“被
商情 2017年30期2017-09-18
- 新刑诉法下沉默权确立对刑讯逼供的思考
摘 要:刑讯逼供影响极坏,危害巨大,遏制刑讯逼供须要多方努力,关键是树立人权保护观念,切实保障被追诉者的诉讼权利,在法学工作者多年来的不懈努力下,“沉默权”终于登上中国法治舞台。本文从沉默权的确立可以遏制刑讯逼供方向探讨沉默权实现的意义及措施,以期推动我国程序法发展进程。关键词:新刑诉法;沉默权;刑讯逼供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中国法院的司法公开(2013-2016)》白皮书通报,2016年,全国法院在前三年依法纠正重大冤假错案23件37人基础上,新纠正重大冤假
世界家苑 2017年1期2017-08-13
- 从冤假错案看我国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完善。随着因刑讯逼供造成的冤假错案情况被社会所热议,人们越来越关注刑事诉讼活动过程中人权的保障。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刑事诉讼法的意义既是为了打击违法犯罪现象,从而能够更有效地保证刑法的贯彻实施;也是为了保护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益,尤其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鉴于此,各国在各自的刑事司法发展进程中,都不可避免的要面对寻找证据打击犯罪与符合法律保护人权这一对矛盾之间的价值取舍。关键词:打击犯罪;保障人权;刑讯逼供一、刑事诉讼中非法证据的概述一般来说,非法证据分
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 2016年4期2017-05-31
- 浅论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规定,对限制刑讯逼供将起到积极长远的作用。但新刑诉的出台并不代表着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已经完善,这里面仍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本文就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完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建议。关键词: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证明责任;刑讯逼供;国家赔偿一、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内涵及价值(一)非法证据的概念对于非法证据的概念内涵,我国理论界始终存在争议,主要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其中广义的非法证据包括证据内容、证据形式、调查收集证据的主体、程序或者方法与手段
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 2016年5期2017-05-31
- 论我国存在的刑讯逼供问题及解决路径
要 : 对于刑讯逼供相关问题的探讨,已经不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近年来,随着赵作海案、杜培武案及佘祥林案等一系列关于刑讯逼供的恶性刑事案件被媒体陆续曝光,我国的刑讯逼供行为相关问题再度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在现代法制已经获得一定发展的今天,刑讯逼供屡禁不止,已经成为司法实践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关键词 : 刑讯逼供 危害 解决路径一、我国存在的刑讯逼供的问题(一)导致冤假错案近几年来,赵作海案、杜培武案及佘祥林案等一系列关于刑讯逼供的恶性刑事案件被媒体陆
大东方 2017年3期2017-05-30
- 我国冤假错案中口供问题反思
由供到证” 刑讯逼供 翻供作者简介:林娟,四川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诉讼法学。中图分类号:D920.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3.323一、 陈某因口供被定罪量刑1992年12月25日晚海口市上坡下村发生一起杀人焚尸案。随后,租住在被害人钟某家的四川男子陈某被锁定为嫌犯。两天后,陈某被海口警方抓获,自此失去自由。陈某经过漫长的一审、二审和再审,至他无罪释放,经过了22年。这22年间
法制与社会 2017年9期2017-04-18
- 沉默权应否本土化
人权保障 刑讯逼供 司法改革作者简介:吴舒敏,华东政法大学研究生。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4.058关于沉默权,人们通常会联想到著名的“米兰达规则”。该规则规定,侦查人员在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强制措施之前,必须向其宣读“米兰达警告”,告知其享有保持沉默的权利。实际上,自1998年我国签署加入《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以后,关于我国是否应引进沉默权,是否应在立
法制与社会 2017年10期2017-04-18
- 狱内刑讯逼供防治的策略分析
和人权保障中刑讯逼供是非常大的一个阻力,出现刑讯逼供的原因就在于侦查人员急功近利,对口供盲目迷信,缺乏法治和人权观念,存在心理障碍等,本文围绕着狱内刑讯逼供防治的策略这一主题展开了讨论。关键词:狱内;刑讯逼供;防治策略中图分类号:D9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7)08-0234-01作者简介:文墨(1995-),男,汉族,河南南阳人,中央司法警官学院监狱学学院,本科生;翟春婷(1997-),女,汉族,山东济南人,中央司法警
法制博览 2017年3期2017-04-07
- 我国引进沉默权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规定:“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的方式收集证据,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其中“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与中国确立沉默权制度间的关系值得分析与探究。关键词 沉默权 刑讯逼供 刑事侦查 效率作者简介:都琦,郑州大学法学院,本科生。中图分类号:D9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3.022一、沉默权制度的简介沉默权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接受警察询问或者出庭受审时,有保持
法制与社会 2017年7期2017-03-27
- 浅探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中国的适用
基于对50份刑讯逼供案例的实证研究,从法社会学的角度来探讨上述问题。关键词: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刑讯逼供;实证研究中图分类号:D92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1-0195-05一、问题的提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法制中国”,“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因此,严禁刑讯逼供、体罚虐待,严格实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也是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的题中之义。自2012年3月,全国人大正式将非法证据排
经济研究导刊 2017年1期2017-03-16
- 论刑讯逼供问题的原因及其对策分析
摘 要:刑讯逼供在我国和世界很多国家存在的十分普遍,拥有久远的历史和现实因素。虽然刑讯逼供成为了我国法律禁止的内容,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这一审讯模式。怎样在立法和司法实践过程中防止这种情况,亟待我们解决。本文主要对刑讯逼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且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策略,旨在给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关键词:刑讯逼供;问题;原因;对策刑讯逼供实际上就是在刑事诉讼时,司法工作者对于犯罪嫌疑人以及被告人实施询问的过程中,使用肉刑或者是变相肉刑,还有精
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 2017年2期2017-02-20
- 论刑事冤案的形成原因及相应的防范措施
于侦查过程中刑讯逼供未能杜绝;审判过程中被告人的辩护权未能获得充分的行使,事实认定存在欠缺;整个司法过程中司法权未能独立行使。关键词:刑事冤案;刑讯逼供;辩护权中图分类号:D9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7)02-0119-02公正,即社会公平与正义,为司法的核心价值,然而,实务中不是所有案件都能实现这一价值。其中,刑事冤案是司法不公的最大体现。近年来,媒体上曝光了若干刑事冤案,典型案例如佘祥林案、杜培武案、李化伟案、呼格吉
法制博览 2017年1期2017-02-14
- 法律条文应语义明确、严谨周全
论。关键词 刑讯逼供 等非法方法 引诱 欺骗 语义明确作者简介:刘春华,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中文与法律。中图分类号:D9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2.055法律规范着国家和公民生活方方面面的权力(利)和义务,是司法审判的依据,而司法审判的结果又是由国家强制力为保障的执行的依据。含混、不严谨的法律条文会使司法者无所适从,出现误判错判,侵害当事人的权益。因此,法律条
法制与社会 2016年34期2017-01-14
- 检察监督中的法律制度研究
:检察机关对刑讯逼供的检察监督是其公诉环节的重要职责,然而监督不力的问题尤为突出。因此,有必要完善对刑讯逼供的检察监督机制,使其更加明确、规范、科学。首先,要明确检察机关的监督机制对刑讯逼供的防范;其次,要规范现行检察机关对刑讯逼供的监督;再次,要实行科学的检察监督机制,以起到“兜底监督”的作用,从而杜绝刑讯逼供行为。关键词:检察监督;刑讯逼供;法律制度;研究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完善执法机关的办案实践过程中,检察机关对刑讯逼供的检察监督是其公诉环节的重
当代经济 2016年1期2016-12-29
- 浅论非法证据排除
的效果。面对刑讯逼供证明的困难和证据收集能力的不足,我们应当将辅助制度如讯问时律师在场制度和私人取证的规制纳入视野,让司法实质公正日渐深入人心。关键词 非法证据排除 刑讯逼供 实物证据 收集作者简介:李丹婷,中国农业大学。中图分类号:D9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1.345一、非法证据排除的含义及中外对比(一)非法证据排除概念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出台后,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五十四条第
法制与社会 2016年33期2016-12-15
- 沉默权制度的探讨
条有:“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证据,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这样的描述,然而,第一百一十八条又有:“犯罪嫌疑人对侦查人员的提问,应当如实回答。”这样的规定。第五十条像是赋予了犯罪嫌疑人沉默的权利,然而第一百一十八条的硬性规定,又将该项权利剥夺。那么,在我国是否应该赋予犯罪嫌疑人沉默权呢?本文首先介绍了沉默权制度的概念和渊源,其次在渊源的基础上阐释了我国建立沉默制度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我国确立沉默制度的具体思路以及想法。关
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 2016年10期2016-11-30
- 论刑讯逼供的成因与预防
摘 要:刑讯逼供是我国刑事领域的一个毒瘤,需要进行有效的遏制。本文以此为出发点,首先介绍了刑讯逼供的概述,然后介绍了刑讯逼供的危害,再介绍了刑讯逼供的成因,最后就刑讯逼供的防范提出了一些浅显的见解。关键词:刑讯逼供;刑法;防范一、刑讯逼供的概述刑讯逼供是各国的刑法都立法确定不能进入的地区,各国都采取的相应的措施禁止此类行为的出现。但是,由于各国的国情不相同,各国在刑讯逼供的理解上也存在一定的差距,故而,对刑讯逼供进行确定的定义是非常重要的事情。1.刑讯逼供
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 2016年9期2016-11-30
- 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研究
则;沉默权;刑讯逼供;人权保障一、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概述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英文表述为the privilege against self-incrimination。根据美国宪法第五修正案,不被强迫自证其罪特权的内涵实际上是禁止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沉默为由在日后审判中以蔑视法庭罪处罚。而在联合国或者其他区域性的国际文件中,它所体现的是禁止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身体和精神实施强制。根据上述文件的内容,该原则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权利:一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成长·读写月刊 2016年7期2016-10-21
- 古代的反“刑讯逼供”
文古代的反“刑讯逼供”·陆杏清/文古代办案重“口供”,于是“刑讯逼供”成为办案特别是打击政敌时的不二法宝。一些朝代规定了法定刑讯工具,唐朝使用的是“囚杖”,宋朝使用的是“荆子”,清朝使用的是“竹板”或“夹棍”,也就是说,在审讯犯罪嫌疑人时使用这些刑具是合法的。汉朝重用张汤、王吉、周纺之流的“活阎王”,武则天重用周兴、来俊臣、索元礼等酷吏,朱元璋、朱棣等明朝皇帝创立的锦衣卫和东、西厂等机构,无一不是靠“刑讯逼供”而臭名昭著。武则天时期的酷吏来俊臣,不仅“以其
志苑 2016年4期2016-09-24
- 论侦查中疲劳讯问的认定标准
析,其归属于刑讯逼供行为,同时也是非法取证方法,与侦查策略相区别。疲劳讯问的认定标准其次还应参考域外国家的认定标准,对讯问时长标准与任意自白性标准进行借鉴。在此基础上,疲劳讯问的认定标准应当基于我国国情,采用较为刚性的讯问时长标准,对连续讯问时间以及讯问间隔进行界定,同时也要合理看待任意自白性标准,分析其在司法实践适用上存在的不足。关键词:疲劳讯问;刑讯逼供;讯问时长标准;任意自白性标准Abstract:The determination of fatig
卷宗 2016年6期2016-08-02
- 浅析刑讯逼供形成的原因和解决的对策
晨晨摘 要:刑讯逼供是一种现代国家所禁止的审讯方式。我国刑事诉讼法明文规定“严禁刑讯逼供”,并且设立相关罪名,对违反的国家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处以刑事处罚。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冤假错案浮出水面进入人们的视野,刑讯逼供再次引起我们的关注。要求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转变执法观念,提高执法人员素质,从立法上填补现行法律漏洞,形成制度常态,完善对刑讯逼供的立法规定和对刑讯逼供的监督机制及救济程序。关键词:刑讯逼供;概念;发展历史;原因;对策一、刑讯逼供的概念,发展历史以及现
商 2016年22期2016-07-08
- 浅析刑讯逼供形成的原因和解决的对策
郭晨晨浅析刑讯逼供形成的原因和解决的对策郭晨晨摘要:刑讯逼供是一种现代国家所禁止的审讯方式。我国刑事诉讼法明文规定“严禁刑讯逼供”,并且设立相关罪名,对违反的国家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处以刑事处罚。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冤假错案浮出水面进入人们的视野,刑讯逼供再次引起我们的关注。要求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转变执法观念,提高执法人员素质,从立法上填补现行法律漏洞,形成制度常态,完善对刑讯逼供的立法规定和对刑讯逼供的监督机制及救济程序。关键词:刑讯逼供;概念;发展历史;原
商 2016年22期2016-07-08
- 关于刑讯逼供的探讨
王楠摘 要:刑讯逼供在我国是一个久禁不止的行为,而且是甚为普遍的现象,它有悖于诉讼文明和司法民主的现代性要求。有句名言: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我认为这个“合理”不是道德和法律层面上的合理,而是指任何存在的现象都有其存在的历史、现实、物质、意识等方面的根源和理由。分析和认清这些根源和理由才能找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措施。因此,避免刑讯逼供是一个炙手可热和极为紧迫的话题。关键词:刑讯逼供;根源;对策一、刑讯逼供的概念(一)刑讯逼供的含义所谓刑讯逼供,是指司法工作人员对
商 2016年21期2016-07-06
- 浅谈刑讯逼供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实践中存在着刑讯逼供现象,严重侵犯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损害了法律的尊严。我们要消除刑讯逼供产生的根源,确立正确的刑事诉讼价值观,完善法制建设和制度建设,解决司法实践中的问题,以遏制刑讯逼供现象的发生。关键词:刑讯逼供;原因;危害;对策一、刑讯逼供的概念及特征(一)刑讯逼供的概念刑讯逼供是指司法工作人员在办案过程中,使用肉刑或者变相使用肉刑,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身体进行折磨和摧残,以逼取口供的行为。《刑事诉讼法》第43条规定禁止采用刑讯逼供非法获取口供。我
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 2016年1期2016-05-30
- 完善对刑事拘留强制措施和提押出所的检察监督
侦查机关存在刑讯逼供、违规讯问等违法行为的申诉。而侦查机关这些违法行为是导致冤假错案的重要原因。所以,检察机关应当重新审视和拓展对驻所检察的职能定位,应当建立入所检察制度、提押出所检察等制度,在防范冤假错案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为深化检察改革作出应有贡献。关键词:驻所检察 刑讯逼供 入所检察 提押出所检察所谓“入所检察”和“提押出所检察”是本文调研所在地检察机关进行了创新性实践活动,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其实是“于法无据”的。但如果将眼光放到“检察机关是国家法
中国检察官·司法务实 2016年9期2016-05-14
- 论行政执法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构建
;排除规则;刑讯逼供我国2003年出台的《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经过两次修订后,增加了涉及到规范公安机关处理行政案件时的证据问题的相关规定,并从证据的种类、收集要求、证人证言资格等方面进行规范。其中第二十四条第二款明确规定“对以刑讯逼供等手段收集的非法证据的排除”,该款规定拉开了对我国相关人员在行政执法中非法证据排除的发展序幕。2005年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以下简称《治安管理处罚法》)中明确规定了非法证据排除的相关规
长沙大学学报 2016年3期2016-03-26
- 论废除刑讯逼供之必要性
俊晏[摘要]刑讯逼供在我国古代就是法律规范的制度体系,发展到清末的时候被废除了,但其思想对现今的司法仍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通过对刑讯逼供的历史进行研究发现,要想真正废除刑讯逼供,需要从思想上对其进行废除,树立人权保障观念,因为刑讯逼供不仅会对涉案人产生较大的心理阴影,而且还会破坏法制建设的公平和公正,文章将对废除刑讯逼供的必要性给予介绍。[关键词]废除;刑讯逼供;必要性刑讯逼供一般是司法人员对被告人、犯罪嫌疑人使用精神折磨和肉刑的方式来逼迫其供述罪行。在中国
法制与经济·上旬刊 2016年2期2016-03-22
- 对刑讯逼供的检察监督机制的完善路径研究
义社会秩序。刑讯逼供主要出现在侦查阶段,是阻碍刑法正确实施的因素之一,侵犯人权,纵容犯罪。刑讯逼供也许可以在短时间内侦破案件,但也不免造成冤假错案。在诉讼过程中,检察机关承担着监督刑讯逼供违法程序的重要使命,贯穿检查工作的始终,但检查监督措施不足,效果并不明显。因而,我们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系统的对刑讯逼供的检察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监督的效果,保证刑事诉讼程序合法有序的进行。关键词:刑讯逼供;侵犯人权;检查监督机制;合法有序1 检察机关对刑讯逼供监督的意
卷宗 2016年1期2016-03-21
- 论不得强迫自证其罪与如实回答义务之关系
;拒绝回答;刑讯逼供“任何人不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是现代法治国家刑事司法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能否真正享有辩护权的基础之所在。”①一、不得强迫自证其罪与如实回答义务的显性冲突(一)不得强迫自证其罪的概念关于不得自证其罪的概念与内涵,理论界认为主要包括如下内容:一是被告不负有向法院提供证明自己有罪或于己不利的证据;二是被告人有权拒绝回答并保持沉默的权利;三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就案件事实作出有利或不利于自己的陈述,但这种陈述须出于真实的愿意
法制博览 2016年1期2016-02-05
- 浅析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重复供述的甄别与否
;毒树之果;刑讯逼供应对本文所要探讨的这一问题,我们必须明确两个概念:1.非法证据。非法证据属于取证重大程序性违法,并且以侵犯公民基本权利的方式获取的证据,非法证据一经查证属实,就应当排除不能经过转化或者重新取证而继续使用;瑕疵证据虽然也属于侦查机关以非法手段获取证据,但其程度较轻,并未严重侵犯公民人权。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应用最为广泛的程序性制裁方式。因为侦察拥有相对秘密性特点,非法取证一般是产生于侦查行为之中,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能够通过审查批捕、
法制博览 2016年10期2016-02-05
- 从美国的“米兰达”规则看我国刑讯逼供
”规则看我国刑讯逼供叶萌萌扬州大学法学院,江苏扬州225127摘要:刑事侦查活动中,刑讯逼供从来都是一个屡禁不止的问题,即使新的刑事诉讼法实施以后,刑讯逼供的现象仍时常发生。在现代社会,法治原则已成为当今社会的基本准则,刑讯逼供已基本失去了其存在的理论基础和法律依据,但是刑讯逼供的现象并没有因此消失,许多发展中国家甚至发达国家仍然存在着刑讯逼供的种种现象。对此,美国的“米兰达”规则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操作规程,借鉴“米兰达”规则,依法制定我国的证据收集规则
法制博览 2016年19期2016-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