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远

  •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
    虎溪。当时的名僧慧远在东林寺修行。他为了表示一心向佛的志向,就用寺前的虎溪发誓:“影不出户,迹不入俗,送客不过虎溪桥。”也就是决心不再踏出虎溪桥,只在寺庙中专心研究佛法。据说只要脚步越过了虎溪,看守溪水的老虎就会大叫着发出警告。有一天,陶渊明约了道士陆修静来拜访慧远慧远劝陶渊明参加寺庙的莲社,跟自己一起学佛。陶渊明说:“我最爱喝酒,你们的莲社不允许饮酒啊。”他本意是想用这个理由婉拒慧远的邀请。不料慧远欣赏他的才华,竟然愿意为他破例,热情地说了八个字:“一

    东方少年·阅读与作文 2023年9期2023-10-02

  • 东晋慧远生平著述考论
    41000)东晋慧远生于中原,名震江左,在中国佛教史、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然而由于有关慧远的早期文献记载或语焉不详,或失之纪年,加之文集散佚,使之生平间有淆乱难辨,著述亦多淹没无闻。虽然当代学者殚精竭虑,考证成果积案盈箱,专著如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方立天《慧远及其佛学》,皆列有专题,考其生平著述;论文如肖雨《东晋名僧释慧远》、张育英《慧远大师籍贯考》考证其籍贯,日本牧田谛亮《关于慧远著作的流传》、柴颖菊《庐山慧远文集的流传与辑佚》考证其著述,曹虹

    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5期2023-06-07

  • 东晋慧远佛教美学范畴论〔*〕
    41000)关于慧远佛教美学,学界多集中于专题研究,如蔡彦峰《慧远“形象本体”之学与山水诗学的形成和发展》(《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第3期)、刘方《观想的美学:慧远对传统中国视觉美学的开拓与新变》(《中国美学》2017年第2期)、王振复《慧远佛学及其美学意蕴》(《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等。即便是祁志祥《中国佛教美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这样的宏观著作,也只抓住“大羹不和,虽味非珍”“不灭相而寂与净土美”“形尽神不灭”“非词

    学术界 2023年7期2023-03-01

  • 东晋沙门礼敬王者论争新探
    境下进行。最后,慧远为了与奉佛士大夫群体对话,以玄学作为主要话语,将佛教报应说与之统一,并最终落脚在中国传统的形神观。这也是佛教融入中国主流社会文化的缩影。东晋时期沙门礼敬王者的论争,正如砺波护所言“是中国吸收外来文化历史中的一幕剧”[1](P.87)。对礼敬论争问题的讨论有助于理解佛教与中国社会的互动过程,更能由此探寻中华礼制文明的动态形成机制。有关沙门礼敬王者论争问题,学界业已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自1940年板野长八撰文《东晋に于ける佛徒の礼敬问题》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年8期2022-08-09

  • 文趣
    测,图中弥勒应为慧远法师,道士应为陆修静,儒者则为陶渊明。图意源自与三人相关的一则著名典故。你知道是哪则典故吗?(答案本期找)本期《文趣》答案:图意源自典故“虎溪三笑”。相传晋僧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从来不过寺前的虎溪桥。一日,陶潜和道士陆修静来访,慧远与语甚契,相送时不觉过溪,虎辄号鸣,三人大笑而别。“三笑”之说纯属虚构,但这个故事却被视为儒释道三教亲和的象征。

    读写月报(初中版) 2022年3期2022-07-06

  • 佛教因果学说的中国化 ——以《弘明集》与《广弘明集》为中心的研究
    基本主张;其二、慧远之“三世报应说”的提出,可视为中国佛教哲学早期因果学说理论建构之第二阶段,即“主动调适阶段”;其三、李师政之“因缘果报说”的建构完成,可被视为第三阶段,即“调适完成阶段”。两汉之际,源于印度的佛教经西域传入中国汉地。①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属于佛教中国化的早期起始阶段,亦是中国佛教哲学因果学说之酝酿阶段。中国早期因果学说之具体内涵,既不完全等同于印度佛教哲学的因果理论,亦有别于隋唐时期及后世之说。中国古代本土主流思想学派(儒、道等)都明显缺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年5期2022-05-19

  • 法藏敦煌P.2273西魏大统十四年释法鸾隶书写本文字与书法问题研究
    全帙凡八卷,隋代慧远(523-592)撰。慧远与天台智顗大师、嘉祥吉藏大师并称为隋代三大师。《维摩诘义记》即《维摩义记》,又称《维摩诘所说经注》《维摩义疏》,收在《大正藏》第三十八册。(2)《维摩义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刊行会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8册,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第421-518页。本著初阐明声闻、菩萨二藏,并举出渐、顿二教之别,而判《维摩经》为菩萨藏顿教之法轮;次释《维摩经》之经题,以下次第阐释文义。本卷敦煌写本,是《维摩

    敦煌学辑刊 2022年4期2022-04-06

  • 从“故事叙述”到“艺术符号”:明清“虎溪三笑”题材绘画的嬗变
    慧皎的《高僧传·慧远传》中记载:“自远卜居庐阜,三十余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每送客游履常以虎溪为界焉。”[2]此处只提到慧远送客不过虎溪,但没有提到“虎溪三笑”的故事。唐代大量的诗人在诗作中有提到虎溪及虎溪送客的情景,如王维、孟浩然、李白、白居易、罗隐、黄滔等,但也没有明确提到“虎溪三笑”这一故事。唐代李白在《别东林寺僧》一诗中提到了慧远笑别送客之事, “东林送客处,月出白猨啼。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3]诗中没有提到送客的对象是否是陶渊明与陆修静,也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1期2022-03-16

  • 法显行程与《法显传》的成书
    间及活动、法显与慧远的关系以及慧远卒年、《法显传》成书过程等问题,兹试析如下,以求教于方家。一、法显出发与回国登陆的时间据《法显传》所述,法显“以弘始元年岁在己亥”,(1)释法显撰,章巽校注:《法显传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页。从长安出发西行求律学。《出三藏记集》《高僧传》皆载出发于“隆安三年”。(2)释僧佑:《出三藏记集》卷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573页;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卷三《法显传》,北京:中华书局,199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6期2021-11-30

  • 道俗之间
    持是东晋名僧庐山慧远的弟弟,二人俱入慧皎《高僧传》。慧持本来和慧远一起在庐山修行,但是在晋隆安三年(三九九)却辞别兄长慧远前往蜀地。《高僧传》卷六《义解三·释慧持传》载此事作:持后闻成都地沃民丰,志往传化,兼欲观瞩峨嵋,振锡岷岫,乃以晋隆安三年辞远入蜀。远苦留不止,远叹曰:“人生爱聚,汝乃乐离,如何?”持亦悲曰:“若滞情爱聚者,本不应出家,今既割欲求道,正以西方为期耳。”于是兄弟收泪,悯默而别。这段材料生动地展现了兄弟二人临别之际依依不舍的情状。其中有两点

    读书 2021年5期2021-05-11

  • 中国传统译论“厥中”论探究
    就包括了东晋高僧慧远提出的“厥中”论。长期以来,“厥中”论一直处于被忽视的地位,翻译史学研究界对“厥中”论的认识多沿袭20世纪初梁启超先生的观点,以为“厥中”论主张“文”与“质”兼顾,全属调和之论[1]137,对“厥中”论缺乏进一步的系统性梳理和客观辩证的认识。新时期中国翻译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一方面要求博采众长,学习世界范围内的先进翻译理论、模式和方法,另一方面又需要加强我国本土翻译理论的体系化,对传统译学中的理念进行溯源和厘清已成为必然要求。本文欲借助典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5期2021-01-06

  • 顾恺之画论的审美旨趣与艺术价值
    更为浓厚的兴趣。慧远作为当时的名僧,就提出了“神道无方,触像而寄”这样的感慨。正如李泽厚、刘纲纪先生在《中国美学史》中深入阐发的那样:慧远认为“神”具有微妙难言的特征,这虽然与老庄、《周易》有相似的地方,但是不同的是:老庄、《周易》的“形神”具有不分性,而慧远却坚持“神”是可以独立于形体之外的。二位先生在研究中虽然没有发现明确的证据来说明顾恺之“艺术传神论”受到了慧远的影响,但是通过推理,认为顾恺之与慧远是同时代人,慧远在当时名声很大,顾恺之又与慧远有过交

    人民论坛 2021年36期2021-01-04

  • 慧远佛学及其美学意蕴
    200433)慧远(334~416)作为东晋庐山僧团的佛教领袖,与北地高僧鸠摩罗什遥相呼应,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高僧大德。俗姓贾氏,雁门楼烦(今山西崞县东)人,《世说新语·文学》注引张野《远法师铭》称其“世为冠族”。据《释慧远传》,慧远年少之时,“博综六经,尤善庄老”。东晋永和十年(354)慧远时年二十一,钦敬江东豫章名儒范宣子,意欲南渡与之交游隐居,因战乱道途阻隔而未就。遂前往恒山,从释道安习佛教般若学,悟佛高明。《高僧传》记慧远之言称“儒、道九流,皆糠粃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1期2020-11-29

  • 枫邀您共赴情万种
    的人物是东晋名僧慧远慧远年少时“博综六经,尤善庄老,性度弘伟,风鉴朗拔”,二十一岁时师从道安,出家为僧,深受道安赏识,曾被道安赞为“使道流东国,其在远乎!”公元378年,由于战乱,身处襄阳的道安遣散弟子。慧远辞别老师后先来到荆州,后又继续南行,准备前往罗浮山。当慧远来到浔阳时,“见庐峰清静,足以息心,始住龙泉精舍。”也就是说正是庐山的幽深清静、远隔尘世吸引了慧远,让他在这里安居下来。慧远在庐山东林寺三十六年,“迹不入俗,影不出山”,一方面聚集徒众,宣扬佛

    人民交通 2020年22期2020-11-26

  • 佛教与陶渊明《形影神》组诗的写作及其生命观
    诗是陶渊明有感于慧远形神思想的论述而发的,如逯钦立先生认为《形影神》“针对释慧远《形尽神不灭论》《万佛影铭》而发,以反对当时宗教迷信。”[3](P220)慧远等庐山诸人热烈地探讨生死问题,慧远宣扬的“神不灭”及往生西方净土的佛教生命观在当时影响很大,陶渊明与庐山诸人颇有交往,这大概是促使陶渊明思考、总结自己生命观的一个契机。从这一点来讲,《形影神》组诗与佛教的确有着密切的关系。陶渊明形、影、神三个范畴即来自慧远,但是以往的研究者将慧远的“神”理解为灵魂、精

    中国韵文学刊 2020年2期2020-11-17

  • “渊明醉石”之说考述
    庐山记》,分别是慧远、张野、刘遗民、周景式和宗测。慧远、张野和周景式之《庐山记》并见引于《艺文类聚》和《太平御览》,刘遗民《庐山记》则为《渊鉴类函》“庐山”条所引[19]。唯南齐宗测《庐山记》不见存世文本提及,《南史》宗测传称其撰有《庐山记》[20],然《隋书·经籍志》未著录[21],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亦无考[22]。检《渊鉴类函》卷二十八“地部·庐山”条,引《庐山记》共六条,依次以“远法师《庐山记》曰”“张野《庐山记》曰”“周景式《庐山记》曰”“刘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3期2020-09-29

  • 清雷科技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
    业设备制造商中科慧远获9000万元A+轮融资本报讯 近日,中科慧远宣布已于上半年完成A+轮融资9000万元,本轮融资由中科海创、国投创合联合领投。此轮融资主要用于中科慧远旗下AOI设备制造、工业互联网与AI大数据平台以及工业AI算法公共平台研发。工业AI公司湃道智能获BV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本报讯 日前,工业AI公司湃道智能宣布获得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投资方为百度风投。关于本轮融资后公司的发展规划,湃道智能将推出更多元的产品形态;建立标杆客户,自

    中国计算机报 2020年29期2020-08-14

  • 你是我的谁
    灯初上,晚风拂过慧远的长发,飘来一缕芳香。是香水还是洗发水?他苦涩地想。“小凯,你为什么愿意送我来?”她漫不经心地问。“哪有那么多为什么!”他不耐烦地说。“你是不是不想来啊?”“没有。我必须来。要我怎么说你好呢?这种事哪有晚上约的?”他看着精心准备的她,却高兴不起来,“你是真傻还是假傻?万一对方是坏人呢?”“小凯,你想多了吧,只是见个面,吃个饭,如果看不上眼,就一拍两散,各回各的家。”“你很想让他看上你吧?看你今天这身打扮,平时也没见你这么上心。”“你生气

    小小说月刊 2020年6期2020-07-07

  • 中科慧远:AOI智能检测设备抗击疫情力保生产
    院自动化所的中科慧远团队,其核心技术产品AOI智能检测设备,在疫情依旧严峻的情况下,其优势更为凸显。该套检测设备是为了破解中国工业外观检测难题而诞生的,不仅在效率和性能上实现了量级的提升,更是摆脱了工业外观检测中对人工的高度依赖。一台设备替代数十人,检测效率提升几十倍在技术架构上,中科慧远的设备集成了光机电算等分支领域的核心技术,尤其在光学成像上表现优异。设备通过搭载仿人眼视觉系统,可实现多波段、多角度、高频闪、高亮度、高解析度的检测流程,还能针对不同产品

    科技创新与品牌 2020年2期2020-05-09

  • 宋初诗歌中的慧远莲社记忆
    2),庐山东林寺慧远法师启建了中国佛教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个净土莲社。“莲社,又有白莲社、莲花社、西方社、净社、香灯社、二林社等异名。”[1]4慧远法师结社之事,被详细记录在梁代高僧慧皎的《高僧传》卷六《晋庐山释慧远》(以下简称《高僧传·慧远本传》)中:“彭城刘遗民、豫章雷次宗、雁门周续之、新蔡毕颖之、南阳宗炳、张莱民、张季硕等,并弃世遗荣,依远游止。远乃于精舍无量寿像前,建斋立誓,共期西方。乃令刘遗民著其文曰:惟岁在摄提格,七月戊辰朔,二十八日乙未。法师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期2020-02-25

  • 庐山慧远译经思想初探
    方法才恰当?庐山慧远深感前期译经有所不足,故在前期译经发展的基础上提出“厥中”之说以调和直译与意译。二、前慧远时期的译经思潮译经对于推进中国佛教传播起着重大作用,佛教的传播是与佛经的翻译是同步进行的。译经从东汉时期开始,在佛教发展的不同阶段,译经所采用的的方法是不同的。(一)后汉时期的直译法最初佛教传入中国的记载是汉哀弟元寿元年,早期的佛教传播是 “口授法”。初期佛经的传译并非直接从印度而来,而是从大月支、安息、康居等西域诸国间接引入。佛经初期传入时,是由

    新生代 2019年5期2019-11-14

  • 傅抱石与《虎溪三笑图》
    抱石;虎溪三笑;慧远1 “虎溪三笑”的传说南北朝时期的周景式曾有关于虎溪三笑最早的记述。宋代陈舜俞在《庐山记》中对虎溪三笑也有记述:“流泉匝寺下,入虎溪,昔远师送客过此,虎辄号鸣,故名焉。陶元亮居栗里,山南陆修静亦有道之士,远师尝送此二人,与语合道,不觉过之,因相与大笑。今世传《三笑图》,盖起于此。”[1]元代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载:“远公居山,馀三十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送宾游履,常以虎溪为界。他日偕靖节、简寂禅观主陆修静语道,不觉过虎溪数百步。虎辄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16期2019-10-20

  • 太行赏月无双地珏山
    仙则名。如果不是慧远禅师,珏山的名号怕是要打上幾个折扣吧。八百里太行,可圈可点的山林美景多如繁星,但珏山有幸,因为他选择了它,从此便脱颖而出。慧远禅师,东晋时的名僧,是继著名高僧道安之后的佛教首领。相传北周时武帝灭北齐入邺废佛,慧远曾当众面斥,从此,隐居太行山中,草创硖石寺,即今古青莲寺,注疏佛教经典,静修佛法。青莲寺位于晋城市泽州县硖石山腰,故初名硖石寺。东观孚山,巨嶂横列,气势磅礴;南望珏山,双峰插天,秀丽挺拔。山脚丹水荡漾,像一条玉带从东北向西南飘然

    炎黄地理 2019年10期2019-09-10

  • 明宪宗《一团和气》不是白画的
    儒生陶渊明、和尚慧远、道士陆修靜“虎溪三笑”的典故,以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理想,来表明他对新一年的期望。画面上的人物远看好似一个大圆球,仔细看才发现是三个人拥抱在一起,三个人的五官互相借用,合成一张脸。其造型之奇妙,令人叫绝。其中,左首为一个戴道冠的老者,右首为一个戴方巾的儒士,二人各执经卷一端,团膝相接,相对微笑。第三人则将双手搭在老者和儒士的肩上,他面部被遮,只露出光光的头,手中轻捻佛珠,一看就是佛教中人。此幅画构图合三人为一体,“霭一团之和气”,精妙

    百家讲坛 2019年24期2019-04-24

  • 莲社故事文、图与《陶渊明集》之编纂
    人们对陶渊明加入慧远莲社的故事津津乐道,并将之引入到了《陶渊明集》(下文简称为“陶集”)中。例如,在元代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明崇祯间张自烈《批评陶渊明集》、清康熙间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笺注》、道光间陶澍刊刻之《陶靖节先生集》等多种陶集的注语、序跋和正式编次中,莲社故事皆有出现,甚至被作为考订陶渊明年谱的重要依据。不过,莲社故事是虚构的,对此汤用彤早就论证过①。我们需要重新审视的是,莲社故事是如何进入陶集的,又如何影响了历代读者对陶渊明生平、思想的认知。

    文艺研究 2019年3期2019-03-29

  • 登上工业外观检测的“珠穆朗玛峰”
    岳丽丽中科慧远创始人张正涛 硬科技企业的发展是先慢后快的过程 摄影张勇近年来,随着国家鼓励科技人员创业政策的不断出炉,仅中国科学院下属研究所孵化企业就有数百家,作为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孵化的企业,张正涛带领的“中科慧远”核心团队成员有6位都来自中科院自动化所。基于团队此前参与国防重大专项“神光”装置中在计算机视觉和精密装配的科研积累,2016年,中科慧远团队决定围绕工业缺陷检测方向开展产业化工作,并聚焦行业痛点明确的“手机玻璃盖板外观缺陷检测设备”的研发和制

    创业邦 2019年12期2019-01-06

  • 三教和睦游庐岳相与大笑虎溪边
    领袖、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334-416年)为中心人物。传说慧远在庐山邀集十八位僧俗高贤结为“白莲社”,当地刺史桓伊为慧远建造的东林寺成为南方佛教重镇,盛极一时,名扬天下。故事源头的最早文字材料目前可追溯到唐代的《禅月集》,为释贯休所撰,书中录其诗《再游东林寺作》五首,其中之四首描绘高僧慧远与退休县令陶渊明(365-427年)、道士陆修静(406-477年)的交往逸事:“爱陶长官醉兀兀,送陆道士行迟迟。买酒过溪皆破戒,斯何人斯师如斯”。贯休在诗后自注云:“

    读者欣赏 2017年12期2017-12-14

  • 浅说汉传佛教因果思想的流变和作用
    。到了东晋时期,慧远结合中国原有的朴素因果报应说和灵魂不死观念,对印度业报轮回学说进行了大力的充实和发展。首先,慧远结合中国古代人死变鬼、灵魂不灭的观念,论证并加强了形尽神不灭思想,为因果报应确立了承担的主体,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慧远一方继承印度犊子部有“我”的主张,同时又结合中国的灵魂不灭观念,以法性不变说,去发挥神不灭思想。其次,慧远又界定了受报道方式。他认为,“现报”是现世所作的行为,在现世中就召感果报,不待来生;“生报”的业力因缘不如现报的强大,但

    唐山文学 2017年10期2017-11-25

  • 慧远佛学思想中的生态智慧
    子强[内容简介]慧远是东晋中后期中国佛教的重要领袖,其丰富的佛教思想中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智慧。他在《明报应论》《三报论》中论述了依正不二与因果报应的内在联系,警示着人类要克服贪婪,停止对自然的无休止索取。他的净土思想描绘了一个纯净而无污染的理想世界,引导组织信众用行动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他亲近山水,平等地看待自然万物,强调人通过对自然的观照来体会“道”。这些思想,通过追随他的艺术家们而得到发扬光大。[关键词]慧远;佛学思想;山水自然观;生态智慧慧远(公元33

    鄱阳湖学刊 2017年3期2017-06-19

  • 净土初祖慧远,不出庐山三十年
    马明博人物简介:慧远(334年—416年),东晋高僧,道安法师座下高足。在庐山东林寺建立莲社,专修净土之法,被后世净土宗尊为初祖。三十余载迹不入俗,影不出山,被鸠摩罗什大师誉为“东方护法菩萨”。经常有人问到这样的问题 :如何处理宗教生活与世俗政权的关系?耶稣说 :“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类似的问题,在东晋时期,庐山东林寺的慧远法师也遇到过。当时,有朝廷官员提出“僧人应礼拜帝王”。针对这一说法,作为南方的佛教领袖,慧远法师写下《沙门不敬王者论》表明立

    环球人物 2017年3期2017-03-31

  • 慧远形神论及其对南朝文论的启导
    450000)慧远形神论及其对南朝文论的启导刘玉叶(郑州大学 文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0)东晋高僧慧远积极参与当时思想界的形神之辨, 继承与改造了道安的“心无义”与传统“感物说”, 并引入佛教“观照”之法进入文艺审美领域, 经宗炳、 谢灵运、 刘勰在文论领域的应用, 引导了南朝重形、 重神两股文学流向, 实现了文艺思维方法与精神境界由晋入南朝的转变与升华。慧远; 形神论; 南朝文论0 引 言形神之辨延续整个六朝时期, 在玄佛学论中都属核心议题。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4期2017-01-10

  • 浅谈佛学与谢灵运诗歌创作
    佛学渊源1.1 慧远的“净土”信仰对谢灵运的影响。慧远,俗姓贾,雁门楼烦人,是晋宋时期庐山僧团的代表人物。他和道安提出的“本无宗”理论成为佛教的主流思想之一。作为“净土”宗的代表人物,谢灵运深受其“净土”信仰的影响。谢灵运与慧远交往的情况梳理如下:唐飞锡在《念佛三昧宝王论》中提到:“慧远公从佛陀跋陀罗之藏授念佛三昧,与弟慧持,高僧慧永,朝贤贵士,隐逸清信宗炳、张野、刘遗民、雷次宗、周续之、谢灵运、阙公则等一百二十三人,凿山为铭,誓生净土。”[1]唐法照的《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5期2016-11-26

  • 《大乘起信论》隋唐注疏研究综述*
    最为集中,其次为慧远和元晓的注疏,而对太贤、见登、昙旷著作的研究则很少。在对各种注疏的研究中,直接研究某一部注疏的成果较多,对各疏进行比较研究的成果较少。在对《大乘起信论》本论研究已经比较充分的基础上,国内外学者正在逐渐过渡到以《大乘起信论》注疏为重点的研究,对各疏之间的比较研究正在展开。作为《大乘起信论》以及注疏研究的拓展,《大乘起信论》诸疏与中国佛教之间的关系也将是学界关注的焦点。《大乘起信论》隋唐注疏法藏《大乘起信论》(下文简称为《起信论》)对于中国

    武陵学术 2016年1期2016-10-25

  • 神圣与世俗之间 ——从《沙门不敬王者论》看慧远的政治思想特点
    门不敬王者论》看慧远的政治思想特点王玲霞(南京大学 哲学系, 江苏 南京 210023)慧远以深厚精妙的佛学理论在东晋以降的宗教界和世俗社会有着重大影响。 在《沙门不敬王者论》中, 慧远以佛学理论为基础对沙门不应敬王者的观点进行论证分析, 以灵活性、 折衷性、 原则性、 间接性、 包容性及审时度势性的思想特点展现其在处理神圣与世俗之间的问题时所呈现的政治智慧。慧远; 《沙门不敬王者论》; 佛学思想; 政治思想特点慧远(334年~416年), 俗姓贾, 雁门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2期2016-09-03

  • 试析慧远的因果报应说
    雅稚内容摘要:释慧远是我国东晋时继道安之后的著名佛学家,他长期住在江西庐山,其思想多宣扬佛教的出世主义,对江南佛教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慧远以其“内通佛理,外善群书”的远见卓识,力图将中印佛教文化加以融通,提出“法性实有”论和神不灭论,在此基础上又特别发挥了佛教的因果报应说。因果报应说是慧远佛教思想中最有代表性和最有影响的思想。慧远的因果报应论以通俗、圆融的理论特征,广泛而又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和伦理生活。与此同时也备受质疑并引发争论。关键词:慧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6年5期2016-06-02

  • 偶然的成功
    保寺,住持悄悄派慧远下山去报信。下山之路崎岖艰险,可令人想不到的是,慧远却很轻松地搬来了救兵,这让众僧对他刮目相看,都说慧远平时不显山不露水,却能在关键时刻立奇功,这说明他有很强的能力。于是,众僧举荐慧远去取经,慧远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便稀里糊涂地变成了取经人选。住持考虑院内众僧的意见后,提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让慧能和慧远分别去取经,如都能取经归来更好,众僧同意了。慧能和慧远上路了。两年后的一天,慧能带着驮队载着大批经书成功归来,可被众人寄予厚望的慧远不但

    第二课堂(初中版) 2016年12期2016-05-30

  • 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之“入不二法门”探讨 ——以僧肇、慧远、吉藏以及天台智顗之理路观之
    讨 ——以僧肇、慧远、吉藏以及天台智顗之理路观之王雪芬(华梵大学东研所)《维摩诘经》是一部著名且影响汉传佛教甚深的经典之一,译本有多种,且历代祖师为其注疏颇丰 ,其中以僧肇、慧远、智顗以及吉藏的注疏最具代表。此四大师所疏之经典依据,即为鸠摩罗什所译之《维摩诘所说经》。此经从一开始就再再地说明“不二”的要旨。“不二”是此经的核心思想,对于“不二”的说明,集中于《入不二法门品》之中,所以此品为此经非常重要的一品,而“入不二法门”则为此经、此品的理解重点。鸠摩罗

    普陀学刊 2016年0期2016-05-16

  • 试析慧远的因果报应说
    刘雅稚试析慧远的因果报应说刘雅稚内容摘要:释慧远是我国东晋时继道安之后的著名佛学家,他长期住在江西庐山,其思想多宣扬佛教的出世主义,对江南佛教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慧远以其“内通佛理,外善群书”的远见卓识,力图将中印佛教文化加以融通,提出“法性实有”论和神不灭论,在此基础上又特别发挥了佛教的因果报应说。因果报应说是慧远佛教思想中最有代表性和最有影响的思想。慧远的因果报应论以通俗、圆融的理论特征,广泛而又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和伦理生活。与此同时也

    文学教育 2016年15期2016-04-03

  • 东晋佛教“敬王之争”
    文化冲突的体现。慧远法师的《沙门不敬王者论》系统深入地论述了沙门不应礼敬君王的道理,集中解决了一些争而未决的问题,给这种争论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他的解决方案不但开创了沙门与王者相处关系的范式,也是处理文化冲突的成功范例。慧远;敬王之争;沙门;王者佛教史上的“敬王之争”是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的重要事件。慧远的《沙门不敬王者论》是“敬王之争”过程中产生的重要文献,它不但在江西佛教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而且是中国佛教史上的璀璨篇章。对此文献之写作缘由及内容的深入分析与

    地方文化研究 2016年2期2016-03-21

  • 慧远在庐山
    ,330077)慧远在庐山欧阳镇(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江西南昌,330077)慧远从事的佛教活动基本上都在庐山开展,其对佛教的巨大贡献与庐山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首先分析慧远栖止庐山创建东林寺所经历的艰苦奋斗的事迹;其次论述慧远在庐山东林寺率众结社念佛,极力宣扬弥陀净土法门等佛教实践活动所产生的影响;最后肯定慧远的功绩在于塑造东晋庐山佛教的新形象、开拓文人遥集庐山的新局面以及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宗派。慧远;庐山;东林寺慧远(334—416),俗姓

    地方文化研究 2016年6期2016-03-20

  • 宋孝宗与灵隐寺
    的重要内容。东晋慧远尝诵《海龙王经》乞雨,感巨蛇之瑞,故尔后多用于请雨祈祷之时。[6]宋孝宗在沿袭传统佛教祈雨方式的同时,又结合当时流行的观音信仰,祈雨于观音菩萨。隆兴元年七月,刚刚即位的宋孝宗作:《御赞观世音菩萨》:“观音大士,以所谓普门示现神通力故,应迹于杭之天竺山,其来尚矣。朕每有祷祈,随念感应,曰雨曰旸不愆晷刻,是有助于冲人者也。因为作赞曰‘猗欤大士,本自圆通。示有言说,为世之宗。明照无二,等观以慈。随感即应,妙不可思。’”[7]893宋孝宗认为观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1期2016-03-07

  • 鸠摩罗什的一乘佛学思想 ——以《大乘大义章》中关于阿罗汉授记问题的讨论为中心
    南开大学哲学院)慧远与鸠摩罗什间关于阿罗汉授记问题的问答,主要涉及到声闻乘的教义与《法华经》一乘思想的分歧。慧远以业感缘起理论为支持,认为凡断尽烦恼,则必无受生之理。因此对阿罗汉授记成佛的教义有所疑惑。鸠摩罗什认为,无论是阿罗汉还是法身菩萨,都只是断尽三界烦恼,还有出三界烦恼未断,这是其受生之本。阿罗汉成佛的教理基础在于所证的法性没有三乘之别,三乘只是佛陀因众生根性的不同而方便安立的教法,佛教修证的最终归宿应当是佛果。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否定三乘的意义,作为度

    普陀学刊 2016年0期2016-02-03

  • 净影慧远佛性观对其净土思想的影响
    00871)净影慧远佛性观对其净土思想的影响林啸(北京大学哲学系 宗教学系,北京,100871)南北朝晚期地论学派的代表人物净影慧远,他对佛性的阐释是以如来藏思想诠释佛性思想的。对慧远《观经疏》《大乘义章》等论著的研究发现,他在论述净土思想时的语言表达、思维模式、论证形式都与他对佛性思想的讨论接近,甚至一致。慧远以“佛性之因”论证“三土差异”,以“性之四门”描述“四门往生因”,以“二门体状”讨论“染、净关系”,以“不善阴等四门”疏解“五逆十恶”等,不仅推动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4期2016-01-23

  • 南朝时期的佛驮跋陀罗
    满。佛陀跋陀罗与慧远之关系在所有与佛陀跋陀罗交往的中国僧人中,庐山慧远对佛陀跋陀罗的亲近显得有些异乎寻常。早在佛陀跋陀罗尚在长安遭到排斥时,身处南方的慧远就极为关心他的处境,派遣弟子昙邕致书姚兴为佛陀跋陀罗辩护。并且在这时已经邀请佛陀跋陀罗翻译经律。佛陀跋陀罗离开长安后,到南方后的第一站就是庐山,这应当也是出于慧远的延接。陆扬认为,与鸠摩罗什相比,佛陀跋陀罗拥有的正宗禅法更加符合寺院主义的理想,慧远的同情,不仅是针对佛陀跋陀罗个人,更是维护佛教教团重修行的

    黑龙江史志 2015年7期2015-12-06

  • 浴佛重生
    中……大觉寺住持慧远方丈正在闭关参禅,等到他闻讯赶来,胖和尚的肉身早已被沸水烹煮熟了。看着这恐怖的场景,这位高僧也不禁吓得面无血色。一个胡人和尚,居然在浴佛节这天将自己活活烹煮了。这桩奇闻很快就传遍了整个长安城,更有江湖术士趁机添油加醋,制造谣言,说这是大凶之兆。谣言越传越荒唐,最后竟说成是大觉寺将一个外来挂单的胡人和尚烹杀了,此举导致佛祖发怒,长安城很快就会血流成河。京兆府为了平息谣言,责令新上任的京兆少尹孟昭平侦办此案。孟昭平接下案子,一面抓捕、惩办散

    今古传奇·故事版 2015年14期2015-07-06

  • 慧远道长
    山有一道士,法号慧远,画得一手好画。尤其擅长描摹唐朝诗人王维的《江干雪霁图》。冬天来了,道长立在这山上画,画出的雪霁图不但神似,更融进了自己的灵性。民间有盗用他的法号翻版出的雪霁图,开价十万不止。”向导的话,激起了我的兴致。说实话,我对山水画颇为喜爱,尤其是王维的《江干雪霁图》,笔墨婉丽,气韵高清。他的山水画创造了一种恬淡静穆,飘然物外的氛围,苏轼曾赞他画中有诗。悟得王维此幅雪霁图真谛的高手,我只佩服一人,那就是我在美院上学时的王翰老师。老师身材高大,妻子

    小小说月刊·下半月 2015年11期2015-05-14

  • 东晋高僧爱南华 ——浅谈道安等人对《庄子》的理解和运用
    与庄子极为类似。慧远亦非常善于运用《庄子》来表达他在佛学上的见解和主张,他在讲经和著述中,时常运用《庄子》的概念和义理,在论述形神关系时对《庄子》的运用尤为集中。由于精通《庄子》,慧远在佛学造诣上较之当时佛教经典的输入表现出某种超前性。僧肇虽然师从罗什,学宗三论,以最得三论之精微著称,但其论著仍然具有非常强烈的庄子色彩,《物不迁论》引用《庄子》表达了万物虽动而实静的观点,《不真空论》借重《庄子》讨论了诸法空有相即而不二的道理,《般若无知论》所探讨的圣知无知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5年9期2015-03-27

  • 给心灵减重
    来到了庐山,遇到慧远大师,他专讲念佛法门。慧远大师问:“你们两位印度和尚,传的是什么法,怎么没有人理你们呢?”佛驮及耶舍因为语言不通,就伸出手比划,“我的手掌变成拳,再变成手掌,快不快?”慧远大师说:“很快。”又说:“菩提转烦恼也就这么快。”慧远大师当下开悟。烦恼转菩提就是可以这么快,心念与情绪的转变同样可以这么快。困难与失败每个人都会遇到,不同的是遇到困难与失败之后的心态。不要念念想困难,给自己预设悲观的结局。要一直想目标、想办法,迎着阴影去寻找阳光,内

    醒狮国学 2014年7期2015-01-29

  • 给心灵减重
    来到了庐山,遇到慧远大师,他专讲念佛法门。慧远大师问:“你们两位印度和尚,传的是什么法,怎么没有人理你们呢?”佛驮及耶舍因为语言不通,就伸出手比划,“我的手掌变成拳,再变成手掌,快不快?”慧远大师说:“很快。”又说:“菩提转烦恼也就这么快。”慧远大师当下开悟。烦恼转菩提就是可以这么快,心念与情绪的转变同样可以这么快。困难与失败每个人都会遇到,不同的是遇到困难与失败之后的心态。不要念念不忘困难,给自己预设悲观的结局。要一直想目标、想办法,走出阴影去寻找阳光,

    家庭医药 2014年7期2014-07-22

  • 三块巧克力 等
    目标放在了慧能和慧远身上。晚上,大师交代二人爬梯上墙,看一下周围贼寇的情况。这是一项十分危险的行动,登墙眺望,很容易被贼寇的弓箭手射中,瞬间毙命。可越是危险,越能考验人,大师打定主意,谁敢登墙,就推荐谁保卫将军。慧能和慧远领命,向着寺庙大门走去。二人刚走不久,外面乱作一团,大师跑出禅房一看,慧远正和一个贼人扭打,并将贼人制服,可慧能却倒在血泊中。慧能伤势严重,好在并无生命危险。大师问慧远是怎么抓到贼人的。慧远说:“师父,这个贼兵轻功了得,不知什么时候悄悄登

    故事会 2014年16期2014-05-14

  • 论山西佛教在中国佛教历史上的地位
    的划时代人物,而慧远又是道安的弟子。佛图澄、道安和慧远一系在中国佛教史上影响卓著。正如《高僧传》卷八《义解论》所言:“中有释道安者,资学于圣师竺佛图澄,安又授业于弟子慧远。惟此之叶,世不乏贤。并戒节严明,智宝炳盛。使夫慧日余晖,重光千载之下;香土遗芬,再馥阎浮之地。涌泉犹注,实赖伊人。”竺法雅在佛教史上则开创“格义”方法。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佛教以佛图澄及其活动为起始,对中国佛教产生了深远影响。道安道安是常山扶柳人(今河北冀县境内),12岁出家,受戒后游学四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年3期2014-04-09

  • 孟浩然《疾愈过龙泉寺精舍呈易业二公》新解
    泉寺。一、道安派慧远在襄阳创建龙泉寺《续高僧传》(卷第九)之《隋襄州龙泉寺释慈哲传》载,释慈哲“姓赵氏,襄阳人。”曾“于本邑住城西望楚山光福禅房下龙泉寺……人呼为象王哲也……开皇十七年四月卒于龙泉,时年五十有九,葬于西望楚山……”[2]174《续高僧传》(卷第十五)之《唐襄州神足寺释慧兆传》载,释慧兆“驰誉江汉,开皇末年还住邓壤报善寺。承象王哲公在下龙泉讲开三论……”[2]219《续高僧传》(卷第十四)之《唐襄州紫金寺释慧棱传》称,释慧棱胎中父亡,八岁母终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4年10期2014-04-08

  • 两晋至唐宋时期庐山诗歌研究综述
    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慧远与庐山文化、慧远与中国佛教化、以慧远为首的东林寺教团在庐山的山水诗文创作、受慧远佛学思想影响的谢灵运的山水诗等方面。《试论慧远对山水诗歌的贡献》一文认为:“慧远自觉吟咏自然山水,形成了他的山水诗歌的独特风貌,给谢灵运山水诗歌的创作以直接而深刻的影响。而且在慧远周围,形成了一个创作山水诗歌的作家群体,活跃在当时的诗坛上。”[8]这充分肯定了以慧远为核心的作家群在山水诗史上的地位,正是他们将佛理与自然山水的刻画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早期庐山山水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2期2014-03-30

  • 慧远佛学思想略论
    昌330077)慧远大师(334—416),俗姓贾,出生于雁门楼烦(今山西省原平县崞阳镇东菇山村),家庭是“世为冠族”的仕宦,而且世代书香。由于受家庭影响,慧远从小就喜欢读书。六岁,授业于家师,“勤而好学,天资聪颖,珪璋秀发”。十三岁随舅父游学许昌、洛阳,从此开始求学生涯。首先是学习儒家经典。经过系统地学习经学,对儒家经典已达到“博综六经”(六经又称六艺,是指儒家六部经书,由于《乐经》汉以来失传,所以又可称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

    池州学院学报 2013年1期2013-04-02

  • 隋唐天台宗净土修持之特色
    。但天台宗在继承慧远“念佛三昧”的基础上,从天台的立场出发,把弥陀净土信仰定格在天台“止观双修”的“观”的范畴,只作为禅观的一部分内容。试以智《净土十疑论》、飞锡的《念佛三昧宝王论》为例加以说明。念佛三昧;弥陀净土;净土十疑论;念佛宝王论;智;飞锡汉末、三国时期,《无量寿经》、《般舟三昧经》等弥陀净土经典已传译中土,中土的弥陀净土信仰也因之而萌芽、发展。弥陀净土信仰在中土的流布,一般认为分成三支,日本净土宗宗祖源空在《选择本愿念佛集》中说:如圣道家血脉,净

    台州学院学报 2010年1期2010-08-15

  • 庐山慧远的戒律观及其实践
    慧远是初期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学僧,并在庐山首创汉僧教团。虽然庐山教团的具体运作现已不详,但僧传所记慧远及其弟子的生平中,有涉及戒律的片段,由此可见慧远的戒律观及其实践;尤其慧远临终时为遵从戒条,拒服米汁蜜浆或续命,更是千古传诵。本文征引原来律典的说法,对这些事例加以分析,期望能对中国戒律学和僧团史的研究有所裨益。关键词:慧远佛驮跋陀罗戒律五石散林葬作者:屈大成,香港大学中文系哲学博士,现为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讲师。庐山慧远(334-416)是初期中国佛

    世界宗教研究 2010年3期2010-07-01

  • 慧远鸠摩罗什之争看晋宋之际中国佛学思潮的转向
    张风雷从慧远鸠摩罗什之争看晋宋之际中国佛学思潮的转向张风雷庐山慧远与鸠摩罗什之间的理论论争是中国佛教思想史上一个极为重大的事件,它反映了东晋末年以庐山慧远为代表的中国佛教学者对当时流行的般若性空学说的深刻反思,为晋宋之际中国佛学思潮从大乘般若学向大乘涅槃学的重大转向起到了思想铺垫作用,在中国佛教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庐山慧远;鸠摩罗什;大乘般若学;大乘涅槃学庐山慧远与鸠摩罗什之间的理论论争,是中国佛教思想史上一个极为重大的事件。研究中国佛教特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0年3期2010-02-09

  • 佛劫
    连摇头叹息。主持慧远闻讯,出来迎迓,闻得此人正念:“难,难,难,岂知俗难僧亦难,一念之差铸此错,十万布施功难返。”慧远合十道:“施主远来,有失迎迓,恕罪恕罪!”客人道:“老法师可是慧远方丈?”慧远道:“阿弥陀佛,老衲正是。”客人道:“在下姓贾,名空,连州人氏。久闻江南惠因寺寺院雄奇;佛祖灵光。今日成行,不期宝寺竟然这般景象,实在出人意料。”慧远脸皮一红,道:“原来是贾施主光临寒寺,老衲想那连州乃粤省地界,离此虔州地界相距千里,自是不知敝寺的种种奇怪。寺庙败

    章回小说 1999年7期1999-04-05

  • 沿着古代诗人的足迹(连载之六)
    渊明与东林寺名僧慧远交往的故事。东林寺,位于庐山西北麓,慧远创建于东晋太元十一年(386),是当时中国佛教的一大丛林。慧远为东方名僧,乃佛教“净土宗”的始祖。要探寻陶渊明的遗迹,东林寺不能不去一游。我们离开墓地,登车沿蜿蜒的环山公路向山之西北麓疾驰。近一个小时后,一座七层古塔(这是比东林更古老的西林寺惟一留下的遗物)及古木丛中的东林寺新修复的殿堂和粉白寺墙,老远即映入眼帘。东林真不愧为千年古寺,几乎每幢建筑都有一段与之有关的古老的传说和历史佳话。寺的主要建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4年6期1984-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