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与《虎溪三笑图》

2019-10-20 14:21杨程斌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16期
关键词:傅抱石

杨程斌

摘 要:“虎溪三笑”題材绘画反映了中国古代儒、道、释的三教融合,体现了中国人以和为贵的处事态度,符合文人的理想追求,历来受到画家们的青睐。傅抱石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画家、美术史学家,擅长山水、人物,在传统基础上融合中西画法,并师法自然,崇尚革新。其作品笔墨豪放潇洒、淋漓酣畅,情感强烈、真挚,画风雄健。傅抱石兼通文史,擅长绘制文学、历史题材绘画,《虎溪三笑图》即为此类绘画代表作。

关键词:傅抱石;虎溪三笑;慧远

1 “虎溪三笑”的传说

南北朝时期的周景式曾有关于虎溪三笑最早的记述。宋代陈舜俞在《庐山记》中对虎溪三笑也有记述:“流泉匝寺下,入虎溪,昔远师送客过此,虎辄号鸣,故名焉。陶元亮居栗里,山南陆修静亦有道之士,远师尝送此二人,与语合道,不觉过之,因相与大笑。今世传《三笑图》,盖起于此。”[1]元代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载:“远公居山,馀三十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送宾游履,常以虎溪为界。他日偕靖节、简寂禅观主陆修静语道,不觉过虎溪数百步。虎辄骤鸣,因相与大笑而别。石恪遂作《三笑图》,东坡赞之;李伯时《莲社图》,李元宗纪之,足标一时之风致云。”[2]综上可知,“虎溪三笑”题材绘画的内容来源于古代的传说故事。虎溪是庐山东林寺前的一条小溪,东晋名僧慧远和尚住在寺院当中,只要慧远送客越过小溪,老虎就会吼叫,故名虎溪。相传,慧远和尚曾在庐山组织莲社,陶渊明和陆修静二人都曾参加莲社。一日,他们到寺院拜访慧远,送别时,由于三人相聊甚欢,不知不觉已越过虎溪。这时,老虎又吼叫起来,三人对视大笑,《虎溪三笑图》描绘的正是这个情景。历朝历代描绘“虎溪三笑”的诗歌比比皆是,孟浩然曾作《登望楚山最高顶》:“日暮辞远公,虎溪相送出。”[3]李白《别东林寺僧》:“东林松客处,月出白啼猿。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4]黄庭坚《戏效禅月作远松咏》:“邀陶渊明把酒椀,送陆修静过虎溪。胸次九流清似镜,人间万事醉如泥。”[5]清代唐英《题庐山虎溪三笑亭联》:“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6]

关于三笑者究竟是哪三位,历史上传说不一,有学者认为,除慧远、陶渊明外,另外一个人是宗炳而非陆修静。因为慧远、陶渊明、陆修静并没有生活在同一个年代。陶宗仪《辍耕录》载:“杨铁崖云:坡翁跋石恪所画,以为三人皆大笑,至衣服冠屦皆有笑态,其后之童子亦罔知而大笑。永叔书室图三笑于壁,想见石恪所作与此无异。然坡翁所跋三笑不言为谁,山谷特实以远公、陶、陆事。”[7]可知苏轼和黄庭坚都曾亲眼看见过《三笑图》,黄庭坚指明三个人是慧远、陆修静和陶渊明,后人多以黄庭坚之说为信。

2 历史上的《虎溪三笑图》

“虎溪三笑”这一题材绘画自唐以来一直是画家们乐于表现的素材,虎溪三笑既能表达文人的情怀,又能反映画家平淡、隐忍、乐观的处世态度,符合了古代文人的内心需要。近现代以后,文人心理需要又有了新的变化,描绘“虎溪三笑”题材的画家逐渐减少。“虎溪三笑”故事和绘画的构图也逐渐稳定下来,真正活在了历史之中。

《虎溪三笑图》可能最早产生于唐宋时期,据现存绘画史料记载,最早描绘“慧远送陆道士”故事的是五代宋初画家孙知微。现存最早的“虎溪三笑”题材绘画是五代画家丘文播的《虎溪三笑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曾描绘虎溪三笑题材的画家有五代的丘文播、巨然,宋代的石恪、李公麟、张激、李唐、梁楷、直翁、马和之,元代的赵孟頫、钱选、颜辉,明代的文徵明、郭诩、吴伟、周臣、杜君泽、朱见深、尤求、汪肇、钱贡、刘俊、长吉、蓝瑛、仇英、陈洪绶,清代的石涛、苏六朋、陆吉安、许从龙、金廷标、吕焕成,近现代的溥儒、蔡铣、胡也佛、傅抱石、孙墨千。

历代《虎溪三笑图》的构图模式基本相像,都是描绘三人相聊甚欢的场景。但具体的背景、人物样式则发生了细微变化。五代丘文播的《虎溪三笑图》,背景是高山峻岭,近处是虎溪桥,茂林深远,一派密林深处、幽林叠嶂的隐居之境。至宋末元初,图像背景更为简化,只简单地勾画虎溪和小桥,三个人物好像成了一种独立意义的符号,从虎溪三笑故事中脱离出来。在这个时期,《虎溪三笑图》仿佛不再作为一个传说故事而存在,更多的是传达出一种哲学意味和人生态度。明清之际,《虎溪三笑图》的背景图像变得更为简率,大部分没有背景,三个人物真正独立出来了,成为一种具有独立意义的图像样式,与“虎溪三笑”传说故事本身的含义似乎越走越远了,这时期的《虎溪三笑图》大部分成为作者抒发感情、标榜自身的产物。纵观历代《虎溪三笑图》,图中人物也可分为两种样式:一为三人在一起相聊甚欢的样式,一为慧远送别陶渊明、陆修静的样式。从“虎溪三笑”这个故事来看,画面的主人公是慧远。宋代到明代的《虎溪三笑图》中慧远都取正面表现之式,陶渊明、陆修静则取侧面或背面表现之式。至明末,三个人的样式有所变化,陶渊明取正面表现,慧远基本取背面之式,从以慧远为故事的主人公,演变到以陶渊明为塑造主体的形式。

3 傅抱石的《虎溪三笑图》

傅抱石的《虎溪三笑图》与早期同题材的绘画在构图和技法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他延续了明清以后《三笑图》的简率风格,仅在画面左上角画了树枝,象征东林寺的深山幽林,左下角画了小桥的一部分,象征虎溪,而把《三笑图》中最重要的慧远、陶渊明、陆修静三个人物放在了画面的右下角,这种构图较前人绘画有了很大的突破。画面中不再表现庐山的山川地貌以及虎溪、寺庙,仅靠简单的人物即能表达出画面的主题,这是较明清《三笑图》一个重要的变化。

傅抱石曾绘制多幅《虎溪三笑图》,其中一幅落款为“傅抱石蜀中作”的《三笑图》最为知名,该画纸本,设色,纵167厘米,横41厘米,是20世纪40年代初他在重庆金刚坡所作,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画中树石用笔奔放,人物刻画精致,体现出了傅抱石“大胆落笔,小心收拾”的绘画风格。画面中人物以形求神,刻意表现人物的内在气质,虽乱头粗服,却矜持恬静,柏松线条极为凝练,勾勒中强调速度、压力和面积三要素的变化,不同于传统沿袭画谱的画法。展现了将山水画的技法融合到自己的人物画之中的画风,显示出独特的个性。

除此之外,南京博物院還藏有另外三幅傅抱石的《虎溪三笑图》,其中一幅绘制于1945年2月,纸本,设色,纵136.5厘米,横36.4厘米。题识为“乙酉正月初九日,新喻傅抱石,重庆西郊”。钤印为“抱石之印”“乙酉”“踪迹大化”。此画构图较为新颖,两颗大树挺拔向上,占据近一半画面,郁郁葱葱,树下慧远、陆修静、陶渊明相聊甚欢,前景点缀坡石杂树。在空间布置上虚实对比强烈,构图出人意料。

傅抱石所绘《虎溪三笑图》描绘的多是两棵蓊郁的大树下,三人谈兴正浓。多为湿笔作画,水墨淋漓,浓淡相映成趣。画作蕴含古今,融贯中西,皴法为傅抱石苦心揣摩多年的“抱石皴”,巧妙地将松散破碎的皴与点统一在物象的结构中,在貌似凌乱中,使人物与背景的结构层次井然有序。傅抱石将传统文人题材绘画——《虎溪三笑图》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4 结论

傅抱石在艺术上崇尚革新,他长期深入体察真山真水,摆脱了古人的笔墨,在山水画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的创作,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别出心裁,线条纵逸挺秀,设色沉浑质丽,善于把水、墨、色融为一体[8]。傅抱石的人物画受顾恺之、陈老莲的影响较大,着重气韵,自成一格,达到了出神入化的效果[9]。作为“新山水画”的代表画家和“新金陵画派”的领军人物,傅抱石一生潜心研究中国画的传统理论与技法,善于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绘画艺术之长,用中国特有的水墨画形式挥写大自然生命的律动,描绘人物的精神气韵。傅抱石不仅是画家,还是一位博大精深的学者,毕生著述二百余万字,涉及文化的各个方面,并将文史修养运用于绘画之中。描绘“虎溪三笑”典故的画作正是画家反映文人审美意趣的典范,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功底[10]。■

参考文献

[1](宋)陈舜俞.庐山记(卷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东晋)陶渊明.陶渊明集[M].吴泽顺,编注.长沙:岳麓书社,1996.

[3](唐)孟浩然.古典名著普及文库:孟浩然集[M].长沙:岳麓书社,1990.

[4]周振甫.唐诗宋词元曲全集:全唐诗:第3册[M].合肥:黄山书社,1999.

[5]蒋方编选.黄庭坚集[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

[6]孟繁锦.清联三百副[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9.

[7](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二)[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8]斗南.历史文化常识全知道[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5.

[9]参见邝有勋.旷世文物[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

[10]王樟松.画中桐庐[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傅抱石
傅抱石和罗时慧:天作之“荷”
傅抱石和罗时慧:天作之“荷”情定一生
傅抱石和罗时慧:天作之“荷”情定一生
大化惊高风:傅抱石作品展
往事如昨——傅抱石先生故居史料展获得全国青年策展人计划十佳项目
美人如画
傅抱石“养”画
傅抱石:一生爱她“灵秀慧”
傅抱石国画艺术思想之流变
傅抱石“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