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蕾莎

  • 米兰·昆德拉:爱情,非如此不可
    然认识了女招待特蕾莎,没有想到的是,几天后特蕾莎竟然带着行李箱敲开了托马斯的门,“和特蕾莎在一起好呢,还是一个人好呢?”这个存放了全部生活用品的笨重行李箱使托马斯的生活天平彻底失衡了,要知道,在此之前托马斯过着极其轻盈自由的生活,随心所欲地与女人做爱,但从不与她们过夜。托马斯还是选择留下了特蕾莎,照顾患上流感的她,并且产生了同她共眠的欲望。一个是外科医生,一个是乡村的女招待,不禁让人疑惑,促使托马斯选择留下特蕾莎的“无法解释的爱”究竟是什么?是那个重极了的

    名作欣赏 2024年7期2024-07-11

  • 色彩:基于电影叙事饱和度的人物情感表达 ——以《幸福》为例
    0066)一、特蕾莎:红·爱与恨的交织与激荡“红色是一种男性的色彩,但在问卷调查中,几乎没有人将红色列为男性的色彩,更多的人认为红色是代表女性的颜色。还有一种代表女性的红色是深红色。”在古代,红色是男性的颜色,但在现代,红色渐渐变成了代表女性的颜色。在《幸福》中,红色是属于女性的颜色,并且特指特蕾莎。在影片中,特蕾莎穿红色衣服的次数最多。片头第一个转场色板是红色,在向日葵的后景出现特蕾莎与弗朗索瓦之前,镜头中的向日葵是直挺的;一家人出现在后景的时候,向日葵

    戏剧之家 2022年28期2022-10-11

  • 乔治·爱略特在《米德尔马契〈序曲〉》中到底说了什么? ——历史与文学
    的一刻——想到特蕾莎圣人的一生?这个小女孩在一天早晨与比她还年幼的弟弟手挽着手要在摩尔人的国度寻求殉教,谁想到那情景不会温柔一笑?(Eliot,3)作为《序曲》的第一句话,作为整部小说开篇的第一句话,它一开始就把我们的注意力引向了历史,而不是文学。特蕾莎的故事是人类历史上记载的真实事件,对于熟读西方历史的读者来说,她的故事并不陌生,爱略特一开篇说“谁要是在意人类的历史”,她要为小说寻觅一位理想读者,这位读者不仅要熟读历史,还要有强烈的同情心。比较这句话和简

    名作欣赏 2022年26期2022-08-15

  • 听,“非如此不可”的高歌
    受之重。在读到特蕾莎倒在工程师家的沙发上时,我清晰地听到了那肉体的欢歌中隐藏着的特蕾莎灵魂的哭泣,我怅然:这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非如此不可”。特蕾莎,她曾多么渴望逃出母亲和托马斯带给她的“肉体集中营”的羞耻和恐怖;她曾多么渴望从千篇一律的皮囊中寻觅自己独有的灵魂的柔美,但她还是在这一刻向自己最唾弃的肉体屈服,打破了忠于托马斯这一“非如此不可”的律令。因此,那时我随手在草稿上写下这样一句话:“那被供奉在神龛上的‘非如此不可的圣水,到头来只是一杯薄酒。散了,也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2022年3期2022-03-30

  • 听,『非如此不可』的高歌 —— 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
    受之重。在读到特蕾莎倒在工程师家的沙发上时,我清晰地听到了那肉体的欢歌中隐藏着的特蕾莎灵魂的哭泣,我怅然:这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非如此不可”。特蕾莎,她曾多么渴望逃出母亲和托马斯带给她的“肉体集中营”的羞耻和恐怖;她曾多么渴望从千篇一律的皮囊中寻觅自己独有的灵魂的柔美,但她还是在这一刻向自己最唾弃的肉体屈服,打破了忠于托马斯这一“非如此不可”的律令。因此,那时我随手在草稿上写下这样一句话:“那被供奉在神龛上的‘非如此不可’的圣水,到头来只是一杯薄酒。散了,

    作文新天地 2022年7期2022-03-28

  • 18世纪维也纳音乐家生存状态分析
    PEST  特蕾莎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21-0016-03海顿、莫扎特等作曲家在音乐史上的影响力毋庸置疑,但他们为何有如此好的创作环境呢?奥地利维也纳为何能孕育出这么多杰出的音乐家呢?本文将回到历史中18世纪奥地利维也纳的社会环境,尝试站在经济学角度分析维也纳音乐家的生存状态,采取的是与以往传统音乐史不同的分析方法——PEST分析模型,这是经济学中常用的分析宏观环境的工具,笔者将选其中两个角度进行分

    艺术评鉴 2021年21期2021-12-09

  • 矛盾且孤独 ——镜像理论下的特蕾莎
    一部长篇小说,特蕾莎作为这部小说的女主人公,柔弱却又顽强,独立却又依附。在特蕾莎身上,有着统一的灵魂和肉体,有着无尽的眩晕与柔弱,还有着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昆德拉用哲学式的笔触为读者呈现了拥有厚重生命的特蕾莎,也在特蕾莎身上倾注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所以,在特蕾莎的成长过程中,既可以看到作者对生命的注视,又可以看到作者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思考以及对女性生存困境的关注。如今,拉康的镜像理论作为西方精神分析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逐渐被广泛地应用于文学批评中。其

    戏剧之家 2021年29期2021-11-14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女性形象论析
    。作者通过塑造特蕾莎、萨比娜等这些女性形象的主要目的是想告诉人们,在男权环境下的女性是如何活出自我的,正是因为在这部作品中,女性有着高大、正直的形象,也揭示了生存的意义,所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经问世就引起很大关注,并且还跻身于20世纪伟大作品的行列。下面就围绕米兰·昆德拉的著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所刻画的女性形象进行探讨,深入挖掘作品的创作内涵。一、特蕾莎人物形象分析通过阅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关于生命“轻”与“重”的探讨,也能帮助我们寻找人

    青年文学家 2021年14期2021-07-29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值得追求。书中特蕾莎作为“生命之重”的代表人物,为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背负着沉重的负担;萨比娜作为“生命之轻”的代表人物,为追求自由卸下了身上所有的责任。不可否认,这两者是很有代表性的女性,但是她们的性格过于极端,导致一生都没有得到真正的幸福。为分析特蕾莎和萨比娜性格的形成原因,为以后子女教育提供启示。本文将从心理学依恋理论入手,对特蕾莎和萨比娜的婚恋观念进行分析,并由此解读这两种依恋类型形成的心路历程。关键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特蕾莎 萨比娜 依恋类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1年4期2021-05-06

  • 致爱丽丝
    去可我觉得冷。特蕾莎俯过身来笼住他的膝盖那些沼泽又开始叫了这里没有可供重复的奇境房间里,挂衣架的枝蔓像年月一样停止了生长我不想在任何一处变低爱丽丝给她准备剪指刀一面哭,一面把锃亮的那节移到电灯亲切的鹅黄色中两个小孩都很饿了饿和没有音乐是同等的难受袖子抖动了几下,特蕾莎注意到琴缝里攀爬着一些永动的面包屑她模仿梯子,把谱子摆正天气预报说了,海鸥很快便过境爱丽丝,做个好男孩吧。明天我会给你弹钢琴

    草堂 2020年5期2020-11-18

  • 米兰·昆德拉哲学追问下的三重空间
    ,成为负担。但特蕾莎,这个对托马斯来说就像被人放在涂了树脂篮子里,顺着河水飘来的孩子一样,在他生命中变成了意外,成了他大脑中被米兰·昆德拉称之为诗化记忆的区域,这片区域记录了令人陶醉、感动,赋予生活以美丽的一切。没有任何女人能够在他头脑中的这片区域里再留下印记,哪怕是最短暂的印记,除了特蕾莎特蕾莎在他灿烂轻盈的生活和“esmuss sein”(非如此不可)中连接了一根纽带。结婚后,往日轻盈般的生活习惯还在令他寻找时机与情人幽会,但是特蕾莎终究在他心中留下

    长江丛刊 2020年25期2020-11-18

  • 政治演讲中的人际功能分析
    际功能出发,以特蕾莎·梅2019年5月24日辞职演讲为语料,从语气、情态、人称代词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旨在说明语言的选择和人际功能的实现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本篇演讲词中,演讲者多使用陈述句语气,中值和低值情态词以及第一人称代词,以树立自己的形象,赢得英国民众的信任和尊重,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关键词:政治演讲;人际功能;特蕾莎·梅政治演讲是代表一定政治立场,维护特定团体的演说模式,其成功的关键在于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的有效互动。而语言作为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20年8期2020-11-16

  • 最富的人
    。有一次,我同特蕾莎修女(著名慈善家,1979年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一起在探访了危地马拉的一些孤儿院后,搭乘飞机前往墨西哥。当时我们创办的慈善基金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一直在为如何壮大基金会而发愁。尽管之前有一些筹措资金的经验,但是在向别人“乞要”东西的时候,我仍然觉得很难为情,不知如何开口。正在这时,空姐给我们送来了午餐。“打扰您一下,”特蕾莎说,“请问这顿饭值多少钱?”空姐耸耸肩:“不知道,在美国应该值一美元吧。”我敢说这个问题此前没有一个乘客问过。“如

    华声文萃 2020年8期2020-09-07

  • 最富的人
    。有一次,我同特蕾莎修女(著名慈善家,1979年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一起在探访了危地马拉的一些孤儿院后,搭乘飞机前往墨西哥。当时我们创办的慈善基金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一直在为如何壮大基金会而发愁。尽管之前有一些筹措资金的经验,但是在向别人“乞要”东西的时候,我仍然觉得很难为情,不知如何开口。正在这時,空姐给我们送来了午餐。“打扰您一下,”特蕾莎说,“请问这顿饭值多少钱?”空姐耸耸肩:“不知道,在美国应该值一美元吧。”我敢说这个问题此前没有一个乘客问过。“如

    文萃报·周二版 2020年21期2020-06-22

  • 最穷的人
    。有一次,我同特蕾莎一起在探访了危地马拉的一些孤儿院后,搭乘飞机前往墨西哥。当时我们创办的慈善基金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一直在为如何壮大基金会而发愁。尽管之前有一些筹措资金的经验,但是在向别人“乞要”东西的时候,我仍然觉得很难为情,不知如何开口。正在这时,空中小姐给我们送来了午餐。“打扰您一下,”特蕾莎说,“请问这顿饭值多少钱?”空姐耸耸肩,“不知道,在美国应该值一美元吧。”我敢说这个问题此前没有一个乘客问过。“如果我把它退给你的话,”特蕾莎说,“你们能不能

    杂文选刊 2020年5期2020-05-14

  • 女性政治演讲人际功能使用策略
    分析前英国首相特蕾莎·梅政治演讲中语气系统,以及情态系统的演讲策略。研究结果表明:特蕾莎·梅在担任英国国家领导人时,演讲使用第一人称复数we和our的频次高于第一人称单数;使用中量值情态动词will及高量值情态动词must频次较高;在人称代词和情态动词的搭配中,中、高量值情态动词更倾向于和we及it搭配。上述策略说明:特蕾莎·梅的政治演讲内容主导性强,努力塑造出較为理性强势的政治形象,弱化温柔知性的女性形象,以便更好地鼓舞听众,增强感染力,提升说服力。关键

    文教资料 2020年33期2020-04-12

  •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的两性特质融合与冲突
    发对比萨比娜和特蕾莎的爱情观、人生观;三、小说艺术的研究;四、小说与电影的对比研究;五、作品的诗学研究和音乐性研究。笔者在阅读过程中,更多关注小说的女性主义问题。关于小说两个女性形象的研究已有许多,总体认为萨比娜代表着女性的自我探寻,而特蕾莎则代表着女性主义的沉沦。笔者认为,尽管二者在形象上有明显的差异,但都在一定程度上透露出两性特质的碰撞,或交融,或形成冲突。本文将从特蕾莎和萨比娜两个形象入手,分析两性特质在二者身上的分别体现,进一步挖掘两性特质呈现背后

    文学教育 2019年16期2019-11-26

  • 特蕾莎?梅脱欧演讲中的政治语篇言据性分析
    分析了英国首相特蕾莎·梅重要脱欧演讲的政治言据性;最后从言据性的角度对所分析的政治语篇所反映的深层次政治内涵进行了深入剖析。本文的贡献在于为国际公众人物所发表的政治语篇言据性分析提供了范例,政治语篇言据性分析具有容易规则化的特点,与大数据、深度学习相结合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关键词:政治言据性 语篇分析 特蕾莎·梅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5-0085-02言据性是近年来颇受语言学家青睐的课题,张云玲

    现代交际 2019年5期2019-05-05

  • 特蕾莎·梅脱欧演讲的批评性语篇分析
    易被读者发现。特蕾莎·梅的脱欧演讲隐含着强烈的国家权力意识。对其演讲进行批评性语篇分析为研究脱欧问题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关键词: 批评性语篇分析    特蕾莎·梅演讲脱欧    权力    意识形态批评性语篇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以系统功能语法为基础,旨在研究语言、意识形态和权力之间的关系,认为语篇不仅反映了现实世界,而且是一种社会实践。在Linguistic Criticism(1986)一书中,福勒引入

    文教资料 2019年4期2019-04-17

  • 墙中古城阿维拉
    其二则是寻找圣特蕾莎的踪迹。如果跟我们一样选择住在高墙内的古城里,那首先了解一下圣特蕾莎是非常必要的事,因为有关她的景点真是随处都是,而且她是阿维拉长时间来实至名归的“代言人”。特蕾莎是出生于1515年的一位“圣人”,虽然她是西班牙天主教会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位女性,但她毕竟不是一出生就是圣人的,实际上直到她去世40年后才被当时的梵蒂冈教皇册封为圣徒。这位传奇女性宗教人物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住在她的家乡阿维拉,想要了解她的过往,首先需要前往“圣特蕾莎门”附近,

    旅游纵览 2019年4期2019-04-15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女性形象
    ,他的作品通过特蕾莎、萨比娜这些女性形象,揭示了女性面对男权的呐喊与无畏。一、特蕾莎—关于“生命之重”的存在探索《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生命的“轻”与“重”,就是在寻找人类命运存在的“轻”与“重”,通常人都会有理想、欲望,理想的达成总会受到更多现实的阻碍。特蕾莎作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作品中的一位女性,主要以一种弱者的形象出现,在人生中不断追求自己的欲望、理想,但她获得的是不幸,代表了生命存在之“重”。(一)特蕾莎的成长环境。特蕾莎的不幸主要来自于她的母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15期2019-03-20

  • 特蕾莎?梅演讲中的人称指示语的语用分析
    国第二位女首相特蕾莎·梅的演讲做人称指示语的语用分析。本文通过定量定性研究分析了特蕾莎·梅演讲稿中不同人称指示语的使用频率及特殊的语用功能。关键词:人称指示语;特蕾莎·梅演讲;礼貌原则一、引言特蕾莎梅是公认的优秀演说家,她在各种场合的演讲可以作为很好的英语学习素材,供中国学生学习和效仿。细心研究特蕾莎梅的演讲辞,会发现其极具说服力和感染力的背后是人称指示语的巧妙使用,顺应了听众的心理世界,有着很强的礼貌功能和劝说、鼓舞功能。本文基于语言顺应论和面子理论,对

    报刊精萃 2019年1期2019-01-03

  • 柔与刚:特蕾莎和萨比娜寻找自我的两种方式
    位女主人公——特蕾莎和萨比娜。小说通过两人认识世界、寻找自我方式的不同来聚焦人性深处的复杂性,这些不仅让我们了解到作者对女性世界的关注,还提升了小说本身的哲理意味。一、特蕾莎的柔弱表现——顺从特蕾莎是小说中最具有“女性气质”的女人,也是传统意义上受他人摆布和支配的女性形象。在《圣经》中,上帝创造了亚当,为使其免于寂寞,取亚当的肋骨幻化为女人即夏娃。后在蛇的唆使下,两人偷吃禁果被赶出伊甸园时,上帝对夏娃说:“你必依恋你丈夫,你丈夫必管辖你。”[1]而在这部小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8年8期2018-10-24

  • 特蕾莎·梅2018年新年贺词的文体学分析
    要:英国首相特蕾莎·梅在英国首相府唐宁街10号发表了2018年的新年贺词,鼓舞英国人民在接下来的2018年满怀信心,继续奋斗。新年贺词中主要包含了三部分内容,英国脱欧进程现状以及未来的举措,政府在国计民生上未来努力的方向,2018年即将迎来的一些重要事件。文章从文体学的三个方面:词汇层面、句法层面和语篇分析来对特蕾莎·梅的新年致辞进行分析,通过进行文体学分析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去了解特蕾莎·梅的语言风格。关键词:特蕾莎·梅;文体分析;语言风格2016年7月

    大观 2018年5期2018-07-09

  • 轻重、灵肉与媚俗 ——解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三条线索
    贯穿在托马斯、特蕾莎、萨比娜和弗兰茨这四个主要人物的爱情(情爱)故事之中。这三个词的核心是轻与重,它又与“灵/肉”形成对应的结构,也关联着“媚俗/反媚俗”。这是小说的核心内容。小说一开头就给人们抛出了尼采的“永恒轮回”命题:在永恒轮回的世界里,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责任重负。但是,重便真的残酷,而轻便真的美丽?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为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消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1期2018-01-31

  • “熟”材新用·提升境界
    毛德林特蕾莎修女(1910年8月27日~1997年9月5日),又称为德兰修女、特里莎修女、泰瑞莎修女,是世界著名的天主教慈善工作者,主要替印度加尔各答的穷人服务,特蕾莎把一切都献给了穷人、病人、孤儿、孤独者、无家可归者和垂死临终者;特蕾莎修女去世后,留下了4000个修会的修女,超过10万以上的义工,还有在123个国家中的610万个慈善工作者。因其一生致力于解除贫困,于1979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1. 无私奉献。特蕾莎把一切都献给了穷人、病人、孤儿、孤独者、

    高中生学习·高一版 2017年11期2018-01-15

  • 生命意义的孰重孰轻 ——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之感
    讲述了托马斯、特蕾莎、弗兰茨、萨比娜,以及托马斯和特蕾莎的宠物狗卡列宁的故事,四个人一只狗的生活随着时间向前流动,不知在哪一个路口,不同的生命就从形同陌路变成了肌肤之亲,后来的岁月里几段命运相互纠葛交叉,然后又在不知道何年何月何日人生的交结点又突然消失不见。在“偶然一次不作数”的历史里,每个人的生命却只有着不可重复的一次,于是在生命终结的时候,这不可重复的、只有一次的生命就变成了可以忽视的“轻”,它轻得好像人生的所有历程都是昙花一现,只存在于缥缈的记忆里。

    海外文摘·艺术 2017年18期2017-11-14

  • 从女性主义视觉透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主题意蕴
    ;主题意蕴一 特蕾莎——关于“生命之重”的阐释在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女主人公特蕾莎堪称为“生命之重”的的代表。小说主题讨论“生命之重”和“生命之轻”,其实就是探寻“存在”的“轻”与“重”。生命中,许多人都追求自由自在,希望在生活中能够心灵放纵、随心所欲,以获得更高层次的身心愉悦,追求“生命之轻”;在生命中,理想、欲望、责任,使人体痛苦、深重与压抑,这种束缚无休无止,就算是某一欲望暂时获得了满足,在生命中,又会产生新一轮的欲望。[1]人们想摆脱存在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7期2017-02-23

  • “圣人”特蕾莎的“黑暗”一面
    个人都愿意赋予特蕾莎的标签,在一些人眼里,答案甚至恰恰相反。9月4日,一个礼拜日,梵蒂冈灼热的阳光和蔚蓝的天空下,成百上千穿着蓝边沙丽的仁爱传教修女会的修女在圣彼得广场前排就坐,与她们一同落座的还有13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以及1500名无家可归者。一场盛大的弥撒即将在此举行。略呈椭圆形的圣彼得广场由两组半圆形大理石柱廊环抱,面朝广场一侧的石柱柱顶,各刻着一尊大理石雕像,他们是罗马天主教会承认的圣人圣女。这一天,一直以关爱世上穷人著称的特蕾莎修女也将成为他

    东西南北 2016年21期2016-12-20

  • 特蕾莎·梅:英国第二个“铁娘子”
    的很简单:我是特蕾莎·梅,我认为我是首相的最佳人选。”7月13日,英国保守党党魁候选人,现年59岁的特蕾莎·梅如愿成为唐宁街10号的新主人,成为继撒切尔夫人之后的英国第二位女首相。在经历脱欧的全民公投之后,英国局势一度陷入困境,对前途未卜的英国来说,这位新首相或许会带来重要的改变。撒切尔不是偶像正当特蕾莎准备入住唐宁街官邸时,保守党元老级议员肯·克拉克公开表示:“她是个很难应付的女人。”他还指出自己曾和另外一位与其性格相似的女人共事:撒切尔夫人。确实,特蕾

    领导文萃 2016年23期2016-12-16

  • 穿豹纹高跟鞋的铁娘子
    迎来新主人——特蕾莎·梅。59岁的她接替首相卡梅伦,成为继撒切尔夫人之后英国历史上第二位女首相。此时的英国,正处于“脱欧”带来的巨大风波之中,而新首相的闪电到来给了英国民众极大的安慰。英国首相特蕾莎·梅“特雷莎”式旋风2016年7月13日下午,特蕾莎在白金汉宫接受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任命之后,带着丈夫入主唐宁街10号。同时,她发表就职演讲,简短而言之有物:“我们会与迫在眉睫的社会不公作斗争,我所领导的政府不会为拥有特权的少数人的利益所牵制,而是服务于你的利益

    莫愁 2016年28期2016-11-09

  • 穿豹纹高跟鞋的铁娘子
    迎来新主人——特蕾莎·梅。59岁的她接替首相卡梅伦,成为继撒切尔夫人之后英国历史上第二位女首相。此时的英国,正处于“脱欧”带来的巨大风波之中,而新首相的闪电到来给了英国民众极大的安慰。“特雷莎”式旋风2016年7月13日下午,特蕾莎在白金汉宫接受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任命之后,带着丈夫入主唐宁街10号。同时,她发表就职演讲,简短而言之有物:“我们会与迫在眉睫的社会不公作斗争,我所领导的政府不会为拥有特权的少数人的利益所牵制,而是服务于你的利益。我们将竭尽所能,

    莫愁·智慧女性 2016年10期2016-10-12

  • “圣人”特蕾莎的“黑暗”一面
    个人都愿意赋予特蕾莎的标签,在一些人眼里,答案甚至恰恰相反9月4日,一个礼拜日,梵蒂冈灼热的阳光和蔚蓝的天空下,成百上千穿着蓝边沙丽的仁爱传教修女会的修女在圣彼得广场前排就坐,与她们一同落座的还有13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以及1500名无家可归者。一场盛大的弥撒即将在此举行。略呈椭圆形的圣彼得广场由两组半圆形大理石柱廊环抱,面朝广场一侧的石柱柱顶,各刻着一尊大理石雕像,他们是罗马天主教会承认的圣人圣女。这一天,一直以关爱世上穷人著称的特蕾莎修女也将成为他们

    看天下 2016年25期2016-09-22

  • 特蕾莎与豹纹鞋
    选为英国首相的特蕾莎·梅没能逃脱这个话题的“怪圈”。只不过,特蕾莎的时尚话题聚焦在她的豹纹鞋上。脚踩豹纹向前冲只要是有关特蕾莎着装打扮的话题出现,其关注热度在社交媒体上就居高不下。根据谷歌趋势发布的数据,特蕾莎当选英国首相后,有关“特蕾莎·梅、鞋子”和“特蕾莎·梅、时尚”等话题的搜索量激增了一倍以上。就连不少英国当地的媒体,在特蕾莎当选首相后,关注的话题不是特蕾莎·梅的政见,而是她的时尚品味。比如在卡梅伦宣布由特蕾莎接任首相的第二天,英国《每日镜报》的关注

    看世界 2016年16期2016-08-23

  • 存在之囧 ——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关键词解读
    天,这个天平被特蕾莎所打破。托马斯爱上特蕾莎,把自己的爱和婚姻都交给了她,肉体上却依旧保持着一种自由。但特蕾莎的爱太过沉重,她难忍托马斯肉体上的出轨,内心备受煎熬,她不停地做噩梦,梦见自己和托马斯的情人们,梦见托马斯要杀死自己。她的举止越来越粗鲁,越来越不近情理,她的沉重的爱把托马斯压迫得越来越紧。面对这样的困境,托马斯到底该选择什么,是轻还是重?对托马斯来说,专一的爱情太过沉重,与他自己热衷的生活方式不能兼容。因此,在特蕾莎离开之初,他为自己恢复自由的单

    名作欣赏 2016年30期2016-08-15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节选批读
    描写了托马斯与特蕾莎、萨比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作品赏析】……特蕾莎和她的牛群向前走着,她赶着它们往前走,时不时地得对着一头呵斥几声,因为这些小母牛很调皮,常离群去田野里乱跑。卡列宁走在她身边,它这样日复一日地跟她放牛已经两个年头了。平时,它对母牛十分严厉,叫着追赶它们,训它们(上帝任命它管理牛群,它为此感到骄傲),很开心。可是今天,它步履艰难,用三只脚跳着走,另一条腿上的伤口还在流血。每隔两分钟,特蕾莎就俯下身去抚摩它的背。自手术后,两周已过去了,可是肿瘤

    新作文·初中版 2016年5期2016-05-18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女性的诗化意象
    们以诗化意象:特蕾莎——放在篮子里顺水漂来的孩子,萨宾娜——戴着圆礼帽做爱的背叛者,通过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来探讨诗化意象、灵与肉及身体言说等存在主义思想。关键词: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诗化意象;特蕾莎;萨宾娜米兰-昆德拉曾说过:“世界过去表现为男人的形象,现在将改变为女人的形象。它越朝技术性、机械化的方向发展,越是冷冰冰、硬邦邦,就愈需要惟有女人才能给予的温暖。”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昆德拉创造了特蕾莎和萨宾娜两位女性形象,赋予其诗化意象以

    青年时代 2016年7期2016-05-14

  • 忠诚的“背叛”:《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电影改编
    小说以托马斯和特蕾莎的爱情为主线,又同时并行其他多条线索,如萨宾娜与弗兰茨爱情的线索、托马斯儿子追寻父亲的线索,几条线索错综复杂,以这种结构表达作者对世界、对人生的质疑和感悟。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独立开放的个体,具有贯穿前前后后由因到果的性格、情节发展脉络。托马斯之所以游走于各个女人之间不停留不驻足,主要是因为上一次婚姻的失败所致。一次失败的婚姻开始让托马斯思考生命的一次性问题,当特蕾莎闯入他的生活之后,他不由自主地让这个女人在自己的房子里过夜,并紧紧牵

    绥化学院学报 2016年8期2016-04-13

  • 神话—原型批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解析
    主人公托马斯和特蕾莎在面对复杂的生存境况所显现出的个体生命形态和生存轨迹在一定意义上便是在现代社会中为寻求存在意义而流浪的亚当和夏娃。借助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我们可以置换复杂的时代背景,剥离小说人物蔽目的外衣,用最原始、最本初的眼光去看待处于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在对待两性关系和追寻生存意义上所做出的努力:用肉体的流浪去找寻灵魂的回归。一、《生命》之人物原型:亚当、夏娃《圣经·创世纪》故事已然成为原型批评三曲籍,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天地之日,同时按照自己的形象

    绥化学院学报 2015年2期2015-08-15

  • 轻重之间
    沉浸于托马斯和特蕾莎、弗兰茨和萨比娜的爱情,曾反反复复地回想托马斯和特蕾莎在布拉格相见的场景,想象着那也许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发烧的特蕾莎经过一路颠簸,最终站在托马斯家门口,只是站着,娴静地站着,等待着他顺手捞起被人放在涂了树脂的篮子里顺水漂来的她。大概是那场雨落在地上汇成了河,那个篮子便沿着河流像宿命一般缓缓流进了托马斯的生活,从此不再回头……再读此书,渐渐发现米兰·昆德拉的灵魂深处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它牵引着我走到生命的原点,又让我窥看它的尽头。咀嚼文

    新作文·高中版 2015年3期2015-03-18

  • 《典型美国人》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特蕾莎与海伦的对比分析
    形象研究 ——特蕾莎与海伦的对比分析沈美玲 罗 媛(苏州科技学院)华裔女作家任碧莲在其处女作《典型美国人》中描摹了以张家人为代表的华裔美国人在追求美国梦——成为 “典型美国人”——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欣喜、幻灭与无奈。小说中的两位女性人物——特蕾莎和海伦在实现各自美国梦的道路上选择了不同的道路。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以及文化批评的角度对照剖析这两位女性人物,从而揭示作者是如何通过塑造这两位女性形象启示读者从跨文化的视角管窥华裔女性的生存处境。《典型美国人》 女性人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4年11期2014-12-12

  • 灵肉统一的苦旅:创伤、治疗与救赎
    ,“梦”是理解特蕾莎“生存编码”的钥匙。本文尝试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以创伤理论为视点,解析特蕾莎的系列梦境,揭示“梦”的隐含意义,窥探梦者的深层心灵世界,呈现生命存在的可能性领域,全面、深入地“走上”特蕾莎追求灵肉统一的苦旅。在昆德拉看来,小说审视“存在”,“存在属于人类可能性的领域”,“小说家画出存在地图,从而发现这样或那样一种人类的可能性”。《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作家以“灵魂”与“肉体”、“发晕”与“软弱”、“牧歌”与“天堂”为关键词,组成女主人

    山花 2014年14期2014-09-17

  • 存在的轻与重——对《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女性代码的再解读
    性的生存状态。特蕾莎和萨比娜这两个女性代码则集中表达了昆德拉的这种关注,而且这两个女性形象也带给现代女性以启示和反思。一、存在之重的代表——特蕾莎“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人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为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实存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2期2014-08-15

  • 轻与重的艰难抉择 灵与肉的苦苦挣扎——析《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几组人物关系
    乡村酒店女招待特蕾莎,不久两人结为伴侣。由于无法斩断和性伙伴之间的性友谊,加之当时苏联对捷克的入侵,于是托马斯医生携妻特雷莎举家迁往瑞士。数月之后,在特蕾莎的坚持下,他们相继重返布拉格。在当局的迫害下,不愿妥协的托马斯无法行医,夫妻被迫迁往乡下,最后在一次车祸中双双丧生。小说中的四位男女(托马斯、特蕾莎、萨宾娜、弗兰茨,主人公为托马斯),一直在寻找着自己生命中的“重”或“轻”。他们从过去走来,带着生命里的伤痕,对曾经和正在经历的生活感到厌倦,只想逃离,憧憬

    名作欣赏 2014年12期2014-07-14

  • 特蕾莎的“贪婪”
    贝尔和平奖授予特蕾莎修女。特蕾莎犹豫了,要不要接受这个荣誉呢?多年来,她致力于对穷人、病人和孤独者的关怀与照料,从未想过获奖。但听说此次颁奖有巨额奖金时,她心动了,决定去领奖。在挪威首都奥斯陆金碧辉煌的市政厅里,特蕾莎不好意思地说:“今天我来接受这个奖项,完全是出于私心,出于对金钱的贪婪,因为我要把这笔钱用在麻风病的预防救助上。我代表世界上那些处境悲惨的人感谢大家!”全场顿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当得知为了招待全体来宾,特地准备了鹅肝酱、牛排、鹿肉等世界名菜时

    意林·作文素材 2014年3期2014-05-09

  • 清除心灵垃圾
    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他为特蕾莎修女的爱心所感动,也想做一个像她那样有爱心的人,同时也把自己内心的矛盾告诉了特蕾莎修女。特蕾莎修女听完了他的经历,对他说:“人不应该永远记着恨,而应该永远记着爱,只有爱才是永恒的。”然后,特蕾莎给了他一些关于爱的书,让他回去读,而且每天早上起来问自己一遍,是不是还恨那个凶手,直到他不恨了,再来找她。他回去以后,就按照特蕾莎的说法,每天早上起来后,问自己一遍还恨不恨那个凶手,开始的时候,心里依然充满着仇恨,后来,随着不断阅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14年30期2014-04-29

  • 特蕾莎的“贪婪”
    贝尔和平奖授予特蕾莎修女,特蕾莎犹豫了。要不要接受这个荣誉呢?许多年来,她一直致力于对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的关怀和照料,从未想到过获奖,更不是为了得到某种荣誉。但当她听说此次颁奖还会有巨额奖金时,她心动了,于是决定前去领奖。在挪威首都奥斯陆金碧辉煌的市政厅里,特蕾莎不好意思地说:“今天我来接受这个奖项,完全是出于对金钱的‘贪婪,因为我要把这笔钱用在麻风病的预防救助上,我代表世界上那些最孤独的人、处境最悲惨的人感谢大家!”全场顿时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颁奖仪式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14年21期2014-02-11

  • 两种毁灭:村上春树与昆德拉的爱情观之比较
    生命之轻》里的特蕾莎两个女性形象在爱情上有着相似的遭遇,但是在她们爱情的对象和对于爱情的处理上却有着差别,这种差别表达了两位作者不同的爱情观。一、在爱情里扮演的角色与对象的差异性初美,村上春树的小说《挪威的森林》里的一个小角色。她是永泽的固定女友,却无法享受永泽的忠诚。在这一点上,初美给读者的感觉更像是永泽的固定性伴侣,而非永泽的爱人。初美对于永泽来说,并非是不可替代之人,永泽并不在意自己给初美造成的伤害。深陷爱情的初美,无法让自己从永泽的身边逃离,她甘愿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2期2013-04-13

  • 牧歌式宁静与背叛式逃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女性主体意识
    乔婷婷一、特蕾莎的牧歌——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小说的主人公特蕾莎是一个生命之重的人物。对爱情的专注和责任、对丈夫的宽容和忍受、对事业的认真和执着、对善恶的爱憎和明断……,在重压之下艰难地活着,活得实在。以至在这个没有美和真爱的人间,最后只能在一条狗的身上找到人间的牧歌、找到真爱,在宁静的乡间完成了属于她的主体意识的建构。法国著名女作家西蒙·德·波伏娃在她的《第二性》中说:“一个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没有任何生理上、心理上或经济上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4期2013-04-11

  • 赤脚走出魅力之路
    ,其中一位名叫特蕾莎的修女来自斯科普里市的一个富商家庭。几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流离失所的难民如潮水般涌入城中,街头到处都有饿死和病死的人。一次,她在去大吉岭的途中发现一位老妇人躺在地上,脚上裹着沾满血迹的破布,上面爬满了蚂蚁,头上还有一个血淋淋的洞,像是被老鼠咬的,伤口旁围满了苍蝇和蛆虫,惨不忍睹,如果继续躺下去一定必死无疑。特蕾莎赶紧赶走苍蝇和蚂蚁,把老妇人送到附近的医院。但是医院对这个老妇人并不予理会,在特蕾莎的再三恳求下,才同意为她治疗,但是接

    作文周刊(综合版) 2009年13期2009-07-17

  • 那个最穷的人
    看上去像是扶了特蕾莎修女一把。”而我会告诉他们事实是:“我把手放在她背后,是想让她放缓脚步,因为我快跟不上她了。”有一次,我同特蕾莎一起在探访了危地马拉的一些孤儿院后,搭乘飞机前往墨西哥。当时我们创办的慈善基金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一直在为如何壮大基金会而发愁。尽管之前有一些筹措资金的经验,但是在向别人“乞要”东西的时候,我仍然觉得很难为情,不知如何开口。正在这时,空中小姐给我们送来了午餐。“打扰您一下,”特蕾莎说,“请问这顿饭值多少钱?”空姐耸耸肩,“不知

    中外健康文摘A版 2009年10期2009-06-24

  • 特蕾莎嬷嬷,一盏点亮穷人生命的灯
    她就是印度修女特蕾莎。人们尊称她为特蕾莎嬷嬷。诺贝尔和平奖授予她;罗马教皇赠轿车于她;巨富捐款于她;小孩子喜欢她;一位乞丐,宁可一天不吃不喝,也要把乞讨来的29分钱奉献给她;南斯拉夫爆发科索沃内战,联合国调停了好几次,都没有成功,特蕾莎走进了战区。双方立刻停了火,让她带走了战区中的女人和孩子……人们对特蕾莎热烈的爱与拥护之态让我们反思“财富”“幸福”的既给定义,追问当下人类生存的意义。答案也许我们一时想不出,但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金钱、权力或其他物质层面的

    中国德育 2009年11期2009-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