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益彤 严建雯
内容摘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以“轻”和“重”为切入点,思考哪种生活方式更值得追求。书中特蕾莎作为“生命之重”的代表人物,为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背负着沉重的负担;萨比娜作为“生命之轻”的代表人物,为追求自由卸下了身上所有的责任。不可否认,这两者是很有代表性的女性,但是她们的性格过于极端,导致一生都没有得到真正的幸福。为分析特蕾莎和萨比娜性格的形成原因,为以后子女教育提供启示。本文将从心理学依恋理论入手,对特蕾莎和萨比娜的婚恋观念进行分析,并由此解读这两种依恋类型形成的心路历程。
关键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特蕾莎 萨比娜 依恋类型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作为昆德拉颇有代表性的著作,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形象来表达对轻与重、灵与肉、媚俗与牧歌的追求和选择。正如昆德拉所说:“世界过去表现为男人的形象,现在将改变为女人的形象。它越朝技术性、机械化方向发展,越是冷冰冰、硬邦邦,就越需要惟有女人才能给予的温暖。要拯救世界,我们必须适应女人的需要,让女人带领我们,让永恒的女性渗透到我们的心中。”[1]因此,《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特别关注女性的生存状态。特蕾莎和萨比娜是书中最重要的两个女性,她们分别代表着“生命之重”和“生命之轻”。结合两者在书中的性格特点,文本将从依恋理论出发对她们性格的形成进行分析,为之后依恋类型培养提供教育意义。
一.依恋理论
在20世纪80年代,鲍尔比对依恋理论进行了细致的划分,后来的研究者艾斯沃斯在此基础上创造了“陌生情景”技术,观察短暂分离后母婴的相处模式,发现在陌生情景中与母亲短暂分离的婴儿表现出四种基本的依恋类型: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和混乱型依恋。一般来说,依恋类型的形成和2岁之前扶养人的教养方式密切相关[2],但正如鲍尔比所言,依恋关系是一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终身发展过程[3],因此依恋理论同样适用于对成人进行情感分析。哈赞和萨维尔更是开创性地提出成人婚恋关系中的情感联结也可被理解成一种依恋关系,他们通过迫选方式把成人分成安全型、焦虑—矛盾型、回避型三种依恋类型[4]。安全型的人对情感的亲密和相互依赖感到很自在;焦虑—矛盾型的人是粘性的、占有欲很强,寻求更多的亲密和安慰;回避型的人则不喜欢依赖和亲近[5]。尽管所有的心理学理论都不可能与某一个人的行为特点完全对应,但是通过《不能承受生命之轻》中的人物描写我们可以发现,特蕾莎大致符合焦虑—矛盾型依恋的特点,而萨比娜与回避型依恋特点吻合。
二.用依恋理论分析特蕾莎和萨比娜的性格
1.焦虑—矛盾型依恋者:特蕾莎
书中的特蕾莎属于焦虑—矛盾型依恋者。这种依恋类型的人不一定能够对自己的需求做出回应,他们在依恋关系中显得非常小心警惕,在情感上依赖于他人的认可,经常让人觉得“粘人”,他们的自尊心通常比较弱,没有安全感。焦虑—矛盾型依恋者通常以爱之名牢牢占据另一半的大部分时间,压得对方喘不过气来,一点隐私空间都不留给对方。
回顾特蕾莎和托马斯的爱情,特蕾莎正是以这种方式和托马斯相处的。首先,初次见面时特蕾莎就被托马斯吸引。之后又主动来布拉格看望托马斯,半个月后更是直接带着行李箱来到了托马斯在的城市寻找工作。甚至在睡觉的时候,特蕾莎也紧紧攥着托马斯的手。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特蕾莎是深深爱着托马斯的,并且对他有着强烈的占有欲。可是托马斯并不是一个好的伴侣,他同时拥有许多露水情人。尽管他对特蕾莎是特别的,但晚上还是会和其他女人幽会。这给萨比娜带来了强烈的不安全感,她开始做噩梦。甚至在听到托马斯打电话约另一个女友的时候气的牙齿打颤,觉得世界上所有女人都可能成为托马斯的情人,她也为此深深恐惧。尽管之后托马斯为了减轻特蕾莎的痛苦,娶她回家。但是托马斯仍然割舍不了和众多情人之间的关系,因此这种折磨也就一直伴随着特蕾莎的整段婚姻。
一方面,特蕾莎的痛苦与托马斯的不负责任密切相关,无疑,托马斯的行为会给伴侣带来不安全感。另一方面,托马斯和众多女人保持情人关系是在遇到特蕾莎之前就已经存在的,而特蕾莎不过也是他众多情人中的一个。特蕾莎自身的人格特点无疑是她痛苦来源的最根本原因。作为焦虑—矛盾型依恋者,特蕾莎渴望得到托马斯专属的爱,她无法忍受托马斯离开自己的视线。这同样也给托马斯带来了深深的困扰,结婚七年,托马斯“总要瞒着什么,又是隐藏,又是假装,还得讲和,让她振作,给她安慰,翻来覆去地向她证明他爱她,还要忍受因为嫉妒、痛苦、做噩梦而产生的满腹怨艾。”[7]无疑,特蕾莎和托马斯之间是有过幸福的时光的,但大多数时候,特蕾莎这种不安全感深深折磨着自己和托马斯。
2.回避型依恋者:萨比娜
萨比娜作为书中的另一个女性角色,身上有着回避型依恋者的特点。回避型人格的人性格独立,有正确的自我认知,不依赖他人,讨厌亲密关系。他们在一段感情之中表现出的行为和态度,是很平淡的,甚至是冷漠。他们往往将自己的情感掩藏起来,时刻提醒自己不能在感情中陷的太深。
萨比娜在书中与两个男人有较为紧密的关系:托马斯和弗兰茨。萨比娜是托马斯的情妇之一。面对托马斯,她既享受着爱情又享受着自由。他们保持着情人的关系,既相互陪伴又不用承担责任。但是这段和谐的关系在特蕾莎出现后改变了。托马斯在与特蕾莎结婚之后,变得害怕晚回家。因此在与萨比娜相处时,总是心不在焉。敏锐的萨比娜察觉到了这一点,并且报复了托马斯。她在托马斯离开时将他的袜子藏了起来,这样托马斯不得不套着萨比娜的女士白色长袜回家。从这里可以看出,萨比娜面对托马斯的不专注虽然表現得满不在乎,但是内心却渴望被关心和疼爱。面对弗兰茨,这个满心满眼都是她的男人,萨比娜的回避型依恋特点表现得更加明显。弗兰茨是个英俊且智慧的男人,站在学术生涯的顶端,受人景仰。萨比娜在与他相遇之后就主动采取行动,弗兰茨也深深迷恋上了萨比娜,他十分重视这份感情,甚至煞费苦心的编造出谎言蒙骗妻子以和萨比娜出去旅行。萨比娜无疑也是爱着弗兰茨的。当萨比娜想过一种普通的生活时,她渴望和弗兰茨在一起。可是,弗兰茨准备和她结婚时,她便匆匆结束了他们的关系,再次选择了逃避。
萨比娜的离开不是因为不喜欢弗兰茨,而是因为回避型依恋者表现出一种“强迫性的自我依赖”[8],他们害怕承担责任,害怕被抛弃。因此,即使他们面对喜欢的人、面对爱情也会选择逃避。这种婚恋观念也注定了萨比娜一生的不幸,她一直为了逃避而逃避,为了背叛而背叛,因為害怕失去而拒绝拥有。最终她背叛了亲人、配偶、爱情和祖国,被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压倒。
3.特蕾莎和萨比娜依恋类型对教育的启示
特蕾莎和萨比娜作为书中重和轻的对立面,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她们一个是焦虑—矛盾型依恋的典型人物,一个是回避型依恋的代表。总的来说,她们都属于不安全依恋的一种,一生都在追寻幸福然而一生都没有得到真正的幸福。她们的不幸福是与她们的依恋类型分不开的,那么如何避免这种不安全依恋类型的形成就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有研究发现,要培养孩子成为安全型依恋类型,父母不仅要在婴儿期对孩子有敏感的反应,并且在他们之后的成长过程中也要悉心照料。然而回顾特蕾莎的成长经历,她的母亲根本就不关心她的成长。尽管特蕾莎听从母亲的安排,十五岁就辍学端盘子,挣来的一切都上交给母亲,为了回报母亲特蕾莎随时准备牺牲一切。但特蕾莎的母亲还是把对丈夫的怨气都撒到特蕾莎头上,坚持要特蕾莎和她都活在一个没有羞耻的世界里。这种生活环境对特蕾莎而言就像“集中营”一样,特蕾莎从8岁开始就想着有一个男人可以保护她。因此她对托马斯形成的依恋也就完全可以理解,她的生活经历让她太珍惜托马斯带来的一切,从而也对托马斯形成了很强的占有欲。
再回顾萨比娜的早年经历,她在十四岁时爱上了一个男孩,然而她的父亲得知后却反对他们在一起,从此之后背叛和逃避对于萨比娜来说就有着致命的诱惑。萨比娜的内心深处并不真的不需要家的温暖,相反,她不止一次的被暮色苍茫中幸福人家闪亮的窗户打动,被薄情少女紧搂遭遗弃父亲的影片而泪湿了双眼。她是因为小时候的依恋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才不愿意把自己存在的意义完全放在他人身上、以他人的意愿作为自己生活的根据。也因此形成了回避型依恋的特点。
特蕾莎和萨比娜依恋类型的形成也提醒着年轻的父母:一定要对孩子的需求有及时的察觉和反馈。这种回应会使他们的孩子对自我和他人所持的观点是积极的,长大之后对于依靠别人会感到舒服,同时也乐意于让别人依靠自己。
三.小结
本研究发现,对作品角色依恋类型进行分析,可以帮助读者更清楚的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纵观全书对特蕾莎、萨比娜的描写,她们各自的依恋类型体现在生活的各个细节上。无论是小时候的成长经历还是长大后对爱情的态度,都与其依恋类型相吻合。这也为以后作者的写作提供了思路,对笔下人物进行依恋类型分析可以帮助其塑造更生动的角色。
参考文献
[1]米兰·昆拉德.不朽[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1版.
[2]雷雳.毕生发展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版.
[3]Bowlby J. Separation: Anxiety and Anger[M]. Separation : anxiety and anger. Pimlico,1973.
[4]Hazan C, Shaver P. Romantic love conceptualized as an attachment process. [J]. j pers soc psychol,1987,52(3):511-524.
[5]Bowlby J. Separation: Anxiety and Anger[M]. Separation: anxiety and anger. Pimlico,1973.
[6]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年版.
[7]Bowlby J. Attachment and loss[M]. New York: Basic Books, 1969.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