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之囧
——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关键词解读

2016-08-15 00:42:44赵自云刘思嘉黄山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安徽黄山245041
名作欣赏 2016年30期
关键词:特蕾莎媚俗特蕾

⊙赵自云 刘思嘉[黄山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存在之囧
——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关键词解读

⊙赵自云 刘思嘉[黄山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中往往运用充满悖论性的关键词来设置人物与情境。文章选取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几对关键词进行解读,由此我们发现,昆德拉可能有意通过彼此充满对立思想的关键词之间形成的张力来凸显人的存在之囧。

米兰·昆德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关键词 存在

米兰·昆德拉是一位享誉世界文坛特立独行的小说家。他的特立凸显在他的小说主题鲜明独特,艺术建构上喜欢积极探索与创新;他的独行则表现为他是少见的极其注重保护自己隐私的作家。他对小说这种艺术形式的功能思考也是奇特的。在他看来,小说家的使命是对人的存在的勘探。值得深味的是,昆德拉利用小说这种艺术形式来勘探“人的存在”命题的独特方式。这里,我们以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作为考察中心,通过选取小说中几对彼此之间呈现对立思维的关键词来探究昆德拉小说主题表达的特殊意义。

一、轻与重的对立

对托马斯而言,轻是怎样的生活状态呢?是自由的单身生活,是无拘束无羁绊饶有游戏性味的生活。他虽然有N位性伴侣,但从不带任何女人回家过夜。他渴望女人,但又惧怕她们,在这种渴求与恐惧之中,他寻找到一种妥协的平衡——他认为无懈可击的“性友谊”。直到有一天,这个天平被特蕾莎所打破。托马斯爱上特蕾莎,把自己的爱和婚姻都交给了她,肉体上却依旧保持着一种自由。但特蕾莎的爱太过沉重,她难忍托马斯肉体上的出轨,内心备受煎熬,她不停地做噩梦,梦见自己和托马斯的情人们,梦见托马斯要杀死自己。她的举止越来越粗鲁,越来越不近情理,她的沉重的爱把托马斯压迫得越来越紧。面对这样的困境,托马斯到底该选择什么,是轻还是重?

对托马斯来说,专一的爱情太过沉重,与他自己热衷的生活方式不能兼容。因此,在特蕾莎离开之初,他为自己恢复自由的单身而感到脚步轻盈,享受着温馨的生命之轻,但令他感到怪异的是,对特蕾莎的思念逐渐压迫得他喘不过气,给他带来了难以承受的痛苦。他发觉原来没有特蕾莎的生活之“轻”才是最沉重的。当他努力寻回特蕾莎之爱后,却并没有放弃对“性友谊”的执拗。于是,特蕾莎的噩梦又开始了,这让她觉得虚弱、眩晕和无助。在和托马斯的爱情世界里,她一直扮演着弱者,当她终于意识到不可能在托马斯的世界中找到自我存在之义时,只能再次选择离开。

托马斯由日内瓦回到布拉格后,医院主任私下找他,要求他收回那篇关于俄狄浦斯的文章,并且在反悔声明上签字。病人、同事、周边人的怀疑眼光、流言蜚语,一齐向托马斯压过来,这比想象中要沉重的多,他进入了无比的惊恐之中。但他终究拒绝了主任的要求,也因此丢了医生职位,离开医院来到乡村诊所工作。之后他再次因拒绝在声明和请愿书上签字,失去了重回城市的机会。就此他沦为一名玻璃窗擦洗工,社会地位一落千丈,原先轻松的生活变得沉重。但工作的便利给他带来了每天16个小时的自由空间,而对于他而言,自由空间就意味着有女人和性友谊。生活中的轻与重就这样戏剧般地相互转换。最终,两人决定回到乡下,寻求清净和安宁的生活。在一场意外车祸中,托马斯和特蕾莎双双身亡。一切轻与重都不复存在,终将被时间所遗忘。

昆德拉在小说中写道:“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倒在地上……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可见,轻是一种丧失,一种虚无的“存在”。重则意味着一种存在,轻则丧失了存在的载体,成为了另一种形式之重,是比存在更为沉重的方式。这对于仅有一次生命的人来说,这种生存之轻更令人难以承受。

二、灵与肉的冲突

性爱题材在昆德拉的小说创作中占有重要的比重,他意图通过性爱这一极端的私人情境来探索人的内在存在。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特蕾莎一直拒绝和排斥托马斯的生活方式,就是因为在她身上充斥着灵与肉的冲突。她无疑是灵魂与肉体的统一论者,因此她无法接受托马斯“性友谊”的理论和行为,无法理解纯粹的肉体之爱。这样的矛盾一直压迫着她,折磨着她。她试图透过肉体寻找自己的灵魂,母亲给了她这副躯体,也一直掌控着肉体之下特蕾莎的灵魂和思想。母亲不给她自我的空间,窥探并且无情揭露她的隐私,这一切都让特蕾莎无法感受自我的存在。她渴求自己的肉体是独一无二的,为此她选择和托马斯在一起,但托马斯的性友谊把她和其他女人画上了等号,为了摆脱这种痛苦,她甚至想到了死亡。如果无法消灭自己的肉体,那就去遗忘、去丢弃。终于,特蕾莎选择和一位陌生的工程师做爱。特蕾莎似乎理解了托马斯所说的肉体之爱,她一直所坚持的灵肉统一观就这样轰然崩塌了——肉体真的可以脱离灵魂的掌控!

对此,昆德拉在小说中并没有明确答案,也没有丝毫暗示。这意味着人的存在可能性问题探讨的深度和难度。灵与肉的协调统一,或许只是昆德拉本人抑或我们的一种心态和愿望,想要真正实现两者的统一在现实中可能是困难的。小说中灵与肉的冲突与分裂,有外在因素,也有人物内心的自我矛盾。为了逃避对婚姻、专一的爱情的恐惧、政治的迫害,托马斯从肉体的欢愉中寻找慰藉。对于特蕾莎而言,只是为了报复托马斯长久以来的肉体背叛,逃避自己对于托马斯沉重的爱。然而当生理高潮真正来临,她却感到了精神恐慌。这种来自肉体的快感是稍纵即逝还是经久不歇呢?我们能否为了生理的欢愉而放逐自己的灵魂?昆德拉对于人的灵肉统一的可能性探询,引发了我们无尽的思考。

三、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纠结

在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人物的际遇充满了各种偶然性。但他们的命运结局却告诉我们,这些看似偶然性的现实情境中却蕴含着某种生命存在的必然性。七年前,托马斯由于六次不可预见的偶然,让他和特蕾莎必然地走到了一起。在特蕾莎第一次离开之后,托马斯想要回去找她,他在内心拷问着自己:非如此不可,是的!非如此不可!此刻在他的内心,是多么的肯定。对他而言,回去寻找特蕾莎是一种必然。而就在他出发后没多久,却又开始怀疑这样的决定:真的非如此不可吗?他想起特蕾莎曾对他说过:“如果没有遇到你,我肯定会爱上其他人。”他意识到特蕾莎对他的爱并非建立在“非如此不可”之上,而是建立在“别样亦可”。这样由于一系列不可预知的偶然所产生的爱情,其间是否纠结着两人某种必然的命运?

但是,如果一件事的发生取决于一系列的偶然,是否也意味着它的非同寻常和弥足珍贵?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活中没有太多的“假如”,一切偶然的机缘巧合中缠绕着必然的魅影。一切正如昆德拉所言:“我们不能指责那些用神秘的偶然巧合将我们迷惑的小说,但我们有理由责备人类因为对这些偶然巧合视而不见而剥夺了生命的美丽。”

四、背叛与媚俗的对抗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还有两个重要的人物——萨宾娜和弗兰茨。昆德拉将两个有着完全不同人生价值取向的人组合在一起,探索着人的另一种存在的可能性。对于弗兰茨来说,忠诚是第一美德,它使我们的生命变得完整。而萨宾娜却为背叛所吸引。背叛和忠诚,犹如磁铁的正负两极不得相容,这亦如萨宾娜和弗兰茨。背叛,就是摆脱原来的位置,投入未知。萨宾娜的一生都在诠释着背叛,投向未知。她和弗兰茨的恋情,就是一场巨大的背叛。弗兰茨喜欢忠诚,乐于参加示威游行,迷恋伟大的进军,而这一切都令萨宾娜反感至极。因此她不愿意公开他们的恋情,而和托马斯保持着长久的性友谊。显见,在背叛媚俗生活的精神层面,萨宾娜和托马斯堪称知音,两人习惯于通过肉体的背叛向由道德束缚的媚俗生活对抗。

昆德拉认为:“媚俗就是对生命的绝对认同,就是把人类生存中根本不予接受的一切都排除在视野之外,就是掩盖这个世界的丑陋并为世界戴上漂亮的面具,就是迎合和取悦大多数人,不择手段地去讨好大多数人的心态和做法。”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萨宾娜是反媚俗的代表:她企图背叛父亲的愿望,嫁给了一个离经叛道的男演员,尔后又背叛了自己所选择的婚姻。她不愿停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一次次地走向未知,拒绝媚俗。她厌恶各种游行示威,在绘画创作上追求创新,拒绝跟风,选择和弗兰茨的地下情,又和托马斯保持着性友谊。然而,在她不断背叛的一生中,总是无法规避这个世界的媚俗。终于有一天,她发现自己再没有什么好背叛,甚至连自己也陷入一种媚俗的境地!这就意味着萨宾娜背叛了背叛本身,生命中这时还存在什么?萨宾娜由此感到生命的无比空虚。压倒她的不是生活之重,而是难以承受的存在之轻。

五、存在与遗忘的悖论

遗忘对于人类的存在之义在于它使时间和过去失去意义。我们对死亡感到恐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死亡意味着丧失对于过去生活的记忆,生命的悲剧正在于,每一个有生的瞬间会在接下来的瞬间中马上被遗忘。如果一切终将被遗忘,那么我们的存在,和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所做的努力又有何种意义?对于遗忘的恐惧还在于,我们现存的每个时刻都无法重现,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无法预演,也无法轮回,因此每个时刻都显得无比沉重,这是一种存在的重量。既然一切存在都终将被遗忘,就此而言存在又显得很轻。存在与遗忘的悖论中正彰显出人的生存困境。

特蕾莎顶着生命危险拍下俄国入侵者的照片,是为了给遥远的未来保留下强暴的镜头,避免这段历史被人们所遗忘,然而这些照片最终却沦为当局迫害爱国人士的证据与工具。萨宾娜有意逃离一切,她将背叛世界作为遗忘自我的一种途径,想通过不断地遗忘和背叛重塑一个新的自我,然而当背叛到无所背叛,她只能背叛了背叛本身。她也就丢失了自我,这样就沉沦到海德格尔所称的“对存在的遗忘”状态六、结语

综上所述,昆德拉在小说中善于运用关键词的对立与组合,通过它们彼此之间既相互对立又浑融中彰显出人的存在之:轻与重之间如何对立与转换,灵与肉之间怎样协调达到统一,偶然性之中是否蕴含着必然性,存在与遗忘之间如何对抗与浑融。

在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托马斯的生活中存在着轻与重之间的鲜明对立:他不愿放弃性友谊的轻,也不愿舍弃特蕾莎爱情的重,所以一直徘徊于轻与重之间。特蕾莎则一直在“灵与肉”的矛盾中挣扎,她本是灵肉统一论者,却遭遇了托马斯的灵肉分裂行为,痛苦与迷茫之中不惜以身试则,不料结果带来更大的困惑甚至恐惧。可见,昆德拉意在通过特蕾莎追问人的灵肉统一的可能性。整部小说主要围绕着托马斯和特蕾莎的爱情展开,而这份爱情的由来缘于六个不可复制、不可预知的偶然。这不禁让我们去思考如果没有这些偶然,人物的必然命运会怎样?生命只有一次,无法预知,无法重演,我们所能把握的似乎只有已经发生过的现实。而现实中的存在终将会被遗忘,换言之,遗忘是存在的必然归宿。

[1]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M].许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2]李凤亮.政治与性爱:公众视角与私人情境——米兰·昆德拉小说题材的历史内涵与存在意味[J].暨南学报,2003(3):65-72.

[3]高兴.米兰·昆德拉传[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5:169-172.

作者:赵自云,硕士,黄山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讲师,南京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影视评论;刘思嘉,安徽黄山学院文学院2011级本科生。

编辑:郭子君E-mail:guozijun0823@163.com中,即存在最后落入了遗忘之中。

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SK2014A386);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015jyxm341);安徽黄山学院教学研究项目(2014JXYJ16)。

猜你喜欢
特蕾莎媚俗特蕾
主流媒体要旗帜鲜明地拒绝逐利媚俗
抑或媚俗
杨乃文 不媚俗的声音
海峡姐妹(2019年8期)2019-09-03 01:00:50
特蕾莎?梅脱欧演讲中的政治语篇言据性分析
现代交际(2019年5期)2019-05-05 01:05:14
特蕾莎·梅脱欧演讲的批评性语篇分析
文教资料(2019年4期)2019-04-17 00:54:18
特蕾莎·梅2018年新年贺词的文体学分析
大观(2018年5期)2018-07-09 01:20:16
凌波微步
畅谈(2018年20期)2018-01-22 09:21:32
英国提前大选,特蕾莎·梅正在下一盘大棋
南风窗(2017年9期)2017-05-04 13:31:10
特蕾莎·梅——英国版“默克尔”
海外星云(2016年15期)2016-12-01 04:18:14
死者眼睛拍下凶手?
大自然探索(2016年4期)2016-05-06 17:3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