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意

  • 浅谈中国画“笔意”之美
    龙丽莎 贵阳学院美术学院一、绪论文学艺术有多种呈现方式,如诗词歌赋、舞蹈、绘画等。《礼记》卷三十七《乐记》载:“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于伦理者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而画家往往是假借笔墨抒写胸中之逸气,言咏心中之“说不清道不明或不可说”的一种情怀、人生体悟。而这种人生感悟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画家怀有一颗“虚、静、明”的心,“忘知、忘我”,没有夹杂任何个人情绪,无任何利害和私欲,无成见遮蔽,不将不迎

    天工 2023年16期2023-10-29

  • 浅谈中国画“笔意”之美
    龙丽莎 贵阳学院美术学院一、绪论文学艺术有多种呈现方式,如诗词歌赋、舞蹈、绘画等。《礼记》卷三十七《乐记》载:“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于伦理者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而画家往往是假借笔墨抒写胸中之逸气,言咏心中之“说不清道不明或不可说”的一种情怀、人生体悟。而这种人生感悟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画家怀有一颗“虚、静、明”的心,“忘知、忘我”,没有夹杂任何个人情绪,无任何利害和私欲,无成见遮蔽,不将不迎

    天工 2023年16期2023-10-25

  • 苕溪诗蜀素帖 技法精讲(十六)
    左下,第一横承上笔意,可用带钩横,形态稍长,收笔处与点右对齐;第二横最短,类似横点,可向上或向下成斜势,收笔常出锋与第三横起笔相呼应;第三横比之稍长,收笔向左下,顺势写口部的竖;横折挑一笔写成,重心与上点对齐。有时言字旁下部分的二横和口部用点挑来代替,从整体上看,好像在三点水的第一点与第二点间加了一横。上点或侧或卧,横画粗短,收笔向左下,顺势写点,或连或断,末挑向右上出锋较长。首点切入笔,收笔向左下出锋,横画承上笔意,顿笔后向右上斜行笔,收笔向右下重顿后写

    中国篆刻 2022年12期2023-01-06

  • 苕溪诗蜀素帖 技法精讲(十四)
    上,有时为了加强笔意连贯,撇捺连写成撇挑。挑画的长短看右边部件的笔画而定。首横呈仰势,收笔向左上出锋,再写竖画;竖略靠横画的右边,上短下长;撇不宜太长,捺画改为点,写在横竖交叉的右下空疏处,收笔向右上出锋。木字旁的撇和捺在行书中常常连写成撇挑,挑过竖画较多,势向右上,具体长短看右部的笔画而定,但须与左边起笔相呼应。木字旁中的撇挑有较多的变化;撇和挑的位置及长短呈对比变化。当撇缩时,挑就长而放,竖画收笔上挑出锋接写撇,短小偏下,顿笔后写挑,挑与撇相叠。提手旁

    中国篆刻 2022年10期2022-11-03

  • 宋代澹岩摩崖石刻审美特征刍议
    流露出浓厚的篆籀笔意。后者风格特征更接近于颜真卿中期《麻姑仙坛记》,字形更为舒展、开张,且蚕头燕尾笔意已逐渐褪去,线条粗细变化不如前者明显,少有强烈的起伏跌宕,尤其是捺脚收笔处复归平正状态,平正中寓有险绝之势,朴拙中有精妙之笔。《题永州澹山岩》( 图3) 为黄庭坚于宋崇宁三年(1104)所书的行书作品,与《砥柱铭》风格特征相似。纵观此摩崖石刻,结字以欹侧、险绝为主,笔画之间的穿插避让,呈现出纵横舒展的书风面貌,正如苏轼评价黄庭坚行书说:“鲁直以平等观作欹侧

    收藏家 2022年8期2022-09-23

  • 中国山水画之“王蒙笔意
    中国山水画的核心笔意。而王蒙的山水技法,可以说是贯穿于整个中国山水画的脉络。王蒙而上,取法“董巨”;王蒙而下,取法王蒙山水,如董其昌、沈周、石涛等。近现代的黄宾虹、黄秋园、陆俨少等山水大家无不取法繁线密点、不留余地、枯润相生的“王蒙笔意”,在他们的作品中都能找到明显的笔意传承,而这种“王蒙笔意”也正是中国美学推崇的审美意境。取法乎上王蒙,字叔明,号黄鹤山樵,他与倪瓒、吴镇、黄公望并称为“元四家”。选择谈王蒙并非偶然,笔者在多年的书法学习中,特别是在章草书的

    中国周刊 2022年9期2022-05-30

  • 苕溪诗蜀素帖技法精讲(六)
    。平反捺起笔承上笔意切落,重顿后向右行笔,至中段稍提,行笔渐快,取平势,收笔较轻。“送、通、迢”等字的捺用回锋收笔,意向下。“还”字的捺则露锋收笔,呈尖状。方头反捺这类捺的写法类似平反捺,取势较斜。起笔切落即顿,再向右下快速行笔,渐行渐提,收笔稍驻后向左提笔空回。起笔处粗大、方折,中段则略有弧度。带钩反捺起笔或重顿或切入,依上一笔连带笔意而定,中段行笔向右上弓出,速度较快,收笔时向右下重按后向左钩出。

    中国篆刻 2022年2期2022-03-29

  • “刀笔浑融”说 ——朱简篆刻思想刍议
    字中多多少少会有笔意的体现。在明代初期之前的文人记载中,《霏雪录》曾有描述王冕治印的内容。《霏雪录》中写道:“初无人,以花药石刻印者,自山农始也。”[2]用花乳石刻印这一方法为印章的创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并且印材的改变极大的促进了明、清以来印学的昌盛。花乳石质地不是十分的坚硬,易于运刀,便于掌控,从王冕的流传下来的作品中,他书画中的印章大都使刀从容。同时期的文人中朱珪亦是自篆自刻,《方寸铁志》中有对朱珪治印的描述,如“玉符金印云台将,大篆烦君为勒勋”“用之

    书法赏评 2021年2期2022-01-23

  • 论黄季刚先生的“笔意”“笔势”说及其继承与发展
    出文字学层面的“笔意”“笔势”说,强调研治古文字要同时兼顾“笔意”与“笔势”,认为古文字形体有“笔意可说”和“笔势从变”两类,治古文字既要以笔意为本,又要知晓笔势变化,二者需要兼顾。黄季刚先生的“笔意”“笔势”说内涵丰富,并在当代得到进一步的继承和发展,对文字学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一 何谓“笔意”(一)“笔意”的界定许慎在《说文·叙》提出:“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1]黄季刚先生说:“不知笔意者,不可以言笔势。颜之推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年5期2021-12-25

  • 谈谈行书的用笔特点
    往来而翻腾起倒,笔意到处则体势自然圆活,风骨自然劲健。《渡海帖》北宋·苏轼 纸本 28.6cm×40.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三、笔意萦带、牵丝往来行书的点画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所谓“笔意萦带”是为了行笔的简捷,求其收、起之间的方便。王羲之《兰亭集序》和米芾《方圆庵记》中的“是”字,最能见出笔意的萦带。这个“是”字既省去楷书行笔的繁杂,又增加艺术的渲染。笔意萦带、牵丝往来的行书用笔特点,既是点画之间的联系,又是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联系,在笔势上尤为明显。

    老年教育 2021年10期2021-11-10

  • 北魏墓志的笔意阐释
    键词:北魏墓志;笔意;八法北魏时期是中国多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文化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北魏孝文帝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进行改革:在政治上缓解民族矛盾;在经济上实行均田制与三长制,整顿吏治,迁都洛阳;在文化方面学习汉文化,写汉字、穿汉服等,移风易俗。贵族礼仪制度得到完善,促进了丧葬制度的发展,墓志由此广泛出现在丧葬中。北魏时期碑刻众多,形式多样,其分类有四种:造像题记、碑碣、墓志和摩崖。四种形式载体各具特点。其中墓志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一种重要

    书画世界 2021年4期2021-05-26

  • 优秀奖佳作赏评
    品除了要一字之内笔意连贯之外,字最后一笔与下字首笔之间的联系特别重要,或笔断意连,或实连,间距时大时小,字形也有大小区分,这样行距略大,留出不同的空白分割空间。该作品如果用笔上方笔再多一点,更有刚毅之气,特别是转折处可先折后转,也可先转后折,不要只转不折。每个字的动态平衡方法再增加一些,包括有的线条可再挺拔一点。付达程 湖北主编赏评:参赛作品中,写简化字的较少,原因是平时临帖大部分是繁体字。这件作品用笔沉稳,没有特别明显的粗细变化,以按为主,笔画扎实,比较

    中国篆刻 2021年4期2021-04-30

  • 中国画“笔意”与“笔理”探析
    摘 要:笔意是“笔意是作者以毛笔为表现客观对象的方式,并且传达出情感的一种精神特质。”笔理是用笔的规律与法则,笔意与笔理承载了中国画的精神和样式。本文对“笔意”与“笔理”的探讨主要是为了解决高校国画初学者对用笔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对画面审美的艺术修养及传统美学思想的运用。关于中国画“笔意”与“笔理”,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首先,知其笔意,化于境;其次,知其笔理,不逾矩。中国画的发展在继承中创新,对中国画“笔意”与“笔理”的继承是中国画发展的核心关键,希望本文能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50期2020-12-23

  • 从黄庭坚书法看宋代篆隶地位之转变
    颜真卿书法得篆隶笔意,但由此看出在宋人眼里,篆隶书法是作为一种字理存在,更加注重的是学得内在的笔意。一、黄庭坚书论中的“篆隶笔意”黄庭坚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位宋书法四大家之一,也是将篆隶笔意运用于行草书创作的典型书家,曾自称书法得篆隶古意。黄庭坚一生留存下的书法理论著作颇丰,且尤擅行草书,风格独特,在宋代书坛可谓独树一帜。黄庭坚常观篆隶得笔法:“余尝观汉时石刻篆隶颇得楷法。”更在书论中批评士大夫不得篆隶笔法:“近时士大夫罕得古法,但弄笔左右缠绕,遂

    流行色 2020年5期2020-06-29

  • 书家势评略谈
    又玄,或与笔法、笔意、字的形态等混为一谈。笔势当与书体演变、时代风尚、论述角度等相关。历代书论卷帙浩繁,文章仅择东汉至宋书论中关于笔势具有代表性的论述加以梳理,以期对书法中的“势”有较为全面的把握,理清笔势与笔意、笔法、笔顺、笔趣之间的关系。关键词:笔势;笔法;笔意;笔顺;笔趣;书法理论纵观历代书论,“势”屡被提及,但又未被详细展开讨论。“势”在字面上有多种解释:可为姿态,如姿势;为气象,如气势;为趋向,如趋势。不同的书法理论家论“势”,也因所论述的书体对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0年10期2020-01-26

  • 书法要重视“篆籀”用笔
    可贵。关于“篆籀笔意”,学过篆书或者颜楷的人,大都会有所了解。篆籀用笔,虽没有方笔一路的灵逸和秀气,但却能表达出宽博、圆融、浑厚的胆识和气魄。在历代书法名家中,颜真卿是善用篆籀笔意的代表人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便是《争座位帖》。(图1)唐代张旭的《古诗四帖》(图2)中,画红线的地方,以中锋运笔,多转无折,是为篆书的基础笔法。而篆籀笔法则很简单,即中锋运笔、有转无折。因为篆书本就是以篆书笔法写成的文字,所以在篆书里也就无从谈“篆书笔意”了。而当把篆书笔法用

    老年教育 2019年9期2019-10-11

  • 浅谈吴昌硕篆刻中的笔意体现
    出”,以刀法表现笔意为指归,因此在他的篆刻作品中多有书法用笔的意趣。吴昌硕篆刻作品中丰富多变的笔意表现将其篆刻作品的精神和意韵展现得淋漓尽致,成为当代诸多印人效仿临摹的对象。本文为探寻和分析吴昌硕篆刻中究竟有哪些笔意以及如何表现笔意进行研究。关键词:吴昌硕   篆刻   刀法   笔意   冲切结合   刀笔相融中图分类号:J2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

    艺术评鉴 2019年9期2019-06-17

  • 论苏东坡书法笔意之美
    态闲雅的特征,其笔意亦是变化万千、独居风格。本文主要论述了苏东坡笔意之美。关键词:苏东坡   书法   笔意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4-0038-02一、笔意内涵分析在管窥苏东坡书法笔意之美前,我们首先需要明晰笔意的内涵,如此才能够引导我辈正确的审视苏老的书法作品。所谓笔意者,即行书之间的意识、意念、意味的总和,是超然于笔法、笔

    艺术评鉴 2019年4期2019-04-26

  • 分析孙过庭《书谱》
    笔法  笔势  笔意谈及书法艺术,古今中外,无人不论“用笔”其含义,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也是学术之本。自古以来,书法所采用的书写工具都是毛笔,正是因为毛笔的柔和性才使书法更好的展现出它的艺术性。我们写字需由指执笔,由腕运笔,起倒使转不停而写成,其中包含了无数微妙的变化,所以学习书法必须首先要讲究用笔,用笔须有法度,这样才能追求更高层次的发展。笔者通过读孙过庭的《书谱》①,对用笔、笔法、笔势、笔意有了更深的理解。今撰执、使、转、用之由,以祛未悟。执,谓深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19年2期2019-04-12

  • 蒙养山房评书法
    何绍基轻松灵动的笔意,整体较为自然流畅。其不足之处在于字形结构的处理不够稳定,未能很好地表现颜体宽厚博大的字形特征,如“流”“(抚)”“勤”等字,结构上存在不同方面的问题。三明市老年大学 陈家骅西安老年大学 王冬贵王冬贵书友的作品别具一格,作者有意融汇各种书体的用笔和字形特征以丰富审美感受。比如,“水”“流”“山”等字,有篆书字法;“天”“青”“至”等字,用笔保留了隶书笔意;“(对)”字右半部分笔意连绵,有行草书用笔特征。实际上,书体融汇的现象在书法史上较

    老年教育 2019年3期2019-04-10

  • 离坚合异
    性转变,董提出的笔意皴法论带来了山水画认知上的共时性,山水画从此不必依赖时间上的风格层递发展来确定自身。这是所谓“离坚”。第二,董其昌绘画实践的笔意皴法之变,可以理解为以一种共时性的对异质风格“碎片”的褶曲布置,来趋近画面实现“绝对”艺术能量外显这一目的。这是所谓“合异”。第三,董其昌的艺术思想与实践的特殊性,其或者已经溢出了现时艺术风格史观的观察范围。因此,董其昌艺术思想与实践,其目的是达致一种生命意识的绝对性,这或可视为主体艺术超越论观念在中国画历史中

    关东学刊 2019年6期2019-01-10

  • 觉醒地专注当下
    边笔管覆着薄尘,笔意茫然,纸墨无香。“深识书者,惟观神采”。神采二字,正是我所缺如,是以自我“厌弃”了。在满架精良的古帖前,我久立彷徨,思索着往者巨擘的神采妙道。大概,神采终究非力强能致。我曾有临帖的毛病,对笔画计较太过,重形质而轻通变。初学魏碑,我拙眼所见皆是刀斧削凿,因此下笔十分拘泥,不得法且不自知。清风堂黄河先生偶见我字貌迟滞、笔画刻板,便语重心长教导我遏止描摹,当探幽索隐、深研其技。先生的指引,把我喝醒!即便黄河先生的话音已落下三载,我每执笔作字,

    中国篆刻 2018年11期2018-12-05

  • 品读
    的理由是,用篆书笔意来写八分书的话,则八分书易得高古之气;用八分书的笔意来写楷书的话,则楷书易得渊雅之气;用楷书的笔意来写行书,那么,行书就易得劲健之气。这是从书体之间的参用关系来作解的。从书体演变的顺序来说的话,篆在前而八分在后,真、行又在八分之后,真、行成熟的时代大体相近。而由篆书至真、行,其笔法体系是逐渐丰富的,篆书只有一种用笔,即中锋用笔,八分书的用笔比篆书稍微丰富一些,多了一些掠笔与波磔,多了一些用笔的提按起伏,至真、行则八法具备,没有一定的用笔

    江苏教育 2018年61期2018-11-01

  • 元代绘画的“写意”“笔意”与“意趣”
    注重在用笔中寻求笔意与意趣,在“逸笔草草”中体现“聊以自娱”的雅兴与趣味,丰富深化了中国的写意精神。他们作画不是酷肖外物之相,而是表达自我之心性。画山川花鸟,其意不在山水花鸟之中,而在于自身独特的生命体验,在于创造一个与生命相关的精神世界。中国画很早就有关于用笔及笔意的认识,如沈括在《梦溪笔谈论画山水》中写:“大体源及巨然画笔,皆宜远观,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璀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如源画落照图,近视无功,远观村落杳然深远,悉是晚景,

    中国书画 2018年8期2018-10-22

  • 《石门铭》 技法探微(二十一)
    立性强,然其内部笔意连属,顾盼生姿,对其进行专题训练,亦是学书要津。顾盼,是通过笔势、笔意的呼应,使本来独立的笔画产生动势,气脉相连。呼应,是不同笔画以及汉字不同偏旁部首之间的照应,后一笔画的入笔要与前一笔画的收笔相承接,后写笔画的位置、走向要与先写笔画相合。顾盼呼应的要旨,在于前面笔画对后面笔画的统摄,以及后写笔画对先写笔画的补救与照应。顾盼呼应,在《石门铭》中大致可以分作三类。一是笔画形态的顾盼呼应,书写时前一笔出锋收笔,后一笔露锋入笔,笔意连属,有的

    老年教育 2018年9期2018-09-29

  • 习作点评
    江》,仿佛赵孟頫笔意,宽博稳重,较为轻松,但用笔略显轻滑,结体尚未完全把握到赵字的精妙之处。款字不错,但略显小,可以尝试双行落款。王语潇Wang Yuxiao唐诗二首此幅楷书立轴以赵体笔意录唐诗二首,用笔挺拔流畅,“鹤”“山”等字颇得赵孟頫真意;结体还要加强,力求妥帖,如“声”“到”等字明显结构还不到位;落款妥帖,章法完整。何心月He Xinyue题西林壁此幅楷书立轴以赵体笔意录苏轼诗一首,字形较大,但用笔扎实,毫不松懈,富于行书意趣,使作品较为生动。“横

    少儿美术·书法版 2018年5期2018-06-27

  • 锵玉鸣珰,窈窕合度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结构规律解析(六)
    婉约的风格。行书笔意也是褚体用笔的重要特点,活泼变化的用笔在动态平衡中形成了许多生动的结构。一、强化主笔褚体通过突出主笔,表现出纵横开阖的结构风格。中宫紧收,外围舒展,结构既方整又活泼多变。“成”字的主笔是斜钩,写得长而有力,钩的出锋很短,十分灵巧。整个字收放有度,其中内部横折画收敛含蓄,而主笔斜钩画外放。横画不宜长,收笔的地方带有一个小钩,这是连贯书写形成的,是褚体的重要特点。“巡”字的主笔是捺画,为了突出主笔,其他的笔画写得较细,不与主笔相争。“辶”的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18年12期2018-04-08

  • 锵玉鸣珰,窈窕合度
    婉约的风格。行书笔意也是褚体用笔的重要特点,活泼变化的用笔在动态平衡中形成了许多生动的结构。一、强化主笔褚体通过突出主笔,表现出纵横开阖的结构风格。中宫紧收,外围舒展,结构既方整又活泼多变。“成”字的主笔是斜钩,写得长而有力,钩的出锋很短,十分灵巧。整个字收放有度,其中内部横折画收敛含蓄,而主笔斜钩画外放。横画不宜长,收笔的地方带有一个小钩,这是连贯书写形成的,是褚体的重要特点。“巡”字的主笔是捺画,为了突出主笔,其他的笔画写得较细,不与主笔相争。“辶”的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18年12期2018-03-30

  • 浅析“无垂不缩无往不收”
    如果笔画之间的“笔意”是相连的,也就做到了“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古人写字追求的是贵在自然,自然的书写状态就是笔意相连,每个笔画之间都像有贯性一样的,一笔接一笔地写下去,这样写出来的字,不仅自然顺畅,而且体势完备。“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从理论上来说,就是笔顺、笔意和笔势的“三位一体”。笔顺,就是写字时要笔笔顺畅。顺畅的笔法一定是收放自如的,在收时放,在放时收,收放互补而相协调。这就好比一个好骑手,在骑马时对缰绳的掌控,如一味地收紧缰绳,马就跑不起来;如一味

    书法赏评 2017年3期2017-07-31

  • 当代山水画创作中的传统情怀
    词:游历;记忆;笔意;抽象意味山水画发展到了今天,我们该如何面对,几乎是当代所有画山水的同行面对的问题,作为一种已经存在了千余年之久的绘画命题。也许是时间真的过于久远,如今的我们几乎忘记了我们是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有时候,我们将奇伟风格的宋代山水以及充分发挥笔墨意气的文人画视为我们的目的。于是我们顶礼膜拜,以至于在这样的思维处境中,我们经常忽略了自己的存在。在历代大师形成的重重屏障的围合之下,“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情形也就成为我们这代人不得不面对的尴尬境遇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7年3期2017-05-22

  • 笔意与“书卷气”“匠气”的关系
    □何光锐笔意与“书卷气”“匠气”的关系□何光锐《草书五言律诗扇面》 明·陈淳中国书画艺术首重用笔。然而,许多人将“用笔”等同于“笔法”,忽视了“用笔”中与“笔法”同样重要的另外一个部分—“笔意”。据明李日华记载:“尝闻白石翁集画一箧,俱未点苔,语人曰:‘今日意思错钝,俟精明澄澈时为之耳’”。写意画中的“点苔”是需要笔法的,但如果仅仅掌握正确的笔法就足够的话,为什么作为一代大师的沈周还必须“俟精明澄澈时为之”呢?书法中对于“笔意”的重视,似乎是从北宋开始的,

    老年教育 2017年1期2017-02-10

  • 品读
    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经意与不经意也。——宋·姜夔《续书谱》自古以来,学习书法第一步自然是临摹,书法技法的精进更需遍临诸家,如王铎的临作就占据了其存世可靠作品总量的四分之一。姜白石则一语道破临与摹的奥旨,临书容易获得古人笔意,而分朱布白的位置经营则不易毫发无遗恨;而摹书(俗谓描红)容易获得一点一画的位置经营,但这种亦步亦趋的方法不易得古人笔意。因此,初学书法,从摹入手,继而精临,将这两种方法相结合,静思

    江苏教育 2016年53期2016-12-20

  • 指上戏墨追笔意 卧听天籁醉云烟 ——刘维阳指画山水近作谈
    院)指上戏墨追笔意 卧听天籁醉云烟 ——刘维阳指画山水近作谈刘 剑在所有门类艺术中一直保留了触觉性的是雕塑,指画却舍弃了笔的丰富变化和笔意的长期积累而求助于指头,这可算是绘画中的另类。为了解决手的不足人类才发明了工具,毛笔本来是作为手的延伸物而产生的,但指画却又舍弃毛笔重新回到手本身,指画为自身所带来的难度正是其魅力所在。谈指画者皆谈清代指画大家高其佩(1660-1734),但我想追问的是:何以指画在清代出现?也就是要问:指画为何要舍弃毛笔的几百年积淀而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6年5期2016-12-19

  • 中国山水画的“笔情墨趣”
    关系;笔墨结构;笔意;笔性好的笔墨能够承载着文化气息,俗话说:“主要看气质”。人美不仅是外表美,心灵美才是真的美,反过来,运用到山水画里也是一个道理,画的好不好,不仅仅是外在形式的美,更重要的是这幅画承载了多少精神,多少个人文化修養,那么这些都是靠笔墨来传达的。我们了解山水画历史都知道,山水自荆浩开创皴法成为一次山水画发展的高峰以来,我们的山水画越来越进步,越来越活跃,到后来黄宾虹总结的五笔七墨的又一次高峰,作为后人的我们想要再一次的突破,是比较难的一个任

    成长·读写月刊 2016年8期2016-10-21

  • 刀法依笔而存 笔法借刀传神 ——浅论篆刻中刀法与笔法的互通关系
    相成。一般来讲,笔意占主导地位,是基础。刀法在笔法的基础上,可以充分发挥其特殊作用,表现出笔法所不能表达的意趣。笔在纸上表现出来的各种意态的线,虽有“力”的表现,但基本上是柔美的,潜在的;而刀在石上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意态的线,基本上是刚性的,外露的。笔与刀两者结合而表现出来的线,产生了一种新的特殊的艺术效果,即具有“金石味”的“铁笔书”。如果有人只注意刀法,忽略笔意,篆刻出来的作品势必病于板滞;或者随意击石,妄为剥落,谓得古意而神意索然,实是未谙笔意之病。反

    老年教育 2016年4期2016-09-06

  • 基于“笔势”视野下小学书法笔顺教学探究
    二、笔顺与笔势、笔意之关联尽人皆知,笔顺即笔画之先后顺序。古人很少提及书法书写的笔画先后顺序,难道前人就不关心书法练习中的笔顺问题?实则不然,古人也十分注重书法作品的笔顺,只不过以笔势之相顺来替代笔顺问题。如前人有云:“真书如 《黄庭经》《兰亭集叙》皆势从笔顺,象逐心生,见其落笔,即知全体,甫思承前,即寓起后晔,如春华而泯藻缋之迹,灿若神明,而无变幻之竒。”[7]此处“笔顺”则是顺畅之意,其实目前所指笔顺亦有顺手之意,也就是说只有势从则笔顺,由此可见书法练

    书法赏评 2016年2期2016-07-23

  • 艺术收藏
    朝造像、摩崖石刻笔意,碑帖兼融,笔沉墨畅,以篆籀笔意,碑版情趣表现尚意书风。章草、小字正书则寓情秦汉,以书体隶变为切入点,跨越时空,力图再现书体演变、发展的可能性及其成熟的面貌。小字正书注重表现简牍、帛书之率性、雅致、浑厚,书写淡定心情;章草则追求质朴、宏畅,以简牍笔意、大草连绵体势激发其浪漫情怀。一九九二年以来,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展、中青展、楹联展等;二〇〇八年九月被《中国书法》杂志以赠刊形式随刊发行,二〇〇九年九月、二〇一三年十一月,在《书法》杂志上专题

    闽南风 2016年3期2016-06-01

  • 临与摹
    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位置,指间架结体;笔意,指用笔的态势气韵。其二,“临书易进,摹书易忘,经意与不经意也”。临书是以“眼”取“字”、以“心”率“手”、以“手”驭“笔”的临移,因经意而“易进”。用纸罩着范本写,不过脑,故而“易忘”。宋以来,学书率是先摹后临。明中期书家丰坊说:“初学者必先摹而后临。临而不摹,如舍规矩以为方圆;摹而不临,犹食糠秕而弃精凿。均之非善学也。”(《童书学程·论临摹》)清末康有为提倡学魏碑,也以摹书

    读书 2016年5期2016-05-21

  • 异相同源
    强调神韵,重视“笔意”的玩味的文人特征。同时,江南也是油画最早传入中国的地区之一,众多早期油画家留学海外,受到现代主义绘画的影响,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江南地区典型的“意象”油画,同一地区的长期的文化沁润,使得江南地区的艺术呈现出异象同源的特征。尽管江南“意象油画”采用西方绘画媒介材料,江南“文人画”采用传统水墨材料,但其绘画特征都是重视笔触的韵味,用有控制的用笔造成的富含趣味的痕迹来表达个人情感,抒写对自然的感悟,二者有着很强的关联性。通过对江南“意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5年5期2015-06-11

  • 清代楷书创作的当代启示
    种观念就是『篆隶笔意』。『所谓「篆隶笔意」,指在今体书的形式美内融入篆书与隶书的某些形式技巧成分,以增其古意。』有关『篆隶笔意』书法观念的论述,最早可上溯到宋代,由于隋唐以后的书法古意渐漓,引起宋人的注意,经过反思,宋代的书家们发现『篆隶笔意』逐渐丧失,是书法古意渐漓的根本原因。因此每当帖学出现明显问题时, 『篆隶笔意』书法观念的论述就会增多,到了明清时期,日益为书家们普遍接受。清初的傅山对『篆隶笔意』有过精辟的论述『:楷书不知篆隶之变,任写到妙境,终是俗

    中国书法 2015年8期2015-05-30

  • 《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一”部字构形笔意分析
    的构意是可以通过笔意去探寻它们的形义关系的。何谓笔意?笔意即“我们把还保持着原来的造字意图,可以从字面上直接观察构意的形体,叫做笔意化字形,简称‘笔意’。”[1]83本文旨在对《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以下简称“字表”)“一”部统辖的55(含“一”字)个字进行笔意探究,理清其初源字形与现行字形的关系,探求其义类之分化。在“一”部统辖的55字当中,根据我们的分析研究,笔意类型如下:一、表示计数的笔意,其字有:一、二、三、五、两1.“一”表示计数的开始数字。一,本

    河池学院学报 2012年4期2012-08-15

  • 创作随感
    我对中国传统的“笔意”又是情有独钟。我认为中国古人用笔的自身美感和画家内在气息的传递统一,是我国传统中独有的一种语言表现形式,西方油画把用笔称之为“笔触”也是油画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但是它仅限于为造型服务的一种自然流露手段,而非像我国传统那样,把笔意自身的美感当成一种独有的语言物质,归纳得如此明确和品味无穷,除了诸多皴法之外,像骨法用笔、力透纸背、如锥画沙等等,都是透彻的比喻,令我叹服。在我的作画过程中,不断地品味和感受它们,尝试着将中国的笔意理念融合到油

    文艺评论 2009年3期2009-08-11

  • 为什么欧阳修给难住了?
    语:“此善求古人笔意也。”什么叫“笔意”?“笔意”就是作者所表达的意图,也就是作品的主题。看过笔记,我们当然也同意沈括的评语,吴育的确善于理解古人创作的意图。但我们又不禁要问:这幅古画的意图,为什么吴育能够一见便知,而著名的文学家欧阳修却不能理解呢?研究一下吴育的解说,原来这里并未涉及什么古画的专门知识,而谈论的只是对花和猫的一些平常的认识。但恰恰就是这些看来极平常的认识,却把一位大名鼎鼎的文学家给难住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牡丹花开的情形与猫的瞳孔,在一日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3年11期1983-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