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升方
摘 要:历代书家论书,尤重“势”评,然何为“势”,论述不够详细,或玄之又玄,或与笔法、笔意、字的形态等混为一谈。笔势当与书体演变、时代风尚、论述角度等相关。历代书论卷帙浩繁,文章仅择东汉至宋书论中关于笔势具有代表性的论述加以梳理,以期对书法中的“势”有较为全面的把握,理清笔势与笔意、笔法、笔顺、笔趣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笔势;笔法;笔意;笔顺;笔趣;书法理论
纵观历代书论,“势”屡被提及,但又未被详细展开讨论。“势”在字面上有多种解释:可为姿态,如姿势;为气象,如气势;为趋向,如趋势。不同的书法理论家论“势”,也因所论述的书体对象、所处时代的审美风尚、个人好恶等因素而不同,因此,后世读者对书论中“势”如同雾里看花。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亦不由慨叹“至于诸家势评,多涉浮华,莫不外状其形,内迷其理”。
古代书论中,最早谈到“势”的是李斯,见于王羲之的《书论》“大抵书须存思,余览李斯等论笔势”。李斯笔势论不传,篇名盖为《笔妙》,见于卫夫人《笔阵图》:“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
《笔阵图》源于《笔妙》,全篇并未出现“势”字,但“高峰坠石”“千里阵云”“陆断犀象”均与“势”相关,并常为后世人用于“势”评。此番“势”评是卫夫人“与谈斯道”后的“通灵感物”。“高峰坠石”“万岁枯藤”的“势”,为点画书写完成后所呈现的姿态,是一种意象的呈现,称为“笔意”更为合适。概孙过庭正是因此而发“诸家势评,多涉浮华”的感慨。
书论中最早使用“势”这一概念,见于东汉蔡邕的《九势》:“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其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蔡邕所处的东汉时代,隶书是通行书体,行书属草创阶段,且蔡邕以工隶书而名,其《九势》论述的对象是流行书体隶书。
汉初,奉行道家的治国方略,中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道的盛行,必然会影响到书法的审美。
道家美学思想崇尚美在自然本色,美在千变万化,能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九势》开篇“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这里的“形势”和“阴阳”一样,是一对互相依存且又对立的概念,所谓“势不两立”。“形”主静,为实,“势”主动,为虚,寓势于形,是道家的阴阳观的体现。“书肇于自然”不仅是指汉字点画形态“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来源于自然,而且也蕴含追求文字书写合乎自然规律,不是信手涂抹。只有如此,动态挥运的“势”才能通过静态的“形”保存下来,“形势出矣”即言明势的存在依附于形。
《九势》又提到落笔结字“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虽论隶书,亦讲究笔画间的启承,不要违背字间脉络。“映带”既指“形”又指“势”。动态书写的“势”使笔画衔接处产生“形”上的“映带”。“无使势背”意在强调运笔要合乎字间脉络,即笔顺。崔祖菁曾言,成熟隶书标志性的“蚕头雁尾”之蚕头,便是来源于“势相映带”的自然书写,久而成之。从早期汉简中的一些墨迹来看,此言不虚。
《九势》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强调的是一种动态的变化美,笔锋借助字本身,因势利导,又因毫软而呈现千姿百态,有别于《笔阵图》中点画的意象“通灵物感”,意在表达笔势是书法万种形态呈现的统领。
蔡邕作书追求庄周式的散淡,通“九势”并于“翰墨功多”遂能“妙合古人”。蔡邕“造妙境耳”一说,是其书法追求意境体现,这也是书法艺术能和其他形式艺术相合的关键所在。其《笔论》云“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也是道家“涤除玄览”的体现。
蔡邕所处的时代,儒家思想也很盛行,儒家的美学观念在《九势》中亦有体现。在“藏”与“露”,用笔用锋问题上,他主张“藏锋”“中锋”,契合了儒家提倡的“文”与“质”,反对不合礼法的野路,如:“转笔:无使节目孤露”,意在表达笔画转折处,不能露出圭角,显得生硬;“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旨在强调笔画的起笔收笔均要藏锋,“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虽未提及“势”,但所言即是今天常说的下笔凌空取势。
隶书盛行的时代,蔡邕所论的“势”,不仅符合儒道的审美价值,而且揭示了笔势与字本身的结构形态,即笔顺,与书法呈现的意象,即笔意,与笔力和节奏之间的机理,超越了书体的限制,适应于其后的各种书体。比之《笔阵图》强调的“通灵物感”,《九势》突出强调书写的过程也要合理,并赋予“势”以儒道性格,影响深远。
魏晋南北朝在政治上是最混乱的时期,在思想上却是极其自由解放的时期,李泽厚概括为“人的觉醒”的时代,儒释道并举,嗜酒谈玄之风盛。这一时期也是书法的大发展时期,各书体日臻完备,书法名家辈出,书法理论著作宏富,如卫恒《四体书势》、索靖《草书势》、卫铄《笔阵图》、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笔势论十二章》《书论》等。
这个时期的朝野名士信奉的是“越名教而任自然”,主张以道家思想调和儒家,行为不拘礼法,个性率真张扬。《世说新语》中很多怪诞的名人轶事,便是这种思潮的反映。
卫恒《四体书势·字势》中“观其措笔缀墨,用心精专,势和体均,发止无间”,通过前“信黄唐之遗迹……篆籀盖其子孙,隶草乃其曾玄”,可知其所论书体对象为篆籀之前的古文。卫恒是蔡邕《书论·篆势》的读者,他的论“势”和蔡邕为一脉,“势和体均”即字的体态“均和”来自于“因事制权”的笔“势”,即运笔合乎字“理”字的体态变化“均和”。“发止无间”即蔡邕所言“欲右先左”的“藏锋”。
卫恒书法宗张芝,擅作草,在其有关草书的论述中也提到“势”,“绝笔收势,余綖纠结,若杜伯揵毒,看隙缘巇,腾蛇赴穴,頭没尾垂……就而察之,一画不可移,几微要妙,临时从宜”,这里的“收势”,也是指草书的挥运。因运笔自然“从宜”,“收笔”后“余綖纠结”,韵味无穷,如造妙境。
索靖,张芝的姊孙,擅草书,出入张芝而变其形迹,在其《草书势》里面也提到“著绝势于纨素,垂百世之殊观”,同时也提到了与“势”相关一词“状”,“盖草书之为状也,婉若银钩,漂若惊鸾”。明显索靖的“婉若银钩,漂若惊鸾”描述的是书法意象,为“状”而非“势”,动态的笔势通过静态之“状”而“著于纨素,垂百世殊观”。索靖《草书势》中理想的草书应该是千变万化的,如怒骥、海水、棠棣、玄熊、飞燕、腾猿等等,变化之中又非常和谐,如“芝草葡萄还相继”“棠棣融融载其华”“枝条顺气”,“去繁存微,大象未乱”。通过索靖此论,草书贵在“势”合乎“理”,如此方能不乱。诚如《芥子园画谱·花卉布置点缀得势总论》所言:“画花卉全以得势为主。枝得势,虽萦纡高下,气脉仍是贯串。花得势,虽参差向背不同,而各自条畅,不去常理。叶得势,虽疏密交错而不紊乱。何则?以其理然也。”
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若欲学草书,又有别法。须缓前急后,字体形势,状如龙蛇……”,这里的“势”同“状”,是静态笔画所营造的意象,为“作一字须数种意”的笔意,非书写挥运过程。还有,《笔势论》中“悬针垂露之踪,难为体制;扬波腾气之势,足可迷人”,“形彰而势显”,这里的“势”也可理解为“气势”,通过笔画末端的“悬针垂露之迹”表现。
可见,王羲之上述关于“势”的论述,和卫夫人的《笔阵图》中七种笔画的形态的塑造一脉相承,和“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如崩也”一致,“势”为多种笔意的营造。这种论述盖是因王羲之、卫夫人的书论是六朝人伪托所致。
王羲之览李斯笔势论后,所言“书须存思”正如索靖所说的“著绝势于纨素,垂百世之殊观”。“存思”便是存笔势,则是对蔡邕笔势论的继承。
王羲之《记白云先生书诀》中“力圆则润,势疾则涩”,这里的“势”,指的是书写过程,运笔力到毫端,则笔画润,用笔迅疾,则笔画枯涩。这个观点承接蔡邕,表明“势”的缓急与笔画质感有关,给后人的学书启示是笔画的枯润与运笔的节奏有关。
笔势为运笔节奏一说,在南北朝时期也被二王一脉的书法继承者在书论中提及,如书圣后人王僧虔《又论书》“崔瑗笔势甚快,而结字小疏”。陶弘景《论书启》说到摹写阮研的书法时,“臣比廓摹所得,虽粗写字形,而无复其用笔迹势”,这里的“迹势”,“迹”指笔画踪迹,是笔锋的脉络,对学书的指导意义在于临写法书名迹,要透过迹琢磨笔势节奏上的疾迟、笔画间的脉络。
总体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于“势”评,是对蔡邕论“势”的继承,丰富了笔势中关于用笔的节奏的论述,节奏能表现书家书兴致,并强调得“势”则“大象不乱”,开启了唐人“心手双畅”“假笔转心,妙非毫端之妙”的说法。
唐代在政治上是我国封建王朝发展的里程碑,对域外文明表现出很强的包容性,整个社会崇文尚武,楷书、草书的发展同诗歌一样,达到顶峰。唐代的书法艺术重“法度”,如诗词尤重格律。在帝王的推崇下,朝野在书法理论和实践上,都以王羲之为典范。
唐代最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书论当是孙过庭的《书谱》,涉及学书的方方面面,在其论述学书心得一章,提及“势”:“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其中“势”与“态”“形”一致,“势”为笔意,是对“自然之妙”的“通灵感悟”。
“任笔为体,聚墨成形。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谬哉!……好异尚奇之士,玩体势之多方;穷微测妙之夫,得推移之奥赜”,点明书法之奥赜在于“玩体势”而得“挥运之理”。“玩体势”在卢携的《临池诀》中,被称为“认势”,即“挥运之理”。《玉堂禁经》也有“夫人工书,须从师授。必先识势”一说。
《书谱》对笔法也做了深入的总结,概括为“执、使、转、用”,其中“使、转、用”就是“认势”后得“挥运之理”的表现。由于孙过庭对习书擅“玩体势”,所以笔法精到,被孙承泽誉为“有唐第一妙腕”。
虞世南是唐初最为著名的书家之一,其《笔髓·释草》中也谈到“势逸而不可止,纵于狂逸,不违笔意也”,结合上文“悬管聚锋”“蹙旋转锋”可知“势”所言用笔挥运,纵然狂逸,但要有理。“悬管聚锋”“蹙旋转锋”不由让人想到张长史得笔法于公孙大娘之舞西河剑器,这是否牵强,后世众说纷纭。苏轼认为有道理,其《书张少公判状》云“古人得笔法有所自,张以剑器,容是有理”,但并未指出有理在何处。笔者以为,公孙大娘舞剑,足时而起伏,时而旋转,既有节奏上的徐急,又有姿态上的变化,类似书写时提按使转,犹如笔端时而“聚锋”,时而“铺毫”,时而“转锋”,这些动作间因“势”而有节奏上的相互“映带”,有“理”而连贯,是以足端喻笔端的“灵通感物”,因手腕灵活而使剑器出入无常,也以剑锋喻笔锋。
总之,唐代对书法“势”的认识非常深刻,“执、使、转、用”笔法的提出、“悬管聚锋”“蹙旋转锋”的论述都是建立在对“势”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唐人尚法”说,背后的支撑便是唐人学书擅于“识势”“认势”“玩势”,而得“挥运之理”。
到了宋代,禅宗盛行,文学上显学是词牌,不再一味追求格律。文人与禅师互斗机锋,呵佛骂祖,践踏礼法。以书参禅,是宋代书法的最大特点,并以苏轼的书法美学观为代表。“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不求工拙,但求趣味,是“尚法”过度后的反思,是时代对“法”的舍弃,时人认为过度“尚法”是书写的负担,限制了书写性情意趣的表达。
赵构《翰墨志》云“继苏黄米薛,笔势澜翻,各有趣向”,苏黄米薛因重笔势而能各有趣味,和而不同。
米芾的书法尤其重势,其书论《海岳名言》中“蔡襄勒字,沈辽排字,黄庭坚描字,苏东坡画字”,而他自己“刷字”,“刷字”恰恰体现了书写的挥洒,体现的是笔势。苏轼也说“虽无常形,但有常理,理合乎常,则气势出,字乃飞动”。黄庭坚在《跋米元章書》中评道:“余尝评米元章书如快剑斫阵,强弩射千里,所当穿彻。书家笔势,亦穷于此。然似仲由未见孔子时风气耳。”黄庭坚认为米芾书法笔力爽劲是因其最得笔势。
南宋陈槱《学书须观真迹》中说“学书须是收昔人真迹佳妙者,可以详视其先后笔势轻重往复之法,若只看碑本,则惟得字画,全不见其笔法神气”,陈槱认为学书“详视笔势”才能得到“笔法神气”。和陶弘景《论书启》中的“臣比廓摹所得,虽粗写字形,而无复其用笔迹势”实出一辙。
宋人舍弃对“法”的追求,但并没有丢“势”。可见“宋人尚意”书风的形成,是在继承书法本质的“势”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意趣”的結果,是对书法去表存里式的继承。因此,“宋人尚趣”较之“宋人尚意”更适合宋代的书法风尚。
综上所论,不难看出“势”是关乎书法继承和发展的最关键因素之一,“势”在书法中如“兵阵”统领全局,学书需先“识势”。笔势基于字理而生笔法,营造笔意,而出笔趣。不同时代社会思潮和审美风尚影响下,对笔“势”的继承造就了“字无常形”,书风的多样化。书法也通过“势”体现出的节奏和意境,建立其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联系。
参考文献:
[1]卫铄.笔阵图[M]//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
[2]蔡邕.九势[M]//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
[3]蔡邕.笔论[M]//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
[4]卫恒.四体书势[M]//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
[5]索靖.草书势[M]//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
[6]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M]//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
[7]王羲之.书论[M]//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
[8]王羲之.记白云先生书诀[M]//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
[9]王僧虔.论书[M]//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
[10]孙过庭.书谱[M]//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
[11]虞世南.笔髓论[M]//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
[12]赵构.翰墨志[M]//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
[13]米芾.海岳名言[M]//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
[14]陈槱.学书须观真迹[M]//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
[15]陶弘景.论书启[M]//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
作者单位:
江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