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立斌
关于创作
我喜欢米勒的画,是因为在他那完美的艺术形式中蕴含着的朴素感情打动了我;我喜欢伦勃朗的画,是因为在他那神奇般的光影下隐含着的人性本质;我喜欢哥雅的画,是因为他能用娴熟的技巧体现出超乎寻常的人类的真实本性。我喜欢德拉克罗瓦的画,是因为他富有浪漫主义的创作激情。我喜欢毕加索的画,是因为他那史无前例的独创精神。我认为,作为一个画家,首要的任务是你如何在生活中发现独特的美,同时蕴含自己的思想感情、表现形式及精炼的艺术语言,创作出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体,并通过作品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及美的享受。这就是我的艺术创作准则,我认为这样才能画出具有生命力的作品。作为一个追求现实主义的艺术家,我为自己确立了创作的“定式”:一、坚持深入生活;二、寻找自己的审美视角;三、研究形式美和对艺术语言的锤炼。
表现手段
我对西方传统油画的古典精神和完善的技术表现,顶礼膜拜,同时我对中国传统的“笔意”又是情有独钟。我认为中国古人用笔的自身美感和画家内在气息的传递统一,是我国传统中独有的一种语言表现形式,西方油画把用笔称之为“笔触”也是油画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但是它仅限于为造型服务的一种自然流露手段,而非像我国传统那样,把笔意自身的美感当成一种独有的语言物质,归纳得如此明确和品味无穷,除了诸多皴法之外,像骨法用笔、力透纸背、如锥画沙等等,都是透彻的比喻,令我叹服。在我的作画过程中,不断地品味和感受它们,尝试着将中国的笔意理念融合到油画中来。这种尝试做得多了,渐渐地开始得心应手,笔意随其结构有秩序的分离组合,笔意与肌理的自然结合,笔意的力道体现,以及用笔的节奏感,若隐若现,在我的画面中浮现出来。为了能够在中国传统中得到一点感悟,在油画创作中出现一种新的格局,这种摸索一晃已十年有余,时常夜不能寐,困扰着我的思绪,如今这些作品的积累有如一场春雨洒向我这疲惫而又干涸的心田,令我稍感安慰。
工作状态
当进入一幅画的创作过程时,我常把它比作进入一片茫茫沙海之中寻求解脱。迷茫之中,时而会让自己惊喜。就是这种惊喜,似乎是在茫茫沙海中发现了绿洲,兴奋之极。可是在后来,又全然否定,本来已是疲惫不堪,再加进一点沮丧,无奈继续苦苦地寻求,我把这种惊喜比做在画面之中出现的海市蜃楼。
所以到后来,不敢轻易相信画面中出现的任何一处偶然效果,即使再奇特我仍然要冷静地面对画面,就是这样,在迷茫之中,幻觉和现实反反复复地交错着。
我很看重时间,这一点近似于“葛朗台”看重他的金子,因为吝啬时间,和周围的人沟通不多,和朋友的聚会不多,我已经习惯于把自己关在那间不大不小的屋子里,倾听着画笔和画布之间发出的擦擦声,以及在松节油的浓淡气味中,想点什么,做点什么,忙忙碌碌面对每一天。
另外,我把每一次的创作成功,看成是在喜马拉雅山上的一次登顶,欣喜之情,难以言表,有时会兴奋得对着镜子打出几组连击拳。我觉得人生在苦苦追求中每每能出现这一刹那的喜悦是值得的。由其不能忍受平庸带来的寂寞,我的每一次热血沸腾,都能使我领略到人生的价值,但同时也是我下一个目标的开始,这时我继续把自己关在那间不大不小的屋子里,苦苦地思索,步入我那无边无际的沙海之中寻觅。
关于时间
艺术探索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一旦有了新的发现,建立了一套新的秩序时,预示着下一个目标的开始,但这一过程何等之艰辛,也许五年,也许十年,也许直至终生。长时期的磨炼,探求,打造,我深知这个过程的难处,因此我珍惜我的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天,人生的有效时间实在少得可怜,我酷爱艺术,它剥夺了我许许多多的奢望,我自知自己的能量有限,人生能做好一件事,对于我实属不易,于是我不去多虑其他,我只想做好一件事,就是绘画,在人群之中,我不算聪明,即使如此我依然要靠这颗单一的头脑,踏上艺术的征程,认知世界,认知自然,认知前人。
(作者为黑龙江省画院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