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焰

  • 突破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
    )点燃蜡烛后,将烛焰焰心、光屏中心调至凸透镜的主光轴上。为方便操作,我们常将蜡烛、透镜、光屏靠拢在一起调节。(2)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取决于物距,为了方便操作通常固定凸透镜,通过移动蜡烛和光屏找像。(3)前后移动光屏,当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时,光屏的位置就是像的位置。2.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要牢记:3. 实验中的问题要反思:(1)实验过程中,蜡烛会越烧越短,像便会逐渐上移,不便观察。为了使像回到光屏中央,我们可以将蜡烛上移,或者将透镜下移,或者将光屏上

    初中生学习指导·提升版 2023年12期2023-12-18

  • 易拉罐在实验教学中的妙用
    示仪。将小孔对着烛焰,可以看到烛焰在半透明膜上呈现的像(如图2)。仔细观察小孔成像的特点。从烛焰的不同位置发出的光穿过小孔后是怎样传播的?图2(二)探究小孔成像的特点物体成像的特点,包括像的倒正、大小、虚实。如果像能成在光屏上,说明成的像是实像;如果像不能成在光屏上,说明成的像是虚像。图2 中的半透明膜相当于光屏,由于烛焰通过小孔成的像能呈现在半透明膜上,且像是倒立的,说明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探究小孔成像的特点时,还可动态探究像的大小与物距和像距的关系

    农村青少年科学探究 2023年4期2023-07-30

  •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上,调节高度,使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上。3.实验操作:实验时,可以先调整物距,观察像的大小、正倒情况,多次实验,获得普遍规律。也可以结合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作出像的位置。4.注意事项:(1)一段时间后,所成像在光屏的上方,是因为蜡烛燃烧变短,烛焰的中心不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可以向上移动蜡烛或光屏,向下移动凸透镜。(2)在光屏上无法找到像的原因:①可能是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不在同一水平高度;②蜡烛放在了焦点上;③蜡烛放在了凸透镜焦距以

    初中生学习指导·提升版 2022年12期2022-12-09

  • 基于学科融合探究近视眼成像及矫正规律的研究
    调整实验器材,使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上.图1(3)使烛焰从距离凸透镜较远处逐次靠近透镜,每次都调节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像,注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是如何随物距的减小而变化的?(4)调整物距,使烛焰在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像,多做几次,测量并记录物距和像距.(5)再调整物距,使烛焰在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像,多做几次,测量并记录物距和像距.表1(6)分析实验数据,你认为在何种情况下可以得到倒立、等大的像?试一试,成倒立、等大的像时,

    物理教师 2022年1期2022-02-24

  •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心、光屏的中心和烛焰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中央;(2)实验方法要求:使烛焰从距离较远处逐渐靠近透镜,每次都调节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注意观察像的大小、正立、倒立情况是如何随物距的减小而变化的。2.基本要点实验过程中得出以下基本要点。(1)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凸透镜成虚像时,物近像近像变小,物远像远像变大;(2)由于光路具有可逆性,将原本成实像的蜡烛与光屏位置互换,还能呈现清晰的实

    初中生学习指导·提升版 2021年12期2021-12-12

  • 树下光斑寻常见小孔成像释成因
    的光屏上就会出现烛焰倒立的像,这种现象叫小孔成像。我国春秋时期的学者墨子是历史上第一个完成小孔成像实验探究的人,比英国科学家牛顿早了2000多年。2. 小孔成像的原理和特点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如图1所示,烛焰上部的光通过小孔射到光屏的下部,烛焰下部的光通过小孔射到光屏的上部;同样,烛焰左部的光通过小孔射到光屏的右部,烛焰右部的光通过小孔射到光屏的左部。因此,小孔成像的“像”是倒立的实像,即像与物体相比,上下颠倒,左右相反。3. 影响小孔所成像的形

    初中生学习指导·提升版 2021年11期2021-11-27

  • 与作图相结合的光学实验题考题解析
    m处,调节蜡烛的烛焰与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1)如图1甲所示,若此时他们想在实验中能用光屏承接到烛焰的实像,光屏应在______(选填“50~60 cm”、“60~70 cm”或“70~100 cm”)范围内移动。(2)他们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把蜡烛放在30 cm刻度线处,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则会在光屏上看到烛焰_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倒立的像。(3)他们想模拟投影仪的成像原理,康康应在步骤(2)的基础上将蜡烛向___

    初中生学习指导·中考版 2021年5期2021-06-05

  • 科学素养下《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反思
    心、光屏的中心、烛焰的中心为什么要在同一高度?”教学时我并没有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这一目的是:使像能够清晰的呈在光屏的中央,使学生较好的观察像的大小,引导学生固定好凸透镜在光具座上的位置,使蜡烛位于凸透镜的2f以外,学生在移动光屏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光屏上的成像情况,直到学生观察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最清晰的蜡烛火焰的像为止,让学生仔细看此时像的情况,发现其是一个倒立的火焰,而且是比烛焰小的实像,要求学生仔细测量并记录好此时的物距u和像距v,再

    教育·综合视线 2021年2期2021-05-23

  • 及对父母的思念(外一首)
    阳,一颗被拨亮的烛焰黑暗散落在书堆里微弱的呼吸,让时间更加寂静战争,繁荣,江山如画或者山河破碎风飘絮在午后的纸上沉默不语遇见的人,也如字听短暂的光线静静地默读我们之间(外一首)齐晓玲我们之间仿佛隔着一座山我惟有梦里的一条隧道通向你我们之间又像隔着一条湍急的河你不知,我的沉默是在用文字的轻与心中的铁搭着一座偷渡的桥心与心的距离才是距离比思念近,比夜色远我们之间开始就走向结局风与树叶多少个不眠之夜我听到风与树叶在窃窃私语说着我们那些年的话流逝的时光熟悉的记忆,

    诗歌月刊 2020年11期2020-11-23

  • 茅屋里的烛光(外一首)
    细微,语速倾斜或烛焰翻卷,或波澜不惊谁也不知道,一辈子能有几个这样的夜晚周遭弥漫着木香青芒咄咄,淋漓酣畅这温暖的老巢报喜鸟,知更鸟栖息的心灵家园九单元的苹果化整为零从角落到角落从点到圆,从圆到点旋即,光着脚面露浓轻于靴影暖衾渐成冷屏风自引退这群习惯夜行的人在乎每一次不期而遇纤巧的刀片填补了空旷的杯盘缓缓的行程顷刻间,缓了又緩果肉与果皮的剥离裹挟着怜惜落到掌心,落到舌尖悠然回旋室外的蔷薇诱惑不了你我的睡意,你的疲惫谁的浩淼尺度淹没了馨语,淹没了清浅淹没了火烈

    诗歌月刊 2020年10期2020-10-23

  • 凸透镜成像规律探究
    调节凸透镜中心、烛焰中心、光屏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像呈现在光屏的中心。(2)探究实验时一般将凸透镜固定,让蜡烛由远及近靠近凸透镜,光屏不断远离凸透镜,直到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3)成实像时,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物距变小,像距变大,像变大。(4)成虚像时,物距变小,像距变小,像变小;物距变大,像距变大,像变大。(5)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时,对调蜡烛与光屏的位置,光屏上还能成清晰的像,说明光路是可逆的。(6)用纸板遮住透镜的一部分,成像性质不变,光

    初中生学习指导·提升版 2020年12期2020-09-10

  • 二倍焦距之外的神力
    像的:一是蜡烛的烛焰、凸透鏡、光屏三者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上;二是蜡烛放在了焦点上;三是蜡烛放在了焦点以内,成虚像。 二、不完整的凸透镜能否成像如果凸透镜被遮住一部分,或者凸透镜被摔成几块,烛焰在光屏上成的像仍然是完整的像,只不过由于透过凸透镜的光线变少了,导致像随之变暗了。 三、物、像换位如果把物体放到像的位置,像就跑到了原来物体的位置,也就是说物体和像的位置可以互换,这是由于光路具有可逆性。不过要注意,虽然物体和像的位置互换了,但像却不是原来的像了,

    初中生学习指导·提升版 2020年1期2020-09-10

  • 巧记凸透镜成像的变化规律
    。例1 已知一支烛焰位于一个凸透镜2 倍焦距以外,已成一清晰、倒立的实像,若将烛焰向凸透镜移近,且仍保持它们的距离大于2 倍焦距,要想得到清晰的像,则光屏应向________(填“靠近”或“远离”)透镜方向移动,像________(填“变大”或“变小”)。分析 若将烛焰向凸透镜移近,相当于“敌”近,根据口诀,“敌近我退”,此时我(相当于像)应远离凸透镜,再根据口诀“壮大力量”,像应该变大。即像远离凸透镜,像变大,所以上题应选“远离”、“变大”。例2 照相机

    魅力中国 2019年16期2019-09-11

  • [透镜成像的规律]随堂练
    ”实验时,小明将烛焰、凸透镜放在如图1甲所示位置,在光屏上正好出现倒立、等大的像,然后,小明将烛焰、凸透镜放在如图1乙所示位置时能观察到____(填“正立”或“倒立”)、放大的____(填“实”或“虚”)像。2.将点燃的蜡烛和光屏放置在光具座上,再将焦距为20cm的凸透镜甲放置在蜡烛和光屏之间的适当位置,在屏上得到清晰的缩小实像;在凸透镜甲的位置上换上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乙,不改变蜡烛的位置,将光屏___(填“靠近”或“远离”)透镜适当距离,就可以在光屏

    中学生数理化·八年级物理人教版 2019年11期2019-09-10

  • 追寻初中物理课堂的理想境界
    中,将凸透镜置于烛焰和白墙之间(如图1)。“咦”,白墙上也有一个“烛焰”,还是倒的“烛焰”。不等教师提问,学生们就把他们看到的现象说出来了,课堂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接着,笔者又将手中的凸透镜慢慢地向上移,再慢慢地向下移。在移动的过程中,所有同学都屏住呼吸,认真地观察着,目光随白墙上的“烛焰”一起移动;最后,笔者保持凸透镜不动,再将烛焰慢慢地向上移,再慢慢地向下移。引导学生再次观察白墙上的“烛焰”移动的方向。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笔者告诉学生,你们看到的墙上倒

    物理之友 2018年6期2018-07-12

  • 谈谈实验室管理员如何在提供实验准备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功地把下、上两个烛焰熄灭。但这种做法有个弊端:要是倾倒CO?时对着的位置不准确,或是倾倒得太快,容易导致上边的烛焰先灭或是两个烛焰同时熄灭,不利于说明CO?的性质。现在教材有变化,要求通过喇叭形纸筒注入而不是直接倾倒。这当然可以避免出現之前那样的弊端,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另有麻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烛焰显得过大,CO?从喇叭形纸筒进入小烧杯的速度太慢,喇叭形纸筒容易被烛焰烧着,烛焰容易烫到拿玻片的手。现在的蜡烛,一般都偏软,不耐烧,出油过快,火焰过猛。两个烛焰

    赢未来 2018年27期2018-01-22

  • 巧用实验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发声扬声器旁的烛焰”,要求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观察烛焰变化进而的出结论。我把扬声器改为鼓,要求学生唱一首他们熟悉的歌,随着节奏击鼓,观察烛焰如何“听话”地随歌声起舞,孩子们发现烛焰随歌声有节奏地起舞,突然我用力一敲,随一声鼓响,烛焰熄灭,众人哗然!教师扔出一句:声音能传递能量吗?“能!”应声者众人。能解释原因吗?大伙像小水珠落入沸油一样炸开了锅……就这样通过学生的参与,观察并在惊讶中得出结论,使学生深深地领悟并记住之,并在脑海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我还布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7年19期2017-06-20

  • 玻璃板成像小实验
    厘米,观察镜子中烛焰的像。4.把蜡烛拿开,靠近玻璃板5厘米,从侧面观察玻璃板,你会发现玻璃板中有两个烛焰的像。5.思考镜子中成的像和厚玻璃板成的像有什么不同。科学原理:镜中有一个像,这是因为光滑的镜面将烛焰发出的光反射到人的眼睛里。玻璃板中会有两个像,则是由于烛焰的光射到空气和玻璃的分界面上时,发生了光的折射现象,一个分界面能成一个像,而玻璃板有前后两个分界面,所以能成两个像。

    阅读(科学探秘) 2017年4期2017-05-30

  • 凸透镜成立体的、可视性的实像的探究报告
    通过凸透镜所成的烛焰的像是在一个范围内都可以接收到的,而在这个范围内都很清晰,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烛焰这个物体沿着主光轴方向是具有一定的“厚度”的,也就是说对应不同厚度的物点有着不同的物距,当然不同的物点在另一侧的成像的位置要有所不同,即像距不同,所以我们会在不同的位置(在一定的范围内)接收到烛焰的像。但是你仔细观察或思考就会发觉:在不同位置的像实际上只是烛焰所成的完整的立体的像的一部分,是烛焰所成像的一个垂直于主光轴的截面图(若光屏垂直于主光轴),而不是完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22期2017-04-12

  • 透镜及其应用
    如图5所示,这时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像未在图中画出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光屏上形成的是烛焰倒立等大的实像B.图中成像特点与照相机成像特点完全相同C.将蜡烛移到光具座10 cm刻度线处,保持凸透镜和光屏不动,光屏上仍可成清晰的烛焰像D.将蜡烛移到光具座40 cm刻度线处,保持凸透镜不动,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它上面都得不到清晰的蜡烛像如图6所示,为小明用透镜观察字的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字到透镜的距离大于此透镜的焦距B.该透镜只能成放大的像C

    试题与研究·中考物理 2016年4期2017-03-28

  • 总有雾来浸泡……
    我的命数之外——烛焰滴淌,那么多美好的时日仿佛不曾来过就过去了。悲悼恰逢其时。无需灵车,身体每天都在送葬。——把心葬在它跳动的地方,钉上心绞痛的钉子。把激情葬在它缓慢消逝的地方,种下一棵叫怀念的树。性爱何须日记?欢娱混合心的苦涩,全都写在肉体中了,点点滴滴,犹似秋雨敲打着残荷……然而总有沙子跑来脚底借以唤醒粗粝的疼痛感,總有倒翻书页的手摸到一根血痕似的皮鞭,啊,它仍在抽打生命的陀螺。总有爱死灰复燃,把落日锤打成朝阳,总有火车驮来远方,说那儿有一个人,仍在怀

    诗潮 2017年2期2017-03-16

  • 品读提示
    还集中笔墨写那“烛焰打着颤,以船儿的敬颂,更摇摇无所主,似微薄而将尽了”——在写过船于湖上轻微的动感、耳边“渐渐”的听觉、眼前“灰白”转成“铁灰”的视觉之余……最后把感觉都集中于一点:写“白烛”,而且是“初点起的”“一支短短的白烛”;写“烛焰”,而且是“打着颤”的;“摇摇无主”的,“微薄而向盡”的“烛焰”……这种种感觉渠道汇聚起来的心理反应则只能是“我们都拥有一个大堆的寒色,悄悄地趁残烛而觅归”。这“寒色”,既是触觉的,又简直是视觉的,一个“拥着”,也仿佛

    新作文·初中版 2017年2期2017-03-08

  • “声的利用”
    蜡烛。将瓶口对准烛焰,距离烛焰大约5cm。敲击瓶子底部的气球膜。观察烛焰是否摇动。在动手一试2中。当敲击气球膜发出声音时,烛焰会摇动。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巨大的声音有可能将窗户的玻璃震碎。也可能将人的耳膜击穿,从而导致耳聋:利用超声波清洗机可以将不洁的眼镜洗得干干净净: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这些都说明了声音可以传递能量。跟踪练习:1.声波可以用来传递信息和能量。下列事例中属于利用声波传递能量的是( )。A.播放歌曲 B.教师讲课C.超

    中学生数理化·八年级物理人教版 2016年7期2016-12-24

  • 作图法速解平面镜成像题
    特点,在蜡烛A的烛焰上任取一点作出其关于没有竖直放置的玻璃板的对称点,即为蜡烛A烛焰像的位置.由图2可知,蜡烛A的像与蜡烛B不可能重合且蜡烛A的像总偏向蜡烛B的上方,选项B正确.答案:B例2(2016·淮安)如图3甲所示,蜡烛a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M N中所成像为a′,现将该平面镜竖直向下移动一段距离至图3乙所示位置,则蜡烛a在平面镜中().图3图4A.不成像B.仍成像,但像下移距离与平面镜下移距离相同C.仍成像,但像下移距离是平面镜下移距离的两倍D.仍成像

    初中生天地 2016年29期2016-12-02

  • 趣味实验 玩转铜丝
    ,将铜网放在蜡烛烛焰上半部分位置,铜网上方火焰熄灭,下方继续燃烧,烛焰被“削去”一部分。图2原理解释:铜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将铜网放到烛焰上方时,铜网吸收了烛火上半部分的热量,并向四周散热,使铜网上方的石蜡蒸气温度降低至着火点以下,所以铜网上方烛火熄灭;铜网下方的石蜡蒸气,有持续的烛火提供热量,其温度不会降低至着火点以下,所以会继续燃烧。实验三:铜丝“灭火”如图3所示,用粗铜丝或多股铜丝绕成一个内径比蜡烛直径稍大点的线圈,圈与圈之间有一定的空隙。点燃蜡烛,把

    农村青少年科学探究 2016年3期2016-08-17

  • 《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中实验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气的速率);2.烛焰的大小(它影响氧气的消耗速率);3.烛焰的高度(因为CO2的流动会影响烛焰燃烧的时间,不然空间大了没用);4.光线强度;5.两烛焰的大小和稳定度(如图九我们选择用烛杯);6.两个钟罩的密封度(控制变量);7.温度(影响光合作用的速率)。最终我决定自己改进原来钟罩的大小,自己制作了一个氧循环装置如图十。这是一个30cm×60cm×50cm的大玻璃箱(如图十),我们将这个玻璃箱左右平均分成两等分,左边放叶面积较大的植物,右边放入差不多等体积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6年26期2016-08-11

  • 雪晚归船
    支短短的白烛来。烛焰打着颤,以船儿的欹倾,更摇摇无所主,似微薄而将向尽了。我们都拥着一大堆的寒色,悄悄地趁残烛而觅归。那时似乎没有说什么话,即有三两句零星的话,谁还记得清呢。大家这般草草地回去了。(选自《中国近代散文大系》)[解读]《雪晚归船》通篇似乎就是一种“淡淡的说,疏疏的说”。或者称其韵致为“平淡疏散”之属。而且随笔拈出一个“您”的第二人称作为倾听的对象使读者不觉就处于一个促膝而对的位置上。极好的心理沟通环境已渐渐形成。在着意地写登楼观雪之时,更一一

    中学语文 2016年2期2016-04-01

  • “三招”巧记凸透镜成像规律
    在光具座上,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下表是小薇同学实验时记录的几组数据:物距(u)像距(v)像的倒正像的大小像的虚实像的位置应用u>2ff<v<2 f倒立缩小实与物异侧照相机u=2fv=2f倒立等大实与物异侧f<u<2 fv>2 f 倒立放大实与物异侧投影仪u<f正立放大虚与物同侧放大镜u=f不能成像?图1 (1)第5次实验时所成像的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1次实验时,小薇若将一近视眼镜紧贴在凸透镜的

    初中生天地 2016年32期2016-03-22

  • 雪晚归船
    支短短的白烛来。烛焰打着颤,以船儿的欹倾,更摇摇无所主,似微薄而将向尽了。我们都拥着一大堆的寒色,悄悄地趁残烛而觅归。那时似乎没有说什么话,即有三两句零星的话,谁还记得清呢。大家这般草草地回去了。(选自《中国近代散文大系》)[解 读]《雪晚归船》通篇似乎就是一种“淡淡的说,疏疏的说”。或者称其韵致为“平淡疏散”之属。而且随笔拈出一个“您”的第二人称作为倾听的对象使读者不觉就处于一个促膝而对的位置上。极好的心理沟通环境已渐渐形成。在着意地写登楼观雪之时,更一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16年1期2016-02-22

  • 纵览成像实验领悟探究要点
    在光屏中央,应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调节到同一________;将蜡烛放在焦点以外时,都可以在光屏上成________像(选填“实”或“虚”).(3)利用该透镜可制作_________眼镜(选填“远视”或“近视”).图1解析:(1)由图可知,平行光射到凸透镜上,会聚到主光轴上的一点即为透镜的焦点,故该透镜的焦距为11.5cm.(2)为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调节到同一高度;“一倍焦距内外分虚实”,将蜡烛放在焦点以外时,都可以在

    初中生天地 2015年32期2015-12-22

  • “凸透镜成像规律”练习
    ,实验前应当调整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和光屏中心在____,这样做是为了使____。3.当烛焰从凸透镜的焦点位置沿主光轴远离凸透镜时,像逐渐变____,像距逐渐变____,像是____(填“实”或“虚”)像,当烛焰从凸透镜的焦点位置沿主光轴靠近凸透镜时,像逐渐变____,是____(填“实”或“虚”)像。4.一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若要在该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放大的清晰的像,则物距的范围是____。5.蜡烛放在离凸透镜40cm的主光轴上,在透镜另一侧光屏

    中学生数理化·八年级物理人教版 2015年11期2015-11-30

  • 凸透镜成像易错点
    cm处的过程中。烛焰成像的变化情况是( )。A.像一直在变大B.先变小后变大C.先成实像后成虚像D.先成虚像后成实像错解:A、B或D错因分析:错解原因是不清楚像距是如何随物距的变化而变化的,像又是如何变化的,本题要注意当蜡烛移过40cm处后,也就处在了1倍焦距以内,此时成的是虚像。正解:由题意知f=10cm,蜡烛在10cm到40cm之间,u>f成实像,蜡烛由10cm处逐渐移至40cm处的过程中,物距变小,成的像逐渐变大,蜡烛由40cm处到45cm处的过程中

    中学生数理化·八年级物理人教版 2015年11期2015-11-30

  • 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
    烛放在某个位置,烛焰通过凸透镜就可以成像。蜡烛长了,怎么办呢?有意识地提醒学生要使像成在光屏中央,烛焰、凸透镜、光屏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放在一起,比一比,不等高就要调节螺母。实验前,教师指导学生设计数据表格(见下表):焦距物理到凸透镜的距离(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距)透镜的像的性质正立或倒立放大或缩小虚像或实像实验中,指导学生怎样才算观察到像,这是非常重要的。当光屏上有了烛焰的轮廓,再移动,清楚了,继续移动,又变得不清楚了,移动下去,直至烛焰的轮廓从光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5年12期2015-11-19

  • 数理结合巧解光学题
    成像规律”时,当烛焰离透镜13cm时成放大的实像,当烛焰离透镜8cm时成放大的虚像,则这个透镜的焦距可能是()。A.4cmB.6cmC.7cmD.12cm解析:当烛焰离透镜13cm时,得到放大的实像,则物体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即f点评:利用凸透镜成像性质来判断透镜的焦距取值范围,对初学光学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解答这类题时可以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由题中所给的成像性质找到对应的物距与焦距的关系,然后借助不等式知识,使判断变得直观而简洁。四、巧用数轴判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15年10期2015-05-30

  • 对一道中考实验题的解析与思考
    距等于5 cm时烛焰所成的像.实验时,他将点燃的蜡烛移到物距为5 cm处(如图),移动光屏,发现光屏上只有光斑(图中未画出).(1)下列关于光斑的说法正确的是:(选填“A”、“B” 或“C”).A.光斑是烛焰所成的实像B.光斑是烛焰所成的虚像C.光斑是烛焰发出的光折射到光屏上形成的(2)为了观察物距等于5 cm时烛焰的成像特点,请你写出接下来的操作步骤:.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考查的知识点为光的折射和凸透镜成像规律.第(1)小题必须知

    理科考试研究·初中 2014年4期2014-09-25

  • 探究物理教学中后进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
    祁浩一、探究后进生形成的原因后进生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教十几年,本人发现有以下几种因素.1.学生个体的因素.对概念、定理模糊不清,不能熟练地加以应用;学生自学能力差,不能找出问题的重点和难点,阅读速度慢且易受外界干扰,没有自觉性.课堂缺少解题的积极性;教师布置的练习、作业不认真做,不复习;不重视考试,缺乏竞争意识. 因此,在他们的身上缺乏独立性,自信心、目标性,久而久之,先是厌恶,而后放弃,为了要应付考试,只得背着沉重的包袱,硬着头皮去学,死读死记不求

    理科考试研究·初中 2014年7期2014-07-22

  • 关于声音能够传递能量的探讨与理解
    将发声扬声器对准烛焰,播放音乐,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这个实验是想说明:声波能够传递能量。好,问题来了:为什么要對准?而且要放近了效果才能显现出来?离远一点,行吗?相信很多老师在课前都做过这个实验,离远了效果不明显或是压根没效果。那能说明声波能够传递能量吗?我也很是困惑,经过仔细的研究和认真思考,我认为:这个实验是伪实验,实验中是扬声器振动推动空气使得烛焰跳动,而并非是声波传递了能量。如果说是声波传递了能量,我们可以设计出更好的实验:将一个塑

    新课程·中学 2014年11期2014-02-10

  • “双变”水透镜的制作及应用*
    的距离,使蜡烛的烛焰在光屏上形成一个倒立的缩小的实像.然后,再拉动注射器的活塞向外吸水,使凸透镜的橡皮膜凸起程度变小,可以观察到烛焰在光屏上形成的实像在变大,同时变为模糊,移动光屏到透镜的距离,在光屏上重新观察到放大的实像.最后,继续向外吸水,“双变”透镜形成凹透镜时,光屏上找不到烛焰所成的实像了.(5)演示不同介质透镜折射本领的大小.首先,将“双变”水透镜放在已经充好烟雾的2个相距5cm的玻璃附属长方体容器中间,并使“双变”水透镜橡皮膜凸起的程度,使这5

    物理教师 2013年9期2013-11-24

  • 设置魔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境设置—“奇怪的烛焰”(1)器材。两根等长的蜡烛,吸管(纸筒或去胶头的滴管),火柴。(2)表演过程。先把一根蜡烛固定在桌面后点燃。教师:“如果我正对烛焰向前吹气,烛焰会偏向何方?”学生:“烛焰会向前倾斜。”实验结果正如学生的猜测。然后教师将另一根蜡烛固定在右侧(与第一根相隔8 cm左右)并点燃。教师:“如果我从两烛焰中间向前吹气,烛焰会偏向何方?”学生猜测:①两烛焰不动;②两烛焰向外侧倾斜。实验结果是两烛焰向中间靠拢(如图5所示)。最后教师将右边蜡烛熄灭,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2年20期2012-07-09

  •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器材的改进初探
    不足:第一,由于烛焰自身有一定的厚度,测定的物距误差较大;加之烛焰处在2f点,学生很难观察到等大的实像。第二,烛焰容易受空气气流影响(学生在探究中必定有交流,也就会引起烛焰周围的空气流动)晃动从而导致大小不稳定,不便于学生找出最清晰的像,记录的像距误差较大,影响实验规律的总结。第三,由于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不断变短,因此燃烧一段时间后,烛焰中心、凸透镜光心和光屏中心不在同一高度上,从而在光屏上找不到像,必须重新确定三者的高度。第四,此实验要在暗室中进行,空气

    物理教学探讨 2012年1期2012-04-29

  • 喑哑的竖琴
    细小得不能再细的烛焰,映入了我的眼瞳,在红灯转换绿灯的一刹那之间。绿灯。我松开刹车慢了一秒,车后传来一声不耐烦的鸣笛声。世俗世界的催迫,常常都是这样,而且永远都是这样。置身车流,抑或置身尘世,我们都无从有驻足的机会。即使在这样的时刻:一粒细小而谦卑的烛焰,照亮了一座城市;或者说,一座明亮的城市,被一粒烛焰照得更亮。教堂迎向朝阳的大玻离窗上,早晨八点四十分的阳光,灿烂、明媚、质量优良得完全可以出口,销往那些一年四季很少见到阳光的国家和地区。那样小的一束花、一

    出国 2011年3期2011-09-16

  • 凸透镜成像实验装置的不足及改进
    1)使用蜡烛时,烛焰所成的实像学生能轻易观察到是上下相反、倒立的;但却不能发现所成的实像也是左右相反的特点,必须要在教师的直接告知下用手煽动才能看到,无法长时间用光屏承接.也就不能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碰到实际问题时模棱两可.(2)由于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不断变短,因此燃烧一段时间后,烛焰中心、凸透镜光心和光屏中心不在同一高度,而在光屏上找不到像时就必须重新调整三者的高度.这样会干扰学生的思维.(3)烛焰易受空气流动(学生操作过程中必定会在烛焰周围引起空气

    物理通报 2010年4期2010-07-17

  • 用不等式解决凸透镜成像问题
    镜成像的实验中,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为20 cm时,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光屏上观察到一个缩小的像.如果烛焰距凸透镜15 cm,那么烛焰经过凸透镜在光屏上().A. 一定成缩小的实像B. 一定成等大的实像C. 可能成放大的实像D. 可能成虚像解析: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为20 cm时,光屏上得到缩小的像,则烛焰应在2倍焦距以外,即u>2f,所以20 cm>2f.解得 f<10 cm.如果烛焰距凸透镜15 cm,则烛焰可能在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也

    中学生数理化·八年级物理人教版 2008年10期2008-11-11

  • “眼睛和眼镜”易错点例析
    戴的近视眼镜放在烛焰与凸透镜之间,如图2所示,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倒立、缩小的清晰实像,拿开眼镜后,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1)小明为了使光屏上的像重新变得清晰,在不移动光屏和凸透镜的前提下,他应该________________.如果他不戴眼镜看书,应该将书______________(填“靠近”或“远离”)眼睛.(2)在图3所示的(a)、(b)、(c)、(d)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的是图__________,其矫正做法是图___________

    中学生数理化·八年级物理人教版 2008年10期2008-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