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

  • 良知是什么颜色
    侯美玲“良知”一词出自《孟子》:“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后来,王阳明继承孟子的良能良知学说,将其发展为良知之学,即良知与致良知。他认为,人的是非之心,无须思虑便可知道,无须学习便能具备,这就是良知。在王阳明看来,良知是天生的,是一个人对自己和外界良好的判断能力。《舌华录》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学生跟着王阳明学习,第一次听到“良知”一词时感到不解,突然站起来提问:“‘良知是什么东西,黑色的还是白色的?”在座的其他弟子被这个提

    北方人(B版) 2023年7期2023-07-21

  • 良知是什么颜色
    ☉侯美玲“良知”一词出自《孟子》:“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后来,王阳明继承孟子的良能良知学说,将其发展为良知之学,即良知与致良知。他认为,人的是非之心,无须思虑便可知道,无须学习便能具备,这就是良知。在王阳明看来,良知是天生的,是一个人对自己和外界良好的判断能力。《舌华录》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学生跟着王阳明学习,第一次听到“良知”一词时感到不解,突然站起来提问:“‘良知’是什么东西,黑色的还是白色的?”在座的其他弟子被这

    读者 2023年5期2023-03-07

  • 由仁转智——论阳明学派对“是非之心”的辨析
    分王门后学提出“良知为智”这一命题,并进而主张“知(智)亦统四端”,倾向于以“智”的角度诠释良知,并通彻于心德之全部,希望由此彰显并保住心之超越性、涵盖性、主宰性以及纯粹至善无对性。仅以对是非的判断定义良知,引发了部分学者以后天之念而非道德本心理解良知的歧见,由此又引起了王门内外学者的理论反思。王阳明;良知;是非之心;四端之心;智“是非之心”为“智”的说法最早由孟子提出。《孟子·告子上》云:“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2年1期2022-12-01

  • 王阳明会认为“盗贼也有良知”吗?
    王阳明讲人人皆有良知可以推断“盗贼也有良知”。除了网络上流行之外,有一本名为《党员干部修养手册》的书还记载了一则故事,说的是王阳明外出,被盗贼抢劫,盗贼问王阳明:“您说人人都有良知,我们这些盗贼也有良知吗?”王阳明肯定地回答:“有。”盗贼反问:“怎么能证明呢?”于是,王阳明要盗贼脱光衣服,并要脱掉内裤。盗贼喊道:“不行,这个不能再脱了!”王阳明说:“这知耻就是你们的良知!”[1]此外,还有其它版本流传。近来,也有学者发文,说王阳明认为“盗贼也有良知”。理由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年1期2022-11-26

  • 良知学看王阳明的圣人观
    所有思想皆围绕其良知学而展开,良知学指的是以人先天所具有的德性——“良知”为核心所构建的理论体系,王阳明的理想人格正是在其良知学的基础上构建的。“君子”“大人”“狂者”都是王阳明极为赞赏和推崇的人格,而“圣人”才是其终极的理想人格。“圣人以下,未能率性,于道未免有过不及”[1]43,只有“圣人”才是完满的。但圣人并非普通人不可及,王阳明认为人人皆可为圣,“满街人都是圣人”[1]132,圣人与“愚夫愚妇同”[1]121。基于此,学界大部分学者认为王阳明将“圣

    唐都学刊 2022年4期2022-11-21

  • 良知
    阳明学习,初闻“良知”,不解,于是突然问道:“良知何色,黑耶,白耶?”众弟子皆笑。士人惭愧面赤。先生道:“良知非白,非黑,其色正赤。”王阳明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所以,士人贸然发问,被众人取笑而面现赤色,就是“良知”的自然生发。王阳明曾總结心学“四句教”,其一为“知善知恶是良知”。知道是非善恶,就是良知。但是光有良知还不行,还要“致”,即实践。比如,想做好人,是“良知”;付诸行动去做好人,就是“致良知”。面对士人“良知何色

    文萃报·周二版 2022年34期2022-05-30

  • 简易致用的阳明心学
    到,“阳明先生的良知之学,实在可称为一种心体的实践论。与其说他着重知,毋宁说他更着重行,与其说他着重心,毋宁说他更着重事”。他认为,所谓致良知,是要叫我们去事上磨炼。良知是致用的。无论我们独自思考还是待人接物,只要和自己、和别人、和外部事物之间有任何交流,都会凭借内在的意识去应对,而这个内在的意识就是良知良知如镜,在致用时才能发挥出它的具体作用。我们见到父母时它会提醒我们是否孝顺,立志健身时它会提醒我们是否懒惰,处理单位公事时它警醒我们是否按公心、凭法规

    宁波通讯·综合版 2022年6期2022-05-30

  • 人人可致良知 事事可致良知
    应红良知是什么?孟子说,不用别人教,生来知道、生来会做的就是良知。王阳明说,知善知恶的就是良知。有人会问,人生来就知对知错,怎么还有那么多人犯罪?王阳明说,这些人自私自利的欲望犹如乌云,遮盖住了良知的光。但是他没有良知吗?试问,哪一个人生下来就是盗贼、刚上岗就是贪官的?当年造假奶粉把人家孩子吃成大头娃娃的人,他难道不知道假奶粉会害人吗?是利欲熏心以致不择手段发不义之财。还有一種人,本来是受害者,后来竟认同伤害,把伤害结成了厚厚的“痂”,包住温情柔软的本心,

    宁波通讯·综合版 2022年1期2022-03-03

  • 简易致用的阳明心学
    到,“阳明先生的良知之学,实在可称为一种心体的实践论。与其说他着重知,毋宁说他更着重行,与其说他着重心,毋宁说他更着重事”。他认为,所谓致良知,是要叫我们去事上磨炼。良知是致用的。无论我们独自思考还是待人接物,只要和自己、和别人、和外部事物之间有任何交流,都会凭借内在的意识去应对,而这个内在的意识就是良知良知如镜,在致用时才能发挥出它的具体作用。我们见到父母时它会提醒我们是否孝顺,立志健身时它会提醒我们是否懒惰,处理单位公事时它警醒我们是否按公心、凭法规

    宁波通讯 2022年11期2022-02-05

  • 人人可致良知 事事可致良知
    良知是什么?孟子说,不用别人教,生来知道、生来会做的就是良知。王阳明说,知善知恶的就是良知。有人会问,人生来就知对知错,怎么还有那么多人犯罪?王阳明说,这些人自私自利的欲望犹如乌云,遮盖住了良知的光。但是他没有良知吗?试问,哪一个人生下来就是盗贼、刚上岗就是贪官的?当年造假奶粉把人家孩子吃成大头娃娃的人,他难道不知道假奶粉会害人吗?是利欲熏心以致不择手段发不义之财。还有一种人,本来是受害者,后来竟认同伤害,把伤害结成了厚厚的“痂”,包住温情柔软的本心,成了

    宁波通讯 2022年1期2022-02-04

  • 心学学习四步法
    上引导出什么是“良知”和“良知”的重要意义;继而,明白“致良知”及“致良知”的意义;最后,即是“此心光明”的境界。第一步是入门的阶梯——“知行合一”,这是先生心学的门槛,也是学者(学习的人)最不容易把握的。先生要告诉我们的是:“知”与“行”是密不可分的,是一体两面而已。“良知”和“良行”相统一,“非良知”和“非良行”相统一,“良知”的重要意义自然不言自喻。理解“良知”是学习的第二步。先生说:“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

    宁波通讯 2021年23期2021-12-29

  • 良知与师德
    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良知”就是知善知恶、是非之心,“致”就是推及、实行。因此,“致良知”有体认良知和实现良知两层内容。体认良知即本人的自我修养,实现良知则是思想和情感见之于行为。如果是没有经过体认和实现的良知,就等同于没有良知;换言之,若没有良知何以致良知,这就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教师职业所特有的良知即为师德。师德也是教师的职业道德,自教师职业出现就伴随存在。韩愈讲教师,有“传道授业解惑”之说;陶行知讲教师,有“千教万教

    宁波通讯 2021年3期2021-12-29

  • 王阳明“知行合一”新论 ——基于心物一体存在视域的分析
    意念、意欲”和“良知”等意[4]110-125,这又大概可归纳为道德意识、意志、一般知识活动三者,而“行”则被定义为“心理行为”和“物理行为”[4]117。这些解释路径,对于“知行”的界定或有所不同,但共同之处在于皆主要从伦理道德实践层面讨论“知行合一”,并且将知行主客二分化了。海外学者方面,亦存在类似情况。如成中英认为“知行合一基于意”,这与将“知”认为是道德意识或意志的解释路径相类似,其阐释仍然主要是围绕伦理道德[5]。又如Xiaomei Yang在其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3期2021-12-08

  • Chapter 11 A clear conscience 第11章 良知未泯
    Mary Shelley從偷吃食物的小偷到助人为乐的施善者,怪物经历了怎样的变化?Each night, after the people in the house had gone to bed, I stole some of their food for myself. But soon I realized that the old man was blind. And I realized that often the three of the

    疯狂英语·新阅版 2021年10期2021-12-08

  • Chapter 11 A clear conscience第11章 良知未泯
    Mary ShelleyEach night,after the people in the house had gone to bed,I stole some of their food for myself.But soon I realized that the old man was blind.And I realized that often the three of them did not have enough to eat.I saw

    疯狂英语·新悦读 2021年10期2021-11-23

  • 良知与师德
    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良知”就是知善知恶、是非之心,“致”就是推及、实行。因此,“致良知”有体认良知和实现良知两层内容。体认良知即本人的自我修养,实现良知则是思想和情感见之于行为。如果是没有经过体认和实现的良知,就等同于没有良知;换言之,若没有良知何以致良知,这就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教师职业所特有的良知即为师德。师德也是教师的职业道德,自教师职业出现就伴随存在。韩愈讲教师,有“传道授业解惑”之说;陶行知讲教师,有“千教万教

    宁波通讯·综合版 2021年2期2021-07-21

  • 让生命之鱼,游于良知之水
    易子凌生命离不开良知,正如鱼儿离不开水。社会良知是个人生命之水,我们要让生命之鱼游于良知之水,切不可忽视良知的存在和价值。生命之鱼,游于良知之水,才黯淡不了星空灿烂,无论穷达荣辱都能验证人格的力量。秦侩奸险狡诈,毫无良知终被世人所唾弃;陶渊明悠然南山,坚守道德情操的良知,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心存良知,是对自己内心的坚守,纵然被奸佞诬陷,也不随波逐流;纵然一生清苦,也不改变节操;纵然含冤离世,也不变节叛国。把良知融入到人格之中,在满天繁星的历史

    成长 2021年7期2021-07-01

  • 良知与师德
    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良知”就是知善知恶、是非之心,“致”就是推及、实行。因此,“致良知”有体认良知和实现良知两层内容。体认良知即本人的自我修养,实现良知则是思想和情感见之于行为。如果是没有经过体认和实现的良知,就等同于没有良知;换言之,若没有良知何以致良知,这就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教师职业所特有的良知即为师德。师德也是教师的职业道德,自教师职业出现就伴随存在。韩愈讲教师,有“传道授业解惑”之说;陶行知讲教师,有“千教万教

    宁波通讯·图话版 2021年3期2021-06-01

  • 心学学习四步法
    上引导出什么是“良知”和“良知”的重要意义;继而,明白“致良知”及“致良知”的意义;最后,即是“此心光明”的境界。第一步是入门的阶梯——“知行合一”,这是先生心学的门槛,也是学者(学习的人)最不容易把握的。先生要告诉我们的是:“知”与“行”是密不可分的,是一体两面而已。“良知”和“良行”相统一,“非良知”和“非良行”相统一,“良知”的重要意义自然不言自喻。理解“良知”是學习的第二步。先生说:“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

    宁波通讯·综合版 2021年12期2021-01-17

  • “致良知”:从任物之心到即体之心
    00092)一、良知在人心王阳明认为良知在人心上,也在事物上;在人心上求得的良知与在事物上做工夫求得的良知是同一个良知。天下万物、古今万世只一个良知。(一)天下一个良知王阳明认为天下只有一个良知。他说:“孟氏‘尧、舜之道,孝弟而已’者,是就人之良知发见得最真切笃厚、不容弊昧处提省人。使人于事君、处友、仁民、爱物,与凡动静语默间,皆只是致他那一念事亲、从兄真诚恻怛的良知,即自然无不是道。盖天下事虽千变万化,至于不可穷诘,而但惟致此事亲、从兄一念真诚恻怛之良知

    安康学院学报 2020年3期2020-12-26

  • 王阳明“良知”本体辨析
    00)一、引言“良知”一词源于《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1]在孟子看来,不学而能是谓良能,不虑而知是谓良知。紧接着,孟子讲到:“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1]可见,爱亲之仁、敬长之义就是孟子所讲的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良知良能。王阳明对源于孟子的良知极其重视,他指出,“吾‘良知’二字,自龙场已后,便已不出此意,只是点此二字不出。”[2]又说:“某于‘良知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20年4期2020-11-27

  • 探析王阳明的“良知学”
    01)王阳明的“良知学”让儒学内圣之学发展到了极致,其在中国哲学中的超然地位吸引着无数后世学者对其不断的研究。这些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了不同的研究成果。其中,杨国荣的《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释》从“存在”的维度上阐明阳明心学的个体性特征,提出“存在意义”的转换问题,肯定阳明心学将情感、意志视为主体应有的规定。钱穆的《阳明学述要》结合王阳明的生活阅历展现阳明学术的演进变化,论证了阳明成学后学术生命呈现的“三变”。吴光的《阳明学综论》从王阳明的生平事迹与思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2020-01-09

  • 真诚恻怛:良知的本然朝向 ——良知之真诚恻怛与知是知非关系辨析
    李健芸“良知”作为王阳明学说的核心概念,被阳明赋予了丰富的内涵,而其中“知是知非”显得尤为重要,这层内涵在阳明晚年确定的“四句教”中得到了体现:“知善知恶是良知。”这里的善恶显然就是“是非”。良知作为知是知非的“知”,在一念起处即能察知其善恶,而前提必然是知道是非的标准,那么,此是非标准为何?依阳明,此标准断然不可能在良知自身之外,“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的准则”,①(明)王阳明撰:《传习录注疏》,邓艾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186页。可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20年1期2020-01-08

  • 良知”的颜色
    习,他头回听到“良知”这个词,不知是何意,突然起来问道:“‘良知是什么东西?是黑的?还是白的?”弟子们都哑然失笑,这士子惭愧得面红耳赤。阳明先生不紧不慢地说:“‘良知不是白色也不是黑色的,它的顏色正是红色。”一句话说得众弟子都笑起来,而士子稍一愣怔,明白过来宗师的意思,也搔搔头跟着大家笑起来。诚然,知道惭愧,就代表还有“良知”啊。

    领导文萃 2019年4期2019-03-11

  • 论王阳明“良知”的动态结构
    摘要:阳明的“致良知”体现为一种动态结构,源于良知有其静态和动态两种状态,静态的良知呈现为心之本然状态,表现为“自动态”与相对静态,良知之相对静态和绝对动态之张力是良知“不虑而知”的先天动力,也是“是非之心”的决断根据,这一动态结构是道德发生的初始动力。从“致良知”的层面看,良知的动态结构是个人成德工夫得以落实的前提,“知致”则涵盖良知本体在个人成德路上的两个状态,而“良知自知”阐释了良知动态结构之终极目标就是“知致”,进而,“知致”是良知动态结构下人的自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4期2018-10-21

  • 良知兴亡,吾辈有何责?
    这个似乎无形的“良知”的兴亡,又到底有着怎样的责任呢?《孟子·尽心》有言:“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认为良知其实潜在于人的本能中,像恻隐之心这类品质,并不需要后天习得。明代哲学大家王阳明对此有解说:“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良知。”良知是人与生俱来的内心“是非律”,是人所固有的“根本慧”,是一切道德伦理的基石。金钱、利益固然重要,但是良知更为重要。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若鄙人所謂致知格物者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8年4期2018-02-06

  • 法律如何保卫良知
    郭忠法律如何保卫良知?文/郭忠2016年11月1日,《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正式实施。同年12月19日上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召开,《民法总则(草案)》进入三审阶段。这两部法律法规的草拟或出台有望解决过去常出现的救助反被讹的道德困境问题,使好人的救助行为得到法律的保护。“好人法”顾名思义就是促使人成为好人的法。要促使人成为好人,就需要消除善良行为的心理顾虑和外在压力,让良知得到充分的释放,对此法律大有可为。在“好人法”相继拟定出台之际,

    社会观察 2017年5期2017-11-21

  • 御桥
    汪培君良知县在一个偏僻的小县城任知县,虽然俸禄微薄,但他不仅从不收取贿赂,还时常接济乡邻,为穷人解燃眉之急。这天吃过晚饭,良知县漫无目的地散步。月光明亮,微风宜人,不知不觉,他走到了离县城三里多远的罗河岸边。良知县正想坐下休息时,突然听到不远处传来声响,他扭头一看,见是一位老者正在夜钓。良知县兴致大发,当即走过去问:“老人家,在钓鱼哪?”老者乐呵呵地回答:“是啊,你看这鱼多肥、多大!”良知县心中不由得一动,问:“这样钓一夜能钓多少?好卖吗?”老者回道:“没

    三月三 2017年10期2017-10-25

  • 御桥
    汪培君良知县在一个偏僻的小县城任知县,虽然俸禄微薄,但他不仅从不收取贿赂,还时常接济乡邻,为穷人解燃眉之急。这天吃过晚饭,良知县漫无目的地散步。月光明亮,微风宜人,不知不觉,他走到了离县城三里多远的罗河岸边。良知县正想坐下休息时,突然听到不远处传来声响,他扭头一看,见是一位老者正在夜钓。良知县兴致大发,当即走过去问:“老人家,在钓鱼哪?”老者乐呵呵地回答:“是啊,你看这鱼多肥、多大!”良知县心中不由得一动,问:“这样钓一夜能钓多少?好卖吗?”老者回道:“没

    三月三 2017年10期2017-10-25

  • 大学生良知行为的内隐心理反应研究
    081)大学生良知行为的内隐心理反应研究李 敏(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北京 100081)为探讨大学生良知行为背后的内在心理机制,本研究采用了内隐联想测验(IAT)范式,对61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施测,结果显示:(1)相对于“无良知者具备的特征”,大学生倾向于将“良知者具备的特征”与“良知者”相联系;(2)在大学生良知行为的内隐性方面不存在性别差异;(3)在大学生所学专业方面,按照文理科来分组,其内隐性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大学生的良知内隐性很强,普遍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4期2017-08-16

  • 春风中有良知
    李成恩春风中有良知,翻起層层细浪我看见池塘深处多年前的淤泥,像一个人的内心羞愧得如此清澈春风中有良知,翻起枯枝败叶我看见树木的脸上下翻飞,像一个人的内心心绞痛绞杀了他的羞愧春风中有良知,翻起故乡的炊烟我看见人类的故乡死而复活,像一个人的内心堆集在小小的黄土坟上春风中有良知,翻起历史的旧账我看见马匹掀翻了强盗,像一个人的内心燃起细浪、炊烟与枯枝败叶(责编 拾谷雨)

    现代妇女 2017年6期2017-06-13

  • 王龙溪与钱绪山的思想差异辨析
    阳明后学。他们的良知说差异直接表现在“四句教”之争中,龙溪提倡良知已明,功夫在于悟;绪山提倡人有习心,去心上之蔽才能得良知之全。功夫论是两者分歧的另一集中表现,龙溪做本体功夫,而绪山做功夫以致本体。文章主要从文献的角度对两人学说的差异予以研究。王龙溪;钱绪山;良知学;阳明后学;王阳明王龙溪与钱绪山师从王阳明多年,不但整理出版了王阳明的部分文献,而且长期授业,他们的学说对后世理解阳明学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两者学说的差异主要包括良知说和功夫论两部分。其中良知说的

    科学中国人 2017年9期2017-03-30

  • 阳明学者的良知与知觉之辩 ——以聂豹与欧阳德、王畿的争论为中心
    44)阳明学者的良知与知觉之辩 ——以聂豹与欧阳德、王畿的争论为中心董甲河1,杨 瑾2,黎文雯3(1.江西农业大学 政治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5;2.江西农业大学 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5;3.南昌理工学院 公教部,江西 南昌 330044)在阳明学者中,关于良知与知觉之辩分化出两种不同的致思路向。一种以聂豹为代表,主张良知是未发之中,知觉是已发之和,由知觉转向良知本体。一种以欧阳德、王畿为代表,主张良知既是未发之中,亦是已发之和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3期2017-02-23

  • 良知”的沦陷及其省思 ——知识化解释的向度
    210023)“良知”的沦陷及其省思 ——知识化解释的向度李承贵(南京大学 哲学系, 江苏 南京 210023)在20世纪的中国伦理思想史上,“良知”的失落遭遇了一种意外的情形,即“知识化解释型失落”。但这种“知识化解释型失落”,不仅将科学知识与德性的复杂关系更为清晰地呈现出来,而且让我们更深刻地把握到“良知”本质,同时对于诠释的作用及如何应用诠释有了更为切实的觉悟。“良知”虽或蔽或放,但其体恒在,这或许正是科学知识与“良知”本有的情愫。因而人应该在正确理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6期2016-03-18

  • 淮南三王良知思想之比较*
    300)淮南三王良知思想之比较*张树俊(中共泰州市委党校,江苏 泰州 225300)泰州学派在继承王阳明良知说的基础上,从自然角度对良知问题进行了新的认识和阐述,并在不少方面突破了王阳明道德良知的杵臼,颇具理论创新的成分。当然,在具体认识上,“淮南三王”的观点也有差异。王艮从自然角度论述了良知的自然、完美与不须人为。王栋十分赞赏王阳明的良知说,但同时又对王阳明的一些观点进行了否定、补充与辩解。王襞突出良知对人的主宰作用,既继承了王阳明的思想,又接受了王艮的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4期2016-03-16

  • “致良知”--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20024“致良知”--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梁舒娅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20024王阳明一生三易其学,最终乃有“致良知”之说。本文试图从两方面出发,即阳明的亲身实践对“致良知”提出的塑造作用以及“致良知”中实践观点的体现,阐述在“致良知”理论中实践的重要意义。致良知实践先天良知自觉之知一、阳明之“致”“致”作为学术理论被提出,源于王阳明亲身实践后的反思,其过程可谓曲折。据《明儒学案》记载,王阳明思想发展历经三变,在生活实践中所体悟出的工夫才是他思想的基础

    决策与信息 2015年36期2015-12-01

  • “致良知”——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学,最终乃有“致良知”之说。本文试图从两方面出发,即阳明的亲身实践对“致良知”提出的塑造作用以及“致良知”中实践观点的体现,阐述在“致良知”理论中实践的重要意义。[关键词]致良知实践先天良知自觉之知一、阳明之“致”“致”作为学术理论被提出,源于王阳明亲身实践后的反思,其过程可谓曲折。据《明儒学案》记载,王阳明思想发展历经三变,在生活实践中所体悟出的工夫才是他思想的基础与理论的第一原理,心即理的本体论只是他的修身工夫论的理论诠释。”1而使他真正开始创立自己的

    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2015年12期2015-10-21

  • 有联大家改
    义举;缘于世上有良知。病症:此联平仄无问题,就单个字看,词性也无毛病。“善、缘”都可作名词用,但此处“缘”作为名词用则下联意思不通;“缘于”是表示主语对象产生、存在、发展趋向的动词,与“善在”不对仗。改联:善在心中,多行义举;人生世上,贵有良知。甘肃 李一立善在心中多义举;诚行天下孕良知。上海 刘昌全乐善好施多义举;怀仁守信有良知。山东 衣恒永善在心中多义举;仁行世上有良知。福建 翁怀灿心系徳仁同善举;肩担道义共良知。山西 于何长善在人间多义举;德行天下有

    对联 2015年12期2015-06-11

  • 良知
    ,令人悲悯。可见良知源自生命的本性。“良知”,最早由孟子提出:“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良知”在中国儒家的鼎盛时代来自于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他在龙场悟道后,发出肺腑之言:“人性本善,良知现成。”他大声疾呼:“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负此知耳!”于是,王阳明的一生就是要实现“致良知”。也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他强调:良知是虚的,功夫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2014年8期2014-09-10

  • 我们为何要沉思良知
    叶匡政有了对良知的这种哲学认定,当知识分子对付邪恶环境时,就有了一种发自内心的思想力量。良知在中国是个古老的词,孟子最早提到这个概念。《孟子》中这样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其亲者; 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意思是说:人不用学习就能做到的是良能,不待思考就会知道的是良知。两三岁的小孩没有不爱父母的,等到长大,没有不知道敬重兄长的。亲爱父母是仁,敬重兄长是义,没有

    民生周刊 2014年10期2014-08-18

  • GIRLS LOVE BOYS' LOVE
    腐门深似海,从此良知是路人?If I told you vast numbers of Chinese teenage girls, spend signif i cant amounts of their downtime reading Japanese gay porn, would you be surprised? Well, you shouldn't be, because they do—in their droves. The homoe

    汉语世界 2014年3期2014-02-25

  • 良知入法”不如制度保障“良知
    ◎杨涛“良知入法”不如制度保障“良知”◎杨涛在第四届 “法治政府·南岳论坛”上,湖南宁乡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马贤兴抛出一个独特观点:“良知入法,要把良知写入法律总则!”马贤兴认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两型社会,不仅要靠法治保障,还要靠良心保障,或者叫良心之治。良知的确很重要,古人说“徒法不足以自行”,如果一个执法者、法官没有了良知,那么,再好的法律在他们手上也会走样。问题在于,要让良知回归于执法者和法官心中,不在于推动“良知入法”,而在于有制度来保障执法

    公务员文萃 2013年7期2013-12-19

  • 每个人,都要坚守良知
    每个人,都要坚守良知民革浙江省宁波市委会所办刊物 《绿叶》,最近一期中刊登了题为 《一点反思》的文章。作者作为“文革”初期的中学生,对自己在“文革”中参与批判恩师的行为,表达了深切地反思和忏悔,并对老师公开道歉。这一反思、忏悔和道歉,来之虽迟,但不能不说是作者良知最终战胜怯懦的勇敢举动,我们对作者的勇气和道德良知,深感敬佩。近来陆续听闻报道,一些当年的红卫兵“小将”,现在通过不同的方式,向遭受过自己批斗的无辜老师道歉,对自己当年的罪过和错失进行反思和忏悔。

    团结 2010年6期2010-11-02

  • 王阳明良知学说新探——以《答陆原静书》为中心所作的思考
    晚年已正式提出“良知”学说,并以此作为其整个学说的“正眼法藏”(即核心思想)②,《答陆原静书》作于王阳明晚年,集中体现了其良知学说。一、良知的内涵及其特性王阳明认为,良知是“心之本体”,即人心的本来面目;而人心的本来面目即性善,即未发之中,即廓然大公,并且作为“心之本体”的良知是人人都具有,并时时刻刻存在于人心之中的。依良知而行,便可成为圣贤,常人为物欲所蔽,不能循得良知,故不能成圣贤。这样良知便具有道德法则的意味。关于良知的这层含义,王阳明在《答陆原静书

    文教资料 2010年2期2010-08-15

  • 王阳明致良知学说及其实践论内涵
    063)王阳明致良知学说及其实践论内涵黄百成,赵 晶(武汉理工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湖北 武汉430063)从实践论的角度,对致良知学说进行深层次的解读。王阳明的心学理论,一言以蔽之,就是良知与致良知。王阳明到晚年才提出致良知说,被他的门人奉为晚年的亲切教训,致良知的提出标明阳明心学已完全成熟,臻于化境。王阳明;致良知;实践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在立德、立功、立言几方面都达到高度成就的哲学家,他的思想学说的完成形式,即致良知论,概括了他一生各个阶段的其他重要命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6期2010-03-20

  • 不如自己先点起一根蜡烛
    衡什么?想“又讲良知,又能挣到钱”,这本身是个可悲的问题。难道说,生活中那么多的企业经营者,挣来的钱都是因为不讲良知了吗?那位小老板面对一些丑恶的现实而又不愿失去良知的困惑,表现出的是他对赚更多钱的强烈愿望,甚至有点后悔自己的坚持了。这时候,如果他的第一信念是保持自己的良知,那么他的心里根本就不会有什么不平衡。良知与金钱,原本就没有冲突,只有选择。所以我认为:1、生活中,做人准则和经营行为常发生冲突,是因为社会上某些不正之风的出现,但仅仅是部分,而不是全部

    中国青年 1997年9期1997-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