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湖南省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优化研究

2025-02-21 00:00:00刘怡吴庆松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5年1期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实施路径高职院校

[摘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大背景下,产业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湖南省为立足点,深入分析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在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价值和意义,强调其在夯实人才基础、激发创新动力和构建产业生态方面的关键作用。以湖南省“三高四新”战略为逻辑起点,明确高职教育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CCRC”型多集群式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体系的构想,并对该体系的构建思路和实施路径进行深入探讨,包括加强中心统筹、推进专业群建设、突出区域特色以及优化课程与实践体系等方面,为湖南省“4×4”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提供有力支持。为确保该体系的有效运行,提出一系列持续优化和保障措施,包括建立监测评估体系、深化校企合作、持续优化教师队伍和改进教学资源以及加强政策和资金支持等,以期为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更好地服务于发展新质生产力。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体系;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539-(2025)01-0047-06

[DOI]10.20012/j.cnki.ISSN1008-8539.2025.01.007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湖南省高职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XJK24BZY028)研究成果。

在新时代的发展进程中,新质生产力以其创新主导、科技集聚、高效能和高质量的显著特性[1],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这种生产力的新质态,不仅意味着对传统经济增长模式进行深刻变革,更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中国的创新性实践成果。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而后于2024年1月又进一步强调了其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涵盖高水平的教育背景、精湛的专业水准、扎实的数字化技能、卓越的创新精神以及跨学科的复合型知识架构等多个方面。湖南省作为中国中部地区的重要省份,正积极践行国家战略,经由改造传统产业、巩固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和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等举措,努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坚实基础。这一涵盖从现代石化到前沿材料等多个关键领域的产业布局,旨在为湖南省经济发展注入全新活力。然而,产业的迅猛发展也给高职教育带来了全新需求。当前,湖南省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依旧面临诸如专业缺位、重复率偏高、规模效应欠缺以及与区域经济发展适配性差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专业结构调整未能与产业发展需求紧密相连、相互契合。基于此,本研究致力于探寻湖南省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构建思路以及实施路径,以期更好地适应并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进而助力湖南省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

一、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服务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价值与意义

(一)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服务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价值

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其核心在于实现高职教育与新质生产力需求的深度融合[3],通过系统性改革,促进专业设置和产业发展需求的精准对接,以有效支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作为高职院校教学建设的基本单元,专业设置不仅是其发展的基石,更是办学特色与方向的集中展现,应充分体现高职教育服务地方产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使命。职业性,作为高职教育的显著特征,彰显了其在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中的社会责任。因此,高职院校应灵活调整专业布局,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契合的专业体系,以培育掌握先进新质生产工具、能在技术前沿转化中扮演关键角色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特别是那些技艺超群、引领行业标杆的大国工匠。

(二)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服务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意义

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具有深远意义。首先,有利于强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支撑。伴随新兴技术、新业态与新模式的持续涌现,高职院校专业结构适时调整,可精准契合产业需求,培养出知识结构新颖、技能娴熟且职业素养优良的人才,为新质生产力的持久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4];其次,有利于激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活力。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动力,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的优化能促进教育、产业、科研的深度交融,从而汇聚创新资源。这不仅能加快技术成果的转化运用,还可激发师生的创新思维与创业精神,为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发展持续供给动力[5];最后,有利于构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态体系。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优良的生态系统予以支撑。高职院校作为教育与产业的衔接桥梁,通过专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能够强化其与上下游产业链的合作,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这种深度融合的生态体系,实现了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的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为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提供全方面保障,助推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与可持续发展。

二、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服务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逻辑框架

2023年10月,湖南省委、省政府共同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指导意见》,该文件明确指出了培育与拓展数字产业、新能源、大健康以及空天海洋等新兴产业的目标,还对人工智能、生命工程、量子科技和前沿材料等未来产业进行了前瞻性布局。同年,《湖南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得以颁布实施,意味着湖南省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上迈出了坚实一步。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宏观背景之下,深入探究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同产业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构建起一个系统化的逻辑框架,为职业教育在政策制定、产业发展、人才培养以及人才输送等方面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从而更好地满足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需求。

(一)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服务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逻辑起点

湖南省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服务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逻辑起点,根植于对湖南省“三高四新”战略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需求的准确把握[6]。该战略致力于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融合化方向转型,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湖南省在产业升级转型的进程中,不仅要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和提升,还需巩固和延伸优势产业,积极培育和壮大新兴产业,并具有前瞻性地布局未来产业,即构建湖南省“4×4”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不仅涉及技术的研发与创新、生产工艺与流程的革新,还包括产业集群与产业链的优化整合、市场拓展和品牌塑造等多个层面。因此,高职教育必须培养出既具备扎实专业技能,又拥有创新思维、跨学科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7],以满足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为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必要的资源,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应积极响应政策导向,将教育资源与区域发展战略紧密结合,确保专业结构调整既能满足当前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又能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通过这样的优化调整,可以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为湖南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服务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逻辑动力

湖南省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服务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逻辑动力,源自于市场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日益增长以及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8-9]。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双重推动下,湖南省作为经济活跃、产业多元化的省份,对具备创新能力、跨学科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同时,职业教育在激烈的教育竞争环境中,面临着提升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内在需求和挑战。高职院校需要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以适应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专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途径。通过优化调整,高职院校能够更有效地整合教育资源,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从而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这不仅有助于推动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也是响应国家政策导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三)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服务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逻辑归宿

湖南省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服务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逻辑终点在于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湖南省大力推进“三高四新”战略以及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进程中,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能够有力地促进区域产业的协同发展。其一,通过培养契合产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既能为传统产业注入活力,提升其创新能力与市场竞争力,加速其改造升级进程;又能为新兴产业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助力其蓬勃发展并形成产业集群;还能为未来产业储备优秀人才,引领其发展方向并抢占发展的战略高地。其二,这种优化调整有助于促进区域内教育资源的科学配置与高效运用,强化高职院校与企业、行业之间的深度合作交流,推动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提升产业整体的技术水平与创新能力,进而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价值,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并强化发展的韧性,为湖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供给强劲动力与坚实保障,实现经济、社会、教育的协同发展、共同繁荣。

三、湖南省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体系的构建思路与实施路径

(一)湖南省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体系的构建思路

在剖析高职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服务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价值与意义,并梳理其逻辑框架的基础上,构建“CCRC”型(Centralized-Cluster-Re? gional-Curriculum)多集群式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体系(见图1),其目的在于更精准地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促使产业实现发展与进步。此体系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来设置专业群、规划多学科交叉课程以及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同时与企业保持紧密合作。“CCRC”型结构的专业体系包含中心统筹层(Centralized)、专业群建设层(Cluster)、区域特色层(Regional)以及课程与实践层(Curricu? lum)。

1.中心统筹层:由省级教育主管部门联合产业主管部门,共同组建高层级指导委员会,负责规划全省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宏观蓝图,科学调配教育资源,引领高职院校紧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同时,建立健全监测与评估体系,确保专业设置科学、合理和有效,为区域经济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专业群建设层:结合湖南构建“4×4”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背景,设计9个专业群。具体而言,一是先进制造专业群,重点发展工程机械、自动化技术等专业,以支撑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轻工纺织等优势产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二是绿色化工与矿业专业群,涵盖现代石化、绿色矿业等专业,培养能够推动石油化工、有色金属加工等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和高端化发展的专业人才。三是食品与农业专业群,设置食品科学与工程、农业经济管理等专业,促进食品加工和现代农业产业的创新升级。四是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群,围绕数字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建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等专业,培养数字经济所需的高技能人才。五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专业群,发展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和新能源汽车等专业,以适应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求。六是健康与医药专业群,针对大健康和生命工程产业,构建医疗健康、中医药、生物医药等相关专业,培养医药卫生和健康服务领域的专业人才。七是文化旅游与创意专业群,发展文化旅游管理、文化传媒、艺术设计等专业,以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和文化创新。八是航空航天与海洋工程专业群,前瞻性地布局航空航天工程、海洋工程等专业,培养在新兴产业中具有竞争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九是前沿科学与未来技术专业群,聚焦量子科技、前沿材料等未来产业,设置相关专业,开展前沿技术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培养具有前瞻视野的科研与工程人才。

3.区域特色层:依据湖南省“一核引领、两翼支撑、多点协同”的产业布局,各区域高职院校应精准定位,着力打造契合产业需求的特色专业群,以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一是在“一核引领”方面,针对长沙重点发展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工程机械、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产业以及布局的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前沿材料等未来产业,高职院校应设置相应专业,为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提供专业支撑;株洲围绕重点发展的轨道交通、航空航天(含北斗)、先进材料产业,开设相关专业,以满足产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湘潭对应其重点发展的新能源、钢铁材料、汽车产业来设置专业,促进协同配套发展。二是在“两翼支撑”方面,利用岳阳通江达海的优势,高职院校围绕现代石化、食品加工产业设置专业,助力提升省域副中心城市产业支撑力与贡献度;依据衡阳老工业基地和交通枢纽的优势及其重点发展的绿色矿业、电工装备、盐化工产业,布点相关专业,以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三是在“多点协同”方面,坚持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支持常德重点发展的工程机械、食品加工、轻工纺织产业,高职院校设置工程机械运用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现代纺织技术等专业,完善专业结构体系;结合益阳重点发展的食品加工、电子元器件产业,开设食品智能加工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等专业,以满足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湘南地区积极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新兴产业承接带和科技产业配套基地,针对郴州重点发展的绿色矿业、新能源产业,布点矿产地质与勘查、新能源发电工程技术等专业,优化专业结构;针对永州重点发展的轻工纺织、储能材料、食品加工产业,布点纺织服装技术、储能材料技术、烹饪工艺与营养等专业,提升专业与产业的契合度。大湘西地区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绿色生态经济,对于邵阳重点发展的新型显示功能材料、特色轻工产业,高职院校应设置新型显示材料技术、现代轻工技术等专业,并加强专业建设;针对娄底重点发展的绿色矿业、精品钢材、农机装备产业,开设绿色矿山开采技术、钢铁智能冶金技术、智能农机装备技术等专业,推动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同发展;基于怀化重点发展的中医药、轻工、新型显示产业,开设中药学、现代轻工业技术、新型显示技术等专业,以支持产业发展;结合张家界重点发展的文化旅游、大健康产业,设置旅游管理、健康管理等专业,以完善其专业结构体系。通过以上举措,各区域高职院校能够构建与区域产业发展紧密契合的专业结构体系,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

4.课程与实践层:聚焦于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实践教学的强化。高职院校需紧密跟踪市场需求变化,构建灵活多样的课程体系,强化基础与专业的有效衔接,并引入跨学科选修课程,拓宽学生视野。同时,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建设高水平实训基地,深化校企合作,通过实习实训、科研项目参与、创新创业竞赛等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与职业素养,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

综上所述,“CCRC”型专业体系结构设计紧密围绕湖南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布局和发展需求,精准定位各区域的特色专业群,能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和产业资源。同时,通过专业群建设和课程与实践层的优化,能够培养出适应产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持。

(二)湖南省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体系构建的实施路径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宏观背景下,构建并切实推行“CCRC”型多集群式高职教育专业体系结构,对于湖南省高职院校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推动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其实施路径应紧密围绕中心统筹、专业群建设、区域特色以及课程与实践这四个层次展开,以确保该体系兼具前瞻性与可操作性。

一是着力强化中心统筹。首先,切实加强省级教育主管部门与产业主管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共同组建高层次指导委员会,负责对全省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进行宏观规划与指导。通过深入调研产业发展趋势,科学预判未来人才需求,制定出具有前瞻性的专业发展规划。同时,建立健全监测与评估体系,定期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合理性与实施效果进行评估,以确保教育资源得以高效配置与利用。

二是深入推进专业群建设,大力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在专业群建设层面,应紧密围绕湖南省“4×4”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需求,精准布局九大专业群。通过整合校内校外的优质资源,构建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体系,推动知识、技术与技能的深度融合。例如,在先进制造专业群中,可联合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等专业,共同开展技术研发与产品创新,为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等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支撑。同时,加强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建设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和实践机会。

三是充分凸显区域特色,精准对接地方产业。区域特色层是实施“CCRC”型专业体系的关键所在。湖南省各区域高职院校应依据“一核引领、两翼支撑、多点协同”的产业布局,精准定位自身角色,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群。此外,各区域高职院校还应加强交流与合作,实现教育资源与成果的共享,形成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四是持续优化课程与实践体系,强化技能培养。在课程与实践层面,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体系。一方面,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动态调整课程内容与结构,引入行业最新标准与技术成果,确保教学内容具有时效性与前沿性;另一方面,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通过项目驱动、案例分析、模拟实训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参与企业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增强其对职业岗位的认知与适应能力。

四、持续优化与保障措施

构建基于“CCRC”型的多集群式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体系后,持续优化相关工作机制并完善其保障措施,是确保该体系顺利运行、有效服务于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及推动湖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首先,在监测与评估体系方面。该体系应全面覆盖中心统筹层、专业群建设层、区域特色层以及课程与实践层各个层面,通过定期开展数据收集、分析与反馈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监测与评估不仅要关注专业设置的科学性与前瞻性,还要重点关注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以及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等关键指标,以保证该体系与产业发展的紧密契合。

其次,在深化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方面。企业要切实参与专业群构建、课程体系优化以及实践教学环节设计当中。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联合开展科研项目、共同举办创新创业竞赛等活动,推动教育资源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此外,建立校企间的信息共享机制,确保专业结构体系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再者,在教师队伍建设与教学资源方面。要加大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投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实践技能,尤其要鼓励教师参与产业实践活动,加深其对行业的理解。同时,持续投入资源升级教学设备与实训设施,为师生营造与时俱进的教学和学习条件。

最后,在政策支持与资金保障方面。政府应出台扶持高职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如财政资助、税收减免、项目支持等。同时,构建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渠道,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高职教育投资与发展,确保专业结构体系优化拥有充足的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1]任宇新,吴艳,伍喆.金融集聚、产学研合作与新质生产力[J].财经理论与实践,2024,45(03):27-34.

[2]Yi Liu;Zhengchu HeCA1.Synergistic industrial agglom? eration,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J].Interna? 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Finance,2024,Vol. 94:103373.

[3]韩飞,金琴花,郭广帅.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双向赋能[J].高教探索,2024,(03):58-64.

[4]陆宇正.高技能人才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内在逻辑与行动路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28):3-12.

[5]许嘉扬,郭福春.新质生产力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动力机制与政策路径[J].浙江学刊,2024,(04):43-50.

[6]李林,贾佳仪,肖卓琳.“三高四新”背景下产业园区产业升级效果评价研究——基于湖南省国家级经开区及高新区为例[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7(06):70-80.

[7]丁烈云.面向数字经济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06):1-4+24.

[8]刘怡,潘红玉,李玉洁,等.ESG表现、技术创新与制造业企业价值创造[J].科学决策,2023,(09):23-36.

[9]郑雁,刘晓.职业教育“双高计划”中期成效与发展审思[J].高教发展与评估,2023,39(05):47-57+120-121.

(责任编辑王志琼/文字校对贾红红)

猜你喜欢
新质生产力实施路径高职院校
以科创基地建设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山东国资(2023年9期)2024-01-02 13:49:10
何为“新质生产力”?
领导月读(2023年10期)2023-12-23 15:47:36
支持科技创新成财政提质增效新出口 发展“新质生产力”蕴含投资新机会
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
烟草商业企业标准化管理实施路径研究
价值工程(2016年31期)2016-12-03 22:55:56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科技视界(2016年18期)2016-11-03 22:18:51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8:21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