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视域下的高校科研伦理教育:现状、挑战与实践路径

2025-02-21 00:00:00张超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5年1期
关键词:动物实验生命共同体实践路径

[摘要]从多维度分析高校动物实验伦理教育的现状,发现存在对动物实验重视不足、伦理意识淡薄、伦理教育不够以及伦理审查不严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生命共同体思想实践路径、优化管理机构运行机制、加强伦理审查、推动替代动物研究以及开展伦理教育宣传等改进措施。旨在保障实验动物福利,提升高校动物实验伦理教育的质量,培养具有伦理素养的科研人才,促进高校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科研伦理;生命共同体;动物实验;现状分析;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539-(2025)01-0102-05

[DOI]10.20012/j.cnki.ISSN1008-8539.2025.01.01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下高校教师科研伦理行为的监测机制与提升策略”研究成果。

一、引言

动物实验(animal experiment)作为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人类探索生命奥秘、开发新药物和治疗的重要手段,而且在医学、生物学、药学等领域的持续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动物实验,科学家们能够深入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评估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以及验证治疗方法的有效性。[1]动物实验在科研和医学研究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动物实验通常会使动物感到恐惧和痛苦,甚至失去生命体征。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动物实验的广泛应用使得动物实验伦理问题日益突出,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入讨论。[2-3]实验动物伦理(lab? oratory animal ethics)是指人类对待实验动物和开展动物实验所遵循的社会道德标准和原则理念,确保实验动物的福利,同时维护科学研究的合理性和道德性。在伦理学视角下,动物被视作拥有权利和利益的生命体,应当得到适当的尊重与保护。研究者在动物实验实施过程中要遵守:一是不给动物造成非必要的疼痛或死亡。二是不得违反本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三是遵守1959年英国动物学家Russel和微生物学家Burch提出的“3R”原则,即实验动物的替代(Replacement)、减少(Reduc? tion)、优化(Refinement)。四是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进行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应保证实验动物设施的安全性、笼器具的舒适性和饲料的营养均衡性,尽量满足动物的社会性和行为需求。[1-4]

世界上第一个反虐待动物法案诞生于英国,欧美国家早在19世纪就已经建立了动物实验伦理审查体系和法律法规,如英国的《动物(科学程序)法》和《动物研究:体内实验报告指南》,美国的《动物福利法》和《实验动物饲养管理和使用指南》,日本的《动物保护及管理法》等,这些法规为动物实验的伦理审查提供了法律基础。[5-9]同时,国际组织如欧洲实验动物科学联合会(FELASA)和国际实验动物护理与使用委员会(ICLAS)等,也制定了一系列指导原则和标准操作程序,旨在提高动物实验的伦理水平。[10-11]在国内,随着科学研究的快速发展,动物实验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中国政府和科研机构也积极推动动物实验相关伦理教育和立法工作。从1988年颁布的《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到2006年颁布我国第一个法规性文件《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2018年我国制定的《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审查指南》,再到2023年我国发布的《科技伦理审查办法(试行)》等法规和文件的出台,不仅表明动物实验伦理的重要性及迫切性,也标志着中国在动物实验伦理法律法规制定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12-13]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动物实验伦理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建议和策略。有学者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命共同体角度,构建了动物伦理理论,并指出其对动物伦理实践应用的启示作用。[14-15]朱玉峰等(2013)从动物实验伦理审查的角度,探讨了伦理审查的意义与规范,为提高伦理审查质量提供了有益参考。[16]赵勇(2023)的研究则进一步思考了动物实验伦理判定与人格特质的相关性,为分析科研人员在动物实验中的伦理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17]通过问卷调查、实际调研等方法分析发现部分高校动物伦理教育存在公众意识薄弱,教育重视程度不足,知识与实践脱节等问题。[18-22]

总体而言,我国高校动物实验伦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相关研究的维度、数量不够丰富,研究深度不足。因此,在多维度视域下分析高校动物实验伦理的现状,提出改进策略,对推动动物实验伦理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二、高校动物实验伦理教育现状及思考

(一)动物实验重视不够

在部分高校,管理者对于动物实验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高校普遍关注教学和科研工作,动物实验通常被视为提升科研产出和辅助教学的工具,导致高校对实验动物使用过程监管力度不够,未按实验流程过度操作、虐待实验动物等造成实验动物身心伤害,不符合实验动物伦理法律法规的行为现象并不罕见。[23]

(二)动物伦理意识淡薄

由于大众对于动物伦理的正确认知尚待普及,一些师生理性对待实验动物的意识还较为淡薄,部分学生尚未建立起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调查发现,某高校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学生了解动物实验相关法规和“3R”原则以及动物福利问题。[19]为了追求实验的结果,忽视了动物的福利,没有尊重实验动物应当得到的道德关怀,让实验动物遭受不当对待和痛苦的情况时有发生。尽管高校学生普遍能够执行规定的实验流程,但在如何有效减轻实验动物痛苦的具体问题上,关注和思考不够。[24]

(三)动物伦理教育不足

部分国内高校对实验动物伦理相关知识的教育不足,思想站位不够高,仅关注学生学科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学习,对提升学生伦理素养的要求不高。这种教育理念偏差导致伦理教育在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学方法等方面得不到充分重视,影响了伦理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有调查显示,在国内实验动物领域的教师往往专业学科背景复杂,人员数量不足且人员流动性大,大多数任课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动物实验专业资格,未经过相关动物实验伦理知识的培训和学习,普遍存在实验动物伦理与福利知识不足的问题。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重视实验内容和技能学习,强调实验动物安全性问题,而对动物实验伦理典型案例分析不够、欠缺实践操作,忽视了实验动物伦理和福利问题,这种教学倾向对学生学习动物实验伦理的认知产生了负面作用。[1]部分高校医学生对实验动物伦理相关知识的了解仅限于网络、讲座和科研实践过程,存在对实验动物伦理教育重视、宣传不够和普及面不广的突出问题。[1,19]高校动物实验伦理教育的课程设置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许多高校尚未将动物实验伦理教育纳入常规课程体系,没有开设《实验动物学》等课程,导致学生难以形成完整的伦理知识体系。[19]

(四)动物伦理审查不严

动物伦理与福利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高校建立伦理审查委员会是保障动物福利的重要措施。多数高校已经建立了动物实验伦理审查委员会(IACUC)或类似的机构,负责审查动物实验方案,为符合伦理原则和保障动物福利提供了制度保障。[2]但是,一些高校实验动物中心的监管体系不够明确,部门职责划分不够细致。在实验动物中心建立及运行初期,高校通常未能明确指定一个直接监管实验动物中心的机构,对于实验动物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伦理、福利及安全问题,权责划分不明确,导致实验动物中心仅能依靠自我管理,而缺乏其他监管部门或人员的监督。并且,高校动物实验伦理审查委员会扮演着形式化的角色,运行不够成熟规范,委员多为兼职身份,以单位领导或者资深教授学者为主,而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却是审查和动物实验过程的监管,委员很难兼顾细节性的事务性工作。[23]一方面,高校部分科研人员认为伦理审查流程繁杂,为提高通过率和节省时间,仅填写部分动物实验操作内容。另一方面,由于大部分项目资助单位并未具体要求申请单位提供动物伦理审查批件,国内也尚无统一文件要求提供动物实验相关伦理审查文件,在科研项目申报和结题阶段的伦理审查流于形式,无法有效保障动物福利。[13]作为发布和传播科研成果的重要平台,生物医学期刊有监督科研活动是否遵照实验动物伦理的责任。调查发现,国内生物医学期刊比较重视对英文文章的动物伦理审查,合格审查率能够接近国际水平,但部分生物医学期刊对中文文章没有将动物伦理审查作为核心审核条件,有形式化、走过场的情况。[25]

三、提升高校动物实验伦理教育水平的实践路径

(一)构建生命共同体思想实践路径

生命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刻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这一思想体系包含:生态自然观、生态治理观和生态发展观这三个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对动物伦理的阐释。生态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生态治理观注重整体系统的生态治理,而生态发展观则倡导科学的生态发展方式。在新时代背景下,生命共同体思想不仅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动物伦理思想,同时也与近现代西方动物伦理学说有着广泛的共识,为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动物伦理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在遵循生命共同体理念的伦理内涵及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下,结合人类对动物保护的经验教训,在生态文明时代动物伦理实践中要做到:一是引导塑造正确的动物保护理念。必须认识到教育在形成正确的动物保护观念中的关键作用。强化学校、社区及家庭层面的全方位教育,促使公众认识到动物的独特生命价值,维护动物的福利,构建人类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理念。成立志愿者团体,提供公共服务岗位,对这些人员进行野生动物保护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以便他们能够及时识别并教育所在地区的不当动物行为。纠正对野生动物的过度捕猎、滥杀和食用行为。二是减少不必要的干扰。动物实验为了达到实验目的,需要对动物的活动、进食、睡眠等进行干预,但在动物非实验阶段,提供科学合理的实验动物设施,符合标准的设施内环境及笼具,清洁的饮水、科学配制、营养均衡且适口好的饲料有利于减少实验动物的痛苦,保障实验动物的福利健康和实验的顺利进行。三是坚持最小伤害原则。对实验动物坚持最小伤害原则是在实验设计和执行过程中尽量减少动物的使用和不必要的伤害,这体现了对动物尊严和生命的尊重,是对动物福利的全面考虑,以在伦理和科学之间找到平衡,也促进了科学研究和社会道德的和谐发展。四是全民参与原则。动物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全民共同努力。要深刻领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生命共同体理念,加大对保护动物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知识普及力度,提升社会整体对动物伦理观念的认知程度,促使人们自发地尊重生命、关爱动物、投身于动物保护事业。[14-15]高校应提高思想站位,将生命共同体思想作为动物伦理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引领,树立正确的动物伦理教育理念,将动物实验伦理教育纳入专业和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加大伦理教育的投入和师资队伍建设。

(二)理顺管理运行机制

建立专业的实验动物管理架构并优化其运作体系:依据《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和《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办法(试行)》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实验动物管理组织,负责对持有实验动物许可证的单位进行实验动物相关事宜的集中管理。同时,构建具有实际运作能力的伦理委员会,并设立伦理委员会办事机构和专职的伦理审查人员,以确保伦理审查不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而是有具体的执行机构来落实。针对伦理委员会专家的资历、年龄和精力构成不合理以及专家作用发挥不佳的问题,应考虑实际操作情况,合理调整委员会委员组成结构,配备相应的办公室人员和基层操作人员。高等院校应当制订伦理委员会的日常运作流程,确立伦理审查的工作准则,构建完善的工作管理体系,并且整理出伦理审查过程中常见问题及特殊情况的处理程序。[23]

(三)加强动物伦理审查力度

加强伦理审核力度,打造数字化的管理平台,确保全方位的监控体系:一是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委员会需有效运作,发挥其实际职能,对动物实验项目进行细致的审核,不符合实验动物福利伦理标准的实验设计不得执行。二是提升监控数字化水平,标准化实验人员的行为,强化有效监督,减少监管漏洞,实现对动物实验全过程的持续监控。已有部分高校开展了此类工作。例如,浙江大学开发专门的动物伦理管理平台(AEMS),前台系统对申请者开放,后台对秘书、评审者与监督者开放,可以有效辅助高校实验动物管理与使用委员会更高效地进行以数字化全流程监控校园内科学研究和教学活动中的动物福利与伦理审核及监管任务。该系统在保障高校科研伦理的合规性,维护学术成果的声誉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和示范作用。[26]

(四)发展替代动物研究

替代是动物实验伦理“3R”原则的关键要素。替代动物实验主要分为三类:一是使用体外实验来取代整体动物实验,这包括使用体外培养的动物或人类原代细胞、组织样本、类器官等。二是使用较低等生物和感知能力有限的生物体来替代脊椎动物实验,例如,使用植物、细菌、果蝇和斑马鱼等。三是运用数学、物理和化学方法,以及计算机模型等非生物技术,构建模型来预测化合物的潜在生物学效应。[27-28]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有新的实验和诊断技术被研发出来,旨在弥补体内动物实验与体外实验之间的差距,甚至有望在未来取代大量动物实验,减少实验动物的使用,替代动物的研究发展大有可为。

(五)加强动物伦理教育宣传

打造适宜的高校动物伦理教育模式与方法:一是课程教学中将动物伦理学纳入生物学和医学专业学生的选修课程体系。在开设环境科学、哲学等基础和专业课程时,应穿插动物伦理相关知识的讲解和引导。不定期地开展实验动物方面的教育训练,全面教授涉及实验动物福利伦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二是实践与实验操作环节,着重塑造学生的环境行为意识,相关的实习和实验课程应融入动物伦理行为的训练,强化动物福利的教育内容。三是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有关动物保护、环境保护的资料。为学生提供参与动物保护宣传和环保活动的机会,以提升他们的动物伦理观念。激励学生开展环境保护和动物保护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四是利用可行的宣传途径,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科研人员对实验动物福利伦理重视度的认知。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在互联网等平台学习实验动物福利伦理知识,了解国外实验动物伦理研究成果和进展。

四、结语

高校作为培养未来教育科研人才的主阵地,承担着传授动物实验伦理知识和培养教育科研人才伦理素养的双重使命。高校动物实验伦理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科研人员、社会公众等多方共同努力。通过构建生命共同体思想实践路径、理顺管理运行机制、加强伦理审查力度、加强替代动物研究和开展伦理教育宣传等措施,保障实验动物福利,提升高校动物实验伦理教育水平,为培养具有高度伦理素养的科研人才奠定基础,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练高建,余毅,苏泽红.加强高校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工作的几点建议[J].中国动物保健,2024,26(06):103-104.

[2]恽时锋,田小芸,董敏,等.医学实验动物福利伦理问题分析[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10,20(10):70-71.

[3]李锋,胡杰.探析高校动物学实验过程中如何保证动物福利问题[J].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17,(07):23-24.

[4]饶玉良,张亚东,严钰锋.医学功能学科实验融入动物伦理教育的思考与探究[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23,31(03):397-401.

[5]曹强,李情.生物医学研究生动物实验伦理道德现状审思[J].医学争鸣,2016,7(05):11-14.

[6]顾为望,于娟.国内外动物福利的比较与伦理学思考[J].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2008,(04):199-203.

[7]武晓琳,何远清,周洁.实验动物伦理福利的研究概述[J].畜禽业,2019,30(07):59.

[8]廖光能,陈正举,陈蕾,等.基于循证医学方法对国内外动物实验伦理培训方法的分析与总结[J].华西医学,2023,38(09):1373-1379.

[9]宋应登,霍竹,邓益志.英国科技伦理监管体系研究与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24,(08):179-188.

[10]李冠民,邢瑞昌.国际实验动物科学协会(ICLAS)情况介绍(一)[J].中国实验动物学杂志,2001,(02):55-59.

[11]Weiss J,Bukelskiene V,Chambrier P,et al.FELA? SA对A类实验动物技术人员教育和培训的建议[J].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2011,31(01):5-10.

[12]郑燕,厉旭云,高铃铃,等.动物实验中贯彻动物福利的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22,24(06):431-435.

[13]刘朝霞,林惠然.关于完善科研机构实验动物福利伦理管理的对策建议[J].中国动物检疫,2024,41(02):31-35.

[14]许婕,曹梦桐,赵亮.生命共同体视域下的动物伦理[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20(01):34-42.

[15]黄雯怡.生命共同体视域下动物伦理理论的构建[J].江苏社会科学,2022,(04):51-61+242.

[16]朱玉峰,王元占,弓莉,等.动物实验伦理审查后监管的规范与建议[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6,29(02):298-300.

[17]赵勇.动物实验伦理判定与人格特质相关性研究[J].中国科学基金,2023,37(03):393-402.

[18]雷宣,明湘怡,杨晗,等.某高校医学生实验动物伦理认知态度的十年对比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22,35(05):533-537.

[19]张哲文,魏虎来,陈静,等.本科生对实验动物伦理学知识认知情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8,31(09):1208-1212.

[20]林玮,刘德强,王训立.福建省部分高校师生实验动物伦理福利意识的调查和分析[J].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2018,38(01):69-71.

[21]何龙,程鲲,邹红菲.高校动物伦理教育模式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06,(06):8-10.

[22]郎广平,韩盈盈,徐尚福,等.关于医学院校实验动物伦理教育的思考[J].继续医学教育,2024,38(06):114-117.

[23]黄术兵,姚文茜,侯豹,等.高校实验动物管理工作的现状和对策研究[J].实验室科学,2023,26(06):147-150.

[24]曹强,李情.生物医学研究生动物实验伦理道德现状审思[J].医学争鸣,2016,7(05):11-14.

[25]刘凤华,陈立敏,李启明.我国生物医学期刊稿件中动物伦理和福利问题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12):1128-1133.

[26]陈若宁,傅军,汪洌.高校实验动物伦理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以浙江大学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23,43(16):107-114.

[27]郭家彬,彭双清.动物实验替代方法与21世纪毒性测试发展策略[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11,21(Z1):157-161+156.

[28]魏欣,徐维平.替代动物的实验伦理规范研究进展[J].生物学杂志,2022,39(03):1-5.

(责任编辑刘海燕/文字校对贾红红)

猜你喜欢
动物实验生命共同体实践路径
“生命共同体”中的辩证关系解析
江淮论坛(2018年5期)2018-12-10 11:00:02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看习近平对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
医学生动物实验困境的心理分析
外燥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论《哈克贝里·芬历险记》中的生物共同体思想
素质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实践路径探析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人民论坛(2016年32期)2016-12-14 19:02:47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理论导刊(2016年11期)2016-11-19 15:52:20
酶解糖渣蛋白对小鼠抗疲劳作用的研究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企业导报(2016年13期)2016-07-19 18:22:53